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1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多大
结论,短期弥补,长期贫富两极。
仅中国,城市化短期会弥补收入差距。毕竟一大笔拆迁的补偿可能是城市居民的几年的收入。顺便形成一批“拆二代”。
但,和上层治理经济的尿性一样,本质上是经济刺激。只管输血不管造血。而且还只给输几年的。(中国的经济其实很简单,直线思维,惯性大)。

强制城市化,这些农村人口并不具备工业化城市的生产技能,所以一般只能在工地干活。如果真是如此还不算差,但今年的工地的开工量明显不足,有些农民工已经数个月不曾找到工作。
而这些人处在回不去农村(没地),融不进城市(不具备技能)的尴尬境地。吐槽下,没解决这些人出路,就用机器人代替工人这种做法,为天朝埋下伏笔。这些人没经济来源,坐吃山空。又无事可做。是不稳定的因素。
Ⅱ 怎么在95年以前的中国统计年鉴里看城乡居民收入
给你看一个陕西和江苏城乡居民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表:(或许对你有所帮助)http://www.sei.gov.cn/ShowArticle2008.asp?ArticleID=174576
http://www.jxstj.gov.cn/tjfx/yjck/200610260001.htm
再参考一下我国统计局的发展回顾:http://finance1.jrj.com.cn/news/2007-09-20/000002703983_001.html
最后你在进入国家统计局统计网找找吧!
相信这几个网站一定可以帮你解决大部分疑惑的!
Ⅲ 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哪一年翻一番
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增加居民收入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消费和生活水平。②内增加居民收容入有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③增加居民收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助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④增加居民收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⑤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答出任意四点满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的能力。我国正在进行分配制度改革,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这就需要提高居民收入。结合材料,“提高人民的消费和生活水平”体现了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说明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说明提高居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本题难度不大。考点:本题考查收入与消费的关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等知识
Ⅳ 求 历年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
2001-2005年中国社会经济总量预测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
我们利用中国宏观经济年度模型对-2005年的中国经济情况进行了预测。由于经济发展有着连续性的特点,如要对2001-2005年经济发展趋势作出预测,首先要有2000年以前的数据,可是,现在还只是刚进入1999年,这就要求我们首先预测出1999和2000年,然后在此基础上接着向后预测,这样,预测区间就是1999-2005年,总共是7年。还要说明一下,到目前为止,1998年的统计数字还没有公布,现在只在报纸上登了很少几个总量指标,所以,严格地说,下面提供的1998年的数字也是预测数。
一、经济总量预测
预测结果列在表1中。为了便于对照,表中同时列出了1996和1997年的实际数,以及“八五”、“九五”和2001-2005年各指标的平均数。
表1 中国经济总量预测(1997年以前是实际数)单位:%
年份 GDP
增长率
一产业增长率 二产业增长率 重工业增长率 轻工业增长率 三产业增长率 邮交运
增长率
商业
增长率
九
五
1996 9.6 5.1 12.1 12.4 13.1 7.9 11.5 5.4
1997 8.8 3.5 10.8 10.5 11.7 8.2 10.7 8.5
1998 7.8 3.2 9.2 8.6 9.1 7.6 8.4 7.9
1999 8.0 3.3 9.5 9.5 9.3 7.8 10.8 7.2
2000 8.2 3.6 9.7 9.7 9.6 7.8 10.6 7.3
2001-2005 2001 8.3 3.9 9.6 9.6 9.4 7.9 11.2 7.0
2002 8.0 4.0 9.2 9.3 9.1 7.7 10.9 6.7
2003 7.8 4.0 9.0 9.1 8.9 7.2 10.6 6.5
2004 7.6 4.0 8.7 8.8 8.6 7.0 10.3 6.3
2005 7.4 4.0 8.5 8.6 8.4 6.9 10.1 6.1
“八五”平均 12.0 4.2 17.4 17.4 18.0 10.0 11.1 7.5
“九五”平均 8.5 3.7 10.3 10.1 10.6 7.9 10.4 7.2
2001-2005平均 7.8 4.0 9.0 9.1 8.9 7.3 10.6 6.5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在“九五”期间曾达到了增长的最高峰,其中1993-1995年间连续3年增长率都是两位数字,随后便是逐渐进入“软着陆”状态,并于1998到达最低点。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波动规律分析,从1999年起,经济增长会出现一个缓慢的上升阶段。不过,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宏观调控手段的完善,经济增长再次出现大升的可能性很小,1999年和2000年的回升只是在小范围内的向上波动。进入2001年后的总趋势是,经济增长率呈缓缓下降态势,大致保持在8%左右。2001-2005年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8%,低于“九五”期间的年均8.5%,更是大大低于“八五”期间的年均12.0%。其中,一、二、三次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0%、9.0%、7.3%(“八五”期间年均分别是4.2%、17.4%、10.0%,“九五”期间年均分别是3.7%、10.3%、7.9%)。在二产业中,重工业、轻工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1%和8.9%(“八五”期间年均分别是;17.4%和18.0%,“九五”期间年均分别是;10.1%和10.6%);在三产业中,邮电交通通讯业、商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6%和6.5%(“八五”期间年均分别是11.1%和7.5%,“九五”年均分别是10.4%和7.2%)。总之,我们对2001-2005年的预测是一种较为乐观的预测。
未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有:第一,各项制度的改革将进一步释放生产力,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二,结构变迁将释放结构效益,1997年,中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平均水平的2倍多,通过结构变动,如果所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趋近第二产业的水平,仅此一项就可以使中国经济增长一倍多;第三,全球化趋势将使各个国家同质的要素收益趋于均等化,也有助于中国通过参与国际竞争促进经济增长;第四,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加上素质的不断改进,使经济的持续增长有着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作为支撑;第五,中国具有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这也是未来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重要保障。未来也存在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第一,自然资源的制约,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环境资源的制约,中国拥有的人均自然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第二,人力资源的制约,中国人口,但素质低,受教育水平,这种状况在短期内不容易解决,但人力资本的形成对中国的长期增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三、国际竞争力差,技术水平低, 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很容易处于不利地位;第四、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任务还有待于完成,传统体制与现代体制的磨擦严重影响经济增长。
二、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由于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各不相同,它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增长率快的,比例上升;增长率慢的,比例下降。表2列出了2005年以前,三次产业占GDP比例的变化情况。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表2是根据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现价(当年价)数字计算得到的。由于三次产业占GDP的比例变化不仅取决于各次产业的增长速度(以不变价计算),而且还取决于各次产业增加值平减指数(相当于价格)上涨的速度。或者说,取决于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名义增长率①。一产业增加值的名义增长率最低,所以一产业占GDP的比例逐年下降;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虽是最快,但二产业增加值的平减指数(即价格)上升不是最快,两项相乘的结果,使得二产业增加值的名义增长率不是最快,所以,二产业占GDP的比例基本上保持在50%左右;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虽比二产业略低些,但其平减指数(即价格)上升快于第二产业,使得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名义增长率远高于第二产业,结果就是,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快速上升。这种趋势在“九五”期间就已很明显了,2001-2005年仍将继续下去,三次产业占GDP比例的年均变化率分别是-0.3%、0.0%、0.3%,比起“九五”期间的-0.7%、0.3%、0.4%来,稍微慢了一些。
表2 三次产业占GDP比例(%)
年份 一产业占GDP 二产业占GDP 三产业占GDP
九
五
1996 20.4 49.5 30.1
1997 18.7 49.2 32.1
1998 18.2 49.6 32.2
1999 17.7 49.9 32.4
2000 17.2 50.1 32.6
2001
-
2005
2001 16.8 50.3 32.9
2002 16.5 50.3 33.2
2003 16.2 50.3 33.6
2004 15.9 50.2 33.9
2005 15.6 50.1 34.2
“八五”平均年增 -1.3 1.4 -0.1
“九五”平均年增 -0.7 0.3 0.4
2001-2005
平均年增
-0.3 0.0 0.3
三、固定资产投资预测
表3列出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预测结果。
表3 固定资产投资预测
年份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现价亿) 投资名义
增长率(%)
投资实际
增长率(%)
投资率
(%)
九
五
1995 20019. 17.5 10.9 34.2
1996 22914. 14.5 10.1 33.8
1997 24941. 8.8 7.0 33.4
1998 28458. 14.1 15.7 35.8
1999 31514. 10.7 9.0 36.2
2000 34520. 9.5 7.8 36.1
2001
-
2005
2001 37891. 9.8 7.8 36.1
2002 41855. 10.5 8.1 36.2
2003 46339. 10.7 8.0 36.4
2004 51241. 10.6 7.7 36.6
2005 56606. 10.5 7.4 36.7
“八五”年平均 34.7 19.3
“九五”年平均 11.5 9.9
2001-2005年平均 10.4 7.8
四、总人口数和市镇、乡村人口数预测
中国人口的增长情况大致是,70年代初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高,达20‰以上,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国家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自然增长率有了明显的下降,到70年代末,下降到了12‰。但在80年代又进入了一个人口增长的新高峰,自然增长率一度达到16‰。进入90年代以后,自然增长率又开始稳步下降,1997年已经下降到10.1‰。预计这种趋势将会继续保持下去。不过我们需要注意到,尽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在逐步下降,人口的总数却仍在不断增加,使得人口的基数越来越大,所以,每年自然增加的人口数仍然相当大,在1200万人以上,使得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人口就会增加1个亿。要实现人口零增长还要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根据我们的模型预测,大约要到21世纪的30年代末,中国的人口才能达到零增长,其时人口总数超过15亿,接近16亿。
2001-2005年各年的人口预测数列于表4中。预计2000年时的人口总数为12.72 亿,2005年的人口总数是13.32亿,平均每年增加1216万人。
在表4中还同时列出了市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预测数。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与该国的经济发达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发达程度高的国家,城镇化程度也高;城镇化程度不高的国家,不可能是发达国家。中国在1978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18%,1997年已经上升到30%,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上升了12个百分点,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成绩。但是我国目前城镇化水平还相当低。照目前的趋势预测,2005年时这个比例只上升到32.8%。我国实现城镇化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国家必须对此有所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镇化的步伐。
表4 人口总数预测和市镇、乡村人口数预测
年份 总人口数(百万) 人口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百万) 市镇人口数(百万) 乡村人口数(百万) 市镇人口占总数% 乡村人口占总数%
九
五
1995 1211.2 10.6 12.7 351.7 859.5 29.0 71.0
1996 1223.9. 10.5 12.8. 359.5 864.4 29.4 70.6
1997 1236.3 10.1 12.4 369.9 866.4 29.9 70.1
1998 1248.1. 9.6 12.0 379.4 868.7 30.4 69.6
1999 1260.1 9.6 12.1 388.3. 871.8 30.8 69.2
2000 1272.2 9.6 12.1 397.0 875.2 31.2 68.8
2001-2005 2001 1284.3 9.5 12.1 405.5 878.8 31.6 68.4
2002 1296.5 9.5 12.2 413.9 882.6 31.9 68.1
2003 1308.6 9.3 12.1 422.1 886.5 32.3 67.7
2004 1320.6 9.2 12.0 430.3 890.3 32.6 67.4
2005 1332.4 8.9 11.8 438.2 894.1 32.9 67.1
“八五”平均年增 13.58 -0.77 13.58 10.0 3.6 0.52 -0.52
“九五”平均年增 12.20 -0.20 12.20 9.1 3.1 0.36 -0.36
2001-2005平均年增 12.04 -0.14 12.04 8.2 3.8 0.34 -0.34
五、从业人员数预测和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变化
由于中国的人口总数仍处在继续上升阶段,劳动力资源数也在继续上升,故从业人员数也将上升。2000以后进入劳动年龄的又正是80年代高峰期间出生的,所以2001-2005年从业人员的年增长率会快于“九五”时期。预测结果是,“九五”期间从业人员年均增长率为1.4%,2001-2005年为1.8%。具体到三次产业中情况各有不同。
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自1993年出现下降以后,一直保持稳定的下降趋势,说明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在向外转移。这种趋势极有可能一直保持下去,直至第一产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出来为止。其标志就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与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大致相当。由于全部从业人员数仍在继续增加,而第一产业中的从业人员数又在下降,说明第二、第三产业中的从业人员数增长率将要快于全部从业人员的增长率,情况正是这样,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增长率更快。改革开放以来,除个别年份外,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年增长率一直快于第二产业。1994年,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预计这种趋势还将保持下去。我们的预测结果是:“九五”期间,一、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4%、3.5%、4.8%,2001-2005年分别是-1.3%、3.4%、4.7%。两个时期基本上保持同样的趋势和增长率。
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是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年增长率不同的结果。1997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50.2%,其后每年将以减少1.4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2000年下降到46.4%,2005年下降到39.9%;第二、第三产业则将以每年增加0.4和0.9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它们占总劳动力的比例在2000年时分别为25.3%、28.3%,在2005年时分别为27.3%、32.8%。
表5 从业人员数(百万)和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预测
年份 从业人员数 一产业从业人数 二产业从业人数 三产业从业人数 一产业劳动力比例 二产业劳动力比例 三产业劳动力比例
九
五
1995 675.73 359.79 154.41 161.54 53.2 22.9 23.9
1996 683.98 351.18 159.04 173.76 51.3 23.3 25.4
1997 692.25 347.49 163.48 181.38 50.2 23.6 26.2
1998 702.25 345.17 170.31 186.78 49.2 24.2 26.6
1999 713.18 341.53 177.11 194.54 47.9 24.8 27.3
2000 724.94 336.40 183.90 204.64 46.4 25.3 28.3
2001-2005 2001 737.37 331.00 190.69 215.69 44.9 25.8 29.4
2002 750.34 326.35 197.46 226.53 43.5 26.2 30.3
2003 763.70 322.56 204.21 236.93 42.2 26.6 31.2
2004 777.37 319.17 210.94 247.26 41.0 27.0 32.0
2005 791.26 315.75 217.64 257.87 39.9 27.3 32.8
“八五”年均增% 1.2 -1.6 2.7 7.3 -1.38 0.30 1.08
“九五”年均增% 1.4 -1.4 3.5 4.8 -1.36 0.48 0.88
2001-2005年均增% 1.8 -1.3 3.4 4.7 -1.30 0.40 0.90
注:表5中的各项从业人员数是年中数。
六、城镇登记失业率预测
目前,中国还没有全国所有劳动力中失业人数的统计,只有城镇从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统计,并由此计算得到城镇登记失业率。所以,我们只能对这两个指标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列于表6中。
城镇从业人数的增长率远快于全国从业人员数的增长率,例如“八五”期间(1991-1995)城镇从业人数的年均增长率是2.8%,而全国从业人员数的年均增长率只有1.2%,这是由于城镇化建设的结果。毫无疑问,这种趋势仍将继续保持下去。城镇从业人数的年均增长数,在“八五”期间为495万人,预测“九五”和2001-2005年可分别达到631万人和777万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1%和3.3%。
在城镇登记失业率方面,199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从上年的2.3%上升到2.6%,然后是逐年节节上升,1997年达到了3.1%。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的原因大致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1993年开始,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逐年有所下降,必定使得创造新就业岗位的速度跟着放慢。其二,从1993年开始,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从业人员数不再上升而是逐年下降,并且呈现出稳定的下降趋势。这表明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外转移,每年向外转移的人数有数百万之多,这些劳动力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寻找工作岗位的过程中必定要与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发生竞争,从而加大城镇劳动力就业的难度。其三,从城镇新就业劳动力的去向来看,主要是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而国有单位、特别是国有企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已经大大不如从前,许多国有企业自身都面临着大量人员下岗的问题,让它们再吸收新的劳动力谈何容易。其四,城镇劳动力在择业上还有一个观念的问题,宁肯在家呆着,也不愿意干苦、脏、累的工作,把城镇建设中相当数量的工作机会,如建筑、环卫等拱手让给农民工或外来工。其五,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劳动力的流动加大了。有一部分人自愿从现在的工作岗位上退出,经过学习、“充电”,再谋求更好的工作岗位。各类招聘大会屡次出现火爆就是例证。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出现临时性失业,也属正常现象。
上面分析的这些原因在将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仍将继续存在,所以城镇登记失业率还会进一步上升。根据我们的预测,2001-2005年各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将达到3.6%,高于“九五”期间的平均3.2%,是80年代中期以来各个时期中最高的。失业率升高会使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增加,所以切不可掉以轻心。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失业保险制度等,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表6 城镇登记失业率预测
年份 城镇从业人数(万) 城镇从业人数增长率(%) 城镇登记失业数(万) 城镇登记失业数增长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
九
五
1995 19093. 3.7 570. 7.5 2.9
1996 19815. 3.8 613. 7.5 3.0
1997 20207. 2.0 646. 5.5 3.1
1998 20678. 2.3 672. 4.0 3.1
1999 21465. 3.8 716. 6.5 3.2
2000 22249. 3.7 769. 7.4 3.3
2001-2005 2001 23035. 3.5 815. 6.0 3.4
2002 23820. 3.4 860. 5.5 3.5
2003 24599. 3.3 906. 5.3 3.6
2004 25370. 3.1 951. 5.0 3.6
2005 26135. 3.0 994. 4.5 3.7
“八五”平均 (年增)495. 2.8 (年增)37.4 8.3 2.6
“九五”平均 (年增)631. 3.1 (年增)42.2 6.1 3.2
2001-2005平均 (年增)777. 3.3 (年增)36.4 5.3 3.6
注:1997年以前为实际数,见《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127页、第130页。按照年鉴上所载,1995-1997年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依次为520、553、570 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上的定义,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计算公式为: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100%
若照此计算的话,这三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就分别是:2.6%、2.7%、2.7%,这与年鉴上同一页所载的数字2.9%、3.0%、3.1%不符。为使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一致,这里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是根据计算公式由城镇登记失业率反推出来的。反推的公式是: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率)/(1-城镇登记失业率)
七、进出口分析:
我国进出口总额从1992年到1997年间平均增长率达14.4%,其中出口增长率16.5%,进口增长率低于出口增长率为12%。进出口增长高于GDP增长原因是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的超高速增长,1992年到1997年年均增长率高达28.4%,其中出口增长率34%,进口增长率24.1%,增长速度是全国速度的2倍。1997年比1992年全国总进出口额增加的1595.9亿美元中,其中出口977.5亿美元,进口617.8亿美元。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增加1088.9亿美元,占68.2%,出口额增加575.4亿美元占58.8%,进口额增加513.5亿美元占83.1%。一个鲜明的对比是非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在此期间年均增长7.2%,其中出口9.8%,进口3.6%。在1997年比1992年进出口增加的金额中,非外商投资企业占31.8%,增加的出口额中占41.2%,进口额中只占16.9%。
由于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率高于非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率,因此在1992年和1997年的进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占的份额从26.%升至46.9%,出口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占的份额从30.7%,升至54.4%。导致这样的结果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1979-1991年的13年中外商投资268.8亿美元,而92-97年的6年中,外商直接投资2053.3亿美元,增加了6.64倍,投资年均增长率高达35.9%。
从以上数量分析,不难看出,我国进出口变化与外商投资企业和投资数量的增加,有着显著的关系。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亚洲和香港(1997年7月以后,成为中国特别行政区)、日本、台湾,澳门、新加坡和韩国的比重也逐渐在增加。表1 列出了92-97年排名16个国家或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份额。从表1第2行见到亚洲合计投资份额从1992年的89.7%下降到1997年的67.58%。香港投资份额从1992年的68.2%下降到41.1%,日本从6.60%上升到8.4%,台湾从9.3%上升到11.3%,然后下降到6.4%.,同时新加坡从1.1%上升到4.9%,韩国从1.0%升到4.2%。欧洲合计(表7的第9行)占的份额从2.8%升到8.7%,主要是英国、德国和法国的投资。拉丁美洲的维尔京群岛(表7的第18行)从无到有,1997年占的份额3.3%。美国(表7 的第21行)在这个期间的投资呈抛物线,从4.60%上升到8.2%,后又开始下降到97年的6.40%。其他的投资,1992-1996年从1.7%微增到2.1%,1997年急增到11.10%。从以上数量来看,1992-1996年,外商投资80%以上来自亚洲地区,欧洲和北美洲合计占17-18%。而1997年,亚洲下降12个百分点,其中:香港下降了8.4个百分点,台湾下降了1.8个百分点,北美也下降2个百分点,其他上升了9个百分点。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消亡,与我国进出口贸易有密切的关系的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恢复,直接投资将保持稳定增长,并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
我国的出口额(按海关统计)1992-1997年间,60%是对亚洲各国及地区(见表8第1行),欧洲各国占15-16%,北美占18-19%。亚洲的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合计历年依次占63.8、48.3、52、57.9、51.4和50.4个百分点。北美洲的美国(表8 第19行)所占份额1992-1996年间低于亚洲的香港和日本,居第3位,1997年超过日本,居第2位。我国的进口额(按海关统计)1992-1997年间也是60%左右来自亚洲各国及地区(见表3第1行),欧洲各国占18-21%,北美洲占12-14%。亚洲的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合计历年依次占54.5、52.4、51.4、49.9、49.8、50.3个百分点。香港进口的份额,从1992年的25.5个百分点,逐年下降到1997年的4.9个百分点,1993年以后,日本占20-22个百分点居首位,台湾占11-12个百分点,几乎与美国相同,并列第2 位,韩国逐年上升,1997年占10.5个百分点居第3位。
在1992-1997年间,我国进出口总额,除了93年入超122亿美元外,其余5年都是出超,1997年出超额高达403亿美元,是当年进出口总额的12.40%。按每天进出口商品分类,在这期间,我国出超商品集中于动植物产品、纺织原料及制品、鞋帽伞和其它产品,入超产品集中在化工产品及塑料橡胶制品、机器及电气设备零件,92-94年中还包括冶金(钢材及有色金属)和交通运输设备。出超产品中,纺织原料及制品以鞋帽等出超从1992年的195亿美元逐年上升到1997年的357亿美元,是我国出超的主力军,其他产品出超从1992年的48亿美元上升至122亿美元,动植物品出超在36亿美元到66亿美元之间波动。入超产品主要是机器、电气设备及零件,但1993年开始从入超220亿美元逐年下降到1997年的88亿美元,化工产品和塑料橡胶制品的入超基本在50亿美元到80亿美元中波动。
从我国进出口的地域和商品,不难看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还有潜力,但也要看到出超产品大多是消耗品和食品,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
1999年至2005年,中国进出口总量及其增长速度的预测如表7所示。1999年和2000年,我国进出口的增长速度处于缓慢的增长之中,2001-2005年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是,我们预计,出口的增长速度将慢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无论是外贸依存度还是出口依存度都有所降低,说明,下世纪头五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将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内需的增长。从贸易平衡上来看,我国仍将保持顺差,但顺差将逐年有所减少。
表7 我国进出口总量和增长速度预测
年份 进口总量(亿美元) 进口增长率(%) 出口总量(亿美元) 出口增长率(%) 外贸顺差(亿美元)
1995 1321. 14.2 1488 22.9 167.
1996 1388. 5.1 1511 1.5 122.
1997 1424. 2.5 1827 21.0 403.
1998 1402. -1.5 1837 0.6 435.
1999 1464. 4.4 1896 3.2 432.
2000 1570. 7.2 1989 4.9 419.
2001 1703. 8.5 2104 5.8 401.
2002 1850. 8.6 2236 6.3 386.
2003 2011. 8.7 2381 6.5 370.
2004 2189. 8.9 2539 6.6 350.
2005 2384. 8.9 2710 6.7 326.
表8 92-97年列名16个国家或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份额%
obs y92 y93 y94 y95 y96 y97
1.总计(亿美元)
2.亚洲合计(%)
3.香港
4.日本
5.澳门
6.新加坡
7.韩国
8.台湾
9.欧洲合计(%)
10.比利时
11.英国
12.德国
13.法国
14.意大利
15.西班牙
16.瑞典
17.拉美合计(%)
18.维尔京群岛
19.北美合计(%)
20.加拿大
21.美国
22.国际组织
23.世界银行
24.其它
112.91
89.70
68.20
6.60
1.80
1.10
1.00
9.30
2.80
0.00
0.30
0.80
0.40
0.20
0.00
0.00
0.00
0.00
5.10
0.50
4.60
0.00
0.00
1.70
277.71
86.10
62.80
4.90
2.10
1.90
1.40
11.30
2.80
0.00
0.80
0.20
0.50
0.30
0.00
0.00
0.00
0.00
8.00
0.50
7.40
0.00
0.00
1.70
339.46
84.02
58.40
6.10
1.50
3.50
2.10
10.00
4.90
0.00
2.00
0.80
0.60
0.60
0.00
0.00
0.40
0.30
8.12
0.60
7.30
0.00
0.00
1.80
378.05
81.30
53.40
8.50
1.10
4.90
2.80
8.40
6.00
0.00
2.40
1.00
0.70
0.70
0.00
0.00
0.90
0.80
9.10
0.70
8.10
0.00
0.00
1.90
421.35
79.20
49.50
8.70
1.40
5.30
3.00
8.20
7.20
0.00
3.10
1.20
1.00
0.40
0.00
0.00
1.50
1.30
9.20
0.80
8.20
0.00
0.00
2.12
523.87
67.58
41.10
8.40
0.80
4.90
4.20
6.40
8.70
0.00
3.50
2.00
0.90
0.40
0.00
0.00
3.80
3.30
7.40
0.60
6.60
0.00
0.00
11.10
注:92-97年列名16个国家或地区直接投资份额,依
Ⅳ 国家统计局,2019年福建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2016年中新网1月19日电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5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
Ⅵ 城乡居民收入年平均增长了多少
据报道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9日透露制,发改委日前组织召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明确了未来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工作重点是低收入群体的增收,2013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年平均增长7.4%,收入差距也逐步缩小。

希望城乡居民的年均收入可以持续保持高速的增长!
Ⅶ 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历年情况
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
Ⅷ 1999年中国年收入
最佳答案 1999年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按来源分的家庭收入统计
1999年12月31日采集
地区 可支配 实际收入
国有单位 集体单位 其他经济类型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收入 职工收入 职工收入 单位职工收入
全国 5854.02 5888.77 3448.40 345.24 214.76 128.65 1257.17
北京 9182.76 9238.80 5146.22 296.64 736.87 91.91 2467.26
天津 7649.83 7670.94 3715.91 123.88 443.92 138.14 2352.18
河北 5365.03 5394.61 3547.31 245.94 46.96 131.45 1032.47
山西 4342.61 4362.13 2549.62 133.65 148.38 75.81 1184.18
内蒙古 4770.53 4798.52 2919.83 143.38 31.49 79.60 936.49
辽宁 4898.61 4924.55 2399.45 449.58 118.64 50.00 1297.24
吉林 4480.01 4499.10 2715.81 277.69 18.05 31.39 982.83
黑龙江 4595.14 4619.51 2601.34 193.43 21.32 43.59 1216.30
上海 10931.64 10988.90 4951.22 301.03 1027.32 68.32 3411.25
江苏 6538.20 6587.35 3213.34 737.14 213.04 112.20 1891.78
浙江 8427.95 8476.41 4045.14 690.28 967.54 179.98 1748.20
安徽 5064.60 5101.77 3032.84 482.58 143.85 69.95 962.26
福建 6859.81 6913.91 3631.62 547.46 268.27 176.31 1339.69
江西 4720.58 4746.30 3221.46 231.55 19.07 197.00 825.79
山东 5808.96 5840.54 4263.24 479.37 175.27 108.08 661.83
河南 4532.36 4553.74 2916.06 184.22 14.47 210.59 1008.41
湖北 5212.82 5234.54 3426.05 310.93 75.38 137.78 917.58
湖南 5815.37 5855.81 4121.52 331.22 134.36 153.86 925.83
广东 9125.92 9205.60 5090.94 784.08 760.25 432.77 1261.88
广西 5619.54 5648.46 3764.87 188.75 42.24 289.45 866.50
海南 5338.31 5384.96 3348.09 109.25 36.70 90.40 1242.03
重庆 5895.97 5915.55 3972.83 376.56 123.28 104.68 1024.44
四川 5477.89 5510.00 3656.62 311.83 145.16 152.68 847.42
贵州 4934.02 4953.17 3316.14 182.91 15.64 44.69 977.40
云南 6178.68 6234.59 4301.42 447.17 57.54 112.77 978.30
西藏 6908.67 6955.62 5946.64 307.74 31.13 85.06 417.66
陕西 4654.06 4678.81 2707.02 118.11 32.77 213.69 1318.22
甘肃 4475.23 4502.26 3236.23 210.57 17.70 35.31 700.84
青海 4703.44 4727.42 3011.22 123.33 4.49 50.66 1136.42
宁夏 4472.91 4508.88 2570.31 178.22 41.85 82.33 1141.33
新疆 5319.76 5359.70 3734.96 110.38 11.60 45.00 1176.81
注:单位:元
摘编自《中国社会统计资料2000》
Ⅸ 201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没有异常
没有异常,具体的你可以参考城乡二元结构系数、第一产业劳动增长率、非农业产业劳动生产增长率、第一产业增长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农副产业收购价格指数、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工农业综合比价指数、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来自农村的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财政对农业投入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农村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重、对农村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农民收入来自种植业以外收入增长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人均GDP总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农村居民人均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率等。
Ⅹ 如何理解 十八大提出居民收入目标 到2020年翻一番
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统筹的根本转变
社会保障和救助不仅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政策托底保障的主要方式,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由城镇职工“单位保障”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根本性转变,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障网不断织密扎牢。
1.多层次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基本建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先后建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框架。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着手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普遍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启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和基金中央调剂,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制度,积极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从企业单位保障到社会保障,从企业单方责任到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担责任,从城镇职工到城乡居民的重大转变。
社会救助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一项保民生、托底线、促公平的制度性安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起多元化救助制度体系,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经过多地多年试点,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至当年9月底,全国668个城市和1638个县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到当年9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777个涉农县(市、区)全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进一步整合社会救助体系。2014年,国务院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行政法规规定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八项社会救助制度,构建了一个民政统筹、分工负责、相互衔接,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
2.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各项社会保障的覆盖人数迅速增加。目前,中国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超过9.25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5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参保。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均达到2亿人左右,覆盖了绝大多数职业群体。中国社会保障扩面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2016年国际社会保障协会授予中国政府“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
3.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水涨船高
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的建立完善过程中,国家持续加大投入力度。2000年,以社会保障支出为主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1517.9亿元,占当年国家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额的9.55%;到2017年,大幅增长到24812.4亿元,比2000年名义增长15.35倍,占当年国家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额的12.2%。随着投入的增加,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连创新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自2005年到2018年连续14年上调。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2007年的人均40元增长到2018年的490元。全国月人均失业保险金水平达到1228元,工伤保险待遇不断提高,生育待遇水平提高到人均1.81万元。待遇水平的稳步提高,保障了参保人员的基本生活,让人民群众分享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国家投入社会救助的财力不断增长,低保标准逐年提高。2006—2017年,国家用于农村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的投入从43.49亿元大幅增加到1051.8亿元,年均名义增长率达到35.9%;保障标准从每人每年850.8元增加到4300.7元,人均补差从414元增加到2600元。同期全国城镇低保平均标准从169.6元/月增加到540.6元/月,名义增长2.19倍;城市低保人均补差额度从83.6元/月增加到356.2元/月,名义增长3.1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