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城乡建设 > 都江堰市建设局

都江堰市建设局

发布时间:2020-12-05 03:58:42

⑴ 总坪项目能否质安监备案

一、事项名称
建设工程安监和质监备案
二、法定依据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内华人民共容和国国务院令第393号);《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9号);《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28号);《四川省建筑管理条例》(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83号)《成都市建筑施工现场监督管理规定》(成人发〔2004〕14号)。
三、前置条件
已完成招投标备案。
四、所需资料
1.《都江堰市建筑施工安全报监备案表》(现场领取并填写);
2.《都江堰市建筑工程项目开工安全条件审核表》(现场领取并填写);
3.《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备案表》(现场领取并填写);
4.消防部门审核意见(原件);
5.工程报建手册(原件)。
五、办理时限
法定时限:经审查符合要求5个工作日办结。
承诺时限:经审查符合要求1个工作日办结。
(注:安监质监备案由施工单位申办,建设单位协助。)
六、办理地点
都江堰市拜水东路与银杏东路交汇处,都江堰市政务服务中心二楼建设局窗口

⑵ 都江堰南桥的震后重建

南桥竣工,成为都江堰震后重建完成的第一个旅游景点。那么,长达半年的“隐身”,南桥经历了什么?
地震后,都江堰市城区的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均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都江堰市建设局于地震后第三天,就组织成都市桥梁专家对15座城市市政桥梁进行应急评估,发现南桥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在第一时间对桥身进行排危,搭设硬防护通道和封闭打围。
2008年6月初,都江堰市建设局对南桥的安全鉴定结果为桥廊上部评为IV类建筑,处于危险状态,建议实施拆除及重建。经过省内桥梁、古建筑专家及相关部门三次研讨,都江堰市政府最终慎重决定对南桥实施保护性拆除及重建。
实施该项工程建设的一位现场负责人史建辉说:“工程预算投资490万元,2008年10月进场施工,在150天内完成重建任务。”史建辉介绍:在重建过程中,汇集川西能工巧匠,平时都有100多人在桥上工作,最多是几百人,主要是木工、石工、雕刻工、泥塑工。招进来的技术工人需要审查,看是否真材实料。其间,施工方还起用了原都江堰地毯厂的彩绘工,这些彩绘工,起码有二十年以上的经验、都是工艺美术师,擅长民俗彩绘。重建工程按原貌、原风格特征、原工艺技术并采用钢木结构建造桥头,加固维修桥身,更换梁柱,并尽量利用原有构件,既保原味,又节约造价。“施工中,注重每一个细节,每一块构件,全过程人工操作,重建后的南桥保持了浓烈的古建筑韵味,其抗震设计烈度达到8度设防,增强了桥梁的整体性、安全性。”史建辉说。历史记载中,属于都江堰的歇后语不多,但有一句却是:“灌县出南门没路”,七个字道出了过去都江堰人的交通是多么的不便。南桥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修建的。南桥位于都江堰市区南门外,横跨内江,建桥以前,行人受其阻隔,往来十分不便。清光绪四年(1878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大修都江堰,修缮完毕,丁宝桢打开钱库和粮仓看了看,钱粮均有积余,大约还有一万多两银子。这笔钱该怎样处置?丁宝桢陷入了沉思之中,他或许想过用来稿赏这次修缮有功的官兵,他或许也想过用来维修略显破败的官邸,但是他最后却选择了建桥,用一万两银子沟通了内江两岸的文明。一年后,一座木结构,瓦盖房廊,飞檐翘角的“通济桥”在内江上建成了。通济桥“雁齿凌空,直指南道”,于是人们便称她为“南桥”。从此,南来北往的行人脚下有了一条平稳的道路,他们在过桥时总要在此深深的望一眼奔涌的江水,然后再轻轻地呼唤一个人的名字。1958年,眠江发生暴洪,漂木堵塞桥洞,撞毁桥身;随后由森工局由民江水运处重建,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正式更名为“南桥“。文革期间破四旧,桥身受到损坏,1979年重建,建成之后成了今天这种钢筋混凝土骨架与木结构相结合的古廊桥式风景桥。今之南桥,5孔、长54米、宽12米、3层重叠翘飞檐,上盖琉璃瓦。桥头重檐彩塑珍禽奇兽和各种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情态各具,栩栩如生。两端桥亭的圆柱上有书法植联,左右两廊内壁上还有精工绘制的山水风景和神话传说壁画,以及书法楹联作品34幅。赤柱朱槛,画栋雕梁,整座桥就是诗书画合璧的艺术长廊,南桥的适用性与艺术性达到完美的统一。今天,都江堰的交通四通八达,南桥作为要道的作用已经淡化。每当夏日仍有很多人在南桥上小憩、纳凉,他们更多的是为了怀念一个父母官,将自己挺立的脊梁为我们弯成了一座桥。
震后天府第一桥——南桥维修后对外开放,南桥依然以她的美丽吸引着八方客人。

⑶ 都江堰 南桥的经历过什么 都江堰 南桥的经历过什么急啊

都江堰南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清光绪
四年(1878),县令陆葆德用丁宝桢大修都江堰的结余银两设计施工,建成木桥,名“普济桥”。1925年重建,桥面加宽。1933年,毗河战争爆发,木桥中孔被拆毁,战后修复时,增建了寨门。桥长约133米,4排5孔,白天开放,晚上关闭。1958年,桥毁于洪水,重建时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增建了牌坊形桥门,仍为5孔,长45米,宽10米,正式定名为"南桥"。1979年改建,加高了桥身和通道,仍5孔。桥身为木梁钢筋水泥柱,混凝土桥面,桥头增建了桥亭、石阶、花圃,桥身雕梁画栋,桥廊增饰诗画匾联。不仅保持了古桥风貌,而且建筑艺术十分考究,是都江堰市一处旅游胜景。1982年,国务院将南桥划入都江堰文物保护区范围。
修缮历史
南桥原名为“普济桥”,曾多次损毁,1958年经洪水冲毁后,1959年重建,更名为“南桥”,现存南桥是1979年由灌县政府城建委主持修建,桥头阔面三间,牌楼式三重檐桥门厅型,屋面为筒瓦屋面,泥塑各类脊、瓜角、走兽、人物等,桥头有木雕、吊爪、龙头、过江花板、木雕挂落等。 2006年冬,南桥进行了古建筑维修改造。桥跨部分设为木地板、桥头用青石板浅浮雕铺成。桥身增设了木雕及金柱上对联。天棚改造为彩画天花及卷棚仿古天棚。所有的木雕进行描金填彩,更新了额坊彩绘,壁画,诗词,对联更换一新,使南桥更光彩夺目。 都江堰南桥位于城南宝瓶口下跌内江咽喉,属于廊式古桥。宋以前无考,始建无考。原名“凌云桥”,后改名“凌虚桥”。清代易名“普济桥”经历了由绳桥、土桥到水泥与木结构结合的演变。南桥共5孔,长54米,宽12米,为桥楼似的民族建筑形式。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 现存南桥是2009年改建完毕的,到现在为止已断断续续改建过多次。桥头楼阁,飞檐刺空。现在看到的南桥是最近的一次改修,各种彩绘,雕梁画栋十分耀眼。屋顶还有《海瑞罢官》、《水漫金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民间的彩塑,情态各异、栩栩如生。 “踩过南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经过近百名川西坝子的能工巧匠5个多月的紧张施工,都江堰景区的主要景观之一、被誉为“天府源头第一桥”的都江堰市南桥全面完成了灾后重建工程。昨日上午,都江堰市在离堆公园大门旁的南桥广场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重建竣工及踩桥祈福仪式,庆祝灾后重建的这一重大喜事。 “这是我第四次见证南桥的重大改造和重建了,真是一次比一次好。”都江堰的老市民、今年81岁的张伯夫老人为了庆祝南桥重建竣工,特意穿上一身庄重的中山服前来观礼。在完成重建的南桥上走上几个来回,张伯夫的眼角不禁有些湿润。据张伯夫介绍,1933年军阀混战曾将南桥烧毁; 1958年特大水灾将南桥再次摧毁;1979年,南桥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造,使其成为都江堰一道著名景点;去年,南桥在地震中严重受损,而这次重建,则让南桥成为了历史上最漂亮、也是最安全的南桥。 据南桥重建工程的监理工程师、都江堰古建筑专家仰大兴介绍,南桥的重建共耗资490万元,全面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重建,被拆除的大部分木结构都被安装回原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重建成本。此外,原来的88根混凝土柱子全部更换成厚度达1.2厘米的钢管,用掉90多吨钢材,达到8度抗震,并在4个桥墩的上、下游方向新修建了8个喷水大龙头,加装了50盏彩色射灯及超过2000米的LED彩灯等。此外,都江堰市还投资550万元对南桥旁边的南街进行了改造。
震后重建
南桥竣工,成为都江堰震后重建完成的第一个旅游景点。那么,长达半年的“隐身”,南桥经历了什么? 地震后,都江堰市城区的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均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都江堰市建设局于地震后第三天,就组织成都市桥梁专家对15座城市市政桥梁进行应急评估,发现南桥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在第一时间对桥身进行排危,搭设硬防护通道和封闭打围。 2008年6月初,都江堰市建设局对南桥的安全鉴定结果为桥廊上部评为IV类建筑,处于危险状态,建议实施拆除及重建。经过省内桥梁、古建筑专家及相关部门三次研讨,都江堰市政府最终慎重决定对南桥实施保护性拆除及重建。 实施该项工程建设的一位现场负责人史建辉说:“工程预算投资490万元,2008年10月进场施工,在150天内完成重建任务。”史建辉介绍:在重建过程中,汇集川西能工巧匠,平时都有100多人在桥上工作,最多是几百人,主要是木工、石工、雕刻工、泥塑工。招进来的技术工人需要审查,看是否真材实料。其间,施工方还起用了原都江堰地毯厂的彩绘工,这些彩绘工,起码有二十年以上的经验、都是工艺美术师,擅长民俗彩绘。重建工程按原貌、原风格特征、原工艺技术并采用钢木结构建造桥头,加固维修桥身,更换梁柱,并尽量利用原有构件,既保原味,又节约造价。“施工中,注重每一个细节,每一块构件,全过程人工操作,重建后的南桥保持了浓烈的古建筑韵味,其抗震设计烈度达到8度设防,增强了桥梁的整体性、安全性。”史建辉说。历史记载中,属于都江堰的歇后语不多,但有一句却是:“灌县出南门没路”,七个字道出了过去都江堰人的交通是多么的不便。南桥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修建的。南桥位于都江堰市区南门外,横跨内江,建桥以前,行人受其阻隔,往来十分不便。清光绪四年(1878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大修都江堰,修缮完毕,丁宝桢打开钱库和粮仓看了看,钱粮均有积余,大约还有一万多两银子。这笔钱该怎样处置?丁宝桢陷入了沉思之中,他或许想过用来稿赏这次修缮有功的官兵,他或许也想过用来维修略显破败的官邸,但是他最后却选择了建桥,用一万两银子沟通了内江两岸的文明。一年后,一座木结构,瓦盖房廊,飞檐翘角的“通济桥”在内江上建成了。通济桥“雁齿凌空,直指南道”,于是人们便称她为“南桥”。从此,南来北往的行人脚下有了一条平稳的道路,他们在过桥时总要在此深深的望一眼奔涌的江水,然后再轻轻地呼唤一个人的名字。1958年,眠江发生暴洪,漂木堵塞桥洞,撞毁桥身;随后由森工局由民江水运处重建,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正式更名为“南桥“。文革期间破四旧,桥身受到损坏,1979年重建,建成之后成了今天这种钢筋混凝土骨架与木结构相结合的古廊桥式风景桥。今之南桥,5孔、长54米、宽12米、3层重叠翘飞檐,上盖琉璃瓦。桥头重檐彩塑珍禽奇兽和各种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情态各具,栩栩如生。两端桥亭的圆柱上有书法植联,左右两廊内壁上还有精工绘制的山水风景和神话传说壁画,以及书法楹联作品34幅。赤柱朱槛,画栋雕梁,整座桥就是诗书画合璧的艺术长廊,南桥的适用性与艺术性达到完美的统一。今天,都江堰的交通四通八达,南桥作为要道的作用已经淡化。每当夏日仍有很多人在南桥上小憩、纳凉,他们更多的是为了怀念一个父母官,将自己挺立的脊梁为我们弯成了一座桥。 震后天府第一桥——南桥维修后对外开放,南桥依然以她的美丽吸引着八方客人。

⑷ 成都市各州县建设局或者规划建设局地址邮编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3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1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1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主席令第70号)
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1995年公布)
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1990公布)
7、《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主席令第94号)
8、《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主席令第75号)
9、《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9号)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8号)
11、《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1990年公布)
12、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1991年公布)
13、《成都市城市房屋装修结构安全管理规定》(2000年公布)
14、《关于加快办理建设项目“一书两证”规划审批手续有关问题的通知》(2004年公布)
15、《成都市建筑施工现场监督管理规定》(2004年公布)
16、成都市防止和处置停工工程暂行规定(市政府令第89号)
17、关于印发《成都市建设委员会实施行政处罚工作规程》的通知(成建委发[2002]531号)
18、关于印发《成都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行政监督细则》的通知(成建委发[2002]665号)
19、《关于进一步加强夜间施工管理的通知》(成建委发[2002]666号)

⑸ 都江堰哪里有修长途客车的

①以下两汽复修厂都可修长途客车:
欣荣制汽修 电话: 87135526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建新路口
爱都汽修 电话:87140626 地址:观景路中段208号 建设局对面

②都江堰客运中心有发各地的长途客车(地址:迎宾大道)
③乘都江堰工交12路可到达都江堰客运中心:
郊区线路映电花园--金鸡村 07:00-19:00无人售票 主动刷卡 无卡投币 高档车2元都江堰城市公交公司
回程:金鸡村 - 【快铁都江堰站】 - 勤俭村 - 民主小区下段 - 兴堰丽景D区 - 兴堰丽景C区 - 友爱学校 - 都江堰医疗中心 - 都江堰房管局 - 都江堰法院 - 兰花村 - 荷花池1 - 团结小学 - 【都江堰客运中心】 - 龙潭湾 - 九兴广场 - 江安西二街 - 四〇五医院 - 映电花园(19站)。
④都江堰客运中心电话: - (028)87283985 成都市都江堰市迎宾大道。

⑹ 都江堰现任副市长罗凌分管什么工作

查询都江堰市政府官方门户网站,副市长罗凌负责城乡建设、房管、危旧房及棚户区改造、版人防、防震权减灾、工业、信息化、科技、交通、安全生产、能源、电力、燃气及工业、房管、城建领域招商引资工作。

分管市建设局(人防办、新居办、遗产办)、市房管局、市防震减灾局、经开区(市经科信局)、市交通局、市安监局;联系市科协、住房公积金中心都江堰营业部、通讯、供电、供气。

⑺ 都江堰历史典故

都江堰南桥 都江堰南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清光绪四年(1878),县令陆葆德用丁宝桢大修都江堰的结余银两,设计施工,建成木桥,名"普济桥"。1925年重建,桥面加宽。1933年,毗河战争爆发,木桥中孔被拆毁,战后修复时,增建了寨门。桥长约133米,4排5孔,白天开放,晚上关闭。1958年,桥毁于洪水,重建时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增建了牌坊形桥门,仍为5孔,长45米,宽10米,正式定名为"南桥"。1979年改建,加高了桥身和通道,仍5孔。桥身为木梁钢筋水泥柱,混凝土桥面,桥头增建了桥亭、石阶、花圃,桥身雕梁画栋,桥廊增饰诗画匾联。不仅保持了古桥风貌,而且建筑艺术十分考究,是都江堰市一处旅游胜景。1982年,国务院将南桥划入都江堰文物保护区范围。

修缮历史

南桥原名为“普济桥”,曾多次损毁,1958年经洪水冲毁后,1959年重建,更名为“南桥”,现存南桥是1979年由灌县政府城建委主持修建,桥头阔面三间,牌楼式三重檐桥门厅型,屋面为筒瓦屋面,泥塑各类脊、瓜角、走兽、人物等,桥头有木雕、吊爪、龙头、过江花板、木雕挂落等。
2006年冬,南桥进行了古建筑维修改造。桥跨部分设为木地板、桥头用青石板浅浮雕铺成。桥身增设了木雕及金柱上对联。天棚改造为彩画天花及卷棚仿古天棚。所有的木雕进行描金填彩,更新了额坊彩绘,壁画,诗词,对联更换一新,使南桥更光彩夺目。
都江堰南桥位于城南宝瓶口下跌内江咽喉,属于廊式古桥。宋以前无考,始建无考。原名“凌云桥”,后改名“凌虚桥”。清代易名“普济桥”经历了由绳桥、土桥到水泥与木结构结合的演变。南桥共5孔,长54米,宽12米,为桥楼似的民族建筑形式。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 现存南桥是2009年改建完毕的,到现在为止已断断续续改建过多次。桥头楼阁,飞檐刺空。现在看到的南桥是最近的一次改修,各种彩绘,雕梁画栋十分耀眼。屋顶还有《海瑞罢官》、《水漫金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民间的彩塑,情态各异、栩栩如生。
“踩过南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经过近百名川西坝子的能工巧匠5个多月的紧张施工,都江堰景区的主要景观之一、被誉为“天府源头第一桥”的都江堰市南桥全面完成了灾后重建工程。昨日上午,都江堰市在离堆公园大门旁的南桥广场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重建竣工及踩桥祈福仪式,庆祝灾后重建的这一重大喜事。
“这是我第四次见证南桥的重大改造和重建了,真是一次比一次好。”都江堰的老市民、今年81岁的张伯夫老人为了庆祝南桥重建竣工,特意穿上一身庄重的中山服前来观礼。在完成重建的南桥上走上几个来回,张伯夫的眼角不禁有些湿润。据张伯夫介绍,1933年军阀混战曾将南桥烧毁; 1958年特大水灾将南桥再次摧毁;1979年,南桥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造,使其成为都江堰一道著名景点;去年,南桥在地震中严重受损,而这次重建,则让南桥成为了历史上最漂亮、也是最安全的南桥。
据南桥重建工程的监理工程师、都江堰古建筑专家仰大兴介绍,南桥的重建共耗资490万元,全面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重建,被拆除的大部分木结构都被安装回原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重建成本。此外,原来的88根混凝土柱子全部更换成厚度达1.2厘米的钢管,用掉90多吨钢材,达到8度抗震,并在4个桥墩的上、下游方向新修建了8个喷水大龙头,加装了50盏彩色射灯及超过2000米的LED彩灯等。此外,都江堰市还投资550万元对南桥旁边的南街进行了改造。

震后重建

南桥竣工,成为都江堰震后重建完成的第一个旅游景点。那么,长达半年的“隐身”,南桥经历了什么?
地震后,都江堰市城区的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均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都江堰市建设局于地震后第三天,就组织成都市桥梁专家对15座城市市政桥梁进行应急评估,发现南桥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在第一时间对桥身进行排危,搭设硬防护通道和封闭打围。
2008年6月初,都江堰市建设局对南桥的安全鉴定结果为桥廊上部评为IV类建筑,处于危险状态,建议实施拆除及重建。经过省内桥梁、古建筑专家及相关部门三次研讨,都江堰市政府最终慎重决定对南桥实施保护性拆除及重建。
实施该项工程建设的一位现场负责人史建辉说:“工程预算投资490万元,2008年10月进场施工,在150天内完成重建任务。”史建辉介绍:在重建过程中,汇集川西能工巧匠,平时都有100多人在桥上工作,最多是几百人,主要是木工、石工、雕刻工、泥塑工。招进来的技术工人需要审查,看是否真材实料。其间,施工方还起用了原都江堰地毯厂的彩绘工,这些彩绘工,起码有二十年以上的经验、都是工艺美术师,擅长民俗彩绘。重建工程按原貌、原风格特征、原工艺技术并采用钢木结构建造桥头,加固维修桥身,更换梁柱,并尽量利用原有构件,既保原味,又节约造价。“施工中,注重每一个细节,每一块构件,全过程人工操作,重建后的南桥保持了浓烈的古建筑韵味,其抗震设计烈度达到8度设防,增强了桥梁的整体性、安全性。”史建辉说。历史记载中,属于都江堰的歇后语不多,但有一句却是:“灌县出南门没路”,七个字道出了过去都江堰人的交通是多么的不便。南桥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修建的。南桥位于都江堰市区南门外,横跨内江,建桥以前,行人受其阻隔,往来十分不便。清光绪四年(1878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大修都江堰,修缮完毕,丁宝桢打开钱库和粮仓看了看,钱粮均有积余,大约还有一万多两银子。这笔钱该怎样处置?丁宝桢陷入了沉思之中,他或许想过用来稿赏这次修缮有功的官兵,他或许也想过用来维修略显破败的官邸,但是他最后却选择了建桥,用一万两银子沟通了内江两岸的文明。一年后,一座木结构,瓦盖房廊,飞檐翘角的“通济桥”在内江上建成了。通济桥“雁齿凌空,直指南道”,于是人们便称她为“南桥”。从此,南来北往的行人脚下有了一条平稳的道路,他们在过桥时总要在此深深的望一眼奔涌的江水,然后再轻轻地呼唤一个人的名字。1958年,眠江发生暴洪,漂木堵塞桥洞,撞毁桥身;随后由森工局由民江水运处重建,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正式更名为“南桥“。文革期间破四旧,桥身受到损坏,1979年重建,建成之后成了今天这种钢筋混凝土骨架与木结构相结合的古廊桥式风景桥。今之南桥,5孔、长54米、宽12米、3层重叠翘飞檐,上盖琉璃瓦。桥头重檐彩塑珍禽奇兽和各种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情态各具,栩栩如生。两端桥亭的圆柱上有书法植联,左右两廊内壁上还有精工绘制的山水风景和神话传说壁画,以及书法楹联作品34幅。赤柱朱槛,画栋雕梁,整座桥就是诗书画合璧的艺术长廊,南桥的适用性与艺术性达到完美的统一。今天,都江堰的交通四通八达,南桥作为要道的作用已经淡化。每当夏日仍有很多人在南桥上小憩、纳凉,他们更多的是为了怀念一个父母官,将自己挺立的脊梁为我们弯成了一座桥。
震后天府第一桥——南桥维修后对外开放,南桥依然以她的美丽吸引着八方客人。

⑻ 兄弟 请问下都江堰市中兴镇第一管理站综合管理岗位待遇怎么样

都江堰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旅游,1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到00年GDP达11亿多元。现有工业企业1家,年工业总产值.亿元。旅游综合收入.1亿元,年创利税超亿元。社会消品售总额1.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亿元。是四川省经济综合评介十强县市之一,位列第五名。1年以来,续兴建了都江机械厂、青城造纸厂、都江造纸厂、宁江机床厂、都江电力设备厂、青城钢铁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正筹建总投资1亿元、年产100万吨的水泥厂。即将开工的紫坪水库电站,装机容量万千瓦,总投资近百亿元。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亿元,利税过亿元。有耕地.1万公顷,0%以上属自流灌溉,农业总产值11.亿元。建成了个高效农业示范区,粮食总产量.亿公斤,是国家确定的粮油生产基地县(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元。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植物种类繁多,有高等植物0科、110属、1种,其中木本植物1000种,有国家列为珍稀濒危的重点保护植物种,还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猕猴、扭角羚等0余种国家保护动物。是全国植树造林百佳县(市)和全面绿化达标县(市)。市内交通发达,成汶铁路直达市区,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0公里,1国道(兰州至昆明)横贯市境东西,国省道、县市道、乡村道、专用道已形成都江堰市交通网络,通车里程近千公里,黑色化、水泥化的高等级和次高等级公路1以上。市区开通路公共汽车,0余家出租汽车公司拥有各种档次出租车00多辆。开通了国内数字分组交换网,建成全数字通信网。建成了00MAZ移动通信A网基站。程控交换机总容量00门,每年以四五千门的速度发展,实现与成都0大网的联网升位,城乡全部实现国内直拨。全市小水电装机容量1万多千瓦,人均用电量是全国人均用电量的倍多,是全国基本电气化试点县(市)。铺设了天然气管道,能源供应充足,结构合理,是全国农村能源建设试点县市。有国家科研讥构所,集科工贸于一体的民办科研讥构家,涉及电子、机械、医药、化工、轻纺、食品、建筑建材等行业和农业、林业、水产等,有数十项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获国家发明一、二等奖和四川省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有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成都东软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都江教育、学院、成都大学分部、宁江职工大学等,有省属中专所,成都市属中专1所、技工学校所,普通中学0所,职业高中所,小学0所,在校学生.万名。其中都江堰中学为省级重点高中,徐渡职业高中为全国重点职业高中。有各类卫生讥构11个,医院所,病床000张,卫生技术人员000多人,是全国牙防先进县(市)和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县(市),还消灭了血吸虫、地方性甲状腺肿、疟疾等地方性疾病。1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保持了全国卫生称号。1年后,曾先后次制定市政建设规划。1以来,先后投资0多亿元,建设了共平方公里的新市区,形成了旧城区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新城区体现现代化风貌的建设局。

⑼ 寻有关都江堰南桥的一些传说

都江堰南桥 都江堰南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清光绪四年(1878),县令陆葆德用丁宝桢大修都江堰的结余银两,设计施工,建成木桥,名"普济桥"。1925年重建,桥面加宽。1933年,毗河战争爆发,木桥中孔被拆毁,战后修复时,增建了寨门。桥长约133米,4排5孔,白天开放,晚上关闭。1958年,桥毁于洪水,重建时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增建了牌坊形桥门,仍为5孔,长45米,宽10米,正式定名为"南桥"。1979年改建,加高了桥身和通道,仍5孔。桥身为木梁钢筋水泥柱,混凝土桥面,桥头增建了桥亭、石阶、花圃,桥身雕梁画栋,桥廊增饰诗画匾联。不仅保持了古桥风貌,而且建筑艺术十分考究,是都江堰市一处旅游胜景。1982年,国务院将南桥划入都江堰文物保护区范围。

修缮历史

南桥原名为“普济桥”,曾多次损毁,1958年经洪水冲毁后,1959年重建,更名为“南桥”,现存南桥是1979年由灌县政府城建委主持修建,桥头阔面三间,牌楼式三重檐桥门厅型,屋面为筒瓦屋面,泥塑各类脊、瓜角、走兽、人物等,桥头有木雕、吊爪、龙头、过江花板、木雕挂落等。
2006年冬,南桥进行了古建筑维修改造。桥跨部分设为木地板、桥头用青石板浅浮雕铺成。桥身增设了木雕及金柱上对联。天棚改造为彩画天花及卷棚仿古天棚。所有的木雕进行描金填彩,更新了额坊彩绘,壁画,诗词,对联更换一新,使南桥更光彩夺目。
都江堰南桥位于城南宝瓶口下跌内江咽喉,属于廊式古桥。宋以前无考,始建无考。原名“凌云桥”,后改名“凌虚桥”。清代易名“普济桥”经历了由绳桥、土桥到水泥与木结构结合的演变。南桥共5孔,长54米,宽12米,为桥楼似的民族建筑形式。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 现存南桥是2009年改建完毕的,到现在为止已断断续续改建过多次。桥头楼阁,飞檐刺空。现在看到的南桥是最近的一次改修,各种彩绘,雕梁画栋十分耀眼。屋顶还有《海瑞罢官》、《水漫金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民间的彩塑,情态各异、栩栩如生。
“踩过南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经过近百名川西坝子的能工巧匠5个多月的紧张施工,都江堰景区的主要景观之一、被誉为“天府源头第一桥”的都江堰市南桥全面完成了灾后重建工程。昨日上午,都江堰市在离堆公园大门旁的南桥广场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重建竣工及踩桥祈福仪式,庆祝灾后重建的这一重大喜事。
“这是我第四次见证南桥的重大改造和重建了,真是一次比一次好。”都江堰的老市民、今年81岁的张伯夫老人为了庆祝南桥重建竣工,特意穿上一身庄重的中山服前来观礼。在完成重建的南桥上走上几个来回,张伯夫的眼角不禁有些湿润。据张伯夫介绍,1933年军阀混战曾将南桥烧毁; 1958年特大水灾将南桥再次摧毁;1979年,南桥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造,使其成为都江堰一道著名景点;去年,南桥在地震中严重受损,而这次重建,则让南桥成为了历史上最漂亮、也是最安全的南桥。
据南桥重建工程的监理工程师、都江堰古建筑专家仰大兴介绍,南桥的重建共耗资490万元,全面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重建,被拆除的大部分木结构都被安装回原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重建成本。此外,原来的88根混凝土柱子全部更换成厚度达1.2厘米的钢管,用掉90多吨钢材,达到8度抗震,并在4个桥墩的上、下游方向新修建了8个喷水大龙头,加装了50盏彩色射灯及超过2000米的LED彩灯等。此外,都江堰市还投资550万元对南桥旁边的南街进行了改造。

震后重建

南桥竣工,成为都江堰震后重建完成的第一个旅游景点。那么,长达半年的“隐身”,南桥经历了什么?
地震后,都江堰市城区的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均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都江堰市建设局于地震后第三天,就组织成都市桥梁专家对15座城市市政桥梁进行应急评估,发现南桥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在第一时间对桥身进行排危,搭设硬防护通道和封闭打围。
2008年6月初,都江堰市建设局对南桥的安全鉴定结果为桥廊上部评为IV类建筑,处于危险状态,建议实施拆除及重建。经过省内桥梁、古建筑专家及相关部门三次研讨,都江堰市政府最终慎重决定对南桥实施保护性拆除及重建。
实施该项工程建设的一位现场负责人史建辉说:“工程预算投资490万元,2008年10月进场施工,在150天内完成重建任务。”史建辉介绍:在重建过程中,汇集川西能工巧匠,平时都有100多人在桥上工作,最多是几百人,主要是木工、石工、雕刻工、泥塑工。招进来的技术工人需要审查,看是否真材实料。其间,施工方还起用了原都江堰地毯厂的彩绘工,这些彩绘工,起码有二十年以上的经验、都是工艺美术师,擅长民俗彩绘。重建工程按原貌、原风格特征、原工艺技术并采用钢木结构建造桥头,加固维修桥身,更换梁柱,并尽量利用原有构件,既保原味,又节约造价。“施工中,注重每一个细节,每一块构件,全过程人工操作,重建后的南桥保持了浓烈的古建筑韵味,其抗震设计烈度达到8度设防,增强了桥梁的整体性、安全性。”史建辉说。历史记载中,属于都江堰的歇后语不多,但有一句却是:“灌县出南门没路”,七个字道出了过去都江堰人的交通是多么的不便。南桥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修建的。南桥位于都江堰市区南门外,横跨内江,建桥以前,行人受其阻隔,往来十分不便。清光绪四年(1878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大修都江堰,修缮完毕,丁宝桢打开钱库和粮仓看了看,钱粮均有积余,大约还有一万多两银子。这笔钱该怎样处置?丁宝桢陷入了沉思之中,他或许想过用来稿赏这次修缮有功的官兵,他或许也想过用来维修略显破败的官邸,但是他最后却选择了建桥,用一万两银子沟通了内江两岸的文明。一年后,一座木结构,瓦盖房廊,飞檐翘角的“通济桥”在内江上建成了。通济桥“雁齿凌空,直指南道”,于是人们便称她为“南桥”。从此,南来北往的行人脚下有了一条平稳的道路,他们在过桥时总要在此深深的望一眼奔涌的江水,然后再轻轻地呼唤一个人的名字。1958年,眠江发生暴洪,漂木堵塞桥洞,撞毁桥身;随后由森工局由民江水运处重建,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正式更名为“南桥“。文革期间破四旧,桥身受到损坏,1979年重建,建成之后成了今天这种钢筋混凝土骨架与木结构相结合的古廊桥式风景桥。今之南桥,5孔、长54米、宽12米、3层重叠翘飞檐,上盖琉璃瓦。桥头重檐彩塑珍禽奇兽和各种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情态各具,栩栩如生。两端桥亭的圆柱上有书法植联,左右两廊内壁上还有精工绘制的山水风景和神话传说壁画,以及书法楹联作品34幅。赤柱朱槛,画栋雕梁,整座桥就是诗书画合璧的艺术长廊,南桥的适用性与艺术性达到完美的统一。今天,都江堰的交通四通八达,南桥作为要道的作用已经淡化。每当夏日仍有很多人在南桥上小憩、纳凉,他们更多的是为了怀念一个父母官,将自己挺立的脊梁为我们弯成了一座桥。
震后天府第一桥——南桥维修后对外开放,南桥依然以她的美丽吸引着八方客人。

阅读全文

与都江堰市建设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司社保账户变更说明 浏览:719
威远县严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797
鄂州住房公积金帐号 浏览:250
江都区建设局与引江棚户区 浏览:717
扬州住房公积金比例 浏览:516
无业买社保还需要买公积金吗 浏览:403
退伍军人住房补贴新政策 浏览:385
工资5000深圳交社保后最后拿到多少 浏览:373
管城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招聘 浏览:777
杭州滨江住房公积金 浏览:856
社保缴费基数有试用期工资吗 浏览:377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专业 浏览:656
现代设计建筑设计 浏览:9
2014年天津社保缴纳基数是多少 浏览:758
社保交基数高 浏览: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还多少 浏览:732
北京社保卡办理点 浏览:827
黄陂前川卫生院生化分析仪中标公告 浏览:677
安徽和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浏览:455
社保卡上没有录入缴费信息吗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