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年广西环江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可以办吗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附图,有效期限一年。以划拨方式供地的建设项目,还包括以规划条件为主要内容的附件。在有效期内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的,有效期与《国有土地使用证》相同。
2. 环江城北移民迁入区规划
1.土地开发利用规划
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规模,设置合适的产业,走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相结合的道路是异地开发成功的关键。以移民脱贫致富为目的,以水土资源的数量、质量与结构为依据,综合考虑产业效益、劳动力所能负担不同类型土地数量。经推算,每户承包土地面积40亩,土地利用结构为:基本农田4~5亩、甘蔗地5亩、果园10亩、林业用地20亩(见表3)。
表3 城北示范区土地利用规划表单位:亩
2.农作物
发展耕地和园地15500亩,主要技术包括: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优质高产粮油作物的新品种的引进筛选及推广,高效饲料作物的引进及栽培技术,移民安置区新垦土地的水土流失监测及防治技术,新垦土地土壤水分有效利用技术,新垦土地土壤养分动态及配方施肥技术。
技术指标:建立甘蔗及粮油作物高产示范基地,引进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使甘蔗产量达到75t/hm2,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产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提高20%,移民安置区内新垦土地的土壤侵蚀模数减少40%,地表水利用率提高20%。
城北示范区临近环江县城,还适度发展蔬菜生产。根据当地居民的消费习惯和城北示范区资源条件,蔬菜生产的主要形式:①塑料大棚育苗,地膜覆盖栽培瓜果类蔬菜,如辣椒、西红柿、茄子、黄瓜、豆角等,每年的10月中旬~12月中下旬播种,其产品在第二年清明节前开始上市;②幼年果园间种红辣椒、无架菜豆、青豆、紫背天葵、鱼腥草等;③秋播大白菜、萝卜、胡萝卜等;④一年四季均可播种的小白菜、菜心等;⑤竹笋两用林,以生产甜笋为主。
生产规模为60亩,主要面向环江县城思恩镇居民和城北示范区移民。
3.果树
城北示范区属低丘土山地区,土地面积相对比较丰富,共有旱地7178亩。由于迁入初期首要目的是解决移民的温饱问题,示范区旱地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是甘蔗,其余则是玉米、木薯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4500亩;这些种植甘蔗、玉米和木薯的旱坡地都适宜种植果树。“十五”期间,适当调整并压缩甘蔗面积,不再种植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破坏作用的木薯,规划新建绿色脐橙生产基地2000亩左右,2001~2003年完成1400亩,主要选择“纽荷尔”、“清江”等优良脐橙品种。
果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及示范内容:果园套间种技术及间种作物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果园蓄水节水技术试验及示范,果树早结丰产栽培技术示范,果树优质高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果树有机肥配比试验与示范,果园生物覆盖技术研究与示范。
技术指标:肯福中心示范区300亩柑橘建设成绿色食品水果试验示范基地。新建优良脐橙生产基地2700亩,定植后3年始果,产量达400kg/亩;5年进入丰产,产量达1500kg/亩。
保障措施:保证苗木纯度和质量,前期少量引进苗木,同时建立苗木繁育基地,以自己繁育的优质苗木为主。高质量建立生态脐橙生产基地,采用等高水平梯土或者绿色篱笆形式,形成2.5~3m的梯面,挖lm3的定植穴,施入适量的磷肥、桐枯、滤泥及稻草秸秆。新建果园的前1~3年间种豆科作物(大豆、花生),从第4年开始推广种植豆科耐阴牧草三叶草等。应用以生物措施为主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适当使用石硫合剂、黄酮、阿维菌素等矿物质农药、生物农药,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主要用沼气肥、桐枯、滤泥和绿肥等有机肥,尽量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
4.畜牧业
技术开发示范工作的主要内容:根据本区域实际情况,拟发展猪、禽等单胃畜禽高效养殖为主。
技术方法:建立家禽养殖等行业协会,开展定期培训,并对畜禽实行全程保育的有偿技术服务,解决养殖户的生产风险,提高饲养效益;调整区内种植结构,建立“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引进“鲁梅克斯”等高蛋白优质抗旱饲料玉米;采用人工授精等技术,改良畜禽品种。
经济技术指标:建立种养结合、物质良性循环的农牧生态系统,养殖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显著上升,示范区内种植优质牧草及其他饲料作物200亩,存栏母猪及生猪100头以上,出笼肉鸡10000羽,兔200只,鸭、鹅等500只。
5.生态林体系建设
该区造林以生态经济林为主,结合林草、林药复层种植立体开发,提高其生态经济效益。造林林种以桤木、马尾松、竹、桉以及脐橙、桠柑、板栗、梨等经济林。
技术指标:竹200亩,马尾松800亩,桉树400亩,其他200亩;植被覆盖达到70%以上,造林成活率90%以上;造林保存率80%。林木生长量提高10%~15%;土壤侵蚀模数下降40%,森林覆盖率40%。
6.农村能源建设
肯福示范场及其周围的肯发移民场、城北片移民场和兴乐移民场农民的日常生活用能,完全靠上山砍伐薪柴和少量农作物秸秆。近年来在21km2的示范区内安置了638户共2942个移民,区域内400hm2的荒坡已经开垦成农用坡耕地,林地和自然植被面积大面积减少。如果新迁入的移民生活用能全部依赖于薪柴,林地和自然植被将会逐年减少,迁入区生态环境有可能逐步恶化。为了避免因为迁入区生态环境恶化使移民返贫和被迫再度搬迁,有必要寻找新的替代能源。
沼气是一种新型可再生能源,利用人畜粪尿和少量作物秸秆(或杂草)发酵产生方便、卫生的生活用能。以肯福为中心试区的环江示范区共发展沼气池300个,中心示范区肯福示范场建沼气池83个,肯福场90%的农户应用沼气。
3. 环江县人大主任梁继纯简历
4. 广西环江龙岩乡达科村贫困户名单
我梁有从没有得到什么付贫
5. 环江示范区
(一)土壤水分监测
在缺水、少土、植被覆盖率低的岩溶山区峰丛洼地,由于地形地貌的复杂多变和小生境类型多样,土壤水分具有很大的时空变异性。因此,监测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对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作物生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
(1)土壤水势。不同利用方式下坡面土壤水势变化明显,都为强变异性,表明其易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表53)。由于地表植被覆盖,自然灌草丛和板栗覆草地土壤水势都相对较高,表明其保水性能较强。时序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滞后距=3d),自然灌草丛与板栗覆草两种土地利用方式既能促进雨水入渗又能减缓土壤水分的耗散,土壤水势对降雨响应的持续时间可达10d以上;而2003年复垦坡耕地由于种植有南瓜等匍匐植被,能有效减缓土壤水分的耗散,其土壤水势对降雨响应时间也较长;至于其他三种土地利用方式(蒸散作用较强的撂荒地、地表近似裸地且蒸发强烈的板栗和木豆),其土壤水势对降雨响应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土壤水分易随天气的变化而波动(表54)。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板栗、木豆等生态经济林栽种早期因地表近似裸地而蒸发强烈,加上根系耗水较多,应注意采取一定的蓄水保墒措施。
表5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土壤水势的统计特征值(2004年5~9月)
表54 降雨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面0~20cm土壤水势影响的时效性(2004年5~9月)
(2)土壤水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浅薄土层(0~20cm)土壤水分层间差异不明显。统计分析结果表明,0~20cm土壤水分变化较大,为中等变异性(表55)。相对于近似裸地的板栗、木豆林地,自然灌草丛土壤水分含量较高,而撂荒地和复垦坡耕地土壤水分含量次之;至于板栗覆草,土壤水分含量并没有较大的提高,表明岩溶山区浅薄土层土壤水分的运移较其他类型区更为复杂。
表5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0~20cm 土壤水分的统计特征值(2004年5~12月)
2.洼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
土壤水分的变化主要受降雨和蒸散(发)过程的影响,其动态变化趋势与有效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尤其是表层土壤水分。玉米地和牧草地土壤水分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变化幅度逐渐减小(表56)。与坡地相比,洼地0~20cm 土壤水分变异系数较低,表明其受干旱的胁迫较小,这与洼地土层深度相对较厚且接受坡面径流(包括壤中流)较多有关。
表56 洼地土壤水分的统计特征(2004年5~12月)
3.洼地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
(1)影响因素。在西南岩溶地区,旱季洼地土壤水分的空间格局主要受石丛和地形两个尺度环境因素的影响和控制。在土被连续分布区域,土壤水分具有较小的总体方差和较大的变程,土壤水分空间差异程度较小、空间连续性较好;而在石丛分布区域,土壤水分具有较大的基台值和较小的变程,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程度较高且空间连续性差(表57)。表明研究不同性质斑块土壤水分的变异特征时,需要不同的采样设计。
表57 洼地不同性质斑块土壤水分半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及其结构参数
(2)尺度效应。岩溶地区洼地土壤水分具有一定的尺度效应。不同最小滞后间距条件下,变程具有随采样尺度增大而变大的特征(表58),表明当研究区域存在多重尺度的变异结构时,需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精度确定合理的采样尺度。
表58 不同采样尺度下洼地土壤水分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及其结构参数
(3)初始含水量。湿润条件下表层(0~5cm、5~10cm)土壤水分均呈现弱变异,而干旱条件下表层表现为中等变异,干旱条件下土壤表层水分变异程度较湿润条件下大(表59)。湿润条件下土壤水分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变异程度较小,空间连续性较好,变程为55m 左右;干旱时则具有较强和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变异程度较大,变程仅约为10m,而且从两种含水量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层次变化上也表现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程度在一定条件下随平均含水量的升高而降低。表层土壤含水量的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而且在不同含水量条件下,0°和90°方向的变异程度明显不同,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控制各向异性的因素也会相应发生改变。
表59 不同含水量条件下洼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的比较
4.坡面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
表层土壤水分在坡面纵横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异规律,上坡含水量较高,中下坡则相对稍低,横向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使得变异程度较纵向大,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地利用方式和坡度是坡面土壤水分变异的重要影响因素(表60)。半方差分析揭示出坡面表层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块金效应和较大的基台值,呈现中等或较强的空间相关性,表明土壤水分在岩溶坡面仍具有较好的变异结构和空间连续性,可以应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在该地区开展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研究,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提供理论指导。
表60 纵、横向土壤水分与各影响因子的偏相关分析
5.炮震扩穴和石坎填土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岩溶山区种植果树不仅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较大的生态效应,但其成活率受土层浅薄的影响较大。应用炮震扩穴和石坎填土技术定植果树苗木,能明显提高成活率。2002年3月在古周示范区应用炮震扩穴和石坎填土技术分别定植脐橙苗木1252株和393株,2002年12月19日统计成活率分别为96.7%和94.4%,而没有相应技术定植的脐橙苗木的成活率只有56.7%。由于炮震扩穴和石坎填土后脐橙苗根际土层增厚,各土层含水量明显提高(表61)。与对照地相比,炮震扩穴和石坎填土0~10cm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21.9%和15.6%,10~20cm 分别增加17.2%和13.3%,20~30cm 分别增加16.1%和13.6%,30~40cm 分别增加14.8%和12.7%,40~50cm 分别增加16.4%和12.7%。
表61 炮震扩穴和石坎填土定植脐橙园各土层含水量(%)比较
(二)土壤养分监测
古周示范区土壤为红壤性石灰土,土层较薄,大部分低于60cm,且土层中常夹杂未风化的石灰岩碎屑。土壤质地黏重,易板结,土壤层次分化不明显,一部分为A-B-D型,另一部分为A-D型。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过渡层,在母岩和土壤之间,存在着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黏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遇暴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块体滑移。同时,由于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淋溶作用强烈,上层土体中的物理性黏粒(< 0.01m m)发生垂直下移,在下层土体中积累,从而造成土体上松(质地轻、通透性强)下紧(质地黏重、通透性差),形成一个物理性状不同的界面,这也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的产生。2000年以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及相应的生态恢复重建技术措施,土壤退化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图18~图24)。
图18 古周示范区w(土壤有机碳)分布
图19 古周示范区w(土壤全氮)分布
图20 古周示范区w(土壤全磷)分布
图21 古周示范区w(土壤全钾)分布
图22 古周示范区w(土壤碱解氮)分布
图23 古周土壤w(Olsen-P)分布
图24 古周示范区w(土壤交换性钾)分布
图18的结果表明,退耕和种植牧草比传统的玉米—红薯轮作更有利于退化土壤的恢复。正在耕种及退耕的土壤有机碳比自然植被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要低得多,而退耕仅3年的土壤有机碳比正在耕种的土壤有机碳明显要高,正在耕种的土壤中种植牧草(3年)的土壤又比种植玉米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土壤全氮(图19)与有机碳的结果相似,但由于受人为施肥的影响,种植玉米和牧草的耕作土壤全氮没有明显差异。因为土壤全磷和全钾主要来源于母质,牧草地、玉米地、退耕地及自然植被条件下的土壤全磷与全钾(图20、图21)没有明显差异,这也从侧面反映示范区内耕作土壤的磷钾肥用量相对较低,不足以对土壤全磷和全钾产生影响。土壤碱解氮(图22)与土壤全氮的趋势完全一致。土壤O lsen-P(图23)表现为耕作土壤略高于退耕土壤和自然土壤,退耕土壤和自然土壤十分相近,耕作土壤中牧草地与玉米地也完全一致,说明土壤O lsen-P主要受人为施肥的影响,且当地所有作物的磷肥施用量都相近。玉米地、退耕地和自然植被条件下的土壤交换性钾(图24)差异不明显,牧草地的土壤交换性钾显著偏低,这是由于牧草以禾本科牧草桂牧一号为主,一般禾本科作物耗钾量高,且桂牧一号一年多次收割,收获物带走的土壤交换性钾自然也多,导致牧草地土壤交换性钾偏低。因此,牧草地更应重视钾肥的施用。
6. 上海环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上海环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03月10日,主要经营范围为城市建设投资,房专地产开发、属经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企业资产委托管理、重组、兼并,投资管理及策划,企业管理,物业管理,会展服务,咨询服务,机械设备、建筑装潢材料、金属材料的销售等。
法定代表人:董鸿
成立时间:2004-03-10
注册资本:5818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10115000821178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浦东新区东方路1988号605C-1室
7.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经济
环江地处云贵高原南延部分,境内多为石山。解放前交通闭塞,商业落后。民国22年(1933年)版的《思恩县志》记载:“县地处偏鄙,商场冷落。”民国26年版的《宜北县志》亦云:“县属本省之极边,商场冷落,以县城论,虽有商铺数间在街开设,然资本微薄,货物无多”,“宜北商业之衰落也”。解放后,国家在加速发展国营商业的同时,积极扶持供销合作商业,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不断地拓宽门路,扩大网点,商业日渐繁荣。但是,1957年以后,商业的经营体制几经更迭变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活动倍受干扰,个体、私营商业几乎全被取消,集体商业并入国营商业,管理混乱,渠道单一,流通不畅,市场萎缩。1978年以后,梳理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并存的格局,从而以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为主体,个体商业为补的社会主义的商业初具规模。1987年,全县拥有商业经营单位2190个,饮食业859个,服务业497个,共3546个,从业人员5609个;社会农副产品收购额2125.27万元,比上年的1967.84万元增长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801.64万元,比上年的6087.65万元增长11.73%。
2006年环江县完成地方生产总值1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7.79亿元、6.34亿元和5.85亿元,分别增长13%、18%和10%;财政收入完成1.7003亿元,比上年增长30.73%。
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6.95亿元,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62亿元,占39.56%;第二产业增加值11.79亿元,占31.91%;第三产业增加值10.54亿元,占28.53%。财政收入完成3.05亿元,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05亿元,增长25%。
2012年全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322206万元,比上年下降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925万元,比上年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65890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43994万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2%和24%;第三产业增加值107390万元,比上年增长3.3%。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6.2%、20.4%、33.3%。人均GDP为11740元,比上年下降12.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1293万元,比上年下降42.3%;财政收入2.51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3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7.7%和5.9%,人均财政收入915元,比上年下降18.08%。
2014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9.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11%,低于目标任务0.8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6.75亿元、9.34亿元、13.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0%、10.71%、8.43%,三次产业比例为43:24:33);财政收入3.01亿元,同比增长13.60%,完成年初预算任务的100.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5亿元,同比增长26.26%,完成全年任务的100%(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4亿元,同比增长31.65%,完成全年任务的10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3.00%,完成全年任务的97.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8亿元,同比增长12.00%,完成全年任务的99.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60元,同比增长10.00%,完成全年任务的100%;农民人均纯收入6288元,同比增长11.00%,完成全年任务的99.00%。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广西桂西北地区农业大县,全县总面积453349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2697公顷,农作物种植品种十分广泛,主要有水稻、玉米、桑蚕、西瓜、油菜、花生、西红柿、烟叶、果树等。
2006年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5.5万亩,比上年下降4万亩,粮食总产量12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桑园投产面积10.86万亩,比上年增长64.55%,产鲜茧22.75万担,比上年增长81.37%,总产值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9.29%;糖蔗种植面积11.6万亩,比上年增长30.1%,预计进厂原料蔗40万吨,比上年增长62.5%,糖蔗总产值达1.07亿元,比上年增长72.88%;水果种植面积15.6万亩,增长6%,产量1.4万吨,比上年增长9%;香猪出栏38万头,比上年增长18.8%。
2011年全县种粮38.01万亩,总产11.88万吨,全县新增桑园1.7万亩,总面积达15.8万亩,蚕茧产量15.5万吨,农民售茧收入突破5亿元大关,再次荣获“全区十佳桑蚕生产基地”称号。全县糖蔗扩种2.6万亩,总面积稳定在18.05万亩,预计甘蔗总产55万吨。全县造林7.2万亩,速丰林总面积超过40万亩,人造板产量9.72万立方米,实现林业总产值7.7亿元,其中林产加工产值2.54亿元。全县香猪出栏33.86万头、菜牛存栏4.8万头。
2011年投资1355.08万元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灌溉面积8060亩;投资1265万元对6250亩坡耕地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受益3393人。 2006年培植产值超亿元企业6家,产值超千万元企业23家,上交税金百万元以上企业2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完成总产值12亿元,比上年增长39.18%;完成工业增加值4.2亿元,比上年增长44.88%;实现利润1.2亿元,比上年增长97.4%;实交税金1亿元,比上年增长50.93%。非公经济继续发展,新增个体工商户1092户,新增总产值2500万元,比上年增长33%;新增私营企业39家,新增产值1.25亿元,非公经济成为推动环江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
2011年工业技改投入11.6亿元,完成了部分有色金属企业的重组改造,提升了糖业、缫丝企业标准,壮大了农、林产品加工业龙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1.6亿元,同比增长36.19%,增加值6.94亿元,同比增长34.76%。
8.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城乡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怎么样
简介:2015年11月16日,公司名称由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变更为环江毛专南族自治县城乡建属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法定代表人:范志怡
成立时间:2009-06-11
注册资本:50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51226000003471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国有控股)
公司地址:环江县思恩镇桥东路215号财政局内
9. 河池环江思源学校有高中吗
项目建设的意义及背景:我县思源实验学校是由香港言爱基金会捐资1000万元,我县筹资8000多万元共建的一所高标准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81.24亩,计划建设规模为48个班2400人。项目列入全区“双千计划”项目,计划新建校舍总建筑面积36000多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惠及2400名少数民族山区学龄儿童的健康成长,让边远地区贫困家庭子女同城区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项目建设地址: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城西开发区。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项目占地面积81.24亩,规划总建筑面积36700平方米。
建设年限:2015年至2017年。
总投资额及资金来源:计划总投资9000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地方及香港言爱基金会援建1000万元资金。
进展情况:目前一期工程小学部校舍建设已竣工待验收,二期工程初中部校舍完成主体建设,预计明年秋季学期可投入使用;三期工程附属设施和运动场建设正在建设。完成投资3500万元。
项目业主单位: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教育局
环江高中扩建项目简介
项目建设的意义及背景:环江高中是我县1所普通高中学校,现有规模每年仅能招收初中毕业生1000人,而全县每年有4000多初中毕业生,环江高中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初中毕业生升学的需求,环江高中规模必须扩建。根据《广西中长期教育发展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结合县情实际,我县下大力巩固和发展高中教育,将环江高中的办学规模扩大到99个班,在校学生4950人,寄宿生4500人以上。
项目建设地址: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环江高中校园内。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项目占地面积46700㎡,规划总建筑面积22870平方米。
建设年限:2015年至2017年。
总投资额及资金来源:计划总投资9000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地方及银行贷款。
进展情况:环江高中扩建一期工程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总投资2800万元,已经封顶;二期工程学生宿舍楼总投资2576.6万元,目前在建基础。一二期累计完成投资2600万元。
项目业主单位: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教育局
10.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震局怎么样
简介:(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回定,监督、检查本县的防震减灾答工作。(二)负责拟定本县有关防震减灾的方针、政策,起草地方规范性文件,组织编制本县防震减灾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三)负责建立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负责全县地震监测网点及信息系统的建设,制定本县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并组织实施;完成本县各种监测项目及管理地震监测设备;负责提出地震预报意见;强化县域震情跟踪;对全县群测群防工作实行行业管理;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
注册资本:1万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