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员工在本公司发工资,但个税和社保在别的公司交,请问这个员工的工资可以体现在外帐的工资表上吗
可以提现的,只要写清楚是代扣社保就可以了
2. 员工在总公司缴纳社保,可以再分公司开工资,申报个税吗
原则上不可以,涉及劳动合同跟谁签定,而且2019年开始,社保由税务局代征,所以,工资和保险是要到同一税局报送的
3. 公司法人在别的公司开工资交社保,在本公司发工资的话还需要交社保、个税吗
按理说,如果这个人在你们单位是专职,就应该上社保。但是如果在别的单位已内经上了,不上也是可以的。容至于个税,如果在两处取得的收入都是工资薪金,那么有两种做法:
1、其中一家公司将工资汇给另一家公司,由另一家工资合并发放,并按合计数缴纳个税
2、两家工资分别发放并各自计税,其人需要自行去税 务 所补缴与合并计税的差额部分
4. 计提工资、发放工资、缴纳个税和社保的会计分录怎么做的
计提工资会计分录:
借: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发放工资会计分录: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其他应付款-社保(个人)
其他应付款-公积金(个人)
应交税费-个税
银行存款/库存现金
缴纳个税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费-个税
贷:银行存款
计提五险(公司部分)会计分录:
借: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五险
计提公积金(公司部分)会计分录:
借: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住房公积金
交社保会计分录:
借:应付职工薪酬——五险
其他应付款——五险
贷:银行存款
交公积金会计分录:
借:应付职工薪酬-公积金(企业部分)
其他应付款-公积金(个人部分)
贷:银行存款
(4)社保在外部缴纳本公司发工资个税扩展阅读:
应付职工薪酬的账务处理:
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向职工支付工资、奖金、津贴等,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
企业从应付职工薪酬中扣还的各种款项(代垫的家属药费、个人所得税等), 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其他应收款”、“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等科目。
企业向职工支付职工福利费,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科目。
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企业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向职工给予的补偿,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科目。
5. 社保外包的公司,在发工资和交个税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人单抄位缴纳社会保险的总袭原则:
用人单位应当自成立之日起三十日内凭营业执照、登记证书或者单位印章 ,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予以审核,发给社会保险登记证件;
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险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或者用人单位依法终止的,应当自变更或者终止之日起三十日内,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社会保险登记;
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未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其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用人单位应当自行申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非因不可抗力等法定事由不得缓缴、减免。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明细情况告知本人;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申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的,按照该单位上月缴费额的百分之一百一十确定应当缴纳数额,缴费单位补办申报手续后,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按照规定结算。
6. 在本公司交社保的员工可以在其他公司代交个人所得税吗
国家对在两处以上有薪金收入的人员是这样处理的:
只要其中一家公司交社保就可以了,工资该怎么做怎么做,个人所得税也是,是多少就报多少。(目前都是全员全额申报)
社保如果不是在你公司缴纳的就直接填0就可以了。不影响报税。
局端的处理方式;
1.如果两处工资都到达纳税标准(目前2000)则各个公司交报各个公司的税,税局分别扣除。
2.如果两处都未达到纳税扣除标准,则在两家公司申报后,汇总,再对汇总的薪金按个人所得税标准算税,而扣税是默认在工资较多的那家公司扣除。
(6)社保在外部缴纳本公司发工资个税扩展阅读:
为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完善代扣代缴制度,强化代扣代缴手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下简称税法)及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根据2016年5月29日《国家税务总局令 第40号》,《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暂行办法》全文废止。
扣缴义务人在代扣税款时,必须向纳税人开具税务机关统一印制的代扣代收税款凭证,并详细注明纳税人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护照号码(无上述证件的,可用其他能有效证明身份的证件)等个人情况。
对工资、薪金所得和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等,因纳税人数众多、不便一一开具代扣代收税款凭证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同意,可不开具代扣代收税款凭证,但应通过一定形式告知纳税人已扣缴税款。
纳税人为持有完税依据而向扣缴义务人索取代扣代收税款凭证的,扣缴义务人不得拒绝。扣缴义务人应主动向税务机关申领代扣代收税款凭证,据以向纳税人扣税。非正式扣税凭证,纳税人可以拒收。
7. 公司员工在其他公司已交社保,就职公司只发工资没交社保,这样可以吗工资个税该怎么申报呢
一般来说是谁用工谁交社保的,但有些会有这样的情况,比如老一代版有协保的也是这种情权况,那么首先要员工出具在其他公司缴纳社保单的证明,其次自己的单位也要做好相关的备份手续,这种情况下的最好是由对方单位派遣过来比较好,以免日后发生劳动纠纷,如果确实做不到要么不用工要么双方做好手续并明确责任,有条件的用工单位可投意外商险,尽量减少上下班意外事故责任,工资个税按实申报
8. 请问 在自己的公司交社保,分别去另外两家公司上班拿工资 可以吗 怎么缴税 财务能查到信息吗
在自己的公司交社保,分别去另外两家公司上班拿工资是可以的。不过只能一家企业交社保。交个人所得税可以选择其中一家合并申报。
如果不想让另外一家企业知道,就只能一家企业报一家企业的个人所得税,另外一家就不申报或者按照劳务费申报。财务能查到信息的,只要知道近几个月报税情况就能在年申报系统查到个人的全年交税总额。
(8)社保在外部缴纳本公司发工资个税扩展阅读:
n 月末结转
一个会计期间结束后,本模块将把损益表科目余额自动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借贷方当中,生成相应的会计凭证,同时处理该凭证登账业务,系统设置了三项结转方式,用户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结转方式的增加与修改。
n 期末结账
到期末将所有的会计核算科目的借贷方累计发生额及多栏帐明细科目累计发生额进行结转,并作为期初数参加下一会计期间的核算。系统提供反结账的功能键:对已结账的会计期间凭证进行修改时,要进行反结账后才可修改。
n 凭证查找
根据财务业务的特点,系统设置了凭证查找功能,并提供了多条查找条件供用户选择,既方便了用户,又提高了查找速度。设置的查询条件有:按凭证日期,凭证编号,会计科目,科目代码,摘要等条件进行查询。
n 凭证查看
用户可从中查看凭证的汇总表,也可根据未审核或未登帐的凭证列表,进而检查凭证。
n 凭证向导中个体业主的账目管理
根据国家财政制度,个体企业建账的需要,系统提供对应的模块,方便个体业主的财务建账与制表。业主只需输入收支金额,系统即可自动生成凭证,账簿与报表。
9. 我公司给员工在外地交社保,那在本公司报个税的时候,可以扣除社保代缴吗
公司给员工在外地交的社保,那在本公司报个税的时候可以扣除社社保代缴的,因为现在全国已经联网,社保是和你的工资在一起扣掉的
10. 同时在多家企业上班怎么缴纳社保怎么缴纳个税
社保只要在一处缴纳即可,个税也要合并到一处 进行纳税申报。
个人取得两处及以上工资、薪金所得,应固定一处单位,携带个人身份证及复印件、发放工资、薪金的合同及发放证明,于每月15日前,自行向固定好的单位所在地税务机关合并申报个人所得税,多退少补。
也就是说,两处及以上发放工资的, 不应分别两处报税,应合并到一处报税, 并固定向其中一处的地税机关进行申报纳税。
个人所得税缴纳方式如下:
1、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对从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的纳税人,应将其每月取得的两处或两处以上的工资先合并到一起,再按规定扣除2000元,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2、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第九条、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六条的规定,纳税人从中国境内两处或者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应于取得所得的次月十五日内,选择并固定在其中一处任职受雇单位所在地的主管地税机关办理自行纳税申报。
3、申报时填制《个人所得税两处或两处以上工资、薪金所得纳税申报表》。将各处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后,按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出应纳税额,送去单位发放时代扣代缴的个税额后,为自行申报补缴个税款。
(10)社保在外部缴纳本公司发工资个税扩展阅读
个人所得税根据不同的征税项目,分别规定了三种不同的税率:
1、工资、薪金所得,适用7级超额累进税率,按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征税。该税率按个人月工资、薪金应税所得额划分级距,最高一级为45%,最低一级为3%,共7级。
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适用5级超额累进税率。适用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税款的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的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划分级距,最低一级为5%,最高一级为35%,共5级。
3、比例税率。对个人的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按次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适用20%的比例税率。
其中,对稿酬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性收入畸高的,除按20%征税外,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万元至5万元的部分,依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后再按照应纳税额加征五成;超过5万元的部分,加征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