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青岛市南区的过去
市南区建置始自德国侵占青岛时期,所辖区域却有较长的历史,早就汇入了青岛历史的主流。从明初以来,一直以优越的区域优势在政治、军事、商贸、旅游、居住诸领域居统领地位。
1897年在德国胶澳当局制定的青岛第一个城市规划中,市区选址于青岛西南海岸与山丘之间较平坦的地段,正当胶州湾入口。南面是青岛湾,由西侧伸入海中的团岛和汇泉角控制湾口,这个范围正是今市南区辖区的大部分和今市北区一部分,更是青岛风光最秀美处。新市区被命名为“青岛”。青岛作为一个城市政区的名称首次出现于记载。德国占领者在这个范围构筑了行政机关、经济贸易区、别墅和浴场区,以为他们行政、游乐之用。
至1913年,青岛市区华籍人口已达161140人,初步接近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数量,各项城市设施逐渐齐全,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城市风貌,步入当时中国重要城市行列。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将占领区划分为青岛区和李村区,今市南区位于青岛区。
从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至1949年6月2日,由于青岛接连遭遇侵略者掠夺、奴役、军阀压榨、官僚资本的独占和控制,城市发展步履艰难。只是在1931年12月16日东北海军司令沈鸿烈兼任青岛市市长以后,尽管青岛经济仍被外国资本主要是日本资本所左右,但由于青岛离战乱地区较远,社会局面相对稳定,青岛市政当局注重提倡国货运动,市政建设、港口建设和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等有一定发展。在当时的位于市中心第二区(今市南区辖区内)的第四公园处(今老舍公园,安徽路)建立了银行中心,新建、扩建了市礼堂、栈桥,1933年在新建的汇泉体育场举办了规模较大的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
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以警察区划为市南、市北、台东、四沧、李村、夏庄、海西7区。以保甲区划为12个区(其中市区4个、乡区8个),市区包括市南、市北、台东、台西4个区。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以后,市南区开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改革开放,东部开发,迎办奥运,使市南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社区建设不断深入,科教兴区战略全面实施,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健全。
㈡ 青岛市南区在哪办理居住证都需要什么材料有没有电话
青岛办理居住证所需材料
1申请人居民身份证原件(有些还需要复印件,备好,以防回需要)
2.在我市答居住的房产证、购房合同、租赁房屋合同、单位工作证明、经商、就学证明等的其中一项证明材料,
具体如下(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准备)
(1)自购房:需提供房产证或购房合同原件及复印件1份
(2)租房: 需提供租房合同原件及复印件1份(注:和房合同里面需提供房东的姓名及身份证号。若房东是外地需提供房产证复印件)
(3)单位内部:需提供在职训明1份(注: 在职证明需提供公司的详细地址,负责人如名及电话)
(4)就读:学生证(原件和复印件)或学校出具的学籍证明(原件);
办理地点
(1)青岛市公安局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湖北路29号
电话:总机:66570000办公室:66570151
(2)青岛市公安局市南分局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广西路37号
电话:66575058
㈢ 青岛市市南区包含哪些办事处,各自的位置
市南区共辖十个街道办事处,地址俺都给你查出来了,更详细的信版息可到市南政务网上权去查。
八大峡街道办事处 观音峡路23号
云南路街道办事处 四川路50号
中山路街道办事处 湖北路2号
八大关街道办事处 荣成路7号
湛山街道办事处 秀湛路9号
香港中路街道办事处 徐州路59号
八大湖街道办事处 巢湖路2号
金门路街道办事处 仙游路3号
珠海路街道办事处 珠海一路4号
江苏路街道办事处 伏龙路9号
㈣ 青岛市南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怎么样啊
听说是公务员编制,工作性质其实就是城管。一线人员强度大,节假日不能保证休息。至于机关办公室,那还是很舒服的。不过你要会服务领导,会写公文。
㈤ 青岛市市南区的级别是区县级还是市级啊
青岛市南区是区县级单位,但是行政级别比县级高半格,地税局是正县、处级干部
㈥ 青岛市南区哪里有d厅
您好,青岛市南区香港花园旁边有个feeling迪厅,您可以去看看,希望您玩的开心。
㈦ 青岛市市南区新变化
青岛的新变化:
*在1932年3月——1933年6月,新建柏油干路160公里。
*6年间,乡区道路里程增加10倍。
*1932——1935年期间,共建郊区校舍42所,使青岛郊区每个大村都有小学,小村设分校,基本可以容纳全区的学童,同时颁布法令,强制入学;否则罚款1-10元,但受罚后如果遵令入学,则退还罚金。
*在乡区新建了众多的民众学校、乡村公园、新式医院、合作社、公安分局等设施。
*在乡区建设如上设施,需要大量资金,但乡区财政收入只有财政支出的1/8,完全以市区的收入补贴乡区。以上这些不以获取短期利益为主要目的的建设,实际上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输入,为青岛以后的现代化发展打下了基础,比如教育的普及、新知识的推广、落后思想观念的改变、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等等。
*为农民提供贷款,设立农场苗圃,实验推广优良的种子种苗,无偿分发果苗、蔬苗、菜种、麦种及牛羊猪鸡等优良种苗,以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1931年青岛市人口统计为40.3万人,1936年9月的人口统计为57.5万人。
*青岛的民族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民族工业与外资的比例,从1928年的1:103发展到1936年的1:8,
虽然外资还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青岛的民族工业的数量和门类都较此前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1931年,中国第一个水族馆——青岛水族馆开馆。
*1932年,青岛天文台从馆陶路迁至观象山,并进行了大规模扩建。
*栈桥回澜阁建成。
*八大关欧式建筑群的规划、建设完成。
*1932年11月开辟沧口飞机场,1933年1月11日开通青岛至上海、南京、天津、北平等城市的空中航线。
*1933年2月16日,青岛第一体育场开工,仅用5个月建成,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体育场。同年7月12日,华北运动会在青岛举行。北方12省的1034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同年,永安大剧院(又称青岛大舞台)落成,规模仅次于上海。
*1934年10月,青岛船厂新船坞落成。
*1936年,青岛海滨生物研究所成立,开中国海洋生物研究之先河。
*1937年,青岛建筑审美委员会成立,以奖励优秀建筑设计。
*1932年9月7日,国立青岛大学改为国立山东大学。青岛宽松的舆论环境,吸引来了老舍、梁实秋、
王统照、王度庐、俞平伯、萧军、萧红、闻一多、洪深、沈从文等一大批学者来青岛任教,胡适等
也来山东大学定期讲学。青岛的文化、报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1935年《青岛市施行都市计画方案》完成,这是青岛历史上的第3次全面城市规划。
该规划的指导思想是1933年《雅典宪章》提出的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对城市布局、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业区、工业区、港埠区都进行了完善而科学的规划。
其中沧口水道、前湾港的开发,环胶州湾快速路(高速公路)已经提出初步的规划方案,
甚至还规划了43公里的轨道交通——“市中心采用地下式(地铁),市中心以外采用高架式(轻轨)”。另外,在绿化、排水、污水处理厂、文化体育设施、建筑高度、楼间距等方面的规划也不厌其详。
这次规划对青岛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很多规划都已经变为了现实,也给了后人很大的启示,如1992年青岛市政府的东迁、2001年提出的“三岛一湾”的整体布局
㈧ 青岛市市南区的变化
远近闻名的青岛中心商业街——中山路,贯通南北,起伏蜿蜒,如同一条历史川流,在老青岛人的心上已流淌了百年。
瞩目今日繁华洁净的商业街,回首百年的中山路,沧桑巨变,令人惊叹。世纪之初,中山路一带仅有一两个小村庄,青岛开埠方辟为南起前海栈桥北止大窑沟的斐多里街,二、三十年间世事多变,三次易名为静罔町、山东町、山东路。中国收回青岛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遂于1929年正式定名中山路,同时将第一(汇泉)公园定名中山公园。中山路路名沿用至今。
中山路在前五十年走过的足迹中,落满了旧时代的历史尘埃。德国占领青岛后,一度将中山路划成欧人、华人两个区域,以保定路口为界(当年的界石现存于青岛山炮台展览馆),南部是欧人居区,北部是华人居区,南段的路面比北段宽出六米。由于居区的分别,中山路的商业格局就形成了洋行与华人店铺分据南北的局式。青岛解放前夕,中山路的店铺仍残存着这种旧的斑痕。
三、四十年代,随着青岛城市规模的扩展,以中山路为轴线的青岛中心商区已经形成,中山路上银行、商店、饭店以及影剧院鳞次栉比,包括中山路附近的河南路、天津路、北京路、海泊路、潍县路,商店、饭店、旅店也比比皆是。这片中心商业区就是几代青岛人亲切地称做"街里"的地方,“逛街里”是当年青岛人时尚的消闲方式。旧中国的五十年中,“逛街里”的青岛人不仅用消费娱悦了自己,而且怀着朴素的爱国之情,用老青岛们的消费造就和支撑了一批至今仍然林立在中山路上的华商老字号,诸如:福禄寿、春和楼、宏仁堂、盛锡福以及那爿字号鲜明的青岛国货公司。当年的“国货”二字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何等的回肠荡气。
1949年6月2日,青岛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走过五十年风雨的中山路洗刷了历史的尘垢,光彩亮丽,百业俱兴。改革开放后的十余年里,中山路上现代商厦拔地而起,老字号们风韵犹存,“逛街里”的青岛人也不再满足到“谦祥益”扯几尺洋布,到“劈柴院”吃碗面条,而是进则时装店,入“肯德基”。洋荤已不仅是洋人的了。
入夜,迎着徐徐的海风,再看今日的中山路,“亮化工程”的片片霓虹已将中山路燃化成光明缤纷的川流。
青岛老街的故事
98威海路
台东镇,由台东一路到台东八路,形成一个长方型的“口”字,从登州路到海泊桥的威海路从中间穿过台东镇,从而形成了一个“中”字。
早期的青岛工厂,以日商资本为多,主要在辽宁路周围和四方一带,而工人居住多在台东镇,威海路是台东镇通向两个工业区的主干道。刘少文的《青岛百咏》中曾两次诗咏这一带工人生活。
垂鞭一一问工厂,东镇逶迤到四沧。三万弟兄齐泪洒,年年辛苦为谁忙。
“自台东镇逶迤到四方,皆工厂荟萃之区,率为日人有。工人二三万,劳顿终年,所入无几,却恨年年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也。”
尺余高髻足纤纤,踯躅长街意未堪。是处高楼临大道,沉沉鸳鸯梦初酣。
“……女子则恃工厂,远者距厂十余里,夜半即兴,趋跄而往,至则鹄立门前或坐卧树下,天尚未明也!变良苦矣!”
青岛以纺织厂为多,而纺织厂中又有八成工人为女工,过去不收有孩子的女工,所以青岛人叫女工为“工厂大女曼”,她们日工作12小时,加上往返路程,十分劳累,所以家务事由父母来做。许多“工厂大女曼”由威海路步行,冬季头裹长布,手持饭盒,三五成群,说说笑笑,苦中作乐,是威海路一道街景。
自长春路至海泊桥一段,威海路两侧集中了十几家木厂,由于是木厂,院樯是废旧木料的栅栏,院子里、人行道上都堆放着许多原木和木料。过去是人工解木,一上一下拉大路,这活十分辛苦,却是男工的天下。
威海路南段相当于台东区的中山路,主要部门都曾在威海路有分支机构。如中国银行在中山路,台东办事处在威海路;物华金店总店在中山路,分店在威海路……解放后新华书店总店在中山路,分店在威海路。原台东警察署也在威海路。
威海路中段曾有平民市场,也曾叫大陆市场,有几条小街巷,还有艺人演出山东琴书、茂腔。距平民市场不远还有一个新兴市场,长年经营的店铺有七十多家,包括旧货业、经工、手工业产品。
威海路上的“新华里”,虽然也叫“里”,但它和一般“里”不同,实际上相当于西镇的平民院,是一个大杂院,里面主要是平房,与“里”的格局完全不同。
新华里内有小商店,还有一家说书场,本市优秀评书演员王宝亨等在这里说“蔓字活”———长篇大书,如《三侠剑》、《大八义》等,每晚最后留一个大的“扣”———悬念,吸引观众第二天再来听。
抗日战争后期,日伪军节节战败,山东广大地区成为了抗日根据地或抗日游击区,战火燃至青岛附近,青岛当局十分恐慌,从镇江路沿长春路到5号炮台建了一道防线,大部分路口封锁,在威海路、长春路口设“卡子门”,有伪军站岗,看到所谓的“嫌疑犯”便上前搜查,有的伪军借机勒索。晚上则关闭卡子门,使百姓们无法通行。
解放后,威海路进行了拓宽,建了过街人行天桥,路两则的老房子已全部被拆除建了新楼,后又在威海路、台东一路口建了当代广场。
青岛区划调整后,台东区撤销并入市北区,市北区提出了“商业兴区”,威海路一带被规划为市北区的商业区,也是市的商业中心。(
㈨ 青岛市南区 城建管理局待遇如何
你要问市南区怎么样,当然是青岛市最好的地了,市政府都在这儿,你说版他的经济能差到权哪儿去,青岛市的大领导门都在这住,这是青岛的门面,你说它能差哪去,地价就更不用说了,房价也不用提了,只是海边的哪个也少不了12000一平方,这还是往最小最保守的价说,如周围有商场名校的或好景点的等的因素吧,就能让你有的受。经济更不用说了房价就已是一个代表作了,一样的东西在青岛其它地就卖不动,在这就能,而且价格还要高出一倍或多倍,人家还美的要命,就因为这边人都太有钱了,有财了,不差钱呀!发展方面潜力就更大了,就看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谁是慧眼,谁是伯乐了。你是不是那作生意的料,有没有家底了。艺高胆大否了。再就是恒心了。
你说那局呀,你如坐在个好位置上,那前途无量,就是小卒也比别人别的部门挣的多。就看某些人需要你否了。什么事都是事在人为吗。这回你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