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城乡建设 > 城乡居民收支调查调研

城乡居民收支调查调研

发布时间:2021-01-13 17:45:54

㈠ 国家调查统计数据中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包含没有收入能力的老人和小孩吗

老人和小孩也是人口基数,当然包括在内。

1、按家庭全部人口计算,包含没有收入能力的老人和小孩。

2、可支配收入指调查户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实际收入畅骸扳缴殖剂帮烯爆楼。

3、可支配收入的范围。可支配收入包括家庭成员所从事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偶尔劳动得到的劳动收入;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如开小店、摆小摊、家庭作坊、私营企业的纯收入;家庭资产所获得的收入,如存款的利息、出租房屋收入、保险收益、股息与红利收入、知识产权收入;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提取的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在职职工的工资性收入是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按家庭全部人口计算的平均每人的可支配收入。

㈡ 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研报告

贫富分化是生产资料存在私有制的必然.我们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仅有私有制,而且提倡发展.不只有私有制,而且允许雇工.一方是靠资本发财,发大财.一方是靠劳动力养家护口.这种“按劳分配”就一定两极分化。这是经济剥削。另外,还有超经济剥削,那就是客观上严重存在的腐败。这些人已成为造就贫富分化的一支不容低估的力量。有的官员过年给孩子压岁钱,出手就是8800。而民工们的孩子,得到的百八压岁钱,转手就给大人。还有人不承认这是贫富分化,叫“富裕程度不同”,真会说话。
这不是我们的目标,这是我们的过程。“初级阶段”是过程,它也就是过程。现在发展私营企业,就是因为它对现阶段发展生产力有好处。
一位统计学家认为,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总体上是合理的。其理由是,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不能以基尼系数一般的标准来看待中国。对于一个不是二元经济的国家,基尼系数可能管用,但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基尼系数要放大一些才管用。
这种判断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实际上,中国现阶段的二元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强化所造成的,其本身就是一种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农民对于中国现代化事业的贡献度同社会应有的回报度不成比例,因而二元经济结构被强化。为了全力以赴地推进工业化,从1952—1986年,国家通过价格“剪刀差”从农业中隐蔽地抽走了5823.74亿元的巨额资金,加上收缴的农业税1044.38亿元,34年间国家共从农业抽走了6868.12亿元的资金,而在60年代整个国家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几百亿元。【5】很难想象没有农村的支撑,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会有今天的局面,而农民所直接承受的却是日益强化的二元经济结构。这严重地违背了代际之间所应当具有的公正准则。从横向的角度来看,现行的许多社会经济政策是在维护甚至是在强化二元经济结构。比如,户籍制度是在维护和强化一种社会身份等级制,而诸如有所区别对待的就业政策、社会保障等政策则是在维护和强化城乡居民之间的隔离。这些,无疑人为助长了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不公正现象。
回首20年,一句“翻两番”就可概括这个伟大的成就。而今后20年的经济发展就没这么简单,经济总量要翻两番,但环境污染不能翻两番,东西部差距不能翻两番,能源消耗不能翻两番,贫富差距不能翻两番,城乡差别不能翻两番,如此等等【6】 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老白姓至今对毛主席感恩戴德,但对改革开放的带来的经济的发展无动于衷,因为这种好处于他们无关,至少他们会一直这样认为,并且抱怨声到处都是。

三、我国目前贫富分化现状
1、 比基尼系数
中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究竟是否合理?对此,应当用多个标准综合来衡量,其中基尼系数属于综合性的指标。
自90年代深化改革阶段以来,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有研究表明,表征这一分化程度之一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预警线(0.3~0.4),全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已达0.4577。到1995年,全国的基尼系数为0.445。这一数值比1983年的基尼系数的估计值高出16个百分点,比1988年的估计之高出7个百分点。全国的基尼系数平均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不断上升。【7】
根据大多数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中国现在的基尼系数在0.458以上,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在0.49以上。即便是按0.458来算,中国现在的基尼系数已经超出了合理的范围。【8】
2、城乡分化
我国工业布局及社区建设,自1949年以来,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再分配格局中,以牺牲农业及农村发展为积累,使得持续发展的社区资源集中于城市,并形成了较大的城乡发展差距及较尖锐的城乡发展矛盾。另一方面,即使在城市社区,于资源配置上,也处于功能单一及权力分配的分割状态,从而使得城市发展亦出现了不平等格局:一是资源优势集中于少数几个大城市,且为边界封闭、简单消费的城市社区功能形态;二是其他中、小城市仅是服务于这几个大城市的单一功能单位--被中央计划指令性地要求向这几个大城市低价、甚至无偿地或提供某些稀缺资源,或供应某些特色商品,或输送大城市发展急需的掌握一技之长者,而他们自身的城市化发展则被置于准计划甚至计划外(所谓"自己找米下锅")的分配及发展状态下,且受制于中央计划中所谓一个个“五年计划"的政策规定。【9】从城乡收入差距方面来看,如果扣除农民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费用,再把城市居民各种福利也计算进来,那么中国的城乡差距实际已经达到了5:1或者是6:1。这个数字差不多居世界之首。【10】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我国中西部农民因看不起病,死于家中的比例高达60%-80%

㈢ 为什么要进行城镇居民收入调查

国家隔一段时间就要调查下国民收入的,如果上升了 、就会在新闻联播上播报 我国国民收入上升百分之几的百分点之类的 其实没什么意义

㈣ 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怎样计算的

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 交纳的所得税- 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 记帐补贴)/家庭人口

居民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

(1)工资性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所从事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它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其它劳动收入。

(2)经营性收入, 指个体或私营业主在一个记账周期(一个月)内所取得的全部营业收入或销售收入以及经营房屋出租业务的租金收入。

(3)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如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4)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等;家庭、亲友间的赠送和赡养等。

(4)城乡居民收支调查调研扩展阅读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职工平均工资的区别:

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劳动工资统计中的职工人均工资是统计工作中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统计指标,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调查的范围不同、统计口径不同:

(1)调查的范围不同。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调查统计的范围是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收入,包括家庭成员中的职工与非职工的收入;劳动工资统计中的职工人均工资调查统计的范围是城市在职职工的工资性收入,不包括其他社会成员的收入。

(2)反映的内容不同。可支配收入是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中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即用家庭中得到的全部现金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减去记帐补贴及家庭从事副业生产支出的费用。

职工人均工资是反映在一定时期内职工工作单位以货币形式或实物形式实际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即包括计时工资、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计件工资(包括超额工资)、各种工资性的奖金和津贴、加班加点工资、附加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

但不包括职工从工作单位得到的福利费(如洗理费等)、生活困难补助费、上下班交通费、自行车补助费、独生子女费、保健用品费、文娱费、差旅费及会议补助费、误餐补助费等。

㈤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调查的对象包括哪些

工资收入和一些其它收入(出租房子,政府补贴)

㈥ 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的调查与分析

治理城乡收入差距是当前我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关键.要有效治理 城乡收入差距,就需要揭示城乡收入差距的居民收入构成来源,才有助于政府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因此,本文...

㈦ 城镇收入分配问题与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研究究

随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分配方式的多元化,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根据中国社科院发表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报告》,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65,逼近0.47。另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及世界银行的测算,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都超过0.47。这表明我国收入差距过大。收入差距过大对于社会稳定具有诸多的负面影响。 其一,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低收入群体心理失衡,影响社会稳定。社会成员身心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收入差距过大影响低收入群体身心和谐,使之心理失衡。这突出表现为低收入群体“相对剥夺感”显化。(孙辉:《论贫富差距对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相对剥夺感”是一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或心理感受。这种心理状态或心理感受来自对自身利益损失的判断和评价,是社会比较的结果。在社会比较中,某个体或群体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作为参照物的其他个体或群体进行比较,若认为自己本应得到的而未能得到,“相对剥夺感”便油然而生。在现实中,收入差距过大是产生“相对剥夺感”的重要原因。“相对剥夺感”的强度与收入差距呈正相关。收入差距越大,低收入群体的“相对剥夺感”就越发强烈。如果收入差距过大,使低收入群体的某些人心理承受能力达到乃至超过极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就有可能导致各种极端行为发生,影响着社会稳定。 其二,收入差距过大引发贫富阶层的利益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在复杂的社会中,财富的分配显然是利益冲突的最重要根源。”((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在我国现实中的利益冲突主要是由于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社会结构不合理而产生的。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收入差距状况决定着社会的分层,进而决定着社会结构的类型。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状况造成的社会结构是高低两层明显的分层结构。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最贫困的20%家庭收入仅占全民所得的4.27%,最富裕的20%的家庭收入却占社会收入的50.24%。收入差距的扩大逐年累积起来就形成了财产差距的不断扩大。收入最高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接近50%,收入最低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仅维持在1%上下。(杨宜勇等:《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及“十一五”时期的对策》,《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3期)由于财产性收入的增幅较大,财产差距的扩大又进一步加剧收入差距。这种高低两层明显的分层结构是一种不稳定的社会结构。在这种社会结构的上端,是拥有大量财富的社会强势群体,其包括经济精英、文化精英等;另一端则是人口庞大的弱势群体,其包括大多数农民、农民工和城市待业、失业人员。处于这两极的社会群体都缺乏安全感。弱势群体的不安全感来自医疗、住房和教育改革后的基本生存威胁;强势群体的不安全感来自快速膨胀的财产。这两个群体之间巨大的利益反差必然形成利益冲突。由于非法高收入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某些低收入者对非法高收入者的不满渐渐掩盖了对合法高收入者的认同,往往把高收入者的致富不加分析地与通过不正当手段乃至非法手段致富相提并论,于是滋生了对高收入者的仇视心理,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针对富人的恶性犯罪案件。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引发的利益冲突的不断加剧影响着社会稳定。 其三,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人口流动失序,影响社会稳定。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人口流动失序,这是影响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使全国人民普遍受益,但受益的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收入差距过大就是这种差异的具体体现。收入差距过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二是地区收入差距过大。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相比,1980年为2.5倍,2004年为3.2倍。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各省份平均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1980年为1.3倍,2004年为1.5倍;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1980年为1.2倍,2004年为1.9倍。(陈晴晔:《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问题研究综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5期)农村中的低收入人口、贫困地区的人口出自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形成了不断向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向大城市流动的态势。据2002年外来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显示,北京市外来人口总量高达386.6万人,其中有200—300万人集中在中心地带。(黄建钢等:《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红旗出版社,2005年)这些流动人口的吃饭、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等给城市管理带来巨大压力,从而给社会秩序带来隐患。同时,由于人口流动的非理性化程度急剧上升,人口流动的盲目性、随意性不断增加。很多流动人口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是持有“走着瞧”、“试着看”的态度。这样,流动人口便从与流出地的不适应演变为与流入地的不适应。他们与流出地的不适应,指流出地无法满足其生活需要。他们与流入地的不适应,指其素质和能力都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这些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超过70%。他们普遍缺乏劳动技能,而又法纪观念淡薄。当通过正当途径难以谋生时,他们中的一部分思想道德低下者便铤而走险,走上危害社会治安乃至犯罪的道路,从而成为社会秩序的一大隐患。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引发的人口流动失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这两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稳定。 其四,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教育失衡,影响社会稳定。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力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教育不平等意味着一部分社会成员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是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造成的。接受教育的程度与收入水平成正比。收入水平越高,教育投入越多,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多,接受教育的条件越优越;收入水平越低,教育投入越少,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少,接受教育的条件越差。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统计,学习费用占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对城镇家庭来说,这一比重在56%左右;而对农村家庭来说,这一比重高达164.6%。(裴竹梅:《城乡教育差距与城乡收入差距》,《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这一平均水平对于高收入家庭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其实际支出远远高于这一水平。其子女不仅在国内可以接受较好的初等、中等乃至高等教育,有的还可到发达国家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这一平均水平对于农村低收入家庭则不堪重负。据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标准低于693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148万人,按低收入人口标准694—958元测算,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3550万人。这部分人口的收入大都用于基本生活消费,用于教育的投入很少。这导致了农村受教育程度较低。据有关资料反映,学龄儿童入学率,城市为99%,农村为80%左右,边远山区只有50%;小学毕业升学率城镇已基本普及,农村却平均只有59%左右;初中毕业升学率城镇为69%,农村只有10%。(杨灿明:《转型经济中的宏观收入分配》,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重为8.46%,具有小学及小学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口为47.62%。(孙百才:《城乡教育差距与收入差距》,《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3期)收入差距过大在造成部分劳动者收入低、生活水平低的同时,减少、延缓乃至取消了这部分劳动者对文化教育、技能学习等方面的需求,使一部分低收入者失去了人力资本投入和积累的能力。这既限制了他们经济行为的自由,也剥夺了他们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机会,被排斥在主流经济和社会生活之外。如果这部分人的境况得不到关照和改善,积压在他们心里的失落感、危机感必然会以各种形式发泄出来。由于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教育失衡而导致的各种形式的发泄,都影响着社会稳定。 其五,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共同繁荣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然而,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普遍比较落后,收入水平与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距。这已经成为引发民族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国有50个少数民族聚居在西部地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5%。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处于环境脆弱的石山区、高原区、偏远荒漠区或冰川区,发展经济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3/4的地区都是干旱少雨、风沙侵蚀严重的山地、丘陵、台地及沙漠。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人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2003年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42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7%,比上海低8338元,只有上海的44%;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7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比上海低4611元,只有上海的31%。青海东部的大通、民和、化隆、循化、互助五个民族自治县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56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比上海低8952元,只有上海的4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8%,比上海低5401元,只有上海的19%。过大的收入差距压抑了少数民族社会主义积极性,削弱了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引发了民族矛盾。我国的陆地边境线85%在西部。一些少数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这些地区的民族和宗教问题搞渗透和分裂活动。如果与发达地区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不能尽快改善,那里的少数民族在长期落后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离心力。这直接影响着边疆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 弱化收入差距过大与社会稳定的负相关,关键是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尤其是要抑制收入差距的不正常扩大。 其一,“提低”,即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其二,“调高”,即调节高收入群体的过高收入。其三,“打非”,即打击牟取非正当收入的行为,其包括取缔非法收入、消除灰色收入。其四,“保困”,即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㈧ 金融危机背景下城市居民收入的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城市居民收入增长 消费需求趋旺作者:地调队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3 更新时间:2009年08月04日 【字体:大 中 小】 今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国内诸多困难,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齐心协力战危机,全力以赴促发展,有效地保障了我市城市居民收支的稳步增长。据城市居民抽样调查:上半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28.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人均消费支出达到550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5%。 一、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均突破7000元 1、工资性收入依然是居民家庭收入的主体 上半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659.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1%。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78.3%。其中:工资及补贴收入5539.0元,同比增长11.1%。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今年年初我市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陆续增补发地方补贴。二是今年以来我市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阳光工程等措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0109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2307人,由于居民家庭就业人数的增加,居民家庭收入也得到了增加。三是受部分企业生产利润较快增长支撑了在岗职工工资的增长;四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再次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这是我市实行最低工资制度以来,调整幅度最大的一次,使低收入家庭收入有所增加。 2、惠民政策使城市居民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 上半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1928.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4%。其中: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收入增长14.7%,捐赠收入增长56.7%。转移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今年我市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政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了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标准,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等,促使城市居民转移性收入大幅度增加;二是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之间逢春节、婚庆等重大活动现金赠送较为频繁,致使城市居民捐赠收入增加较多。 3、经营净收入成为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新动力 近年来,三门峡市认真贯彻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不断优化服务,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为创业者搭建平台,大力推动以创业促就业,私营经济空前活跃,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从而拉动城市居民个体经营净收入较快提高。今年上半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77.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0%。 二、消费支出稳定增长,呈现四大亮点 上半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50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5%。我市居民消费呈现四大特点: 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迅速 上半年,我市城市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人均支出 494.1元,同比增长38.0%。其中,耐用消费品人均支出333.2元,同比增长31.6%。耐用消费品需求突出变化是向发展性和享受型方向转变,以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为代表的传统家庭设备耐用品在拥有量呈饱和状态后,消费目的多为更新和档次、功能升级。而各类方便、实用的小家电需求也在不断升温,居民家庭耐用品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 2、医疗保健意识增强,支出快速增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自身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平安是福,健康是金”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各类医疗保健器材、滋补保健品以及医疗服务走入千家万户,加之医疗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使城市居民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稳步增长。上半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457.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5%。其中滋补保健品、保健器具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0.7倍和3.1倍。 3、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我市城市居民在进行文化娱乐用品消费的同时,把更多的消费目光投向了文化娱乐服务消费,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更加注重子女和自身教育的投资及提高家庭生活品位的休闲观光旅游支出。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我市城市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人均消费支出602.4元,同比增长34.5%。 4、杂项商品及服务支出大幅度增长 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个人仪表,女性的爱美之心逐渐得到满足,男人享受的愿望也逐步得到实现,购买金银珠宝饰品、化妆品、美发、洗浴保健的支出多了,档次也高了。上半年,我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杂项商品及服务支出259.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5.7%。其中,金银珠宝饰品、化妆品、理发洗澡费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5倍、1.2倍、10.0%。

㈨ 国家调查统计数据中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家庭为单位统计,那么人均包含没有收入能力的老人和小孩么

1、按家庭全部人口计算,包含没有收入能力的老人和小孩。
2、可支配收入指调查户可版用于最终消权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实际收入。
3、可支配收入的范围。可支配收入包括家庭成员所从事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偶尔劳动得到的劳动收入;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如开小店、摆小摊、家庭作坊、私营企业的纯收入;家庭资产所获得的收入,如存款的利息、出租房屋收入、保险收益、股息与红利收入、知识产权收入;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提取的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在职职工的工资性收入是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按家庭全部人口计算的平均每人的可支配收入。

㈩ 湖南常德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城乡居民家庭收支状况调查与研究

常德市地处湖南北部,素有湘西门户之称。她依山傍水,东据西洞庭湖,西倚湘西山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生的变化,令世人瞩目。利用此次寒假回家的机会,我通过走访调查及查阅有关资料,深切地感受到了家乡的飞速发展。鳞次栉比的摩天高楼、流光溢彩的商业步行街、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宽阔整洁的农村水泥公路、鸟语花香的乡里人家…,都令我深深的震撼。繁荣、富强、和谐、奋进. “要想富,先修路” ,一条条通向农家小院的水泥路正在脚下延伸。它不单单是一条条通村公路,更是修的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路、加快小康步伐的致富路、缩小城乡差距的高速路。据2007年10月《常德日报》的报导,常德市农村公路建设已超额完成省“8件实事”和市“10件实事”既定年度目标。“8件实事”主要目标为:建设通乡公路70公里,建设通畅工程1550公里。“10件实事”主要目标为:建设通乡公路80公里,建设通畅工程1420公里。便利的交通,为发展建设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幢幢洋房小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出,像士兵一样整齐地排列在笔直平坦的水泥路两边,接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可喜的成果的检验。2009年春节下乡走亲访友时,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片片黄澄澄的油菜地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水泥路,记忆中的泥泞石子路已一去不复返,而这油画似的美景正预示着农村一片欣欣向荣的前景。德行天下;这是一片美丽的热土,因“沅水 —我的家乡常德市变化 秉承着“德行天下、和谐奋进” 的常德精神,突出精神文明建设主题,常德努力创新文化载体、积极提升城市品位。始建于1992年的常德诗墙这个以城区防洪墙为依托的文化载体,仍在不断建设和完善之中。诗墙主体竣工后,每年前来参观的游客逾100万人次。常德市委、市政府以诗墙为平台,从2003年开始连续举办3届中国诗人节,每届参与吟诗、写诗、诵诗活动的知名诗人和本地诗歌爱好者达50余万人。走进诗墙公园,我不由感叹常德人的文化创造力。诗墙全长5公里,选刻当代著名书画大家作品1500多幅,以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而被誉为“诗国长城” 。常德市还以遍布街头的广场为依托,广泛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武陵欢歌、激情广场、滨湖之夜、芷兰雅韵等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每天吸引5万多市民群众。 德行天下;这是一片美丽的热土,因“沅水 三十年风雨同舟,三十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使常德市经济蓬勃发展,使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常德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阅读全文

与城乡居民收支调查调研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司社保账户变更说明 浏览:719
威远县严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797
鄂州住房公积金帐号 浏览:250
江都区建设局与引江棚户区 浏览:717
扬州住房公积金比例 浏览:516
无业买社保还需要买公积金吗 浏览:403
退伍军人住房补贴新政策 浏览:385
工资5000深圳交社保后最后拿到多少 浏览:373
管城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招聘 浏览:777
杭州滨江住房公积金 浏览:856
社保缴费基数有试用期工资吗 浏览:377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专业 浏览:656
现代设计建筑设计 浏览:9
2014年天津社保缴纳基数是多少 浏览:758
社保交基数高 浏览: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还多少 浏览:732
北京社保卡办理点 浏览:827
黄陂前川卫生院生化分析仪中标公告 浏览:677
安徽和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浏览:455
社保卡上没有录入缴费信息吗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