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的城市规划方面的半官方机构有哪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简称中规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直属科研机构,是全国城市规划研究、设计和学术信息中心。必须是~~~
㈡ 现代中国的第一个城市规划基本法规是什么
中央政府于1952年举行全国性的城市建设座谈会,提出部署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并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制城市规划设计程序与修建设计草案》
详情可以到全国城乡规划建设领导干部远程培训学习平台咨询。
㈢ 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体系
一、建筑理论有没有民族(和地域)特色? 来源:中国建筑学会
今天中国正在进行空前规模的建设和建造活动。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我们深切地感觉我们的理论建设严重地落后于实践,以至在设计和建造中出现了较大的盲目性。有的同志认为,当前我国建筑实践最大的危险是“跟风”;也有的认为“千城一面”是当前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我认为:“跟风“也好,”千城一面“也好,都反映了我们建筑理论的贫乏和落后。
在中国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建设中,我们可以察觉一种强烈的“赶超”意识。沿海城市要“赶超”世界先进,正在期望建造“世界第一”或至少是“亚洲第一”。地域城市要“赶超”国内先进,正在期望建造“本省第一”或至少是“本地第一”。这种“赶超”心理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量,但是它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否则将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毫无疑问,建筑有全球的共性,但是它又是产生在某时某地,为此时此地的人服务的,因而必然具有个性。这种个性可以是民族的、也可以是地域的、甚至是个别工程或个别设计师的。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这点,就只能是跟了别个民族、地域或个人跑,也就必然会产生“跟风”的现象。当大家都“跟”了一个“风”时,就必然会出现“千城一面”的结果。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当在吸取国际上各种建筑理论成就的同时,从中国的条件出发,建立有我们自己特色的现代建筑理论体系。
二、中国有没有自己特殊的建筑理论?
西方的建筑理论,最早可能是公元前一世纪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这本书被埋没了好久,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才重新被人发现,这以后到十九世纪,西方相继出现过阿尔倍蒂(意大利)、布隆代尔(法国)、拉斯金(英国)等许多人的重要理论著作。到二十世纪,西方的建筑理论学家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工程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先进成就结合,建立了系统的现代建筑学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一些基本原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性的。然而,它又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及其文明和文化特征为背景的,当推行到发展中国家时,就出现了许多脱节现象。明显的例子是柯布西耶规划设计的印度昌迪加尔。他的弟子多西和其他印度建筑师如柯里亚、里瓦尔等根据印度的条件,发展了有印度特色的建筑理论,使印度的现代建筑跻身于世界先进建筑之林。日本也是如此,矶崎新、安藤忠雄等的建筑,都既是国际的,又是日本的,这与他们对日本民族和建筑的理性分析和认识是分不开的。
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最优美的建筑,但是我们几乎看不到有像《建筑十书》那样的理论著作。宋朝的《营造法式》是一部罕见的科学文献,但从表面来看,它好像只是个操作规程,它的理论是隐性的,有待后人去发掘和阐述。同样,虽然没有文献,但是中国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民居,都“隐性”内涵着丰富的理性。在这方面,中国和印度、日本相仿,我们的建筑工作者有责任去把我们祖宗“隐性”的理论观念“显化”,像多西、柯里亚、矶崎新、安藤那样地去发掘和阐述我们的民族和建筑的特征,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跟风”,改变“千城一面”的现状。
有一位美国哈佛大学的美籍教授,写了本题为《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中译本)。她用现代的观念,系统地、历史地分析了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并且与西方的文论比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她的成就,值得我们深思。文学能够如此,建筑就不行吗?
三、建筑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从何而来?
过去,我们往往从表面上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如中轴对称、高台、大屋顶、琉璃瓦、马头墙、格子窗、小天井等,这些探索是有价值的,但时代变化了,它们的应用根据也变化了。我认为,与其去探讨什么是中国建筑的特色,不如首先探讨一下,特色(民族的、或地域的)从何而来?
我的认识是:一个民族、或地域的建筑特色,来源于对本国、本地建设资源的最佳利用。这里所说的建设资源,是广义的,它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地形、地貌、地质、矿产、景观、水文、山水、材料和气象。有的同志认为气象不能算资源,然而:阳光、风雨、冰霜却恰恰是我们生存的依据。
阳光和风、雨可以产生再生能源,这已经是人所尽知。今年一度流行的“非典”,又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日照和自然通风的重要性。
人文资源包括人口和民族组成、哲学观念、历史传统、道德准则、家庭关系、风俗习惯、审美标准、文物遗产、人才等因素。
每个国家和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在建造中如能把这些资源(那怕只是其中之一部分)利用起来,特色就在其中了。现在我们的“跟风”和“千城一面”,往往是舍近就远,舍本就末的做法,其结果是既浪费了资源,又丢掉了特色。
随便举两个例子:
意大利威尼斯是在公元五世纪日耳曼人南侵时开始建设的。当时是一片沼泽地,威尼斯人利用水资源建设了世界上最美、最有特色的水上城市。
再如,荷兰是个低地国家,自然资源贫乏,但他们利用风能,使风车建筑成为本国特征性的象征符号。
四、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基本核心是什么?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色,或者说,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什麽?
我认为,是在相对贫乏的资源条件下建设高度发展的文明。
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由于人口众多,以人均拥有的资源来说,我们是相对贫乏的。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人均土地面积为为世界平均的26%;人均耕地面积为世界平均的42%;人均水资源量为世界平均的26%,人均矿物能耗在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情况下也仅为世界平均的53%。人口虽然多,但由于教育落后,人才却很少。中国的资源问题,不仅是人均资源匮乏,而且其地理分布也很不均衡。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资源条件下,中国却建造了世界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明,包括建筑文明。这是我们祖宗留下的最宝贵的传统,也是我们在研究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中所必需探讨的基本核心。
五、中国特色建筑理论体系构架的初步设想
就像二十世纪西方建筑理论家们通过多学科的综合形成了现代建筑学的理论体系一样,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吸取西方的理论成就,与中国传统的理论(大量是“隐性”的)和实践成果结合起来,为我们面临的现实任务,即:以相对贫乏的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前景,并持续发展的需要。
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体系。在这个总体系下可以有多个分体系。例如,中国的风水学是我们祖先通过上千年的实践和理论总结所形成的环境科学。它虽然参杂了一些迷信的成分,但科学仍占有主要地位,并且与中国传统的哲理观念(如“气”的观念)相结合,很值得我们对它进行现代科学的分析和加工。
我在这里根据一些专家的讨论,提出一个初步的框架设想:
(一)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及“以贫资源建设高文明”的中国文明特色
(二)一些基础理论问题
1. 从“广义”的角度看中国人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
2. 城市、建筑、园林的整合
3. 中国传统的环境观;风水学
4. 中国传统的建筑观:architecture 与building的关系
5. 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观:意境的创造
6. 中国的建筑语言学(形态学、类型学、拓朴学;象征、隐喻、解构等)
(三)一些应用理论问题
1. 从“本义”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理
2. 中国现代建筑物应有的性能特征
3. 中国传统和现代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对建筑的影响
4. 中国传统和现代建筑的构筑学(architectonics)
5. 建筑经济学的介入——全寿命费用分析的概念
(四)建筑实践
1. 中外建筑师实践史的比较
2. 全球化的冲击和“跨文化”建筑的创作
3. 从方法学上改进建筑设计
4. 建筑师职业与社会
我的理解是这个框架是开放的、可变的和非约束性的。这是一个需要很多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见效的。但是它毕竟是需要的和迫切的。
六、几个重点问题的探讨
为了进行探讨,我在这里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中国传统的永恒观及其现代含义
我认为,这是中国与其他许多国家在哲理和建筑观上的一个根本区别。在西方和其他一些地域,永恒意味了不变,因此而有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殿和中世纪欧洲的许多大教堂等。然而,中国从《易经》开始,就把“变”(“易”)视为永恒规律。这种哲学观念上的区别的含义是非常深刻和广泛的,它也是我们祖先以贫资源建造高文明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使我们避免了用大量建设资源去建造金字塔、神殿和大教堂。它也铸造了我们的许多审美观点和创作手法,例如,用非物质的手段去追求“意境”,像中国园林中的“借景”,就是把大自然的变化纳入相对不变的建筑之中。
我这么说,绝不是赞同现在一些地方盲目拆除历史建筑的风气,相反,我们对这些已经为数不多的历史建筑应当十分珍惜,而对我们现在修建的一些“现代”建筑,则对它们的前途有所忧虑。
中国正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历史过程中,人均国民收入十几年就翻一番,这种快速节奏,向我们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提出了严重的挑战。要求我们的规划和设计多少年“不落后”是很难做到,甚至不可能的。从建国以来的实际情况看,许多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到不了五十年就作为“旧房”甚至“危房”来拆除了。比较现实的是一种滚动式的规划和动态性的设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二)建筑结构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中国建筑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结构通用性。宫殿、庙宇、民居,用的是基本类同的结构,也就是框架结构。尽管现代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复杂化,使我们不可能直接搬用过去的结构模式,但是它的一些重要特征:易建、易改、易拆、拆后易再生等却完全符合最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的原理,
因而对我们今天研究和开发更适合我国国情的结构和材料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重视非物质性的“意境”创造
前面提到的重“意境”的创作手法,也反映在我们的建筑设计中,例如,从豪华角度来说,中国北京的故宫,远不如法国的凡尔赛宫和许多欧洲王国的宫殿,但今天仍然有来自世界各国的许多旅客每天去参观和赞美,就在于它的群体协调美和节奏感。我认为,这种从我们独特的永恒观延伸到非物质的“意境”创造,是我们可以从我们祖先学到的很重要的创作源泉。
以上几点,只是从几个角度来说明我们祖先以贫资源建造高文明的一些经验以及探讨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当前,在建筑市场的剧烈竞争中,在我们民族的强烈“赶超”意识的驱动下,很多外国建筑师来到了中国,这是个好现象。但是他们带来的设计却是好坏掺杂,有的则是“资源浪费型”的,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建筑师要在自己的乃至国际市场中取得地位,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而不是去“跟风”。而研究与探讨如何更合理、更充分地运用我们国家和地域的资源,是提高我们素质的一大途径。
㈣ 谁能给我简单介绍下,中国各级政府决定城市规划方案的流程
城市规划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
2、近期规划
3、分区规划
4、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分区规划。具体工作由城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承担。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制定近期建设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城市分区规划组织编制。
修建性详细规划可以由有关单位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委托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编制。
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要求:
省会城市的总体规划应报国务院审批
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应报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审批
近期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由各级政府根据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自己组织编制、公式、审批等环节。
具体的编制过程、编制要求、审批要求详见现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http://ke..com/view/1933513.htm?fr=ala0_1
㈤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这是一道中国建筑史的问题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答案:(1)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城市性质有了严格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所秉承的思想体系。
(2) 东周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即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交更思想,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之上理念;管子认为城地选址应是“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㈥ 中国城乡规划法
额,你盖在哪啦?你当时没有去登记吧,没有就算违规啊··
㈦ 国内哪些学校的城乡规划专业比较好
在答题前先科普一下,以前的城市规划是个二级学科,隶属于一级学科“建筑学”;在几年前才升级为一级学科,成为一个单独的专业,并且改名为“城乡规划”,但大多数仍是偏重设计,所以还是属于建筑学院。
想报考城乡规划的同学,可以按照自己的分数权衡一下,如果成绩允许,尽量在列表中选择双一流的大学,这对未来的就业或者深造肯定会有不少好处。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够报上自己的理想大学理想专业!
㈧ 新加坡和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异同
你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是属于哪个时区是往往是人为规定的新加坡华人众多,为了促进和中国的往来特别规定为+8区这是出于政治原因而规定的就像中国东西向跨越经度很广,但是都认为规定使用北京时间一样
㈨ 为什么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这么烂
从宏观讲都不好,这个政治因素影响很大,总体来说肯定是北京、上海这些特大内城市和政策倾向城市的城建容要好的多,一个是钱批的多,一年五百万以上的项目(中国政府对500万以上的城市建设项目成为重点投资项目)北京如果批10个的话,可能西安只会批1个;其次水平上也不一样,北京鸟巢是哪里设计的,北京世界级大师的项目遍地都是,而看看二线城市呢.....,因此就大概可以分类了,直辖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必然是最好的,其次是各大省会城市,省会城市也分南方北方,沿海西部的,大体趋势也是东海沿海向西部内陆越来越不行。再往下的城市就可以说是千城一面了,除了少数非常有特色,领导非常有创新精神的城市,但是也不会有太大的突破,因为中国体制问题没有改变。
㈩ 中国什么城市规划最好
个人感觉中国大城市的规划做得都落后与实际发展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