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党的十八大为什么要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个人民生活指标,从两方面分析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到2020年要实现的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各内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实现共同理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趋势,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意味着共同理想已实现。③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人们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美德,永不过时。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充满艰辛和创造的伟大事业,需要艰苦创业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精神的支撑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后,仍要艰苦奋斗。
❷ 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收入倍增计划,它有可能会改变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格局。
众所周知,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奉行赶超发展策略,通过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争取早日跻身工业化国家。但正由于实行特殊的发展战略,结果导致中国绝大多数居民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出解决温饱问题,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绝对贫困的面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中国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收入分配失衡现象。如果不改变发展的思路,那么,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越快,贫富的差距就会越大。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从表面上来看是一个分蛋糕的问题,但从本质上来说,则是一个发展模式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发展方向的问题。假如一个国家过分强调发展速度,长期把效率放在公平之上,那么,国家居民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事实上,近些年来为了提高发展速度,国家不得不增加财政投入。在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下,税收的增长速度不仅远远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而且由于实行降低存款利率的宏观调控政策,结果导致居民的辛苦所得不断减少。
可以这样说,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先建设后消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先储蓄后投资,传统的经济发展动力是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政府为了扩大投资规模竭泽而渔。
本届党代会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为了增加居民的人均收入,但从本质上来说,它反映了执政者新的发展理念,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在未来的改革中将寻求新的发展思路。
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翻一番,被一些学者解释为中国即将实施自己的收入倍增计划。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为了发展经济,曾经推出了自己的收入倍增计划,通过大规模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使日本经济从单纯的投资增长型国家,很快转变为消费投资增长型国家。增加居民的收入实际上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投资增长模式,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
通俗地说,传统的经济模式是典型的投资经济增长模式,中共提出居民的收入翻一番,则暗含着中国的经济将会从传统的投资经济增长型,逐步转变成为消费经济增长型,消费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驱动力。过去中国经济发展的策略是,政府实行低工资福利政策,把大量的财富集中在政府的手中,政府通过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策略很可能会转变为,政府实行高工资福利政策,把大量的财富转移到普通居民的手中,由普通居民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投资的渠道和方向。
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济变革,它不仅改变了以往政府主导的经济改革体制,更主要的是,它可能会改变中国的财富分配结构,让普通居民真正拥有支配财富的能力和条件。
这场改革很可能会从中国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入手,通过改变国家现行的税收制度,大规模地减少税收负担,从而让居民拥有更多可支配的财产。当然,执政者这样做可能要承担巨大风险,因为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政府承担着前所未有的责任。现在全国主要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投资的高峰期,如果国家税收大幅度地减少,那么,就意味着许多基础工程设施建设将难以为继。
最令人感到担心的是,如果为了实现居民收入的增长,而快速增加货币的发行量,从而导致居民的名义收入快速增加而实际收入快速减少,那么,中国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将会彻底变形。换句话说,如果这场改革引发新一轮的通货膨胀,那么,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将会因为货币发行量的快速增加而彻底破产。
现在不少学者担心,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收入翻一番计划能否实现?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2%以上,那么,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翻一番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如果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因为通货膨胀的因素而相对下降,那么,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就没有任何意义。
笔者的建议是,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奋斗目标,执政党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迅速作出改变:
首先,必须改变我国现有的公共财政分配体制,在编制公共财政预算的时候,尽可能地压缩非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减少居民在公共产品方面的开支。
其次,必须尽快改变我国现有的税收征管体制,大幅度地减少税收征管的成本,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提高居民的生活福利。
第三,必须尽快改革我国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通过提高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的比例,让国有企业创造的财富直接造福于普通居民。
第四,必须尽快改革我国的社会保障预算,通过实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预算体制,让每个居民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服务。
❸ 十八大报告提到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
国家统计局正在改革以往的城乡住户调查方案,逐步实施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以提供城乡可比口径的居民收支数据,但尚未公布相关调查结果。因此,本文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按城乡人口比例加权算术平均得到。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城镇居民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由总收入③扣除个人缴纳的所得税和社会保障支出得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④扣除各种费用后的纯收入。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也是指扣除价格因素后的不变价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 2001-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7.0%;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7.9%,比同期GDP年均实际增速低2.6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4元,同比实际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同比实际增长10.9%;两者加权平均得到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为12507.6元,同比实际增长9.4%。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1.4%,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3个百分点。2012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3%⑤,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2.5个百分点。 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2011-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需年均实际增长7.18%。由于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9.9%,2012-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仅需年均实际增长6.88%,即可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比同期GDP年均增长目标低0.06个百分点。根据2012年前三季度的数据,预计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11.0%,于是2013-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仅需年均实际增长6.38%,即可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比同期GDP年均增长目标低0.47个百分点。可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也是切实可行的。
❹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一番"怎么算
您好!抄
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这是首次将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写入党代会的报告当中.党的十六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十七大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两次大会均未对居民收入增长提出具体量化目标.而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经济总量倍增与人均收入倍增的目标同时提出,"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这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了广大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期盼.经济总量倍增与人均收入倍增这两个"硬指标"的出现,使全面小康的图景在百姓心中变得更加清晰、温暖.
❺ 如何理解 十八大提出居民收入目标 到2020年翻一番
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统筹的根本转变
社会保障和救助不仅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政策托底保障的主要方式,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由城镇职工“单位保障”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根本性转变,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障网不断织密扎牢。
1.多层次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基本建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先后建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框架。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着手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普遍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启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和基金中央调剂,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制度,积极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从企业单位保障到社会保障,从企业单方责任到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担责任,从城镇职工到城乡居民的重大转变。
社会救助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一项保民生、托底线、促公平的制度性安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起多元化救助制度体系,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经过多地多年试点,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至当年9月底,全国668个城市和1638个县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到当年9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777个涉农县(市、区)全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进一步整合社会救助体系。2014年,国务院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行政法规规定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八项社会救助制度,构建了一个民政统筹、分工负责、相互衔接,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
2.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各项社会保障的覆盖人数迅速增加。目前,中国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超过9.25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5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参保。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均达到2亿人左右,覆盖了绝大多数职业群体。中国社会保障扩面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2016年国际社会保障协会授予中国政府“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
3.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水涨船高
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的建立完善过程中,国家持续加大投入力度。2000年,以社会保障支出为主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1517.9亿元,占当年国家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额的9.55%;到2017年,大幅增长到24812.4亿元,比2000年名义增长15.35倍,占当年国家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额的12.2%。随着投入的增加,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连创新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自2005年到2018年连续14年上调。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2007年的人均40元增长到2018年的490元。全国月人均失业保险金水平达到1228元,工伤保险待遇不断提高,生育待遇水平提高到人均1.81万元。待遇水平的稳步提高,保障了参保人员的基本生活,让人民群众分享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国家投入社会救助的财力不断增长,低保标准逐年提高。2006—2017年,国家用于农村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的投入从43.49亿元大幅增加到1051.8亿元,年均名义增长率达到35.9%;保障标准从每人每年850.8元增加到4300.7元,人均补差从414元增加到2600元。同期全国城镇低保平均标准从169.6元/月增加到540.6元/月,名义增长2.19倍;城市低保人均补差额度从83.6元/月增加到356.2元/月,名义增长3.13倍。
❻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是什么意思
当然是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一倍了。不过是人均增长一倍,不一定是你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