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去佛山南海区桂城街道办事处好还是广州市荔湾区建设和园林局好,俩个都没有编制
不能这么简单地作出判断的,这要看两单位的待遇和工作性质,也跟你的住处、人脉、喜好有关
㈡ 佛山南海桂城地铁站附近有没有建设银行
有, 出站后,在南海大道北 往北行200多米 然后左转 到南新五路 有个 建行桂城支行,
出站后大概一共走400米吧
㈢ 桂城桂园小学发展情况
桂园小学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学校以教育“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指针,以素质教育为导向,走“教育科研”的道路,以发展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长期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怀支持下,在专家们的指导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信息化教研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95年被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确认为南海的首批《全国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学校》;98年11月又被教育部确认为全国六所“教育科技园”实验学校之一;99年成为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2001年参加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全国学科“四结合”教学研究》;2003年参加中央电教馆“十五”规划课题《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证研究》;2003年参加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小学STS(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课题构建与实施研究》。
目前在校学生人数1504人,有28个教学班,教师65人,教师平均年龄32岁。从学历结构看,教师学历达标率100%,专科以上64人(其中本科35人,在读本科29人),占教师人数的98.5%,在读专科1人。从职称结构看,高级教师47人,占教师人数的 72.3%,这是一支事业心强,富有较丰富经验的朝气蓬勃的年青队伍。教师中涌现出一批新型的师资队伍,其中全国“四结合”教改先进分子1名,南粤教坛新秀2名,省优秀自然教师1名,佛山市骨干教师1名,南海区十佳教师1名,南海区骨干教师3名,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先进单位。
从2006年12月我校被评为广东省第三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以来的一年里,学校能根据《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指导意见》的要求,参照《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检查细则》开展实验学校的各项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下面我们从七个方面检查和汇报我校的实验工作。
一、工作落实情况
学校按《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指导意见》的要求,成立了领导和组织实施实验工作的专门领导小组——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实验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由校长崔志辉担任,副组长由主管学校教学教研及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副校长郭志武、教研处副主任吴崇刚等领导担任,成员由教研助理张启强、潘光志老师及各科组长等教师代表组成。领导小组成立后首先根据《意见》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了包含了实验目标、实验任务和实验步骤等内容的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的计划,该计划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一年来收到明显的实验工作效果。
二、三个覆盖率
一年来,我校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在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培训教师、教育科研和考核管理等方面的力度,使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三个覆盖率的指标上较原来又有了新提高和巩固。一是教师覆盖率达到100%,要求教师人人参与实验,人人懂得计算机操作,掌握上校园网的方法,进行电子备课,会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教学,掌握上网技术,善于通过国内外互联网,本地区教育科研局域网获得信息资源,会使用常规电教设备和多媒体电子教学平台进行教学,会改编课件,会设计课件脚本,制作多媒体课件(方便、普及型的PPT课件)。二是课时覆盖率达到68%,要求教师绝大部分的课时都使用多媒体软件,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三是学科覆盖率达到100%,各科教学都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设立研究课题。
一年来,我校重视信息技术学科,按照上级要求开足开齐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外,我校对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十分重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立电脑趣班和奥赛班,旨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发挥学生特长;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已成我校特色,利用课余时间学生自主利用多媒体电脑上网收集相关资料,自主分工协作完成相关学习内容。
三、教学环境建设
学校根据《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指导意见》的要求,克服了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困难,采用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不断完善校园信息化建设,硬件、软件、潜件三方面齐抓共管。为了搭建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以信息化、网络化的教育手段取代旧有的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落后教学手段,实现网络教学、远程教学、教育资源共享。近年来,学校在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方面的资金约500万,使学校具备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条件,为实验研究能够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1、优化“资源”建设
建校园网力求以超前意识使各种设备、设施达到最新科学技术的水平。我校采用将计算机网、闭路电视网、广播网三者合在一起的“三网合一”校园网络系统,并以10兆光纤接入城域网。为了网络的安全,我校安装了诺顿网络版杀毒软件。有2台IBM服务器,全校共有235个信息点,建成多媒体教学平台41个、学生用电脑170台,全校66位老师配置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设立总控制室,配置总服务器、光盘刻录、数码摄影、VCD、DVD制作系统和DVD操作系统等设备。建成有先进设备的电脑室2个、电子阅览室、总控制室,全部教学用室安置电教小平台。我们大力加强软件建设,做到:其一、有较好的系统性软件(涵盖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等方面,有用户管理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有学校自行开发适合本校实际需要的教学软件。其二,抓好资源库的建设,确保教育、教学的信息量需要。
2、合理配置室场设备
合理配置室场设备是校园网发挥作用的关键。我们做好信息点的布局,在关键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资料室、电脑室、多媒体制作室、教室、办公室等多设信息点,调整好网络的集线器和交换机的布局。
3、强化管理
我们强化校园网管理,实行按章治校,依规办事。一是硬件方面,包括网络使用规范、上网规范、室场使用管理制度、信息点教学平台、电子讲台、计算机操作管理制度、维修保养制度等。二是软件方面,包括网络教室及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更新规范,教学软件、工具软件的培训推广应用制度,软件的购买、收集、制作制度,光盘、音像制品、素材库软件的使用保管、教师工作的评估激励制度等。实行全员管理,人人定岗明责,有奖有罚,达到强化管理的效果。
4、进入信息高速公路
校园网与国内外互联网、本地区教育科研局域网相联,实现国内外教育资源共享,并建设学校远程教学环境,建立网上学校,实现家庭电脑与校园网相联,建立学校或地区性的教育资源交流网络,借助远程教学资源改革学校的素质教育,使信息高速公路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教育现代化。
四、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情况
科研兴校是我校的办学思路之一,学校十分重视校本教育科研,制定《桂园小学校本教研与教师培训制度》和《教育科研奖励办法》,使我校教育科研从立项申报、中期评估、结题总结、成果评审奖励、经费(条件)保障等方面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其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全是我校开展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目前我校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课题研究上,被批准为“十一五”国家级子课题立项三个,分别为:《应用MP—Lab促进中小学数学知识建构研究》、《2008年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协作学习》、《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重点课题《城域教育信息化实践应用的绩效研究》项目学校》;省级立项课题两个,课题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的构建与互动发展研究》;《探索家校同步实施心理建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佛山市立项课题一个为《小学数学主题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南海区立项课题多个。2008年2月为促进我校网络远程教学的发展,提升教学成效,推动教学交流与拓宽学生视野,学校参与香港“视像中国(V-China)”研究计划参加香港优质教育基金“视像中国”项目研究。所有课题研究基本上均能按计划顺利进行,并取得一定成果。
五、教学资源配置开发使用情况
我校较为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购置、交流、下载和自主开发等途径解决软件资源的问题。首行根据教学需要购置了一定数量的音像、电子教材,如各年级每学科配置录音、录像、投影教材和VCD光盘等多套;电子图书5万册;各年级各学科还配置了多套多媒体教学软件。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教学资源,如瑞文课件网站的有偿使用以及大量下载各种免费的课件和素材来充实我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学校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重视和鼓励教师自主开发和设计教学资源,专门成立了学校的软件制作小组,每年举办一期的CAI课件制作大赛,目前我校教师自制课件数量已累积达100多个,仅去年一年就自制课件近20个;同时我校教师还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例如综合科组专题网站、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知识产权网站都能较好地体现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特色、影响也越来越大。
六、培训情况
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我校十分注重采取各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
1、校内培训:
a.组织全校教师学习电脑的有关知识。
b.邀请专家讲座,如我们先后邀请总课题组的何克抗、李克东教授、谢幼如副教授等来校做讲座,通过组织理论学习、研讨和开展教研活动,把建构主义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教学模式。重点研究如何让学生在多媒体网络下利用计算机这个认知工具来自主学习。
c.请市区教育局教研室、电教站的领导前来指导。
d.学校每周召开一次课题组研究会,总结经验,提出存在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每学期进行两次专题研讨活动,平时根据教学需要,随时组织课题组教师观摩教学优秀课例,或互相听课、评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2、校外交流学习
学校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每一名教师都有学习提高的机会。组织课题组成员多次到深圳、广州、中山、珠海等试验学校参观、交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区的经验交流会(年会、分片会、专题研究会议等)及各类培训班。一年来,先后派出教师到香港、澳门、北京、浙江、四川等省外学习40人次,省内学习200多人次。
我校重视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进行培训和提高,采用边学边用、边用边学,“走出去,请进来”,建立了将学习、应用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岗位培训制度。具体分三个层次:领导培训,主管领导参加了省以上组织培训2人次,如:郭志武副校长参加中央电教馆在深圳举办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专题培训班;电教人员和学科电教骨干教师参加了省市组织各种培训30多人次,如:冯文凯老师参加广东生物网站建设研讨会,邓辉燕老师参加了广东省第二期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班,王继海等20多位老师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学科教师培训等;一般科任教师的全员培训,目前我校教师100%参加了计算机初级培训,并获得证书,80%参加了中级培训,并获得证书。培训内容为:计算机操作系统、office 2000、CAI课件制作技术、网页制作技术、网上操作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等等。为鼓励教师学用结合,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水平,学校每学期定期举办现代教育技术示范课和探索课,每年举办一次教学公开周,每年举办一次现代教育技术大赛(由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和课堂教学三部分组成)。
七、实验工作效果
通过实验工作的开展,对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参加实验工作一年来,我校教师通过培训学习、应用研究和总结交流等实践活动大大地提高了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设计能力以及教学应用与研究能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也大大地提高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我校学生在电脑制作比赛、学科竞赛、“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年来我校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在省以上发表或获奖的论文10篇;在南海区发表或获奖的论文25篇;优秀课件、课例评比获广东省以上奖励5项。
每学期我校都承担市、区级的大型研究活动,还定期对周边的兄弟学校举办公开课研讨活动,加上平时不定期的公开教学,每学期我校都接待大批的兄弟学校教师进行教学交流,起到了实验学校应有窗口作用和辐射作用,受到兄弟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
八、经验总结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1、通过研究,提高了学科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水平,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加了知识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学业成绩。我们发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中,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的上课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在课堂上,大部分同学能认真对课堂内容进行思考,并积极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和大家交流。尤其是很多平时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比较内向的学生,在网络这个环境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尽情展示他们智慧的舞姿。
2、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扩展了想象力,促进了思维力的发展,训练和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3、通过试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
学生在网络教室参加网上论坛、使用电子邮箱、浏览下载教育教学资源已经成为网上数字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提高了教学教研能力
在试验中,我们按照实验研究的要求,每个教师都能认真钻研教学理论,积极探索学科教学新模式,注意积累经验,撰写教学总结和论文,积极参与课件的制作,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都有一个新的起点,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2、在教育科研中造就“科研型”教师
我校是南海区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时间最长、项目最多、成效显著的学校之一。每当举办教研课,兄弟学校都踊跃到我校观摩、交流。教师参与科研必然带来文化知识底蕴的增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科研能力的增强,从而实现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并培养了一大批教学骨干和教学能手。一年来,共有20多篇论文获国家级奖励或在国家级刊物发表;30篇获省级奖励或在省级刊物上发表;16篇获市级奖励或在市级刊物上发表。
(三)、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带动了学校形象整体提升
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学校不断改善基础环境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学校文化内涵。而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获得了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同时,学校的形象得以整体提升。学校先后荣获“南海区教育管理先进学校”、“南海区学科‘四结合’教育试验研究先进单位”、“南海区信息技术示范性学校”、“佛山市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佛山市先进家长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性学校”、“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地区‘支持儿童’活动优秀组织奖”等。真正发挥了广东省信息技术实验学校的示范引力作用。
㈣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怎么样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网络企业信用查看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更多信息和资讯。
㈤ 建设桂城我话事作文
又一个充满挑战、富有收获的学期结束了。本学期,我校语文科组在区、街道教研室和学校教导处的直接领导下, 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继续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审视、调整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确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为目标,切实提高教学的效果,促进教与学的质量。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工作,我校语文科组教学和教改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科组建设,认真落实常规管理。
本学期认真落实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评五个环节,全面推进科
组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学校教导处的组织下进行教学常规检查。科组认真开展各项检查、分析、总结工作,听课、教案和作业批改情况同步检查。我校语文老师按照学校要求,踏踏实实开展好常规教学工作,认真做好学生的作业评改和辅导工作。 本学期各年级重点检查的作业内容:一、二年级:田字拼音本、听写本(落实学生字词的掌握);
三、四年级:练习册、作文本(落实学生作文起步);
五、六年级:练习册、作文本(落实对学生的作文指导)。
检查后,认真总结检查情况:
① 老师批改认真、细心,扎扎实实抓好学生的书写。
② 学生书写认真、工整,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③ 中高年级的作文训练量充足,中年级注重落实抓好作文的起步,高年级注重落实抓好作文的指导。
④ 学生普遍作文认真,题材广泛,重视起稿和修改过程。
⑤ 老师批改作文细致,根据年级特点给予恰当的评价,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操作方法,有利于开展作文教学。
同时,向老师提出使用、整改建议:
① 低年级普遍存在听写少,应当常听写,多听写,反复听写,落实学生对字词的过关。
② 听写时要写上拼音,全面抓好基础。
③ 学生写错别字了,要注意给学生起个正确的,落实改正,工作做到细、勤,逐一过关,不走掉一个学生。
④ 老师批改作文,注意形成自己的批改符号,与学生达成共鸣。
⑤ 作文批改注意眉批和最后的点评相结合,评价要体现指导性和鼓励性相结合。
⑥ 抓好学生错别字的改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坚持学科培训,建立自我提升制度,提高教师教研教学能力。
科组坚持学科培训,深入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及新理念、新精神,加强
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确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坚持每周开展科组学习活动,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组织一骨干教师指导一位青年教师。落实好新教师培训制度。本科组本年度新教师是梁慧贤老师,第一学期上三节汇报课,第二学期上一节汇报课;新调入教师有黎群、曾芳、邓耀华老师,上下学期各上一节汇报课。
组织老师参加各项学习、观摩活动,本学期组织参加的学习活动有:①南海区实验教材教学研究活动。②桂城街道各年级实验教材培训。③佛山市语文示范课例活动。④南海区“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结题示范活动。⑤生本教育研究课观摩活动。⑥深圳名师教学观摩活动。
另外,认真落实集体备课制度,有质量地开展“磨课”活动。每一位语文老师切实去思考教学,与其他老师共同交流、探究,内容囊括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课外阅读指导等。同级组的老师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提高。同时,科组内组织专题性的教学经验活动。就某个研究专题开交流会,研究的专题是贴近老师教学的、为老师所关注或疑惑的地方。研究专题及主讲老师:
① 如何抓好课堂常规,技巧地落实学生认真听课?(学校安排)
② 如何提高自身朗读水平?(曾 芳)
③ 如何让自己成长起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邓耀华)
④ 如何落实和提高学生作业质量?(陈惠仪)
⑤ 如何指导学生习作,并修改习作?(陈帼儿)
⑥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黄翠铃)
交流会上老师们讨论热烈,经过系列培训活动,每位老师都得到提升。
三、从科研中求拓展,深化课题研究,大力开展资源开发。
科组全员动员起来,人人参加课题研究,坚持以人为本,重点开展“生本教
育的理念与实践模式研究”、“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校本课程)和“口语交
际与综合性学习”三大课题。同时,我们探究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作文教学模式,
成立朝阳文学社和小桂花记者站,为学生创设了更大的展现自我的平台。文学社
和记者站设有专门的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开展文学鉴赏、文学创作、采访、对外
投稿以及参加各类作文竞赛等活动,极大地丰富学生文学活动,拓展了语文教学
的资源。本学期已有不少学生在《珠江青少年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四(1)班
简淑雯的《新年寄语》、四(4)班李东锋的《美丽家园》、《寻找秋天》、五(1)
班谢观男的《升旗》、何卓玲的《和谐家园》、五(4)班李相宜的《我在口语交
际中成长》、六(4)班郑嘉惠的《构建“大科技”文化,培养现代创新人才》、
何季鸿的《我们的新天地——朝阳文学社》。
四、积极参加语文竞赛活动,打造精品,促进师生的素质的提高。
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加各级各项比赛,硕果累累,充分体现我校师生的综合素质。周少梅、邓耀华老师参加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素养比赛, 荣获桂城街道二等奖。组织学生参加“爱卫杯”小学生作文大赛,三(4)班丁雨的《我帮爸爸改陋习》、四(3)班简淑瑶的《力力变了》、五(4)班李相宜的《一根木筷子奇遇记》荣获南海区三等奖。组织开展校内四、五、六年级作文比赛,极大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附: 桂城中心小学2006——2007年作文比赛获奖名单
四年级
一等奖:
四(1)班:苏梓聪、刘希婷、林圣杰、邓凯茵、黄东华、方志恒
四(2)班:罗钰雯、曾宇翔
四(3)班:王玥、邵会泽、简淑瑶、杨浩辉
四(4)班:林桐、何秋彤、李东锋、卢晓亮、范炜琦、
张丹、邓玮、曾东霓
二等奖:
四(1)班:孔繁聪、温添、路铭、马世皎、吕智彪、
郑晓颖
四(2)班:朱雯嘉、刘小妍、吴碧君、徐子涵、郭芷燕
四(3)班:陈基荣、杨嘉敏、胡泳珊、黄雨薇、陆宝莹、胡梓岚、何浩欣、
朱敏莹
四(4)班:刘晓婧、邝迪昭、王永鑫、朱海川、陈嘉祺、蒋倩婷、张晓晴、
何浚希、曾曦楠、刘思典、梁苑婷、古霖
五年级
一等奖:
五(!)班:方颖欣、陈天翱、王滔烨、戚嘉欣、罗沣、
曾志勇、梁靖、黄颖欣
五(2)班:余明容
五(3)班:袁清华、陈安祺、郑招阳、梁雅婷、袁颖涛、傅咏怡、伦韵珊
五(4)班:梁绮堃、李千慧、冯培慧、陈嘉琳
二等奖:
五(!)班:江俊杰、金雪、马瑞英、吴嘉骏、林苑淇、
戴浚杰
五(2)班:何家豪、许佐鹏、黄蕴瑶、罗影琪、钟炜灏、潘晓莹、欧阳鋆、
李倩欣、陈宇琪
五(3)班:李嘉宝、邓玮琪
五(4)班:许芷君、陈金丰、文谷璎、胡锦龙、谢志铿、何卓伦、李善祺、
吴桐、曾明辉、梁日明、卢浚宏、吕浠彤、梁韵欣
六年级
一等奖:
六(!)班:周馨博、吴苇扬、申远
六(2)班:廖嘉敏、孙王成欣
六(3)班:黎颖欣、刘王钰、周颖诗
六(4)班:杨瑜静、林智嘉、孔嘉咏、郑嘉慧、何昱洋、陈晓琳、何季鸿、
严舒雅、傅日荣、罗锦茵、刘栩炜、邹楚瑜
二等奖:
六(!)班:区子晴、潘祉蓓、邓柄贤、张玲臻、彭浩洋、黄雪欣、陈靖琳、
多津
六(2)班:吴靖芸、高雅、邓妤、汪燕君、梁婉欣、
李晴华、伦葆瑜、程键生、弄镓瑛、黎雪欣
六(3)班:李咏萱、许佳欣、周绮雯、谢楠、黎杰文
六(4)班:何昭璇、陈伟浩、黄绮华、陈贞莹、杨锐灿、张瑞君、李晓怡、
杨俊键
五、加强兄弟学校的交流合作,共同促进。
积极开展与其他兄弟学校的交流活动,与平洲中心小学、夏西小学结对子,开展教研教改活动。本学期,我校邓耀华老师到夏西小学异地上研究课,即用夏西小学五(1)的学生上《慈母情深》这课。邓耀华老师颇具个人教学风格,课堂结构严谨,一环扣一环,充分体现老师驾御课堂的能力,善于调动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融教学机智、情感、处理技巧于一体,受到好评,当天教研气氛浓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在往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深化课题研究,创新开展工作,不断拓展资源开发领域,争当科研型科组,每位老师争当科研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