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建设项目决策阶段技术经济论证包括哪几个方面
文档介绍:厦门市轨道交通工程审核历程 厦门轨道交通,又称厦门地铁,是中国福建省厦门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厦门市规划远景年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6条线路组成,总长约246.2公里,设车站138座,其中换乘车站19座。目前轨道交通4号线土建工程已经完成,并暂时作为厦门BRT使用。2012年5月11日,《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1~2020年)》获国家批准。厦门轨道交通工程1号线已于2013年11月13日陆续开工建设,计划于2017年建成投入试运行。厦门轨道交通远景线网由6条线路组成:1号线、2号线和3号线为三条骨干线路,分别引导本岛向北部、东部、西部跨海发展;4号线为南北向辅助线,构建本岛与集美和同安的连接通道;5号线为环海湾线,从马銮组团至马巷组团;6号线为翔安区内辅助线。 2004年11月27日, 福建:《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控制规划》方案接受专家评选 分别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日本中央复建工程咨询株式会社编制。日本中央复建工程咨询株式会社设计的方案为未来厦门设计了3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整个方案规划的轨道总长96.7公里,车站58个(本岛41个,岛外17个),预计运营后日客流量将达到196万人。设计方案虽然基本符合厦门的交通情况,但仍会受到思维上的限制,同时该规划准备时间只有2个多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将厦门的城市轨道交通设计放在闽南金三角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考虑。预估计投资额为789.5亿,规划设计8条线路。 2005年05月 《厦门将高标准建设轨道交通》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及厦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交的《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首期线路规划》,依据城市用地及人口分布等有关情况比较分析后,推荐首期轻轨线路起于轮渡(中山路路口),终点为规划中的后溪高速铁路客站。具体线路走向为轮渡-鹭江道-厦禾路-火车站-嘉禾路-吕岭路-本岛东部-高崎国际机场-集美北-大学城-后溪
Ⅱ 改革开放厦门巨变的表现
畅通工程三年行 交通管理十变化
道路交通管理事关国计民生,城市交通也一直是广大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市实施“畅通工程”和创建“平安大道”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绩效。然而,今后更长的时间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对城市的交通及交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了使我市各项道路交通管理措施顺利实施,市民文明交通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我们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作为我市权威主流媒体,我们在专业化报道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此次合作旨在为读者搭建一个更为客观、通畅、有效、权威的舆论平台,加强市民与交通管理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同时进一步凸显厦门交通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职能部门服务与管理并重的工作思路。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够让交通管理更好地服务群众,并为改善我市交通环境、实施“畅通工程”、创建“平安大道”、营造现代都市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据统计,全市机动车年均增长为44.53%,其中汽车年均增长为35.44%;而我市城市道路年均增长仅为5.41%,城市交通基础建设与车辆快速增长的反差使我市交通管理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三年过去了,当我们回望过去、放眼今日,相信所有有心人都会惊奇地发现,厦门的城市交通管理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
从2000年全国实施畅通工程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城市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更加重视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之间的协调发展,使厦门的城市交通管理发生了十大变化。
城市交通规划先行
新的“城市规划条例”于2002年10月1日起正式实行;厦门城市规划委员会的成立调整了城市规划的管理体制;2002年用于城市规划的专款达2800万元;对厦门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厦门城市概念规划》及旧城改造规划相继出台;配合湖滨南路全线翻修改造,同济大学交通与工程研究所、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联合编制完成《厦门市“绿色交通”系统实施方案》;11月21日市政府还专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汇集厦门,共同探讨厦门城市交通近期改善与发展战略。
评析:“畅通工程”的实施,使厦门的城市交通规划实现了由“海岛型”向“海湾型”的根本转变。从以上事实不难看出,市政府在城市规划方面频出大手笔。必须明确城市交通规划是龙头、是先导,树立先进的规划理念,坚持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和科学的态度,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从而建立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
基础设施 不断完善
用“数以亿计”来说明厦门的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并不为过。三年来,我市改造拓建15条、新建13条道路,建城区道路路网密度已达4.46%,主干道密度2.08%,人均道路面积13.8平方米/公里;莲黄隧道、海沧隧道、镇海路改造,仙岳路(乌石埔以西路段)、环岛路厦大至海军码头连接段、文曾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完工;新建人行天桥2座,人行地下通道2座,自助式人行横道灯5座,灯控系统11座,交通标志259块,更新增设隔离护栏5500米,在主干道设置交通指路标志243面,在次干道、支路设置座式路名牌486座;主次干道交通标志标线施划率100%,标志设置10块/公里,行人过街设施设置率282米/处,路口渠化达100%,路口人行横道灯控率80%。
评析:一批贯穿城区东西南北及部分郊区的主次干道的建成,不仅合理疏导路网车流量,从而打通路网的交通瓶颈,最大限度满足车辆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更为各组团之间构筑半小时交通经济圈奠定基础;在交通设施完善方面,倡导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以人为本,并根据新建、改建道路的功能配套状况,配齐配全交通安全设施。一系列重大举措,不仅使我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管理建设逐步完善,更令我们的城市家园旧貌换新颜。
交通意识 逐年提升
2002年9月6日,厦门成立“鹭岛联盟”,600多辆出租车率先向社会承诺:“安全、文明行车,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为‘0’”;后坑出租车队25部出租车开展了争创“青年文明号”活动,自觉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