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温州城市规划的那个详细报告怎么没了,我前几天还在网站上看到的详细报告,今天上去就找不到了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 3
第二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3
第三章 温州都市区规划 ………………………………………………………………25
第四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34
第五章 主城区城市结构与用地布局…………………………………………………34
第六章 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38
第七章 主城区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 …………………………………………………40
第八章 主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43
第九章 主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48
第十章 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51
第十一章 主城区城乡统一规划 ………………………………………………………56
第十二章 主城区给水工程规划………………………………………………………58
第十三章 主城区排水工程规划………………………………………………………59
第十四章 主城区电力网规划…………………………………………………………60
第十五章 主城区邮政电信规划………………………………………………………60
第十六章 主城区燃气工程规划………………………………………………………61
第十七章 主城区环境保护规划………………………………………………………64
第十八章 主城区生态保护规划………………………………………………………65
第十九章 主城区环境卫生规划 ………………………………………………………66
第二十章 主城区综合防灾规划………………………………………………………66
第二十一章 主城区城市开发强度控制 ………………………………………………68
第二十二章 主城区远景构想…………………………………………………………69
第二十三章 规划实施措施……………………………………………………………70
附表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72
第一章 总则
1.0.1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温州市市域范围内城市建设指导性文件。
1.0.2条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建设管理和规划需要控制的区域。本次规划确定温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为: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全范围, 加上98版总规中确定的瓯北片、七里片的范围,总面积为2703 km2,其中陆域面积为1400km2。
1.0.3条 温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含开发区)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1.0.4条 本规划期限确定为:
近期 2000~2005年
中期 2006~2010年
远期 2011—2020年
远景 2020年以后
1.0.5条 本规划自国务院批准之日起,由温州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市域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2.1.1条 中心聚集,南北伸展:进一步强化市域中心城市的建设,提高对周边城镇与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温州市区以建设现代化都市为目标,充分发挥其对外的辐射作用,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工业、商贸、港口城市和辐射浙西南与闽东北的重要核心。乐城——黄华平原和温瑞平原是温州市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地区,作为温州中心城市功能延伸的发展区。市域南部的鳌江流域下游的城镇作为温州市域南部中心发展区。
2.1.2条 点轴开发,分片均衡:以温瑞平原为核心区向南北两翼伸展形成温州市域的一级发展轴,是今后城镇重点开发区域,通过轴线的带动作用,均衡各片区域的城镇发展。内陆山区的城镇在健全区域基础设施和改善交通条件的基础上,扶植重点城镇,通过交通轴线的辐射,带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
2.1.3条 深入改革,优化小城镇(重点镇)布局:打破原有的城镇分布格局,突出与确保重点镇的建设,将临近的一般建制镇并入区域中心城市;对那些镇与镇之间距离过近甚至已经连成一片,密度过高,且人口、面积规模过小的一般建制镇进行合并;对那些不适应区域整体发展,既无产业支撑又无发展前景的一般建制镇,在方便群众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重组,以形成分布合理,区域中心地位突出的小城市(重点镇)分布格局。
第二节 市域人口和城市化水平预测
2.2.1条 市域总人口:2010年约为830万人,2020年约为890万人。
2.2.2条 城市化水平:2010年约为60%,2020年约为73.5%左右。
第三节 经济区划分
2.3.1条 温州市市域城镇和经济布局将形成四大经济功能区:温州中心经济区(含温州城区、乐清经济区、瑞安经济区);鳌江流域经济区;山区-半山区经济区;海洋经济区。
第四节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
2.4.1条 温州城镇体系划分为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重点镇)、一般建制镇四个不同等级。优先发展中心城市,优化小城市布局,集中发展一批重点小城镇,控制一般建制镇,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副中心,小城市(或重点镇)为骨干,一般建制镇为基础的城镇结构体系。
第五节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2.5.1条 温州市城镇体系规划以市域东部沿海交通线为主发展轴;沿瓯江、飞云江、鳌江为次发展轴;以省道仙清线、分泰线为第三发展轴。主发展轴联通温州市区、乐清、瑞安、龙港—鳌江四个城镇密集区,其轴线带动整个区域发展;二、三级发展轴则通过水运,公路交通带动内陆山区的社会、经济和城镇发展。
2.5.2条 在城镇的空间布局结构上,形成“两大城镇密集区”:即以温州城区为中心的,包括乐城——黄华平原和温瑞平原内的城市组成的温州都市区;在市域的南部以鳌江下游的龙港——鳌江为中心的温州市域南部城镇群。
2.5.3条 沿瓯江、飞云江、鳌江的次发展轴,仙清线、分泰线的第三发展轴,形成沿发展轴的“城镇点轴发展区”。
第六节 城镇体系职能结构
2.6.1条
2020年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等级 范围 职能
一
温州
都市区 鹿城片 鹿城区、蒲州、状元 东南沿海对外开放的重要工业、商贸、港口城市,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浙江南部的经济、金融、交通、文化、科技中心,辐射浙西南、闽东北的外向型区域中心城市。
瓯海片 瓯海区
龙湾—永强片 永强、沙城、天河、灵昆、龙湾、龙水、梅头、瑶溪
瑞云片 安阳、飞云、莘塍、汀田、塘下
乐柳片 乐城、柳市、北白象、
七里片 七里、黄华、磐石
上塘—瓯北片 上塘、黄田、瓯北
洞头片 洞头
二
温州
南部
城镇
群 龙鳌片 龙港—鳌江、萧江、湖前、钱仓 浙南、闽北的重要商贸、港口城市,温州南翼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昆阳片 昆阳
江南片 宜山、金乡、钱库、巴艚
三
三
其它地区小城
市 灵溪 灵溪、观美 综合
虹桥 虹桥、石帆 工贸
大峃 大峃 综合
罗阳 罗阳 综合
水头 水头 综合
桥头 桥头 商贸
雁荡 雁荡、大荆 旅游
四
重
点
镇 马屿 马屿、篁社 工贸
珊溪 珊溪 旅游
岩头 岩头、枫林 旅游
龙湖(寨寮溪) 龙湖、营前乡、高楼乡、宁益乡 旅游
雅阳 雅阳 旅游
第七节 主要城市发展规划
2.7.1条 温州市区
温州市区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的重要工业、商贸、港口城市,也是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充分体现温州辐射浙西南、闽东北的区域地位与作用,强化中心城市的建设,完善交通运输网络。规划将通过铁路、公路、航运等多种途径加强中心与腹地的联系,提高对周边城镇与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树立中心城市地位,带动区域发展,成为联结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纽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工业产业专门化。实现第三产业多样化,以观光旅游业为主导,带动商业、金融业、服务业向高档次、高产值方向发展,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层次,形成浙江南部的经济、金融、交通、文化、科技中心。
2020年,温州市区城市人口将发展到250万人。2020年,温州市区将同乐清、瑞安、上塘组成温州都市区,都市区人口规模420—450万人。
2.7.2条 乐清组合城市
乐清组合城市包括乐成、柳市两个片区。乐清在积极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发展金融和商贸业,充分利用旅游、港口资源,积极发展旅游、港口运输产业,成为集工业、旅游、港口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区。到2010年,乐清市城市人口将发展到约38万人。规划的远期,乐清组合城市作为乐柳片纳入温州都市区的组成部分,城市人口将发展到48万人左右。
2.7.3条 瑞安中等城市
瑞安中等城市由城关和塘下两个片区组成。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强化高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要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转移,依靠飞云江的港口条件,建设具有较强实力的区域性工业基地,成为带动飞云江流域发展的龙头。瑞安的城市性质确定为浙南沿海对外开放的重要工贸、港口城市。
瑞安市城市人口发展到约36万人。规划远期2020年瑞安市和塘下连成一体,纳入温州都市区,是组成温州都市区的瑞云片区,片区的城市人口将发展到70万人左右。
2.7.4条 龙港—鳌江中等城市
龙港—鳌江强化工业基础,逐步提高科技含量,重点发展以印刷、编织、机械等产业和以金融、贸易、房地产、文化、娱乐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同时应注重龙、鳌的协调发展,结合港口资源优势,使龙港—鳌江城市成为以工业和商贸为主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带动整个鳌江流域的协调发展,成为浙南、闽北重要的商贸、港口城市,温州市域南翼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两镇的统一规划和各类设施的统一协调。
龙港—鳌江发展到约35万人。2020年,龙港—鳌江城市人口将发展到约50-55万人左右。
2.7.5条 上塘
上塘规划发展加工工业,加强发展第三产业,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成为带动永嘉发展的综合职能小城市。2010年,上塘城市人口规模为13万人。2020年上塘和瓯北、黄田,作为上塘—瓯北片区成为温州都市区的组成部分,城市人口将发展到35~40万人。
2.7.6条 昆阳
昆阳作为龙港—鳌江城市的外围城市,是南部城镇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昆阳的发展应在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和专业市场的基础上完善塑编、服装等轻工产业,加快产业科技化步伐。
规划昆阳城市人口规模约10万人,2020年,作为温州南部城镇群的组成城市,城市人口达到15万人。
2.7.7条 灵溪
灵溪交通条件优越,是苍南县域政治中心、交通枢纽。今后发展应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及已有工商业基础,建立以机械制造、塑料工业、石化仪表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和大运输量的工业生产基地,并开发多功能、高层次的市场体系,使之成为带动苍南发展的综合职能城市。规划近期2010年,灵溪城市人口规模约为达到18万人。2020年,规划城市人口25万人。
2.7.8条 虹桥
虹桥是该区域商品流通的中心城镇。虹桥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继续充分发挥其商贸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加工、轻工、仪表制造等工业,使之成为乐清中部工贸中心和物资流通中心,带动乐清中部地区腾飞。2010年,虹桥将发展为人口规模约12万人的小城市。2020年城市人口发展到17万人。
2.7.9条 大峃
大峃今后应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及珊溪水电站建成带来的电力资源优势,发展农、林、副产品深加工工业,并发展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及科教文卫事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带动文成县发展的中心城市。2010年,大峃人口规模约为6万人。2020年大峃发展成为10~12万人的小城市。
2.7.10条 罗阳
罗阳应加强与区域其它地区的联系,侧重发展农林副产品加工及矿产资源开发,成为以开发农林产品、生态旅游、矿产资源、水电为主的工贸城镇。同时,应注重学校、科研、通讯与信息系统的建设,使之成为带动泰顺发展的具有综合职能的重点城镇,在远期条件成熟的时候发展成为小城市。2010年罗阳城镇人口规模约为6-8万人。2020年发展成为小城市,城市人口10~12万人。
2.7.11条 雁荡
雁荡是国家级雁荡山风景旅游区的中心城镇。在旅游业的带动下雁荡在今后的发展中可大力发展商业和服务业。规划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开发新景点,加强污染治理和景观资源的保护,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工业将适度发展旅游制品工业。2010年雁荡将发展为人口规模约5万人。2020年,雁荡和大荆共同组成新的旅游小城市,人口规模发展15万人。
2.7.12条 水头
水头是辐射现有的平阳县域中西部的核心城镇。应加快其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枢纽的建设,加快壮大城镇规模和经济实力,担负起平阳西部中心的作用。工业发展依托区域专业市场发展传统工业,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同时继续发展南雁荡风景区旅游业。规划建设成为平阳中西部的小城市。2010年水头城市人口规模约为6万人,2020年城市人口8~10万人。
第八节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2.8.1条 综合交通规划目标
建成与国民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各种交通方式相协调的,以主干线、主通道、主枢纽为主体的,快速、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温州市区至市域内其他城镇实现2小时可达。在温州都市区内部实现0.5—1小时可达。
2.8.2条 铁路规划
规划期内建设温福铁路和甬温铁路。温福铁路、甬温铁路和金温铁路共同组成温州市域的铁路网,建设温州成为华东铁路网的枢纽之一。
1.温福铁路:规划中的全国沿海铁路通道,温福铁路北起温州市区、往南经过瑞安、平阳、苍南,过分水关后进入福建,规划按国家铁路Ⅰ级干线标准修建。
2.甬温铁路:规划中的全国沿海铁路通道的组成部分,甬温铁路北起宁波,途径台州并从乐清、永嘉至温州市区,按国家铁路Ⅰ级干线标准修建。
3.温州市铁路枢纽:规划温州铁路枢纽由温州西站、双屿站和温州客站组成。温州西站为区段站兼货运站,双屿站是甬温线同金温线的接轨站,温州西客站与温州客站为客运站。
2.8.3条 市域港口水运规划总体目标
建设温州港为我国沿海20个枢纽港之一,为浙南、闽北的沿海地区和浙赣、金温铁路沿线的地区服务。规划以温州港为中心,以洞头港、鳌江(龙江)港、瑞安港为骨干,组成大小配套的港口群,沟通内河和四江(瓯江、飞云江、鳌江、楠溪江),形成江、河、海贯通的航运网络。充分利用骨干港的集散、分流、中转作用,发挥港口群体优势;对老港区以航道整治、港区改造、道路疏通和设施更新为重点,对建港条件较好的港口及新建港区,根据需要增建新泊位,并配套完善基础设施。
2.8.4条 主要港口规划
温州港:发展目标是以国际集装箱、能源、外贸物资为主的沿海主枢纽港,规划形成三个主要港区:杨府山港区、龙湾港区、七里港区。
洞头港:对建设温州大型深水港有重要意义,远期以三盘港为中心,逐步形成洞头深水港区,将逐步成为温州港深水港区推进的方向
瑞安港:是为瑞安市及周边地区服务的重要地方性港口。远景逐步开发飞云江口外的海岛资源,建设货物中转产品加工基地,
鳌江(龙江)港:规划加强航道的整治,进行合理的港口布局。在改造老港区的同时,考虑开辟新港区。
2.8.5条 内河航运规划
规划以沟通铁路温州货站与温州新港区和各条江河的联系为重点,将内河南北主航线和四江(瓯江、飞云江、楠溪江、鳌江)航线联网,形成内河主干道和四江互相通达的航运网。
内河南北主航线规划从乐成开始经柳市进入瓯江,过龙湾、蒲州经温州市区杨府山港区后方,再沿温瑞塘河往南至瑞安市区东山入飞云江,在南岸浦口进入内河至昆阳,再在鳌江南北两岸的亲美洲和下厂分别建过船建筑,经鳌江、龙港至金乡。
2.8.6条 公路交通网络规划
温州公路交通规划网络形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沿海高速公路、金丽温一级汽车专用道组成公路主骨架,道路等级为一级;第二层次由104国道、330国道、环城快速路、仙清线、瑞东线、分泰线组成,道路等级为二级及二级以上;第三层次由省道和主要县道构成,道路等级在三级以上。
第一、第二层次共同构成公路主网络,即“二纵、二横、一环、三连”的结构。
二纵:
1.沿海高速公路:南北贯穿温州东部沿海地区,由北至南分别设雁荡、虹桥、乐城、白鹭屿、七都岛、状元镇、南白象、罗凤、西岙、平阳、钱仓、沪山、观美十三个立交。
2.104国道:贯穿温州东部沿海地区,改建的重点是提高路面等级,改善路况。
二横:
1.金丽温一级汽车专用路:温州西向陆路对外通达丽水、金华市并转接沪杭衢及沪昆高速公路的高等级公路。
2.330国道:温州西向陆路重要出口公路。规划继续向东延伸,经半岛工程到达洞头。
一环:
温州市区绕城快速道:疏解市区过境交通的快速通道。
三连:
1.仙清线:是连接高速公路和国家级风景区,贯穿永嘉县南北重要公路。
2.瑞东线:是温州市域南部贯穿瑞安、文成的重要公路。
3.分泰线:横贯温州最南部的省道,是泰顺县对外交通的重要公路。
2.8.7条 公路站场和枢纽规划
1.温州公路主枢纽:由公路主枢纽服务管理中心;五个客运站(温州西站、新南站、龙湾客运站、机场客运站和白鹭客运站);五个货运站(温州双屿货运站、温州龙湾运配载中心、横塘货运站、七里货运中转站和蛟尾堡货运中心站);两个客、货运综合站(南白象客货综合站和瓯北客货综合站)组成。
2.各县(市、区)站场布局
市域其他各县(市、区)设:35个客运站,14个货运站,16个客、货运综合站。
客运一级站为:乐清新站、虹桥站、上塘新站、瑞安站、平阳客运中心、灵溪汽车站、龙港客运中心、永强客运中心、文成县城站、泰顺站;二级站为:洞头站、雁荡站、岩头站、巨溪客运中心。
货运二级站为:白象、虹桥、乐城、乌牛、上塘、瑞安商城货运交易中心、温福铁路瑞安物资集散中心、江溪货运交易中心、萧江货运配载中心、苍南、龙港、文成货运配载中心、泰顺县货运中心。
客货综合一级站为:柳市、桥头、鳌江站;二级站为:洞头、水头、珊溪、大荆、金乡、塘下、钱库、龙湾扶贫开发区站。
2.8.8条 民用航空规划
1.温州机场:规划扩建温州机场,将国内航线网络和国际航线网络接通,规划发展为4E级国家一级民用航空机场。
2.旅游直升机场:为适应温州各市县旅游业发展,规划发展市域旅游直升机场体系,形成空中旅游服务网络。规划在温州、雁荡、岩头、南麂、罗阳、雅阳建设直升机场。
第九节 市域社会设施规划
2.9.1条 教育设施规划目标
建立起适应温州市现代化建设需要,面向21世纪的教育体系。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有明显提高。全市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城市及有条件的重点镇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高、中级专门人才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实现较大增长。
2010年,全市6至15周岁人口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0%以上,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高等院校本、专科在校生达2.5万人左右,加上自学考试、远程教育,18至22周岁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1200人以上,基本满足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全民受教育年限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建立起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开放多元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温州特色的社会主义区域教育体系。
2.9.2条 市域教育设施规划
按照大城市(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的四个等级进行教育设施布局。
1.第一等级:(中心城市)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建设完善高等教育园区。基础教育逐步调整、配套、完善旧城区现有学校,加快新区配套建设教育设施,保证发展地区的教育设施用地。
2.第二等级:(中等城市)增设大中专院校,增建、扩建中学,保证学校用地面积,完善各项教育设施。在旧城改造中适当合并、外迁旧有学校,作规模调整。
3.第三等级:(小城市、重点镇)应根据当地人口结构,每5万人设1所高中,适当增加初中,集约化配置学校数量。
四等级:(一般建制镇)合理配置教育设施,力求做到既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又集约利用教育资源。
2.9.3条 市域卫生设施规划目标和结构
建成门类齐全、专科配套、布局合理、技术优良、便利群众的卫生服务体系,使人民的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发达地区达到或接近省内先进水平,经济欠发达地区达到省内的平均水平。建立起与温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卫生服务、卫生执法监督和医疗保障体系,基本达到与小康生活相适应的健康水平。
全市卫生资源区域配置网络规划形成三个层面,东部圈带化发展,西部据点开发的规划布局。
第一层面:温州市区成为全市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教育、科研、信息的综合指导主中心。
第二层面:沿海的乐清、瑞安、平阳、苍南四个县(市)以及永嘉县的南部平原地区,着重调整、适度发展,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形成以104国道为轴线、南北两翼齐张的卫生资源圈带结构。北翼以乐清市域为中心建立卫生基地,。南翼以瑞安城区和鳌江——龙港城市组成两大副中心。
第三层面:泰顺、文成、洞头以及永嘉北部山区,着重发展、普及,达到人人享有卫生初级保健要求。把有限资金集中到区域位置较好、辐射能力较强的乡镇,实行据点开发,保证当地人民群众都能获得基本卫生服务。
2.9.4条 市域医疗设施规划
1.医院规划:大城市建三级甲等医院,中等城市建三级乙等或二级甲等医院,小城市建二级乙等或一级甲等医院。一般镇设置卫生院。城市街道为单位设置卫生院,并积极创造条件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2010年全市卫技人员达到每千人3.5人,医生数达到每千人2人,病床数每千人口达到2.4张。
2.急救医疗网络规划:进一步加强区域急救服务网络建设。在市区着重健全急救医疗网络,突出院前抢救为重点。建设市急救中心和急救分中心以及与医疗机构急诊科联为一体的急救系统。各县(市、区)逐步建立各县急救站,将瑞安、乐清市的第一人民医院建成市域南北两个急救分中心。
第十节 市域市场体系规划
2.10.1条 温州市场建设目标
建立一个按照社会主义市场机制运行的,全面实行国际惯例的,现代化、规范化、国际化的市场体系。
1.完善中心市场、专业市场、住宅区农贸市场三级市场体系网络,使温州成为新型的商贸城市,成为浙南区域性的商贸中心。
2.完善各龙头市场和专业市场的配套设施,使其充分发挥功能。以温州新城为中心,兴建一批多功能、高档次、现代化的批发市场,与现代化商品综合商场并网。
3.巩固发展省重点、区域性重点的大型工业品批发市场;培养扶持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淘汰关闭空壳市场、改造城市马路市场。
4.完成对严重影响交通、布局不合理、消防隐患严重、规模较小的市场的整改和搬迁。
5.加快农贸市场“退路入室”的进度,全市县城所在地以上城镇的农贸市场在近期全部实现室内化。
2.10.2条 综合市场规划
对现有的综合市场进行结构调整,进行完善、配套、提高市场的档次和品位,原则上不再新建综合市场。综合市场安排在区域中心,大型龙头综合市场在市区中心和瑞安市区各安排一处。
2.10.3条 工业品专业市场规划
工业品专业市场以改建、扩建、迁建为主,相关市场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来盘活市场存量,提高市场的集中度。在一个县(市)范围内原则上不建设两家同类工业品专业市场。工业品市场布局以温州市区为中心,向两翼发展,大体沿两条国道(104国道、330国道)、四条江(瓯江、飞云江、鳌江、楠溪江)轴向发展。
2.10.4条 生产资料市场规划
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和发展以改建和完善配套设施为主,现有的生产资料市场要适当地整顿、调整、搬迁。生产资料市场设在市区和各县(市、区)城乡结合部的货运中心、生产中心地带,依托市区(城镇)和港口(船埠)、公路等,全市生产资料市场基本形成网络。
2.10.5条 农副产品市场规划
农副产品市场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规划,统筹规划、分步开发、结合城改、加速改造。新住宅区以配套新建为主,老城区以改造、扩建、改建为主。到2005年完成市区顶棚市场改造,11个马路市场全部退路入室。
2.10.6条 展览业规划
结合本地旅游资源、人文资源,创造独具温州特色的温州产品文化。规划在温州市区兴建温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在市域内重要工业城镇和县(市)域经济中心兴建产品展示场所,主要展示温州支柱产品及相关生产的辅助材料。
Ⅱ “龙港市”正式问世,龙港什么时候正式批市
龙港市在2019.8.30经国务院批准撤镇设市,县级市,浙江省直辖,温州市代管。于2019.9.25正式挂牌。
Ⅲ 温州龙港镇城区划分范围是怎么样的,城东城南城北城西区是怎么区分的。
苍南县龙港镇城市总体规划
2000年12月,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修编的《龙港城市总体规划》其内容为:
范围界定 龙港城市规划区范围面积为90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 近期:2000~2005年;中期:2006~2020年;远景:2021~2050年。
城市性质 龙港的城市性质确定为浙南闽东北地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
人口规模 近期:(2005年)人口为22万人,远期(2020年)为35万人,远景(2050年)为50万人。
城市结构 "一心"、"二轴"、"三片区"的特征。
"一心"即位于中央大道与世纪大道交叉口附近的城市中心区。中心区布置行政、商业、科教、体育、绿化用地。
"二轴"指城市东西与南北两个方向的两条具有城市轴线意义的主要道路,分别为南北向的中央大道和东西向的世纪大道。
"三片区"分为城北区、城东区、城南区。城北区位于白河以北、通港路以西,基本为原有旧城区;城东区位于通港路以东,以工业、仓储为主;城南区位于白河以南,基本上为新区,功能以商业、文化、行政、体育、居住为主。
工业布置 调整工业布局结构,形成西、中、东三片工业。
中部工业区:位于龙港大桥以南,沿龙金公路分布工业区,为印刷示范技术为主的工业。
西部工业区:位于江山办事处、世纪大道南侧,规划为塑编为主的工业区。
东部工业区:位于鳌江入海口,由于远离城市中心区,地处河流下游,建成以化学工业为主的化工基地。既可成为印刷工业的原料生产基地,又可成为龙港腾飞的强大后盾。
居住用地规划 将龙港居住用地布局总体上分为三个片区。
城北片区:继续利用其区位优势,向北、西扩展,优化环境,将其建成一个二类居住区;
城南片区:沿白河路建设一条主要绿化带,相应布局休闲娱乐的室外场地,创造一个近自然,亲近水、阳光和空气的现代化居住区,为一类居住区;
城东片区:规划以多层为主,通过完善公建和市政配套,创造居住区内部优美的环境,与相邻工业区共同成为综合区。
教育 中小学、幼托设施的配置,中学按2.5~3.5万人一座,小学按0.8~1.2万人一座,幼儿园幼托0.3~0.4万人一座。
另在龙金大道西,世纪大道南规划大型教育科研区,兴建大中专院校和科研机构。
医疗卫生设施 3所400床位的市级医院;6所100床位的医院,均匀分布。
体育设施 规划设立大型体育中心,位于龙金大道东、世纪大道南、具有承办大中型运动赛事的容量。主要包括:拥有20000~30000座的标准田径场一座;4500~5000座室内体育馆一座;1000~2000室内游泳馆一座,大型健身中心等。同时拥有停车、餐饮、住宿配套设施。
文化娱乐设施 在文化广场设立博物馆、展览馆,在文卫路、龙跃路等附近设立书市、电脑市场等。
旅 游 开发滨海渡假区和龙港二桥的鳌江观潮点,东北片龙港沿鳌江南岸河滨渡假旅游带,开辟体育旅游、植物旅游、文化旅游。
城市公园 新增5座城市公园,分别为凤阳公园、海洋生态公园、白河公园、文化公园、中央公园,并对原有的江滨公园进行改造。
交 通 公 路 现有公路达到二级标准。兴建外环线城南大道;修建龙鳌二桥三桥。铁 路 温福(温州--福州)铁路在龙港设场站;
近期建设(1999~2005年)
道路桥梁 1、鳌江--龙港二桥(文卫路桥址);2、世纪大道:高速公路接线--东海大道,宽68米;3、站港路:江滨路--世纪大道,宽34米;4、中央大道:江滨中--城南大道,宽68米;5、白河路:江滨路--世纪大道,宽32米。
文教卫生 1、新建龙港第二医院;2、增建一所小学、新建龙港八中和第三高级中学、新建职工技校;3、新增垃圾中转运站一所。
市政部分 1、新建镇政府大楼,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2、龙翔广场,金河广场,中心广场;3、新建体育场,体育馆以及配套绿地;4、建设沿江绿地、龙港大桥--龙翔广场);5、新建龙港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娱乐城;6、新建移动通讯大楼,邮政办公大楼,龙港电讯大楼;7、增建一座110KV变电站;8、新建龙港殡仪馆;9、新建垃圾无害处理场;10、整治城区的内河驳岸。
住宅建设 1、康居住宅小区;2、龙港小区;3、龙港大道北区住宅小区改造;4、城东住宅小区;5、城南住宅小区;6、龙金大道西片住宅小区;7、文卫路外滩一期改造;8、江滨路外滩二期改造;9、凤江住宅小区。
商业市场建设 1、龙港大道沿街商业区建设;2、龙金大道市场建设;3、建成区商业区规划改造;4、通港路沿街商业区建设。
工业区建设 1、完善龙港工业区建设;2、小包装印刷工业城建设;3、扩大城东工业园区的建设规模,东至东海大道,南至体育场路,西至龙
Ⅳ 龙港规划图情况怎么样 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公布 城市中心在哪里 与敖江关系怎样
正在收集群众的意见吧。目前只有《苍南县龙港镇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草案》
Ⅳ “龙港市”正式问世,龙港什么时候正式批市
一直都是龙港镇。
龙港镇隶属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地处浙江省南部,位于浙江八大水系之一鳌江入海口南岸,东濒东海,西接104国道,沈海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南依江南平原,北为鳌江。[1]镇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27°30′,东经120°23'。
龙港镇2015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9亿元,增长10,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80元,增长1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纯收入19730元,增长13,5%。
(5)鳌江城乡规划扩展阅读
具体要到2020年左右以鳌江,龙港为龙头,带动昆阳,灵溪,金乡,钱库,萧江等城镇组成温州南部鳌江流域经济区。继续加强工贸基础,发展专业市场,开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以印刷,编织,机械等第二产业和以金融,贸易,房地产,文化,娱乐为主的第三产业。
这是2010-2020年的规划。主要还是建市的难度,苍南和平阳怎么办。
这些还要解决。
龙港镇浙江省最具竞争力中心镇
龙港是温州苍南县一个经济强镇,系温州市强镇扩权改革试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建镇于1984年,现辖9个办事处,107个行政村,19个居民区,3个社区,辖区面积83平方公里,其中建城区面积20平方公里,2009年底户籍人口25,4万人,外来人口约10万人。
年轻如他,因为城镇化建设典型而闻名全国,建镇之初,龙港镇通过推行土地有偿使用,户籍管理制度和发展民营经济等三大制度改革,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城镇化的路子,被誉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然而近三十年的发展,让他从一个青涩小子转眼间长成一个大人,传统的行政区划衣服已经包不住他那庞大的身躯了。
城市框架,道路建设,配套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落后,也严重制约了龙港城市化进程。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果不趁早谋划龙港发展的新出路,那么总有一天他将被时代的浪潮所吞没。怎么办,龙港的未来在哪里?“龙港必须要建设成为鳌江流域中心城市!农民城的帽子不能戴一辈子”,在即将迈入“十二五”的关口,龙港人让自己再次站上了城市发展的巅峰。
强镇扩权是激发龙港新一轮发展的源动力,对于未来,这是一个需要体制创新的过程,不断强化小城市发展的制度保障。龙港镇按照省委,省政府扩权强县强镇战略部署要求,大力度推进强镇扩权改革,逐步把省,市,县已经明确的改革措施真正落实到位,不断健全龙港土地使用,财政支配,行政审批和社会管理“四大权限”,同时还完善了城镇管理综合执法大队,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土地储备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四大平台。
这是一个城镇新的启程。“今年我们邀请中规院深圳分院对龙港新一轮规划进行高标准,高水平,高要求的修编。但是新一轮规划修编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龙港的发展再也等不起了,再也不能慢了。”在龙港镇党委书记林万乐看来,龙港镇建设必须与新一轮规划修编同步进行,争取早日推进龙港城镇转型升级。
据龙港镇规划部门介绍,以建设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目前龙港镇正在启动规划为7平方公里的未来城市中心区建设,同时根据新一轮规划要求,该镇将向东接轨临港产业区,做到龙港临港“两港合一”规划,新的规划区面积可达40平方公里,与目前18平方公里的龙港主城区相比,相当于再造一个龙港。同时,该镇还将在西部建设规划5000亩的工业平台,将产业基地逐步向西部转移,而老城区则采取“退二进三”的办法,逐步将工业转向商贸服务和休闲娱乐,以此打造一个东部城市化,西部产业化的未来龙港。
沿着中国漫长的海岸线,细数从南到北的沿海城市里,有多少是从小渔村蜕变而来的:深圳,青岛,大连……像是一个个传奇的化身,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璀璨星光,点缀着中国与时俱进的城市蓝图。
这冲破命运的转型,也同样为一个海边小镇所孜孜追求。从它为自己加冕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那一刻起,龙港二字注定将成为中国改革史诗中的鲜活注脚。而今天,它说它要为鳌江流域的中心城市开始新的征程。
从村到镇,再从镇到城,伴随着这头巨龙的身影一起崛起的,还是那股创业初期敢破敢立的本色。在这里,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它也将成为那众多星光中的闪耀一颗。转型,时不我待!
以人为本的建设:让城市记录民生幸福
“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幸福而居留于城市。”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就道出了人与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
一直到今天,人们对城市的喜爱有增无减,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城市的依恋也在不断加剧。近年来,龙港以建设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紧紧围绕“人”和“城”这两大主题,深入开展省级文明城镇创建活动,结合“公民素质提升工程”,引导市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情趣,精神追求,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群众的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
龙港镇切实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努力塑造小城市发展的良好形象,建镇以来,公共设施共投入约70亿元,重点以交通,通信,水利等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镇域内形成“环网结合,四横四纵”的路网结构体系,拉开城市发展框架。
瓯南大桥,污水处理厂,体育馆,水厂扩建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强化着城市功能。4,37万亩的海涂围垦工程建设全面启动,为城市空间拓展提供土地支撑。
加快城市社区建设,目前全镇已有高楼62座,中高档住宅小区17个,广场及公园7个,街道201条,总长162,2公里,城区人均绿化面积5,6平方米,城镇道路灯亮灯率达95%,城市长大了,长高了,变亮了,变美了。龙港以加快城市化为依托,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坚持走大社会办大教育的路子,形成了公办,民办一同办,普教,职教,成教,特教四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推进图书馆,文化活动室等项目建设,做好广播电视网络和“龙港”门户网站建设,促进居民文化素质提升,宣传龙港城市形象。基本形成镇,办事处,村居三级文化设施网络,构筑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条件。深入实施“百村整治,十村示范”工程,积极推进农村新社区和新居建设。
全面实施“清洁家园”活动,全镇每年投入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约4600万元,把龙港新区1000多亩土地作为城市“绿肺”进行开发建设。同时深入开展“基层基础年”活动,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加强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着力维护龙港社会和谐稳定。
“人们对一座城市的依恋程度取决于这座城市带给人民多少快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幸福感。”龙港镇党委书记林万乐说,这幸福感反应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以人为本推进城市建设,“民生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改善,这地方的城市建设也不会好,社会管理也是建立在民生改善的情况之上龙港,它的名字,就是一个传奇。
它的故事,比起它所创造的GDP更来得精彩。从建镇之初的5个小渔村,到“中国第一农民城”,龙港人实现了第一次大跨越;再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思路的引领下,龙港完成了“农民城”到“产业城”的第二次大跨越。
今天的龙港人正在为实现从“产业城”到“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的第三次大跨越而开拓进取。一个时代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破茧成蝶的转型:经济发展的必修课
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市场经济下的它有着残酷的优胜劣汰体制,如果哪天我们步伐稍缓,节拍稍慢,便随时面临着被时间淘汰出局的危险。对于龙港镇本身而言,它是不断转换角色,以适应新的发展潮流,而对于它的经济发展而言,则是不断创新升级,以做强做大传统特色产业,逐步夯实小城市发展的产业基础。
龙港先后获得“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等4张国字号名片,形成了印刷,礼品,纺织,塑编这四大支柱产业。另外,电缆,光缆,磁卡,BOPP,BOPA,BOPET,不锈钢带材,陶瓷,服装,食品等是龙港的新兴产业。
2009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00,9亿元,工业总产值233,5亿元,财政总收入9,47亿元。它是通过产业化和城市化良性互动发展起来的经济强镇,更深刻认识到要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首先要有产业支撑,因此,龙港淡化行政圈,强化经济圈,利用海涂资源丰富的优势,突出区域经济特色,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做到产业错位发展,差异发展。
在工业转型升级方面。通过实施技术改造,品牌培育工程,做大做优做强包装印刷,文具礼品,塑编等优势传统产业,大力培育不锈钢,微晶玻璃,超细纤维等新兴产业,初步实现产业结构从单一的劳动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并存结构转变。
为扶持工业发展,几年来,龙港镇花大力气建成印刷,小包装,塑编,城东等四个工业园区,以优惠政策吸引各地200多家企业入园,使之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孵化器。规划建设4个工业园区,300多家企业入园生产,通过龙头企业领跑,中小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结构,推动块状经济转型,2009年全镇产值超10亿元企业2家,超亿元16家,11家公司升格为无区域集团(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3个。
今年年底,临港产业新城围垦工程堵口将合龙,昔日的大海和滩涂将变成一片土地。作为温州沿海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港产业新城横跨龙港,芦浦和舥艚三个镇,由苍南县临港产业基地和邻近的江南海涂围垦工程组成。
临港产业新城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大多为海涂围垦而成,目前在围规模4,43万亩,约29平方公里。这将是龙港乃至苍南今后发展的动力。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使龙港成为浙南闽北的主要物资集散地,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它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业,建设家居礼品,印刷材料等专业市场及金融,美食,购物等特色街区,为产业发展提供通畅的渠道支撑,现有专业市场36个,商业银行11家,肯德基,麦当劳,苏宁电器,大润发等一批国内外知名连锁经营企业先后进驻龙港,其中温州礼品城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室内礼品城专家点评。
个体私营经济的成长,农民大规模转移创业,“农民造城”的轰轰烈烈,把龙港的城镇化路径推向了公众舆论的焦点。从小渔村发展到产业城相当不易,如果说过去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民生存问题而背水一战,那么现在则要求龙港从调整城乡关系的大格局出发,主动为自己的未来谋求新的出路。
作为一个新兴城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龙港应该更加深刻地认识其内涵,充分分析自身的地理位置,产业布局,交通设施,生态保护乃至地方文化等客观因素。加快建设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产业,大项目,不断改善龙港发展环境,站在整个鳌江流域乃至整个大温州的大环境里,把自身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为龙港经济发展增添后劲,助力城镇向城市的顺利转型。
龙港批市,不得不说是个大忽悠。
不少人认为,只要龙港批市,财政就可以独立,经济就可以大发展了。其实那只是搞房地产的披肩客在搞大忽悠。
1,龙港之所以能发展,主要靠江南宜山,钱库,金乡等乡镇的移民和资金的输入,如果龙港批市,要不要把他们并入?如果并入,那么将来市中心和发展重点在哪儿,对他们没好处干吗要并入龙港,还不如留在苍南,作为苍南的香饽饽,各种投资会很多。如果不并入,那龙港的根基就断了,即吸引不了平阳人,也吸引不了福鼎人,苍南也不会再放人。
2,龙港的发展,其实是建立在龙港消费,全苍南买单的基础上。龙港的工业实际就是江南宜山,钱库,金乡等乡镇的复制和扩大版,毫无技术创新,也没有牢固的基础。外地客商在苍南比较下来只有龙港最好,所以才在龙港下订单。如果独立,就失去比较性,钱库,金乡在全苍南的支持下,绝不会比龙港差。
3,一个城市的发展不可能无止尽,很多地方的历史以证明了这个观点,瑞安,乐清,金华,张家港,萧山,南昌等。它要有好的机遇和广阔的腹地。龙港即没有交通便利,也无资源优势,靠的只是全苍南的支持。
Ⅵ 昆阳镇的城乡建设
按照我县“十二五”发展规划,昆阳未来将成为鳌江流域中心城市核心区重要组成部分,县里将重点推进“两轴四片”20平方公里的昆鳌新城建设。同时,按大交通规划格局,我镇将以昆水公路、104国道昆阳过境段改建工程、人民路、昆鳌快速通道为轴线,城市化将重点推进城北片、城东片、城南片三大区块建设。
城北片,我们以打造城北高品位住宅新区为中心,突出精品楼盘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了城北示范新区的开发建设。2010年以来我们花大力气、下大资本,梯度推进了城北市政道路网建设,全面完工人民路街心公园,2011年1月23日同期启动了凤湖公园、东门山及九凰山公园入口工程、104国道昆阳过境段改道工程,东门山及九凰山公园入口工程已基本完成;凤湖公园一期景观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80%,计划2012年5月1日竣工验收;
城南片,是我县“两轴四片”建设的重要一片,我们将按照生态、科教、文化、休闲、居住“五位一体”的要求,打造文教商住区。根据开发建设的实际需要,需拆迁87家厂房和2000多户民房,总拆迁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规划新建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约50亿元。工程计划分三期实施,第一期为平塔至三排口段,第二期为三排口至通福门段,第三期为坡南老街段。我们完成了老城改造一期工程征地和拆迁工作。计划在3月底前完成昆鳌快速通道两侧范围内厂房搬迁,6月底前完成昆鳌快速通道两侧范围内的政策处理和龙山公园范围内厂房搬迁。
城东片,作为新一轮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将以文化中心、便民中心建设为重点,以昆鳌快速通道为牵引,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城市中心新地标。我镇完成了东片新区核心区城市设计,落实了一批公建项目。文化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已完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昆二中迁建工程教育办公楼已结顶,3号、4号教学楼完成一层建筑,完成投资额7228万元;县人民法院审判庭综合大楼已启动建设;核心区道路网已经调整完毕,编制工作正在进行中。
Ⅶ 温州规划图有没有人知道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规划概况:
一、规划背景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新一轮经济的发展,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已明显不适应新的发展需要,1999年,根据省委提出加快城市化发展战略和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对温州城市的定位,需对我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经报省政府同意,于2000年7月正式开展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本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主要经过纲要阶段、初步完成成果阶段、规划深化完善阶段、上报审批阶段的工作,历时5年,于2005年底得到省政府审批。
二、规划主要内容
(1)市域城镇体系:
市域城镇发展战略为:中心聚集,南北伸展;点轴开发,分片均衡;优化小城镇(重点镇)布局。划分为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重点镇)、一般建制镇四个不同等级。规划提出了优先发展中心城市,优化小城市布局,集中发展一批重点小城镇,控制一般建制镇,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副中心、小城市(重点镇)为骨干、一般建制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形成两大城镇密集区:以温州中心城市为中心,包括乐成—黄华平原和温瑞平原内城镇组成的温州都市区;以鳌江下游的龙港—鳌江为中心的温州南部城镇群。
(2)温州都市区:
温州都市区以温瑞平原城镇化地区为核心,包括中心城市、乐清、瑞安、洞头、永嘉等城镇密集地区,应纳入规划控制区统一加强管理。至2020年末,都市区人口为440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为414.6平方公里。都市区形成“一主二辅五组团”的空间结构。其中,“一主”为中心城市(含主城区、永强副城区);“二辅”为瑞云、乐柳二个辅城区;“五组团”为上塘组团、洞头组团、半岛组团、藤泽组团、桐浦组团。温州主城区、永强副城区和瑞云的罗南片,环大罗山形成都市区核心圈层。各城区、组团间通过绿色开敞空间相隔离,以快速干道、轻轨相连接,形成以大罗山、吹台山、三垟水网为绿核的高度城镇化区域。
(3)中心城市:
① 中心城市的城市规划区:包括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洞头县行政辖区和瓯北片、七里片(以瓯北—柳市快速路为界),面积1423.6平方公里,及珊溪水利枢纽工程饮用水源保护区(即赵山渡坝址以上流域面积2304平方公里),合计总面积为3727.6平方公里。
②城市性质: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工业、港口、旅游城市,浙南闽东北的区域中心城市,具有滨海山水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
③规划期限:近期2003~2007年,中期2008~2012年,远期2013—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④城市规模:规划确定温州近期(2007年)城市人口为200万人左右;中期(2012年)城市人口为225万人左右;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不超过260万人。
近期(2007年)城市建设用地为179.26平方公里(人均89.63m2),中期(2012年)用地为206.5平方公里(人均91.78m2),远期(2020年)用地为259.71平方公里(人均99.89 m2)。
⑤城市形态与发展方向 背倚大罗山、吹台山等绵延青山,面向瓯江和东海,形成“负山面水的半环形”的城市形态,由“沿江城市”向“滨海城市”拓展。中心城市按照主城区、永强副城区、瓯北片、七里片、洞头片等组团规划建设,组团间由自然山体、水体和规划绿楔等生态廊道隔离。城市发展按照“东拓、西优、南连、北接”的策略:东部向永强、洞头拓展;西部以生态保护、水源涵养、优化发展为主,限制大规模开发建设;南连瑞安;北接乐柳、上塘。
Ⅷ 鳌江镇有多少人口
鳌江镇,在我国浙江省温州、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均有同名乡镇,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2地的经济发展是有一定差别。
1、浙江省温州鳌江镇现人口19万人(2016年户籍人口)。
2、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鳌江镇总人口58823人。
鳌江镇(浙江省平阳县辖镇)
鳌江镇,隶属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浙江省27个中心镇小城市培育试点之一,是具备“水,公,铁”交通网的乡镇,温州南部交通枢纽之一,平阳县经济中心、交通中心。
截至2016年9月,鳌江镇辖面积164.3平方公里,其建成区面积13.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9万、常住人口29万。下设10个社区,99个村(居)。
2016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24.99亿元,同比增长6.1%;财政总收入14.92亿元;限上固定资产投资9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25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31250元。
鳌江镇(广东省惠来县辖镇)区域概况
鳌江镇位于广东省惠来县西南部,位于鳌江河下游,镇内鳌江河段8.5公里,北部虎堀水、三清水等小河流发源于北部丘陵,汇入鳌江河,全镇堤围线长9.14公里。东接岐石镇和东埔农场,西邻东港镇,北与大南山华侨管理区相接,南与陆丰市以鳌江河为分界。
全镇面积61平方公里,镇区面积2.2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中澳村,距惠城直线距离27公里。
北面为三清山丘陵,南面临鳌江,以江与陆丰市(县)为界。属沿海丘陵地带,土质多为沙泥土,背山面海。
镇北部有三清山,位于三清山系,海拔高度443.3米,人称“报雨风山”。地势北高南低,全境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多南风,冬季多北风,年平均气温21℃,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年平均日照2039小时。
2012年底,全镇总户口7313户(非农473户,农业6840户),户籍人口58823人(非农人口1586人,农业人口57252人)。辖16个村民委员会(24个自然村),1个居民委员会。全镇有耕地面积18210亩,山地28531亩,滩涂2202.7亩。
2012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4672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67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622元。
201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0292万元(其中规模上工业产值60298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800万元。
Ⅸ 温州的,龙港和鳌江什么时候建市啊貌似已经等了很多年
省,市政府十二五己规划好,龙港,鳌江合并建市了,灵溪区,水头区,金库区,马站区,昆阳区,浙江鳌江流域中心城市总体规划网都公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