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GDP与城乡居民收入专都快属速增长;但GDP增速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城镇居民收入高于农村居民收入。
(2)借鉴意义:①要以扩大就业为突破口,通过就业既创造了国民收入,又提高了居民收入,并通过国民收入增加来显著提升居民实际收入水平。
②要完善分配制度,实现分配公平,既能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又能扩大消费促进生产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国民收入。
❷ 十八大报告提到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
国家统计局正在改革以往的城乡住户调查方案,逐步实施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以提供城乡可比口径的居民收支数据,但尚未公布相关调查结果。因此,本文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按城乡人口比例加权算术平均得到。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城镇居民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由总收入③扣除个人缴纳的所得税和社会保障支出得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④扣除各种费用后的纯收入。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也是指扣除价格因素后的不变价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 2001-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7.0%;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7.9%,比同期GDP年均实际增速低2.6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4元,同比实际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同比实际增长10.9%;两者加权平均得到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为12507.6元,同比实际增长9.4%。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1.4%,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3个百分点。2012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3%⑤,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2.5个百分点。 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2011-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需年均实际增长7.18%。由于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9.9%,2012-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仅需年均实际增长6.88%,即可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比同期GDP年均增长目标低0.06个百分点。根据2012年前三季度的数据,预计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11.0%,于是2013-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仅需年均实际增长6.38%,即可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比同期GDP年均增长目标低0.47个百分点。可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也是切实可行的。
❸ 如何理解 十八大提出居民收入目标 到2020年翻一番
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统筹的根本转变
社会保障和救助不仅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政策托底保障的主要方式,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由城镇职工“单位保障”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根本性转变,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障网不断织密扎牢。
1.多层次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基本建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先后建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框架。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着手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普遍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启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和基金中央调剂,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制度,积极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从企业单位保障到社会保障,从企业单方责任到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担责任,从城镇职工到城乡居民的重大转变。
社会救助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一项保民生、托底线、促公平的制度性安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起多元化救助制度体系,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经过多地多年试点,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至当年9月底,全国668个城市和1638个县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到当年9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777个涉农县(市、区)全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进一步整合社会救助体系。2014年,国务院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行政法规规定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八项社会救助制度,构建了一个民政统筹、分工负责、相互衔接,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
2.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各项社会保障的覆盖人数迅速增加。目前,中国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超过9.25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5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参保。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均达到2亿人左右,覆盖了绝大多数职业群体。中国社会保障扩面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2016年国际社会保障协会授予中国政府“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
3.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水涨船高
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的建立完善过程中,国家持续加大投入力度。2000年,以社会保障支出为主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1517.9亿元,占当年国家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额的9.55%;到2017年,大幅增长到24812.4亿元,比2000年名义增长15.35倍,占当年国家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额的12.2%。随着投入的增加,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连创新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自2005年到2018年连续14年上调。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2007年的人均40元增长到2018年的490元。全国月人均失业保险金水平达到1228元,工伤保险待遇不断提高,生育待遇水平提高到人均1.81万元。待遇水平的稳步提高,保障了参保人员的基本生活,让人民群众分享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国家投入社会救助的财力不断增长,低保标准逐年提高。2006—2017年,国家用于农村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的投入从43.49亿元大幅增加到1051.8亿元,年均名义增长率达到35.9%;保障标准从每人每年850.8元增加到4300.7元,人均补差从414元增加到2600元。同期全国城镇低保平均标准从169.6元/月增加到540.6元/月,名义增长2.19倍;城市低保人均补差额度从83.6元/月增加到356.2元/月,名义增长3.13倍。
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实
贯彻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自为本、执政为民。确定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与18大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社保交基数高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2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