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城乡建设 > 城乡居民收支与gdp关系

城乡居民收支与gdp关系

发布时间:2020-12-20 02:24:27

1. 为何我国政府财政收支占gdp比例先降后升在上升过程中,我国财政支出与收入规模为何曾两度形成较大差

根据瓦格纳法则等对财政支出规模的一般性描述,财政支出规模(或者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是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上升,达到一定水平则相对稳定;同时,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因而不同的国家以及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这一比重的高低也是不同的。我国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的发展变化有本身的特殊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绝对数除1980、1981两年负增长外,其余年份都是增长的,而且增长速度不算很慢,财政支出增长率基本上是一条波折上升的曲线,有的年份波折度较大。但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运行则是另外一种情形。1995年以前,由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慢于GDP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一路下滑,1996年才停止下滑,1997年开始回升,而且回升速度较快。因此,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运行的曲线呈现先逐年下滑而后又逐年回升的特征,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
在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比较高的,这是由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的。一方面,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在GDP的初次分配中,个人所占的比重较小,同时许多个人生活必需品由国家低价乃至无偿供给;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利润乃至折旧基金几乎全部上缴国家,相应地,它们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投资乃至更新改造投资都由国家拨付。简而言之,在改革前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家扮演了一个总企业家和总家长的角色,这种角色在GDP分配上的体现,便是实行“统收统支”制度,既然要“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就必然较高。经济体制改革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经济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调动起千千万万个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勃勃生机,为实现这一目标,实行放权让利政策显然是一个必要条件。因此,在改革之初,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向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阶段。与此相对应,财政收入增长放慢了,许多项目的支出(特别是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便在财政支出账上或多或少有所缩小,有的甚至消失了,由此导致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的下降,进而导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出现逐步下滑的趋势。而且我国列入预算内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下滑的速度过快,下降的幅度过大,1979—1985年17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
但是,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逐年下滑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经济改革初期之所以逐年下降,是因为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局面,调整政府职能和分配格局,激发经济活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一旦经济体制迈上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到位和GDP的加快增长,上述逐年下滑的趋势理应逆转,改革之初财政支出比重下降的趋势会在某一时点中止,转而趋于回升。我国财政支出增长弹性边际倾向以及由二者决定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都在1996年停止下降,1997年开始回升,特别是自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后,回升速度较快。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边际倾向已远远超出美国,这是未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继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答:为探讨财政支出的合理规模,必须从分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入手。参照前人的规范性分析并结合本国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现实情况,寻求本国财政支出的最佳规模。归纳起来,经常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三个方面:
(1)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
政策等。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如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分析,说明了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对财政支出规模以及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财政支出规模的明显例证,是经济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总体来说,我国长期内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仍处于转轨过程中。从经济性因素来看,我国在经济改革之初曾导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下滑,这是财政为经济改革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和经济稳定的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加快了,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夯实基础设施等先导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保护生态环境、扩大就业领域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任务,却十分迫切和十分繁重,而且需要同时并举。这就要求在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适度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因而财政收入增长的可能性和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必要性,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
(2)政治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关于政局稳定问题,皮科克与怀斯曼的分析已有所分析,当一国发生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时,财政支出的规模必然会超常规的扩大,而且事后一般难以降到原来的水平。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首先是和一国的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模式有关。一般来说,倾向于集中的单一制国家,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高一些,倾向于分权的联邦制国家则相对低一些,北欧各国由于政府包办高福利而导致财政支出规模最高;行政效率则涉及政府机构的设置问题,若一国的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经费开支必然增多,这是确定无疑的。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也是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显然,政府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与通过财政等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具有不同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和收入再分配效应,如通过政府管制和政府法令进行经济干预,并未发生政府的资源再配置或收入再分配活动,即财政支出规模不变。不同财政手段的干预效应也是不同的。比如,财政资金的全额投资可以带动社会的配套资金是无疑的,但如果采取财政贴息、财政补贴和税收支出等手段投入,则可能以少量的财政资金诱发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并引导社会资金的使用方向,即发挥所谓“四两拨千斤”的效应。
(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相应的义务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障、失业和贫困救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城镇化等支出的增长压力便大。比如,我国在尚未实现工业化之前人口的老龄化已经来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增加迫切要求加快城镇化速度,加快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国有企业改革带来大量职工下岗失业等等,诸如此类的许多社会问题,会对财政支出不断提出新的需求,构成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

2. 财政收支规模高于经济增长规模的原因

财政收支规模不可能大于经济规模。但财政收入(支出)增长率会常常高于GDP增长速度。
从理论上讲,经济增长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保持同向变动,但实际中并不一定同步,而且往往表现为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价格依据不同。财政收入增速是按照现价计算的,没有扣除物价上涨因素,而实际GDP增速是按照不变价核算的。
二是统计口径不同。GDP统计范围没有完全涵盖产生税收的经济活动,统计范围小于税收统计。
三是核算方法不同。主要体现在进出口方面,进出口额在GDP核算时与进出口环节形成的税收、退税等在计算财政收入时增减方向刚好相反。
四是GDP增长结构与财政收入的来源结构并不直接对应。GDP增长速度是第一、二、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二、三产业。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一般快于GDP增长,从而造成财政收入增长快于GDP。
五是反映经济总量的GDP增长与经济质量的变化并不同步。在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经济运行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会影响所得税等直接税收入增长的速度。
六是税收制度特性。一些税种具有一定的累进性,如个人所得税等,会使得这些税种的收入相对于其税基或GDP增长更快。
七是从税收基本要素看,税率的高低也会影响财政收入增长。但税率较高,税负加重时,税收增长会更快,包括税收的很多附加费也会更多增加,导致财政收入也更快。此外,税收征收强度也有一定影响。
八是财政收入中的很多非税收入,如罚没收入(罚款)、行政性收费等,与经济增长与否关联性不是太大。

3. 为什么在Eviews软件中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居民人均GDP不是一阶单整

这三个变量能做到一阶单整才是有bug。。。为了简化回答您的问题,我们假设专人均消费支出属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与人均GDP完全线性相关的,即,每增加1元的居民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增长a元,人均消费支出固定增长b元,由于人均GDP的增长会比较缓慢,这一假设应该是基本符合相关理论的。那么这个问题就简化为人均GDP是不是一个一阶单整的序列。
我个人认为答案明显是“不是的”。首先,这是一个比较常规的学术话题,您可以看看前人对于人均GDP平稳性的检验。大部分的实证结果应该都指向非一阶单整的。其次,理论上来说,这个实证结果不难理解:第一,由于价格因素的影响,每期人均GDP的增长应该不会呈现出一个固定的均值,第二:就国内的数据来说,由于中国前期人均GDP有极大的增长(主要是由于资本投入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快速借鉴),1990-2008的人均GDP增长相比起08年以后的人均GDP增长有其特殊性,均值、方差出现时间上的变化很正常,甚至可能会有structural break,出现非一阶单整很正常。

4. 中国最近十年GDP,财政收入,及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城乡居民收入及其增长速度,消费支出的数据.

找了半天找到这些。GDP含金量没听说过,应该是某个学术说法吧,官方没有这个统计指标。

5. 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有什么区别

区别:

1、首先概念定义就不一样,一个是财政支出占比,一个是收入占比。

2、反映情况不一样,财政收入反映的是财政参与GDP分配的过程,财政支出反映的是财政在GDP使用过程中的活动。

3、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更能反映财政集中度。财政收入只是标示了财政可能使用和支配GDP的规模,而财政支出表现为对GDP的实际使用和支配规模。

从社会资源的配置角度来说,财政支出结构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

不仅如此,一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表明了该国政府正在履行的重点职能以及变化趋势。

(5)城乡居民收支与gdp关系扩展阅读:

财政支出影响因素

1、财政支出结构状况

既与一国经济体制和相应的政府职能有关,又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中国的财政支出结构的演变是与前者相适应的,而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最终还是要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

2、与政府职能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说,财政支出是政府活动的资金来源,也是政府活动的直接成本。因此,政府职能的大小及其侧重点,决定了财政支出结构。

3、政府职能的观点

在经济学中,关于政府的职能特别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即财政支出结构。

4、市场主导型观点和政府主导型观点。

市场主导型观点源于新古典学派,强调自由运作的市场力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市场机制本身能够运作得很好,只是在一个十分有限的范围和程度上才会出现失灵。因此,只有着眼于促进市场机制运作效率的政府活动才是适当的。

与此相适应,政府干预应局限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即除了提供诸如国防、法律这类基本的公共服务之外,政府的经济事务应仅限于诸如环境保护、基础教育等这些具有明显外部性的领域。

6. 改革开放至1996年我国财政收支占GDP比重下降的原因

春风化雨沐华夏,改革开放乘东风
30年前的今天,我们结束了四人帮动乱,挣脱了阶级斗争为纲思维,却仍然迷茫于“两个凡是”的阴影中;30年前的今天,我们生活在单色调的社会中,中山装、平头、大寨、公社是中国的代名词,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却缺衣少食、物资匮乏是我华夏泱泱大国的心痛;30年前的今天,我们身羸体弱,饱受西方诸国歧视,政治、经济、文化受制于人,被视为红色妖魔。
30年后的今天,我们百花齐放、万家争鸣,从奥斯卡名导明星到诺贝尔奖坛的教授,从红级网络的大众打虎群体到称雄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莘莘学子,无不飞扬着解放思想的红旗;30年后的今天,多元化、明色彩、快节奏的国际都市文化已逐步取代了小农意识为主体的旧主题,阿玛尼西装、莫西干头、宾利保时捷在中国已变得丝毫不显稀奇,从货物琳琅满目的巨型超市到星罗棋布的7-11,从高楼林立的浦东到交通物流一体的粤、港、澳,无不处处显耀着勃勃生机;3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承诺担当了亚太地区金融的定海神针,深沪交易所的蝴蝶扇动翅膀能带来纽约华尔街的厄尔尼诺,中南海成了第三世界利益的代言人,2008北京奥运牵动了整个地球村。有事实为鉴,有历史可证。
是什么在30年前给我们如此大的动力?是改革开放;是什么在这短短30年使我们发生沧海桑田般变化?是改革开放;又是什么让我们在30年后的今天能够安居乐业、实现小康?还是改革开放!
我,是一个80后的青年,可以说,伴随改革开放的时间并没有30年,或许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时间甚至更短,但是,今天站在这个讲台上,我想用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三个阶段来表白我同改革开放一起走过的日子。童年时,很少有品种多样的蔬菜和肉食,包饺子是家里最开心的时刻;玩具是父母手工做的,穿着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颜色单一,样式简单;少年时,可口可乐、健力宝和各种新奇的图书逐渐出现于我们的视野,连环画已经被镭射录像和装帧精美的漫画小说所取代,五分钱一根的冰棍消失了,各种味道的雪糕占据了少年青涩的眼球,15寸的黄河黑白电视已经换成了21寸的熊猫彩电,里面播放的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联播和动物世界了;青年时代的我,尽管对街边数不清的零食不再感兴趣,却发现汽车、火车、飞机、地铁、轻轨等各种交通工具已经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分的一部分,世界各国品牌的衣服已经挂进了我的衣橱,超市的蔬菜比肉类更受欢迎,大背投和等离子早已不再稀奇,电脑笔记本和网络悄然地构架起了我生活的点、线、面。
朋友们,饮水不忘掘井人,居安当思归来源。历史告诉我们,是一九七八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引来了改革春风,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使中国驶进了一个高速前行的快车道。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让华夏儿女迎来了思想的解放,“部分人先富起来”让经济大胆地插上翅膀腾飞,紧密地团结在党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领导核心周围,中华民族昂首阔步挺向世界民族之林。
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因为我见证了三十年风雨沧桑,凤凰涅磐,巨龙腾飞的过程;我,为自己是一名**而自豪,因为我参加了这支无怨无悔守望国家走向安定团结、繁荣昌盛的****。在今后的日子,我,作为一名伴随改革开放成长的**,还会守卫改革开放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多,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无比感激之情为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扎实履行**历史使命。

演讲技巧:演讲时声情并茂,到重要地方声音要高,注意抑扬顿挫。

7. 既然GDP中的收入和支出对等,那么GDP是如何增加的呢

GD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创造的产品总价值,你所指的收入和支出不太理解,GDP的增加是反映出全社会创造的产品总量不断上升,可供人们消费的商品量在增加。

8. 用统计软件SPSS研究财政收支与GDP的相互关系,需要进行哪些分析

比较流行和常用的是: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等等。
当然,不一定全用到,看你的选择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统计人刘得意

9.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1、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总量,人均GDP通常用以评价一国的富裕程度,通常我们把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代表性指标。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与居民消费水平有很大联系。

2、居民储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居民的消费和储蓄互相影响,储蓄增加,现实的消费就会减少,储蓄减少,现实的消费就会增加。

3、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物价大幅度上涨,直接影响到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另外,通货膨胀对居民的消费预期也产生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居民的消费欲望。

4、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其主要衡量指标是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9)城乡居民收支与gdp关系扩展阅读

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指标有:

1、平均实物消费量指标

平均每人全年主要有消费品的消费量、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人均居住面积、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平均每人生活用电量等;

2、现代化生活设施的普及程度指标

平均每百户主要家用电器拥有量、电话普及率等;

3、反映消费水平的消费结构指标

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的比例、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比例、不同质量消费品的消费比例等。

消费计算

根据计算居民消费的不同价格,可以计算出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居民消费水平和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居民消费水平,后者便于观察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的增长变化。

为了观察居民消费的实物构成,还可以进一步计算各种消费品的平均消费的数量和金额,以反映居民在取得基本生存资料的基础上逐步向需要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居民消费水平,是按国内生产总值口径,即包括劳务消费在内的总消费进行计算的。计算公式为:居民消费水平(元/人)= 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居民消费总额 / 报告期年平均人口。

居民虚拟消费类型:

居民消费除了包括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之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如虚拟性消费)得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居民虚拟消费包括以下类型:

单位以实物报酬或实物转移等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商品和服务;

住户自己生产并由自己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其中,服务仅指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

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中介服务;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服务。

阅读全文

与城乡居民收支与gdp关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司社保账户变更说明 浏览:719
威远县严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797
鄂州住房公积金帐号 浏览:250
江都区建设局与引江棚户区 浏览:717
扬州住房公积金比例 浏览:516
无业买社保还需要买公积金吗 浏览:403
退伍军人住房补贴新政策 浏览:385
工资5000深圳交社保后最后拿到多少 浏览:373
管城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招聘 浏览:777
杭州滨江住房公积金 浏览:856
社保缴费基数有试用期工资吗 浏览:377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专业 浏览:656
现代设计建筑设计 浏览:9
2014年天津社保缴纳基数是多少 浏览:758
社保交基数高 浏览: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还多少 浏览:732
北京社保卡办理点 浏览:827
黄陂前川卫生院生化分析仪中标公告 浏览:677
安徽和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浏览:455
社保卡上没有录入缴费信息吗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