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城乡建设 > 城乡建设事关城乡品位提升

城乡建设事关城乡品位提升

发布时间:2021-03-16 04:43:20

A. 如何提高城乡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质量

切实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3-11-21

本报讯 记者赵亚平报道 近日,甘肃省副省长张XX在调研城镇化、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时强调,要继续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加强保障性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建设,不断完善城乡服务功能,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推动城乡建设特色发展,切实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张广智强调,要始终坚持以规划指导建设、引领发展,积极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着力夯实城镇化发展基础。一是坚持规划先行。要立足长远发展,科学编制规划,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二是强化产业支撑。加快发展必须靠产业支撑,在城镇化规划中,要把产业规划放在首位,按照当地产业布局,紧紧盯住支柱产业,分清支柱产业、附属产业、相关产业、配套产业的关系,不断创新突破,研究规划好产业格局。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特别是学校、医院、文化娱乐设施要充分体现为民便民的特色;要努力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注重提高市民自身素质,造就新一代城镇化市民。四是将文化作为城镇化建设的灵魂,认真分析城镇特征,深入挖掘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底蕴,为城镇建设注入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让城镇建设的外在和内涵实现同步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努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五是按计划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公平公正分配,真正让这项民生工程惠及城乡困难群众。同时,从实际出发,努力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保障。
赵亚平

B. 求城乡综合治理的资料~~急需啊~~\(≥▽≤)/

城乡综合治理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容貌秩序和发展环境,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促进我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意义 (一)良好的城乡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在治理城乡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省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环境保护事业有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去年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试点以来,试点地区城乡环境明显改观,人居环境较大改善,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但我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在城乡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方面还存在不 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脏乱差冶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5·12冶汶川特大地震又对我省城乡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造成了严重破坏。随着灾后恢复重建加快进行,城乡环境亟待治理的问题日趋突出。 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是创造发展优势、增强竞争实力的环境工程,是完善城镇功能、塑造品牌形象的管理工程,是坚持执政为民、检验干部队伍的作风工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关系我省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我省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工作,各地、各部门要站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大意义,把加快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作为促进发展的一件大事、执政为民的一件实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冶重要思想 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为契机,以治理涉及民生的环境卫生、容貌秩序为切入点,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冶标准(以下简称“四化冶标准),灾区先行,试点示范,制定规划,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广泛宣传,完善机制,健全队伍,强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积极创造舒适优美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加 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三)主要目标。 通过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到 2011年底,全省所有县级以上城市、80%的乡镇、60%的村庄达到“四化冶标准,县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主要环境指标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和西部地区领先水平,全省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明显改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相适应的环境、市政等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健全,形成城乡容貌改观、环境管理有序、城镇品位提升、发展环境优化、居民素质提高的局面,为推进“两个加快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清洁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 2009年下半年工作目标:在地震灾区和试点城市先期启动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市场环境治理、城乡交通秩序治理、城镇绿化及容貌治理等专项行动“攻坚月冶活动,集中治理城乡环境“脏乱差冶,在城镇切实解决“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冶问题,在村庄切实做到“垃圾不乱扔、污水不乱排、杂物不乱堆冶。同时启动城镇、村庄容貌改造,有序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社、进景区、进家庭冶活动(以下简称“七进冶活动)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2010年工作目标:巩固集中治理成果,以环境、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集中开展城市环境改造、乡镇容貌整治和村庄庭院美化等专项治理工作,持续推进“七进冶活动,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文明、卫生意识,加强管理队伍和专业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城乡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风貌协调、村容整洁、民风文明的新气象。 2011年工作目标:结合治理工作实践,重点抓好完善设施、提高治理水平、健全工作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等工作,全面实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主要目标。地震灾区、试点城市的工作目标按《灾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方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方案》要求确定。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机构根据上述要求, 在工作方案中确定具体工作步骤和年度工作具体目标。 (四)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共享和谐。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注重培养提高人民群众文明、卫生意识,接受群众检验,切实让群众满意,确保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统筹安排,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城市、乡村和灾区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把专项治理与长效管理、恢复重建与发展提升、当前工作与长远目标、改善环境与提升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从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划分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区域,区别城市、乡镇、村庄等层面,确定不同标准,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各具特色地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三、加强管理,切实解决影响城乡环境的突出问题 (五)规范城乡垃圾收运处理,重点治理城镇街道、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城中村冶及辖区公路、河道、堰塘、桥梁、铁路周边、公共厕所等卫生死角。指导乡镇、村采用“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冶和卫生填埋等形式,建立日常保洁、清运机制,配置完善相应设施,集中收集、处理各类生产、生活垃圾。 抓好卫生防疫和生活垃圾及灾后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工作。大力推进城乡道路保洁作业机械化,逐步提高环卫道路清扫机械化水平,力争在2011年底全省设市城市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0%。 (六)规范城乡户外广告、牌匾、霓虹灯设置,重点治理广告乱贴乱画“牛皮癣冶顽症。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完善户外广告审批制度和管理办法,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对城市建筑立面装饰、户外广告、商店招牌及内部陈设进行规范引导。 在居民区、办公楼等处建设一批广告栏、广告橱窗,引导广告规范发布。 (七)规范城乡车辆停放,重点治理车辆乱停乱放、无序占道停车、阻碍交通危及安全等问题。实施“畅通工程冶,建设“平安畅通县冶,创造良好道路交通环境。 加强对城乡主要道路机动车、非机动车的交通管理,进一步完善交通标识、标线等交通管理设施,合理设置车辆停放区域,严格管理车辆停放秩序。 禁止在盲道和无障碍设施上停放车辆,为残疾人、老年人出行提供便利。 (八)规范城乡摊位摆设,重点治理乱设乱摆、跨门槛经营、占道经商等问题。坚持疏堵结合、便民利民的原则, 立足于既方便群众又促进就业,合理布局、科学规范建设一批农贸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发展乡村粮油超市与连锁店,合理设置临时市场,提供规范、低门槛的经营条件,加强综合管理,引摊进场,保持环境整洁。 (九)规范建筑工地管理,重点治理施工现场噪音扰民、扬尘污染及建筑垃圾污染城市道路和环境问题。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工地、标准化工地活动,强化建筑工地文明施工长效管理。 采取限时施工和应用散装水泥等措施,解决施工现场噪音扰民和扬尘污染问题。 运输建材与建筑垃圾的车辆必须采取加盖密闭等措施,严厉查处随意撒漏和倾倒建筑垃圾污染城市道路和环境的行为。加强城乡规划督查,治理违法违规建设。 (十)规范城乡居民集中居住区管理,重点治理“城中村冶、城乡结合部居民的生活环境。继续推广和规范城镇居民集中居住小区物业管理。 积极探索“城中村冶、城乡结合部的治理和改造模式,县级及以上城市逐年安排综合治理任务,推进“城中村冶、城乡结合部的改造和社区化管理。 四、强化建设,大力改善全省城乡环境面貌 (十一)加快规划制定和风貌改造步伐,着力解决城乡建设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 抓好城市风貌的规划和建设。明确城市风貌定位,突出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建设宜居、生态、现代城市;注重个性特色,提升单体建筑设计水平,编制城市重要节点、重要地段的局部规划,做到既个性突出又整体协调;注重色彩协调,提升建筑立面装饰美感,形成鲜明的城市色彩基调;注重历史传承,精心保护承载城市文化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充分展示各地民族特色、地域风情 和文化传统的魅力。 按照“路通、灯明、特色、排水畅、环境整洁冶的要求,积极改造小街小巷、公厕、重点街道两侧建筑外观,通过风貌改造形成特色建筑风格。合理配置环卫、健身、宣传等各类公益设施,改善邻里和谐共处的物质条件。 抓好村镇建设规划。 提高村庄布局水平,做到离开公路一定距离布局新建村庄,严禁在公路两侧夹道建房,实现道路通畅、村容整洁;提高村落规划水平,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体现山水田园风光和自然和谐之美;提高民居设计水平,融合地域和民族文化,外观突出特色,内部优化功能,让农民群众享受现代生活。 (十二)加快城乡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着 力解决设施不足、运行不畅的问题。 常住人口在1万人以上的县城,原则上都应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常住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应因地制宜加强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 加强对已建成设施的日常运行管理,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和标准,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确保达标排放;加快在建设施的建设进度,确保按时建成投入使用;尚未建设的市、县,按污水、垃圾处理专项规划抓紧开展项目前期工作,落实相关建设条件,争取尽快启动实施。 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做好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作。 对乡镇和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坚持区域统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技术可靠、经济适用的原则有序推进。实施环境保护民生工程,推进治污减排,治理面源污染。 加快城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建设,确保各繁华地段建筑和住宅区的原有停车场按设计功能使用,积极推进立体停车空间的开发与利用。 (十三)加快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低的问题。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推进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做好世界遗产和国家遗产、省级遗产的保护、监测和申报工作。开展“中国人居环境奖冶、“环保模范城市冶、“园林城市冶、“森林城市冶等创建活动和生态村、生态家园、各类型生态小区及绿色学校、绿色饭店等“生态细胞冶工程建设,抓好城市“拆墙透绿冶、“屋顶添绿冶和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建成区和村庄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绿化质量。 (十四)加快推进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建设,着力解决部分城乡居民文明、卫生意识较差的问题。 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既需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和支持,也是提高城乡居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要突出人民群众在环境建设和城乡容貌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加强宣传教育,大力推行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引导城乡居民破除陋习,移风易俗,养成讲文明、爱卫生、懂礼貌的良好习惯。 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乡镇、文明村为载体,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城乡居民的文明、卫生意识和环境保护观念。 (十五)加快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关行业改革,着力解决机制不活、行动乏力的问题。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扶持环保、市政等行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依法依规减免行业发展的有关税费,鼓励行业加快发展。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金、国(境)外资金采用多种方式参与环境、市政行业的建设和运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建立健全城镇生活污水与环卫处理及园林、绿化基础设施运行与维护工作的市场运作机制。 开放作业市场,实现清扫保洁、垃圾收运与处理、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的企业化运作。 五、全力保障,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纳入全局工作统筹安排。 建立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由主要领导牵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确定专人负责日常工作,深入扎实推进。 省上成立相关工作机构,负责指导协调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对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负总责。 建设、环保、卫生、交通、工商等有关部门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关工作的实施主体,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积极作为、主动作为。 (十七)科学制定规划。 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3年规划要求,抓紧制定和完善本地、本部门的治理规划,编制(修订)并严格执行市容、环卫、污水和垃圾处理、市场环境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及交通管理等专业规划。地震灾区的治理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要围绕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结合城乡住房和城乡环境、市政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落实到具体建设项目。 (十八)开展试点示范。 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要按照《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方案》要求,指导试点城市继续抓好试点工作。 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选择不同类型的城镇和村庄抓好试点工作。通过试点示范,指导和带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全面推进。 (十九)加大宣传力度。 各地、各部门要制定宣传工作方案,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渗透力,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大力宣传取得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大力宣传涌现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 (二十)健全长效机制。 坚持一手抓专项治理、一手抓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 着力建立经费保障和稳定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必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建立行政监督机制,紧密结合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加强督促指导,强化规划和目标督查。 建立群众监督机制,完善服务热线,设立公开电话或投诉信箱,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建立舆论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先进,曝光问题,鞭策后进。 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纳入法制轨道。 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城市排水管理条例》等法规;健全法规、规章和规范体系,尽快启动《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各地、各部门要联系实际,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固化加强城乡环境建设和管理的政策规定, 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为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供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 (二十一)强化队伍建设。 坚持“专群结合、广泛动员、形成合力冶的原则,着力建设好职能化的管理队伍、专业化的技术队伍、市场化的日常保洁维护队伍。 配齐配好懂管理、会管理的管理人员,努力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实行依法管理和职能化管理。 积极推进执业资格制度, 逐步完善专业技术岗位从业人员准入与执业的管理,大力实施专业技术岗位的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计划,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质量和水平。 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逐步分离管理监督与日常保洁维护职能,聘用专业保洁公司,建立竞争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环境综合治理水平。 (二十二)加强督促检查。 加强对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督促检查,严格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 对工作落实、完成任务好的,进行表彰和奖励;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进展缓慢的,按照相关法规和《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追究责任。 把群众监督、媒体监督与行政单位监督结合起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动态督导机制,采取设立举报电话、明察暗访、定期检查、突击抽查和随机复查相结合等方式,查找问题、督促整改。 实行规范化考评,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成效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编辑本段《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各科室、城管直属大队及各中队、各城管联合执法队: 根据市相关部门要求,现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根据各自实际,细化工作措施,落实目标责任,切实推进我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特此通知。 二00九年三月十九日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府和市委、市府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部署精神,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品位,为市民创造一个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突出重点、打造亮点,乘势而上、全面提升的原则,集中整治影响城乡环境容貌的“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创造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基本达到城乡环境“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体系标准,展示绵阳人民积极乐观重建美好家园的精神面貌。 二、组织机构 成立市城管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组 长:申泽 副组长:秦燚 成 员:各科室、城管直属大队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陈惊涛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环境整治的日常事务协调、督查工作。 三、实施时间 2009年3月——2010年12月。 四、工作重点 针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长期性的特点,在全力开展多项专项整治的同时,着力健全完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一)建章立制 1、调整城管委组成人员。提请市政府尽快调整充实城管委组成人员,健全城管委例会制度、专题会议制度、现场办公制度、重大问题督查督办制度。 2、强化社区管理。赋予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城管职责,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网络。 3、健全完善激励机制。提请请市政府每年安排35万元专项资金,对城市管理工作实行目标考核。 4、制定发布相关规定和标准。提请市政府尽快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的决定》。提请市政府修订出台相应的市容秩序管理规定和标准。如《绵阳市市容管理标准》、《绵阳市户外广告设置规范》、《绵阳市景观照明管理办法》等。 5、推进城管数字化。完成“绵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硬件建设,提请市政府尽快成立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和监督中心,确定编制,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 (二)专项整治 1、户外广告牌匾、楼宇亮化专项整治。 邀请国内知名公司编制广告总体规划,继续对违规广告(店招)进行拆除,鼓励采用新材料在城区设置科技含量高、形式新颖的高端广告(店招),推进城区LED广告湾建设;会同专家组规范景观亮化审批设置程序,切实加强景观亮化维护管理。邀请国内一流的景观设计公司对城区(主要是沿江沿河、重要节点)景观亮化进行总体规划设计,重点打造好会客厅周边、市委市政府行政办公区域周边、双碑铁路立交桥、金家陵等重要节点和涪江两岸、富乐山、南山公园等区域景观亮化,对城区现有LED景观实施更新换代,提升城市形象。 2、乱牵乱挂、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专项整治。 逐街逐巷清理占道(跨门)经营,拆除乱牵乱挂,清理乱堆放物品,清除乱贴乱画,确保每条街道整洁、清爽、有序。 3、跨门经营、游商小贩、商业噪音、市场暴市专项整治。 做到专人管理特定区域,各片区联动,齐抓共管,及时纠此类行为。农贸市场要做到摊点归区,无乱摆摊点,无暴市。市场内清洁卫生、秩序良好。 4、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铁路沿线、城中村及开放式小区环境专项整治。 配合实施城市出入口景观改造和提升。全力支持、配合改造城市基础设施、景观道路、重要节点。做好城市交通标识标线、IC卡电话亭、邮政报刊厅、机动车停车场标识牌、城区报栏、照明设施、公交车、自动饮水机、休闲座椅等城市家具改造提升的协调、设置工作。清理铁路沿线白色垃圾、乱贴乱画。协调完善城中村及开放式小区的基础设施,疏通污水排放管道(沟),保证下水道畅通。清除城中村乱喷涂,按标准设置果皮箱,建设垃圾转运站,切实做到日产日清。 5、洗车场、停车场(点)、早(晚)市临时市场专项整治。 对城区洗车场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对无证和占用城市道路或绿化用地的洗车场依法予以取缔,对有证的进行规范提升。本着疏堵相结合的原则,会同相关部门规划设置停车场(点)、早(晚)市临时市场。 6、犬只敞放敞养专项整治。 依据《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建城区犬只管理的通告》(绵府通告【2007】3号),市公安局巡警支队、城管联合执法大队按照先发布通告、再集中整治的工作步骤进行集中整治。要做到动态和静态管理相结合,确保整治效果。 对于以上整治任务,各科室、中队要结合各自实际,确定各自的重点整治部位和标准,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各科室、中队工作依据有关标准进行检查考核,考核结果将进行通报。对成绩显著、效果明显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整治效果差、没有按时完成整治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科室、大队、中队要加强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明确目标责任,精心组织,密安排,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确保整治活动收到实效。 (二)深化宣传,畅通信息。充分利用宣传车、广场宣传、温馨提示、公益广告以及新闻媒体等形式集中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营造良好的整治氛围。各科室、大队、中队每天下午3:30前向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上报整治工作进展情况,不按时上报的,通报批评。 (三)严格考核,强化督查。分管领导要一天一调度,靠上做工作。管理科要深入一线,加强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办,对行动迟缓、不按时完成任务的要及时通报批评;对思路明确、行动迅速、效果显著的要及时通报表扬。并将督查情况列入绩效考核。 (四)依法办事,文明执法。要正确处理集中整治与依法行政的关系,讲究策略、注意方法,既要做到依法按程序办事,又要做到文明执法,还要保持集中整治的高压态势,实现整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五)保障到位,确保效果。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庞杂的系统工程。市城管办落实专项经费,确定专门人员,安排一定执法车辆,定期实施整治,不定期开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巩固成果,确保整治不走过场,收到明显效果。

C. 有没有什么有关城乡规划法的案例

村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围绕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以实施《城乡规划法》和开展"城乡规划年"活动为契机,完善村镇规划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快镇乡村规划编制步伐,提高规划设计水平;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为抓手,加大投入,强力推进,全面提升镇区容貌环境质量;以新农村建设"四个一批"为着力点,搞好村庄人居环境治理,推动农村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强省做出更大贡献.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村镇规划体系,加强规划指导
1,完善有关法规和规范标准.围绕学习宣贯《城乡规划法》,结合我省实际,修订出台《河北省镇,乡和村庄规划技术规定》,《河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积极推进《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的制订.
2,继续深化县域村镇空间布局规划.按照省政府《2008年目标任务分解方案》的要求,继续以县(市)域和镇(乡)域为单元深化村镇空间布局规划,在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镇总体规划中编制村庄空间布局专章,完善城乡一体的规划内容,统筹安排城乡居民点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明确转变,提升,改善,迁建的村庄名单和目标及措施,对不同类型村庄进行科学定位,分类指导.
3,加快镇乡村规划编制.各市,县(市)要认真执行《城乡规划法》,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水平和发展实际,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制订建制镇总体规划,需要编制的乡规划,村庄规划的编制计划.2008年完成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所辖村庄规划的编制.组织开展优秀村镇规划设计评选活动,总结先进经验,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提升规划设计水平..
4,开展建制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落实省建设厅《关于开展"城乡规划年"活动的实施方案》,建制镇尤其是重点镇,要本着急用先编的原则,在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批,保证控制性详细规划能够成为国有地有偿出让与转让的基本前提条件和对各类建设工程进行规划许可的直接依据.按照2009年建制镇镇区近期建设地段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并依法审批的要求,今年确保完成省级重点镇镇区近期建设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批工作.
5,规范规划管理行为.按照《城乡规划法》要求,省建设厅报请省政府确定可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镇名单.各市,县(市)规划部门要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规范性文件,依法做好建制镇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核发工作,保证规划许可内容和程序的合法性.
(二)创新重点镇发展机制,增强重点镇规模效益
1,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若干意见》,协调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镇建设.推动燕郊,胜芳,白沟等有条件的重点镇,尽快设立独立的财税机构和镇级金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扩大小城镇规模,有重点推动重点镇向小城市迈进.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争取贷款支持重点镇建设.健全城镇建设管理机构,督导5万人以上的镇设立城镇建设办公室,3万人以上镇配备专(兼)职建设助理员.
2,强化规划调控作用,继续推动"三集中"建设.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聚集的要求,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今后所有新建工业项目,都应进入工业区建设,工业区外的现有企业也要逐步向城镇转移.立足我省实际,选择和发展一批特点鲜明,产业突出,经济规模较大,配套协作程度较高的乡镇企业,将其所在地培育发展成为特色镇,专业镇.
3,实施重点镇动态管理.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城镇化发展统计监测的通知》要求,在全省重点镇开展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监测评价,建立健全重点镇建设发展的激励机制,实施重点镇动态考核,对发展缓慢的省级重点镇实行动态管理,进行调整,促进小城镇全面快速发展.
4,加强重点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3万人以上的重点镇开征污水处理费和生活垃圾处理费,推广适用于小城镇的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和运行机制,推进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垃圾集中处理体制,以县城为中心,联合周边村镇,实施区域性垃圾集运和集中处理.指导省培育的燕郊,胜芳,白沟,左各庄,留史,磁山,白塔,莲子,井店,马头,和村,交河,大营等重点镇,尽快启动垃圾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力争在2010年底前投入运营.
(三)大力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创建城镇优美环境
1,加强工作督导,狠抓城镇面貌大变样活动各项工作的落实.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城镇 面貌三年大变样的活动的通知》要求,制定《河北省建制镇面貌三年大变样考核标准》.各市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的要求,督导建制镇制定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的具体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指导建制镇细化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分工,确定量化的任务,确保拆除违章,环境保洁,完善基础设施,规整广告牌匾,建筑立面整容,园林绿化建设等重点工作的落实,实现城镇容貌环境的新突破.
2,大力开展城市设计,提高建筑设计水平,突出城镇特色.引进高水平规划设计队伍,开放村镇规划设计市场.重点镇要按照城镇面貌大变样活动的要求,围绕主街道和镇中心区,选择1-2个"精品示范工程",开展重点部位的城市设计,塑造一批彰显城镇特色的亮点,提升小城镇建设品位.
3,实施考核与奖惩,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各市要按照《河北省建制镇面貌三年大变样考核标准》,加强量化考核,分层次建立省培育的重点镇和一般建制镇"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考核评比办法,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信息网络,问卷调查等多种工具,确保考核结果的科学公正.

D. 如何提高城市建设品位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对照建设现代宜居城市的目标,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与不足。
一是城市意识还不够深厚。我旗的城镇建设是建立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之上,既没有经历过现代工业文明的熏陶,也没有现成的现代城市经营理念可以借鉴。2000年左右开始,我旗的小城镇建设才刚刚起步,在此之前,城镇建设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位和系统的规划,缺乏对城市的思考和城市的策划,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也缺乏深刻认识,文化底蕴、时代特征和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历时十年快速发展,因需而建的快速发展模式导致各种矛盾逐渐显现。
二是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从目前来看,阿荣旗城镇建设正处在由起步期向发展期的过渡时期,由城镇化向城市化的升级阶段。随着城市路网系统日臻完善,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个个惠民工程相继建成,城镇面貌从根本上得到了改观,但配套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形成支撑城市发展的完整体系。城市给排水、供热、供电等综合管网系统配套水平相对较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水平尚未达到建设现代城市的要求,地上施工与地下建设脱节,重复建设、倒置建设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物业管理和绿化系统完善任务也相对繁重,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良性互动的优势尚未形成。
三是城市特色还不够突出。我旗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对城市形象的品牌价值认识已非常深刻,城市整体形象设计科学合理,但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每年虽然新开发的楼盘很多,但还缺少上档次上规模的小区,很难给域外来旗人士留下过目不忘的印象。那吉镇环境卫生干净整洁是对外宣传展示的一张王牌,同时城市卫生和生态环境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认可,但由于那吉镇和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职能交叉重叠,还缺乏系统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如下:
第一,科学规划,把握城市发展方向。城市规划得如何,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因此,一要注重整体性。在修编《那吉镇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制定城市功能行业规划,细化控制性规划,调整产业规划,并将单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紧密衔接起来,做到提纲挈领,功能互补;二要把握科学性。要综合考虑,科学布局,不求最大,但求最佳。要选择实力强、影响力大的设计公司和专家学者参与到我旗城市建设规划中来,也可组织人员到城市建设做得比较好的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力求使规划超前、科学、合理,做到既符合时代潮流,同时也能经得住历史考验;三要体现公开性。规划草案出台后,要组织专业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复论证,并在电视、报纸、广播、网站等新闻媒体上公布,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使规划更加贴近实际,逐渐转化为市民意识;四要体现坚决性。要确保规划执行到位,避免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犯冷热病、欠子孙债的情况,确保城建项目开工一个、建成一个、见效一个,力争把每一项工程建设成为标志性工程。
第二,完善设施,提高城市承载功能。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这方面,一要超前筹划和建设。要在完善城市现有公用设施的基础上,适应城市“大西扩” 发展战略的需要,超前规划建设水、电、气、暖、路、讯等基础设施,不断扩大管网覆盖面,为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要通盘考虑。城市的公用设施必须合理布局,综合考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尽可能避免城市建设中由于认识和信心不足,造成规模小、规划乱、管理差、品位低的现象。尤其要对大型公用设施进行统筹、审慎考虑,充分发挥其效能,避免设施闲置和财力浪费;三是注重质量。要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设计,不折不扣地按设计施工。尤其是在建设群众性活动场馆、中小学校等公共设施时,更要严把质量关,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三,突出特色,彰显城市独特魅力。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特色需要挖掘和创造。在城市建设中,我旗要学习借鉴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好做法、好经验,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一要注重在规划建设上做文章。在规划和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建议一路一树种、一园一景观,每条街的造型风格和外观色调都应科学设计,精心施工,凸显特色和亮点;二要注重在建造生态景观上做文章。要切实抓好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建议参考以下几个定位:如把那吉镇打造成为现代工业催生型城镇;把亚东镇打造成为市场带动发展型城镇;把音河乡打造成为特色产业发展型城镇;把向阳峪镇打造成为绿色食品牵引型城镇;把查巴奇乡、新发乡打造成为民族民俗旅游开发型城镇;把霍尔奇镇打造成为域外人口开发型城镇,等等,通过不断明晰各个城镇发展定位,逐渐形成一镇一品的建设格局;三要注意在塑造人文景观上做文章。要把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人文资源,用好英雄王杰故乡和抗联革命老区两张名片,加强爱国主义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充分体现我旗历史人文特色,增加城市亮点。

E.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机制体制创新

(一)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快科学推进

应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一是强化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远近结合、适度超前,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产城一体、统筹城乡”的要求,科学编制城镇发展规划;完善规划编制的民主决策机制,提高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广泛吸收各方面意见。二是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衔接。着眼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注重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发展、新村建设等各类规划相互衔接,强化部门协调和信息沟通,避免各自为政。三是完善规划管理实施机制。进一步健全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的规划管理体制,增强规划管理的约束性,保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避免规划变更的随意性,严格规划修改的法定程序,防止以权代规、一任领导一个规划。

(二)完善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空间布局

应在我省现有城镇体系结构基础上,抓住实施成渝经济区战略的有利时机,加快构建以“一核四群”为主体,由中小城市和城镇相互促进,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立足川渝、辐射西部的现代化城镇体系。一是突出“一核”,加快天府新区建设。以规划建设天府新区为契机,大力拓展成都和周边地区的城镇发展空间,着力优化人居环境和产业布局,加强城市老区和新区建设的有机衔接,增强成都的竞争力和集聚辐射能力,把成都建成国际性的区域枢纽和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引领全省和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二是推进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四大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城市集群化发展,加强城市间分工协作,提高整体发展效益;突出次级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增强省界区域的要素聚集、产业发展和吸纳能力,形成强有力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三是加强县城和重点特色小城镇建设。以县城扩容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加快中小城市和重点镇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公共服务,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乡村城镇化的增长点和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

(三)强化城镇功能定位,突出发展特色

科学定位城镇功能是避免城镇建设同质化的基础。城市群的内涵关键在城市间的功能分工。一是科学确定城镇的功能定位。突出各城镇的优势和特色,着眼全局、因地制宜确定城镇的功能定位,在宜居、宜业的基础上,引导城镇走差异化、个性化发展道路。二是深化城镇的功能分工。促进中心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对中心城市的协作配套,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统筹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促进新旧城区功能互补。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小城镇。小城镇建设应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科学规划发展方向,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镇,引导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

(四)着力强化产业支撑,推进“两化”互动

应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发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成渝经济区规划等重大规划的引导作用,优化城市产业布局;按照大城市发展大产业、大产业支撑大城市的要求,以城市群建设为着力点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使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二是做强城镇特色优势产业。大城市应依托人才、技术、资本等优势,重点发展附加值高、就业容量大、环境污染小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绿色产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应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强与大城市的产业配套,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三是推进产城互动融合发展。以产业园区作为“两化”互动发展的空间结合点,协调好城市和园区的空间关系,按照产城一体、统筹布局、协调发展的理念,做好城市和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使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互为依托、相互促进。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

应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大力推进和整体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一是强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统筹规划和建设城镇交通、给排水、供电、供气和环保等市政设施,同步推进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旧城区相关设施改造,避免出现拉链式重复施工和“城中看海”现象。二是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关系群众生活的突出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教育、医疗、科技、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是重视防灾减灾和应急设施建设。加强城镇防洪排涝、防震减灾和公安消防等设施建设,与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镇形象相结合,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全感。

(六)深入推进开放合作,创新体制机制

应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城镇建设与管理体制,构建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一是扩大开放合作。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营造城市国际化的软环境,引导城市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二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高度重视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大力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尤其是跨梯度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并以此作为“两化”互动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户籍、土地、社保、就业等改革,强化相关重大政策措施,促进城乡人口和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新型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创新市县行政管理体制,赋予部分市县更多管理权限;建立人口和经济集聚规模与建设用地指标的挂钩机制,促进城镇集约发展。

(七)注重倡导城市文明,提升文化内涵

应坚持文化为魂,塑造城市形象,培育城市精神,打造城市品牌,增强城市软实力。一是倡导城市文明。加强新型城镇化的舆论宣传,尤其是突出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构建全社会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共识与合力。二是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大力加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强化城市风貌塑造,传承、吸收历史文化及现代文化精髓,彰显城市文化个性和巴蜀文化魅力,提升城市品位。三是培育城市精神。积极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注重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和维护城市荣誉意识,培养城市主人翁精神,树立先进的城市理念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提高政府管理能力,提升政府公众形象,引领、培育和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精神。

F. 城乡建设管理提升年怎么理解

城乡建设管理的主要职能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城乡建设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拟定市政、公用事业、园林绿化和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城建监察工作。
(二)负责城市道路、桥涵、排水、照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研究拟定市政基础设施养护管理办法,并监督实施;负责城市排涝工作。
(三)对全市公用事业实行行业管理,负责全市城市供水、燃气能力、污水处理的经营资质审查;实施行业技术指标、产品标准,参与价格的制定并监督执行;监管企业安全生产和服务质量;实施对国有企业财产的监管工作。
(四)负责全市城市绿化管理工作;研究拟定城市绿化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五)负责市容和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拟定城市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并组织监督检查。
(六)负责全市户外广告设置和监督管理;拟定户外广告设置的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
(七)负责全市经营性停车设施的行业管理;组织拟定有关停车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政策。
(八)负责编制市政、公用事业、园林绿化和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等方面的维护及专项费用的年度计划,对其实施监督;管理本系统收费工作。(九)指导县区城乡建设管理工作及承办市市容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
(十)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要提升就要从以上几方面入手,拿出具体措施,这样就可以了。

G. 怎样才能做好城乡环境优化工程,提升城市品位

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城市管理等多个领域和多种技术手段的协同运作。同时,市民素质的提升又是一个内在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其间受到生活习俗、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等多重影响。
1、认识要深化,这是提高市民道德素质的前提条件。要深刻认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把提高市民素质与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塑造具有现代思想意识和良好道德风尚的文明市民,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终极目标。在城市管理中,要转变重物不重人,片面重视办企业、建商厦、架桥筑路等城市硬件建设,忽视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忽视推进城市文明建设等城市软件建设的倾向,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市民文明素质提高紧密结合起来。
2、从小事抓起、从具体事情抓起。实际上,事关市民素质的事情大都是一些“小事”,但恰恰就是这些小事最能反映出一个城市市民的基本素质。建设文明城市,抓好“小事”很重要。要教育和引导生活、工作在西安的每一个人,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怎样做一个好市民、做一个尽职尽责的职业工作者入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小善而成大善”,逐渐形成人人知荣辱、守道德、讲文明的良好局面。
3、加强城市管理,依法治市。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道德力量与法制力量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巨大威力。作为城市,应注重把我们一直倡导并行之有效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纠正不良行为和劣习的要求,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并严格执行,为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规范市民社会行为起到导向引路作用。此外,城市管理职能部门要强化监督管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较高的道德水平与完备有力的外在监督密不可分。

H. 谁有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演讲稿件急用啊!!星期一要在乡政府的会议上演讲!!

同志们:
上午的座谈会开得很好,感谢省直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你们发言都很有深度,虽然因时间关系没能展开,但很有针对性。说明同志们一是很关心,二是很内行,三是收到《条例》以后的研究得很有深度,对我有很多启发,感谢同志们!
会议开始时,纯刚同志介绍了《条例》立法工作的推进情况,大家围绕《条例》的立法工作和提高《条例》的立法质量,提出了许多好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首先,要充分认识制定《条例》对推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意义
城乡环境是一个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是区域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可以说城乡环境是一个基础性的、战略性的、关键性的、可持续性的资源。在各地竞相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城乡环境已成为影响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讲,项目、投入、人才问题等等,都与城乡环境紧密相关,良好的城乡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及时作出在全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定,凝神聚力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入手,以城乡环境优化促进经济发展,全力打造经济发展最基础的平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破解环境约束难题,也有利于再造发展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这对于我们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来说,无疑是厚积薄发,后发先至,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发展后劲英明决策。实践证明,通过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各地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外部美誉度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大,对我省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旅游经济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制定《条例》就是把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基本思路和重大战略部署和经过两年多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政策上升为地方性法规,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纳入法制轨道。
其二,要充分认识制定《条例》对改善民生,建设和谐四川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良好的城乡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对环境友好、生态保护、健康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对创造清洁、整齐、优美城乡环境的愿望更加强烈。尽快改善城乡环境面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平台,好的城乡环境有利于社会进步,化解各方面的矛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紧扣民生所需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向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领域拓展和延伸,无论是城乡主干道、公园广场建设,还是旧城小巷改造,围绕治脏、治乱、治破、治暗,以城乡道路、城区亮化、交通秩序、市场环境为重点,加大城乡容貌和环境卫生整治力度。通过高标准、大手笔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增强了城乡社会服务功能,提升了城镇档次和品位,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解决了农村垃圾“老大难”问题,还人民群众一个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城乡环境,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贴身的实惠,人民群众对生活的地方有了幸福感,社会更加和谐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条例》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是以人为本治国理念在地方立法中的体现,是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的。
其三,要充分认识制定《条例》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集中地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思想,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从过去的直接参与经济建设转到服务于经济建设,“企业创造财富,政府创造环境,” 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对服务型政府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制定《条例》就是贯彻实施党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在我省迅捷高效地实施发挥重大作用。
其四,要充分认识制定《条例》的重大历史意义
“移风易俗,改造中国”,是几代共产党人的追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就是向千百年来的陋习和恶俗宣战。早在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一艘外国客轮上亲眼目睹了一个拖着长辫的同胞把一口浓浓的黄痰吐在红地毯上,为此他一直萦怀于心,并特地撰文,想唤起民众文明意识的觉醒,可是直到今天,民众脑后的辫子早已消失,而民众吐痰的陋习却依然没有改掉。此外如乱扔、乱倒、乱停、乱摆、乱贴、乱挂等陋习现象比比皆是,整治 “七乱”现象,自觉“除陋习、树新风”,特别是广大农村,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有人说这是一场革命,我看一点也不夸张,要实现“移风易俗,改造中国”追求,需要进行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所以,制定《条例》是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法制化、常态化,建立和完善长效工作机制的题中之义。《条例》不仅是我省法制建设,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座里程碑。
前面我讲的只是个人对制定《条例》的原则、指导思想的认识。立法过程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也是不同思想、主张的交流交锋过程。今天的座谈会,大家畅所欲言,谈了自己对《条例》意见和建议,也是深化对省委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重大决策的理解和增强自觉性的过程。会后,城环资委要认真整理各位同志的意见和建议,把《条例》修改好。
谢谢大家!

I. 如何提高城镇化质量

推进城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城镇化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必然要求。
按照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要求,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基础上继续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矛盾,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关键就在于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建设,让更多的农民实现身份、职业和观念的全新转换,能够缩小社会成员在财富分配、发展机会、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增强社会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城镇化建设,把大量的农村人口变为城市居民,既可以转变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收入水平,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也可以使留在农村的人口提高资源占有水平,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共同富裕。

阅读全文

与城乡建设事关城乡品位提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司社保账户变更说明 浏览:719
威远县严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797
鄂州住房公积金帐号 浏览:250
江都区建设局与引江棚户区 浏览:717
扬州住房公积金比例 浏览:516
无业买社保还需要买公积金吗 浏览:403
退伍军人住房补贴新政策 浏览:385
工资5000深圳交社保后最后拿到多少 浏览:373
管城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招聘 浏览:777
杭州滨江住房公积金 浏览:856
社保缴费基数有试用期工资吗 浏览:377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专业 浏览:656
现代设计建筑设计 浏览:9
2014年天津社保缴纳基数是多少 浏览:758
社保交基数高 浏览: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还多少 浏览:732
北京社保卡办理点 浏览:827
黄陂前川卫生院生化分析仪中标公告 浏览:677
安徽和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浏览:455
社保卡上没有录入缴费信息吗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