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武汉市武昌区学院路9号,是什么机构里面可信么
武昌车辆厂技校和湖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区都位于武汉市武昌区学院路内9号。
武汉铁道工业(技工容)学校(原武昌车辆厂技工学校),成立于1974年,是武汉市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创办于1959年,是国家最早开办函授、夜大学的高校之一,也是全省自学考试五所主考院校之一。我校的成人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多专业、多渠道的办学格局和办学体系。成教院先后获得“全国普通高校成人高教先进单位”、“湖北省自学考试先进单位”、“湖北省高师函授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贰』 武汉市武昌区重点高中分数线是
华师一附中:指令线抄10.5(语、数、外三科位置值之和为6,综合素质5A);三限生计划位置值12.5(语、数、外三科位置值之和为6,综合素质5A,语、数、外、理化中两个A+1、一个A+3、一个A+);国际部录取标准是位置值小于或等于14,且第一批志愿填报华中师大一附中,第二批录取第一志愿填报华师一附中国际部。
省实验中学:指令线12.5,三限生位置值14.5(且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位置值分别小于或等于9)。
武汉中学:指令线16.5,三限生位置值19.5。
十四中:指令线18.5,三限生位置值23。
十五中:指令线23,三限生位置值26。
东湖中学:指令线23,三限生位置值26。
水果湖高中:指令线22.5,三限生位置值25。
『叁』 武汉武昌区内有什么大学
1、湖北警官学院
湖北警官学院(Hubei University of Police)位于湖北省省会武汉市,是全国首批建立的省属公安本科院校之一,湖北省唯一的一所省属公安政法类本科院校。
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49年7月成立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干部训练班”,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建立湖北警官学院,开展公安本科学历教育。2006年9月,被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和省教育厅批准为硕士点立项建设单位。2012年7月,获批开展双学士学位培养工作。
2、湖北大学
湖北大学(Hubei University)简称湖大(HUBU),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平台,是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湖北省“2011计划”牵头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接收高校,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教育部和英国大使馆批准设立的湖北省唯一的雅思(IELTS)考试考点单位。
3、武汉音乐学院
武汉音乐学院(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9所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之一,也是中国中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高等音乐学府,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也是中国首批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
武汉音乐学院的前身是1953年由中南文艺学院、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和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的音乐部分组建而成的中南音乐专科学校;1958年,中南音乐专科学校与武汉艺术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湖北艺术学院;1972-1978年,学校校名为“湖北艺术专科学校”;1985年,学校改建定名为武汉音乐学院。
4、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Wuhan University),简称“武大”,初名自强学堂,诞生于1893年,是一所中国著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也是近代中国建立最早的国立大学。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由此揭开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序幕。历经传承演变,1913年更名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1949年更为现名。
5、湖北财税职业学院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Hubei Finace & Taxation College),简称湖北财职,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始建于1987年,前身为湖北省税务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全国税务系统唯一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行政上隶属于湖北省地方税务局,教育教学业务接受湖北省教育厅指导。
『肆』 武汉市武昌区朝阳巷什么时候拆迁
2006年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日期: 2006-11-8
2006年,全区城市建设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指导下,紧紧把握全市建设大投入的难得机遇,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办理人大议案、意见,在道路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和重大综合项目建设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城市功能得到提升。
一、前三季度目标完成情况
2006年,根据市建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下达的城建计划(中期调整),武昌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9.94亿元,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8.48亿元,占计划的85%。
(一)重点道路工程进展情况
1、解放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彭刘杨路——火炬路)。全长1360米,宽20米,计划总投资4100万元,该工程于6月底正式启动,目前已拆除违章建筑7525平方米,完成67%。同步建设供电、综合电信、专业电信、自来水、天然气、路灯、交管工程全部完工。车行道刷黑已于11月1日完工,正在进行人行道铺装和立面整治。
2、紫阳路道排工程(中山路——临江大道)。全长2550米,宽40米,计划总投资19942万元。该工程于2005年9月正式开工,已拆迁304户,还剩1户(已申报行政裁决)。目前,车行道已全线贯通,供电、电信等配套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力争年底全面竣工。
3、和平大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二桥——和平港)。全长3100米,宽50米,计划总投资6963万元。该工程于7月初正式启动,目前综合电信完成10685米,完成计划的42%;天然气完成300米,完成计划的14%;交管完成7800米,完成计划的83%;安装站卧石1600米,完成计划的28%;安装花坛高站石1600米,完成计划地29%;20栋楼房4万平方米的立面整治正在施工中。
4、中山北路续建工程(金沙路——中北路)。全长1500米,宽40-50米,计划总投资9561万元。应拆158户,已拆94户,目前,正在进行安顺公寓至中北路口段道路施工。累计完成水泥砼路面24673平方米,安装排水管道2317米,铺砌步砖人行道1600平方米,完成计划的50%。
5、体育馆南路(金沙路--沙湖路)全长950米,宽40米;沙湖路(北环路--体育馆南路)全长360米,宽50米。该工程是六城会场馆配套设施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计划总投资15000万元。目前,正在办理拆迁许可证,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已完成,不受拆迁影响的断面,11月可望启动。
6、津水路道路排水工程(中山路——首义南路)。全长654米,宽40米,道路工程计划投资1259万元。应拆145户,已拆144户,剩1户协议已签,近期可拆除;该工程于6月20日正式开工,目前已完成车行道基础7464平方米,完成计划的43%;完成慢车道基础630平方米,完成计划的36%;完成车行道沥青路面4226平方米,完成计划的24%;砌筑挡土墙1614立方米,完成计划的56%。
7、付家坡地下通道工程。长60米,宽6米,计划总投资1500万元。目前已完成第二环地下通道过街顶部管棚支护,正在进行第二环挖土方及外运。
8、杨园南路道路排水工程(三干道——四干道)。全长1150米,宽30米,计划总投资3300万元。该工程去年已完成60%的路幅,余下40%,因征地拆迁问题受阻,经市区领导协调,现已恢复施工。
9、紫阳东路道路排水工程(中山路——晒湖路)。全长820米,宽30米,计划总投资19497万元。目前,正在进行排水管道施工。
10、昙华林历史街区建设与保护工程,已完成花园山小森林建设、历史建筑修缮和昙华林正街自来水改造工程,昙华林正街道路改造已开始实施。昙华林西端、胭脂路立面整治即将启动。
11、背街小巷改造累计完成22.48万平方米,完成计划的112%。完成了74个社区的改造和提档升级,完成了10个重点地区的道路排水建设。
(二)重大综合建设项目进度情况
1、首义文化区建设。蛇山南坡已拆134户,已拆面积7938平方米;大企、事业单位已搬迁17户,单位住户55户,已拆21149平方米,完成投资14461万元。长春观E片已搬迁81户,已拆面积7216平方米,完成投资2924万元。
2、火车站综合改造。截至10月26日,东广场已签订拆迁协议254户,面积1.59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073万元。一纵三横应拆总户数611户,已拆185户,已拆面积1.31万平方米,完成投资4105万元;紫阳东路应拆总户数353户,已拆117户,已拆面积1.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660万元。
今年以来,面对城市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投入建设之中。紧盯目标,紧盯项目,加强调度,统一协调,成立三个重点项目指挥部,组建三个协调工作专班,领导牵头,全体机关人员参与和联系重点项目建设,实行责任制。各项目专班加班加点,超常规工作,抢时间、抓进度、保质量,强力推进拆迁和工程建设。特别是对于解放路的综合整治工程,我们组建专班,抽调骨干力量,精心策划、规划,周密组织、调度,克服了路面狭窄、管线复杂、人车流量大的困难,确保了议案要求的落实。
二、建设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今年,建设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一是由于工程量大、项目多,工程管理还有些缺位,少数工程文明施工做得不好,对市民出行和交通组织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在今后的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二是拆迁难始终困绕着建设工作,从全市的角度还没破题。农用地征用手续复杂,补偿标准较低,因而部分工程进度较缓,如中山北路和杨园南路等。三是各种管网配套建设没有统一管理的手段和法规依据,因此,协调难、管理难。四是市城投项目进度资金到位不理想,仅14项工程缺口就达16652万元。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为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我局将把住年底大关,再鼓干劲,再上措施,克难攻坚,全力做好四季度工作。
道路建设方面:
1、紫阳路道路建设。拆迁剩下的最后1户,争取11月底拆除,11月中旬完成临江大道至首义路的刷黑,年底前除供电高压入地外,其余的工程内容全部完工。
2、解放路综合整治。12月上旬完成人行道石材铺装和供电入地,春节前完成立面整治和广告招牌规整,全面完成解放路中心地段的环创工作。
3、中山北路道路建设。158户拆迁,现已拆迁94户,12月31日前拆迁完成,11月15日前完成友谊大道至海剑的刷黑,计划春节前基本完成机动车道工程。
4、津水路道路建设。12月31日前完成机动车道工程。
5、和平大道综合整治。11月30日前完成非机动车道刷黑,12月31日前完成立面整治和绿化带改造,除供电入地外,其余建设内容年底完工。
6、紫阳东路道路建设。除铁路两侧各100米外,12月31日前完成机动车道工程,明年1月31日前铁路两孔工程完工,确保春运前通车。
7、昙华林综合整治。11月10日前启动昙华林西端和胭脂路立面整治。12月31日前完成胭脂路立面整治。
8、体育馆南路道路建设。计划11月15日前开工,明年7月底前完成沙湖路建设和体育馆路改造,确保明年9月城运会的道路环境。
9、杨园南路抓紧施工,计划12月30日前基本完工。
10、11月下旬恢复中南二路的道路施工。
重大综合项目拆迁工作:
1、火车站改造工程。12月31日前完成东广场北段,广场北路拆迁,东广场拆迁进度完成50%,确保春运候车和交通的基本要求。
2、蛇山显山透绿。12月25日前完成龙华大厦的爆破,12月31日前完成E片拆迁,年底社会散户拆迁完成50%。继续抓紧做好中南财大和省教院的沟通工作,抓紧31中、黄鹤楼小学还建项目的实施。
主要工作措施:
1、延长施工作息时间,歇人不歇工。
2、加强施工现场进度和质量监管,除加强监理力量外,我们抽调局领导、机关干部和基层骨干,每个工地安排3-5人组成施工现场工作小组,从上午8时半至凌晨1点现场监管。
3、强化安全施工和文明施工意识,尽量减少工程施工给交通和市民生活造成的影响,把好事做好。
今年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指导下,进一步振奋精神,保持斗志,克难奋进,全面完成今年的建设任务。
你也可以自己查询一下
~武汉百事通~
武昌区建设局房屋拆迁办公室. 主营业务:. 公司介绍:. 公司产品:. 联系地址:,
紫阳路174号.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88064225. 传真号码:. 联系人:. 公司主页:,
http://. 电子邮箱:. 湖北省电信有限公司武汉市分公司. 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 ...
http://114.wuhan.net.cn/sort_list_information.asp?id=1754 - 网页快照 - 类似网页
『伍』 我住在武汉市武昌区徐东一带,马上离家近一点的要上初中了,问一问离家近一点的省重点有哪些急!!!
广雅二中,就在永清街那里,过了二桥就到了;还有就在粮道街那里了,武汉二中,粮道街中学,武汉十四中;武珞路中学当然更好。你应该说清楚你家具体住在徐东那个地方。
『陆』 武昌五年规划
武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武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武汉市武昌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
武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是“十二五”期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切实加快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着力构建和谐武昌,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指标和任务圆满完成,开创了武昌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200.37亿元增至2010年470.12亿元,年均增长14.6%(按不变价计算);全口径财政收入由2005年25.82亿元增至2010年67.12亿元,年均增长21.05%;区级财政收入由2005年7.5亿元增至2010年22.29亿元,年均增长24.34%;固定资产投资“十一五”累计实现957.78亿元,比“十五”253.6亿元增长277.67%,年均增长29.68%;实际引进内(外)资“十一五”累计实现460.1亿元,比“十五”125.96亿元增长265%,年均增长21.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177.09亿元增至2010年353.24亿元,年均增长14.81%;全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削减31.2%和47.7%。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重点发展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商贸旅游业的“1+4”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总部型企业实现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从2005年28.42%提高到2010年38.5%;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从2005年41︰59提高到2010年20︰80。产业结构调整朝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向迈进。
三大功能区启动建设。编制了武昌古城、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三大功能区发展规划并全面启动建设。“十一五”期间,武昌古城内首义文化区、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都府堤红色景区、长春观—宝通禅寺宗教文化区加快推进;公司总部区新建商务楼宇26栋100余万平方米,在建商务楼宇30栋160万平方米,借助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契机,启动武汉中央文化旅游区①楚河、汉街项目建设;滨江商务区万达广场项目开工建设,裕大华片完成土地整理,车辆厂片启动建设。三大功能区建设累计投资达300亿元以上,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完成武昌火车站改造、武汉长江隧道、岳家嘴立交等8项重点交通建设工程,公正路、秦园路、江盛路等一批主、次干道建设竣工,积极实施武汉大道、东沙连通、白沙洲大道高架、二七长江大桥、地铁2、4号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江南插花地调整工作,理清了与青山区、洪山区的区域界限。积极推进胭脂路、幸福里、保安街、文明路等片区旧城改造,三角路村、余家头村、团结村、余家湖村等城中村综合改造全面启动。蛇山南坡拆建还绿工程,紫阳湖、都司湖等湖泊修复和保护工程取得良好进展。
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市民素质教育,广泛开展“吴天祥小组”活动和窗口单位文明建设,提高了公共文明指数。积极开展“两型社会”示范创建活动,建设完成了一批“两型社会”示范项目。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创“市容环境达标街”和“市民满意路”活动,大力实施“街巷整洁工程”,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学质量取得新的提高。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疗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困难群众基本医疗得到保障,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加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打造了一批街道、社区文化品牌。深入开展社区建设,推进了社区“一站三室”建设,实现了老旧社区物业服务全覆盖。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加强人民武装工作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进一步做好“双拥”工作。
群众生活逐步改善。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困难群体帮扶力度,每年投入8000万元以上资金用于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临时救助以及助残帮困和安老扶幼等。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十一五”期间新增就业9.7万人,就业培训和特困群体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对居民住房困难户实行租金补贴,累计发放租金补贴2429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10787元增至2010年20918元,年均增长14.16%;消费支出由2005年8242元增至2010年14620元,年均增长12.15%。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认真贯彻《信访条例》,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提高依法处置信访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预防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十一五”时期,我区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城市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100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红十字社区服务示范区”、“全国人民防空先进集体”、“湖北省文明城区”、“湖北省最具投资价值区域”等荣誉称号,2006—2009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绩效管理先进单位。
五年的科学发展,发展思路更为清晰,定位更加准确,为武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着力解放思想,处理好坚定目标与深化思路的关系。坚持发展目标不动摇,深化发展思路不停顿。围绕建设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不断深化发展举措和实现路径。积极构建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商贸旅游为支撑的“1+4”产业格局;着力实施“321”发展战略②,推动武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着力优化结构,处理好调结构与保增长的关系。坚持把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贯穿经济发展始终,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立足区情,发挥优势,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大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占全区经济比重逐步提高,奠定了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是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坚持着眼长远,积极谋划城市功能空间布局,提高城市承载力。在加强招商引资、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规划建设武昌古城、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三大功能区,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城市道路交通和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大力推进商务楼宇建设,为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拓展空间。
四是着力改善民生,处理好发展与惠民的关系。在经济快速发展、实力明显增强的同时,加大财政投入,注重加强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事业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群众帮扶制度进一步完善。就业、社保、医保、住房等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五是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在推进改革、加快发展中解决各类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健全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制度,加强社会矛盾的排查、调处,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坚持一手抓“事要解决”,一手抓规范信访秩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社会稳定。
六是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处理好规范管理与创新服务的关系。坚持把规范管理与创新服务有机结合,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创新服务方式,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通过实施“基层建设行动计划”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各项工作规范高效。深入倡导干事文化、创新文化,组织开展管理创新活动,不断改进各项工作,调动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
“十一五”以来,武昌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不够完善,传统服务业高端化、特色化不够突出,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交通路网、排水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要求仍然有明显差距,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工程拆迁等重点工作与推进要求还有差距,务实创新、克难攻坚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任务艰巨,工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对于这些问题,将在“十二五”时期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武汉进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阶段,武昌作为武汉江南核心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将迎来诸多有利条件:
一是国家三大发展战略在武汉叠加,必将促进武昌加快发展。中央批准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批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国家三大发展战略在武汉叠加必将促进武汉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步伐加快,企业总部向中心城市聚集的趋势会更为明显,有利于武昌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
二是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众多,必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已开工的武汉大道、东沙连通、白沙洲大道高架、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地铁2号、4号线等重点建设项目将在“十二五”期间竣工,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将取得重大进展,有利于改善交通环境和城市面貌,促进武昌南北地区均衡发展,打造生态环境良好、城市功能完备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三是城市功能区加快建设,必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承载空间。“十二五”时期是武昌城市建设的高峰期。随着武昌古城、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三大功能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武昌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特别是东沙连通工程的推进,将带动公司总部区核心区域的加快建设,与滨江商务区连成一片,初步形成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的空间格局,有利于聚集市场和产业发展要素,提升经济承载力。
四是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必将带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民生改善。大批重点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将提高武昌宜居水平,带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特别是三大功能区加快建设,将带动就业容量大、吸纳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形成新的就业机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维护武昌和谐稳定。
同时,“十二五”时期武昌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和挑战。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影响发展的不确定因素随时可能出现;城区间竞争日趋激烈,全市其它重大功能区加快建设,对武昌的产业发展形成一定压力;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和经济发展加快,社会利益诉求将有所增多,困难群体、低收入人群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难度加大。
“十二五”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武昌将步入城市大规模建设的高峰期、经济结构调整的优化期、民生质量的提升期。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发展战略在武汉叠加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武昌资源禀赋优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城市功能区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把武昌全面建设成为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而努力奋斗。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重点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一是经济发展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把握武汉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机遇,进一步完善总部经济、重点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以独特的区位优势、优惠的扶持政策和良好的服务环境,促进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是城市建设更加注重与重点产业发展的对接。在三大功能区的建设中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空间,将中北路、徐东路、友谊大道和临江一线等未开发区域,作为企业总部和重点产业发展用地。
三是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制定就业、教育、卫生、社保及加强社区建设的专项规划,逐年加大政府投入,提高群众幸福感。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各方面利益,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二、发展目标
着力推进武昌大建设、大发展,加快城市功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打造企业总部集聚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文化旅游强区,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的建设目标:
(一)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800亿元以上。
(二)重点产业形成明显优势
到2015年,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商贸旅游四大重点产业成为全区支柱型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第三产业比重达到90%以上,形成规模化、高端化、特色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三)城市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到2015年,三大功能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空间上连为一体,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格局形成。一批重大建设项目投入使用,骨干路网基本形成,微循环路网更为健全。
(四)社会建设体系更趋完善
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社会事业持续发展,就业、教育、卫生、住房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覆盖全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政治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更加和谐。
(五)城区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争创新一轮省、市级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市容市貌干净、整洁、靓丽,公民道德建设和文明礼仪教育、诚信教育进一步深化,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六)“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两型”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人口密度合理控制。山体、湖泊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湖泊水质普遍达到Ⅳ类标准。单位GDP能耗在“十一五”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七)政府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推进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建设,行政管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政府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八)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安全监管、社会应急三大体系,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人民群众合理诉求得到较好解决。
第三章
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
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重点发展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商贸旅游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化、传统服务业的高端化。
一、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加强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等重点地区的规划控制与土地储备,沿中南路、中北路、徐东大道、临江一线严格控制住宅开发,加大高端商务楼宇及酒店、餐饮娱乐等配套建设,力争实现新建商务楼宇300万平方米以上,最大限度地创造总部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建立比较完善的总部企业发展环境、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大力引进重点产业的企业总部。鼓励重点产业的公司总部及其相关联的配套产业聚集,进一步提高总部企业税收占全区税收总额的比重,使总部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大力发展重点产业
(一)金融保险业。围绕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重点建设中南路—中北路“金融街”。加强金融市场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引进外资银行、地方性银行区域总部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总部。支持会计、律师、评估、担保、投资、租赁、期货等与金融业务密切相关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入驻,促进金融保险业的集聚和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推进“武昌·中部设计之都”和东湖西岸—沙湖南岸“文谷”建设。依托现有的科研设计院所,大力发展工程勘察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医药和轻工设计等设计业务。加快文化传媒产业发展,依托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等文化部门及传媒机构,推动新闻、出版、图书报刊、数字报刊、影视制作等文化传媒企业做大做强。扶持动漫、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等其它创意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多元化发展。
(三)高新科技产业。加快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依托武汉电信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数据处理、信息传输等信息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软件产品。配合做好通信网、互联网、数字电视网“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推进信息网络全覆盖。加快电子商务、物联网业发展,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建设智慧城市。完善“官产学研用”联动机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相关领域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四)商贸旅游业。积极推进大型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轨道交通商业、地下空间商业街区建设,提升商贸能级,推进商贸业高端化、特色化发展。加大中南路、武珞路、中北路、徐东路、解放路等商圈建设力度,形成特色鲜明、定位清晰、辐射面广的商贸业特色街区。加快新型商业业态培育,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社区商业、大型居住区配套商业建设,方便群众生活。
充分挖掘武昌悠久文化的内涵和独特山水资源优势,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旅游特色街区的建设,打造山水、历史、文化等主题精品旅游品牌。加强滨江商务区高层楼宇的观光休闲功能建设,增加现代旅游元素。加大旅游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加强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及大型综合文化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建设,借助武汉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契机,推动武昌旅游业快速发展。
三、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坚持“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科技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重点推进武汉中部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技园、719所海王科技园、湖北大学科技园建设,促进科技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推进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昙华林艺术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保障体系和信用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加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担保体系,拓展融资渠道,提升融资能力,引导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参与资本市场运作,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五、营造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加强与重点产业相关联的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培育,不断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加强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引导,制定优惠合理的招商引资政策和措施,加大资源要素特别是土地资源向重点产业集群倾斜的力度,鼓励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商贸旅游等重点产业集聚和发展。进一步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推进投资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生态环境,努力降低商务成本。
『柒』 武昌区梅隐寺周边有没有规划,如果有今后怎么规划
从白沙洲地区的现实发展条件出发,洪山区把白沙洲地区定位于发展居住、商服和现代物流业。具体为:沿江景观居住区:目前,洪山区中心城区可供开发的土地已经不多。今后,白沙洲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将极为丰富,这为加快三环线内城市化进程和区域整体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重点规划建设白沙洲沿江景观居住区和黄家湖大学城文化景观区两大宜居生态居住区。产业聚集区:在白沙洲三环线外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教育配套产业以及物流业。白沙洲区域的“青菱—白沙洲”是武汉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15个工业小区之一,在充分发挥科技资源、土地资源和综合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将抢抓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机遇,以产业错位明晰重点领域、以产业关联提升产业层次,以青菱工业园为载体,重点发展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发展教育配套产业主要是服务于黄家湖大学城。现代商贸物流区:以白沙洲现有的几大市场为龙头,打造现代商贸物流区。这个商贸物流区将定位于武汉市乃至中部地区重要的特色商贸服务中心和大武昌地区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将以建材、家具、装饰材料等为重点,逐步形成以区域综合物流为目标的综合物流配送体系。在白沙洲大道以西,建成建材、家具、装饰产销一体化基地,形成江南区最大物流中心;东部靠近居住区发展服务地方需求的零售、餐饮及文化娱乐业;在青郑高速与107国道交会处,建设江南区中高档汽车4S服务中心。
『捌』 有谁知道武昌区的首义路小学的情况呢越详细越好。包括学校文化、学校的校风之类的
学校简介
武昌区首义路小学前身系武昌佛教振兴会主办的私立大唯小学。内1952年改为武昌第十九小学,容1957年定为现名。该校坚持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了舞蹈,书法等多个兴趣班。
教学特色
特色教育
社团活动
队鼓阵阵,队歌嘹亮,队旗猎猎,队徽闪亮。来自武昌区首义路小学63名少先队员,身着富有特色的服装,排着整齐的队列,合奏昂扬的乐曲。代表武昌区担任武汉市六一庆祝活动的迎宾任务。在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里,充分展示着少先队员热爱祖国、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风采。
『玖』 武昌区和平大道武车三村什么时候拆迁
2006年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日期: 2006-11-8 2006年,全区城市建设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指导下,紧紧把握全市建设大投入的难得机遇,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办理人大议案、意见,在道路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和重大综合项目建设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城市功能得到提升。 一、前三季度目标完成情况 2006年,根据市建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下达的城建计划(中期调整),武昌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9.94亿元,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8.48亿元,占计划的85%。 (一)重点道路工程进展情况 1、解放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彭刘杨路——火炬路)。全长1360米,宽20米,计划总投资4100万元,该工程于6月底正式启动,目前已拆除违章建筑7525平方米,完成67%。同步建设供电、综合电信、专业电信、自来水、天然气、路灯、交管工程全部完工。车行道刷黑已于11月1日完工,正在进行人行道铺装和立面整治。 2、紫阳路道排工程(中山路——临江大道)。全长2550米,宽40米,计划总投资19942万元。该工程于2005年9月正式开工,已拆迁304户,还剩1户(已申报行政裁决)。目前,车行道已全线贯通,供电、电信等配套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力争年底全面竣工。 3、和平大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二桥——和平港)。全长3100米,宽50米,计划总投资6963万元。该工程于7月初正式启动,目前综合电信完成10685米,完成计划的42%;天然气完成300米,完成计划的14%;交管完成7800米,完成计划的83%;安装站卧石1600米,完成计划的28%;安装花坛高站石1600米,完成计划地29%;20栋楼房4万平方米的立面整治正在施工中。 4、中山北路续建工程(金沙路——中北路)。全长1500米,宽40-50米,计划总投资9561万元。应拆158户,已拆94户,目前,正在进行安顺公寓至中北路口段道路施工。累计完成水泥砼路面24673平方米,安装排水管道2317米,铺砌步砖人行道1600平方米,完成计划的50%。 5、体育馆南路(金沙路--沙湖路)全长950米,宽40米;沙湖路(北环路--体育馆南路)全长360米,宽50米。该工程是六城会场馆配套设施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计划总投资15000万元。目前,正在办理拆迁许可证,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已完成,不受拆迁影响的断面,11月可望启动。 6、津水路道路排水工程(中山路——首义南路)。全长654米,宽40米,道路工程计划投资1259万元。应拆145户,已拆144户,剩1户协议已签,近期可拆除;该工程于6月20日正式开工,目前已完成车行道基础7464平方米,完成计划的43%;完成慢车道基础630平方米,完成计划的36%;完成车行道沥青路面4226平方米,完成计划的24%;砌筑挡土墙1614立方米,完成计划的56%。 7、付家坡地下通道工程。长60米,宽6米,计划总投资1500万元。目前已完成第二环地下通道过街顶部管棚支护,正在进行第二环挖土方及外运。 8、杨园南路道路排水工程(三干道——四干道)。全长1150米,宽30米,计划总投资3300万元。该工程去年已完成60%的路幅,余下40%,因征地拆迁问题受阻,经市区领导协调,现已恢复施工。 9、紫阳东路道路排水工程(中山路——晒湖路)。全长820米,宽30米,计划总投资19497万元。目前,正在进行排水管道施工。 10、昙华林历史街区建设与保护工程,已完成花园山小森林建设、历史建筑修缮和昙华林正街自来水改造工程,昙华林正街道路改造已开始实施。昙华林西端、胭脂路立面整治即将启动。 11、背街小巷改造累计完成22.48万平方米,完成计划的112%。完成了74个社区的改造和提档升级,完成了10个重点地区的道路排水建设。 (二)重大综合建设项目进度情况 1、首义文化区建设。蛇山南坡已拆134户,已拆面积7938平方米;大企、事业单位已搬迁17户,单位住户55户,已拆21149平方米,完成投资14461万元。长春观E片已搬迁81户,已拆面积7216平方米,完成投资2924万元。 2、火车站综合改造。截至10月26日,东广场已签订拆迁协议254户,面积1.59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073万元。一纵三横应拆总户数611户,已拆185户,已拆面积1.31万平方米,完成投资4105万元;紫阳东路应拆总户数353户,已拆117户,已拆面积1.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660万元。 今年以来,面对城市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投入建设之中。紧盯目标,紧盯项目,加强调度,统一协调,成立三个重点项目指挥部,组建三个协调工作专班,领导牵头,全体机关人员参与和联系重点项目建设,实行责任制。各项目专班加班加点,超常规工作,抢时间、抓进度、保质量,强力推进拆迁和工程建设。特别是对于解放路的综合整治工程,我们组建专班,抽调骨干力量,精心策划、规划,周密组织、调度,克服了路面狭窄、管线复杂、人车流量大的困难,确保了议案要求的落实。 二、建设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今年,建设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一是由于工程量大、项目多,工程管理还有些缺位,少数工程文明施工做得不好,对市民出行和交通组织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在今后的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二是拆迁难始终困绕着建设工作,从全市的角度还没破题。农用地征用手续复杂,补偿标准较低,因而部分工程进度较缓,如中山北路和杨园南路等。三是各种管网配套建设没有统一管理的手段和法规依据,因此,协调难、管理难。四是市城投项目进度资金到位不理想,仅14项工程缺口就达16652万元。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为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我局将把住年底大关,再鼓干劲,再上措施,克难攻坚,全力做好四季度工作。 道路建设方面: 1、紫阳路道路建设。拆迁剩下的最后1户,争取11月底拆除,11月中旬完成临江大道至首义路的刷黑,年底前除供电高压入地外,其余的工程内容全部完工。 2、解放路综合整治。12月上旬完成人行道石材铺装和供电入地,春节前完成立面整治和广告招牌规整,全面完成解放路中心地段的环创工作。 3、中山北路道路建设。158户拆迁,现已拆迁94户,12月31日前拆迁完成,11月15日前完成友谊大道至海剑的刷黑,计划春节前基本完成机动车道工程。 4、津水路道路建设。12月31日前完成机动车道工程。 5、和平大道综合整治。11月30日前完成非机动车道刷黑,12月31日前完成立面整治和绿化带改造,除供电入地外,其余建设内容年底完工。 6、紫阳东路道路建设。除铁路两侧各100米外,12月31日前完成机动车道工程,明年1月31日前铁路两孔工程完工,确保春运前通车。 7、昙华林综合整治。11月10日前启动昙华林西端和胭脂路立面整治。12月31日前完成胭脂路立面整治。 8、体育馆南路道路建设。计划11月15日前开工,明年7月底前完成沙湖路建设和体育馆路改造,确保明年9月城运会的道路环境。 9、杨园南路抓紧施工,计划12月30日前基本完工。 10、11月下旬恢复中南二路的道路施工。 重大综合项目拆迁工作: 1、火车站改造工程。12月31日前完成东广场北段,广场北路拆迁,东广场拆迁进度完成50%,确保春运候车和交通的基本要求。 2、蛇山显山透绿。12月25日前完成龙华大厦的爆破,12月31日前完成E片拆迁,年底社会散户拆迁完成50%。继续抓紧做好中南财大和省教院的沟通工作,抓紧31中、黄鹤楼小学还建项目的实施。 主要工作措施: 1、延长施工作息时间,歇人不歇工。 2、加强施工现场进度和质量监管,除加强监理力量外,我们抽调局领导、机关干部和基层骨干,每个工地安排3-5人组成施工现场工作小组,从上午8时半至凌晨1点现场监管。 3、强化安全施工和文明施工意识,尽量减少工程施工给交通和市民生活造成的影响,把好事做好。 今年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指导下,进一步振奋精神,保持斗志,克难奋进,全面完成今年的建设任务。 你也可以自己查询一下 ~武汉百事通~ 武昌区建设局房屋拆迁办公室. 主营业务:. 公司介绍:. 公司产品:. 联系地址:, 紫阳路174号.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88064225. 传真号码:. 联系人:. 公司主页:, http://. 电子邮箱:. 湖北省电信有限公司武汉市分公司. 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 ... http://114.wuhan.net.cn/sort_list_information.asp?id=1754 - 网页快照 - 类似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