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罗江恢复县城有十一年了,它在四川省的经济和文化地位如何
一、综合
据核算结果,全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GDP)21.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7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9.09亿元,增长21.0%;第三产业增加值4.11亿元,增长9.8%。第一、二和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5%、69.5%和16.0%;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为1.85、8.82和2.03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三项产业结构比为37.0:43.3:19.7。一产业比重下降2.9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上升3.3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
按2005常驻人口计算,县人均GDP达到8868元,按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1:8.0722折算,人均GDP已达到 1098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0.5亿元,增长18.4%,占GDP比重50.1%。其中,第一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2.3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6.8亿元,增加22.8%;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1.4亿元,增长24.4%。民营经济对GDP增长贡献率为71.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年末,全县就业人员1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
全年国地税总收入1.95亿元,比上年增长32.0%。全年财政总收入2.15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各为6311万元和5583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4.2%和27.0%。
二、农业
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35709公顷,比上年减少33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9280公顷,增加689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0759公顷,减少432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14公顷,减少15公顷;蔬菜种植面积4060公顷,减少54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127067吨,比上年增加4501吨,增产3.67%;油料总产量23166吨,减产3.08%;糖料产量5837吨,减产7.42 %;水果总产量38388吨,增产3.8%;蔬菜总产量12.97万吨,减产0.4%。
全年生猪出栏39.69万头,增加1.08万头,增长2.8%;大牲畜出栏7714头,增加1064头,增长16.0%;羊出栏5607头,增加1206头,增加27.4%;小家禽出栏681.4万只,增加81.37万只,增长13,6%;家兔出栏72.18万只,增加9.06万只,增长14.4%。年末生猪存栏22.01万头,大牲畜存栏1.86万头。
全年肉类总产量4.3万吨,增加0.28万吨,增长6.9%;其中猪肉产量2.61万吨,增加0.07万吨,增长2.8%;禽肉产量1.47万吨,增加0.18万吨,增长13.6%;禽蛋产量9320吨,增加460吨, 增长5.2%;奶类产量210吨,增加30吨,增长16.7%。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4.3%,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全年水产品产量7600吨,增长16.92%。
“十五”时期,共整治渠系120.48公里,改造水库19座,新建微水池3167口,红层找水打井5421口,治理水士流失面积125.4平方公里。推广新型农机具2338台,新建提灌站140座。五年累计退耕还林面积2.55万亩,“天保工程”2.5万亩,2005年县境森林覆盖率达到34.0%,比“九五”末提高6.5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53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1%,拉动GDP增长达到8.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2亿元,增长26.7%;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5.1%,拉动GDP增长5.73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6.71%,比上年下降0.77个百分点。
全年配混合饲料生产量1.25万吨,比上年增长9.3%;水泥9.2万吨,增长16.5%;水泥熟料1.44万吨,增长19.0%;纸制品1.19万吨,下降13.1%;大米11.48万吨,增长59.1%;发电量306万千瓦小时,下降6.1%;塑料制管子及其附件0.99万吨,增长59.1%;塑料制品1.04万吨,增长65.6%;玻璃纤维纱0.78万吨,增长12.7%;氢氧化钠(烧碱)0.56万吨,增长129.5%。
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中,新产品增加值1.63亿元,增长108.97%;机械工业增加值3.13亿元,增长21.32%;电子工业增加值0.45亿元,增长52.7%;玻纤工业增加值1.36亿元,增长17.2%;食品工业增加值2.38亿元,增长18.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实现利润4470万元,增长8.55%,其中县属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934万元,增长58.85%;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130.83%,比上年提高20.03个百分点。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5562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县内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4个,建筑业总产值3313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实现营业利润246万元,增长158.9%;上缴税金144万元,增长5.86倍。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3亿元,比上年增长56.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71亿元,增加30.5%;更新改造投资5.11亿元,增长141.4%。
在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投资10.86亿元,比上年增长63.27%。第一产业0.4亿元,增长232.94%;第二产业5.1亿元,增长89.37%;第三产业投资2.98亿元,增长11.22%。分主要行业看,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44.9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7.1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7.6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2.46%。
全年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4.46亿元,比上年增长36.99%。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650万元,比上年下降44.79%。商品房竣工面积1.36万平方米,下降72.96%。商品房销售额1734万元,下降43.28%。
2005年500KV变电站投入运营。川陕公路和罗绵公路罗江段改扩建顺利完成,基本建成全省丘陵地区一流交通网络。
五、国内贸易
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亿元,比上年增加14.63%。其中:县的消费品零售额1.83亿元,增长12.55%;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87亿元,增长16.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3.62亿元,增长11.48% ;餐饮业零售额1.08亿元,增长26.63%。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零售额0.02亿元,与上年持平;集体经济零售额0.4亿元,增长25.08%;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3.46亿元,增长16.15%;股份制及其他经济零售额0.82亿元,增长4.91%。
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日用品类比上年增长12.30%,文化用品类增长11.55%,通讯器材类增长8.2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7.5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8.50%,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8.73%,服装类增长22.30%,化妆品类增长15.5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3.50%,金银珠宝类增长5.23%。
六、对外贸易
全年进出口总额296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4.7%。其中:出口1751万美元,增长96.74%;进口1211万美元,增长51.4%。出口大于进口540万美元。外贸进出口主要是信元科技等企业。全年招商引进内资实际到位资金43037万元,比上年增长31.38%。合同外资250万美元,下降69.7%;实际到位外资365万美元,下降5.44%。
❷ 四川德阳罗江这几年的变化
专访人大代表罗江县县长卢也
主持人:卢也县长您好,罗江县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快,社会关注度高。您们在建设和谐罗江、魅力罗江、开放罗江方面,特色鲜明。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卢也:感谢你们的访问,罗江县底子薄,建县时间也不长,是典型的丘陵地区。近年来,我们经过充分调研,结合罗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的特点,确定了三个指导理念:一“与名人照像”的理念:利用其他城市提升自己的形象.让罗江成为成、德、绵后花园。二是“新龟兔赛跑”的理念:从比较优势出发,抓自己的特色。主要突出“调元”文化、三国蜀汉文化等。三是“与狼共舞”的理念:走市场化发展之路。确立“文化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总体的发展思路。
2005年,罗江生产总值已达21.1亿元,年均递增11.5%;地方财政收入较2000年净增20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73元,比2000年净增116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160元,比2000年净增2770元。圆满的交上了“十五”答卷。
“调元美食”一条街
文化是罗江的特色 罗江走文化立县之路
卢也:我们想把罗江建设成为“精神圣地、文化乐园”。形成“一城”“两区”的第三产业发展大格局。
“一城”指“调元美食城”。 我们全力实施《“潺亭水城”建设案》,打造罗江秀丽新县城。目前一期工程:“调元美食”一条街在1个多月前已完成。二期主要工程:“调元美食一条街”的路面改造和廓桥建设,预计2006年10月底前完成。三期主要工程:三星级宾馆建设,已完成招商和规划,将于2006年动工。
“两区”是指白马关三国蜀汉文化旅游和调元故里文化旅游区。通过 “罗江县三产发展战略研讨会”,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把整合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做宽、做长、把做强美食旅游产业链,作为罗江第三产业发展的突出特色和无限魅力。
2006年是罗江建县十周年,我们正在策划文化主题系列活动,现已推出一部电影《天下第一宴》、拟拍一部以李调元为题材的影视连续剧、一套书籍,包括《相见时难别亦难——当代著名诗人笔下的罗江》、《罗江逸韵》、《历史代诗人吟罗江》、《李调元全集》等,春季将创办中国罗江诗歌节、秋季将举办文化旅游节两大系列活动。中国罗江诗歌节将精彩演绎美食节、戏剧节、状元节、梨花节、桃花会等连台“好戏”;罗江还将重建醒园,新建调元博物馆,诗歌艺术博物馆等,把“人文资源”转化为“人文资本”的好文章。调元故里,将以景观罗江、光彩罗江、魅力罗江、活力罗江、和谐罗江的崭新形象,令人刮目相看。
同时,“潺亭水城”建设工程包括石板道路改造,滨河两岸千米水榭长廓、楼台亭阁,文峰双塔、城门牌坊,景观水池、石像雕刻、人工码头、太平廓桥、水足画舫等景观、经营场所的打造,以及古榕古柳栽种、灯光照明装置等绿化、美化工程,都将在庆祝建县10周年之际全部完工。
罗江秀丽新县城
主持人:卢也县长,听了你的介绍我觉得“文化立县”确实是罗江发展的一大亮点,请你再给我们介绍下罗江在其他方面发展情况?
卢也:走新型工业化罗江之路 2005年,工业生产总值预计将达21.86亿元,增幅331.27%,工业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均在2000年基础上翻番, “塑胶原料、电子材料、建材、食品、轻工、机械六大产业全面成形,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到52家;完成了由罗江已完成了由农业县向工业县的转变,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和跨越。
以农为本 重视农业生产 早在2004年,罗江便率先成为全省丘陵地区第一个村村通水泥路的县,先后被评为全国唯一的“金花梨之乡”、大田种植“国家农业标准示范区”和省级无规定疫病畜禽养殖示范区。“十五”期间,罗江农业龙头企业已经发展到72家,绿苑果蔬、调元村米业、德玉肉牛逐步发展成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005年末,实现全县农业增加值7.6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73元,比建县初翻了一番。
城市建设“星火燎原” 罗江的城市建设发生了巨变。旧城改造工作启动后,绿地从几乎为零发展到“星火燎原”,“旧城换新城”工程的启动后,10万平方米的旧房拆除了,30多万平方米新房诞生了,特别是超过8000平方米的廉租房,让众多困难户实现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安居梦。在县城区聚集人口已达5万,面积扩张到5.5平米公里,道路23.08公里,绿地20.1公顷,房屋建筑面积700万平方米。
主持人:过去的2005年,罗江的各项工作全面上台阶,有许多亮点。请卢也县长再给我们介绍一下“十一五”的主要工作思路?
卢也:文化是环境,文化是效益。坚持以文化立县为基础,弘扬历史优秀文化又协调发展现在先进文化的大文化,教育方面全面实施“9+2”工程,即农村孩子完成义务教育的学业后再接受两年职业教育。
坚定不移地建设“五大基地”,实施“八大工程”,落实加快发展的有力措施。
“五大基地”:构建塑胶原料基地、电子材料基地,构建工业集群,做大做强工业;建设好川西水果基地、生态示范基地、优质粮油基地,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八大工程”: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集中发展区工程”,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向优势产业集中,产业向集中发展区聚集,努力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
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开发工程”,倾力打造调元美食文化、调元休闲文化,加强旅游风景区建设,激活做大第三产业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全县老百姓未来的生存空间。
坚定不移地实施”农村5000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力度,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确保实现“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5000元的目标。
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工程”,建设专业人才队伍、企业家队伍、产业大军和农村经纪人队伍等。
坚定不移地实施“一户一就业工程”,力争做到城镇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坚定不移地实施“组通水泥路工程”,巩固四川省丘陵地区一流公路交通网络的建设成果。
坚定不移地实施“信息工程”,坚持城乡一体化,大力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
我们力争2010年全部工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财政税收达到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突破5000元,城镇居民收入力争达到1、5万元。
❸ 德阳至罗江快速通道拆迁补偿标准
如果国家要修建高速公路,这属于为了公益事业而修建的项目,可能需要对农民的土地进行征收。不管是征收还是征用,都需要给予土地补偿。那么,修高速公路占地补偿标准是怎样的呢?
(一)高速征地补偿
1、征收耕地补偿标准
旱田平均每亩补偿1.3万元。
水田平均每亩补偿2万元。
菜田平均每亩补偿3万元。
2、征收基本农田补偿标准
旱田平均每亩补偿1.76万元。
水田平均每亩补偿2.64万元。
菜田平均每亩补偿4.4万元。
3、征收林地及其他农用地平均每亩补偿0.64万元。
4、征收工矿建设用地、村民住宅、道路等集体建设用地平均每亩补偿0.72万元。
5、征收空闲地、荒山、荒地、荒滩、荒沟和未利用地平均每亩补偿0.16万元。
(二)其他税费
1、耕地占用税,按每平方米2元计算。
2、商品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按每亩1万元计算。
3、征地管理费,按征地总费用的3%计算。由国土资源部门严格按有关规定使用。
4、耕地占补平衡造地费,平均每亩4000元,由省征地事务服务处具体组织实施,统筹调剂使用,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监督验收。
(三)征地工作程序
1、告知征地情况。在征地依法报批前,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应将拟征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等,以书面形式告知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在告知后,凡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在拟征土地上抢栽、抢种、抢建的地上附着物和青苗,征地时一律不予补偿。
2、确认征地调查结果。国土资源部门会同交通、林业部门,对拟征土地的权属、地类、面积以及地上附着物权属、种类、数量等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应与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和地上附着物产权人、各市动迁办公室共同确认。
3、组织征地听证。在征地依法报批前,国土资源部门应告知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对拟征土地的补偿标准、安置途径有申请听证的权利。当事人申请听证的,应按照《国土资源听证规定》规定的程序和有关要求组织听证。
4、签订征地补偿协议。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本方案制定的补偿标准,与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签订征地补偿协议,并将协议作为征地报件必备件附征地卷一同上报。
对耕地而言,旱田平均每亩补偿1.3万元,水田平均每亩补偿2万元。征收工矿建设用地、村民住宅、道路等集体建设用地平均每亩补偿0.72万元。具体的补偿费用根据土地性质有所不同。
补偿肯定会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执行,毕竟修建高速公路是利国利民的,对于咱们的国家工程,对于国民来说,肯定会支持,只要合理合法,只好忍痛割爱了,多做一份贡献,都是有意义的。
❹ 罗江县的社会事业
2011年全县有小学校13所,在校学生9064人,比2010年减少481人;普通中学校12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在校学生9433人,比2010年减少427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5897人;幼儿园11所,在园儿童数5558人。罗江县全县1010位考生参考,上本科线516人,本科上线率51.09%,列全市第一。安排义务教育公用经费1091.38万元,寄宿生贫困学生生活补助资金321.55万元,普通高中助学金129.45万元,中职业学生助学金381.05万元,减免中职业学生学费资金达162.6万元,各项资金达2086.03万元。
依托四川工业科技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罗江校区、德阳通用电子科技学校,打造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每年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优秀的技能人才达3万人。 2011年罗江县申报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四川省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园”、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优质獭兔标准化基地建设示范”、“循环流化床工业锅炉FBM耐压模式冷渣排渣系统研究与开发” 、“重型工业锅炉U型吊夹产业化开发”等18项国家、省和市级科技项目,争取项目资金197万元。对销售假冒、仿冒商品和否侵犯版权行为等进行专项检查,缴获复制VCD、DVD音像制品8500盘(张)及盗版书籍100余本。
组织实施“金桥工程”项目20项,其中市级立项6项,发放科技资料书籍3.5万余册,现场咨询280人次,义诊义检870人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20余期、培训1.3万人次。青少年科技创新作品参加省、市竞赛,获优秀科技项目三等奖以上17个;少人绘画三等奖以上11,科技科教作品、科教方案三等奖以上7个。编印农村防震减灾知识读本3000册。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4所、创建县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镇1个。新建蟠龙镇林木种植协会,鄢家镇养蜂协会,鄢家镇养鸭协会、白马关镇大霍山枣子技术协会、鄢家创益核桃协会5个。创建市级示范农技协会2个。征集科技集论文19篇,上报6篇,县医院《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应用研究》、农业局《立足优势资源 发展特色产业》获德阳市第十三届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 罗江县征订杂志146种,报纸17种,累计接待读者3000余人,图书流动册次达2000余次,办理借书证1238个。县文化馆、图书馆实现免费开放。109个农家书屋规范管理。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参加市第二届运动会,参赛运动员达450余名,获得青少年组团体总分第6名。青少年组蹂道队、皮划艇、赛艇队,选拔出30余名队员备战省“十二运会”。
2011年末,有广播电台1座,节目1套,广播人口覆盖率100%;有电视转播台2座,节目2套,电视人口覆盖率100%。2011年播发电视新闻258期,用稿1553条,占全年任务数的100%。播出电台新闻288期,用稿1742条,占全年任务数的100% 。播出《走进乡村》136期、行风热线42期、电视专题59期、《纹江音乐》专题节目152期。36件作品获得国家、省、市奖项。八景苑广场建立LED公共应急视听载体投入使用。 “十一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验收,全面启动广播电视“组组通”通过省级,全面恢复农村广播的畅响,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913场次。 2011年城市绿化绿地面积23.75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36500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26 平方米/人。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42辆,煤气(人工、天然气)供气总量2710万立方米,家庭用量达485万立方米;液化石油供气总量115.6吨,其中:家庭用量108.9吨,家庭用液化气人口2150人。
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全面完成,发放维修加固和重建补助资金5.78亿元,建成廉租房、安居住房10.3万平方米;26所学校重建竣工23所,深雪堂初中、深雪堂小学开工建设;建成县医院门诊大楼、县中医院康复中心和9所镇卫生院、6个计生服务指导站、73个村卫生站;建成县社会综合福利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和10个镇敬老院;完成7个镇“七位一体”公共服务设施、86个村级组织阵地和县职工“三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广电重建任务;民生事业取得突破性进步,公共服务和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县域内供水基础设施(三期)县城滨河东路管道完成93%,(四期)城南新区供水管道工程完工。市政基础设施灾后重建项目、供水设施及管网DB承包项目、白马关供水管网、秀水河水源地取水井及输水管线安装、城市供水管网等完成30%。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完工并交付使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建成,项目配套截污干管铺设完成2.7公里,日处理城市生活污水1.0万平方米。实施高速路出口站前改造等7项污水管网建设,污水管网总长19公里。BT项目26个,其中统建安置房项目7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19个。
房地产业管理办理初始登记39宗,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办理转移登记691宗,建筑面积7.63万平方米。办理抵押登记974宗,建筑面积27.16万平方米。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4宗,建筑面积7.95万平方米;办理预售备案住宅573套,面积6.1万平方米。
2011全年减排项目有金路树脂公司循环流化床锅炉改造、略坪场镇污水处理站、新盛场镇污水处理站、白马关场镇污水处理站, COD减排34.4吨,二氧化硫减排166吨、氮氧化物减排20.5吨。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事项55件,环评制度执行率达100%。否决5个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环境监测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达到国家三类水质标准。区域噪声达到国家城市一类标准。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成为全市第一个通过省级生态县验收的(市、区)县。 2011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76元,增加2354元,增长16.3%;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106元,增加1227元,增长20.9%。
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薪收入13116元,增长16.3%;经营净收入718元,增长13.0%;财产性纯收入138元,增长41.8%;转移性收入4053元,增长14.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389元,增长14.4%,其中:食品消费支出5441元,增长17.1%,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率(恩格尔系数)为43.9%,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居住支出691元,增长25.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970元,增长3.8%;医疗健康支出539元,增长21.3%;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285元,增长2.0%,交通和通讯支出1484元,增长30.7%。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3612元,增长22.9%;家庭经营收入2758元,增长22.5%;财产性收入109元,增长4.1%;转移性收入627元,增长7.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55元,增长19.2%,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241元,增长32.6%,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0.3%(即恩格尔系数),比上年降低1个百分点。衣着消费支出317元,增长19.6%;居住支出409元,下降27.9%,交通通讯支出613元,增长62.9%,教育文化娱乐及服务支出184元,增长81.9%。年末城市低保户4281户9161人,保障标准为240元/月/人,累计月人均补助152元,累计保障人数为109992人,累计支出保障资金1871.8万元;农村低保户5916户9306人,保障标准为100元/月/人,累计月人均补助61元,累计保障人数为111816人,累计支出保障资金852.7万元。
2011年城镇新增就业1410人,其中1010名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实现了再就业,无“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3.2%。开展各类培训2000余人次,直接组织劳务输出450人。
吸纳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办理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80人;为100余名大龄特困人员办理了社会保险补贴,为900余名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就业困难人员办理了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按时足额支付失业人员各项失业保险待遇。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21948人,支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1.2亿元,其中8972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都保证了按时足额发放。1.1万余征地农转非参保工作顺利开展,办理超龄人员参保1078人。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投诉30余起,帮助农民工追讨工资200万余元。受理人事劳动争议案件93起,结案93起,为企业与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300万余元。工伤认定50起,伤残鉴定16起。高校毕业生到罗江县人才交流中心报到325人(其中: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157人)。
救助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患者17828人,支出救助资金320万元。按月足额发放孤儿10人基本生活养育金9万元。五保供养对象共计1779人,集中供养率达61.7%。新建“爱心慈善超市”4个,募集捐赠资金194万元。符合救助条件的169人次受助,发放救助经费5.19万元。其中:省外受助人员67人次、省内受助人员102人次。
2011年末有各类保险机构12家。其中:人保公司财产险保费收入2969万元,增长10.0%;处理赔款及给付金额1338万元,下降10.8%。人寿公司人寿险保费收入6800万元,增长15.4%;处理赔款及给付金额496万元,下降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