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民众的住房条件
解:(1)楼对地基产生的压力:
F=G=6×108N,
楼对地基产生的压强:
pFs6108N1103m26105Pa;
(2)从地面送到楼顶内至少容对水做功:
W=Fs=1.2×106N×40m=4.8×107J,
送水的功率:
PWt48107J8000s6000W6kW
答:(1)楼对地基产生的压强为6×105Pa;
(2)水从地面送到楼顶,至少应对这些水做4.8×107J的功,送水的功率至少为6kW.
㈡ 对自己家庭在改革开放前后的物质生活变化情况(包括住房,衣食,家用电器,收入)进行比较行
家乡在改革开放前后物质生活对比调查 ——关于改革开放前后身边的变化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 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概括地说,改革开放,我们“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直观地考察我们的现实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
我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一些资料,在总体上归纳了十个方面: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6)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8)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9)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10)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这一点从身边家乡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来。
我主要从身边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对比一下改革前后。
在“衣”方面:在改革开放前,正如“老大穿新的,老二穿旧的,老三穿补的”所说。满大街望过去,人们的穿着几乎是统一的颜色:蓝、绿、灰,款式和面料也非常单调,基本上都是卡其布、土布做的中山装和说不上样式的衣服。? 如今,添置新衣成为一件随心所欲的事情。人们穿衣不再局限于单一呆板的颜色、面料和款式,穿衣打扮讲究个性和多变,追求时尚潮流。很多人崇尚品牌,国际一流名牌、奢侈品在中国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宠爱。在街上行走,就宛如在欣赏一出时装秀。
在“食”方面:30年前的农村,“以阶级斗争为纲”,耕作手段落后,农业产量较低,经济收入差,粮食短缺,食品供应紧张,很多东西都按人头凭票定量、限制供应。家家户户攒着粮票、肉票、糖票、豆制品票、鸡蛋副食品票,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平时舍不得用,要到过年过节才舍得拿出来改善一下伙食。各家的日子都过得很节俭,副食品商店里很少有卖鸡鸭鱼肉的,大家收入都很低买不起,即使有经济稍宽裕的,票也早用完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食品严重匮乏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各种票证作为历史的记忆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粮店、副食商场已被大型超市、市场取代。无论什么季节,各种肉类、水产、禽蛋、蔬菜、水果都敞开供应,人们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讲究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营养均衡。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如今,“吃”已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人们追求品味、享受人生的方式。
在“住”方面:“安居”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70年代的农村,人们住的是茅草房,家庭经济较好的人家能住上土坯房;70年代的城市,城镇居民等国家建房、靠单位分房,筒子楼是那个时代的主流,几家人合用一个厨房奏鸣着锅碗瓢盆交响曲,房子没有独立的卫生间,要跑到很远才有公用厕所。
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6.7平方米,到1998年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了18.7平方米,2006年底达到27平方米。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让中国人的住房条件实现了数次飞跃,从居者“忧”其屋发展成为今天的居者“优”其屋。现在,大多数人住上了上百平方米的宽敞楼房,一部分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而先富裕起来的家庭则拥有了数百万、上千万的别墅,居住方式也从原来的“住公房交租金”变成了如今有着明晰房屋产权的私人财产。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在“行”方面:“行”,一是代步的车,二是指脚下的路。以前,出行主要靠步行,到远地方需要坐公交车的话,一般要走很长的时间到大马路上才有站点,公交车次也很少,等几十分钟才有一辆车那是家常便饭,下了车也要走很长时间,极不方便。车成了人们眼中的相当昂贵的奢侈品。
如今,人们的出行方式有了多种选择,城市现代化立体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小汽车开进了寻常百姓家,很多家庭都不止拥有一辆汽车,全国的私家车“保有量”逐年上升。人们外出可以选择公交车,出租车,地铁等各种先进的方式,步行距离、候车时间和换乘次数逐步减少,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如今,上海的磁悬浮列车更是交通工具的一大进步。
在我们身边,就可以显而易见的体验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和活力。
事实充分证明: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们百姓衣食住行水平不断提高的三十年。对此,在接下去的发展中,我们更应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解放思想,继续改革开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在2020年建设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㈢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有了变化,除了住房以外,其他方面还有什么变化
基本什么都有变化,以前不能贷款买房,现在可以了
㈣ 改革开放30年住房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给中国带来的变化: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的:
上层建筑方面: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主要工作中心,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政策,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为社会,经济生活等提供了法律保障,政治逐渐民主化。
经济:对内改革,在农村主要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城市主要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实行企业制度的改革,促进了城市经济重新焕发了活力,经济飞跃发展。对外开放,建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开发开放城市,形成了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城市圈,沿边城市的开放,形成了一套全方位,多体系的开放格局。加入了WTO,中国开始走向世界。
文化方面:吃的方面:1978基本上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较高,菜式丰富,人们越来越看重绿色食品,注重营养饮食。
住的方面:从以前的瓦房,向平房,楼房,公寓,别墅等发展。
穿的方面:由以前的单一颜色和款式很少向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发展,尤其中国的年轻人赶潮流,中国逐渐融入了国际服装市场。
文化生活习俗方面;废除了封建陋习,逐渐向文明开放,简约发展 。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电影。《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布满了改革的脚印;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也直接地写在了每一个人的脸上,体现在了每一人的身旁,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已走遍了千家万户。
变化之“衣”
听妈妈讲,他们小的时候,买布需要布票,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过年的时候才会扯上一段新布,花钱请裁缝给孩子做套新衣;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还得给弟弟妹妹穿。妈妈小时候就是穿百家衣长大的。若是哪年新年得到一件新衣服的话,就像是得到了最好的礼物,穿着在伙伴们面前显摆直到脏了也省不得脱下呢!伙伴们更是会流露出羡慕的眼光。而现在,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的服装店,各种款式、各式面料、儿童的、成人装、休闲式、淑女装……五彩缤纷、眼光了乱;打开我的儿童衣柜,里面的春、夏、秋、冬的衣服分层分类叠放,各种颜色、各种面料的衣服应有尽有。
变化之“食”
民以食为天,说到“食”变化也是巨大的;妈妈小的时候一个月能吃上一次肉就是件幸福的事了,粗茶淡饭只要能够吃饱就行,妈妈兄妹俩人最盼望的日子就是过年了,不仅能吃上香喷喷的红烧肉还有平日里很难看到的穿着漂亮“衣服”的糖果吃。“肯德鸡”、“麦当劳”、“和路雪”、“可口可乐”……改革开放让我们吃上了妈妈小时候吃不到的好东西,猪羊牛、鸡鸭鹅那些已不再是现代人追求的东西了,“健康、绿色食品”成为了现代人的的首选;超市里面肉类、蔬菜、水果等等品种丰富,人们在里面可以随心的购买到自己所需的食品。各种风味的饭店、餐馆一家接着一家出现在我们的身边,里面座无虚席、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变化之“住”
在我们美丽的太湖之滨,排排红瓦绿房在高大的树木的掩映下,显得那样雄伟、壮丽、高耸入云。一幢幢极具欧洲古典风格的别墅群错落有致地座落于风景宜人的太湖湖畔。乡间村落多是气派的门楼,或高、或矮、或气势恢宏、或小巧玲珑,形形色色、各式各样。家家户户窗明洁净,里面装修或豪华、或简洁,各具特色,各种家用电器摆放齐全。妈妈小时候哪有这样的房子住呀,大都是平房,泥土垒的房子也随处可见;妈妈说,平常人家里除了床、桌椅、衣物柜外基本没什么别的家具了,村里的一台黑白电视机是整个村子的“宝贝”了。
变化之“行”
现在公交车线路布满全市的各个角落,私家车也越来越多,人们出行公交车、出租车随心所欲。远程旅游、出差,飞机、火车,方便、快捷。家家户户也都拥有了交通工具——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好多人家还拥有了小轿车。爸爸说,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的事,爸爸小的时候,村里就爷爷有一辆“长征”牌自行车,还是公家的,这是让爸爸在伙伴们面前最自豪的!
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就在这30年里已遍布了全中国,国家富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提高。城市,乡村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祖国的神州大地正用这繁华引来了百年奥运…
㈤ 改革开放住房的意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今年初重要谈话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已经放开,计划直接管理的领域显著缩小,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
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之前,绝大部分城镇居民的住房是租凭单位或房屋管理部门的房屋,只有少数居民拥有自已的住房,人口多、住房面积小、三代同居一室是当时住房条件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注重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条件,加大了民用住宅建设的投资力度,近年来更是通过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来千方百计解决居民住房难的问题。大量住宅建成使用,使许多居民家庭告别低矮、破旧、设施简陋的住房,住进明亮、设施齐全的楼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2.6平方米,比1978年的4.2平方米增长4.4倍。在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的同时,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也日趋美化。
㈥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衣服、住房的变化有哪些
改革开放以来,人抄们的衣食住行袭真是今非昔比。现在人们不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笔者信手列举出以下有趣的变化,从中可见一斑。当然生活五彩缤纷,变化远不止这几个镜头,相信每个人都能列出一大串。 住房装修像宾馆。有的装修一套住房要花上好几万元甚至更多,比三星级宾馆还要豪华。 三人两个卫生间。以前整座楼才一个公用厕所,早上起来排队倒马桶是城市一道风景。现在家家有卫生间还不满足,有的还在主人卧室里再装修一个卫生间。 一家两台大彩电。有的一家还不止两台,免得一家人争频道。
㈦ 改革开放30年北京的住房变化
从1978到2008,弹指一挥间,历史已走过整整30个年头。随着中国政策的改变和社会的发展,从当初的“三大件”到如今的奢侈品、从自行车到小轿车、从小平房到大社区,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可以说,很多东西都已经被替代,甚至是已经被淘汰。家住天通苑小区的高勇安大爷对于这些变化都深有体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去聆听他和他的房子之间的故事。
1978年以前,是居者“忧”其屋。进入70年代,提倡的是先生产,后生活;高积累,低消费,住房建设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除了极少数“单元楼”,大多数楼是没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的简易楼、筒子楼。
70年代的筒子楼--这里有欢笑也有痛苦
1978年,北京市人均住房面积仅仅4.2平方米。那时期城镇居民解决住房停留在“等、靠、要”三个字上。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政府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生产上,没有更多的财力建设更多的住宅。70年代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而国家在城市住房上的投入总额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
八十年代新住房时代开始了。住房政策出现了分水岭。一方面“福利房”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原先分配的“福利房”以及各式各样的自建公房折价转卖给了使用者。
80年代中期,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立,这意味着“新住房时代”正式开始。
福利分房依据的是在单位的工龄、职称,还有工作年限以及是否是双职工等综合评分。“想分房要论资排辈。”所有人都期盼着单位分房能尽快轮上自己,单位是否给分房子决定了个人的命运和生存质量。
1998年。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为标志,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展开。住房实物分配被取消,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许多人的住房轨迹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30年前的1978年,北京城镇人均住房居住面积只有4.55平方米,如今北京人均住房居住面积已经达到20.75平方米,增加了三倍多。
㈧ 住宅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太大了,简直叫人不可思议。30年前,人们住的都是土房,房顶连瓦片都没有,下雨天,人们可就遭殃了,外面大下,屋里小下,有时墙壁也会掉土。人们吃的是高粱米、玉米面、野菜,小米饭是等来了客人才吃的,更不用说大米、白面了,根本就没有。那时人们穿的都是粗布衣,补丁罗补丁,家里孩子多的,大的穿小了,二的穿,二的穿小了,老三穿, 一直穿到实在不能穿了,用来给孩子做鞋,一年都穿不上一件新衣,还有许多孩子因为家穷,念不起数,都没有上过学校。交通工具就更没有了,出门全是步行。
现在,家家住的都是砖瓦结构,屋里装修得是富丽堂皇,有的还该起自己的小别墅。吃的是大米、白面、鸡、鸭、鱼、肉,天天不断,穿的衣服,一年四季都换新装。出门有摩托车、小轿车,有事几千里以外打电话、打手机一分钟办妥。家里有洗衣机、电冰箱、电饭锅、煤气灶、大彩电等,全是电器化。大部分家庭还安装上了电脑,孩子可以利用网络查阅资料。
现在,不但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而且人们的知识也得到了提高。现在讲科技致富,没有知识是不行的,许多农民都看到知识的益处,纷纷外出学技术。科学养鸡、鸭、鹅、猪,家家都存了几万元钱,有的甚至是几十万、几百万元。农民也开始进行智力投资,让自己的孩子都念大学,享受高等教育。
是啊,改革开放后,农村变了,人们不但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也提高了。望着农村的变化,我感到非常的欣慰。祝愿我的祖国越来越昌盛,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㈨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住”的变化
从生存空间到生活空间。
农村住房几十年来完成了从窑洞、土坯房、砖瓦房到小别墅的变迁;城市住房完成了从平房到筒子楼、楼房,再到高档住宅小区的华丽转型。
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住房要求越来越高。在静宁农村,产业的发展让村民手里有钱了,房子修得越来越漂亮,村头路尾一栋栋别墅随处可见。
现在,常年在外打工挣钱的年轻人也不用外出了,在家里也不愁没活干。只要是在建筑行业打过工的,谁家修房都会叫他们去干活,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
(9)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住房变化扩展阅读: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对于“文化大革命”的10年,文件中提到:文革的10年,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历史证明“文革”的论点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些论点对中国当时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是乱了自己,因而始终没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
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1976年10月,粉碎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使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