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那曲县那曲地热田()
那曲地热田位于那曲行署所在地那曲镇南2公里处,距拉萨市328公里。那曲是青藏公路上的重镇,交通方便。地热田海拔4600米。
那曲地热田地处燕山期东西向构造带和喜马拉雅期北东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已发现存在东、西两处地热显示区,彼此相距4.5公里。西部地热显示区面积仅0.1平方公里,东部地热显示区面积较大,是那曲地热田的主体,也是地热地质勘查的主要对象。地热田地层有中侏罗统砂岩、泥岩,上白垩统火山凝灰岩,第三系上新统砂砾岩和广泛分布的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地热田热储盖层为中侏罗统泥岩,热储层为中侏罗统粉砂岩、细砂岩。在钻探所达到的708米深度范围内,已发现有5个热储层,厚度数十米不等,泥质粉砂岩和泥岩在热储层之间形成隔水层。地热田处于断裂破碎带中,平面形态明显受北东和北西两组断裂控制,总面积10.1平方公里,其中可供发电的中温区(温度110℃以上)面积0.6平方公里,外围9.5平方公里范围内属低温区,温度为25—110℃。
地热田热流体最高温度115.3℃,井口最大压力5.5公斤/平方厘米,最大流量240.9吨/小时,一般为50—100吨/小时,干度5.3%—5.9%,地热田总的发电潜力为5780千瓦(双工质机组)或2700千瓦(青岛汽轮机组),中温区积存热量为80.6×1012千卡,可采热量为6.4×1012千卡。
那曲地热田已经开发,最先用于沐浴,后又用于温室种植蔬菜和住屋取暖,目前正在建设地热发电站。
那曲地热田由于距那曲镇很近,故该地热显示早就被人们所发现,并利用地表出露的温泉水沐浴,以后还盖起了简易的温泉浴室。地热地质调查是1975年才开始进行的。
最先到此地进行考察的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地热组,1975年9月他们考察了那曲的地热显示,测量了水温,取样分析了水化学类型,做了一般性的地热调查。
1984年8月,在西藏自治区科委组织下,西藏地矿局地热地质大队在主要热显示区填制了水文地质草图,开展了静电α卡测量,提交了《那曲兵站温泉开发前景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西藏地矿局物探大队冯国良等在地热田布置了14个电测深点,初步圈定了低电阻区范围.认为有开发前景,并提出了两个验证低阻异常的钻孔孔位。1984年9月,地热地质大队田世华等在温泉浴室东侧施工了第一个验证孔,钻至60米深时发生井喷,获得温度为93℃的地热流体。
1985—1988年,西藏地热地质大队余章尧等在那曲地热田进行了正规的普查和详查工作,施工18个地质勘探和探采结合钻孔、20个测温孔,总进尺4886.19米,同时进行了综合地球物理测井和部分钻孔的热储工程测试。1989年6月由余章尧等编写提交了《那曲地热田地质详查报告》。与此同时,西藏地球物理探矿大队在地热田开展了1∶5万重力、磁法和直流电法综合物探普查,圈出了东、西两个低电阻区,而东低阻区对应那曲地热田东部地热显示区,视电阻率极小值15欧姆米等值线范围2.5平方公里,经证实大致与60℃等温线范围相当。1985年,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朱炳球等在地热田做了土壤汞量测量,圈出汞异常区8平方公里,其中高含量区面积2平方公里,与地热田及低阻区范围大致吻合。
1990年8月,为了满足联合国援建那曲双工质机组1000千瓦地热困电厂的需要,分别由西藏地热地质大队和天津地矿局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承担,在地热田的中温区内施工两个大口径生产井,孔深分别为501.67米和299.96米,分别于1990年底和1991年完成,并提交使用。
那曲地热田是一个规模不大的中温地热田,当地政府不断扩大该地热资源的开发应用领域,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1985年开始,已建成面积为2400平方米的地热温室,种植各种蔬菜,改变了那曲地区不产蔬菜的历史,基本保证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需要;铺设了输水管道,将地热水送往宾馆、医院等单位采暖,采暖面积将由2000平方米扩大到2万平方米;那曲地热电厂正在建设中,发电机组已经到位,1993年9月正式发电,部分满足了那曲镇对电力的迫切需要,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那曲地热田地热流体中含钙较多,地热井结垢严重,影响了生产井的使用效率;由于地热田的开发利用,产生了地表水质的严重污染等环境问题,因此,环境监测和防治工作不容忽视。
『贰』 西藏那曲市海拔是多少米
西藏那曲市的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那曲,是西藏自治区下辖地级市。地处西藏北部,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东西长约1156千米,南北宽约760千米,东连昌都市,西接阿里地区,南与拉萨市、林芝市为邻,北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青海省接壤。总面积369674平方千米,总人口50.13万人。
高寒缺氧,气候干燥,全年大风日10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为-2.1℃,最冷时可达零下三、四十度,全年日照时数为2886小时以上。一年中五至九月份相对温暖,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
(2)那曲县建设局图片扩展阅读:
一、地质地貌
那曲地处西藏北部的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中部属高原丘陵地形,多山,但坡度较为平缓,大多数山呈浑圆状。
西北部海拔较高,由于地处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分支山脉或余脉,山峰较多,地势险峻,高差显著,海拔高度均在5500米以上,最高的桑顶康桑山,海拔约6500米。
北部属唐古拉山区域,系典型的高原山川地形,呈不规则椭圆形。唐古拉山脉呈屋脊状,横卧其间,地势中部高,南北低,西高东低,由中部的6,600米,逐步下降到北部的4700米、南部的4500米,平均海拔在5,200米以上。
东部属高原山地,海拔在3800-4500米之间,平均海拔约4100米,地势呈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状,海拔渐次降低。该地区西部海拔4400多米,多低山丘陵;东部海拔3,800多米,多高山峻岭。
二、相关报道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于18年4月25日正式公布撤地设市,这将是中国目前平均海拔最高、国土面积最大、最年轻的城市。
那曲地委委员秘书长、地直机关工委书记、撤地设市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王亚东介绍,那曲市国土面积43万平方公里,占西藏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辖11个县,总人口50余万人,其中牧业人口46.8万人。
那曲是中国五大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面积6.32亿亩,当地拥有丰富的天然饮用水资源、清洁能源、藏医药、野生动植物、旅游等资源。
2017年,那曲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9.82亿元(人民币,下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5.49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1252元、9782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7亿元,税收收入突破10亿元。
“那曲撤地设市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级政府,有了健全的组织机构。”王亚平表示,在立法、决策等方面,那曲有了更多自主权,进一步理顺了财权和事权,对于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管理服务能力,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那曲的影响力和内生发展动力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叁』 金中一的相关事件
2000年—2001年,浙江省海宁经济开区党委委员、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正局级,机内关党支部书记,容海宁经济开发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2001年—2002年,西藏自治区那曲县人民政府招商引资办公室主任、那曲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局长(其间:兼任海宁经济开发区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2001年—2002年,西藏自治区那曲县人民政府招商引资办公室主任、那曲县建设局局长,《那曲在线》CEO(其间:兼任海宁经济开发区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海宁市海昌街道党委委员);
2004年—2005年,浙江省海宁市治江围垦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市治江围垦管理委员会主任、副县级干部,海宁市治江围垦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2005年—2007年,海宁市尖山新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市治江围垦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副县级干部,海宁市尖山新区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2007年— ,海宁市司法局局长、市委政法委委员、副县级干部。
『肆』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人才交流中心
是的,就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伍』 那曲镇的自然资源
主要有野山羊、岩羊、獐子、猞猁、野驴、狗熊、狐狸、狼等。鸟类主要有藏雀,褐背地鸦、野鸡、秃鹰等,此外野鸭、天鹅、黑颈鹤、丹顶鹤等在夏季也光临此地。为了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境内共划定7处野生动物保护区。
野生植物主要有虫草、贝母、雪莲花为主的多种草药和少量的灌木林。虫草年产量2000公斤,贝母产量500公斤。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形成了一支以藏族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十五”期间,全地区共有各级学校213所,在校生5483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6%,青壮年脱盲率达到了65%以上。文化广播电视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5.8%和80.6%。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全地区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4个,医疗技术人员1010人,医疗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医疗条件大为改善,人口平均寿命从解放初期的35岁提高到68岁。援藏对口援藏是中央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浙江、辽宁两省和五大国有骨干企业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按照“对口支援,分片负责,定期轮换”的援藏工作方针,在自身存在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为本地筹措资金,落实项目,不断加大援助力度,援藏领域不断拓宽,援藏内涵不断丰富。1995年以来,累计援助资金(含物资折价)6.47亿元,涉及农牧业、交通、通讯、市政、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项目359个,极大地改善了本地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援藏干部以建设那曲、发展那曲、稳定那曲为己任,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真心实意地为藏北人民谋利益、办实事,带来了内地发达地区新的思想观念、发展思路、工作方法,带动了本地干部群众的思想大解放和观念大更新,改善了该地干部队伍结构,增强了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为那曲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贡献。交通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地区共建成各类电站42座,装机容量20439千瓦。以109、317国道和省道安狮公路为主体、以那曲镇为中心,辐射各县、乡、村的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通车里程达8.8万公里,已建成的青藏铁路纵贯那曲。兰西拉、黑昌光缆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那曲地区的通信条件,实现了乡乡通电话的目标。以地区、县城为中心的中小城镇初显规模。那曲镇由和平解放前的几间土坯房、几顶毛毡帐篷的小驿站,发展到市政功能齐全,常住人口8万余人,年流动人口20万人以上,城区建设面积达12平方公里的藏北重镇。
铁路:青藏铁路经过那曲,有那曲站。航空:那曲机场。 随着传统赛马大跑比赛获胜马匹和选手绕场而行,本届那曲羌塘恰青赛马艺术旅游节也缓缓落下帷幕。本届赛马艺术旅游节实现了旅游推广和经济收入的双提高,赛马节期间实现综合经济收入9698万余元,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8万余人次。
本届赛马艺术旅游节期间,共举办了马术竞技、抱石头、拔河等体育竞技项目8项,举办了文艺表演、“普古曲姆”暨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第五届民间歌手大赛等文艺活动共16场。参加演员2000余人次,参赛马匹800余匹次。共销售门票5.5万余张,门票收入80万余元。
赛马节期间,商贾云集,经贸兴盛,八方游客络绎不绝。全地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8万余人次,其中包括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和日本等国家的游客和港澳台同胞。 第四届魅力虫草节、畜产品暨民族手工艺产品展销会成果丰硕。那曲镇虫草销售额达9118万元,畜产品、土特产、民族手工艺产品共实现交易额300万余元,赛马场各类上市摊点营业总额达200万余元。
旅游推介实现新跨越,首次选拔出了旅游形象大使,百辆越野车远征可可西里、会师珠峰大本营公益万里行活动进展顺利,200余名区外游客畅游羌塘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