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庆好吗
好呀 你可以来吃火锅 来看妹仔 也可以找个工作在这边生活 重庆夏天很热 但是冬天很舒服 不会像北方那么冷 而且重庆还是直辖市 发展潜力不错的
Ⅱ 自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需要哪些书籍
1、城市规划复原理
2、梁思成全集
3、
城市意象
作者
[美制]凯文·林奇著
4、城市设计(修订版)
[美]培根
埃德蒙
4、交往与空间(第四版)(丹麦)盖尔编
5、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
特兰西克著
6、城市策划实战案例
赵卓文著
7、采访本上的城市
作者
王军
8、
城市色彩--一个国际化视角
内容简介
(美)斯文诺芙
9、生态城市/60个优秀案例研究
作者
(西)鲁亚诺,这几本书从原理到城市的空间、色彩,发展、生态、新思维到具体事例都有
Ⅲ 智能化在城市轨道应用情况
面对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城市交通必须用新思维、新理念进行新创新和探索,实现整个交通出行方式智慧化。其中,城市轨道交通作为智慧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智慧城市的落地。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国轨道交通建成1900公里,完成投资1.1万亿元。2010-2015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保持高速增长,复合增长率达20.42%。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开通运营轨道交通城市已达26个,运营里程达3618公里,同比增长14.02%。
2016-2021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需求规模预测(单位:亿元)
Ⅳ 城市的发展要素是什么
城市的发展要素总结起来就有以下几点:
1、民生,民生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人民没有动力,没有新思维那就不可能创新不可能创收.
2、经济,吸引外资,兴建公共设施吸纳无业游民,扶植中小企业,改革创新,努力引进更多的创新科学技术,尽量收纳外来务工人员(因为你也会有人手不够的时候)。
3、制定一个短期计划,和一个长远计划,短期计划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城市的发展得到更大的提高,长远计划则是在原有的增长基础上平稳而且快速的发展。
4、规划,一个好的城市永远离不开好的规划,不可以随随便便的在哪里做一栋房子这里又搞一间厕所,要以长期实用土地的目的开规划,。
5、环境,与政治,这是个即长远而又重中之重的问题,一个城市无论他的经济实力有多强,如果没有整洁的环境,那就不算是个好城市。
(4)城乡规划新思维扩展阅读:
城市的发展的措施:
1、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的目的,必须加快农民变市民的进程,加快改革与发展。
2、要消除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真正靠产业发展和劳动致富逐步融入各类城市和小城市。
3、要放宽对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的有偿流转,征用农村土地按市场规律给予失地农民合理的补偿,满足城乡居民创业的合理融资需求。
4、要逐步将农村转移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险关系在不同统筹区的转移接续和不同制度间的衔接转换,提高统筹层次,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
5、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要逐步实现其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劳动报酬、住房租购等方面的城市居民待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均等化。
6、要加大对城市道路、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的投入。
7、要制定科学的城市体系和发展规划,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才能不断由农村向城市地区集中,实现人口、非农产业、资本、市场由分散的农村向城市集中,农村工业化、农民职工化、市民化相互交织、同步运行。
促进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促进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型。
Ⅳ 如何将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7 城 市 规 划 199716
黄光宇 陈 勇
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
计方法研究3
规
划
研
究
【提要】 本文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角度界定了生态城市的概念 , 并从社
会、经济和自然三个系统协调发展角
度 ,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 ,从总
体规划、 功能区规划、 建筑空间环境设
计三个层面探讨了生态城市的规划设
计对策 , 提出了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
设计方法 , 以期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
开展。
【关键词】 生态城市; 生态导向的
整体规划设计
当前 , 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为目
标的生态化运动 , 已在世界范围内蓬
勃展开 ,并且向多方面渗透 ,城市由单
纯静止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取向趋向于
更新的全面生态化。人们也越来越清
晰地看到城市发展的生态化途径 , 认
识到“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不是一个
为人类表演的舞台提供一个装饰性背
景 , 或者甚至为了改善一下肮脏的城
市 ,而是需要把自然作为生命的源泉、
社会的环境、 诲人的老师、 神圣的场所
来维护”(McHarg , 1969) , 人与自然
必然是伙伴关系 , 必须与大自然合作
才能使两者共同繁荣。建立一个与大
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新文明已是不可
阻挡的历史潮流 , 这标志着人类正迈
入 “生态文明时代” 。建城已走向生态
自觉。
人类在建城活动中的生态思想经
历过生态自发、 生态失落、 生态觉醒、
生态自觉几个阶段 , 反映了人对自然
的关系从尊重顺应到控制征服到保护
利用直至上升到协调共处 , 这种变迁
反映了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人类建城的
价值取向 , 实际上也是人类对理想城
市探求的过程。生态的价值取向使在
生态学原则下建设未来城市已成为人
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 是世界各国
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 改变传统经
济发展模式 , 谋求全球全人类可持续
发展的结果。是人类获得改造世界巨
大能力时 , 谋求人与自然共生和更加
理想的人居环境的结果。城市发展模
式从传统的经济导向向生态导向转
变 , 标志着给人类最高文明的城市的
更新和开发建设带来了新的希望 , 也
体现了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一、 生态城市概念及其创建标准
从“易经” 、 “道德经” 到康有为的
“大同书” ,从 “太阳城” 、 “田园城市” 到
道萨迪亚斯的“人类环境生态学” , 人
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生活与住区
的积极探索与追求 , 当传统的城市聚
落的自发的生态化思想逐渐转变为早
期的生态觉醒 , 进而转变为生态自觉
之后 , 人类的环境价值观发生了根本
性的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
应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发展
了。在可持续发展普受关注的今天 ,
人类向何处去 ? 城市向何处去 ? 国际
社会相继开展了对“未来城市”的研
究 , 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面向未来的
城市发展构想 , 构筑了一个崭新的城
市概念和发展模式 — — —生态城市
( Ecopolis) 。它是人类建城生态价值
取向的结果 , 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
趋向 , 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形
式。
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 , 综
合研究社会 — — — 经济 — — — 自然复合生
态系统 , 并应用生态工程、 社会工程、
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
设的社会、 经济、 自然可持续发展 ,居
民满意、 经济高效、 生态良性循环的人
类住区。其中人和自然和谐共处 , 互
惠共生 , 物质、 能量、 信息高效利用 ,
“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 ,人为创造力和
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 而居民
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
的保护” ( Yani t sky ,1987) 。
生态城市的“生态” , 这里已不是
狭义的生物学概念了 ,而是包含社会、
经济、自然复合协调、持续发展的含
义;生态城市的“城市” 在地理空间上
已不是 “城市市” ,而是 “区域市” (城乡
空间融合的含义) , 是人与自然共生、
共荣、共存的复合系统。所以它不同
于以往城市以掠夺其外界资源的方式
来促进自身繁荣 ,它是非掠夺性的 ,既
能供养人类 ,又能“供养” 自然。可见
生态城市是以一定区域社会、 经济、 自
然持续发展为基础而存在 , 这是最普
遍意义上的概念。从世界范围来看 ,
相对独立的国家 (地区) 、 城市之间又
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依存关系 , 要实
现人类与自然的共生 , 需要全球全人
类的共同合作 , 因而生态城市是具有
全球全人类意义的共同财富。
生态城市与自然保护主义的“绿
色城市” 是不同的 ,并不是简单地增加
绿色空间 ,单纯追求优美的自然环境 ,
而是以人与自然相和谐 , 社会、 经济、
自然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 , 实现既能
满足今世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 又
能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值得一
提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首
倡的“山水城市” 构想 ,山水城市与生
态城市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人与自然
相和谐 , 可以说山水城市是有中国特
色的生态城市的一种提法。
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保护自身赖
以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 ,是社会、 经济
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 是
实现全球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
择。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目标)应以
社会生态、 经济生态、 自然生态三方面
来确定。生态城市的创建 , 具体说来
要满足实现以下标准:
3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项
目编号946200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城 市 规 划 18 199716
11 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
设城市 ,城市结构合理、 功能协调 ,所
在区域对其有持久支持能力 , 与区域
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
21 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
源与能源 ,产业结构合理 ,实现清洁生
产。
31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 ,
实施文明消费 ,物质、 能量利用率及循
环利用率高 ,消费效益高。
41 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
施 ,生活质量高。
5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
环境质量高 ,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
61生态 (健康) 建筑得到广泛应
用 ,有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
71 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并尊重
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
81居民的身心健康 , 生活满意度
高 ,有一个平等、 自由、 公正的社会环
境。
91居民有自觉的生态意识 (包括
资源意识、 环境意识、 可持续发展意识
等) 和环境道德观 , 倡导生态价值观、
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
101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
管理与决策系统 ,自组织、 自调节能力
强。
以上十个方面 , 说明了生态城市
在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自然生态三
个方面的互相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内
容 , 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建
设目标和价值取向 , 也反映了生态城
市的基本特征和必须具备的主要条
件。
二、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生态城市是人类的理想住区 , 它
的实现有个发展建设过程。未来的生
态城市 ,不是从天而降 ,也不同“海市
蜃楼” 或 “乌托邦” ,而是从现实城市的
不断更新和改造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
是在继承旧有城市一切文明的基础上
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与演化的结
果。传统的规划方法、规划观念已不
再适应当前城市的发展 , 建立引导城
市 “生态化” 和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全
新的规划设计方法体系 , 是走向生态
城市的基础 ,是建设高效、 和谐、 持续
发展的生态城市的客观要求。
(一)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
设计方法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是
在对传统规划方法反思基础上 , 摒弃
传统规划价值观 , 适应城市生态化建
设而提出的。我们知道城市是社会、
经济、 自然复合系统 ,生态导向的整体
规划设计就是以此复合系统为规划对
象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以人与
自然相和谐为价值取向 ,应用社会学、
经济学、 生态学、 系统科学、 生态工艺
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 , 分析利用自
然环境、 社会、 文化、 经济等各种信息 ,
去摸拟、设计和调控系统内的各种生
态关系 , 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调
控对策。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
法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 , 与
传统的规划价值观有本质区别 , 是对
人类主宰自然、追求物质利益的传统
规划价值取向的彻底否定。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实
质上是从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出
发 ,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 ,以自然
生态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
系 ,并采取行政立法、 科技等手段 ,促
进系统向更有序、 稳定、 协调的方向发
展。最终目标是建设宜人的人居环
境 ,实现人、 自然、 城市和谐共生 ,持续
协调发展。
1、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特
点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不
同于传统的规划方法 , 较之有以下特
点。
系统性 系统思想把城市看作一
个功能整体 ,一个社会、 经济、 自然三
者复合的系统 , 而不是三者的简单组
合。规划设计变单因单果的链式思维
为系统思维 ,综合分析、 研究和处理城
市系统各要素的整体联系。
整体性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
计不是单一的物质形体规划(p hysical
planning) ,而是兼顾社会、 经济、 自然
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 (integrated
planning) 。 它不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
物质建设的需要 , 它必须同时考虑生
态环境和社会的后果; 在规划工作上
也不再是只有少数单学科背景的规划
人员 ,而是多学科的共同参与 ,是跨学
科、 多层次的综合研究。
可持续性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
设计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导向 ,
从城市长远利益出发的 , 凭借必要的
技术手段 , 保证规划设计既满足当前
的发展需要 , 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
展 ,合理配置资源 ,不因眼前、 局部的
利益而用 “掠夺” 的方式来促进城市暂
时的 “繁荣” ,保证每个阶段发展目标、
发展途径的科学性、 合理性。
生态导向性 广泛应用生态学原
理、 方法来规划设计、 调控城市中的各
种生态关系 , 引导城市“生态化” 。这
种导向性是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
的核心和重点。
2、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原
则
城市是社会、 经济、 自然三者复合
的巨系统。三者交织在一起 , 相辅相
成 ,相生相克 ,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
城市的自然及物理组分是城市赖以生
存的基础; 城市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和
代谢过程是城市生存发展的活力和命
脉;而城市内人的社会行为、 文化观念
则是城市演替与进化的动力泵 (马世
骏、 王如松 , 1984) 。生态导向的整体
规划设计三者兼顾 ,不偏废任一方面 ,
既遵循三要素原则 , 又遵循复合系统
原则。
社会生态原则 以人为本 , 公众
参与 , 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
的需求 ,创造自由、 平等、 公正和稳定
的社会环境。
经济生态原则 保护与合理利用
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 , 提高资源的再
生和综合利用水平 , 实现资源的高效
利用 ,采用可持续的生产、 消费、 交通
和住区发展模式。
自然生态原则 给自然生态以优
先考虑 ,最大限度的保护 ,使开发建设
活动一方面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
承载能力之内 , 另一方面减少对自然
环境的消极影响 ,增强其健康性。
复合生态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规
划设计把社会、 经济、 自然三个子系统
有机结合起来 ,使整体效益最高 ,实现
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永续发
展。
(二)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对策
编制生态城市总体规划时 , 把当
地的地球物理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
密结合在一起考虑 ,合理配置资源 ,确
定城市合理容量和适宜人口 , 配置相
应的产业结构 ,合理制定人口密度、 建©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9 城 市 规 划 199716
筑密度、 能耗密度及其分布等 ,从而提
出社会 — 经济 — 自然复合系统持续发
展战略、 对策 ,引导和调控城市发展方
向 ,使人类与环境同时受益 ,建立人与
自然相协调的人居环境。
1、 以生态城市所在的区域作为一
个整体来规划
城市的形成从来就不是孤立的 ,
而是与其所在的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
相联系的。城市与其区域是相互依
赖、相互制约的 , 生态城市本身就是
“区域市” , 规划的地理空间从城市建
设区扩大到城市的补给区 , 扩大到城
市行政边界以外的相关地区 (生态腹
地) ,而且还把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区也
包括进来 ,规划强调城乡空间融合 ,视
建设区与区域为一整体。城市单单只
追求其自身繁荣而掠夺其外界资源或
将污染扩散、转嫁到周边地区的时代
必须终止。生态城市应当与其区域共
存共荣。
2、 对生态城市的环境容量、 社会
经济总负荷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其合理活动容
量 ,保证生态城市发展与其补给区相
平衡。
我们知道城市的发展严格受自然
界的 “环境容量” 、 “生态载力” 的生态
制约 ,如果由于城市活动的运行和发
展 ,这些极限被突破 ,便会产生连锁反
应 ,导致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破坏。 规
划运用环境容量论和门槛理论对生态
城市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建设用
地容量、 供给容量、 工业容量 ,水、 大气
及土壤等环境容量进行系统分析和发
展建设可能性分析 ,确定区域的活动
容量和城市的合理容量 ,使城市的开
发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 ,使城市与其
补给区的长期供给能力和长期承受能
力相平衡 ,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
应。 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
调的城市。
3、 强调空间规划、 生态规划和社
会经济规划的结合
这意味着规划内容的扩大 ,仅仅
考虑物质环境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提
出社会、 经济的生态化对策 ,如社会生
态方面 ,提出保持合适的性别比、 合理
的年龄构成的对策等 ,社会效益、 经济
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考
虑 ,三者兼顾 ,全面规划。 规划是多学
科、 多工种协作配合 ,进行跨学科研
究 ,从而使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综合
性。
4、 以土地适宜度等分析为依据 ,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保护不可再生的
自然资源
通过对不同区位土地开发成熟程
度(开发度) 、 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适
宜度)及土地对人类活动强度所能承
受的最大限值(承载力)的分析 ,进行
土地分区(比如可分为优先发展区、 引
导发展区、 从缓发展区、 限制发展区、
更新改造区、 自然保护区等) ,确定土
地开展顺序 ,保证城市的发展环境 ,在
此基础上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 布局 ,
将城乡土地及绿色空间加以统筹安
排 ,把城市融合、 组织到大自然的天然
网络中去 ,保证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
化与田园化 ,避免城市无限制地扩散 ,
使其有充裕的预留空间 ,保护了环境 ,
又将郊野绿地引入城市 ,也利于城乡
空间融合 ,回归自然。 这种 “灵活性” 保
证了城市持续、 健康地生长 ,又保护了
已建立的使用价值。
5、 公众广泛参与
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人 ,与城市
共兴衰荣辱。 市民大众参与规划才从
根本上体现出规划为人服务的宗旨 ,
从而提高规划的社会满意度。 公众参
与体现在城市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而
不仅仅在于规划决策这一环节。 在规
划的制订、 实施、 建设中都要给公众不
同程度上的参与机会。 这种参与同时
也促进了新的规划价值观(人与自然
和谐观)和生态意识在公众中的普及
和提高 ,做到 “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
城市人民管” ,创造一个平等、 自由、 安
全、 公正的生活环境。
6、 规划具有持续性、 动态性
生态城市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
不可能做一个 “十完十美” 的终态规
划。 一个时期内的城市发展规划不能
仅从那一时期的利益出发 ,必须从城
市长远发展来考虑 ,不能因一个时期
发展目标的盲目追求而致使下一时期
发展的失衡。 规划设计与建设实施形
成动态反馈的有机互动的持续过程 ,
使规划有强的自我调节、 自我维持能
力 ,提高规划的适应性。
(三)生态城市功能区规划设计对
策
生态城市也是由多种不同功能的
分区有机组合而成的功能综合体 ,这
些功能区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都
是城市功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现以
居住区为例 ,来探讨居住区生态导向
的整体规划设计的对策。
居住区不单单是 “住” 的场所 ,还
应为居民生活创造可能达到的最佳环
境 , “不应给大自然系统过分的压力 ,
应该保存和利用场地本身的景观特征
的乡土特性 ,应该把它构想为一个区
域环境的受欢迎的组成部分 ,与主要
的社会、 政治、 经济力量协调一致地发
展” (Simonds ,1978) 。
规划设计重视多样化自然景观的
保护和优美人工环境的创造 ,将人工
建造的生活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
融合 ,创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区内有
良好的通风、 采光、 日照等条件 ,小气
候宜人 ,增添居民可随时接触到的绿
地和水 ,增加地面的透水性能 ,降低地
表径流量 ,减少区内环境的 “水泥化” ,
如道路采用生态化的 “绿色道路” (路
面上有孔隙 ,孔里种上绿草) 。 规划设
计中也注重加强立体绿化 ,提高景观
的多样性 ,另外还可起到隔热、 截水、
净化空气等效果。
在进行绿色景观建设的同时 ,根
据条件可利用有机垃圾制造肥料在居
住区中来发展种植业 ,既为居民提供
了多样的生活环境 ,又增加了景观的
生产性。 这种 “城市农场” ,不仅促进了
区内物质循环利用 ,而且还为居民提
供食品、 蔬菜 ,更有意义的是增强居民
户外活动和参与意识 ,加强人际交往 ,
有助于调节社会生态。
规范设计以人为主体 ,满足居民
多层次、 多样化的普遍需求 ,创造多样
性的栖境。 不仅满足居民 “住” 的需求 ,
还要满足运动、 娱乐、 交际、 卫生、 安全
等需求 ,提供完整系列的住宅类型、 服
务设施 ,安全有效的道路交通 ,排除任
何形式的污染 ,对老人、 儿童、 残疾人
的关心 ,功能多样化 ,活动场所多样
化 ,住屋空间多样化等。 居民参与规
划 ,自我管理 ,资源共享 ,邻里共生 ,创
造安全、 公正、 舒适的社会环境。
改变居住区物流、 能流的途径 ,提
高物质、 能量的利用率 ,以改变居住区
输入的是食物、 水和能源 ,而输出的是
废气、 废水和垃圾的消费方式 ,采用可©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城 市 规 划 20 199716
持续的消费模式 ,实施文明消费是居
住区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重要一
环。 这给居住区规划设计拓展了新的
空间与内容 ,它需要生态工艺等高科
技手段作技术支持 ,根据自然生态最
优化原理加强物质循环与再生 ,如用
生态工艺对有机垃圾及污水的回收利
用 ,广泛利用太阳能 ,开拓未被有效占
用的生态位等 ,实现多利用、 少排放 ,
达到经济高效。
居住区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
目标是把居住活动对环境、 资源的影
响减少到最小 ,持续高效利用一切资
源 ,表现为最小的生态冲突和资源最
佳利用 ,达到居民满意、 经济高效、 人
与环境和谐。
(四)生态城市建筑空间环境设计
对策
城市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建造
了大量的建筑物。 这些由砖瓦砂石、 钢
筋水泥形成的人造地貌、 人工环境改
变了其自然演进过程 ,自然环境(地
貌、 气候、 土壤、 水、 生物群落等要素)
发生剧烈变化 ,其再生能力受到制约
而日趋脆弱。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
计方法指导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则运用
一定手段来减弱或消除这些消极影
响 ,进行必要的还原与补偿而达到新
的平衡 ,促进和适应城市自然演进过
程 ,增强环境的健康性 ,提供舒适的城
市空间环境。
设计中增加软质地面和植被覆盖
率。 通过地表材料( “软硬” 结合的铺
地) 、 建筑表面色彩、 建筑物形状、 建筑
立体绿化等 ,一定程度上还原原始的
地表下垫面 ,改善地面辐射状况 ,减弱
“热岛效应” ,创造理想的微气候。
在日趋硬化的城市建筑环境中 ,
水循环正在遭到破坏 ,城市降水之后
的雨水很快通过排水管网流失 ,地下
水也未得到补偿。 通过屋顶蓄水、 环境
场地的 “软化” 来顺应水循环过程 ,使
地下水得到补充和回复。 对土壤渗透
性大的场地 ,一方面要保证其补充 ,另
一方面要防止地下水被污染 ,不能进
行高密度开发 ,尽量维持场地的原生
过程 ,避免 “建设性破坏” 。
建筑特殊的覆盖材料取代了地表
土 ,致使城市开发建设过程成为植物
群落被扼杀的过程 ,城市中的氧气生
产量也相应日趋减少。 在建筑环境设
计中要广泛利用屋面、 墙面、 广场等空
间为植被提供以地表土和水为 “培养
基” 的生境 ,减少因建筑造成的氧气的
生产量。
设计通过一定技术手段 ,寻求最
充分的实现建筑的高效、 低耗、 无污 ,
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消极影
响。 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 ,采用自然的
通风和天然采光 ,减少能源消耗 ,通过
生态工艺在建筑(群)内部形成物质循
环流 ,降低污染排放量 ,尽量利用无污
染材料、 再生材料和天然材料 ,减少因
建筑对二氧化碳的排放 ,保证人在其
中生活、 工作舒适 ,身体健康。
建筑及其环境在对自然环境及人
的生活质量的影响中起着极其重要的
作用。 设计必须综合考虑资源和能源
利用率 ,增强建筑及其环境的健康性 ,
提高生活舒适度 ,减少建筑对自然环
境的不利影响 ,以实现社会、 经济和环
境的全面生态化。
三、 结语
建筑生态城市这一基本思想 ,为
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远景目标 ,它
是寻求城市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代
表国际城市的发展方向。 生态城市并
不是一个不可实现、 尽善尽美的乌托
邦 ,但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
种循序渐进的持续发展过程。 未来城
市是今天建设的 ,明天的生态城市是
在今天城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城市
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现在的认识和行
动 !
21 世纪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工
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也是
高度城市化时期。 我们必须更新观念 ,
开拓城市规划新思维 ,把 “生态思想”
引入城市的规划建设中 ,引导正确的
城市化方向和城市 “生态化” ,实现城
市健康、 协调、 持续发展 ,创造高效和
谐 — — — 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跨世纪的系
统工程 ,相信通过全球、 全人类共同的
不懈努力 ,它将不再是一种趋向 ,而将
是确确实实到来的人类理想住区。
参考文献
1、 黄光宇 1 田园城市 ·绿心城市 ·
生态城市,1989。
2、 黄光宇、 黄天其 1 论生态城市的概
念与评判标准,1992。
3、 陈勇1生态城市新概念及其规划设
计方法研究 1 重庆建筑大学硕士论文 ,
1995。
4、 [美] I1L1 麦克哈格著、 芮经纬译 1
设计结合自然 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992。
5、 [美]J 1O1西蒙兹著、 程里尧译1大
地景观— — —环境规划指南1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90。
6、 鲍世行主编1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
法1商务印书馆,1993。
7、 CITY FORM AND NATURAL
PROCESS : Towords A New Urban Ver2
nacular , Michel Hough ,VNR Company ,
USA ,1984.
8、 URBAN ECOLOGY IN PLAN2
NIN G Zaremba Piot r , Wroctaw , Osso2
lineum 1986.
作者工作单位:重庆建筑大学
Ⅵ 什么叫做七城同创
“七城同创”将大渡口推向全国
3月22日,我区召开“七城同创”动员部署会,标志着“七城同创”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区领导盛娅农、方佳军、张国忠、马春、汪建、张琼、陈中举、郭诏彬、徐晓勇及在家区领导出席了会议,全区各街镇、各部门、市级部门驻区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区长方佳军主持。 据会议下发的《关于深入开展“七城同创”活动的实施意见》表明,从今年起到2016年,我区要摘下7块“金字招牌”,在2012年创建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区、国家森林城市;2013年创建为全国文化先进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14年创建为国家卫生区;2016年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区。按照这样的目标要求,我区将要完成近3000项创建指标。 动员会上,区委书记盛娅农、区长方佳军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区委副书记张国忠通报之前创建工作评选的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与会领导为获奖者颁奖;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诏彬,副区长刘安东、舒莉、毛伟分别就分管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区委宣传部、区效能办、区市政局、区城建办、春晖路街道、八桥镇负责人分别作了表态发言。 据悉,为保证工作顺利推进,目前我区已成立以区委书记盛娅农和区长方佳军任组长,全区各部门、单位为成员的“七城同创”活动领导小组。 方佳军在会上强调,“七城同创”工作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艰巨,各相关部门要紧盯目标不放,按照就高不就低,赶前不赶后的原则,确保每一项工作,每一个指标都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有反馈,把“七城同创”工作落到实处。他要求,各部门、街镇、有关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传达会议精神,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机关干部职工和基层群众凝聚共识,增添干劲,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共创共想局面,掀起“七城同创”的热潮,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盛娅农在会上表示,我区将以开展“七城同创”为载体,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市民的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幸福大渡口。以“七城同创”为契机,推进经济、城市、社会三大转型,推动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新兴产业之区”,在创建过程中,把大渡口推向全国。 盛娅农强调,开展“七城同创”就是抓城市建设,抓“三个转型”,是对区“三会”精神的具体落实。为确保创建工作成功,要强化四种意识:强化质量意识,必须严格按照3000项指标全面落实各项任务,高标准推进创建工作;强化协同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督促检查,明确工作责任,协同配合同步推进“七城同创”工作;强化公众意识,凝聚社会创建合力,形成全区上下一心,共同推进创建工作;强化营销意识,加强城市宣传推广,找好宣传切入点,通过大力宣传,广泛动员,在全区上下形成齐抓共管、全民参与、人人为创建做贡献的浓厚氛围。
Ⅶ 考城市规划师要看些什么书
1、城市规划原理 2、梁思成全集(个人认为梁大对城市很有研究)3、 城市意象 作者回 [美]凯文·林奇著 4、城市答设计(修订版) [美]培根 埃德蒙 4、交往与空间(第四版)(丹麦)盖尔编
5、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 特兰西克著 6、城市策划实战案例 赵卓文著
7、采访本上的城市 作者 王军 8、 城市色彩——一个国际化视角 内容简介 (美)斯文诺芙
9、生态城市/60个优秀案例研究 作者 (西)鲁亚诺,这几本书从原理到城市的空间、色彩,发展、生态、新思维到具体事例都有
Ⅷ 考城乡规划师要看些什么书
全国注册城乡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参考用书,一套4本,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实务版、城市规划相关知识权、城市规划法规及相关知识,另外还有一本考试大纲和一本城乡规划法规文件汇编。大约每年6月份报名,10月份考试。
复习方法:1.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2.做真题。到网站上下载一些真题,多练习练习就好。3.有条件的话,报个培训班,加强自我约束的同时,有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更容易通过。
Ⅸ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规划是什么
中文名: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规划体系建设
作者: 郝寿义.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文字版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书号: 7560935702.发行时间: 2005年12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本书以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作为研究的基点,在全面、系统、深入地阐明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识别、动力机制、路径选择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在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模型等基本问题。通过剖析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的基本特征(开放性、体制转型期、非均衡、信息化和资源硬约束) ,以及这些特征对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城市规划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提出了适应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城市规划体系建设的任务和框架。本书最后以环渤海地区和天津市为例,提出了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对策和途径。
本书可供从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使用,亦可供房地产业、高等院校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及区域经济专业有关人员参考。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任务
二、研究的思路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基本识别
第一节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界定
第二节 开放条件下城市化快速发展模型
一、模型提出的背景
二、开放条件下的影响分析
三、模型的理论基础
四、模型的假设与推导
五、模型结论
第三节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特征识别
一、典型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特征
二、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集聚与扩散——城市化的内在本质
一、集聚与扩散理论的基本内涵与作用机理
二、城市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城市化动力机制演进的经济学依据
三、经济集聚与扩散机制:城市化动力机制演进的前提条件
四、市场与政府主导下的集聚与扩散
第二节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市场动力机制
一、农业对城市化的影响
二、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制度动力机制
一、就业制度变迁与创新的轨迹
二、户籍制度变迁与创新的轨迹
三、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创新的轨迹
四、土地制度变迁与创新的轨迹
第三章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资源约束
一、资源约束模型的假设
二、资源约束模型的推导
三、资源约束模型的结论
第二节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制度约束
一、制度约束模型的假设
二、制度约束模型的推导
三、制度约束模型的结论
四、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制度创新
第三节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道路
一、城市化道路的反思
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目标
三、城市化道路的国际借鉴
四、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第四章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与思考
第一节 城市化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二、城市化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路径
三、科学发展观: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城市化快速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无边界”: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规划的总体趋势
二、计划与市场相互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规划的制度环境
三、统一化和差异化相协调: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四、物质流与信息流相平衡: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规划的具体目标
五、资源供给有限: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规划的硬约束
第三节 城市化快速发展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一、城市建设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二、区域问题、城乡问题将更加突出
三、资源环境对城市建设的硬约束将越来越强
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将更为迫切
五、城市特色问题将更加突出
第四节 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规划的新思维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二、从区域和全球的视角审视城市规划
三、确立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城市规划的新理念
四、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是重中之重
五、树立空间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协调理念
六、突出城市规划在城镇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的作用
七、加强都市圈的研究和规划
八、确立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九、按照现代城市内部地缘组成要素及结构的变化
十、建立“质”与“量”并重的城市化及城市发展模式
十一、建立与规划转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十二、着力加强城市规划制度的创新
第五节 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建设的新思维
一、科学认识城市及其发展规律
二、树立科学的城市经营的理念
三、建立多元投资机制,通过市场机制筹措建设资金
四、正确处理城市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的关系
五、因地制宜,突出城市特色
六、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七、加强城市建设人才的培养
八、加强公众参与,增强透明度
第五章 适应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城市规划体系建设的任务和框架
第一节 发达国家城市规划体系的历史演进和借鉴
一、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体系的历史演进
二、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体系演进分析
三、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规划体系发展的突出特征
四、发达国家城市化对城市规划体系建设的影响
五、发达国家城市规划体系建设的启示
第二节 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历史演进和特点
一、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历史演进
二、中国城市规划体系建设的特点与不足
第三节 中国和西方城市规划体系比较分析
一、中国和西方城市规划体系建设背景分析
二、比较和借鉴的理性思考与体会
第四节 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国城市规划体系建设的任务和框架
一、中国城市规划体系建设相关研究的基本状况
二、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建设环境
三、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四、中国城市规划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的城市规划体系
第一节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的规划法规体系
一、中国城市规划法制建设现状
二、中国城市规划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中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目标和任务
四、构建与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相适应的城乡规划法规体系框架
第二节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的城市规划行政体系
一、中国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现状
二、中国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现存问题
三、中国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发展趋势
四、构建与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相适应的城市规划行政体系框架
第三节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的规划编制体系
一、中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构建与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框架
第七章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
第一节 计划经济下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
一、计划经济下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的构成机制
二、管理的主要内容与程序
三、管理的依据、方法与措施
四、对计划经济下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的评价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下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的特点
一、市场经济下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的特点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的构架
三、与其他行政管理体制的关系
第三节 城市化高速发展期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的调整思路
一、规划建设管理体制面临的重大变革
二、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与调整的思路
四、规划建设管理体制调整的保障机制
第八章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的城市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第一节 城市规划实施的内涵
一、城市规划实施的定义
二、城市规划实施的目的和作用
三、城市规划实施的主体
四、城市规划实施的机制
第二节 国外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启示
一、国外的城市规划实施管理
二、国外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几点启示
第三节 我国的城市规划实施管理
一、我国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现状
二、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三、我国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改革方向
第四节 建立相应的城市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一、城市规划实施的理论分析
二、建立与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相适应的城市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三、对策措施
第五节 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必须用好土地政策与土地规划
一、土地制度是城市发展及规划实施管理的重要基础
二、运用土地政策强化城市规划实施管理
三、借用土地利用规划成果促进城市规划实施管理
第九章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环渤海地区区域协调与区域规划研究
第一节 环渤海地区城市化发展状况考察
一、环渤海地区城市化发展历程回顾与现状总体评价
二、环渤海地区城市化发展呈现出的主要特征分析
三、目前环渤海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综合比较
第二节 区域协调:环渤海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前提
一、环渤海地区区域协调水平现状考察与评价
二、影响区域协调的基本因素及主要内容
三、国内外区域协调的主要模式考察
四、环渤海地区区域协调模式探讨
第三节 区域规划:环渤海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与主要内容
二、国外区域规划的特点及经验借鉴
三、环渤海地区区域规划建设的政策建议
四、环渤海地区区域规划保障体系
第四节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之一——滨海新区
一、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现状考察
二、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三、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发展定位
第十章 天津市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的规划建设研究
第一节 天津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现状
一、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现状
二、天津市城市建设管理现状
第二节 天津市城市化快速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京津冀联合发展的战略意义与基础
二、天津市城市化快速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应重点做好的几项工作
第三节 天津市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研究
一、天津市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的城市规划体系基本构架
二、完善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体制
三、完善天津市城市建设管理体制
第四节 推动天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规划建设研究
一、制订合理的城镇发展总体规划
二、加强与完善市域交通网络
三、搞好城镇的规划建设
四、建立与完善城镇土地管理体制
五、发展城镇经济
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七、建立城镇建设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