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尤溪团结解建二手房
尤溪团结解建二手房寻找该类房源的具体方式,共分为三种方式:
1、网络渠道:找房网,版58,赶集,当地论坛等网权络寻找(优势是信息量大,成本低;劣势是虚假房源多,良莠不齐);
2、中介机构:当地品牌中介机构或直接委托一家全国连锁的正规品牌中介机构办理(优势是房源真实有效,随时看房,还免费;劣势是需要花钱);
3、个人人脉资源:自己去找,或者熟人介绍(优势是对房源绝对了解,劣势是砍价难)。
满意请采纳
谢谢
㈡ 尤溪洲大桥的设计缺陷之争
尤溪洲大桥非机动车牵行与人行道共设置约2.3米宽,其中两道栏杆宽度约为0.55米,因此非机动车牵行与人行道净宽约为1.75米。中午11点半左右下班高峰时段,这个道宽对于上下班高峰期的人群来说确实比较窄,不仅人群行进速度很慢,不少市民还不得不时不时停下车子给其他人让路。
此外,由于两侧非机动车道尽头是绿化带,要出去,还必须拐一个大弯下桥,市民必须多行进几百米的距离。不少市民建议,能否拓宽尤溪洲大桥的非机动车道,便于市民通行。
福州市建设局解释说尤溪洲大桥原本是设计为城市快速路大桥主车道,与北江滨路形成高架立交,南北直行非机动车上下桥需与北江滨路的非机动车上下桥合并统筹设计。但由于受上下高差大和北江滨南侧用地条件的限制,自行车过桥设计成为牵行上下桥。这种设计方案对尤溪洲大桥建设当时的人流量是完全适用的,但随着近年来江滨的建设,居民的增多,才导致现在的拥堵情况。
对于拓宽非机动车道的建议,福州市建设局表示,尤溪洲大桥是闽江上的大桥,不能像道路一样想拓宽就拓宽,还涉及桥梁的结构问题,因此目前暂没有计划对尤溪洲大桥非机动车道进行改造。今年拟计划对该桥与北江滨路相交处的交通连接方式进行局部改造。
据了解,针对建议中提出的尤溪洲大桥节点交通问题,福州市建设部门提出了两种改善方案,一是采用匝道直接接入江滨路主干道,修建一座“梨形”立交,二是采用上下桥左转匝道需经过桥下信号灯通行,修建一座半苜蓿叶形立交。
目前两种方案均已通过技术人员讨论研究通过,其他桥头交通整治改造立交方案也已通过审查,并列入福州市政建设储备项目。
㈢ 那位朋友知道: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车管所的网站,我有本摩托车驾照11年到期换证没去换,不知现在还有档
没有了过期半年就销档了。除非你有人熟悉里面的人 。吧档案提出来从新进系统
㈣ 尤溪小虎网的基本数据
数字统计(2013年8月数据)
注册会员:133000 (每天以200人增加速度)
会员卡加盟:尤专溪地区加盟合作联盟商属家超过250家 店面挂有小虎网标识
会员卡发行量:超过2万张
日访问量:超过8万人次
日访问独立IP:超过1万个
发贴量:超过3000/天
小虎网是目前尤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本地综合信息门户网站
㈤ 尤溪县属于福建省哪个市
尤溪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宋代著名的大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就诞生在这里,这就是亨有"闽中明珠"美誉的尤溪县。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时器时代尤溪县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建县,以境内的尤溪为县名,别名沈溪。建国后属南平专区管辖,1970年改辖三明地区(市)。
位于福建省中部,闽江西南侧,戴云山脉西坡,属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8.9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600-1800毫米,全年无霜期312天以上。东邻闽清县和永泰县,南接德化县,西连大田县和沙县,北与南平市交界,是三明市的东大门。境内交通便利,县城距福州162公里、三明116公里、南平89公里、尤溪口火车站47公里;建设中的"京福高速公路"贯穿尤溪县,并在尤溪县境内设立2个互通口。尤溪口和西滨的码头可供500吨级船舶直达福州马尾港。
尤溪县土地总面积3463平方公里,仅次于建瓯市,居全省第二位,现有耕地面积34.3万亩,其中水田33.4万亩;园地面积25.8万亩,其中果园19.5万亩,茶园6.3万亩;未利用土地面积近50万亩,其中宜农荒地7.1万亩。尤溪县水域资源丰富,河流水面4.5万亩,沟渠水面1.4万亩,水口电站、水东电站、拥口电站、街面电站、柳塘水库等,可大力发展库湾养鱼、网箱养鱼,同时可利用库区消落区建成精养鱼塘及鳗鱼养殖基地。尤溪县现辖8个镇(城关镇、梅仙镇、西滨镇、尤溪口镇、洋中镇、新阳镇、管前镇、西城镇),7个乡(联合乡、汤川乡、溪尾乡、中仙乡、台溪乡、坂面乡、八字桥乡),260个村(居)委会,3076个村民小组,人口42.1万人。
"一人二特三山四水"作为尤溪县旅游资源的特色所在。一人即朱熹,朱熹在诞生地尤溪的文化遗存,在深厚的朱子文化积淀中无疑是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南溪书院"建筑群中的开山书院、半亩方塘、观书第、活水亭、溯源处、以及文庙大成殿、韦斋旧治文物、以朱熹手植樟树为中心开辟的"沈郎樟公园"、朱熹文物展览厅大楼等。特别是朱熹家谱的发现,更使尤溪成为海内外宾客敬仰先贤和朱子后裔寻根谒祖的圣地。二特即特色林业、特色农业,三山即后楼枕头山、梅仙的倒排岩山、坂面的蓬莱山,四水即水口水电站库区、雍口水电站库区、水东水电站库区和"十五"将动工兴建的街面大型水电站库区。已经形成覆盖全县的旅游网络。
尤溪县地质复杂,矿产多样。目前已发现钨矿、黄金、锰、褐铁矿、铅锌矿、大理石、石灰岩等28个矿种,已开发利用的18种。位于大断裂附近的梅仙、中仙、台溪、坂面等地是矿产集中分布地区。梅仙铅锌银矿,铅锌远景储量300万吨,银2000吨,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有色金属矿床。
尤溪县农业发达,是全国、全省商品粮基地县之一,享有闽中粮仓;是福建省食用菌主要生产县之一,现成为全国11个食用菌产值超亿元县之一,山、水、田资源丰富。山地鸡、金柑、芦柑、笋干、土纸、板栗、香菇、蘑菇、姬松葺、金针菇、灵芝、木耳、茶树菇、绿笋、茶叶等土特产品久负盛名,驰名省内外。"九五"期间,尤溪县在"特色农业、高优农业、创汇农业、产业农业"等方面做足文章,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立足县情,深挖潜在资源,充分发挥县里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尤溪山地鸡等特种养殖业、食用菌、名优茶果、烟叶、竹业、水产六大主导产业的形成对全县产业链的延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列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列入市级龙头企业4家,尤溪山地鸡、汤川反季节蔬菜、反季节食用菌等7个项目与福建超大集团建立了农业发展战略伙伴关系。
尤溪县是全国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林地面积378万亩,居全省第二位,森林覆盖率75.2%,森林蓄积量1679万㎡。植物种类多达1300多种,其中有秃杉、南方红豆杉等2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9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主要用材林树种有杉木42%、马尾松45.8%、和阔叶木12.2%,毛竹蓄积量4500万根以上,现有培育九大基地:商品用材林基地150万亩、造纸用材林基地40万亩、胶合板材林基地10万亩、松脂采脂林基地10万亩、毛竹丰产林基地10万亩、食用菌林基地5万亩、茶果林基地9万亩、药材林基地1万亩、绿竹林基地100万簇。平均年出材量250万㎡,毛竹近400万根。茂盛的森林繁衍了众多的野生动物,全县野生动物270多种,其中有云豹、弥猴等4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27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被列入全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试点县。
尤溪县2000年成功举办了尤溪县特色产品展销会,成交额达4221.29万元。推行品牌工程,"东岩云雾茶"荣获第二届国际茶博览会优质奖和全省名优特博览会金奖,"秀峰"牌蔬菜、笋系列加工产品被列入市"三个一批"创名牌企业、产品,金柑、姬松茸、杏鲍菇等产品申报省级名牌农副产品。汤川普济茶(苦竹茶)、华口水仙茶、音头山仙茶和明山圣王茶是我县四大地方特色名茶。三洪金柑、后禄坪芦柑、九都柚是我县的名特水果。
享有"金柑之乡"、"食用菌之乡"、"尤溪山地鸡之乡"的尤溪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幅员广阔,资源丰富,交通方便,是投资的理想场所,贸易的忠实伙伴。尤溪县42万人民竭诚欢迎您前来参观考察、洽谈贸易、投资兴业。
㈥ 尤溪县的经济概况
尤溪县在建县前被称为山峒地带,建县后逐渐开发;宋代,经济、文化逐渐发展,被列为上县;元代被誉为“闽中尼山”;明初,矿冶、地丁赋税苛重,爆发过蒋福成、郑永祖领导的农民起义。尔后罢银冶,划地立大田县。明清两代,手工业、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有所发展。但本县历代封建王朝的官吏,对于地方经济资源的开发,未见有显著事功。民国初期,土匪骚乱,军阀混战,社会不宁,百业衰败。抗日战争时期,闽江口被日军封锁,本县木材、土纸等农林产品的输出和外来的粮食输入,都遭阻断,人民生活困苦。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加强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在本县的革命活动,遭到破坏和镇压。当时,政府横征暴敛,货币贬值,金融紊乱,农林工商均停滞萎缩,民生凋敝。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迅速发展,但也有过失误和挫折。1950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经过平息匪患和土地所有制的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年均增加389.44万元;1953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年均增加数上升为469.60万元;1958至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大跃进”、“共产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年均增加仅为247.02万元;1963至1965年执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年均增加升到823.11万元;“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三、四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前五年年均增加仅160.29万元,后五年年均增加637.12万元;197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1978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使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加821.94万元;1981至1985年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实行改革、开放方针,年均增加跃为1537.90万元。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2488.68万元,比1950年增长8.6倍。国家和个人收入均成倍增长,全县预算内的财政收入由1953年的70.4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2060.44万元,年均递增9%;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58年的85元增加到1985年的439元,增长四倍多;全县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由1957年的529元增加到1985年的1024元,增长近一倍。城乡人民储蓄年终余额由1951年的3.2万元上升到1985年的3714万元,增长1160倍。城乡人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中、高档商品相当普及。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农村大部分农民都盖了质量较高的新房。
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9.69亿元,比2011年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2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60.77亿元,增长25.7%;第三产业增加值39.70亿元,增长7.9%。从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和拉动力来看,第一产业贡献率为7.8%,拉动生产总值增长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贡献率为76.7%,拉动生产总值增长1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为15.5%,拉动生产总值增长2.2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8.4%。
2012年完成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资391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0%;完成验资口径实际利用外资104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1%。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3082万美元,其中外贸进口271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8%,外贸出口达1036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2.6%。
2012年公共财政总收入90782万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上划中央收入31626万元,增长10.6%;地方公共财政收入59156万元,增长24.3%。全县公共财政支出148485万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教育支出43648万元,农林水利事务支出25545万元,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0578万元,医疗卫生支出16121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13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9.0%、17.0%、36.0%、28.5%和34.1%。基金预算支出134327万元,比上年增长101.3%。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0.94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人民币个人储蓄存款余额55.24亿元,增长25.5%;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5.6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尤溪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多,劳力足。这些,都为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解放前,本县由于长期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交通不便,耕作技术落后,经营单一,生产发展缓慢。农作物历来以水稻为主,其次是甘薯及少量麦、麻、茶果;畜禽饲养以猪为首,还有鸡、鸭、兔、牛、羊。农业生产力低下,遭到自然灾害,农作物便歉收、绝收。民国时期,粮食欠缺,农民生活贫困,流往外地谋生者甚多。
新中国建立后,尤溪县经过土地改革、互助合作运动,解放了生产力。同时,逐步加强耕作技术指导,农业生产效益得到较快提高。1953年全县粮食总产比1949年增长43.63%,开始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结束了本县缺粮的历史。1956年,全县粮食总产比1950年增长47.3%,年递增6.67%,提供商品粮525.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下同)比1950年增长76.6%,年递增10%。
1958年10月全县农村人民公社化后,刮“共产风”,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加上自然灾害,粮食连续3年歉收,农民收入减少,生活困难。1962年,全面贯彻执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六十条)》,纠正农村工作中部分“左”的错误,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同时推广良种、大养母猪、开展多种经营,生产有所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批判所谓资本主义复辟,限制农民多种经营,农业生产再度受到破坏。1970年以后,搞农田基建,推行水稻“三改三扩大”,粮食虽得到较大幅度增产;但基建投资过大,忽视多种经营,经济效益低,农民生活改善不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进行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方针;推广杂交水稻、柑桔上山、猪人工授精等科技成果,并且增加动力机械、化学肥料,农业生产得到较全面发展。1985年,全县粮食总产17278.6万公斤,比1978年增加28.45%,比1950年增加3.2倍。全县卖给国家商品粮3039万公斤,成为全省商品粮基地县。水果、茶叶、淡水鱼、大豆、生猪等产量也迅速增加。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3135.0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8.41%。农业生产结构得到初步改善,在1985年农业总产值中多种经营占60.7%。这个比重比1976年提高5%,比1950年提高15%。农村各种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不断出现,提高了农产品商品率(1985年为44.4%)。农村呈现繁荣景象。
2012年完成农业产值36.63亿元。 尤溪县的工业,在民国以前仅有造纸、造船、炼银、炼铁、烧石灰、制陶瓷、铸锅、酿酒、制酱油、榨糖、榨油、木器、竹器、铁器等作坊,以及家庭副业的织纻、织席和弹棉、编棕衣等,都是个体经营,规模很小,手工操作,工具简易,地点分散。民国时期,才出现了发电、印刷、兵工3家近代工业企业,规模也很小。尤溪和平解放前夕,全县仅有15种手工业行业、150个作坊和2个工厂。
尤溪和平解放后,中共尤溪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积极扶持工业,地方工业发展较快,不仅改造了私营工业,而且积极创办地方国营工业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但在如何发展工业生产方面也有教训。例如:1958年“大炼钢铁”得不偿失,手工业“提前过渡”事倍功半,“文化大革命”时期工业受挫折,都应引以为戒。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地方优势资源为主的林产化工、竹木加工、造纸、建材、罐头等工业蓬勃发展。企业的扩、建技术改造及新产品引进开发,不断增加工业的活力。工业企业的管理,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大部分建立健全了以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各类工业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同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大办乡村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工业产品的品种、产量增加,质量提高。进入国际市场的有:松香、松节油、水轮泵、高低压电瓷、日用瓷、罐头、钨精矿、白石米、厘竹、竹编和首饰盒工艺品。传统产品在省内称优的有:“满山红”黄酒、“山花”酒、新桥粉干。1985年,全县有森工、食品、化工、造纸、建材、电力、机械、陶瓷、电子、印刷、工艺美术、矿冶、缝纫等20个门类,企业4456家,职工22622人,工业总产值达9353.61万元(比1950年增长100.24倍,比1978年增长1.02倍),占当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41.59%。其中,地方国营企业25家,职工3770人,总产值4219.46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5.11%,全员劳动生产率10812元,比1981年增加540元,比1978年增加1177元;县办集体企业31家,职工1577人,总产值937.02万元,占工业总产值10.02%,全员劳动生产率4457元,比1981年增加338元;乡(镇)办、村办、联合体、个体等企业有4400家,职工17275人,总产值4197.13万元,比1978年增长1.78倍,占工业总产值的44.87%。
2012年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72.0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0.3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1.1%和22.0%。全县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50.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7.7%,其中纺织、服装业产值87.3亿元,林产业产值31.6亿元,矿产、矿物制品业产值32.0亿元。
尤溪经济开发区于2003年设立,2006年省政府批准并经国家发改委确认升格为省级开发区,总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以13500亩的城西园、4800亩的埔头园、82000亩的城南园、5000亩的林坑园、2700亩的仙山园等为主园的“一区多园”格局。已开发面积近20000亩,已入驻企业150多家,从业人员20000多人,以林产、纺织、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开发区多项经济指标位于全省山区县开发区前列,荣获“福建省级工业园区建设先进单位”、“福建省级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海西十佳品牌工业园区”等荣誉称号,被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为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信息调查样本采集点。 据民国《尤溪县志》载,宋代本县城镇有商店、农村有圩集;明、清时代商业发展较快。当时,本县输出商品主要是茶叶、土纸、木炭、柴片、笋干、香菇、木材、毛竹;输入商品主要是食盐、棉布、日用杂货、果品、海产品、中药材。商品运输主要靠船运、筏运和肩挑。处于交通要道的村落,逐步形成集市贸易场所。尤溪两岸的一些大村落,逐渐形成商品集散转运的码头或小集镇,各种商店陆续办起,资本较多的商人在县城设店建仓,开展批零兼营的购销活动。一些小商小贩也应运而生。县城逐渐形成商业中心。
民国时期,本县兵灾匪祸不断,社会极不安定。虽然江西、福州、永春等地一些商人到尤溪县开业,但由于山区交通闭塞,商品运输比较困难,生产水平和人民购买力低,因此,市场仍不繁荣。尤其是军阀卢兴邦统治时期,发行地方性货币,干扰市场,“广豫”票停用作废,“华通”票打折收回,使一些商人、农民蒙受损失。抗日战争胜利后,官僚富绅挤入商业,利用权势垄断市场,随意涨跌物价,对小商小贩进行排挤倾轧,更使市场日益凋零。至民国35年(1946),全县仅有大小商店693家,民国37年降为570家,民国38年初又降为280家。
1949年7月5日尤溪和平解放,县人民政府首先保护原有的商业。同时,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指引下,逐步建立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对粮、油、木材等实行统购统销,对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专卖,这对制止不法商人囤积居奇、稳定市场物价、保证物资供应起了很大作用。1954年8月开始,对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底基本完成。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逐步壮大成为市场的主体经济。但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错误地把商品生产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除,限制了许多农副产品上市。这两个时期,市场物资几乎只有国营商店和供销合作社经营,物资短缺,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不便。
1978年以后,商业工作执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恢复国营、集体、个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实行多种经营方式和经营承包责任制。1985年,全县零售商业网点2835个,比1956年增加2.4倍,24处圩场全部开放,城乡市场空前繁荣,内外贸易购销两旺。1956年和1985年相比,全县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由149万元增加到4686.86万元;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由835.5万元增加到9285.03万元。外贸出口总值由1958年的19.6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632.6万元。国营商业1956年亏损4.14万元,1985年盈利70.8万元。供销合作商业实现的利润由1953年的5.1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100.02万元。
201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3.69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441个,比上年增加7个,增长1.6%。全年房地产施工项目18个,比上年增增长12.5%;房地产施工面积96.22万平方米,增长8.8%。全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837套,其中:廉租住房90套、公共租赁住房100套、经济适用住房312套、限价商品住房170套、城市棚户区150套、国有林区棚户区15套。
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6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全年限额以上贸易单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99亿元,占总额的32.1%,增长36.5%;限额以下贸易单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97亿元,占总额的13.1%,增长67.9%。全年接待入境游客40.1万人次,同比增长31.3%;实现旅游业收入2.42亿元,同比增长30.7%;带动农民增收8500万元,同比增长32.6%。
㈦ 尤溪吴建国调任何处
省统计局
㈧ 尤溪文公校园官网
www.wgzx.net 这就是文公中学官方版本的网址,网站更内新很慢容。
㈨ 尤溪县简介
尤溪县是福建省三明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三明市中部,地处闽中、戴云山脉回以北,毗邻闽清、永泰、沙县、大答田、南平、德化,素有“闽中明珠”之称。全境地势东西高、中部低。全县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近年来,通过确立"建设型兴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的发展定位,实施项目带动追赶战略,全县上下形成了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工业开发建设成效显著,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