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太谷属于哪个省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始建于西汉,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与祁县、平遥共同成为闻名遐迩的晋商故里,境内有诸多晋商大院遗存,以曹家大院和孔祥熙宅院(孔祥熙出生在太谷)为其代表。是盛唐诗人白居易的祖籍地,近代大财阀孔祥熙的出生地。久负盛名的宫廷圣药“龟龄集”和“定坤丹”出产于太谷。太谷饼和壶瓶枣享誉全国。明清民国时期,太谷富商巨贾云集,成为山西的金融、商业中心,固有“旱码头”、“小北京”之称。
太谷县总面积1033.6平方公里,总人口29万人(2004年),其中耕地面积45万亩,农业人口21万人。太谷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8摄氏度,无霜期175天,降雨量462.9毫米,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9600立方米。农业基础条件好。因盛产粮、棉、油、果、菜、肉、蛋、奶而著称三晋,是山西省的商品粮基地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全国的瘦肉型猪基地,是全国八个最适宜种植优质酿酒葡萄的区域之一。近年来,除了稳定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田面积外,大力发展蔬菜、林果、色素、酿酒葡萄等特色经济作物。太谷拥有各类工业企业2000余家,目前已形成玛钢铸造加工、精细化工、农机、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制药、纺织、运输等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城乡基础建设以及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县人民政府驻明星镇。邮编:030800。代码:140726。区号:0354。拼音:Taigu Xian。
太谷县位于中国山西省晋中盆地中部。汉族为主,有回、满、朝鲜等13个少数民族。面积1033.6平方千米。西汉置阳邑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更名为太谷。唐武德三年(620)太谷、祁县合并置太州,六年废州复县。1958年11月祁县并入。1961年祁县析出复设。自然资源主要有林木、野生动物等。土特产主要有龟龄集、定坤丹、太谷饼、太谷果。名胜古迹主要有白燕遗址、三多堂(曹家大院)、无边寺、净信寺、鼓楼、孔宅。
行政区划
太谷县辖3个镇、6个乡:明星镇、胡村镇、范村镇、侯城乡、北洸乡、水秀乡、阳邑乡、小白乡、任村乡。
县名考源
太谷县——太行山间大峡谷
(2005-04-13 16:07:58)
太谷县境在春秋时期为晋国大夫阳处父的封邑,西汉因置阳邑县,属太原郡。原县治在今阳邑村,至北周建德四年(575年),阳邑县始移治于白塔村,即今县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为太谷县,并一直沿用至今。据《元和郡县志》等文献记载“以县西南有太谷,故名”,原来太谷县名源于一条叫“太谷”的山谷。
“太谷”之名据清《太谷县志》解释为“太行之谷”,其实在古代“太”通“大”,太谷即大山谷的意思,它指今天祁县通往沁县的子洪口谷。这里古属阳邑县地,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划变迁,现已属祁县了。
太谷的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桓冯传》:“上党见围,不窥太谷”。唐章怀太子李贤注曰:“太谷自太原趣上党之道……今并州太谷县西有太谷是也。”《水经注》中也记载:“侯甲水又西北历宜岁郊,经太谷,谓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文中的侯甲水、太谷水也称为胡甲水、甲水,今人称为昌源河。
太谷古称侯谷、胡谷,历来为太原通往晋东南的要道,也是山西著名古战场。五代时,北汉刘继元在此筑隆舟城以抗宋军,所以宋代又称这里为“隆舟谷”,金元时期讹为“龙州谷”、“龙猪谷”。清代以来,又因谷口为祁县紫红镇,故称“紫红口谷”,俗写作“子洪口谷”。
这条大山谷北起祁县子洪口,南至沁县西汤,长约60公里,昌源河流贯其间,两岸悬崖壁立,鸟道崎岖。明代文人王世贞在《适晋纪行》中描述了太谷的险途:“两岸皆高山绝云,中为巨涧。沿涧水而北,泉声益奇,崩峡束流,为瀑布、为帘、为怒虬、为渴虹者不一,盖自是山皆石骨矣。第左道尽则渡而右,右道尽复渡而左,其险视西塘不啻类之,凡数十渡,气竭兴亦尽矣。”
太谷中部最险仄的地方叫南关,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武乡县志》评价这里的形势:“南关一镇,北界祁县,西达上店,山界连平遥,尤冀南户牖,潞泽咽喉。”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陷太原,粘罕率师南下,途经南关时被这里险绝的地形所惊愕,然而宋军却无一人设防,粘罕立刻转惊为喜,仰天叹道:“关险如此,而使我得度,南朝可谓无人。”金兵终于顺利南下,威胁东京,宋朝被迫割地求和。后人在南关曾立“粘罕仰天叹处”石碣,记下这一军备不振坐致亡国的惨痛教训。经游者有《南关怀古诗》抒发了千百年来游人的感怀:“一水回还渡,山多路易穷。危岩顶上压,断岸足边空。高鸟飞难度,单车辙不通。可怜宋君相,坐失此关雄。”
近代以来,这条通道曾多次拓宽修筑,特别是近年来,交通条件更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所产生的作用也愈加显得重要了。
② 太古的地区简介
坐落在群山之间,景色优美秀丽,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黄豆,绿豆等,水果住要有苹果,桃子,梨,核桃等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始建于西汉,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与祁县、平遥共同成为闻名遐迩的晋商故里,境内有诸多晋商大院遗存,以曹家大院和孔祥熙宅院(孔祥熙出生在太谷)为其代表。是盛唐诗人白居易的祖籍地,近代大财阀孔祥熙的出生地。久负盛名的宫廷圣药“龟龄集”和“定坤丹”出产于太谷。太谷饼和壶瓶枣享誉全国。明清民国时期,太谷富商巨贾云集,成为山西的金融、商业中心,固有“旱码头”、“小北京”之称。
太谷县总面积1033.6平方公里,总人口29万人(2004年),其中耕地面积45万亩,农业人口21万人。太谷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8摄氏度,无霜期175天,降雨量462.9毫米,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9600立方米。农业基础条件好。因盛产粮、棉、油、果、菜、肉、蛋、奶而著称三晋,是山西省的商品粮基地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全国的瘦肉型猪基地,是全国八个最适宜种植优质酿酒葡萄的区域之一。近年来,除了稳定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田面积外,大力发展蔬菜、林果、色素、酿酒葡萄等特色经济作物。太谷拥有各类工业企业2000余家,目前已形成玛钢铸造加工、精细化工、农机、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制药、纺织、运输等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城乡基础建设以及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县人民政府驻明星镇。
太谷县位于中国山西省晋中盆地中部。汉族为主,有回、满、朝鲜等13个少数民族。面积1033.6平方千米。西汉置阳邑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更名为太谷。唐武德三年(620)太谷、祁县合并置太州,六年废州复县。1958年11月祁县并入。1961年祁县析出复设。自然资源主要有林木、野生动物等。土特产主要有龟龄集、定坤丹、太谷饼、太谷果。名胜古迹主要有白燕遗址、三多堂(曹家大院)、无边寺、净信寺、鼓楼、孔宅。
③ 太谷有什么古建筑
独具特色的园林
太谷旧四合院
孔宅四明厅
太谷青龙寨迁善庄
历史悠久的古城
太谷古城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古城最早建于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太谷春秋时属晋,周襄王时,晋侯以阳地赐大夫处父为食邑,始有阳邑。西汉时置阳邑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更名为太谷县。明清以前,太谷一直隶属太原府。
县城所在地,原为白塔村。民间有"先有白塔村,后有太谷城"之说。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始迁于此,之后筑土为城,周围5公里,高6米,四周掘护城池。明正德九年(1514),太谷城墙增高到8.3米,以砖砌门,上建重楼,城墙四角建角楼。明万历四年(1576),太谷古城改砌砖城。城基垒石1.67米,自基至堞砌砖,基宽14米,高12.5米,东、北、南为瓮城,西门为重门,瓮城上各建楼3间,角楼重加修饰,周围建警铺56座,以砖砌堞道,里侧加回垣。清代,古城虽时有修缮,但其规模与建筑基本还是明代样子。直到1930年,太谷城墙、瓮城完好,西、南、北护城河依旧。太谷古城的第二大特点是街巷整齐,宅院讲究。"太谷城是真有名,鼓楼盖在街心心",鼓楼作为太谷古城有标致性建筑,雄距古城中心,不仅蕴含有传统审美观念的思想,而且客观上对古城建筑规划起着定位的作用。太谷旧城共有四街八井七十二巷。而以鼓楼为中心,辐射东、南、西三条大街。楼北为旧县衙,北大街与西大街中段相交。在此基础上,多数街巷横平竖直,把全城住宅划分为若干方块。使得整座古城建筑规范齐整,进退有节。
太谷旧城的建筑,商号约占三分之一,集中于东西南北四大街;民宅约占三分之二,集中于城内四隅。太谷古城住宅特色明显,普通人家的宅院大多为"三、三制",即正房、厢房、下房各为三间的四合院。而一些大户人家或临街铺面则是正房5间,厢房里七外五或里五外三的两进院、三进院。但正房多呈一面坡,俗称梯儿房。外观青砖石砌,上窗一律内启。这些四合院既有防火的作用,又有聚水聚财的寓意。都属明清北方典型的宅院。许多北京的游人说太谷的四合院,楼高墙厚,而北京的四合院低矮、窄小。究其原因是明清太谷为山西最富有的地区之一,老百姓兜里有了钱,山高皇帝远,又怕土匪盗贼,所以起房盖屋便不惜钱财,而北京地处天子脚下,那些王公大臣即便有钱,也讳于皇家规制,不敢造次,只能依例行事。
查阅《太谷县志》,我们还发现,太谷古城寺庙众多,文化深厚,直到现在,太谷城内的街道名称,除一部分是因方位、地名、姓氏以及居民的意愿而命名的外,仅以商号和寺庙命名的就有三十多条。如以商号起名的有:兴隆巷、钱市巷、钱龙巷、醉乐园巷、纯和巷、卖珠市巷、永胜巷、振兴巷等;因寺庙而取名的有:观音巷、杨庙巷、南寺街、东寺园、狐公庙巷、三官庙巷、上观巷、东岳庙巷等。据史料记载:自晋代至晚清,太谷仅城内就建有祠、庙、观等27处;建有状元、进士、举人及节孝牌坊20余处,再加上一些过街门楼,整座古城到处闪烁着浓郁的传统文化。
如今,太谷古城昔日规模宏大的城池,杨柳岸边的护城河,以及一座座入城的石拱桥、瓮城、角楼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但古城的两座标致性建筑古楼与白塔依然如故。鼓楼又称大观楼,创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底层以砖为基,开四门,面向县衙,贯通东、南、西三条大街,夕阳西下,登楼四望,满城的青堂瓦舍尽收眼底,三条大街两旁的老式商铺,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历历往事。建于城南无边寺内的白塔,通体白色,塔为7级砖木结构,平面呈八角形,高43.6米,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塔身为楼阁式空心制,塔顶为莲座瓶式喇嘛刹,塔腹空心,登塔北望,古城旧貌犹存。晚霞映照下的鼓楼,燕子环飞,令人心驰神往。
独具特色的园林
说起历史上的"金太谷",还有一点闻名遐迩,那就是太谷的园林建筑。清代晋商几百年的经济繁荣,促成了文化的发达,也形成了太谷独特的民居和园林风格。太谷的园林其特点主要是:静穆、庄重、古朴、大方。它没有北京皇家园林的富丽,也没有江南园林的秀丽,更没有广东园林的轻盈,可在黄土塬上,建起古朴的亭台楼阁,点缀着北国的花草树木,加上小巧的假山,点滴的流水,别有一番情趣。太谷的园林根据其风格可分为:庭院、庭园、宅园;别墅山庄;公署花园;寺庙园林;公共园林;风景名胜区等六类。
太谷旧四合院
太谷地处北方,无霜期仅150多天,加以四合院面积窄小,并多以方砖铺地。所以,一般庭院中多砌筑花栏墙,上置盆栽花木,如夹竹桃、花石榴、腊梅、海棠、菊花等,个别大户或大商店还培植一些名贵的桂花、铁树等。此外,庭院中还常在花墙前置大鱼缸一、二个,有的专为养鱼,有的仅为储水浇花,还有的则在缸内栽植荷花或睡莲。太谷城内福寿巷5号康宅,宅院已建有百余年,布局严谨,尚保存清式旧貌,是太谷有代表性的庭院之一。宅门位于四合院东南角,门设木质垂花门楼,迎门南轩东山墙设影壁,影壁下设须弥座上斜贴"磨砖对缝"的方砖,极为美观。院心有一花坛,中植枸杞一丛,据说已生长一百余年,树高丈许,荫庇大半个院落。九月初,满树繁花,郁郁葱葱,使满院生趣盎然。此外,过去,太谷的四合院除主人居住的正院外,根据家庭的富裕程度,还建有偏院、后院、小园或车马院、厨房院、磨坊院、长工院等等。为了显示主人的修养或营造温馨舒适的人文环境,主人把偏院、小园的门多筑成各种造型,并在其门楣上题写匾额,少数人家就是盖厕所也不忘在小门上方题一寓意含蓄的款额。如城内北砖道巷布秉全先生老式四合院的厕所上书"活泼地"三字,看了不觉让人捧腹一笑。
孔宅四明厅
晋商的崛起,造就了一大批豪商大贾,在太谷城乡衣锦还乡的富人们,起房盖屋不仅考虑到了光宗耀祖,防贼防盗,彰显儒雅;而且把苏、杭一带,以及全国各地的造园思想、技术带回老家,筑起了一座座兼具南北风格,又有独特魅力的花园、别墅。如城内的孟家、武家、赵家、孙家,城外阳邑里美庄郭家、要家花园,阳邑村杜家花园;小白乡上庄村王家花园,东里村乔家花园;白燕村张家花园;以及南席村武家花园,任村贾家花园;沟子村员家花园和范村的东西花园,这些花园从几亩到几十亩地不等,风格透视着北方的粗犷与大气,又偶或有苏杭园林的灵巧与秀丽。这些私人宅园中,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太谷城南武家花园尚是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如今只有城内孔祥熙宅园基本保留了下来。与此同时,为了避暑或避乱,这些大户还在太谷山区建有避暑山庄,如北汪曹家的青龙寨;孙家的大涧寨;员家的四棱寨;以及不知其详的如意庄、延寿庄、赤伍庄等。这些山庄都建在山峁上,内造重院,外围高墙,当大暑之日,户主领着妻妾童婢乘着大轿、小轿进庄,小住一、两个月后回城。如今这些山庄别墅大多已成废墟,有的也只剩下残垣断壁,地处太谷南山范家岭的青龙寨,也叫迁善庄,规模虽不算最大,但庄建在山峁上,依势建墙,墙将整个山峁全部包住,外墙高三丈到五丈,墙底厚五尺,呈梯形垒起顶宽三尺,石墙上以大砖加砌垛口,远观俨然一座石城堡,墙下石壁仞立,可谓"固若金汤"。
太谷青龙寨迁善庄
庄南低处围以外墙,形似瓮城,庄门石券高一丈五尺,厚一丈五尺,上嵌石匾"迁善庄"。门外是一条数米宽的深沟,想出入庄内必须经过吊桥。桥边的石栏杆栏板上还雕以各种长寿、如意图案。进入庄内,先是小天井,石板路,再进内寨门,寨门上书"紫燕"小石匾。门外是外院,有龙王庙、磨房、坊碾,和饲养牲口的地方。门内是正庄院,有大小五个院子,院内有假山、住宅、小轩、下棋亭等建筑,院内的石磴,石阶尺度虽小,但依石势,石纹而筑,很是精巧。由于整个院落依山势而建,前后错落,别有洞天。近年来,一位香港的先生下正计划在此重新修葺,开发旅游,希望有一天这个古老的山庄也成为我省旅游的一个亮点。
历史上的太谷城乡风景名胜还很多,如公署园林有分防厅东书房花园、小河阳,有公共园林西园、东寺园,有酎泉、凤山、龙泉寺、天宁寺、关帝庙、观音庙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中,太谷就有净信寺、光化寺、真圣寺等六处被列为国保单位。
现在的太谷县也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太谷依靠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完善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建筑工程,认真合理规划城市。太谷吸引外地眼球的主要原因在教育:太谷的教育在全地区,乃至全省的有名气。太谷教育界师资雄厚,拥有太谷中学、太谷二中等全省、全国重点高中,每年陆续向各高校输送大批人才,各地学子涌人太谷,求知,求真,求实。推动了太谷个行业的发展。
希望太谷的明天会更好!!
山西农业大学,全国重点大学
④ 太谷这个地方好不好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始建于西汉,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与祁县、平遥共同成为闻名遐迩的晋商故里,境内有诸多晋商大院遗存,以曹家大院和孔祥熙宅院(孔祥熙出生在太谷)为其代表。是盛唐诗人白居易的祖籍地,近代大财阀孔祥熙的出生地。久负盛名的宫廷圣药“龟龄集”和“定坤丹”出产于太谷。太谷饼和壶瓶枣享誉全国。明清民国时期,太谷富商巨贾云集,成为山西的金融、商业中心,固有“旱码头”、“小北京”之称。 太谷县总面积1033.6平方公里,总人口29万人(2004年),其中耕地面积45万亩,农业人口21万人。太谷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8摄氏度,无霜期175天,降雨量462.9毫米,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9600立方米。农业基础条件好。因盛产粮、棉、油、果、菜、肉、蛋、奶而著称三晋,是山西省的商品粮基地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全国的瘦肉型猪基地,是全国八个最适宜种植优质酿酒葡萄的区域之一。近年来,除了稳定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田面积外,大力发展蔬菜、林果、色素、酿酒葡萄等特色经济作物。太谷拥有各类工业企业2000余家,目前已形成玛钢铸造加工、精细化工、农机、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制药、纺织、运输等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城乡基础建设以及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县人民政府驻明星镇。邮编:030800。代码:140726。区号:0354。拼音:Taigu Xian。 太谷县位于中国山西省晋中盆地中部。汉族为主,有回、满、朝鲜等13个少数民族。面积1033.6平方千米。西汉置阳邑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更名为太谷。唐武德三年(620)太谷、祁县合并置太州,六年废州复县。1958年11月祁县并入。1961年祁县析出复设。自然资源主要有林木、野生动物等。土特产主要有龟龄集、定坤丹、太谷饼、太谷果。名胜古迹主要有白燕遗址、三多堂(曹家大院)、无边寺、净信寺、鼓楼、孔宅。 行政区划 太谷县辖3个镇、6个乡:明星镇、胡村镇、范村镇、侯城乡、北洸乡、水秀乡、阳邑乡、小白乡、任村乡。 县名考源 太谷县——太行山间大峡谷 (2005-04-13 16:07:58) 太谷县境在春秋时期为晋国大夫阳处父的封邑,西汉因置阳邑县,属太原郡。原县治在今阳邑村,至北周建德四年(575年),阳邑县始移治于白塔村,即今县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为太谷县,并一直沿用至今。据《元和郡县志》等文献记载“以县西南有太谷,故名”,原来太谷县名源于一条叫“太谷”的山谷。 “太谷”之名据清《太谷县志》解释为“太行之谷”,其实在古代“太”通“大”,太谷即大山谷的意思,它指今天祁县通往沁县的子洪口谷。这里古属阳邑县地,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划变迁,现已属祁县了。 太谷的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桓冯传》:“上党见围,不窥太谷”。唐章怀太子李贤注曰:“太谷自太原趣上党之道……今并州太谷县西有太谷是也。”《水经注》中也记载:“侯甲水又西北历宜岁郊,经太谷,谓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文中的侯甲水、太谷水也称为胡甲水、甲水,今人称为昌源河。 太谷古称侯谷、胡谷,历来为太原通往晋东南的要道,也是山西著名古战场。五代时,北汉刘继元在此筑隆舟城以抗宋军,所以宋代又称这里为“隆舟谷”,金元时期讹为“龙州谷”、“龙猪谷”。清代以来,又因谷口为祁县紫红镇,故称“紫红口谷”,俗写作“子洪口谷”。 这条大山谷北起祁县子洪口,南至沁县西汤,长约60公里,昌源河流贯其间,两岸悬崖壁立,鸟道崎岖。明代文人王世贞在《适晋纪行》中描述了太谷的险途:“两岸皆高山绝云,中为巨涧。沿涧水而北,泉声益奇,崩峡束流,为瀑布、为帘、为怒虬、为渴虹者不一,盖自是山皆石骨矣。第左道尽则渡而右,右道尽复渡而左,其险视西塘不啻类之,凡数十渡,气竭兴亦尽矣。” 太谷中部最险仄的地方叫南关,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武乡县志》评价这里的形势:“南关一镇,北界祁县,西达上店,山界连平遥,尤冀南户牖,潞泽咽喉。”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陷太原,粘罕率师南下,途经南关时被这里险绝的地形所惊愕,然而宋军却无一人设防,粘罕立刻转惊为喜,仰天叹道:“关险如此,而使我得度,南朝可谓无人。”金兵终于顺利南下,威胁东京,宋朝被迫割地求和。后人在南关曾立“粘罕仰天叹处”石碣,记下这一军备不振坐致亡国的惨痛教训。经游者有《南关怀古诗》抒发了千百年来游人的感怀:“一水回还渡,山多路易穷。危岩顶上压,断岸足边空。高鸟飞难度,单车辙不通。可怜宋君相,坐失此关雄。” 近代以来,这条通道曾多次拓宽修筑,特别是近年来,交通条件更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所产生的作用也愈加显得重要了。
希望采纳
⑤ 太谷县的建制沿革
太谷,西汉始称阳邑县。新莽天凤元年(14年),改称繁攘县。晋时,复称阳邑,隶太原国。北魏时,隶太原郡。太平真君九年(448),废县。景明二年(501年)复置,隶太原郡。北齐时,隶并州。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占并州,县城由阳邑西迁10公里到白塔村(即明星镇)。隋大业三年(607),罢并州为太原郡,太谷隶太原郡。唐武德元年(618),复并州,太谷隶并州。唐武德三年(620),于太谷置太州,辖太、祁二县,六年(623)州废。复隶并州。开元十一年(723),改并州为太原府,县隶府。五代时属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属宋。至和元年(1054),以并州为太原府,县仍隶府。金兴定四(1220)隶晋州。元废晋州,置太原路,县隶路。大德九年(1305),太原路改冀宁路,县属冀宁路。明、清两代均隶太原府。
民国初年,县隶冀宁道。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变”,11月7日太谷沦陷。年底,太谷抗日县政府在东山建立,隶山西省第三行政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9月,阎锡山派员接管抗日政权,隶山西省第八行政区。
是年底,阎县政权倒台,共产党领导重建抗日县政府,直至抗战胜利。
铁路以西之太谷所属村庄抗战开始划入愉太路西抗日办事处,称太八区。民国三十年(1941)后,隶路西抗日县政府,称太三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路西县解散,太三区所属村庄重归太谷。
民国三十七年(1948)7月13日,太谷解放。8月15日起,隶晋中行署。民国三十八年(1949)9月1日后,隶榆次专署。1978年1月,隶晋中地区行政公署。
1999年9月晋中地区撤销,成立晋中市(地级市),太谷隶晋中市。 太谷县辖3镇6乡198个行政村。
任村乡,辖15个行政村,总户数4433户,总人口15819人,总耕地面积2960公顷。
侯城乡,辖40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境内居住人口51000人,其中农业人口36000人。
小白乡,辖20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人口有16915人。
水秀乡,辖19个行政村,有农户7225户,总人口22825人,劳动力9953个。
北汪乡,辖17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全乡共有人口24000余人。
阳邑乡,有行政村22个,自然村57个,6492户,人口22000余人,耕地45691亩,其中山区5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710户,19400人。
范村镇,辖39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耕地4.08万亩,人口1.6万人,两分平地八分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镇。
胡村镇,下辖17个行政村,总面积7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万人,暂住人口及流动人口达20000余人。
明星镇共辖九个行政村,两个农村社区(2004年南关村改为两个社区),九个城市社区,是太谷县第一大镇。县政府驻此镇。 太谷县乡镇行政管辖村级行政区域明星镇 天利达社区兴旺社区西苑社区晋谷社区白塔社区文庙社区鼓楼社区田丰社区朝阳社区天利达二社区纺织厂二社区明星村田丰村东关村北关村南贺家村贺家堡村程家庄村朱家堡村贾家堡村 胡村镇 胡村朝阳村小常村敦坊村孟高村南席村北阳村董村新代村胡村 庄村韩村沙沟村桑梓村南阳村中阳村武村西吾村 范村镇 范村闫村冀村象谷村格子头村西仉村枣涧村下安村上安村坪上村温庄村下寨村北田受村北曲河村西曲河村南窑村南田受村土郊院村峪道沟村北里村王公村东曲河村石亩村南畔村北郊村岳家庄村田受沟村石圪脑村郝家庄村蚍蜉村范家岭村石堡寨村马兰村彭温庄村前庄村温家庄村路家庄村千户沟村 侯城乡 纺织厂社区农大社区侯城村贯家堡村里修村沟子村杜家庄村胡家庄村南杨家庄村北沙河村南付井村南沙河村东咸阳村杨家庄村申奉村孟家庄村桃园堡村东山底村惠安村王诲庄村盘道村青基沟村大涧村车家凹村研泥村东庄村大白沟村马定夫村地山坪村西峪村大峪坪村十八院村龙门村斜坡村浒泊村田家渠村庞家庄村中北岭村北庄村范家庄村胡家坪村黑峰村 北汪乡 果树所社区北汪村北付井村西付井村曹庄村白城村南汪村吴家庄村北张村南张村西咸阳村南咸阳村中咸阳村西山底村井神村三台村胡家庄村李家庄村 水秀乡 水秀村北郭村东怀远村武家堡村太平庄村白村南郭村张家庄村冯家堡村小王堡村北六门村南六门村武家庄村大王堡村霍家堡村团场村大威村郭家堡村 阳邑乡 利民厂社区阳邑村禅坊村回马村黄卦村里美庄村温家沟村四卦村河西村四辛村惠辛村新村石象村肇开村西杏林村南杏林村北杏林村郭里村庞庄村南峪村窑子头村小店村杨庄村 小白乡 小白村白燕村王村上庄村大白村下庄村西炉村东炉村东里村西里村东崖村西崖村东南台村西南台村沙子地村范坪村龙坪村鳌脑村上土河村下土河村 任村乡 任村河东村大郭村小谷村河西村王思村牛许村郝村东卜村东贾村内贾村西贾村中吾村布袋庄村段村 太谷县城,位于县境正西,东经112°28‘一113°1’,北纬37°12~37°32′。城区面积5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0246(1993)。
县城所在地,原为白塔村。民间有“先有白塔村,后有太谷城”之说。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始由阳邑迁治于此,距今1400余年。
太谷县城是太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旧城内有四街八井。民国初设五坊、四维、四外、二庄。鼓楼筑于城中心,辐射东、南、西三条大街。楼北为旧县衙,北大街与西大衙中段相交。白塔建于县城偏南。以四合院为特色的民宅以及沿街旧式铺面仍保留着古城风貌,新建的机关、学校和企业建筑群组成了新的格局。城外,旧壕沟及废渣丘已平整无遗。原南门外新修筑一条宽15米东西向的柏油路,称新建路,路旁楼房高耸林立,成为县城最繁华的地方。城内南大街之商业中心渐向新建路一带发展。新建路中段南向的南关正街成为县城南业之枢纽。中小学设于旧城僻静之处,新增学校则多设于城北。
⑥ 描写太谷旅游地方的日记
描写太谷旅游地方的日记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始建与西汉,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是文明遐迩的晋商发祥地之一,是盛唐诗人白居易的祖籍,近代名人孔祥熙的出生地。久负盛名的清宫圣药“龟龄集”和“定坤丹”出产于太谷。明末清初,太谷达官富贵云集,因资本一度集中而成为山西的金融、商业中心,固有“旱码头”、“小北京”之称。 太谷县总面积1033.6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人,其中耕地面积45万亩,农业人口21万人。太谷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8摄氏度,无霜期175天,降雨量462.9毫米,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9600立方米。农业基础条件好。因盛产粮、棉、油、果、菜、肉、蛋、奶而著称三晋,是山西省的商品粮基地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师范区,全国的瘦肉型猪基地。太谷拥有各类工业企业2000余家,目前已形成玛钢铸造加工、精细化工、农机、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制药、纺织、运输等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城乡基础建设以及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太谷县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四十五亩粮田,适宜北方各种农作物生长,而且是全国八个最适宜种植优质酿酒葡萄的区域之一。近年来,除了稳定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田面积外,大力发展蔬菜、林果、色素、酿酒葡萄等特色经济作物。其中年产小麦0.6亿公斤,玉米0.5亿公斤;蔬菜种植9万亩,总产量3.2亿攻击;红枣、核桃产量1.4亿公斤;水果产量1.2亿公斤;色素种植年加工菊花和辣椒0.3亿公斤;法国葡萄拈阄葡萄种植3000亩;畜牧业方面已形成规模养殖小区206个,猪年饲养量38万头,鸡年饲养量300万只,产蛋3700万公斤。 通讯十分方便。城内程控交换机容量10000门,农村交换机容量5000门。人均拥有电话量名列全省前茅。无线寻呼机和移动电话畅通,实现了全国联网漫游。 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发达。本世纪初孔祥熙就在太谷创办了铭贤学校,目前县境内还有“一大三专”,即山西农业大学和太谷师范学校,晋中卫校、山西交通技工学校等三所中等专业学校,县内还驻有山西果树研究所、山西生物制药厂、兵器工业部753厂,航天工业部513所等研究单位和军工企业,为我县增添了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医疗卫生方面,县内有山西省精神病院、晋中二院、人民医院、中医院、职工医院等较强的理疗体系。 本县工业已初步形成玛钢、农机、化工、建材、食品五大支柱产业,其中玛钢管件年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中华精品飞象牌农用车、“远”字牌龟龄集和定坤丹、糖醛、树脂、顺酐、硫酸、水泥、铁锹、药用曲颈安瓶及乳制品、电力金具、纸面石膏板等名优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享有教高声誉。农业基础交好,规模种植、养殖、林果业发展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瓜、果、菜、肉、蛋、奶之乡和农副产品基地。同时,商业兴盛,市场日益繁荣。
⑦ 山西太谷县共有多少乡镇比较繁华的乡镇具体有哪些
太谷县辖3个镇、6个乡:明星镇、胡村镇、范村镇、侯城乡、北洸乡、水秀 乡、阳邑乡、小白乡、任村乡。不知您问这个问题要做什么?
我具体给你讲讲各乡镇的方位与地域特色,明星地属县城,大片村在城内或城边,适合进行个体经营与轻工投资,旅游方面有些特色休闲:高尔夫、太谷古城、大院游等。
胡村镇是太谷县财税收入第一大镇,同时也是经济强镇。区内有玛钢工业园区,主要进行玛钢铸造业务。镇政府距县城北十公里,交通便利紧挨国道,适合进行业务经营和投资合作,不可参考旅游。
候城乡位于太谷县城东南侧12公里处,区内有大型煤焦企业和所属太谷几家国企,适合同业务拓展和合作。区内旅游方面也有一定特色可去的有大佛山景区等太谷的几座山峰适合喜欢郊游人士。
北汪乡地处县城西南10公里处,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区内有省果树研究所,等诸多国企所在地。适合农业合作生产与深加工业务。旅游方面主要有“三多堂”曹家大院等大院特色游。
水秀乡地处太谷县城北8公里处,交通方便地理条件优越,高铁,高速都经此地,新建的太徐公路直达太原方便快捷。
阳邑乡距县城东20公里,区内农业生产为主,地域偏僻适合山区郊游,与山林建设投资。平川有铸造企业多家可进行业务。
小白乡、任村乡地处太谷县城东北。所属地理环境靠近山区。区内适合进行花卉种植与开发,同时生态环境不错,新农村建设力度不小,可进行农家乐开发,区内有葡萄种植与红洒生产基地。
范村镇地处离太谷县城东北25公里,太长高速路经此地,出口所在处,交通便利。镇区离县城较远,个体经营比较活跃。区内有休闲度假区一处,“梅苑山庄”可进行跑马、高尔夫、会议、郊游、滑雪等,是度假胜地。
⑧ 简介一下太谷的发展前景,有什么区位优势
推进太谷大县城建设,把太谷建成山西中部最具活力的特色精品城市,提升太谷县域发展的综合竞争力,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战略。在此过程中,选准太谷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至关重要,但必须建立在对太谷城市发展“十大关系”的科学分析上,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一、太谷与京津冀的关系
考察太谷的城市发展,首先要把太谷放在全国城市宏观布局中审视。太谷虽然不是京津地区或环渤海地区的城市,但对接我国最大的三大城市群最直接的是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不仅对太原形成直接辐射,而且对太谷也形成很强的辐射和吸引。这应是考察太谷与周边城市关系的第一档关系。历史上太谷由于居于中国金融中心,曾以“金太谷”地位,打造成为“小北京”、“中国华尔街”,可见历史上也与北京有直接关系。进入新世纪,京津地区发展甚快,北京奥运会后首都正在建设“世界城市”,天津正在崛起为华北经济中心城市,天津滨海新区建设飞速推进,河北环京津地区城市也加快了发展。这些发展新格局无不对太谷形成直接影响。特别是京津冀、环渤海都市圈是多中心格局,附近还有石家庄城市圈、山东城市圈都对太谷有直接拉动作用。随着太原至京津、山东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开通,太谷已搭上环京津三小时交通圈的快车,大大缩短了太谷通往京冿等地的时空距离,把太谷看作京津西南部的一个小卫星城也不为过。太谷在环京津大格局中处于什么地位?我们认为太谷可以作为京津地区的一个产业承接地、休闲旅游地、文化联动城。太谷可以承接京津地区扩散而来的产业项目,以互补优势与京津地区联动发展。
二、太谷与太原的关系
历史上太谷本属太原府管辖,原本就是太原市周边的主要县份。由于太谷在区位地理上与太原处于同地理单元,与太原的一体化程度极强。太原市总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由于三面环山,真正的平川只有不到2000平方公里。太谷是太原正南最近的郊县,与榆次、清徐同处近郊区县圈,其地域条件与太原的同体化远胜于太原所辖的阳曲、古交、娄烦。随着太原城市向南推进(近20年向南推进了20公里),太谷与太原接轨趋势更加明显。特别是太原与太谷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太太路通车、龙城高速连接线、大西高铁等),太原至太谷直线距离只有30公里,完全可以把太谷比作北京的大兴区、广州的番禺区。太原与太谷成为一对“主副双太城”。所以,太谷针对太原,以打造太原近郊卫星城、科教文化副城为最佳。当然,也要打造太原城市产业扩散的承接地、农业产业支撑地、休闲养生基地等。根据太谷地处太原之南的地理区位,不宜提太谷是太原的后花园,应该提太原的前花园。所以我们提出太谷要全面接轨大太原,这是融入太原都市圈的最根本的战略选择。太谷与祁县、平遥等县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太谷是太原的近郊卫星城,地理优势优过晋中各县,也优过交城、文水、汾阳、孝义等地。所以应以太原近郊卫星城来定位太谷。随着太原都市群上升到国家战略,太原市有持续向南扩大趋势,太谷当首先扮演重要角色。
三、太谷与榆次的关系
布局太谷的城市发展,不能不考虑近邻榆次区的关系。榆次区目前是晋中市的中心城区,将来也可能随着太榆同城化在行政区划上划归太原市。但不管如何变,太谷与榆次的关系都非常重要。榆次离太谷只有20多公里且地缘上相连,是太原南部两颗卫星城。考虑太谷与榆次的关系,关键是要区别不同角色,既合作又分工,承担太原共同卫星城角色。太谷不能作为榆次的卫星城,是应与榆次平起平座的大太原周边重要节点城市。所以,太谷与榆次应避免同质竞争,多考虑各自的分工,在大太原周边找准自己的位置。如果太榆同城化、太谷与太原一体化,只会给太谷带来更大的同发效应。
四、太谷与祁县、平遥、介休的关系
晋中南同蒲铁路沿线城市,最相近的同城带城市有祁县、平遥、介休三家。布局太谷城市发展必须联系三城加以慎重考虑。因为这四县市是同城带上的串珠,谁也离不开谁。太谷与祁县、平遥、介休地缘相近,交通线紧密相连,同为晋商文化核心区,地域特征基本相同。布局太谷必须考虑与祁县、平遥、介休的角色分工,突出太谷的优势,不搞同质化发展,要在同区同线中搞差异化。但在城市同处一区,文化个性区别不大的情况下,不能完全脱离同区特征(如古城、晋商、特色农业等元素都基本相同),但在同区特征中可以彰显个性。比如城市特色、旅游开发不能走祁、平、介老路,要打出太谷特色,追求同而有特、特而显优,谋求特色效应。
五、太谷与大晋中周边的关系
大晋中是指现晋中市辖区域、属吕梁市的晋中盆地各市县:寿阳、灵石、昔阳、和顺、左权、榆社、交城、文水、汾阳、孝义等。大晋中文化圈各县市都属这个范围。太谷与整个大晋中是什么关系?我们认为太谷是大晋中的重要中心城市、教育中心城市、晋商文化的核心城市。从大晋中来看,具有城市发展立地条件最优的当数太谷,因为具有平原条件,处在交通要道,农业条件、服务业条件好,特别是教育文化条件是大晋中各县所不及。如晋中市每年的高考大学达线人数8000多人,仅太谷就占3000多人。目前大晋中甚至包括太原市都有很多中小学生来太谷就读,据太谷县教育局提供的资料,有周边20多个县市的学生在太谷就读。这个优势是非常突出的。
六、太谷与省域其他地区的关系
太谷的城市发展定位不能不考量在山西全省的角色。必须弄清山西全省视角下的太谷是什么。在山西,太谷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基本地处山西全域的中心地,北距大同、南离运城基本上都在300多公里左右。这就为山西各地来往太谷的人流、物流创造了条件。过去太谷作为晋商核心地、金融中心、货物集散贸易中心,与太谷居山西之地理中心有很直接的空间条件原因。在山西省城镇体系大格局中,太谷扮演山西“人”字型城镇体系“胸膛”核心地,是很重要的节点城镇。特别是在太谷拥有山西农大、山西果研所等高教科研机构,使太谷成为全省重要的农业人才教育中心、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同时太谷作为国家级的农业示范县(山西唯一),对全省农业有极大的带动示范作用,这个地位不可小视。历史文化方面,太谷是箕子故里、孟母之乡、晋商文化之都,辉煌的晋商时代山西晋商会馆就设在太谷,可见太谷有全省性地位。
七、太谷与高铁高速交通沿线的关系
太谷正在成为太原南部近郊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大西高铁、龙城高速互通、南同蒲铁路、108国道、太太路、太长高速等使太谷的交通位置日重。如此便捷的交通条件,使太谷与沿线交通区域的关系日益密切,真是连南接北、承东启西。不仅能够接受太原的人口、产业扩散,而且能够成为大西部在中部的桥头堡城市,来自四个方向的人流将越来越多。这个前景应预测到。如果发展与祖国西南、西北的合作,太谷也将占到地域之利。太原通往西部的铁路、高速离太谷都很近,太谷扮演承接城市完全可能。
八、太谷县城与“三多堂”等主要旅游景区的关系
太谷大县城建设必须与县域内各大旅游景点的分布相匹配。比如县城与“三多堂”(曹家大院)的关系要处理好。“三多堂”地处县城西南5公里的北汪乡所在地,北汪乡作为历史文化名村,需要以旅游业为主进行开发。要估计到“三多堂”与祁县乔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捆绑申报成功“世界文化遗产”后,北汪的旅游文化景区将大规模开发,与现在的“神农庄园”连为一体,开发面积估计达到十几平方公里,前景是建成太谷最大的旅游城。在功能上县域与北汪要互补,不但在旅游文化线路上要连接,而且要有明确分工。要避免县域与北汪的重复建设,基础设施尽量实现共享。南山一线景区、百里林果带等也要以县城为中心进行共功能配置。
九、太谷县城与县域内产业园区、主要村镇的关系
县域是中心城市,大发展会给周边村镇、产业园区形成良好的互动作用。产业园区方面主要是胡村玛钢工业园区、水秀工贸园区、恒达工业园区、中药产业园区、任村红酒工业园区等。这几个园区构成太谷工业经济的基本骨架,形成以太谷县城为中心,以产业园区为支撑的格局。县城与这几个产业园区要合理分工,县城主要是宜居、行政管理、教育文化、服务业几个功能园区,县城主要是加强城市服务功能,不宜多布局工业项目。产业园区要依托县城来发展,提高项目开发的集中度。村镇分工方面,太谷将来的格局是“一城两镇五十村”。这样县域内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在加快中心县城建设的同时,要重点发展胡村、范村两个人口大镇,胡村主镇区可以发展为3万人左右的大镇,范村可发展为通向晋东南和东山地区的重要城镇,地位十分重要。但范村镇区的发展是交通、农业、旅游、市场,不是以工业聚集为主。其他各乡所在村、骨干村也要加强聚集,走集中发展农村之路,构建太谷特色的城、镇、村体系。
十、太谷古城与新城建设的关系
太谷古城有1.2平方公里,西街810米,东、南街各有600米左右,尚有旧院落300多个,8000间房。这是太谷一笔丰厚的资源。所以要正确处理古城保护和新城建设的关系,既要保护好古城,还要建设好现代化新城。古城开发要适当加入现代元素,保留城内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有灵气、有人气,不可让古城空心化。太谷并不是要像平遥那样恢复一座完整古城,而是要重点保护好历史街区、重点文物、风貌控制区,最大的问题是注意古城天际线与新区的风貌相协调。太谷古城应是一座活着的文化遗产,关键是要与新区保持和谐互动,并充满长远的生机和活力。新城建设重点向北拓展,但建筑风格上尽量与古城相匹配,不易搞太高建筑,密度也不要太大。文化特色上注意相衔接。乌马河片区、高铁片区的建设要与古城特色相衔接。农大片区要突出科教文化特色,带动周边融入,增强现代科教文化元素,成为太谷独具特色的一大科教文化功能区。总之各片区要各具特色。
调研组专家:
牛凤瑞:著名城市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
白益进:中国科学领导科学发展调研中心秘书长
刘 波:国家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战略处处长
⑨ 山西省太谷县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相关性分析
太谷县发展蔬菜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2006-06-08
2006年6月8日23:37
【评论】 【推荐】 【打印】 【关闭】
今年农民人均瓜菜收入力争达到2,500元
今年太谷县要集中建设三大示范园区、七个L——1028型拱棚示范片、十大蔬菜基地、注册两个蔬菜公益品牌;新建日光温室和大棚3,000亩,累计达到3万亩;地膜覆盖12万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16万亩;重点发展设施瓜菜生产、瓜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产量达到110万吨,总产值达到6.5亿元,人均瓜菜收入力争达到2,500元。
高标准建设三大示范园区。即郝村设施蔬菜示范园区;新建拱棚30亩,总面积达到500亩。武家堡设施蔬菜示范园区,新建拱棚70亩,总面积达到150亩。杜家堡——侯城设施蔬菜示范园区,新建拱棚100亩,总面积达到600亩。三个园区安排引进新品种47个、新技术5项,向生产基地示范推广筛选出的新品种36个。
加大L——1028型拱棚推广力度。新建7个生产示范片和25个示范点,示范片规模在20亩以上,总数达到10个;示范点规模在5亩以上,总数达到30个。
建设10个无公害瓜菜生产基地:
①建设以胡村镇南席、小常、孟高、胡村为中心的2万亩无公害优质干椒基地;
②建设以水秀乡东怀远、南北六门、张家庄为中心的2万亩西红柿、茴子白、黄瓜、菜花外销基地;
③建设以明星镇朱家堡、南北贺、程家庄为中心的1万亩无公害优质圆茄基地;
④建设以侯城、杜家庄为中心的5,000亩大拱棚春提早秋延后茄果类蔬菜外销基地;
⑤建设以任村乡任村、王思等为中心的1万亩优质青椒外销基地;
⑥建设以范村镇西曲河为中心的8,000亩旱垣日光温室冬季蔬菜外销基地;
⑦建设以水秀乡、任村乡、范村镇为主的1万亩日光温室冬季蔬菜外销基地;
⑧建设以范村镇王公、石堡寨等山区为中心的8,000亩薯类生产基地;
⑨建设以范村镇范村、阳邑乡阳邑村和新村为中心的5,000亩食用菌生产基地;
⑩建设以小白乡白燕、任村乡西贾为中心的5,000亩粉红西红柿外销基地等。
加大品牌战略实施力度。在已有的“金太谷”、“鑫碧野”蔬菜品牌的基础上,今年将新注册“绿谷”、“百汇特”两个蔬菜公益品牌,新认定无公害蔬菜面积10万亩,使全县无公害蔬菜总面积达到2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