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城乡建设 >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变化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变化

发布时间:2021-01-20 04:12:18

A. 新中国现在和以前的生活变化对比

一、回首看历史

解放前夕,旧中国的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连年战争留下满目疮痍,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市场萧条,物价飞涨,失业现象严重,广大劳动人民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1949年,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当时大部分人的生活仍维持在最低的生存水平上。面对这样的局面,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安排就业,以安定人民生活。广大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这在发展生产稳定民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对救民于水火的共产党充满了热爱和感激,对自己当家做主充满了自豪和热情。“一五”时期被称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但是,由于已知的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扎扎实实的经济建设中去,人民生活几起几落,在温饱线上徘徊20年之久。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会忘记,人民生活虽有改善,由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供应匮乏,消费品供应不足,绝大多数商品都需要凭票证购买。正是在这个时期,整个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以及人民生活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35倍

如今,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已30年,我省也同全国一样,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跨越和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主体分配向个人倾斜,使城镇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到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29.45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与1981年相比,增长了35倍,26年间平均增速14.1%。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不断增加的,经历了“快速增长、高速增长、平稳增长”的过程,收入渠道实现多元化。

一是工资性收入仍是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非工资性收入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虽然不断下降,但仍占60%以上,是家庭总收入的主要来源。2008年达到8677.27元,比1981年增加了8313.56元,增长了23倍。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36.2%。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增长及比例变化可划分以下几个阶段:

非工资性收入发展时期。1981年至1985年,由于经济体制尚处在起步阶段,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减少,收入仍以工资为主,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一直保持在90%—94%之间,变化甚微。随着其他收入渠道的拓展,家庭收入的多元化渐渐表现出来,非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上升。

非工资性收入全面增长时期。1986年至1998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城镇职工从事个体经营、第二职业、停薪留职的人数逐渐增多,是非工资性收入增加和收入来源多样化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期非工资性收入还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由15.27%,上升到1998年的26.46%,增加了1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增长较快,到1998年为4223.88元,比1986年的764.76元增加了3459.12元,增长了4.5倍。家庭总收入增加带动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同步上升,由1986年的648.01元,116.75元,上升到1998年的3106.32元和1117.56元,分别增长了3.8倍和8.6倍。

非工资性收入高速增长时期。1999年至2008年,非工资性收入显著增加,占家庭收入比重稳中有升。1999年开始,在国企改革步伐加快,城镇居民就业渠道拓宽及就业主动权变化的共同影响下,非工资性收入快速增加。2008年达4928.76元,占家庭收入比重为36.2%,同2000年相比,增加了3453.08元,8年间平均增速高达16.27%,比重上升5.64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与非工资性收入比例接近6:4。

二是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均快速增长。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达到97.74元,比2002年增加了29.22元,增长42.6%。经营净收入为1154.14元,比2002年增加了332.96元。转移性收入为3676.88元,占非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为74.6%,比2002年增加了2003.48元,增长1.2倍。

三、农村居民收入增长27.3倍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省农村居民物质生活逐步丰裕,消费质量明显提高,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到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32.7元,比1978年的181元增长27.3倍,平均每年增长11.6%。

回顾30年来,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可以划分摆脱贫穷到解决温饱、温饱有余到实现总体小康、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三个阶段。

一是摆脱贫穷,解决温饱(1978至1991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由于我省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多,土地资源的优势充分显现,使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农民生活基本摆脱了贫穷,解决了温饱。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81元增加到1991年的748元,增长4.1倍,年均增长11.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79年的194元增加到1991年的649元,增长3.3倍,年均增长10.6%。恩格尔系数从1979年的67.5%下降到1991年的56.6%,下降10.9个百分点。

二是温饱有余,迈向总体小康(1992至1999年)

1992年,以邓小平南巡讲话,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定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整体配套、重点突破和全面攻坚的新阶段。

在这一时期,农村经济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和突破,各种市场的建立使商品从“小流通”走向“大流通”,为商品交换提供了便利条件。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为农民收入的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农民的生活水平也由温饱有余快速向总体小康迈进。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2年的807元增加到1999年的2261元,增长2.8倍,年均增长15.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92年的643元增加到1999年的1348元,增长2.1倍,年均增长11.2%。恩格尔系数从1992年的59.4%下降到1999年的53.3%,下降了6.1个百分点。根据《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测算,到1999年,我省农村居民生活基本实现了总体小康水平。

三是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2000至2008年)

进入新世纪,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主要是靠政策推动。自2003年以来的税费改革、免除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等惠农政策,对减轻农民负担、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显著提高。

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32.7元,比2000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11.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43.2元,比2000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10.5%。恩格尔系数为39.6%,比2000年的45.4%下降了5.8个百分点。

30年来,我省农民人均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其增长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农民收入与农村改革密切相关。1978年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81元增加到1988年的628元,增加447元,增长3.5倍,年均增长13.3%。而从1965年到1975年的十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0元增加到146元,仅增加6元。从1988年至1992年五年间基本没有针对农村改革的政策措施出台,致使这一时期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仅为6.4%。再就是从2003年至2008年的5年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1%。

二是农民收入与农产品价格密切相关。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的年份是农产品价格较大幅度上调的几年。改革以来这种情况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1979年至198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23元增加到463元,增长2.1倍,年均增长20.1%。第二次是1995年至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610元增加到1997年的2186元,增长35.8%,年均增长16.6%。

三是农民收入与惠农政策密切相关。2003年以来,国家实施了税费改革、免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等惠农政策,对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4年我省实行的“一免三补”政策,使农民人均直接增收228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8.5%。到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实际得到各种政策性补贴收入356元,同比增长41.3%,对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14%。也使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2530元增加到2008年的4932.7元,增加2402.7元,增长95%,年均增长14.3%。

四是农民收入与打工收入密切相关。1978年至1983年是我省农民纯收入高速增长时期,年均增长20.7%。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的推动力主要归功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入90年代后,虽说家庭经营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主体,但随着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工资性收入)的不断增加。使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86.9%下降到2008年的67.8%;而同期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由8.1%提高到16.4%。从绝对数看,2008年我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为3344.7元,比1990年增长4.8倍,而同期工资性收入增长12.5倍。工资性收入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由1990年的-5%,上升至2008年的13.3%,上升了18.3个百分点,显现出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主要来源。而到2008年,我省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1)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主体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户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收入来源由集体统一经营为主转向家庭经营为主。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3344.72元,比1978年增长了55.8倍,年均增长13.9%,占纯收入的比重为67.8%,比1978年上升35.5个百分点。

(2)非生产性经营收入增速最快

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非生产性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为778元,比1978年增长了99.1倍,年均增长16%,比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年均增速高2.1个百分点。占纯收入的比重为15.8%,比1978年上升11.5个百分点。

(3)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

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810.17元,比1983年增长21.6倍,年均增长12.5%。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已达16.4%,上升了10.9个百分点。

(4)农民收入货币化率大幅提高

30年来,随着农村社会化、商品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农村居民以食物收入为主的状况逐步被货币收入所替代。1978年,农村居民出售农副产品收入人均仅为28元,占总收入的14.2%;人均现金纯收入为64元,占总收入的32.3%。而到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出售产品收入4661.55元,比1978年增长165.5倍,占总收入的比重提高到56%,提高了41.8个百分点;人均现金纯收入达到4351.39元,增长66.9倍,占总收入的80.8%,提高了48.5个百分点。农民收入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可支配能力的增强,必将推动农民收入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消费越来越多地纳入到全社会的市场经济循环中来。

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一)城镇居民生活消费不断增加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城镇居民生活变化大体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改革开放前的30年,从物质供应短缺到衣食有保障,生活得到初步改善;改革开放后的30年,居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实现了两次跨越。

1。为温饱奋斗的改革之前30年

“文革”结束后的70年代,尽管依然实行“定量”和“凭票”供应的计划体制,但居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从吃的方面看,“一日三餐基本有保证”;从穿的方面看,是“三样衣装”(干部装、中山装、列宁装),“四种颜色”(灰、绿、蓝、白);居民家庭耐用品拥有量则是以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为代表的“三转一响”。回顾这30年人民生活发展历程,风雨坎坷,改善甚微。

2。迈向小康的改革30年

1978年以来,随着我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随之改善,逐步向消费需求多元化,消费结构合理化方向发展。城镇居民在追求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精神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提升。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已达9229.05元,比1981年的348.02元增长了28倍,年均增长13.7%。同时居民的消费观念也随着收入的增加在不断的调整和转变中,消费方式呈现质的变化,消费取向也日趋多样性。

(1)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居民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

改革开放30年,我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恩格尔系数为34%,比1978年降低了23.5个百分点,表明我省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已由温饱跃上小康。

1979年至1992年,我省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在50%-60%之间,城镇居民收入主要用于食品消费,这一时期城镇居民生活为温饱型;1993年至1999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内容逐渐丰富,城镇居民用于其他方面消费的支出增多,恩格尔系数在40%-50%之间,我省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整体进入小康;2000年至2008年,随着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度的增加、基本消费的满足以及其他消费强劲增长,恩格尔系数降到34%。

(2)膳食结构更加合理,营养及绿色食品逐渐受青睐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讲究食物营养结构的科学合理。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由以粮食为主的“主食型”向营养美味的“副食型”转变。各种精细、休闲、方便和保健食品大量涌入居民家庭,精炼油、水产品、水果、蔬菜等绿色、低糖、低热量食品备受青睐,成为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我省城镇居民水产品、蛋类、水果和蔬菜年人均消费865.66元,占食品支出的30.5%。

(3)衣着消费走向时尚、品牌、个性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的追求,质量好、富有时尚感、品牌及彰显个性化的服装渐渐成为消费主流。我省城镇居民衣着支出逐年上升,据调查,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259.62元,比1981年增长22.8倍。

(4)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现代化,高档次消费品进入普通百姓家

城镇居民生活变化尤为显著的是家庭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改革前人们追求的是“三响一转”的“老四件”,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初期又转向以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等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二十世纪90年代,“老四件”饱和,“新三件”开始进入发展时期。进入2000年以后,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17.7台,洗衣机91.5台,电冰箱87台,已基本达到饱和。空调、家用电脑、家用汽车等新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快速攀升,成套家具、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微波炉等已经进入更新换代阶段。数码相机、消毒碗柜、饮水机、洗碗机、健身器材、家用电脑、摄像机、钢琴、空调等新型产品,以较快速度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消费之中。

(5)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6.97平方米,居住条件更趋完善

住房条件是居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我省城镇居民更加注重住房条件的改善。城镇居民的住房朝着宽敞明亮、装修高档、功能齐全、使用方便的方向发展。调查资料显示,1981年至1995年期间住房面积快速增长。特别是1998年房改之后,我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迅速增加,1999年为10.28平方米,2008年达到26.97平方米,八年间人均居住面积增加了1.62倍,比改革之初的1981年增长了3.7倍。

居民用于居住的支出也快速增长,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达1285.29元,占消费支出的13.2%。2008年,有91.7%的城镇居民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87.2%的家庭拥有单元配套住房;拥有普通楼房、平房及其他住房的仅占12.8%。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更加舒适,设施不断完善,到2008年底,我省城镇居民81.7%的家庭拥有两居室以上的住房;61.5%的家庭对住房进行了装修(平均每户装修费都在万元以上);99.3%的家庭使用安全、卫生的自来水;88.3%家庭使用清洁能源;94.1%的家庭有集中供暖设备;有线电视普及率100%。

(6)交通通信消费趋向现代化,生活节奏明显加快

随着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化的交通通信迅速进入居民消费中。2002年以后,伴随着手机价格及移动通信资费的降低,手机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寻常百姓家庭,到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量已达185部,一人多机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2008年,交通通信支出达到954.96元,比2002年增加了489.6元,增长了105%。近几年,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们出行次数增加,出行距离越来越远,家用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已成为家庭,尤其是中青年家庭追逐的热点。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3.89辆,比2002年增长8.9倍。

(7)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个性化消费受到重视

城镇居民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精神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达914.47元,比1981年的1.1元(医药费)增长了831倍;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为1071.8元,比1981年的6.4元(学费、电影费和托儿费)增长167倍。

(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升

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43.24元,比1980年增加了3227元,增长14.9倍,年均增长10.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9年的0.648下降至2008年的0.396,下降了25.2个百分点。

1。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明显优化

(1)恩格尔系数下降25.2个百分点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2008年,我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79年的64.8%下降至39.6%,下降了25.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省农村居民已经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实现了总体小康,正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2)消费领域不断拓宽,物质文化生活更加充实

30年来,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学文化、学技术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重视文化教育、讲究文明生活的氛围已在我省农村日渐形成。2008年,我省农民家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342元,比1980年增加332.1元,增长33.5倍,年均增长13.8%,其所占比重为9.9%,上升了5.4个百分点。

(3)服务性支出大幅增加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家庭服务社会化趋势愈加明显,服务性消费的需求不断上升。2007年我省农村居民家庭用于文化和服务性消费支出比1979年增长171倍,年均增长20.9%,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9%,比1979年上升9个百分点。

2。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1)食品消费趋向营养型

30年来,我省农民已基本改变了传统上以粮食为基本食物的单一结构,从而向以消费肉、蛋、奶、鱼、水果等食物结构的转变,膳食结构更加优化,饮食更加营养、科学。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362元,比1980年增加1223元,年均增长8.4%。从食品消费量看,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消费粮食179公斤,比1980年下降了45.3%,肉禽增长15.5%,蛋类增长6.13倍,水产类增长4.75倍。

(2)衣着消费趋向时尚、城市化

30年来,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观念日新月异,日趋城市化。穿着更加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和色彩的搭配,服装的名牌化、时装化和个性化成为人们的一种追求,成衣化消费倾向也成为衣着消费的主流。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254元,比1980年增加228元,年均增长8.0%。

(3)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极大改善

30年来,我省农民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已经由满足基本居住需求逐步向讲究居住环境、住房质量、室内装饰和配套设施转变。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530.7元,比1980年增加374.2元,年均增长11.8%,人均住房面积也由1980年的9.1平方米提高到21.2平方米,增加了12.1平方米,人均住房价值达到6676元,比1980年的108元增长了60.8倍。

(4)交通、通讯消费快速增长

30年来,由于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交通道路和通信网络的建设,使得我省农村交通通信网络已初步形成。农村居民出行使用的个人交通工具从最早的自行车、摩托车,发展到现在的机动车或家用汽车;农村居民的通信方式也从电报、信函到电话、手机、网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2008年,我省农民家庭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356元,与1980年相比,年均增长28.9%。2008年,我省农村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话机达到68部、移动电话机126部、摩托车60辆、自行车69辆、拥有生活用汽车0.38辆。所有这些变化,说明农民的消费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家庭有条件、有能力享受现在交通、通讯工具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5)现代化耐用品走进农户,老“四件”基本淡出

30年来,农村居民生活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体现在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换代。由80年代自行车、缝纫机、钟表和收音机“老四件”到9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和录像机的“新四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老四件”除自行车外已基本淡出了历史舞台;“新四件”中录像机已被影碟机所取代,彩电、冰箱、洗衣机也在加速更新换代;而科技含量更高的微波炉、影碟机、摄像机、家用计算机等现代家电产品正逐步走进农民家庭。

3。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达50%以上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来,我省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得以较快的速度推进,到2007年,我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达49.1%,比2002年的13.6%提高了35.5个百分点。根据现已掌握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居民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居住质量指数等有关小康检测的主要指标来判断,2008年,我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超过50%已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我省用8年的时间走过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一半多的路程。

60年来,我省城乡居民生活变化巨大。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努力抓好发展,抓好民生,抓好稳定,我们未来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B. 作文——的变化

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是山清水秀而又贫穷落后的。我的家在离市区几百里远的山沟里。上高中之前,我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的怀抱。老实说我对家乡的发展或是变化向来不是很关心。上高中以前没有这种意识,上了高中之后没时间关心。连两年多前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他乡上大学,又懒得去关心了。因为家乡经济的发展速度跟珠三角的城市比起来实在太令人失望,提起来就伤心。

不过要说家乡的变化,我想或许可以这样做个简单的、表面的概括吧:钱多了,人“懒”了;楼高了,水脏了。
改革的春风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才似有若无地吹到我们这个偏僻的山村。在此之前村里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努力地在土里刨食。只是我们深爱的这片土地给我们的回报却并不多。村里除了种地再没有多少其他的收入,许多人有手艺、能吃苦,但是没个施展手艺的去处。八十年带末几年,村里人不再指望那块地了。听说大山外面的城市里有金子捡,纷纷走了出去。青年人,中年人,有手艺的,没手艺的,都想出去捡点金子回来。他们一去就是一年半载的,回来时虽然不是满身金银,总比土里刨出来的多。于是在家里歇上十几二十天的又出去了。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孩子。到了九十年代中期,连十几岁的小孩子在教室里也坐不住了,许多都挤南下打工的列车。农村劳动力少了,以前辛辛苦苦开荒开出来的地没几年又长满了野草。近几年水田也荒了许多,种地太辛苦,家里有了钱,谁还愿意自找苦吃呢?以前春节刚过没几天,田头地角便都是忙碌的身影。如今没过元宵下地似乎是很丢脸的事了。留在家里的农村妇女农闲时隔三差五就会聚在一起打牌消遣,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啊!晴天迎着朝露出门,披着星光回家,雨天便是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没几天歇的。
这几年村里的楼房就像雨后的春笋般不断从各个角落冒出来。三层四层,有的外表装修得很漂亮。即使只是一层的,算不上楼房,看起来毕竟比那些泥砖瓦房要顺眼得多。室内的装修就更不必说了,光滑得照得出人影的地砖啦,华丽的墙纸……简直是拿钱往墙上贴,拿钱往地上铺了。就是只刷上白白的石灰看上去也亮堂多了,不再像泥砖瓦房那样阴暗、压抑。
但是让人很不舒服的就是溪中的水越来越脏了。以前用不起自来水,村里人的用水都取自那条横穿村庄的小溪。村里人清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家里的大水缸挑满水,以备一日之用。我们小的时候还经常在小溪里游泳。有时口渴了就着溪水猛喝一气。现在别说挑溪水做饭,就是洗菜拿回家还要用自来水再洗上一两遍。夏天看到这些脏水,我们不再有跳下去的冲动。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情景如今是看不到了。溪水中、溪边随处可见的是各种各样的垃圾,那些塑料袋有的早就变色了,但就是不肯化掉。村民习惯将所有的垃圾随手倒入溪中,他们相信溪水会带走这些他们不需要的东西。或是堆在门前的空地上,积多了便点上一把火,于是谈笑间,垃圾灰飞烟灭了。
可以预计将来村里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钱会越来越多,楼会越来越高。人会越来越“懒”吗?但是水会越来越脏吗?村里人的这种“懒”,老一辈的人是看不惯的。不过这也正说明了生活的变好啊!得益的是家乡的后代。水的越来越脏,村里的小孩子怕也是早就习惯了吧。受害的不也是他们吗?

(二)

“洋洋,回老家吧?”今天是星期天,妈妈一边收拾东西一边问我。“哼!我才不回去呢。”说着,我便把头扭向了一边。“为什么?”妈妈问我。“老家有什么好的,路泥泞不堪,每次回去都走的满鞋是泥,人们住的屋子又破又烂,要是碰到雨天就成了水帘洞了,我才不回去呢!”我满脸不高兴的回答。爸爸听到了我说的话,笑着走过来:“老家现在和以前可大不一样了,你不能总用老眼光看待问题呀!”“是吗?那我就回去看看。”我满不情愿的被爸爸拉上了汽车。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我下车一看,啊!这还是以前的老家吗?怎么变化这么大。只见以前通往姥姥家的那条土路已经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放眼望去,马路两边种满了枝繁叶茂的小树,村庄后面是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稻田。看着这绿油油的稻田,我感觉就像在看风景画一样。

来到姥姥家,眼前的现象使我惊呆了:这是姥姥家吗?我是不是走错门了?只见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座红砖绿瓦、宽敞明亮的房屋,屋内家用电器样样齐全。曾记得以前的姥姥家住的房子又破又旧,房顶破烂不堪,一到下雨天,进到屋内,简直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就算拿十个盆接也不够。家里除了妈妈刚给老爷买的那台收音机,其它东西都破的不成样子。谁知几年不见,老家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真使人意想不到啊!

到了家里,姥姥告诉我:“这几年托党改革开放好政策,农民的日子是过的一天比一天好,你看,原来的土房、瓦房都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以前泥泞的路都变成了宽阔平坦的大道。家家户户都买了摩托车,人们都提前奔小康了!”

变了!真的变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变的越来越好了!

家乡新变化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土地”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她有许多了不起的事迹,有太多美丽的景色,她应该值得我们去欣赏,去赞叹。我是喝家乡水,吃家乡粮长大的,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都让我感到十分亲切。抚今追昔,顿时心潮澎湃,思绪带领着我不自觉地去“喜看家乡新变化”。
十多年来,在“开发荒山,勤劳致富”的呐喊声里,在“改造自然,幸福生活”的追求浪中,家乡的山似乎一夜之间由秃岭黄草换作满眼葱郁翠绿。这些果园为山们增添了几分色彩,也增加了几分自信。每当微风吹拂,她就挥起衣袖翩翩起舞,向世人尽情地展示她的妩媚。到了收获季节,果园更是生机勃勃,处处洋溢着喜庆风光,那累累硕果,不禁让人垂诞三尺。从此,家乡有了“柑橘之乡”的美誉。
但是,好景不长,柑桔一年多一年,价格却跟着一降再降。那堆积如山的心血之果不再含有丰收的喜悦,反而变成了村民的一块心病。草坪、桥头、山脚、沟壑……放眼望去,丢弃的果子满坑满谷。这是为什么?领导沉思了,村民伤心了,连小孩也担忧起来,最终大家找到了一个统一的答案,那就是:这路,还是这条路——一条30多年前修建的坑坑洼洼的黄土路。这路,碰到下雨,就到处是水坑和泥浆,使人行走变得异常困难;这路,遇到晴天,路面上厚厚的灰尘,就随着汽车漫天飞舞,使人睁不开眼。“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生活真让人叫苦不迭!再加上山险路陡常有车祸发生,去“柑橘之乡”自然也被司机和老板视为畏途,这样无形中为柑桔地销售设了重重的关卡。
从此,“要致富先修路”的呼声再一次强烈地占据着家乡人民的心田。正当我们盼望下场“及时雨”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浪潮席卷全国,仅仅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一条长34里的柏油路映入眼帘。惊叹之余,我们会问:“这只是车路吗?”不!如今,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另一幅美丽的画卷:那条宽阔平坦的公路穿过田间,绕着山林,像一个隽秀的少女舒展着优美的身姿,看到她的人们无不笑逐颜开。所以,这是一条小康之路,这是一项“民心工程”。
你瞧,又到了柑桔销售的季节,这次村民看见了全国各地的大货车,听到了不同方言的老板。从那年开始,柑桔早卖了,价钱高涨了,村民兴奋了。我们不再为销售而发愁。因为有了这条路,家乡年年有希望,天天有变化。路好了,那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如雨后春笋般美丽;路好了,楼房里有了高档家具,那显赫一时的黑白电视机也销声匿迹了;路好了,家乡一天一个样,一天又比一天美;路好了,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富裕,越过越喜庆。
望故乡,变化在身边。以前村路尘土飞扬,现在公路宽又亮;以前通信越岭翻山,现在电话连万家;以前瓦屋常漏雨,现在新房温暖多;以前村里大喇叭,现在家电多样化。
望故乡,谈发展。今昔相比,沧桑巨变。社会求和谐,家乡在发展,农民更富裕,而我们仍在努力——为实现更高的理想奋斗着!
望着锦绣山河,花开草长;想到翻天覆地,日新月异。我的眼里禁不住热泪盈眶……

C. (10分)材料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家电产品的需求日增,近年来,我国国产家电质量已赶上外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专个产业属的出现和成长。由于我国城乡居民对家电产品的需求日增,刺激了我国家电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到今天,我国家电已成为市场销售的主体,这充分体现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4分)?
(2)①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②说明我国居民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③说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质量的提高。(6分)?

D. 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保持较高幅度增长】2005年,四川省各级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确保了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386元,比2004年增长8.8%。
工薪收入是拉动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受经济效益好转,以及职工社会兼职增多等因素的影响,2005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5842元,增长7.0%,占家庭总收入的64.9%。工薪收入仍是带动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2005年带动可支配收入增长4.9个百分点。
经营净收入是城镇居民重要的收入来源。2005年经营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地位逐步上升,成为带动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516元,同比增长17.4%,高出可支配收入增幅8.8个百分点,占可支配收入的6.2%,扩大0.5个百分点。
财产性收入来源拓宽。2005年,呈现利息、红利、出租住房等多渠道盈利的趋势,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211元,增长7.1%,其中利息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出租住房收入分别增长21.0%、43.6%和24.4%。
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贫困家庭的低保收入基本得到保障。2005年四川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人均2435元,增长12.5%。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养老金和离退休金足额按时发放,仅此一项的人均收入就达1878元,增长17.8%;二是政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了社会保障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更多的城镇低收入居民被纳入了低保范围,并得到及时救助。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社会救济收入41元,其中5%的更低收入户人均得到此项收入为193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居民的生活困难。
【高收入家庭与低收入家庭间收入差距有所缩小】2005年四川城镇低收入家庭(占调查总数的20%)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31元,增长16.1%;高收入家庭(占调查总数的20%)人均可支配收入18088元,增长7.2%。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比高收入家庭快8.9个百分点。目前,高收入家庭的年收入是低收入家庭年收入的5.6倍,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之比由上年的6.1:1(以低=1)缩小为5.6:1。居民家庭收入差距有所缩小,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收入分配政策的结果。一方面,加大了税收(特别是个人所得税)征管力度,调节过高收入;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贫困居民家庭的收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消费质量提高,局部商品需求趋旺】2005年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各类均有一定幅度增加,居民整体消费质量继续提高,部分商品需求旺盛,消费继续呈现出服务性支出增长快于商品性支出增幅的态势,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1872元,增长8.7%,占消费性支出的27.2%,提高0.2个百分点。
食品价格上涨得到有效遏制,在外饮食消费大幅增长。2005年食品价格指数为102.1%,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2710元,增长5.8%,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3.6%。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均肉类消费支出增长7.5%,干鲜瓜果支出增长10.5%,鱼及水产品消费支出增长8.2%,禽类消费增长12.2%,特别是随着饮食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节奏加快,城镇居民人均在外饮食支出510元,同比增长9.4%,居各类食品消费增幅前列。
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生活水平迈向小康。2005年,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为39.3%,下降0.9个百分点,逐渐离开40%这个小康标准下限。从2002年开始,四川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有三年处在40%以下。
城镇居民旅游热继续升温。2005年四川城镇居民旅游消费保持高速增长,平均每百人外出旅游25.9人次,平均每百人旅游花费1.76万元,增长9.1%和44.5%。城镇居民旅游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出省旅游大幅度增加,二是旅游支出增长速度较快,三是低收入户的旅游也有所上升,平均每百人旅游支出增长1.3倍。
城镇居民购房热潮降温,房屋装修增幅较大。2005年国家采取多种政策和措施控制房价过快增长,城镇居民购房热潮有所降温,购房支出人均672元,下降27.4%,住房贷款支出下降26.7%。由于2004年城镇居民购房较多,2005年住房装修支出增长31.3%。
城镇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普及率迅速提高。至2005年末,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38.9台,增长2.4%;电冰箱92.9台,基本持平;洗衣机97.9台,增长1.8%;空调器77.1台,增长7.7%;家用汽车2.4辆,增长10.7%;移动电话127.9部,增长21.9%;家用电脑32.3台,增长22.3%。
通讯消费热潮不减。2005年城镇居民用于通信方面的支出为人均425元。增长9.3%,其中购买移动电话数量增长12.7%,通信服务支出增长8.6%。
居住消费高速增长,居住条件继续改善。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花费在居住方面的消费达705元,增长17.4%。其中:用于住房装修人均支出183元,增长31.1%;用于水、电、燃料方面的支出人均408元,增长10.4%。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8.89平方米,增长5.8%。从住房式样看,三居室以上的占37.3%,两居室的占45.5%;从住房产权看,私人住房率达到86.4%,其中商品房率达到17.9%,分别比上年扩大2.3和3.7个百分点;从室内居住条件看,有51%的家庭进行了装修,有79.3%的家庭拥有厕所浴室,81.9%的家庭使用管道煤气。
社会保障意识增强,支出持续加大。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缴纳的各种社会保障支出552元,增长11.4%。其中:人均缴纳的养老基金增长11.8%;住房公积金增长14.8%;医疗保险基金增长9.2%。
(2006年12月18日 来源:四川年鉴 )

E. 二元经济结构对我国经济影响

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受城乡二元保障结构,和在城镇又存在明显的国有和集体二元结构的制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覆盖范围狭窄,养老保险只是覆盖到了城镇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部分企业职工和少数个体劳动者,医疗保险暂时也还没有覆盖各类企业职工和自由职业者。那些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的人要使自己病有所依,老有所养,就要靠自己或购买商业保险或投资或增加个人储蓄的方式为自己保障。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商业保险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很规范,并且商业保险是以盈利为目的,对参保人员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让人们不敢放心购买;另一方面,我国投资渠道的狭窄和投资工具的匮乏以及股票市场的低迷状态和时而的不规范,使得投资者不敢贸然行动。于是储蓄成了最安全的资金去处,为了养老,为了突发事件,乃至为了子女的教育,居民选择了把储蓄作为了自己的“个人保障”。
通过比较分析,至少可以发现中国居民储蓄变动的几个主要社会经济特点:
(1)中国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居世界前列。
(2)个入储蓄率(每年个入新增储蓄额/每年个人可支配收入)显著提高。因而,中国居民储蓄具有长期行为的动机。
(3)个人储蓄总余额巨大,与当年个人可支配收入几乎等额,有些年份甚至超过当年个入可支配收入。并且居民储蓄支出范围还比较小,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被迫储蓄的性质。
(4)由于国民收人分配格局的变化和个人储蓄率的提高,全国总储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个人储蓄上升,而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下降。
(5)1988年储蓄增长率较上年增长率下降13.6个百分点,而1994年储蓄增长率较上年增长率上升14.9个百分点。1988年和1994年同样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两个高通胀年,但在储蓄增长率上反映出两个完全不同的态势。这表明在通胀环境下,由于居民心态及其心理承受力的不同,反映对储蓄的行为结果不同。
(6)城乡人均储蓄存款额相差近10倍之多,说明中国城乡社区居民在收入、消费以及储蓄社会心理预期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居民储蓄具有明显的二元社区储蓄结构特征。
(7)边际储蓄倾向呈非规则变化,有的年份高达60%,而有的年份出现负值6个百分点,最高和最低之间相差10倍之多。

F. 为什么CPI这么得到重视

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复社会,同制样我们每个人都会被算进大数据里面,被各种指数和各种平均数代替,而CPI就是这样一种,它代表着一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对一些选择和判断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又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价格指数是在即时发生的物价状况下统计的,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

G. 中国改革开放前与现在相比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

1、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9亿元,2017年站上80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达到827122亿元;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2、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衣食住行方面尤为显著。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

3、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不断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医疗,教育,社区等方面的建设越来越好。

4、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军事实力的发展,成为受各个国家尊重的大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说话越来越有底气。

(7)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变化扩展阅读: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面开放的社会转变;

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

与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变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司社保账户变更说明 浏览:719
威远县严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797
鄂州住房公积金帐号 浏览:250
江都区建设局与引江棚户区 浏览:717
扬州住房公积金比例 浏览:516
无业买社保还需要买公积金吗 浏览:403
退伍军人住房补贴新政策 浏览:385
工资5000深圳交社保后最后拿到多少 浏览:373
管城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招聘 浏览:777
杭州滨江住房公积金 浏览:856
社保缴费基数有试用期工资吗 浏览:377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专业 浏览:656
现代设计建筑设计 浏览:9
2014年天津社保缴纳基数是多少 浏览:758
社保交基数高 浏览: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还多少 浏览:732
北京社保卡办理点 浏览:827
黄陂前川卫生院生化分析仪中标公告 浏览:677
安徽和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浏览:455
社保卡上没有录入缴费信息吗 浏览:296
© Arrange www.hpcxjsj.com 2010-2020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