1. 当阳市育溪镇前明村社保每个人交多少钱
缴费标准:以上一年本地社平工资为基础,养老缴费比例是20%,医疗约9%,目前尚有80%和100%两档可以选择。
个人办理社保方法:
1、个人如何缴纳社保可以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上社保(养老+医疗)。
2、参保条件:城镇户口或农转非户口。
3、办理地点:当地社区街道的社保服务点,或区县一级的社保局(劳动保障局)。
4、个人如何缴纳社保问题中所需基本资料:户口本、身份证和复印件,2张1寸照片。
2. 我是湖北省当阳市的人。个人交社保在哪里交。今年要交多少钱
农村干部会吃会唱会贪都是好人。谢谢领导。
3. 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办理新生儿社保卡需要什么手续
出生医学证明,到所属社区、村进行申报
4. 当阳社保可以补交吗
社保是可以补交的,你直接去社保局就可以。
5. 湖北当阳社保信息查询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查询社保的方法有三种版:
1.社保中心查询
如果对自己的社权保帐号不清楚,可以携带身份证到各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业务办理大厅查询。
2.上网查询
登陆所在城市的劳动保障网或社会保险业务网站,点击“个人社保信息查询”窗口,输入本人身份证和密码(密码是你的社保证编号或者身份证出生年月),即可查询本人参保信息。
3.电话咨询
拨打劳动保障综合服务电话“12333”进行政策咨询和信息查询。
6. 在武汉办过了社保卡,但在宜昌当阳不能用,怎样才能在宜昌当阳再办社保卡
需要在当时办理社保的地方开证明转至你现在所在的地方,
7. 我在武汉办过社保卡了,当阳就办不了.当阳让我到武汉注销,再回来办理,武汉说医保卡不能注销的,怎么办
应该在当阳可以办 。你换单位了么..
8. 湖北省当阳养老保险
原创:《社会保险法规政策大全》,请在百忙中仔细阅读。
一、社会保险是国家举办的公益性的社会保障。
1.国家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
2.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二、社会保险险种:
1.养老保险;2.失业保险;3.医疗保险;4.工伤保险;5.生育保险。
三、缴费基数: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缴纳社会保险费,以劳动者所在省份上一年度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300%(有的地方是40%-300%)为缴费基数,按月缴纳。
四、单位参保的险种和缴费比例:
1.养老保险费:单位缴纳20% ,个人缴纳8% 。
2.失业保险费:单位缴纳2% ,个人缴纳1% 。
3.医疗保险费:单位缴纳8% ,个人缴纳2% 。
4.工伤保险费:单位缴纳,个人不缴纳。
5.生育保险费:单位缴纳,个人不缴纳。
五、个人参保的险种和缴费比例:
1.养老保险费:个人缴纳20% 。
2.医疗保险费:个人缴纳5% 。
六、退休领取社保养老金的2个条件:
1.参保人的实际缴费年限在10年(1998年9月30日及以前参加工作的)或15年(1998年10月1日及以后参加工作的)以上;
2.参保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七、现行法定退休年龄:
1.女:单位参保的工人50岁;管理人员55岁。个人参保的一律55岁。
2.男:一律60岁。不分工人,管理人员,单位参保,个人参保。
3.其中,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工人,常年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原地区和常年在摄氏零度以下的冷库、生产车间等低温场所工作的工人,可以提前退休。
八、影响养老金多少的3个因素:
1.退休时上年度省平工资(省平工资每年都在增加,养老金也就逐年水涨船高。所以,退休时间越晚,养老金越多);
2.本人缴费年限(缴费年限越长,养老金越多);
3.个人账户储存额 (缴费金额越多,养老金越多)。
九、医保待遇分为3项:
1.一般疾病医保:
a.门诊费用不能报销。
b.住院费用报销80%左右,个人承担20%左右。报销封顶金额几万元。
2.慢性疾病门诊医保:门诊费用可以报销,报销比例同上。
3.大病住院医保: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同上。报销封顶金额十几万元。
十、停保、转移、退保、继承:
1.停保:可以停保后再续保。停保的次月起停止报销医药费。
2.转移:可用同城转移单位或转为个人缴费;异地转移需转入地社保中心的确认。
3.退保:农业户口的可以退保,城镇户口的不能退保。
4.继承:参保人在退休前逝世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个人账户金额由法定继承人继承。
各地详情咨询劳动保障电话12333。
9. 当阳社保缴费查佝
查询社来保的方法有三种:
1. 社保源中心查询
如果对自己的社保帐号不清楚,可以携带身份证到各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业务办理大厅查询。
2.上网查询
登陆所在城市的劳动保障网或社会保险业务网站,点击“个人社保信息查询”窗口,输入本人身份证和密码(密码是你的社保证编号或者身份证出生年月),即可查询本人参保信息。
3.电话咨询
拨打劳动保障综合服务电话“12333”进行政策咨询和信息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