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多规合一试点城市是由哪几个部门共同发布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市内县“多规合一”容试点工作的通知。随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黑龙江省同江市、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句容市、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浙江省开化县、浙江省嘉兴市、浙江省德清县、安徽省寿县、福建省厦门市等28个市县被确定为“多规合一”试点城市。
② 深改委再提“多规合一” 集体建设用地改革望加速
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体现战略性、提高科学性、加强协调性,强化规划权威,改进规划审批,健全用途管制,监督规划实施,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政策提到“多规合一”的概念,其实是把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住房规划等进行了统一,说明未来各类审批的环节是有望减少的。从政策的可能性来看,未来针对城乡结合部的用地政策会有较大的调整,尤其是涉及到相关住房建设和租赁住房建设的领域。同时从“空间”的概念角度出发,包括地下空间开发、新兴产业用地和生活用地的共同规划等都会有新的扶持政策出台。
中泰证券研究所高级经济学家杨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深改委文件里明确提到要对标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为全面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打下决定性基础。因此,不仅仅是科创板,未来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等12个方面都存在政策动作的可能。
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方面,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华夏时报》记者梳理发现,在2018年3月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之前,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也曾大力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2014年12月,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2016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决定将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扩大到全部33个试点县(市、区)。
2018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对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土地管理法草案中,删去了现行土地管理法关于从事非农业建设使用土地的,必须使用国有土地或者征为国有的原集体土地的规定,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为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途,并经依法登记的集体建设用地,允许土地所有权人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交由单位或者个人使用;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草案中,对关于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必须先征收为国有后才能出让的规定,新增“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两处重大变化,有望彻底扫清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法律障碍。
③ “多规合一”与土地合理利用
研究区的发展受到多个规划的管控,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及生态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在中国不同的规划由不同的部门制定,带有很强的部门行政色彩。“多规合一”就是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及生态保护规划等相关的核心要素进行重组,重点解决现行规划体制下各自为政、目标冲突、内容重合、项目重复以及管理部门分割、管理措施混乱等问题。具体操作就是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叠合为核心,明确功能布局,并且规划之间相互支撑和吻合。
研究区所在的朔州市人民政府于2013年9月正式提出“多规合一”,要求围绕“多规合一”的总体目标,结合朔州市实际,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整合工作,以实现规划对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布局,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如何理顺“多规”之间的关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法制化良性规划非常重要。《城乡规划法》已经明确了各项规划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城乡规划应该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可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各种规划不能与之冲突。此外也明确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规划之间的关系,尤其在土地利用层面,应加强城乡土地利用的管理,不能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也应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且在土地利用层面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不能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在该研究区搞好“多规合一”,重点要以规划为引导,以煤炭、煤电、煤化工作为产业支撑,同时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产业,重点引进生态环保型发展项目,包括旅游、风能发电、生态农业、新材料等,把规划、产业、项目、土地四要素统筹起来。
④ "多规合一"到底是个什么"鬼
官方复解释:“多规合一”制,是指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融合到一个区域上,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
我个人的理解是在某个区域内做出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系统规划,着眼于从全局上解决某地的发展问题,因地制宜,实现有当地特色的绿色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利益的最优化。
⑤ 什么是“多规合一”
“三规合一”并非指只有一个规划,而是指只有一个城市空间,在规版划安排上互相统一,同时加权强规划编制体系、规划标准体系、规划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强化规划的实施和管理,使规划真正成为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和龙头。
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中涉及到的相同内容统一起来,并落实到一个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各规划的其它内容按相关专业要求各自补充完成,即为“三规合一”。
⑥ 规划局,设计院,多规合一都属于哪些方面的业务
期我城市规划存着纵向部门垂直管理横向规并行、复杂交错问题城市规划难发挥城市发展引领作用迫切需要推规合破解难题、落实处、发挥效力
规合根本目于探索民本城市建设发展新模式统规划愿景、统各思想、凝聚民共识形社各界建设与管理美城市巨力
底召央城市工作议指做城市工作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城市发展规律首先表现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辅相关系
摊饼模式亟待改变
伴随改革放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与资源、与自间矛盾愈发突摊饼式城市发展模式亟待转型
促进城市发展需要追求规模扩张效应向资源集聚效应转变;搞城市规划需要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粗放式发展模式向高发展水平性化、集约式发展模式转变实现系列转变既摆今城市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面前道难题更探索新型城市规划与发展道路道题
近央提健全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合并民坚持民城市民城市工作发点落脚点201312月召央城镇化议提:要建立统空间规划体系限定城市发展边界划定城市态红线实现张蓝图干底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更明确要求市县级行政区单元主体功能区规划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规合
前市县行政区划看全级市288县级市360实际情况各同具体工作应何握规合共同实质何协调破解规合共性难题才能充发挥规合城市发展引领作用
近期笔者参加厦门等城市规划编制研讨通实调研及与干部群众反复交流、论证我发现作2014家展规合试点28城市厦门仅规合理念率先创新规合实践率先破题更规合落实率先发力创新突破规合体制机制问题实现城市发展合力、协调、集约、高效
必须看规合前全面深化改革项重要任务期我城市规划存着纵向部门垂直管理横向规并行、复杂交错问题落实程必遇诸困难例相关部门规划间难协调、城乡区域全部覆盖、相关审批互前置等问题
仅使总体规划审议难统旷持久马拉松式批复往往使些规划空文难发挥城市发展引领作用公众知情度、参与度高更导致社满情绪
规合手段目
顺利推规合需要认识几基本问题
首先规合要答张蓝图干问题规合手段目必须创新理念引领能合规合规必须与科、合理、具体城市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相结合厦门规合总体战略引领《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该规划立足点于全面发展亮点于提三全覆盖即基本公共服务要覆盖全体市民(包括非户籍口)、覆盖公共服务全领域、覆盖每全命周期使规合真反映央城市工作议精髓更抓住民城市建设、发展根本
其规合要落实张蓝图谁干问题作推现代城市发展重要手段规合所同于往政府部门规划于要调各面积极性、主性、创造性尽能推政府、社、市民同同向行使政府形手、市场形手、市民勤劳手同向发力
规合要明确张蓝图干久问题规合规划跨度要考虑未设计、未规划张蓝图干底仅要考虑需求要考虑更远发展才能真做覆盖发展全命周期作厦门规合基础蓝本《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全面梳理并统筹协调城市期经济社发展规划、土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各类规划并实践城市战略规划、基础规划、十三五规划(包括2030远景目标)相衔接建立起城市建设评估、三调整、五修编、十升级态性、远性发展机制
破解难题应坚持五点原则
各实践看规合要破解难题、落实处、发挥效力应该遵循几项原则
总体统领、远近结合、全面与专项相融合
规合直接目于实现城市资源全面空间统筹解决往城市各类要素资源与经济社空间、间协调、平衡矛盾需要总体规划引领主体功能区规划基础规划层面统发展理念;需要使城市发展远景目标与近期任务相结合期规划与远期规划相衔接避免城市规划断裂城市发展延续性奠定制度基础;需要使城市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相衔接避免建设案反复消除城市发展未隐患
二建立主抓部门放权体制机制
规划党总揽全局、协调各、落实科政绩观重要抓手规合既涉及发展改革、土、环保、农业、交通等部门横向协同关系与各部委、省政府各部门纵向贯通党委领导亲自主抓联、协调推进厦门推规合试点、实现城市统筹发展重要经验制度安排要求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规划领导组组副组确保城市发展规划科性与效性
三具体问题导向确处理三层关系
规合主要目标解决现规划体制规划体系存缺陷要协调条条规划部门关系既要改革完善政府管理体制要保证政令畅通贯彻级各部门总体部署;二要处理各级各部门间左右关系既要体现张蓝图严格管控管理要求要统筹部门间横向工协作关系;三要处理政府部门、社各界市民群众间内外关系形推规划共识创造良外部环境
四整体握与阶段实施相统
规合项涉及各领域、面系统性工程离量前期理测绘与数据处理工作需要政府具备较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规合必须结合实际整体握、阶段推进按照更新观念、总规先行、搭建平台、培养才部署协同推进规合改革
五政府、市场市民共同缔造
规合根本目于探索民本城市建设发展新模式赖于自与自相结合轮规划决策机制专题调研—党委委研究—专题讨论—专家者论证—吸纳各界意见等式促进综合规划科决策、民主决策依决策统规划愿景、统各思想、凝聚民共识形社各界建设与管理美城市巨力
世界区发展差异家区创新结模式能并具普适性意味着同区都能独特创新收益形创新竞赛机制、央提供鼓励容错机制全创新源水
规合详细调查专业化研究发现相关试点城市创新特色于根据自身发展条件、发展限制发展优势创新性提建设三全覆盖公共服务体系充体现城市发展民本化实践推规合提供看见、摸着功案例各探索特色城市建设提供资借鉴重要经验
(资料源:经济报)
⑦ 什么是“多规合一”
“多规合一”是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强化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回、环境保护答、文物保护、林地保护、综合交通、水资源、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等各类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并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
⑧ 如何破解城市“多规合一”面临的共性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着“纵向”的部门垂直管理和“横向”多规并行、复杂交错问题。城市规划难以发挥对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迫切需要推动“多规合一”破解难题、落到实处、发挥效力
“多规合一”的根本目的,在于探索“以人民为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新模式,统一规划愿景、统一各方思想、凝聚人民共识,形成社会各界建设与管理美好城市的巨大动力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做好城市工作,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城市发展规律,首先表现在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辅相成的关系上。
“摊大饼”模式亟待改变
伴随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人与资源、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亟待转型。
促进城市发展,就需要从追求规模扩张效应向资源集聚效应转变;搞好城市规划,就需要从中低经济发展水平下工业化、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向中高发展水平下人性化、集约式的发展模式转变。实现这一系列转变,既是摆在当今城市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更是探索中国新型城市规划与发展道路的一道好题。
近年来,中央多次提出“健全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多规合一”,并以“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为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会议上提出:“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限定城市发展的边界,划定城市生态红线,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更明确要求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
从当前市县行政区划来看,全国地级市288个,县级市有360多个,实际情况各有不同。那么,在具体工作中应当如何把握“多规合一”的共同实质?如何协调和破解“多规合一”中的共性难题?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多规合一”对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
近期,笔者多次参加厦门等城市的规划编制研讨会。通过实地调研以及与当地干部群众反复交流、论证,我们发现,作为2014年国家开展“多规合一”试点的28个城市之一,厦门不仅在“多规合一”的理念上率先创新,在“多规合一”的实践中率先破题,更在“多规合一”的落实上率先发力,以创新突破“多规合一”中的体制机制问题,实现了城市发展“合力、协调、集约、高效”。
必须看到,“多规合一”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着“纵向”的部门垂直管理和“横向”多规并行、复杂交错问题,落实过程中必然遇到诸多困难。例如,相关部门规划之间难以协调、城乡区域无法全部覆盖、相关审批互为前置等问题。
这不仅使总体规划审议难以统一,旷日持久的“马拉松”式批复也往往使一些规划成为空文,难以发挥对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公众知情度、参与度不高,更会导致社会的不满情绪。
“多规合一”是手段不是目的
顺利推动“多规合一”,需要认识几个基本问题。
首先,“多规合一”要回答“一张蓝图干什么”的问题。“多规合一”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必须有创新理念引领,不能为了“合规”而“合规”,必须与科学、合理、具体的城市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相结合。厦门“多规合一”的总体战略引领,就是《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该规划的立足点在于人的全面发展,最大的亮点在于提出“三个全覆盖”,即基本公共服务要覆盖全体市民(包括非户籍人口)、覆盖公共服务全领域、覆盖每个人全生命周期。这就使得“多规合一”真正反映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精髓,更抓住了人民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
其次,“多规合一”要落实“一张蓝图谁来干”的问题。作为推动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多规合一”之所以不同于以往的政府部门规划,就在于它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
最后,“多规合一”要明确“一张蓝图干多久”的问题。“多规合一”的规划跨度要考虑怎样为未来设计、为未来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不仅要考虑到当下需求,还要考虑更为长远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覆盖人的发展全生命周期。作为厦门“多规合一”的基础蓝本,《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全面梳理并统筹协调了城市中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各类规划,并在实践中,将城市战略规划、基础规划、“十三五”规划(包括2030年远景目标)相衔接,从而建立起城市建设“一年一评估、三年一调整、五年一修编、十年一升级”的动态性、长远性发展机制。
破解难题应坚持五点原则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多规合一”要破解难题、落到实处、发挥效力,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是总体统领、远近结合、全面与专项相融合。
“多规合一”的直接目的,在于实现城市资源的全面空间统筹,解决以往城市成长中,各类要素资源与经济社会活动在空间、时间上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这就需要以总体规划为引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在规划层面上统一发展理念;需要使城市发展远景目标与近期任务相结合,中长期规划与远期规划相衔接,避免城市规划的断裂,为城市发展的延续性奠定制度基础;需要使城市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相衔接,避免建设方案的反复,消除城市发展的未来隐患。
二是建立“地方主抓,部门放权”的体制机制。
规划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实科学政绩观的重要抓手。“多规合一”既涉及发展改革、国土、环保、农业、交通等多部门的横向协同,又关系到与各部委、省政府各部门的纵向贯通。党委领导亲自主抓,上下联动、协调推进,是厦门推动“多规合一”试点、实现城市统筹发展中最重要的经验和制度安排。这就要求由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担任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确保城市发展规划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三是以具体问题为导向,正确处理好三层关系。
“多规合一”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解决现有规划体制和规划体系中存在的缺陷,一要协调好“条条规划”的部门上下关系,既要改革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又要保证政令畅通,贯彻上级各部门的总体部署;二要处理好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左右关系,既要体现“一张蓝图严格管控”的管理要求,又要统筹好部门间横向分工的协作关系;三要处理好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之间的内外关系,为形成和推动规划共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是整体把握与分阶段实施相统一。
“多规合一”是一项涉及各领域、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离不开大量的前期地理测绘与数据处理工作,还需要政府具备较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因此,推动“多规合一”必须结合实际,整体把握、阶段推进,按照“更新观念、总规先行、搭建平台、培养人才”的部署,协同推进“多规合一”的改革。
五是政府、市场和市民共同缔造。
“多规合一”的根本目的,在于探索“以人民为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新模式,这就有赖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轮规划决策机制,以“专题调研—党委常委会研究—专题讨论会—专家学者论证—吸纳各界意见”等方式,促进综合规划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统一规划愿景、统一各方思想、凝聚人民共识,形成社会各界建设与管理美好城市的巨大动力。
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发展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一个地区创新的结果和模式可能并不具有普适性,但这也意味着不同地区都能有独特的创新收益。地方形成“创新竞赛”机制、中央提供鼓励容错机制,这就是全国创新的“源头活水”。
对“多规合一”的详细调查和专业化研究发现,相关试点城市创新的最大特色,在于根据自身发展条件、发展限制和发展优势,创新性地提出建设“三个全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这充分体现了城市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本地化实践,为地方推动“多规合一”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功案例,也为各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经验。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