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邓炯
(河南省土地勘测规划院,郑州,450003)
摘要:为建立适合农用地定级估价实际需要的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提高农用地定级估价工作效率和精度,形成统一的、完整的城乡土地地价体系,实现地价统一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运用综合分析法,设计并应用农用地估价信息系统。
关键词: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设计;应用
相对城镇土地定级估价而言,农用地定级估价是一项新生事物,涉及大量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一系列的覆合叠加、空间分析和统计计算,如果依靠人工来做不仅烦琐而且容易出错,而依靠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来开展农用地定级估价工作则可大大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在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的今天,无疑这是一种科学、快捷的方法。根据国土资源部2003年发布的《农用地定级规程》、《农用地估价规程》,结合作者在农用地定级估价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对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的设计提出一些设想,并对利用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进行农用地定级估价进行简要说明,以利于农用地定级估价工作的开展。
1 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
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子系统,它利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以计算机分析、制图为核心,实现农用地定级估价相关因素因子调查表、统计表、样本图件信息的输入、储存与管理,自动计算出因素因子的作用分值,自动进行级别划分,显示和绘制各类因素、因子作用分值的相关图件,经过对样本点进行筛选与测算,最终输出农用地级别及基准地价图。
1.1 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1.1.1 技术创新与兼顾规程原则
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的设计应遵循农用地定级估价规程要求,又要充分利用当代高新技术,合理应用各种先进技术成果和相关理论方法,提高系统的开发技术水平和先进性。
1.1.2 面向对象原则
农用地定级估价工作需采用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该底图具有丰富的空间信息。应用于农用地定级估价中的各种图形信息更是复杂,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充分利用类的封装性、记录性、多态性进行模块设计将会大大地方便开发,并且增强应用程序的扩展性。
1.1.3 模块化设计原则
采用结构化和模块化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工作要求,自上而下对系统进行功能解析与模块划分。在调查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明晰系统用户子模块,建立最底层次的“积木块”,然后通过连接形成面向应用的“上层模块”。
1.1.4 一致性原则
在系统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以现有的技术规程为基础,力求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阶段实施与整体规划相一致。另外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在组织形式、界面风格、操作模式和数据接口以及系统变量的设置、模块的调用、模块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应具有一致性。
1.1.5 应用程序与数据分离原则
为了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和可维护性,在系统的结构化组织中系统程序代码尽可能与图形数据库、属性数据库相分离。系统还应提供其他数据库的接口,便于各模块相对地独立运行或集成运行。
1.1.6 实用性和安全性原则
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的设计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农用地定级估价业务需要,贴近工作实际,使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功能强大、界面友好、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另外,为保证系统运行成果数据的安全性,还应设计相应的数据备份等安全性措施和功能。
1.2 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的软硬件配置
系统运行的硬件环境是系统的物理基础,其配置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系统运行的效率和好坏。但系统硬件配置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系统控制区域范围的大小、系统管理数据的多少、系统使用部门的经济承受能力等。为使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的性能有较好地发挥,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的硬件配置应采用PⅣ以上,具有光盘刻录功能计算机,外围设备应配备激光打印机、A0 幅面工程扫描仪,A0 幅面的彩色喷墨绘图仪等设备。
软件是系统运行的核心,没有软件的支持,再好的硬件设备也无法完成工作。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的软件一般来说操作系统采用通用的 Windows 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以Mapinfo或MAPGIS等GIS软件为平台,关系数据库软件可以Foxpro等软件为主,在此基础上开发专门管理农用地定级估价数据的数据管理软件,可单独运行,不熟悉程序设计的农用地定级估价人员也能方便操作。
1.3 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系统包括基础数据处理子系统、土地定级子系统、基准地价评估子系统等。系统体系结构如下页图所示。
1.4 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结构
1.4.1 基础数据库
(1)工作底图空间数据库。
(2)离散点分布空间数据库。
(3)各类因素因子属性关系数据库。
1.4.2 过程数据库
(1)各类因素因子复合形成的空间数据库。
(2)各类因素因子分析形成的关系数据库。
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结构图
1.4.3 结果数据库
(1)用于各种报表输出的定级结果、面积统计数据库。
(2)用于绘制各种分值图、土地级别图、基准地价图等图形数据库。
1.5 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的功能
1.5.1 定级模块功能
(1)确定因素、因子权重。
(2)自动计算因子作分值。
(3)自动生成因素图。
(4)自动生成总分值图。
(5)自动划分土地级别。
(6)绘制土地级别图及各因素作用分等值线图。
(7)为用户提供交互式修正级别的界面。
1.5.2 估价模块功能
(1)收益样点的计算检验。
(2)样点地价的开发程度、期日等影响因素修正。
(3)异常样点剔除。
(4)确定级别基准地价。
(5)编制宗地地价修正体系。
1.5.3 数据处理模块功能
(1)生成ARC/INFO、MAPINFO、AUTOCAD等空间数据和XLS、DBF、MDB等属性数据。
(2)导入和导出点、线、面的图形和属性数据的编辑功能。
(3)图层数据的空间和条件查询。
(4)实现图层数据的属性统计。
2 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的应用
2.1 定级因素图形库建立和定级单元划分
通过扫描地图的矢量化、编辑、拓扑及属性库的维护,提供放大、缩小、漫游等基本窗口操作功能,建立分等因素空间和属性数据库。
定级单元是定级指数测算的基本空间单位,要求单元内土地质量相对均一、单元之间有较大差异。利用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采用叠置法或多边形法划分农用地定级单元时用到的就是GIS的空间多边形叠加分析功能。
2.2 农用地定级因素的分值计算和定级修正系数计算
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的要求,影响农用地级别的因素有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多种,但按其空间分布规律,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扩散性递减因素,如土地区位因素等;二是区域均质性因素,如土地利用状况、耕作条件等。对于扩散性因素作用分值的计算,采用了GIS的空间缓冲区分析方法和技术。多种定级因素的综合影响程度的确定,即定级因素作用总分值的计算,采用了GIS的空间要素的叠加分析方法和技术。
土地定级因素修正系数的求算,可利用GIS,根据定级因素区域平均分值,自动计算各个定级因素、每一个定级单元的修正系数。
2.3 农用地定级指数的计算及级别划分
利用GIS将根据选定的定级因素,采用连乘或加权平均乘积的方法,将各修正系数叠加到分等指数图层上去,得到土地定级指数图层。
利用GIS系统对定级单元的定级指数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找出区分土地级别的指标界限,根据划分土地级别的指标界限对定级单元的定级指数进行分级,从而生成土地级别数据库。
2.4 样点及基准地价计算
利用GIS自动在土地级别数据库中提取地价样点所在的土地级别和定级指数,从行政区界数据库中提取行政区名称和代码;根据样点的用地类型或土地级别,对地价样点的收益项等内容,进行二倍方差检验,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异常样点,生成新的地价样点数据库。
根据新的地价样点数据库,采用收益还原法等方法,自动计算样点地价,进而求算各级别的基准地价。
2.5 统计分析、报表生成及图件编制
利用GIS的多维分析,可以完成分村、分乡镇、分地类的等别、级别面积统计分析,方便地进行分类汇总统计,也可以对指定村、指定乡镇和指定地类的级别面积统计分析,同时生成上述内容相应的图表和报表。
利用GIS的编辑和输出功能,可以实现农用地定级估价所有成果图件的数字化并按要求输出各类成果图件。
3 现有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城镇土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践,已基本成熟。而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是伴随着农用地定级估价而生的新事物,现有的一些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仍不十分完善,主要表现在:①一些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操作繁琐,由于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计算机知识普遍缺乏,使用起来十分困难,不利于农用地定级估价更新工作的开展;②一些定级估价信息系统,需要手工输入大量的属性数据,甚至有的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不能自动识别样点所在级别,在地价计算时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③还有一些定级估价信息系统图形编辑功能不强,需要另外的GIS软件进行农用地定级估价级别图及因素因子作用分值图的编辑修改。
要建立成熟可靠、适应农用地定级估价特点、操作流程贴近实际工作需要、面向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农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使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人员能依靠自身力量来进行农用地定级估价及更新工作的信息系统,逐步形成统一的、完整的城乡土地地价体系,从而实现地价统一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仍然需要认真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农用地定级规程[S].国土资源部,2003
农用地估价规程[S].国土资源部,2003
邬伦,刘瑜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95~196
邬伦,张晶,赵伟.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7):128~135
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5):1~10
吴信才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213~214
邓留献等.农用土地定级估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103~106
张玉梅.基于 GIS 的开放式城镇土地定级信息系统的设计[A].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162~167
2. 城市建设综合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周 蓉1,2 牛德力1
(1.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郑州,450052;2.南京军区73603部队,南京,210049)
摘要:作为土地信息系统应用领域之一,土地信息系统的信息化发展为城市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其中,城市建设多媒体资料及城市电子地图作为城市建设源普查的重要成果,具有数量多、分布广、资料丰富等特点。利用计算机对城市建设普查成果资料进行集中管理,对城市建设综合信息的统计、评价、分析与规划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城市建设综合信息系统的系统需求分析、系统的体系结构、系统的数据库及功能设计,详细讨论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并总结了系统的特点。
关键词:SpatialWare;SQL Server;基础类库;城市建设综合信息
土地信息系统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向信息化方向发展,逐步成为面向21世纪的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信息革命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相互交往的方式。而市政工程建设领域作为土地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之一,更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城市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建设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契机。随着城市测绘相继形成了1∶1000、1∶5000、1∶10000等多尺度的电子地图,以及反映城市规划、建设的各种规划图件、土地利用图、道路网图、红线图、各种格式的文档、图档、视音频信息,这些丰富的城市建设信息如何在计算机中有效管理、快捷浏览、方便查询,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土地规划、土地相关资料也需要长期保存和汇总;同时各种规划图也需要叠加掩饰和汇报演示以供评审和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以前传统的存储管理方式已不能很好的满足要求,利用计算机对城市建设综合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可以实现信息整理、汇总的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这对城市建设综合信息的统计、评价、分析与规划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系统需求分析
1.1 城市建设综合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
本系统主要是应用于城市建设规划,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要,提供各种辅助工具和综合信息浏览及查询功能,可以处理各种文档资料(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历史存档信息、图片、电子地图、视音频文件等)的综合信息系统。
1.2 系统实现目标
(1)对规划院已测绘的多尺度电子地图及各种格式的文档、图档、视音频信息进行集中管理。
(2)对一个城市或区域的海量电子地图采用物理分幅存储、逻辑动态拼接管理模式,实现对电子地图从宏观到微观的分层快速聚焦漫游,并提供按地名、道路、图幅快速查询定位功能。
(3)提供城市道路库、地名库的采集、维护、管理与查询功能。
(4)系统提供批量信息收集工具,将散布在计算机中各种格式的文档、图片、视音频的文件信息快速收集到数据库,进行分类组织和集中管理,并能进行快捷浏览和各种查询。
(5)土地利用图的查询。
(6)系统功能完善、实用性强、界面美观,具有较强的权限管理功能。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框架结构
城市建设综合信息系统主要是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四种信息:电子地图、图档信息、文档信息以及视频信息。本系统的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框架图显示了系统从数据收集到数据管理、数据处理以及数据输出应用的整个过程。
图1 综合信息管理流程图
城市建设综合信息调查以调查小组的形式开展,调查小组上报记录综合信息的数据库文件,通过综合信息的录入汇总实现综合信息数据的上报与接收。
(1)系统使用SQL Sever数据库管理多媒体数据的属性信息及电子地图中各要素的属性信息与空间信息,保证了各种信息的安全性与共享性。系统应能实现对综合信息的管理与查询,对数据库进行维护等城市建设综合信息管理日常工作。
(2)系统应用体现在查询统计、报表与地图输出、对地图要素的快速检索并提供决策支持等方面。
2.2 数据管理策略
地图数据包括两部分内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本系统采用全数据库管理的数据管理模式,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与共享性。
2.2.1 数据库设计
针对城市建设信息的特点,系统涵盖了地图信息、图片信息、文档信息与视频信息四类信息。
系统用词典表来记录各综合信息的类别信息。词典就像是一个模板,各综合信息从该模板中选择的信息会根据模板的变化而变化,词典的设计保证了系统信息的一致性。另外对细目信息、专业信息等,系统也利用词典进行记录。
对各规划室中的各级别视频信息,系统设计了视频表来记录视频在计算机中的存储路径。
系统采用Sybase公司的Power Designer数据库设计工具实现数据库的设计,该建模工具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实现概念数据模型与物理数据模型的双向转换。利用Power Designer设计完成系统表结构后,将数据库逻辑结构导入SQL Sever数据库中,建立物理数据库。
2.2.2 地图空间信息的管理
对于地图空间信息的管理,系统以MapInfo公司的空间数据引擎SpatialWare作为中间件,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对空间数据进行管理。
2.3 系统功能设计
作为城市建设工作的有力工具,系统要具备对于地理空间数据、城市要素属性数据、多媒体数据等的管理功能,按照子系统功能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3.1 系统维护子系统
系统管理要实现对系统最基本信息的设置与维护,包括用户设置、口令的更改、系统初始化、词典的维护等。
2.3.2 信息浏览查询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包括两种功能:多媒体数据浏览查询;电子地图浏览查询。
多媒体数据主要包括文档、图档以及视音频文件。浏览查询多媒体数据的属性信息功能以表的形式直接将文档、图档、视音频文件的属性数据存储在SQL Server中,并采用“自适应”软件启动技术,使得浏览时,用户可以根据文件的格式,自动启动相应的软件进行浏览多格式文档,解决了在一个系统中快捷浏览不同种类、不同格式信息资料的技术难题。
浏览查询电子地图的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的功能将地图对象的位置信息与属性信息使用SQL Server进行存储。地图对象具有ID及名称等属性信息,通过ID号即地图对象的代号与属性数据库建立联系,能对图上任意区域选择查询,并将查询结果以报表等方式进行显示。
2.3.3 编辑工具子系统
该子系统实现了对城市建设综合信息的增加、删除、保存、打印、浏览等功能。
3 系统实现技术
3.1 利用基础类库进行的系统开发
利用“继承”的思想,在PowerBuilder中进行基于基础类库的系统开发。系统中的PB子窗口、数据窗口对象等全部继承自基础类库的祖先窗口、数据窗口对象,这样创建的新对象会继承祖先对象的所有特点,包括属性、事件、函数等;还可以对继承的对象进行适当修改,使其适合特定的需要。
基础类库中还有另外一些可继承对象,如窗口、按钮、全局函数等。基础类库的设计与实现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实现了编程的科学一致性。其主要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提炼共性,独立于应用。
3.2 实现数据的全数据库管理
3.2.1 多媒体文件的数据库管理
利用SQL Server中的image和text数据类型以及PowerBuilder中与之相对应的blob类型来保存像大文本和图像之类的数据。
利用PowerBuilder开发工具将大文本和图像等数据存入数据库以及在系统中显示通常要利用以下函数:
(1)将数据存入数据库 Updateblob 表名 set Blob 类型字段名=: Blob 类型变量where子句。
(2)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 普通类型的字段显示是通过数据窗口,调用 Retrieve 即可。可是由于Blob类型的数据非常庞大,客户端的主缓存区开辟多么大的空间都不合适。PowerBuilder的解决方法是,不允许在数据窗口中放置Blob类型的字段,而是提供专用的提取Blob类型数据的语句。语法如下:
Selectblob Blob类型的列名into:Blob类型变量from表名where子句。
3.2.2 空间数据的数据库管理
利用MapInfo公司的空间数据引擎 SpatialWare 作为中间件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SQL Server管理空间数据,使用SQL Server直接管理属性数据,这样就实现了空间数据的数据库管理。
SpatialWare能够把复杂的MapInfo地图对象存入大型数据库中,并能为其建立空间数据索引,从而实现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实现对属性数据和空间图形对象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前端用户可以像访问普通数据库字段一样访问这些图形对象字段,开发出完整的Cli-ent/Server模式下的MapInfo应用程序。如果用户采用SpatialWare技术,那么完全可以替代以往的基于文件服务器模式共享MapInfo地图文件的网络应用。
3.3 利用PB 进行基于MapX 控件的二次开发
MapX是MapInfo公司推出的基于ActiveX技术的可编程控件。它使用与MapInfo Pro-fessional一致的地图数据格式,或使用利用SpatialWare作为中间件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的空间数据,能够实现MapInfo Professional的大部分功能。在PowerBuilder可视化开发环境中,只需在设计阶段将MapX控件放入窗体中,并对其进行编程以设置属性、调用方法或响应时间,即可实现数据可视化、专题分析、地理查询、地理编码等丰富的地理信息系统功能。PB环境下应用MapX组件,是利用OLE容器负责PB与MapX的交互通信。首先在窗口中插入OLE容器的控件,选择MapX控件,就可以将其载入OLE容器。在OLE容器的属性页中自动合并了包含MapX属性页的按钮,打开MapX可进行各种所需设置。
4 系统特点
利用GIS与MIS集成技术开发的城市建设综合信息系统的特点如下。
4.1 用户界面友好
系统界面的设计注重了一致性和个性化相结合,提供菜单、类似于浏览器的大图标工具条等方式进行命令操作。另外系统采用树状信息浏览窗口,使浏览更加直观,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4.2 用户管理权限分明
用户管理权限的设计,使得具有不同权限的使用者对数据的操作不同,可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与保密性。
4.3 多媒体信息和电子地图信息的多条件查询与统计
系统提供对于多媒体信息的多条件查询与统计,特别是对地图信息的添加与查询,如图2、图3。
图2 道路交叉口坐标采集
图3 地图查询
4.4 多媒体信息及电子地图的浏览
系统提供了对于多媒体信息和电子地图信息各种形式的浏览,辅助了城市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图4。
图4 图档浏览
城市建设综合信息系统是一个以电子地图为载体,以数据库为存储介质,对城市的文档资料、图片资料、视频等海量信息进行一体化管理的实用软件系统。它实现了多媒体数据建库的自动化、管理的网络化与查询、统计、分析的可视化。本系统可以很好地满足城市建设工作的需要,是城市建设普查成果整理、汇总、管理和高效利用的强有力工具。当然系统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完善,如对于基础类库的功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对于用户自定义打印表的灵活性还应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郭宝利,康海涛,李冬冬.PowerBuilder9.0实用解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2004,406~410
MapInfo SpatialWare Ver4.8 User Guide [M/CD]
门葆红.组件技术在MIS与GIS集成中的应用[C].中国GIS协会2001年论文集,2001
齐锐、屈韶琳等.用MapX开发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73~200
3. 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管理系统怎么导入上年的数据
乱上
4. 怎样找到深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用户名和密码
可以有权限查看系统用户名和密码的人员,也可以找第三方运维公司,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更是城市管理机制的一项变革,数字城管是基于地理信息技术,把城市管理化,定位到城市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慧城市的提出,数字城管也朝着智慧城管演进。
网上申报两种登录方式(CA证书、密码登录)使用同一软件,操作基本相同只是登录方式不同,如果之前就是网上申报用户,不需重新安装软件只需在登录软件时选择“用户名口令用户”。
数字化城市管理各个城市建设不同,有的进入市级城管,就有数字化城市管理一栏,有的单独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或者直接打电话投诉,所以这样才可以帮助你上网,会给用户回名和密码的,怎样查找通达数字化校园管理平答台登录用户名和密码。
(4)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系统下载扩展阅读:
决策是通过对客观情况、对客观外部情况、对企业外部情况、对企业内部情况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所以,决策和信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过去一些凭经验或者拍脑袋的那种决策经常会造成决策的失误,越来越明确信息是决策性基础。
在管理控制中,以信息来控制整个的生产过程、服务过程的运作,也靠信息的反馈来不断地修正已有的计划,依靠信息来实施管理控制。
有很多事情不能很好地控制,其根源是没有很好地掌握全面的信息。
企业跟外界的联系,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是通过信息互相沟通的。
因此要沟通各部门的联系,使整个企业能够协调地工作就要依靠信息。
所以,它是组织内外沟通的一个纽带,没有信息就不可能很好地沟通内外的联系和步调一致地协同工作。
根据现存条件和约束条件,提供各职能部门的计划。
如生产计划、财务计划、采购计划等。并按照不同的管理层次提供相应的计划报告。
根据各职能部门提供的数据,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比较执行与计划的差异、分析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辅助管理人员及时加以控制。
运用现代数学方法、统计方法或模拟方法,根据现有数据预测未来。
采用相应的数学模型,从大量数据中推导出有关问题的最优解和满意解,辅助管理人员进行决策。
以期合理利用资源,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
5. 忘记住建部城乡建设厅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的账号密码了怎么办
忘记住建部城乡建设厅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的账号密码,这种情况可以直接进行账号密码找回。
6. 我国地质信息服务现状分析及展望
温雪茹 刘 冰 李银罗 翟国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摘 要 信息服务已成为 21 世纪各国地质工作的战略重点。本文对我国地质信息服务体系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主要不足,并且对我国将要建立的地质数据集群系统做出了展望,指出应当在实现一站式服务的前提下,实现六个方面的主要功能,包括:完整的地质信息资源目录、丰富的网络在线资源、强大的信息加工处理和分析能力等。
关键词 地质资料 地质信息 信息服务 集群化
1 引言
地质信息是地质工作的主要成果,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在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环境(灾害)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和地质科学研究过程中辛勤劳动的结晶,是对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演化规律的认识和知识。地质信息是地质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保护、合理利用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对于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经济发展、推进城乡建设、开展国土整治、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等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地质资料是地质信息的主体,指在地质工作中所形成的以文字、数据、符号、图形、图像、声音等方式记载的纸介质、存储介质,以及岩心、标本、样品、光薄片等相关实物。地质资料是对地质工作过程及成果的记录,具体包括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图书期刊、实物地质资料和数据库等。
地质信息服务是主要以地质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提供与传播、地质信息处理以及提供软件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服务[1]。进入 21 世纪以来,信息服务已成为各国地质工作的战略重点[2]。
目前全国地质资料馆、各省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六大地调中心和各省地调院以及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图书馆等单位构成了中国地质信息服务提供者的主体[3]。2011 年全国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资源总量达 40.3 万种[4],中国地质图书馆国内外地学文献资源量为 60 万卷(册),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库存岩心长度150745米,标本10992块(数据来源于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站)。目前我国地质信息服务现状是传统与现代并存、以传统为主的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分散、数字化比例小、共享程度低、信息产品深度加工不够等方面。因而,中国地质调查局于 2010 年 3 月 1 日在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要加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就是通过构建共享机制、搭建共享平台,汇集、整理、挖掘地质资料信息产品,延伸产品链,提供服务集中度,提高服务规模效益的过程[4],将实现领域内应用层面的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
2 地质信息服务方式
2.1 传统服务方式
传统方式表现为借阅人到馆藏机构获取资料的模式。借阅人通过目录检索或者卡片检索,查询到所需资料后,需要到馆藏机构提取纸质资料阅览或复印或拷贝电子数据。网络目录检索和电子阅览室,在借阅过程中能够起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模式。在传统信息服务方式中,信息服务提供者各自开展服务。客户为解决一个问题,常常需要从分布在不同位置的提供者处分别获得所需服务[5]。
2.2 现代服务方式
现代服务方式主要应用 WEBGIS、网格、数据库等先进技术,使用户能够便利地获取地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提供服务、信息处理服务、软件提供服务,以及基于知识的咨询服务等。它的主要特点是用户通过运行在互联网上的系统,即可在任何位置上快速实现对所需信息的查找、浏览、评价、获取和利用,并不需要关心信息的存放位置。
2.2.1 集成的信息产品服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十五”初期开始实施我国基础地学数据库体系建设计划。该体系包括基础地学数据库和综合成果数据库两大部分,共 30 余个数据库,主要包括[6]:
(1)区域地质图数据库
全国 1∶5 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 1∶20 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 1∶25 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 1∶50 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 1∶250 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 1∶500 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2)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全国1∶5万重点城市及经济开发区水工环综合地质数据库,全国1∶20万数字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 1∶600 万水工环地质图数据库,全国小比例尺数字水工环空间数据库,地下水资源动态监测数据库。
(3)基础地质数据数据库
中国地层数据库,全国 1∶20 万自然重砂数据库,全国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库,全国岩石数据库(试建库)。
(4)全国矿产地数据库
原地矿系统矿产地数据库,全国地质工业行业矿产地数据库,中国铬镍(铜)钴铂(族)矿产地数据库(在建)。
(5)全国钻孔地质数据库(试建库)
(6)全国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数据库
全国 1∶500 万航磁数据库,全国 1∶100 万航次数据库,全国区域重力数据库,全国电勘查数据库,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测井数据库系统(试建库),全国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全国资源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库,全国 1∶25 万标准图幅卫星影像数据库,全国物性数据库(试建库)。
(7)海洋地质数据库
我国 1∶100 万海洋地质数据库、我国海洋地球物理数据集。
(8)地质资料数据库
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资料目录数据库,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目录检索数据库,地学图书期刊类文献标题和摘要的网络数据库,地质调查与科技信息数据库。
(9)工作部署与综合成果数据库
地质调查专题图数据库(全国及大区各专业不同比例尺地质调查工作部署与工作程度数据),全国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地学数据库元数据库。
10 余个国家级已建数据库通过运行维护管理,初步依照国家相关法规开展了社会化服务利用。数据发布方式分为在线和离线两种。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以中英文两种语言发布了元数据。据 2003 年 6 月至2005 年 6 月间不完全统计,地调局提供各类数据总量接近 100GB[7]。
2.2.2 网络在线信息获取服务
(1)中国地质图书馆网站(http://www.cgl.org.cn/)提供 10 余个大型地学文献数据库的在线浏览下载服务,提供馆藏图书的目录检索服务,馆藏图书尚没有提供在线浏览服务,尚处于数字化积累阶段。
(2)全国地质资料馆网站(http://www.ngac.cn/)提供馆藏地质资料目录检索服务,部分资料的在线浏览与下载服务、部分地学数据库的元数据提供服务。
(3)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站(http://www.gsigrid.cgs.gov.cn/),提供地质数据信息和应用软件共享服务,主办方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运行由局发展中心承担,支撑项目为国家“863”计划课题“资源环境应用网格构建”;
(4)国土资源科学数据共享网站(http://www.geoscience.cn/),提供地质数据信息服务,主办方是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运行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承担,支撑项目为“国土资源科学数据中心建设”。
2.2.3 信息加工分析服务
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络提供了以下应用软件共享服务:①水质评价服务,面向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水质评价的信息服务和软件共享服务;②地下水水位预测,利用动态观测数据,预测指定区域未来水位的变化情况;③网络环境下成矿信息提取与综合:使用证据权方法完成网络矿产综合评价过程;④常规计算方法的固体矿产资源评价方法软件共享服务。
2.2.4 专业软件提供服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研发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是贯穿整个地质矿产资源调查完整全过程的软件,涵盖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矿体模拟、品位估计、资源储量估算、矿山开采系统优化等内容,实现了地质填图、固体矿产勘查的全数字化过程。该软件系统由四大子系统构成:数字地质填图系统、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资源储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建模信息系统。
3 存在的不足
我国地质信息服务总体来说,虽然有了一定数量的数据资源,但是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有关服务的政策和机制不健全,尤其是缺乏公开服务的管理办法,责权利不统一。
3.1 集群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地质信息产品不少,国家投资也比较大,但是一个数据库一个服务系统,没有完整的产品目录,多重注册情况严重,不能满足用户的一站式需求。
3.2 网络在线数据量少
目前,我国地质资料数字化比例较低。截至 2011 年底,全国各省(区、市)累计完成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总量 23.9 万种,数字化比例约 59%,其中全国地质资料馆累计完成近 6 万种地质资料数字化,数字化率 48%[4]。此为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情况。原始地质资料的数字化还未全面启动。信息资源的拥有量和能够提供在线服务的信息量也极不匹配,截至2010年,全国地质资料馆累计提供网络浏览资料14274种,当年馆藏总量为 11 万种[8],提供在线服务的比例为 13%。
因此,造成网络在线数据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地质信息的数据积累不足;二是地质资料的保密是一个瓶颈,需积极推进地质图地理要素非涉密化处理;三是政策机制不健全,公益性不够。
3.3 地质资料获取费用高
虽然我国的定价原则已经确定,但到现在也没有确定的公开的地质信息与信息服务详细的分类价格,这造成很多数据的服务受到限制,并且各地的收费不一致,有的收费偏高。
4 展望
地质信息服务应当在数据一体化管理和共享平台下,按照统一标准和存储规范,形成逻辑上统一、物理上分布的国家地质数据集群系统。集群系统应当在实现一站式服务的前提下包含以下主要功能:
(1)完整的地质信息资源目录。
建立全国范围内完整的地质资源检索目录,一方面包含地质资料和图书文献,另一方面包含各级馆藏机构和地勘科研单位长期以来积累的地质信息资源。在发达国家,USGS、GSC、BGS、GA 等都提供了完整的各类地学信息的目录查询检索系统,帮助用户快速便捷地检索到所需信息和数据。
(2)丰富的网络在线资源。
在发达国家,由于在线资源极为丰富,其地质信息网站的访问也十分活跃。以美国 USGS 为例,2005 年平均每月成功的服务请求达 2400 万次,经网上传输的数据量达 180 多 G。5 年间访问 USGS 网站的次数约 76260 万次,是在大约相同的时间内访问全国地质资料馆 CGS 网站次数的 600 倍[3]。在对地质资料信息网络获取率调查中,加拿大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获取 29%的数据,美国可以获取 27%,澳大利亚可以获取 8.5%[5]。
我国地质资料解密工作研究,已部署在“十二五”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综合研究中,为今后地质资料的在线服务提供了基础。
(3)强大的信息加工、处理和分析能力。
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络在这方面作出了示范。应用网格技术编制软件对地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将在某些方面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网络技术最直观的优点之一便是超强的计算能力,它能够把一个集群的计算机连成一个局域型网络,形成一台超级计算机,大大提高计算效率。原先在单一 PC 上运行需要花费几个月时间完成的计算,在网格中运行一两天就能够完成。
(4)应用软件服务。
提供各种高性能的专业工具软件服务。
(5)敏感信息的实时发布。
天气预报、台风、地震波观测数据的实时发布,以及通过专用系统发布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台风龙卷风等自然灾害预警信息。
(6)提供科学咨询、决策分析、科普宣传与教育培训等服务。
5 结语
2009 年,中国地调局开展了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研究,包括“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理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体系建设”“地质资料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等 13 个专题的研究工作。国土资源部确定在上海、山东、湖南、湖北、安徽和青海 6 省市进行试点工作[9]。在这些工作部署中,我们看到了我国地质信息服务的光辉前景。
参 考 文 献
[1] 国土资源部 . 国土资源部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EB]. http://www.gov. cn/gzdt/2009- 09/18/content_1420534. htm,2009.
[2] 姜作勤 . 地质工作信息化的若干问题 [J]. 地质通报,2004,23(9/10):839 ~ 845.
[3] 尚武等 . 中国地质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差距及对策 [J]. 中国地质,2007 Vol.34,No.4:730 ~ 735.
[4] 国土资源部 2012 年 05 月 14 日通知公告:2011 年度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情况 .
[5] 姚华军等 .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的研究 [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09:4 ~ 7.
[6] 姜作勤,马智民,杨东来等 . 地质信息服务体系框架研究 [J]. 中国地质,2007,34(1):173 ~ 178.
[7] 中国地质调查局年鉴 . 2003,2004.
[8] 国土资源部 2011 年 4 月 14 日通知公告:2010 年度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情况 .
[9] 国土资源部通报第 14 期 . 2009 年度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情况 .
7.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是什么
该系统是一张光盘,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共同研制开发的《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检索系统》2011版已经完成。该版由2007版全面升级而成。
2011版检索系统 (以下简称:2011版)囊括了截止到2011年底批准发布的各类工程建设标准等共计1984项。2011版技术先进,功能齐全,内容全面,操作灵活,安装使用方便。是广大工程技术、科研、教学、建设管理人员和标准化工作者的必备工具。
一、2011版的主要特点
(一) 权威的信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是工程建设国家标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的批准和组织出版部门,不仅对标准检索系统享有版权,而且所有新制订、修订和局部修订标准均能及时准确收录。
(二) 方便强大的功能
1、可进行多用途检索,也可针对标准全文及强制性条文内容进行全文检索。
2、显示、打印文本与纸介质标准文本相同,并可逐级放大或缩小,所见即所得。
3、具有多窗口浏览,自建索引,检索结果排序,关键字段选择,即时帮助等,为标准的使用、监督检查和标准的编制与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检索和统计功能。
4、2011版对企业版进行了优化,使服务器端运行更加稳定;对单机版进行了革新,采用U盘方式,方便携带,无需安装,即插即用。
(三) 人机交互友好
2011版全面优化人机交互。不仅软件界面全新设计,用户使用的各项功能按钮、快捷菜单均做了全面优化设定。标准、强制性条文和标准信息切换方便,分类目录也灵活设定。这些人机交互的优化使用户在定位、浏览、查找、打印等各项软件操作环节,均有更好的应用体验。
(四) 继承优化标准分类
在以往各版建标基础上,继承优化标准分类。具体分类方法:
1、总体分类
(1)工程建设国家标准
(2)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城镇建设)
(3)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建筑工程)
(4)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5)工程建设产品标准
(6)城镇建设产品标准
(7)建筑工业产品标准
(8)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2、专业分类
(1)城乡规划
(2)建筑工程
(3)城镇建设
(4)工程勘察测量
(5)城镇公共交通
(6)城镇道路桥梁
(7)市政给水排水
(8)城镇燃气及设备
(9)供热与采暖通风
(10)城镇市容环境卫生
(11)风景园林
(12)工程抗震
(13)建筑防火
(14)建筑设计
(15)建筑地基基础
(16)建筑结构
(17)施工
(18)既有建筑维护加固与房地产
(19)建筑室内环境
(20)信息技术
(21)工业建筑
(22)交通运输
(23)铁道工程
(24)能源
(25)防洪与水利工程
(26)化工
(27)矿山工程
(28)工程质量
(五) 广泛的用户对象
适用于工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安装、监理;建设管理、标准化管理;工程安全、质量、消防等监督机构;房地产业;中介咨询服务机构;文献情报机构、科研教学机构、大专院校和图书馆等。
二、运行环境
(一)硬件配置
内存:2G以上;
硬盘:企业版至少有4G以上磁盘空间,U盘版无需硬盘空间;
USB接口:USB2.0以上接口
网络:10/100M以太网
显示器:1024×768以上分辨率
(二)操作系统
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Vista/Windows 7
三、发行价格
2011版分单机版(U盘)和企业版,单机版供一台计算机使用,无需安装,即插即用。企业版可在整个局域网使用。
(一)购买价格
单机版:3000元
企业版:9000元
(二)升级价格
单机版升级:1000元
企业版升级:2000元
单机版升企业版:7000元。
如你需要可向当地住建部门负责标准化的管理机构购买,如你在京,可直接去标定所购买
8. 全国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网址是多少
全国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全国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官网-登陆页面。
系统的重要意义:
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社会救助事业转型升级也必然要依托信息化技术。
“低保一期系统”是发展改革委批准实施的国家电子政务重点工程项目,民政部对此高度重视,成立部级低保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专门研究部署,多次检查督促,大力推进信息系统建设。目前,“低保一期系统”各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已于2014年9月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该系统是实现社会救助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水平的基础,在转变低保业务管理方式、规范操作、强化监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创新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方式的重要工具与途径。
(8)城乡建设统计信息系统下载扩展阅读: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与发布
1、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居民、村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费用确定。
2、 设区的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拟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执行;县(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拟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当地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乡差别,分别确定、执行不同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适时的调整。
9. 统计用区划代码和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的相关说明
为规范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建立各项普查、全面统计、抽样调查、专项调查统一使用的《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库》,特制定本规则。
一、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结构
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分为两段17位,其代码结构为:
□□ □□ □□□□□□ □□ —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划分代码
(一)统计用区划代码
统计用区划代码由1~12位代码构成,其各代码表示为:
第1~2位,为省级代码;
第3~4 位,为地级代码;
第5~6位,为县级代码;
第7~9位,为乡级代码;
第10~12位,为村级代码。
(二)城乡划分代码
城乡划分代码由13~17位代码构成,其各代码表示为:
第13~14位,为城乡属性代码;
第15~17位,为城乡分类代码。
二、统计用区划代码编制规则
(一)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编码方法
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由1~6位代码组成。在统计工作中,各级统计部门不编制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统一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国家标准。
(二)县以下区划代码编码方法
县以下区划代码由7~12位代码组成,包括乡级代码和村级代码两部分。
1.乡级代码编码方法
凡民政部门确认的街道、镇、乡,按照国家标准《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2003)编制,其乡级代码为001~399;民政部门未确认的开发区、工矿区、农场等类似乡级单位,乡级代码为400~599。具体编码如下:
● 001~099 表示街道;
● 100~199 表示镇;
● 200~399 表示乡;
● 400~599表示类似乡级单位。
2.村级代码编码方法
凡民政部门确认的村级单位,村级代码为001~399;民政部门未确认的园区、工矿区、农场等类似村级单位,村级代码为400~599(498、598除外)。具体编码如下:
● 001~199 表示居民委员会;
● 200~399 表示村民委员会;
● 400~499 表示类似居民委员会(不含498代码);
● 500~599 表示类似村民委员会(不含598代码)。
3.特殊情况的编码方法
(1)虚拟村级单位
当乡级单位下未设(或未明确)村级单位时,则在该乡级单位下虚拟一个村级单位,其编码方法为:在街道、镇以及类似乡级单位的开发区、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工矿区、高校园区、科研机构园区等区域下,虚拟村级单位的代码为498,名称为“××虚拟社区”;在乡以及类似乡级单位的农、林、牧、渔场和其他农业活动区域下,虚拟村级单位的代码为598,名称为“××虚拟生活区”。
(2)县直辖村级单位
县级单位直辖村级单位,其乡级代码统一编为198,在198代码下,再对所辖的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进行编码。
(3)乡直管村民小组
乡级单位直接管辖的村民小组,其村级代码编制为398 。
(三)统计用区划代码编制要求。
1.统计用区划代码基本长度为12位,省、地、县、乡四级代码不足12位用0补足。
2.县以下区划代码的各个码段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编制。因区划变动调整,代码取消不再重复使用。
3.民政部门确认的乡、村两级单位,代码分别在001~399区间编制,名称统一采用民政部门确认的正式名称。
4.类似乡级单位为民政部门未确认的乡级单位,名称按实际名称填写。
5.类似居民委员会和类似村民委员会为民政部门未确认的村级单位,如果实际名称不含居委会、村委会、家委会、生产队、连队、队、管理区、牧委会、嘎查等字样,则在类似居民委员会的实际名称后添加“社区”;在类似村民委员会的实际名称后添加“生活区”。
6.统计用区划代码的区划名称采用标准汉字、汉字数字(如一、二、三等)和全角单括号进行书写,其他字母、数字、标点、字符及空格均为错误。汉字书写不得使用繁体字,简化字应按国家颁布的简化字总表的规定书写。
三、城乡划分代码编制规则
(一)城乡属性代码编码方法
城乡属性代码由第13、14位代码组成。其中:第13位表示乡级属性,第14位表示村级属性。
1.城乡属性代码编制原则
(1)城乡属性代码在乡、村两级单位上编制。
(2)乡级单位对应的第13位按照乡级属性编码方法编制,第14位编0。
(3)村级单位对应的第13位为所属乡级单位的乡级属性代码,第14位按照村级属性编码方法编制。
2.乡级属性编码方法
乡级属性代码表示街道、镇、乡以及类似乡级单位的乡级属性。乡级属性代码用1~3数字表示:
1表示:县级政府驻地
2表示:连接的乡级区域
3表示:其他乡级区域
3.村级属性编码方法
村级属性代码表示居民委员会(社区)、村民委员会以及类似村级单位的村级属性。村级属性代码用1~9数字表示:
1表示:乡级政府驻地
2表示:完全连接的村级地域
3表示:部分连接的村级地域
4表示:与其他区、市完全连接的村级地域
5表示:与其他区、市部分连接的村级地域
6表示:与其他镇完全连接的村级地域
7表示:与其他镇部分连接的村级地域
8表示:特殊地域
9表示:其他村级地域
乡级属性和村级属性的相关解释,参见《城乡划分实施办法》。
4.城乡属性代码的有关说明
(1)特殊地域
在城乡属性代码中,特殊地域仅指以下两种情况:
● 在类似居委会中,常住人口达到或超过3000人的开发区、工矿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居民生活区域。
● 在类似村委会中,常住人口达到或超过3000人,且非农产业从业人员达到70%的农、林、牧、渔场及其他以农业活动为主的区域。
当类似居委会、类似村委会不满足上述要求,也不满足代码1~7的编制要求时,村级属性一律编9。
(2)农、林、牧、渔场
农、林、牧、渔场场部的村级属性代码一律编1,与场部连接的下属生产单位,村级属性代码编2或3,与场部不连接的下属生产单位,村级属性代码编9。当常住人口达到3000人,非农产业从业人员达到70%时,不连接的下属生产单位的村级属性代码编8。
(3)只有一个村级单位的村级属性
凡乡级单位下只有一个村级单位,无论是实际存在还是虚拟的,其对应的村级属性代码一律编1。
(4)不连接的居民委员会
当居民委员会与政府驻地不连接时,如果有农业用地,村级属性代码编9;如果没有农业用地(或没有明确的地域),村级属性代码编8。
(二)城乡分类代码编码方法
1.城乡分类代码结构
城乡分类代码由第15~17位代码组成。第15位为“1”,表示城镇;第15位为“2”,表示乡村。具体编码为:
111表示:主城区
112表示:城乡结合区
121表示:镇中心区
122表示:镇乡结合区
123表示:特殊区域
210表示:乡中心区
220表示:村庄
2.城乡分类代码编制原则
在划分城乡时,各地统计部门不直接编制城乡分类代码,而是通过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属性代码转换生成城乡分类代码。
附: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代码编码方法
为满足各地对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汇总、分类的需要,现提出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代码编码方法,供各地参考使用。
一、代码结构
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代码为4位代码,与统计用区划代码对应编制。其结构为:
1 2 3 4
□□□□□□□□□□□□……□□□□
统计用区划代码 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代码
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代码分为三段:
第一段为第1位,表示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的类别,即开发区、加工保税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贸易物流园区、农业示范区、农林牧渔场区域、其它区域;
第二段为第2位,表示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的批准级别,即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其他;
第三段为第3、4位,表示同一区域、同一类别、同一级别的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的顺序码。
二、编码原则
1.在编制统计用区划代码时,凡实际含有园区或政企合一单位的区域,均可编制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代码。
2.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类别的编码方法
1表示:开发区
2表示:加工保税区
3表示:工业园区
4表示:科技园区
5表示:贸易物流园区
6表示:农业示范区
7表示:农林牧渔场区域
8表示:其它区域
3.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级别的编码方法
1表示:国家级
2表示:省级
3表示:地市级
4表示:县级
5表示:其它
4.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顺序码,在同一区域、同一类别、同一级别下,按照01~99由小到大的顺序编制。
三、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编码的有关说明
1.开发区指各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
2.加工保税区指各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各类加工区和保税区。
3.工业园区指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工业园区以及工矿区。
4.科技园区指各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科技示范区、科技区、技工贸园区等,不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
5.贸易物流园区指各级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商品交易、物流、港口、仓储为主的园区。不包括保税区和来料加工区。
6.农业示范区指各级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各种示范区。
7.农林牧渔场指各级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农场、林场、牧场、渔场,包括生产建设兵团、农垦局下属的团、场、队、管理区等区域。
8.其他区域指上述以外的园区及政企合一单位的区域。
9.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其他,指以下批准级别:
国家级为国务院或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设立;
省级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
地市级为地级市人民政府、地区行署批准设立;
县级为县、县级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
其他指上述以外的人民政府或派出机构批准设立。
10. 怎么登录高校土建类专业评估信息系统
《关于做好2018年度全抄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考务工作的通知》(建注〔2018〕9号)中登载的高校土建类专业评估信息系统已停用。
土建类专业评估信息可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官方网站查询。现查询步骤如下:
1、在网络首页搜索“住房城乡建设部官方网站”,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