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津市有没有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
这个机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
2. 天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和 天津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 哪个待遇好我是同济交通专业研究生
首先,有钱人啊。豪爽!
其次,从发展建设角度上将,我感觉这决定于几方专面的因素,出去属天津作为港口城市的因素,单从行业面来说,建委和交通委,这两个相对来说较好一些,尤其是建委,他与发改委一脉相连,从个人自我实现来讲,肯定能满足你的要求(待遇)。但是如果从国家将来如果天津没有作为直辖市发展起来的话,作为京津唐地区的战略定位,定位成为一个港口城市,那么港口局的提升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情。从这几方面你需要关注几方面的消息:a、京津唐地区的规划;b、天津作为直辖市也好区域经济也好发展和投资的情况;c、看是否能试图接触到这两个单位的朋友们,直接打听一下他们员工情况;d、看政府的倾斜程度,看天津政府公开网的消息面对这两个地方工作的认可程度,看他们自身网站的建设和消息面发展程度。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看能否有所收获。
第三、祝愿你工作找到合适自己的。
3. 简述天津城市名称在各朝代的演变及其意义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使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三岔河口”成为天津最早的发祥地。金代末年,为保障中都及漕盐储运的安全,贞祐二年(1214年)建直沽寨,三岔河口自此从单纯的漕运枢纽发展成为漕运与军事相结合的畿辅重镇;元延祐三年(1316年)改直沽寨为海津镇;明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作为军事要地正式设卫,并于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在直沽寨设卫筑城,初为夯筑土垣。明弘治年间(1493年),山东兵备副使刘福在天津老城正中心的十字街建造鼓楼。当时的天津城池平面为矩形,东西长1570米,南北宽900米,总面积为l.55平方公里。天津老城城墙四面设有四座门楼,东南西北分别为“镇东”、“定南”、“安西”和“拱北”。此后从清顺治至嘉庆的一百四十余年间,天津老城的城墙重修多达十二余次。经过明清两代的建设,天津城市初具规模,逐步向南运河和海河一带发展。
通商口岸的设立和租界的划分是引发天津城市规划格局和空间演变的开端。从1860年英法租界的划分到1903年租界最后一次扩张结束,天津曾先后存在九国租界,租界的总面积是老城区的数倍。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空间模式开始被引入天津。
租界扩张与道路建设时期
天津租界自开辟之后,租界中的工部局依据本国风格独自对专管租界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与老城区的空间定位不同,租界的选址和规划首先考虑的是交通与安全。天津成立了最早的市政管理机构一一英租界工部局,戈登制定的英租界规划率先将欧洲城市的空间模式被引入天津。它没有众多官僚机构组成的权力中心,也没有对空间秩序和市民行为实行控制的城墙、城门等,而是以维多利亚道为主轴的道路网、位于租界中心的教堂、港口码头、市政厅和公园形成一个与中国传统城市截然不同的城市空间。交通的便利与路况的改善推动了租界商贸的发展。受到租界的影响,1883年天津的华界设立了中国最早的市政机构——工程局,进行市政道路建设,主要是按照西洋方式修整街衙,将天津老城的大部分街道改造成西式的现代马路。1888年11月3日的《中国时报》曾这样报道天津,“一度遍地皆是深沟、大洞、臭水沟的使人恶心的可恨的道路被铲平、拉直、铺平、加宽。并且装了路灯,使人畜都感到舒服,与此同时,城壕里的好几个世纪以来积聚的垃圾也清除掉了。”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1918年来过天津并被当时天津独特的城市空间与都市文化所感染,曾在其小说中写道:“走在天津城里最气派、最整洁、最美丽的街区,令人仿佛来到了欧洲的都会。”1900年7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老城,次年由八国联军组成的天津都统衙门下令拆除城墙,改筑环行马路,墙基残存在地面以下。
租界扩张与道路建设时期
天津租界自开辟之后,租界中的工部局依据本国风格独自对专管租界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与老城区的空间定位不同,租界的选址和规划首先考虑的是交通与安全。天津成立了最早的市政管理机构一一英租界工部局,戈登制定的英租界规划率先将欧洲城市的空间模式被引入天津。它没有众多官僚机构组成的权力中心,也没有对空间秩序和市民行为实行控制的城墙、城门等,而是以维多利亚道为主轴的道路网、位于租界中心的教堂、港口码头、市政厅和公园形成一个与中国传统城市截然不同的城市空间。交通的便利与路况的改善推动了租界商贸的发展。受到租界的影响,1883年天津的华界设立了中国最早的市政机构——工程局,进行市政道路建设,主要是按照西洋方式修整街衙,将天津老城的大部分街道改造成西式的现代马路。1888年11月3日的《中国时报》曾这样报道天津,“一度遍地皆是深沟、大洞、臭水沟的使人恶心的可恨的道路被铲平、拉直、铺平、加宽。并且装了路灯,使人畜都感到舒服,与此同时,城壕里的好几个世纪以来积聚的垃圾也清除掉了。”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1918年来过天津并被当时天津独特的城市空间与都市文化所感染,曾在其小说中写道:“走在天津城里最气派、最整洁、最美丽的街区,令人仿佛来到了欧洲的都会。”1900年7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老城,次年由八国联军组成的天津都统衙门下令拆除城墙,改筑环行马路,墙基残存在地面以下。
局部规划建设时期
在洋务运动的背景下,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袁世凯在天津海河北岸开始开发新城区——河北新区,在建设中较早采用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念。与此同时,租界的扩张与划定逐渐告一段落,各国专管租界都进入各自为政的规划建设时期,其中英、法、日租界建设发展最为迅速,在其租界内出现了“城市用地分区”、“建设法规”以及“建筑标准”等的相关现代规划内容,租界逐渐成为干净整洁、秩序良好的新城区。旧城区与不断扩张的租界、新市区毗连成片,形成了新旧城区以大经路、东马路为中心和租界区以海河为中轴的网状道路城市格局和局部完整的自由拼贴城市形态,属于典型的马路主义城市规划风格。
总体规划建设时期
北伐战争结束之后,天津作为华北最大的港口和商埠,其城市总体规划与规划理论和实践开始迅速发展。1928年,国民政府将天津划为特别市。1930年,天津开始征集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最终由梁思成和张锐共同主持的《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即“梁张方案”中标。这是天津近代城市规划史上第一部详细、全面的规划方案,尽管方案内容具有一定的空想性,但却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水平与方向。1936年天津市政府颁布了“建筑规则”来指导城市建设。
日本占领时期
1937年日军占领天津及华北后,成立专门统筹华北地区内城市建设事务的华北建设总署,多次制订“华北开发计划”并反复强调资源的开发与交通运输事业建设两大原则。而天津在计划中被规划成向日本本国输送物资的交通枢纽。但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侵华战略为适应战争需要发生了改变,天津除了作为交通枢纽的作用之外,也成为华北进行长期工业建设的城市之一。为此,日本先后在天津制订了《天津都市计划大纲》、《塘沽都市计划大纲》和《大天津都市计划》等规划。1939年华北建设总署都市局向天津特别市公署下达的《天津市都市计划大纲》,其方针是使天津成为华北贸易大港、商业都市和工业基地,而旧市区大体保持现状。此后,鉴于天津优越的经济、军事地位又再次制定《大天津都市计划》,提出将天津与塘沽合而为一。
战后恢复与发展时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天津,并拟定了《扩大天津市计划》,提出扩大市区范围、建设卫星城镇、海河下游分段建设工业区、划分功能分区等主张。1947年,天津市临时参议会再次提出“扩大天津市区的要求”,并提出将塘沽、大港、新港等划归天津市辖,扩大市行政区域,在市内增修公路,兴建飞机场等。
当代规划
1953年-2006年间,天津市先后编制完成了22稿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954年版、1986年版、1996年版和2006年版等四版“总体规划”。
1949年以后,受到冷战和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包括天津在内的沿海地区基本不安排重要项目,对外贸易也受到极大影响,港口优势几乎完全丧失。工业带动城市同心圆式向外拓展,逐渐形成内向封闭型的城市结构,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改革开放后,天津在东部沿海的塘沽地区率先建立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拉动天津沿海河向滨海地区跳跃式拓展,向外向型城市转型,对整个城市和地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计划经济时期
1953年1月,天津市城市建设委员会提出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第一个城市初步规划方案——《天津市城市建设初步规划方案》。该方案主要目的是对天津市进行城市规划上的社会主义改造,将天津的租界型的城市布局向社会主义城市转变,城市路网确定为三环十八射的环形放射式,初步确定了日后天津主城区的同心圆结构。
根据1953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城市建设中的几个问题的指示》,天津作为中国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大城市,城市建设必须充分为工业生产创造便利条件。受其影响,在1954年底发布的《天津市城市规划要点》和《天津市城市规划草案》确定天津城市性质为“工业城市”具有战略意义,因此城市的建设必须为工业生产服务,在城市外围规划工业组团。1955年,由于中国在国际上受到经济封锁,根据中央政府的“限制沿海、支援内地”的政策,沿海城市主要是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支援内地建设,不进行新的发展。当时苏联援华的156项目中天津仅有的国营第一一五厂也因此迁至陕西。同年,在“限制沿海、支援内地”背景下,天津市的城市规划方案进行了两次相应修编,先后对城市规划布局和范围进行了调整和对规划人口规模紧进行了紧缩。
1957年,《天津市城市初步规划方案》确定城市的性质是“综合性工业城市、南北水运要冲、华北水陆交通城市”。随着天津划为河北省省会,天津专区、沧州专区及所属县也划归天津,天津市面积达到31894平方公里。1958年9月编制了《天津市初步规划说明》。1959年,《天津市城市规划简要说明》确定天津的城市性质是“以机电工业与海洋化学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华北水陆交通枢纽”。1960年的《天津城市规划初步方案说明》、《天津市区域规划草案》明确提出,将天津由单一城市改造为组合性城市,建设卫星城镇,并提出“压缩改造旧市区,严格控制近郊区,积极发展县镇工业点”。1972年,再次修编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对天津和塘沽的铁路枢纽规划进行了修订。
震后重建时期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丰南地区发生的里氏7.8级强烈地震波及天津。超过六成的建筑遭到地震破坏,近70万人失去住房。天津的工业损失严重,超过三成企业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北大港水库和于桥水库也被地震严重破坏1978年《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结合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工作,提出将天津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城乡结合的社会主义新型城市,建设“以石油、石油化学工业和海洋化学工业为特点的、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战略东移时期
1986年8月4日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1986-2000年)》(1986年版《总规》)确定天津的城市性质为“拥有先进技术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开放型、多功能的经济中心和现代化的港口城市”。该方案确定以海河为轴线、市区为中心、市区和滨海地区为主体,与近郊卫星城镇及远郊县镇组成性质不同、规模不等、布局合理的城镇网络体系。同时,工业用地战略东移,重点发展滨海地区工业建设,为形成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城市格局。[这样的城市空间布局有利于利用滨海优势及港口、公路、铁路等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发展现代化、集约化的大型工业,促使工业东移,优化了城市产业布局,工业东移的发展战略在日后则为滨海新区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该版总规以城市建设为特征,重点是弥补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一哑铃式“城市布局符合当时天津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但这一方案中的城市性质的定位在日后遭到研究城市地理学学者的批评,认为其没有突出天津的特色,可以套用在任何一个沿海大城市。
“双城双港”时期
2006年3月,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被正式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极大地改变了天津市城市规划的格局。同年7月,国务院对《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即2006年版《总规》作出批复:“天津市要以滨海新区的发展为重点,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此后,天津市人民政府根据2006年版《总规》修编了《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提出“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城市规划理念。其中,“双城”是指天津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双港”是指天津港和天津南港;“南北”指市域中北部及南部;“北端”是指蓟县北部山地丘陵地带。
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是天津的发祥地,也是文化教育政治经济商业中心。规划提出中心城区实施“一主两副、沿河拓展、功能提升”的城市规划理念。确定在中心城区建立市级中心商务区。中心城区“一主两副”为小白楼地区城市主中心,西站地区、天钢柳林地区城市副中心。小白楼地区城市主中心由小白楼商务区、南站商务区以及和平路、滨江道、南京路沿线和天津金融城等组成[。天津西站地区城市副中心位于中心城区西北部,规划范围东至南口路,西至红旗北路,南至南运河,北至普济河道。天钢柳林地区城市副中心位于中心城区东南部,是海河上游开发改造的重要节点。
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先后被写入中国“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滨海新区包括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临空产业区、滨海高新区、临港工业区、南港工业区、海港物流区、滨海旅游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中心商务区九大产业功能区和世界吞吐量第五位的综合性贸易港口——天津港。2010年,滨海新区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在发展天津港的同时,天津正在渤海西岸的盐碱滩涂上加紧建设吞吐量两亿吨的第二港口——天津南港,也称天津港的南港区。
4. 天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简称是什么
天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简称市建设交通委。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马场道211号。
5. 天津市建设局在哪
天津市建设局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131号。
天津市建设局现在名叫天津市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简称天津市建委。
地图详情:
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城乡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研究起草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拟订有关政策,并组织实施。
二、编制城乡建设发展规划,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编制供热、燃气设施建设专项规划,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市政公用和交通(不含普通公路)基础设施年度建设计划,并组织实施。参与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建设用地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会同有关部门管理城市建设资金。负责城乡建设综合统计工作。
三、负责交通、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房屋建筑及配套设施项目的建设管理(不含普通公路)和建设市场管理。负责重大项目建设综合协调。负责新建区域内地下管网建设施工综合协调管理。
四、协调指导全市村镇建设,拟订小城镇建设政策并指导实施,协调指导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协调推动全市重点镇建设。
五、承担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负责建设工程中施工质量、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管理。拟订工程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负责建设工程中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使用的监督管理。组织或参与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六、组织编制建设行业技术进步、专业技能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监督管理,编制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专项发展规划。组织建设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推进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发展。协调推进建设行业信息化工作。
七、负责房地产开发行业管理和综合协调。负责编制房地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参与土地和房屋征收、住房保障等有关政策制定,负责编制房地产(含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对商品房项目资本金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负责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监督管理,负责房地产项目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管理,指导推动住宅项目非经营性公建的配套,负责新建住宅商品房准许交付使用管理。
八、承担建筑业行业管理和建筑市场管理责任。拟订建筑业发展规划。负责工程造价、招投标、合同的管理和监督,负责建筑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负责境外和外埠工程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和工程中介企业进津备案管理。
九、负责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管理,拟订行业发展规划,负责施工图审查和施工图审查机构的监督管理。负责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指导农民自建住房结构安全和抗震设防。
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新建市政公用设施特许经营管理。负责燃气、供热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参与集中供热和燃气价格政策的制定,负责燃气、供热行业应急管理。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并指导实施,负责风景名胜区的设立审查、报批和监督管理。指导相关行业协会工作。
十一、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参考链接:http://www.tjcac.gov.cn/xxgk/jgzn/。
6. 天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发的资料员证全国通用吗
理论上全国通用,但有的地方不接收,所以有时需要到了当地后考当地的,
7. 天津市12319城建服务热线是什么单位!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的
天津市12319是被浓缩的电话号码,实际上,这个简单的号码却是由市建委、热线中心、十一个二级专业平台、601个处置单位和全体市政公用领域的干部职工组成的强大服务阵容,主要担负着三项工作职能:一是城建热线服务职能;二是市政公用领域服务质量监督。面向社会开展建设事业公益服务的统一专用号码,今后天津市民在生活中遇到属于供水、供热、地铁、公交等公用事业的问题,都可以拨打这个热线,由政府部门...
8. 天津市城乡建设地铁备案找哪个部门
天津市城乡建设地铁备案找哪个部门儿当然是找地铁部门,交通部门,我觉得这样就能够解决问题,而且那里的部门还是非常容易找到的,所以你可以根据他的具体位置找一下铁路部门。
9. 天津市市建委管什么
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城乡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研究起草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拟订有关政策,并组织实施。
二、编制城乡建设发展规划,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编制供热、燃气设施建设专项规划,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市政公用和交通(不含普通公路)基础设施年度建设计划,并组织实施。参与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建设用地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会同有关部门管理城市建设资金。负责城乡建设综合统计工作。
三、负责交通、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房屋建筑及配套设施项目的建设管理(不含普通公路)和建设市场管理。负责重大项目建设综合协调。负责新建区域内地下管网建设施工综合协调管理。
四、协调指导全市村镇建设,拟订小城镇建设政策并指导实施,协调指导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协调推动全市重点镇建设。
五、承担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负责建设工程中施工质量、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管理。拟订工程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负责建设工程中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使用的监督管理。组织或参与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六、组织编制建设行业技术进步、专业技能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监督管理,编制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专项发展规划。组织建设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推进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发展。协调推进建设行业信息化工作。
七、负责房地产开发行业管理和综合协调。负责编制房地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参与土地和房屋征收、住房保障等有关政策制定,负责编制房地产(含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对商品房项目资本金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负责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监督管理,负责房地产项目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管理,指导推动住宅项目非经营性公建的配套,负责新建住宅商品房准许交付使用管理。
八、承担建筑业行业管理和建筑市场管理责任。拟订建筑业发展规划。负责工程造价、招投标、合同的管理和监督,负责建筑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负责境外和外埠工程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和工程中介企业进津备案管理。
九、负责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管理,拟订行业发展规划,负责施工图审查和施工图审查机构的监督管理。负责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指导农民自建住房结构安全和抗震设防。
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新建市政公用设施特许经营管理。负责燃气、供热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参与集中供热和燃气价格政策的制定,负责燃气、供热行业应急管理。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并指导实施,负责风景名胜区的设立审查、报批和监督管理。指导相关行业协会工作。
十一、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10.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改名之前叫天津大学建筑分校,那是说从1978—1987年之间这个学校叫天津大学建筑分校吗
1978年7月,天津市市委决定:天津自筹经费建立大学分校。在完成国家当年下达的招生任务外,全市再扩招8000人左右,由各分校进行培养,这在国内是一个创举。
1978年9月,在原天津市第八中学的基础上,成立天津大学第四分校。
1979年8月21日,天大四分校改称天津大学建筑分校,划归建工局主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1980年7月14日,学校由单一的工民建专业,调整为三个专业,即:工民建、暖通和给排水专业。标示着天津大学建筑分校的专业结构初步形成。
1980年9月,学校开始参加市高校统一招生。
1980年11月23日,市建委主任毛昌五同志批准建委教育处建议:“在办好现有建筑分校基础上,经过三至五年过渡成为天津建筑工程学院”。
1981年11月11日,建委主任毛昌五、市文教委员会副主任谭绍文联合签署文件:“从82年1月1日起建筑分校划归市建委,由市建委和文教委双重领导。”
1982年2月建委主任毛昌五、副主任刘文藩率建材局、建工局、公用局、房管局、规划局、市政工程局等各局领导视察学校,确定对建筑分校实行“由城建系统扶持,为城建系统服务”的办学方针。
1982年8月,增设建筑学、硅酸盐、燃气供热三个专业。
1983年8月25日,学校四个专业的首批487名毕业生,分配到市区及四郊五县约50个单位。
1984年9月24日,学校综合教学楼——“勤业楼”竣工,举行落成典礼和剪彩仪式。
1985年7月6日,副市长姚峻在市建委总工孙连溪的陪同下视察学校,确认改建学院,并建议移址新建。市建委主任白化岭同志批准移址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