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城乡建设 > 改革开放30年城乡居民收入

改革开放30年城乡居民收入

发布时间:2020-12-19 01:20:59

㈠ 改革开放三十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86元,1978年的可支配收入约是

343÷13786≈2.5%;
答:1978年的可支配收入约是2007年的2.5%.
故选:A.

㈡ 结合自己家庭状况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收入状况的变化),运用鲜活的实例和数字,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收入状况的变化——
结合自己家庭生活状况的变迁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 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团结奋进,振兴新乡,加快全市改革步伐,促进了全市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服务业、财政金融保险业、文教卫生、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改革的 深入发展,推动了全市国民经济的增长,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的提高和改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二十年是全市经济发展最快,人民得到的 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

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 增长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据统计,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46.97亿元,比1978年增长8.1倍,平均每年递增11.7%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48亿元,增长4.7倍,年均递增8.4%,第二产业增加值101.97亿元,增长10.2倍,年均递增13.0%.其中工业增加值90.35亿元,增长10.4倍,年均递增13.1%,第三产业增加值81.52亿元,增长10.8倍,年均递增13.3%。

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建运商服综合经营的新局面。据统计,1997年全市粮食总产已达283.4万吨,增长106.7%,年均递增3.9%,棉花总产3.3万吨,增长81.3%,年均递增3.2%,油料总产18.6万吨,增长23.16倍,年均递增18.2%.

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畜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为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 物质文化的需要,满足市场,保障供应,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成效显著。据统计,1997年全市大畜牧存栏67.09万头,增长108.4%,年均递增3.9%,生猪存栏148.77万头,增长53.7%,年均递增2.3%.肉类总产22.79万吨,增长6.33倍,年均递增11.1%.其中猪牛羊肉18.67万吨.增长5.35倍,年均递增10.2%。同时山羊存栏和家禽存栏,也有较快的发展,大幅度的增长。

三、工业生产为国民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业生产经过二十年的改革,挖潜和改造,充分发挥了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据统计,1997年,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326.497亿元,增长14.3倍,年均递增15.0%.在工业总产值中,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205.48亿元,增长10.2倍,年均递增13.0%.其中轻工业产值91.38亿元,递增14.3倍,年均递增15.0%,重工业产值112.3亿元,增长21.6倍,年均递增17.6%.从改革开放二十年全市工业生产的总体情况看,发展是快的,形式是好的。但是,由于受市场、资金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使1997年全市工业生产出现前所未有的下滑方面。面对市场,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在党的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加快企业改制,搞好企业的改组和组建,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通过改制,使全市工业企业增强新的活力,焕发新的生机,展现新的面貌,跨入新的世纪。

四、交通运输邮电业发展迅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使全市交通运输邮电业多种经营蓬勃发展。据统计表明,全市旅客周转量已从1978年的32606万人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140447万人公里,增长3.31倍,年均递增8.0%,货物周转量已有1978年的11421万吨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697163万吨公里,增长60倍,年均递增24.2%.邮电业务总量46415万门,增长123.8倍,年递增28.9%,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9.07万门,增长71.4倍,年递增25.3%.电话机年末拥有量24.74万部,增长21.7倍,年均递增17.9%。

五、社会不断发展,市场更加活跃

市场经济的建立,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经营方式的灵活多样,活跃了市场,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要。据统计,199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已达83.59亿元,增长14.3倍,年均递增15.4%.按所有制性质划分:国有经济25.19亿元,增长8.23倍,年均递增12.4%,集体经济16.29亿元,增长4.97倍,年均9.9%,其它经济42.10亿元,增长100%。由此可见其他经济(包括个体、合作和股份等)在三种经济类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特别是个体经济的大量涌现,不仅活跃了,也方便了群众,为促进全市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开辟了新的就业门路。

六、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外商投资逐年增多

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是全市对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截至1997年底全市进出口总值为11050万美元,其中:出口总值9730万美元,比1990年增长1080倍,年均递增171.3%,进口总值132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216完美元,比1986年增长344.3倍,年均递增70.1%.出口创汇2948万美元,完成销售收入39亿元,实现利税6亿元.其中:入库税金2.84亿元.对外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不仅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是全市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文教卫生事业稳中求进

文教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全市教育普及,卫生机构人员增多。据统计,1997年全市小学在校学生达71.79万人,增长17.1%,年均递增0.8%,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8.42万人,减少3.3%,中等专业在校学生1.27万人,增长9.58倍,年均递增13.2%,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45万人,增长3.26倍,年均递增7.9%.卫生机构床位14717张,增长106.4%,年均递增3.9%,卫生机构人员2.01万人,递增1.6倍,年均递增5.2%,医生7003人,增长75.6%,年均递增3.0%.

八、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多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据统计,199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52.82亿元,增长26.51倍,年均递增19.1%.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投资15.42亿元,增长27倍,年均递增19.2%,城乡个人投资14.35亿元,增长15.88倍,年均递增16.0%。从投资情况来看,二十年来得发展变化是大的发展速度是快的。形式比较乐观。但是,应该看到每年投资的多少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由于1997年工业生产的下滑,不仅影响了全市经济的增长,同时也直接影响投资的增长。

九、财政金融是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财政金融是反映全市经济效益和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据统计,1997年全市财政收入为11.49亿元,增长5.46倍,年均递增10.3%,财政支出15.11亿元,增长10.1倍,年均递增13.5%.国家银行各项存款155.91亿元,增长63.96倍,年均递增24.6%,国家银行贷款143.29亿元,增长17.18倍,年均递增16.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59.13亿元,增长208.4倍,年均递增32.5%。

十、城乡居民,城镇职工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据统计,199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2154元,增长11.24倍,年均递增14.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721元,增长12.8倍,年均递增14.8%.城镇职工人数56.7%万人,增长82.9%,年均递增3.2%.城镇职工工资5179元,增长7.46倍,年均递增11.9%。

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年,全市社会经济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存在着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工业生产下滑,一些企业的停产或半停产,造成下岗人员增多,就业与在就业压力加大等问题。在目前情况下,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还很多。因此,我们要在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快企业改制和经营机制的转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企业的改革力度,加快企业改制的步伐,适应两个转变,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实现第二次创业,开创全市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局面。

城乡人民生活全面提高

城乡人民生活摆脱“贫困”,普遍实现“温饱”,正向“小康”迈进。20年来,我市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居民收大幅度提高,消费支出同步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改善。

1、城乡居民收入在经济发展中快速增加。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526元增加到97年的5044元,20年间增长了8.6倍。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97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85元,比90年代初期增长2.2倍,平均每年以18%速度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51元增加到1997年的2070元。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为生活的改善提供了物质基础。

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年来,多数居民生活水平已达温饱,部分家庭已迈进“小康”,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变化,已比较注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97年,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已达3080元,是90年的2.5倍,每年增长14%,农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提高。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收入的增加,推动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引起了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吃、穿、住、用、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吃的方面,居民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居民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据国家统计局今年四月份发布的信息,我国商品已告别短缺,进入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总量增加,97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猪牛羊肉30.5公斤,粮食9.2公斤,作为主食的精米细面占粮食消费比重由90年的80.1%上升到97年的99.1%,提高19个百分点,人均消费鲜蛋17.5公斤、鱼12.9公斤、鲜奶1.7公斤、干鲜瓜果59.8公斤,分别比90年增长率加10.1公斤、4.1公斤、1公斤、13.8公斤。

穿的方面,居民穿着向“成衣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生活中人们印象最深刻、最直观、最生动的变化莫过于衣着服饰的变化。十几年前,人们服装主要以“灰白”、“军绿”为格调,样式陈旧。可如今,居民穿着成衣化大大提高,97年市区民民人均购买成衣6.6件,比90年增加4.5件。

住的方面,住房成套率明显提高,居室环境大为改善。随着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住房建设速度的加快,一批“安居房”、“解困房”和居民小区相继建成,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97年底,市区住楼房户数已达73%,城市人均居住面积7.44平方米,住楼人数占总人口比重为72%,百户居民拥有单元式配套住宅达65户,拥有单元式的已占总人口比重为63.9%,截止97年底,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19.6平方米,93.7%为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

居民日常耐用消费品由“实用型”向“享受型”方向发展。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这个在六、七十年代曾代表富有标志的“老三件”,曾经是多少人的向往和梦寐以求,并且成为人们追求的奢侈品,时过境迁,居民家庭的耐用品演绎了两次更新换代。8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取代了“老三件”,如今电话、空调、音响又取代了“新三件”。

居民在日用消费品上呈现出“跳跃式”发展态势,据抽样调查,97年底我市城市百户居民拥有洗衣机87台,电冰箱77台,彩色电视机99台、空调器8台,淋浴器21个,录相机25台,电话65部,农村百户农民拥有洗衣机13.5台,电冰箱7台,摩托车4.6部,电视机102台,录音机24台,音响6套,燃气具4.3套。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队伍不断扩大,科技成果硕果累累。截止97年底,市属企事业单位共有科技人员41700人,具有中级职称的15000人。我市还以科技为先导,抓好“科技兴企”,在企业开展了创建科技先导型企业活动,加强对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的指导,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4年的33.6%提高到97年的44.2%。

穿戴习俗

清代男留发辫,女裹“金莲”。服式一般为大襟布纽,袖口裤脚宽大。男的冬日多数穿长衫,夏着短服,戴八棱(瓜皮)帽工纱帽,少数老人戴风兜。秀才举人有“蓝衫顶戴”作礼服。女衣长过膝,有的襟边袖口饰以带状纱织花边,俗称“栏杆”。未婚女梳辫子,已婚女梳发髻,中老年妇女则系包头或绉纱。

辛亥革命后,男去发辫,剃光头或留短发。女解缠足,青年妇女渐兴短发。穿戴随之渐变。男性公教人员多数穿中山装(小翻领,上下各两个明袋)。学生多穿学生装(无翻领,左胸与腰两侧各一暗袋)。还有军便装,工人装,也为广大青年普通衣着,富家妇女和女生多穿旗袍,农民衣式沿旧无大变化。旧时劳动群众衣着主要是蔽体保暖,很少讲究款式美观。

五十年代,中青年妇女曾一度风行列宁装、大翻领、双排纽、腰两侧斜插袋,并束布腰带。六十年代,一度受“红卫兵”穿着影响,普遍喜穿绿军装。改革开放以来,衣着讲究美观、舒适,款式繁多且变化快。以往注重服饰厚实耐穿的观念,遂嬗变为追求衣著新颖雅观,部分高收入阶层的妇女日就华丽。黄金项链、脚手镯,以至袒肩露胸的上衣和超短裙,已在部分青年女子身上出现。

㈢ 改革开放30年人民生活的变化


虽然改革开放后,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货大楼买衣服穿。但是店铺很少。一个城镇只有一两家百货大楼。可是现在的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裤子专卖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纤面料:的确良(一种化纤面料),二合一,三合一。而如今,各种面料的衣服应有尽有,退了休的棉织衣料也成为最舒适的面料。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喇叭裤也因此流行一时。当然,那时候最普通的还是类似于中山装的的褂子。现在人们的衣服样式多了,挑选起来更自主了。当时,虽然是不愁吃不愁穿,但没有更多的钱花在衣服上,衣服的质量也不高,常常是开了线,撕裂了布,洗一洗,鲜艳的颜色也掉了下来。人们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现了衣服泛滥的情况,看看现在的孩子,哪一个不是一橱子衣服?

小结: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记得在一个小品里,一位老爷爷向他的孙子讲述粮票的故事。可见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小结: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到了90年代,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这种房屋有独立厨房、厕所,有上下水道的,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也方便。如今,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住,也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小结: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出行,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买东西,走亲戚,上学,上班等等,时常需要使用一种代步工具。从最早到的步行,到马车,牛车,再到汽车,火车,无不体现一种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中国也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到了80年代末,中国人口众多,坐火车出现了“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并且,速度也非常慢,妈妈在上大学的时候,从济宁坐车到青岛,过了十几个小时才到。而现在,仅仅需要4至5个小时。于是,国家开始兴修铁路。1996年9月1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越来越多,于是开始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现在我们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火车中也加入了新伙伴:D字头列车,磁悬浮列车也研制出来了,正在普及中;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不仅如此,车多了起来,道路也更平坦更宽阔了。出行的方便快捷,只是旅游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

小结: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的出行更为方便,虽然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但这一切,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必经之路。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在我们眼中会越来越小,周游列国再也不是梦。

㈣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庭收入与消费变迁调查

一、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快速增长

纵观改革开放30年,我市居民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居民增收的渠道日益拓宽,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日趋合理。据调查,抚顺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27元增加到2007年的10809元,增长32.1倍,年均递增12.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86元增加到2007年的4850元,增长25.1倍,年均递增11.9%。

(一)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阶段性发展历程

1、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1978年至1983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伟大任务,把提高人民生活摆在了重要位置,大量安置城镇就业人员,调整职工工资,从1978年至1983年,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物价比较平稳,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据对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198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9元,比1978年增长55.7%,平均每年增长9.3%。

2、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1984年到1991年)

1984年,中央在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全民、集体、个人一起上”,鼓励全民、集体、个体、外商等不同所有制经济进行合作、合资、联合,小型国有企业可以“租”、“包”给集体企业或个人;十三大又确立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收入分配方面,强调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加之物价大幅上涨,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快速增长。1991年,抚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67元,比1984年增长2倍,年均增长17%。

3、十四大以来,城镇居民收入波动增长(1992年-2002年)

从1992年至2002年,中国进入全面改革阶段,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加,但增长幅度波动较大。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899元,比1992年增长2.0倍,年均增长11.8%。其中,1993年至1995年,每年增幅都在20%以上,1996年、1997年增幅在10%以上,1992年、1998年至2002年增幅均低于10%,1994年最高为32%,1998年最低为下降2%。

4、十六大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加速增长(2003年-2007年)

“十六大”报告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深化改革,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增收渠道日益拓宽。2007年,抚顺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809元,比2003年增长69.1%,年均增长14%。分年度增幅看,呈现逐年加快趋势,2003年增长8.4%,2004年增长9.6%,2005年增长14.2%,2006年、2007年增长16.2%。

(二)农民收入增长的阶段性特征

1、农村改革开放实现突破,农民收入大幅增加(1978年-1983年)

这一时期,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了生产力,农民收入大幅增加,198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0元,比1978年增长1.6倍,平均每年增长20.9%。

2、农村改革市场化阶段,农民收入稳步增长(1984年-1991年)

1984年以后,农村改革迈向市场化阶段,计划手段的作用范围与力度不断缩减,市场手段的作用范围与力度不断增强,经济体制进入一个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轨型”过渡时期,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稳步增长。199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95元,比1984年增长2倍,平均每年增长17%。

3、农村改革进入高速增长阶段(1992年-1998年)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村改革进入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民收入高速增长。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00元,比1992年增长3倍,平均每年增长17%。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农民收入持续增长(1999年-2007年)

随着各项惠农政策和扶持农业发展措施的出台和落实,农民负担在改革过程中大大减轻,“十六大”召开后,,不断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出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好形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50元,比1999年增长73.2%,平均每年增长7.1%。

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飞跃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逐步由温饱型向享乐型和发展型转变,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2007年抚顺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消费性支出为8031元,比1981年增长19倍,年均递增1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消费性支出为3407元,比1981年增长31.8倍,年均递增12.8%。

(一)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食品消费质量迅速升级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0% 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 以下为富裕。改革前三十年以及改革初期我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都在60%左右,保持在刚刚脱贫仍在温饱最低线上徘徊的水平。直到“七五”期间,经济实力得到发展,市场供应日趋繁荣,人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居民消费逐步升级,恩格尔系数1988年迅速下降到55.1%,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

进入九十年代,特别是“十五”大以后,1998年首次跌落50% 的大关,达到47. 5%,用这一指标衡量,我市居民总体生活消费已达到小康水平。进入2000年后,我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了39.9%,2007年达到39.7%,我市城市居民正逐渐步入富裕水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生活消费水平实现了三次重大跨越。1980年,农民恩格尔第数为57.9%,1983年,农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50.9%,实现了生活质量的第一次跨越--由贫困到温饱;1983年-1998年,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保持在50%-55%之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处在温饱阶段。1999年,农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50%以下,实现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第二次跨越--由温饱到小康。1999-2004年五年间,农民的恩格尔系数始终保持在40%-50%之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整体处在小康阶段。2005年以后,农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40%以下,实现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第三次跨越--由小康到富裕。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家庭收入的增长,见证了农村居民生活由温饱向富裕迈进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市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变化从数量品种的增加逐步向质量营养改善发展,消费习惯呈现出多样化态势。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极为单调,据调查1981年人均年食品消费支出243元,其中购买粮食支出64元,占食品消费的26.3%,肉禽蛋鱼等副食126.5元,占52%,烟酒茶26.5元,占10.9%,其余10.9%为全年购买蔬菜调料水果等其他食品的消费;2007年食品支出为3192元,其中,粮食消费占食品的比重下降到9.4%,比1981年减少16.9个百分点,肉禽蛋鱼虾等副食24.9%,减少27.1个百分点,烟酒茶457.6元,占14.3%,比1981年增加3.4个百分点。人们的消费习惯已经由粮食、肉等食品逐渐向蔬菜、水果等食品发展。

主要食品消费量的变化也较为明显,粮食消费量逐年减少,肉禽蛋鱼等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逐年增加。2007年城镇居民年人均购买粮食74公斤,比1981年减少50%;购买肉禽蛋鱼虾61.5公斤,比1981年增长1.4倍;其他食品的消费量也有较大增加:年人均购买食用植物油9.4公斤,比1981年增长2.1倍;购买鲜瓜果65.3公斤,比1981年增长3.3倍;购买鲜奶及制品16.4公斤,增长7.6倍。

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食品消费结构逐渐优化,饮食结构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由吃饱向吃好转变。人均主食支出占食品支出的比重由1980年的 49.7%,下降到2007年的21.9%,降低了27.8个百分点;肉禽、油、蛋、奶等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营养状况显著改善。2007年,农民人均消费食用油7.76公斤,比1980年增长1.6倍;购买肉禽蛋鱼虾20.8公斤,比1980年增长1.2倍;购买酒类14.7公斤,比1980年增长9.3倍。

(二)衣着消费彰显个性魅力,消费观念变化巨大

㈤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连上新台阶,消费结构改善,由上世纪80年

标准答案C

㈥ 急求关于改革开放30年居民收入的 变化的 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长春人,在长春也生活也有二十二年了,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我很了解我的家乡,可直到上了大学,遇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之后,我突然发现我一点都不了解我的家乡,当同学问我某某地方在哪怎么去时,很多时候我都答不上来,记得最清楚的是有一次室友问我长春市有多少人,我说三四百万吧,后来我特意上网查了资料,知道长春有八百多万人,我也向我那位室友更正了我的错误答案。

2008年是奥运年,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同时对于长春来说2008年的10月19日是长春解放60周年的日子。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整个东北地区,长春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扶持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成为傀儡政权——“满洲帝国”,将长春定为“国都”,改名“新京”,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军于1946年4月14日曾一度解放长春。但1946年5月23日国民党的魔爪又伸入长春,使长春的经济和各项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1948年10月18日,长春重新获得解放,被确定为特别市。1953年改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划归吉林省,随后省会迁至长春,成为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首先简要的介绍一下我的家乡长春。长春是吉林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东北地区第二大城市。地处东北平原中央,是东北地区天然地理中心,位于北纬43°05′-45°15′,东经124°18′-127°02′;总面积20565平方千米,市区面积4906平方千米。

长春始建公元前2000年,是肃慎王国之第二个王都。时为惠(秽)族(秽族,肃慎一支)的主要聚集地,称为喜(三个七字读音Xi,为纪念肃慎击败外族报喜之义而得名),肃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称为喜都。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这是长春最早的古典历史,所以“喜”也应该是长春的简称。
长春素有“汽车城”、“电影城”、“科技文化城”、“大学之城”、“森林城”、“雕塑城”的美誉,是中国汽车、电影、光学、生物制药、轨道客车等行业的发源地。坐落在长春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工业科研生产基地,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坐落在长春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为弘扬电影文化,长春市政府自九二年以来,每两年举办一届电影节,邀请国内外电影界知名人士和电影厂商汇聚长春,共创电影辉煌;著名的净月潭森林旅游区总面积近二百平方公里,有亚洲最大的人工森林。长春的城市名片包括:中国长春电影节、中国长春汽车博览会、中国长春国际冰雪节、中国长春农业博览会、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展等等。

现在的长春,城区是如此的美丽,经济是如此的发达,科技文化也是如此的强盛,交通也是如此的便利,可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的长春可不是这样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下雨的时候,因为那时候还不是柏油马路,一下雨,路上都是泥,所以每到下雨天就要再带双鞋,到了学校要换鞋。就在几年前长春市政府推行畅通工程后,城区的路面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现在已经很难看到有泥泞的路,基本上都是柏油马路了。

那时的交通也没现在这么便利,没有这么多的公交车,更没有这么多的出租车了,去哪里都很不方便,现在呢,增加了很多的公交路线,而且公交车也越来越漂亮了,用上了卡机,也有了移动电视,坐公交车也变得不再无聊。而且有的公交车冬天甚至有暖气呢。还有轻轨的开通,使交通变得更加的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方便了很多。

小学以前,城区大部分还是平房,只有市中心有些楼房,但也不是很高,可现在基本上都是楼房了,你已很难看到平方了,现在六层的楼房已经算矮的了,原来只出现在商厦中电梯也出现在了居民楼里。申奥成功后,国家推行全民运动,现在基本上每个小区都有健身器材,每天都有很多的居民到那里去锻炼身体,给居民提供了休息娱乐的好去处。

再说说教学的变化。我还记得小学的时候,第一次上计算机课的情景。那时用的只是普通的学习机,老师只是叫我们简单的计算机知识,上上机课的时候,由于我们机器数量有限,基本上我们要两个或是三个人共用一台机器。那是机房理由三台电脑,那时还是用DOS系统,偶尔老师也会让我们到那试试,可操作起来再麻烦了,那时能去按按键盘都觉得高兴得不得了呢。后来学校更新了电脑设备,我们也用上了真正的电脑,一人一台,现在每个学校都有机房,电脑设备也是越来越先进了,有的甚至用上了液晶屏的,随着电脑的普及,电脑也开始进入个人家,很多小朋友小的时候就能学习电脑。

还有,我记得我小时候老师要做公开课的时候都要用幻灯机,很古老的那种,老师每次都要准备很久,幻灯片做起来也很麻烦,要用黑笔在玻璃片上小心的写,保管起来也很麻烦,一不小心就可能弄花了,现在呢,老师都用电脑做几张PPT就可以了,很多以前只能靠老师说学生自己想的难题,现在通过电脑都能很明白的表现个学生看,不再是“猜想”了。

以上只是我想到的长春的变化,当然长春的变化不止这些,经济、文化、政治等等方面的变化太多太多,归结起来还是党的政策好啊,改革开放以来,不光长春,中国各地都发展迅速。

长春,一座拥有四千年古典建城史和二百余年近代城市发展史的东北核心城市;长春,一座日益开放繁荣富强的国际化大都会,正以其愈来愈勃发的英姿迎来更加崭新美好的明天!

㈦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据此回答1-2题。 1、下表反映了1978年至

1、A 2、C

㈧ 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居民收入变化

(一)
“第一次拿了这么多的钱,心里那个乐啊,当天晚上我请家人到当时的一家好饭店,花50多元吃了一顿。”何伟,沈阳某装备制造业核心企业结构车间班长、高级技师,提起1993年5月第一次开工资的心情时,还是很激动。10月13日,他展示了几份工资单,一份是已在这个企业退休父亲的1978年5月的工资,53元;另两份是自己1993年5月和2007年5月的工资,分别为330元和3630元。

55元到330元,刚工作的儿子是已工作20年老技术工人父亲工资的6倍;从330元到3600元,14年后,儿子工资是自己参加工作时的11倍。何伟父子工资单见证了30年沈阳城市居民收入的显著提高。

来自国家统计局沈阳调查队的调查资料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沈阳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下称城市居民收入)实现了跳跃式提升。2007年,沈阳市城市居民年收入为14607元,是1978年的45倍,平均年递增14.1%。

数据还显示,30年来沈阳城市居民收入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7年,年收入由315元到1082元,10年间增长2.4倍,平均每年增长14.7%,首次超过千元。

第二个阶段,从1988年至1997年,1997年城市居民年收入为4714元,比1988年增长2.65倍,平均每年增长15.5%。这期间,1992年城市居民年收入突破了2000元,1994年突破了3000元,1995年突破了4000元。

第三个阶段,从1998年至2007年。2007年城市居民年收入14607元,比1998年的4931元增加9676元,增长1.9倍,平均每年增长12.8%。其中,2005年年收入突破万元。

“我们工资已不是惟一收入来源,用句时髦语言说已呈现多元化。”提起自己家的收入结构变化,何伟笑道。

1993年,也就是何伟参加工作后不久,何伟的父亲退休了。因为是铆工并且是技术大拿,何伟父亲随后又被企业返聘,同时,还到社会揽一些活,除退休金之外还有1000多元的收入。

这几年,老人养老金也由过去百十元提高到几百元。在企业,张伟的工资结构也发生了大变化,由过去工资加上煤油粮肉等补贴,变成了岗位津贴、效益工资、工龄工资等项目,因为技术上是高级技师,职务是班长,他工资达到几千元。何伟还把自己一套旧房出租,每月可得租金800元。

调查显示,30年来,沈阳城市居民收入也日渐多元化:

1978年,工资性收入占沈阳城市居民收入的比重为99.7%,1992年为77%,到了2003年这个比重下降到72.5%,2007年工资性收入只占全部居民收入的68%,30年间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下降了31.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城市居民收入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呈上升趋势,1978年沈阳城市居民家庭几乎没有经营性收入,1987年经营性收入只占收入的0.2%,1998年上升到2.7%,2007年达6.1%,比20年前提高了5.9个百分点。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为887.5元,比1997年的43.9元增长了19.2倍,平均每年增长35.1%。

“30年,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何伟感慨地说。

(二)
国家统计局烟台调查队数字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城市居民收入从1980年的456元增长到2007年的16772元,增长35.8倍。城市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居民生活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数据显示,2007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772元,比1980年增加了16316元,年平均增幅为14.3%,扣除物价因素影响,每年增长7.5%。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城市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01年至2005年的“十.五”时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每年达到11.2%,扣除物价影响因素,每年实际增长10.1%。在随后的2006年、2007年的二年里,城市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2006年实际增长13.6%,2007年实际增长12.8%。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为消费水平、消费质量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0年来,我市城市居民消费观念不断更新,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化。2007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1829元,比1980年的415元增加了27.5倍,年均增速为13.2%,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每年增长6.5%。人们从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等方面明显地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㈨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哪些显著提高

30年前 人们穿的是工农服 中山装 中国都是生活在这样一种单调的年代 现在 小姑娘们连衣裙 公主裙 靴子五花八门 男士们穿着西装打着领带 帅气潇洒

㈩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减低

答案C
材料中没有体现精神文化消费的情况,故②不符合题意;④不符合实际,是对材料的误解。

阅读全文

与改革开放30年城乡居民收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司社保账户变更说明 浏览:719
威远县严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797
鄂州住房公积金帐号 浏览:250
江都区建设局与引江棚户区 浏览:717
扬州住房公积金比例 浏览:516
无业买社保还需要买公积金吗 浏览:403
退伍军人住房补贴新政策 浏览:385
工资5000深圳交社保后最后拿到多少 浏览:373
管城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招聘 浏览:777
杭州滨江住房公积金 浏览:856
社保缴费基数有试用期工资吗 浏览:377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专业 浏览:656
现代设计建筑设计 浏览:9
2014年天津社保缴纳基数是多少 浏览:758
社保交基数高 浏览: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还多少 浏览:732
北京社保卡办理点 浏览:827
黄陂前川卫生院生化分析仪中标公告 浏览:677
安徽和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浏览:455
社保卡上没有录入缴费信息吗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