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个人类贷款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个人 分析 如下
1.国家制房产调控 限制外地人购房 三套以上停止贷款
2.银行储备金率 的 逐渐提高 减少银行资金流动性
3.支持中小 企业贷款 的比重增加 支持国家大型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的提高 高铁 西部投资等
⑵ 贷款高速增长 限贷下房贷还涨得动吗
目前,全国掀起了又一轮的房地产市场调控热潮,限贷是其中的一项核心措施。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将迎来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房贷比是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两座“大山”的压制下,节节攀升的房贷还涨得动吗?
在各地出台的楼市调控措施中,北京无疑是最严厉的,也具有很强的推广示范作用。北京推出的措施之一是,居民购买二套房认定由“认房不认贷”改为“认房又认贷”,二套房首付比例上调至60%,最高贷款期限降至25年。之后,全国多个城市跟风北京,出台了更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其中限贷仍是主要手段。
即便是以楼市去库存为主要任务的一些三四线城市,也在楼市调控热潮的带动下陆续推出了以限购为主、限贷为辅的措施。
楼市调控层层加码构成了房贷继续快速增长的一大阻力。
房贷无疑是各家商业银行的“优质资产”。从已经公布2016年年报的上市银行来看,个人住房贷款均呈高速增长态势,其中建行增长29.26%,农行增长32.8%,平安银行增长高达85.41%。
从已经公布的今年前两个月房贷数据看,1月份发放房贷6293亿元,比上月增加207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510亿元,刷新了历史纪录。2月份,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加3804亿元,仍维持了较高水平。据机构预测,3月份的住户中长期贷款仍有望维持高位。
商业银行对房贷投放的青睐有加是其保持快速增长的一大动力。但这一动力有望被MPA考核削弱。从今年一季度开始,银行业金融机构就将正式进行MPA考核,这是自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后的首次正式考核。而银行房贷比将成为MPA考核的重要内容。
在金融防风险、楼市去泡沫、考核趋严的背景下,各家商业银行在房贷投放上会日趋谨慎。这构成了房贷继续快速增长的又一大阻力。
然而,房贷增长的惯性作用不容小觑,这从今年前两个月的情况就可以看出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表示,房贷“还会以相对比较快的速度发展,但是确实要适当平衡”。他判断,未来房贷“估计会适当放慢”。
在楼市调控加码和银行考核趋严两座“大山”的压制下,房贷增速确实难以维持去年以来的高增长态势,但出现较为明显的放慢迹象恐怕要等到4月份以后了~
⑶ 影响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有哪些因素
中国房地产市场供求
摘要: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而我国关系国计民生的房地产行业更是首当其冲,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影响,供求失衡现象日益严重。本文针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现状,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供应和需求的相关表现和原因进行了对比研究,并针对房地产行业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字:房地产 次贷危机 供求失衡 对策
一、 中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失衡背景
2006年春季开始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显现,至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对中国的的房地产市场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原因是美国宏观调控的失误和美联储利率调节不恰当,导致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产生,而其崩溃又直接引发了美国的次贷危机。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并最终演变成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
之后,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以人们始料未及的凶猛方式继续蔓延。在全球金融市场已不安地颤栗了三周之后,在美国住宅抵押贷款投资公司8月3日宣布倒闭、多家按揭机构面临倒闭危机、著名投行贝尔斯登将被下调信用等级、从德国到台湾的间接投资者都宣布巨亏等等消息不断传出之后,一个事实已被强力证明:美国次贷危机远未到结束的时候,而且其冲击力无远弗届。假设国内房贷危机一旦出现,一定会率先在银行与开发商之间引爆,房价下跌,资金链断裂,抵押房产贬值,房地产关联产业出现缩水,引发实体经济紊乱,诱发经济领域深层次矛盾集中爆发……
二、 中国房地产市场需求分析
表1 中国1978—2006年人均住宅面积统计表
年 份 城镇新建住宅面积 农村新建住宅面积 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农村人均住房面积
(亿平方米) (亿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米)
1978 0.38 1.00 6.7 8.1
1980 0.92 5.00 7.2 9.4
1985 1.88 7.22 10.0 14.7
1986 2.22 9.84 12.4 15.3
1987 2.23 8.84 12.7 16.0
1988 2.40 8.45 13.0 16.6
1989 1.97 6.76 13.5 17.2
1990 1.73 6.91 13.7 17.8
1991 1.92 7.54 14.2 18.5
1992 2.40 6.19 14.8 18.9
1993 3.08 4.81 15.2 20.7
1994 3.57 6.18 15.7 20.2
1995 3.75 6.99 16.3 21.0
1996 3.95 8.28 17.0 21.7
1997 4.06 8.06 17.8 22.5
1998 4.76 8.00 18.7 23.3
1999 5.59 8.34 19.4 24.2
2000 5.49 7.97 20.3 24.8
2001 5.75 7.29 20.8 25.7
2002 5.98 7.42 22.8 26.5
2003 5.50 7.52 23.7 27.2
2004 5.69 6.80 25.0 27.9
2005 6.61 6.67 26.1 29.7
2006 6.30 6.84 27.0 30.7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由表1可以看出,1978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6.7平方米,2006年我国城市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27.0平方米。按照现在一般的家庭人数来算,那么1978年我国的一个三口之家的家庭住房面积为20多个平方米,而2006年我国的一个三口之家的家庭住房面积约为80—90平米。根据以上数据可作图如下:
图1 我国城镇新建住宅面积与人居住宅面积趋势图
图2 我国城镇新建住宅面积与人居住宅面积趋势图
1、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潜力评估。由表1知,我国在78—06年内,人均住宅面积增长4.02倍。从图1和图2 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均住宅面积持续增高,而新建住宅面积走势趋缓,说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需求的饱和度已经越来越高。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到了经济增长的成熟期。
2、我国中高收入阶层住房需求降低。而在中高收入阶层的住房条件已经相当好,2008年上半年房价又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中高收入阶层对住房的需求增长趋缓,房产市场应该寻找新的销售策略来突破房产瓶颈。
3、我国低收入阶层住房需求仍然很大。我们知道,我国的贫富差距还是很大的,实际生活中,很多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面积人均远远低于27平方米,有购房需求,但是收入却跟不上。说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还是存在着巨大的潜力的,但是做为政府和房产商,必须鼓励低收入家庭购房,并实施一定的措施,为中低收入家庭解决困难,比如降低首付等。
三、 中国房地产供给分析
住房作为一种商品,具有消费品和投资品的双重属性。住房的消费需求取决于个人的实际需要和购买力,这些因素短期内相对稳定,因此,消费需求是房地产市场的相对稳定部分,对房产市场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而投资需求对于资金、成本、收益等市场因素的变化非常敏感,构成房地产市场波动的主要部分,对房地产市场的扩张和收缩产生催化作用。由国家统计局获得我过房地产企业基本情况如下:
表2 房地产企业情况基本表
单位:万平方米
年 份 企 业
数 (个) 平均从业
人数(人) 本年完成开发
土 地 面 积 土地购置费用
(亿元) 待 开 发
土地面积 本年购置
土地面积
1997 21286 683217 7371.3 247.6 17670.1 6641.7
1998 24378 825888 7730.1 375.4 13530.7 10109.3
1999 25762 880257 9319.6 500.0 13505.2 11958.9
2000 27303 971942 11666.1 733.9 14754.8 16905.2
2001 29552 1062319 15315.8 1038.8 14582.1 23409.0
2002 32618 1134009 19416.0 1445.8 19178.7 31356.8
2003 37123 1205355 22166.3 2055.2 21782.6 35696.5
2004 59242 1585428 19740.2 2574.5 39635.3 39784.7
2005 56290 1516150 22676.2 2904.4 27522.0 38253.7
2006 58710 1600930 27128.4 3318.0 37523.7 36573.6
1、房地产行业开发过猛
由于近年来房价增长迅猛,供大于求的大好形势,各地房地产商于大兴土木,圈地建房。中国房地产市场一度处于增量供给状态,造成了房地产市场的空前火爆,房价也节节攀升。
图3 我国房地产企业个数与从业人员时间序列图
由表2知,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企业个数由2007年的21286增长到了2006年的58710,增长幅度为275.8%,增长态势较为猛烈,尤其是2003-2004年,呈现加速增长趋势。而与之相应的,建筑行业的平均从业人数也有着惊人的增长速度,其增长态势与房地产行业的企业个数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图4 我国近十年房地产行业基本情况趋势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房地产企业和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增长下,我过近十年来用于房地产行业的提地面积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除了土地购置费用保持增长外,企业个数,本年完成开发面积和待开发土地面积,虽然大体上仍保持增长,但期间已经呈现波动,尤其是待开发土地面积,有大起大落的现象。而本年购置土地面积则开始回落。这些情况说明,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过度开发现象较为严重,在房价持高不下的情况下,房地产行业成本也随之上升,由1997年的247.6亿元,到达2006年的3318.0亿元,平均增长率为18.7%,但是房地产行业的需求量却越来越接近饱和,另外再加上过高的房价。一些消费者已持观望态度。一些房地产企业也随之减少了相应的投资。
2、房产商负债率过高
表3 房地产商资金来源结构分析表
年 份 本年资金 国内贷款 贷款所占比重 利用外资 外资所占比重 自筹资金 自筹资金所占比重
来源总计 (万元) (%) (万元) (%) (万元) (%)
1997 38170650 9111902 23.87 4608565 12.07 9728831 25.49
1998 44149422 10531712 23.85 3617581 8.19 11669821 26.43
1999 47959012 11115664 23.18 2566022 5.35 13446210 28.04
2000 59976309 13850756 23.09 1687046 2.81 16142122 26.91
2001 76963877 16921968 21.99 1357044 1.76 21839587 28.38
2002 97499536 22203357 22.77 1572284 1.61 27384451 28.09
2003 131969224 31382699 23.78 1700040 1.28 37706891 28.57
2004 171687669 31584126 18.40 2282001 1.32 52075627 30.33
2005 213978389 39180778 18.31 2578111 1.20 70003924 32.72
2006 271355516 53569795 19.74 4001541 1.47 85970853 31.68
由表3可以看出,我国泛地产商的资金来源主要以贷款和自筹资金为主,外资资金由1997年的12.07%较大比重减少到2006年的1.47%,比例下降幅度较大。资金来源中,贷款比重一直居第二的位置,由1997年的23.87%下降到2006年的19.74%,期间略有回升。而自筹资金比重由25.49%增长到31.68%,十年间增长了6.91%。虽然有所增长,但是,增长速度仍然较为缓慢。
对上表中的数据分别做1978年和2006年饼图如下:
图5 1978年资金结构图
图6 2006房地产商资金结构图
由上图可以形象的看出,自筹资金始终占据较小比例。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4.1%,自筹资金只有20%多。研究表明,企业负债率在达到50%以下时,该企业的资金构成比例才较为合理。而我国的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过低,说明企业所要承担的风险很大,一旦经济出现危机,将对房地产行业造成很大影响。
四、 房地产行业供求失衡的表现
对我国房地产行业近十年来的基本开发信息整理资料如下:
表4 我国1997-2006年房地产开发基本资料
年份 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元/平方米) 住宅售价(元/平方米) 别墅、高档公寓售价(元/平方米) 经济适用房售价(元/平方米) 竣工房屋的造价(元/平方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1997 1997 1790 5382 1097 1175 6420
1998 2063 1854 4596 1035 1218 6796
1999 2053 1857 4503 1093 1152 7159
2000 2112 1948 4288 1202 1139 7858
2001 2170 2017 4348 1240 1128 8622
2002 2250 2092 4154 1283 1184 9398
2003 2359 2197 4145 1380 1273 10542
2004 2778 2608 5576 1482 1402 12336
2005 3168 2937 5834 1655 1451 14103
2006 3367 3119 6585 1729 1564 16084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作图如下
图7 我国房地产各要素基本价格图
从表7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房地产行业个要素价格的基本走势。右上图可知在我国房价飞涨的几年,我国别墅或高档消费品价格的波动幅度较大,但是始终保持在4000元每平方米以上,远远高于其它各项指标。而在2003到2006年间,更是飞速增长。而其它各项指标均保持稳定的增长,而且都在2003到2006年这个期间内增长速度加快,其变动幅度基本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竣工房屋的平均造价增长最为缓慢,而在各种房屋中,价格最为低廉的经济适用房的价格走势,由1997年的低于竣工房屋造价,到2006年的高于平均房屋造价,并且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有这里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成本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其增长速度远远低于房地产的价格增长速度。而房产商趁机从中牟取暴利。但是由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原因,我国居民收入却没有同等的增长。随之而来的,便是越来越大的购房压力,尤其是对低收入阶层的居民来说,他们是对房屋需求最为迫切的一个阶层,但是其购房能力却在逐渐削弱。在我国房地产需求逐渐饱和的今天,房价虚高,中高等收入阶层购房需求趋缓,房产商开发过度,低等收入阶层需求巨大,却苦于无法承担巨大的购房压力,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的供求失衡现象。
五、 化解房地产供求失衡的主要对策
面对我国房地产行业供求失衡的状况,政府应该出台针对中国实际情况的相关策略,缓和供求失衡的矛盾。而与此同事,各地房产商要及时调整开发和销售策略,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从而扭转局面,对抗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行业带来的影响。
我认为,要扭转我国房地产供求失衡的状况,至少要做到以下四点:
1、控制楼盘开发。在我国供大于求的现阶段,我们应该控制房产商对楼盘的过度开发,缓解供应过量的情况。
2、加强信贷约束。可以减少开发商的盲目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我国房地产行业资金比例失调的现象。在控制房产过量供应的同时,也降低了银行外贷资金被套牢的比例,有利于对抗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3、加强对低收入阶层购房贷款,鼓励低收入贷款。现阶段,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已经将目光瞄准了低收入阶层,通过降低首付,开发经济适用房等方式,讲销售主体由以前的中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过渡。而政府也应该出台鼓励低收入家庭贷款的相关政策,以帮助解决低收入家庭的房屋问题,和房市低迷的现象。
4、发挥市场供求价格调节市场供给。另外,我国政府可以通过价格的宏观调控来扭转房地产行业供求失衡的现象。
⑷ 信贷增长意味着什么
信贷高增长意味着投资有潜力,GDP增速将继续回升,中国经济二季度将进入专“U”型回升阶段。属一方面,拉动中国经济的投资强劲增长;另一方面,出口下降幅度将逐步收窄;此外,消费在政策刺激下也正在形成新亮点,增速下降幅度将比预期低
⑸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是什么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广义M2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金融市场流动性呈现持续宽松状态。有专家认为,M2的快速增长为我国信贷市场提供了宽松的流动性环境,通过银行信贷,将居民对住房的潜在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此外,M2通过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影响房地产价格,M2的增加使得房地产商从银行获得贷款可能性增加,潜在购房者流动性约束下降,从而对房地产需求和新建筑的投资决策有相当大的影响,最终导致房地产价格变化。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房地产中长期发展动态模型”的研究,200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9.37亿平方米,同比大幅增长42.1%,模型显示,正常增长率约为11.5%,另有18%的增长率来自2008年抑制需求的释放,而各类政策的影响分别为:信贷超额投放对增长率的贡献为6%,降息为4% ,减税为2%,分别使得销售面积“超常”增长约0.4、0.24、0.16亿平方米。2009年全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59万亿元,较上年增加4.69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而2001~2009年的历史数据显示,货币投放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十分明显,房地产各类贷款、M2与销售面积和价格的走势趋同,多次出现了共同的顶点和底部。据测算,假定其他因素不变,2009年的M2快速增长导致商品房价格上涨9.7%,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加18.8%,而在2001~2008年由货币投放引发的平均增长为5.9%和11.4%,由此可见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长房价过快上涨的重要原因。就像一位专家说得那样,说到底房价就是货币的直接对价,只要M2继续这样增长,不管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房价都难以深度下跌。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器有“三驾马车”,即投资—出口—消费。金融危机以来,出口急剧下降导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驱动由正转负,于是投资驱动顶替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87%以上。在投资驱动中,政府主导的投资贡献了80%以上,而政府投资的资金来源80%以上来自于超额货币发行。超额货币注入到银行体系后有三个主要流向:其一是流向制造业生产领域;其二是流向消费品市场;其三是流向投资品市场。在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市场环境中,超额货币就会选择流入消费品和投资品两个市场,流入消费品市场会产生通货膨胀,流入投资品市场会催生资产泡沫。政府发现消费品市场的通胀无疑抵消了其在解决失业问题上做出的艰苦卓越的努力,或者,与其让多数人承受通货膨胀的威胁并担忧失业下岗,还不如让少数人在资产泡沫的盛宴中分流超额货币。
因此,在这种高额的货币发行驱动高额的政府投资,高额的政府投资驱动国民经济的高增长,目的是要化解高失业的“四高”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央行突然大幅度回收超额货币是不可能的,流出银行体系的货币一旦体现为广义货币M2的增长就很难突然减速,经济运行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在货币的洪流中共同受益,谁也不会因为不确定的未来风险而放弃确定的现实收益。
⑹ 为什么说“信贷增长会增加人们对资产(房产)价格上涨的预期”
信贷增长意味着市场上货币投放量的增加,对资产价格预期的影响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贷增长增加,市场上钱多了,那么首先就会产生通货膨胀的预期.
而对于现在的通货膨胀而言,影响最大的就是资产类,如股票和房产.
所以,信贷增长的确会增加对资产价格上涨的预期
2.增长信贷,除了增加货币量外,还有一个形式就是以降息的方式实现.
那么,利息降低,对于投资者来说,利息成本就低,会更积极投资于资产类项目.
而存款者收益减少,也会拿出钱来投资.
又会增加对资产价格上涨的预期
3.目前的中国经济,普通实体经济投资项目的收益不高,更赚钱的选择就是证券和房产.
这种情况下,信贷增长往往不是意味着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是指炒股炒房的钱多了.
那么,资产类(房产)的价格一定会上涨.
⑺ 我国房价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近几年来,我国的房价一直呈现着持续上涨、居高不下的态势,已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和人民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2003年以来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建设部等部委也开展了对房地产市场的专项治理,以期房屋市场价格的稳定。但是几年过去了,住房价格仍然不断攀高,不仅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房价涨势强劲,而且在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的房价也大幅上涨,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例如北京的回龙观地区,2001年,普通商品房每平米的价格约在2800元左右,2004年的价格每平米 约为3600元左右,现在则每平米为9000元以上。据统计,今年5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6.4%,其中北京、深圳、温州、广西北海等城市的房价涨幅已超过1 0%以上。 显然,目前我国的房屋价格已背离了商品的价值规律,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购买能力,是不正常的。究其原因,既有房地产供给结构的不合理、市场需求增加、土地资源稀缺等内在原因,也有市场上大量游资与投机者对房地产价格的炒作、开发商哄抬房价等外在原因,情况是复杂的,造成房屋价格飞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5个方面。 供需矛盾造成房价上涨 过去,我国是一个住房困难的大国,人均居住面积较低,居住状况不尽人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繁荣、房地产业的兴起,人均住房面积大幅提升,使我国告别了城镇住房短缺的时代,同时也大大刺激了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一是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增长,激发了城镇居民对住房的新需求。从近些年的房地产市场可以看出,许多居民改善住房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小居换大居,旧房换新房,许多居民在积极地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据调查,约有相当多的居民、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居民有购房打算,他们称,如果有可能的话,是准备购买住房的。此外,城市改造拆迁,涌现出大量无房居民,所有这些都对新住房提出了需求。二是流动人口的增长对住宅产生巨大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流动人口的出现对城镇住房的租赁、购买提出了巨大需求,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为例,各自城市的外来流动人口多达 300万到400余万,如此大量的流动人口,不但成为了这些城市房屋租赁市场的消费主体,也壮大了新房购买者的队伍。据笔者了解,这些人中的一些稍有成就者,在所在城市购买住房者是屡见不鲜的。三是城市新增人口对住房的需求。四是对一些大城市及发达地区的沿海城市来说,房屋的购买者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其它地区,甚至来自国外。 从住房的供给情况看,近年来,房地产投资虽然仍在增长,但增速有所回落。住房供给相对较少,人们对住房的需求日益增长,使得供求关系失衡,必然会形成供需矛盾,使住房的价格因需求而上涨。 地价上涨推动房价上涨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土地稀缺及其不可再生性,使得土地的买卖竞争愈来愈激烈,导致土地价格不断攀升。从近几年的土地、房屋市场价格来看,土地出让价格的增长幅度大于房屋价格增长的幅度。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当一块土地要出售时,往往会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土地购买者参与竞拍。有的地块在经过一番激烈的竞拍之后,有时竟能拍出一个天价来,而这些地价款必然要摊入房屋的价格中。此外,近年来,建筑材料的增长也增加了房屋的成本。 炒买炒卖造成房价攀升 据笔者了解,炒买炒卖房产的现象在许多城市都是存在的,把购置房产作为一种投资的消费者也在逐渐增加。这些人购房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投资、倒卖。他们认为,买卖房屋比炒股风险小,更稳定,更合算,为此,他们有的利用自己手中雄厚的资金,有的向他人大量借贷,有的则通过银行贷款购买房屋。他们购房后,要么出租,要么一手进、一手出,要么寻找机会以更高的价格卖出,从中获取较大利益。他们与开发商、代理商互动,向房地产市场发出错误信息,干扰房地产市场的正常秩序,造成或助长房屋价格的攀升。 开发商捂盘惜售抬高房价 从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情况看,囤积土地、房屋、捂盘惜售已成为部分房地产开发商最常用的抬高房价赚取更高利润的手段。这些开发商为获取更大利润,想方设法囤积土地、空置房屋、捂盘惜售或捂盘不售,制造房屋越来越紧缺的假象,并借机抬高房屋价格。有的房地产开发商则在楼房开盘时,花钱顾人排队购房,造成虚假的“抢购”声势,使一 些购房者产生错觉,加入“抢购”行列,随之开发商便抬高房屋价格。还有的房地产开发商与代理商相勾结,随意抬高售房价格。如北京西五环某一房地产开发小区,2006年4月,该小区楼房开盘时每平方米为6300 元;同年底每平方米上升为8000元;2007年5月每平方米上升为9600元。从中可以看出,这种价格的飞涨全是人为哄抬起来的,是极不正常的。 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不足 应该看到,住房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社会商品的、具有社会保障功能的特殊商品,它既是商品,又应更多地体现其社会的特殊保障功能。因此,各国政府在开发住房这一商品时,是十分重视其社会保障功能的。在我国,住房的保障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制度上,而从我国这些年的房地产开发来看,显然,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开发比例太低,抓得也不紧,没有把优先开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作为房地产开发的重点。以北京来说,该市于2006年初公布了在三年内要建2000万平方米的各种类型的保障性住房,但时至今日,除西三旗限价房和宋庄地块有动静外,其他项目都无动静,照这样下去,恐怕低收入家庭要想得到一套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是很困难的。在这种 情况下,相当一部分低收入家庭在近期看不到解决保障性住房的希望,便无奈地选择借钱购房,本人身边就有两个这样的例子。无疑,这部分人加入购房者行列,客观上进一步加大了供求矛盾。 住房问题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历来是很重视的。相信,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解决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等一系列新政策的出台,加上央行升息、提高准备金率、控制信贷投放节奏等措施的采取,我国的房价会逐渐稳定的。
⑻ 银行贷款增加,为什么gdp增速却放缓
信贷增速强劲而GDP增速反而下降。这可能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信贷传导至实体经济活动可能存在时滞。经济活动旺盛催生出对信贷的更多的需求,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大都是负债经营,企业看到更多的投资机会从而需要更多的信贷支持。信贷增速的改变往往是经济活动的预测指标,从企业看到投资机会增加信贷需求到信贷需求转换为真实投资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从2008年到2012年的历史数据来看,信贷增速增加推动实体经济增长往往会有一到两个季度的时滞,比如,2009年一季度的信贷增加,伴随的是2009年第2季度和第3季度的经济回升。这意味着,今年一季度的信贷大幅增长可能会推动二季度或三季度的经济增长而不是一季度的经济增长。
原因之二是影子银行的比重变大。第一季度存款总量为人民币6.2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高达64%。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政府部门对银行业的监管非常严格,为了规避资本充足率和贷存比等指标的监管,银行大量发展以银信、银证、理财产品业务为代表的表外业务或影子银行业务,企业通过影子银行方式融资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影子银行在社会融资总量上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影子银行规模上升增加了中国金融业的风险,中国政府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加强是大势所趋。企业普遍预期今年晚些时候影子银行监管将收紧,所以公司提前完成借款,以储备足够资金,避免信贷紧缩时的流动性紧张。
原因之三是信贷数据可能存在重复统计的现象。举例来说,如果企业将借的资金投向公司债券,统计数据中的贷款和债券发行项下的数字都会增加,新增信贷规模可能没有看起来那么庞大。近几年来,金融机构纷纷采取贷款派生存款、存款派生贷款、相互拆借资金,相互购买债券和理财产品等手段,使得大量货币信贷资源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造成了社会融资总额高速增长而许多企业的融资需求难以满足的局面。
原因之四是信贷外的因素可能影响经济增长,使得经济增速下降。新一届领导班子打击贪腐、遏制过度公款消费,这对餐饮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由于以往与春节相关的娱乐活动都得到了限制,一季度餐饮行业销售额增速锐减。从理论上讲,餐饮收入增速下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一季度实际GDP环比增速的下滑。餐饮业在中国经济活动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在2012年,其营业额相当于GDP的4%,隶属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项下、涵盖餐厅销售额的餐饮业销售同比增速从2012年第4季度到2013年第1季度下降了6个百分点,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
原因之五是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正在减弱。首先,在出口增速放缓后,资本密集型的基础设施投资成了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经济增速却在放缓。去年出口总量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从2006年的近40%下滑至25%。这种转变提高了经济增长所依赖的资本密集程度,意味着支出拉动经济增长的效率在下降。其次,实体经济对于给定水平信贷的反应在减弱,更多的信增贷款正投向投机活动(比如房地产),推动资产价格,而非投资于实体经济。一季度GDP增速下降的同时,房价反而有抬头的趋势,根据市场机构的统计数据,中国4月份房价同比上涨5.3%,涨幅高于3月份的3.9%。在热点城市深圳和广州,二手房价格涨幅超过22%。这说明部分新增信贷正推动房价泡沫再度膨胀。
⑼ 商业银行为什么偏爱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投放
1、借款人具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信用良好,确有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2、所购住房座落在城镇(包括市区、县城、大集镇)且原则上为借款人现居住地或工作、经商地;
3、已与开发商签订了《商品房买卖合同》,根据个人信用情况,并已支付了银行规定的首付款比例,最低为30%以上;
4、贷款金额根据借款人的信用情况、职业、教育程度、还款能力、所购住房变现能力等情况确定。
5、同意先办理预购商品房抵押登记,并承诺在所购买的住房竣工并取得房地产权证后,以购买的住房作贷款抵押且重新办理抵押登记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