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城乡建设 > 历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历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发布时间:2020-12-30 20:24:47

1. 社保是不是只用缴满 15 年就可以不用交了

当然应该继续交,不交那才叫真的对不起自己了,为什么呢?第一,缴满15年还要不要缴费,不能自己说了算。如果是在岗职工,只要在岗,用人单位就必须为自己缴纳社保,如果没有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那这个社保单位就必须缴纳,个人该代扣代缴的部分,就必须代扣代缴。如果辞职或是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另当别论。

第二,15年只是退休的基本条件之一。很多人认为自己交够了15年,就到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就可以办退休了,这样认为也是正确的,但是等到退休后才发现自己的退休金只有几百元,看到别人拿了好几千,这时再来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其实这是一个人认识上误区,社保缴费满15年,可以办理退休,这只是一个基本的条件,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停缴了,停缴了对自己的损失是非常大的。

第三,多缴多得这是根本原则。社保缴费的基本原则是,缴费时间越长,缴费金额越高,今后的退休待遇就越高。退休金核算是根据个人缴费的时间,也就是我们说的缴费工龄、缴费指数(个人账户里的资金)来计算的,个人账户里的资金越多,每个月的退休金就越高。

第四,退休时的社平工资很重要。部分人错误地认为,退休时的社平工资是以退休时的社平工资来核算的,对于正常缴费,或者退休前一个月还在缴费的人来说,的确是这样的。但是缴费只有15年,就停缴的,退休时核算的社平工资,是以你停止缴费那时社平工资来核算的。比如你要2019年退休,但你社保缴费实际到2013年交够15年就停止,那么你2019年办理退休,其参考的社平工资不是2019年的,而是2013年的。这样经过六年的发展,实际2019年的社平工资实际比2013年增长的部分,你也就无法享受了,退休金自然就会少了好几百元,这是非常不划算的。

总之,养老保险缴费满15年,没有达到退休年龄的,我强烈建议要继续缴费,直到达到退休年龄为止,不然今后退休金计算要吃大亏,那时再来后悔真的没办法了。

2. 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历年情况

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

3. 求 历年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

2001-2005年中国社会经济总量预测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

我们利用中国宏观经济年度模型对-2005年的中国经济情况进行了预测。由于经济发展有着连续性的特点,如要对2001-2005年经济发展趋势作出预测,首先要有2000年以前的数据,可是,现在还只是刚进入1999年,这就要求我们首先预测出1999和2000年,然后在此基础上接着向后预测,这样,预测区间就是1999-2005年,总共是7年。还要说明一下,到目前为止,1998年的统计数字还没有公布,现在只在报纸上登了很少几个总量指标,所以,严格地说,下面提供的1998年的数字也是预测数。

一、经济总量预测

预测结果列在表1中。为了便于对照,表中同时列出了1996和1997年的实际数,以及“八五”、“九五”和2001-2005年各指标的平均数。

表1 中国经济总量预测(1997年以前是实际数)单位:%

年份 GDP
增长率
一产业增长率 二产业增长率 重工业增长率 轻工业增长率 三产业增长率 邮交运
增长率
商业
增长率



1996 9.6 5.1 12.1 12.4 13.1 7.9 11.5 5.4
1997 8.8 3.5 10.8 10.5 11.7 8.2 10.7 8.5
1998 7.8 3.2 9.2 8.6 9.1 7.6 8.4 7.9
1999 8.0 3.3 9.5 9.5 9.3 7.8 10.8 7.2
2000 8.2 3.6 9.7 9.7 9.6 7.8 10.6 7.3
2001-2005 2001 8.3 3.9 9.6 9.6 9.4 7.9 11.2 7.0
2002 8.0 4.0 9.2 9.3 9.1 7.7 10.9 6.7
2003 7.8 4.0 9.0 9.1 8.9 7.2 10.6 6.5
2004 7.6 4.0 8.7 8.8 8.6 7.0 10.3 6.3
2005 7.4 4.0 8.5 8.6 8.4 6.9 10.1 6.1
“八五”平均 12.0 4.2 17.4 17.4 18.0 10.0 11.1 7.5
“九五”平均 8.5 3.7 10.3 10.1 10.6 7.9 10.4 7.2
2001-2005平均 7.8 4.0 9.0 9.1 8.9 7.3 10.6 6.5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在“九五”期间曾达到了增长的最高峰,其中1993-1995年间连续3年增长率都是两位数字,随后便是逐渐进入“软着陆”状态,并于1998到达最低点。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波动规律分析,从1999年起,经济增长会出现一个缓慢的上升阶段。不过,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宏观调控手段的完善,经济增长再次出现大升的可能性很小,1999年和2000年的回升只是在小范围内的向上波动。进入2001年后的总趋势是,经济增长率呈缓缓下降态势,大致保持在8%左右。2001-2005年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8%,低于“九五”期间的年均8.5%,更是大大低于“八五”期间的年均12.0%。其中,一、二、三次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0%、9.0%、7.3%(“八五”期间年均分别是4.2%、17.4%、10.0%,“九五”期间年均分别是3.7%、10.3%、7.9%)。在二产业中,重工业、轻工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1%和8.9%(“八五”期间年均分别是;17.4%和18.0%,“九五”期间年均分别是;10.1%和10.6%);在三产业中,邮电交通通讯业、商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6%和6.5%(“八五”期间年均分别是11.1%和7.5%,“九五”年均分别是10.4%和7.2%)。总之,我们对2001-2005年的预测是一种较为乐观的预测。
未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有:第一,各项制度的改革将进一步释放生产力,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二,结构变迁将释放结构效益,1997年,中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平均水平的2倍多,通过结构变动,如果所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趋近第二产业的水平,仅此一项就可以使中国经济增长一倍多;第三,全球化趋势将使各个国家同质的要素收益趋于均等化,也有助于中国通过参与国际竞争促进经济增长;第四,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加上素质的不断改进,使经济的持续增长有着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作为支撑;第五,中国具有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这也是未来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重要保障。未来也存在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第一,自然资源的制约,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环境资源的制约,中国拥有的人均自然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第二,人力资源的制约,中国人口,但素质低,受教育水平,这种状况在短期内不容易解决,但人力资本的形成对中国的长期增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三、国际竞争力差,技术水平低, 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很容易处于不利地位;第四、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任务还有待于完成,传统体制与现代体制的磨擦严重影响经济增长。

二、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由于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各不相同,它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增长率快的,比例上升;增长率慢的,比例下降。表2列出了2005年以前,三次产业占GDP比例的变化情况。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表2是根据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现价(当年价)数字计算得到的。由于三次产业占GDP的比例变化不仅取决于各次产业的增长速度(以不变价计算),而且还取决于各次产业增加值平减指数(相当于价格)上涨的速度。或者说,取决于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名义增长率①。一产业增加值的名义增长率最低,所以一产业占GDP的比例逐年下降;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虽是最快,但二产业增加值的平减指数(即价格)上升不是最快,两项相乘的结果,使得二产业增加值的名义增长率不是最快,所以,二产业占GDP的比例基本上保持在50%左右;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虽比二产业略低些,但其平减指数(即价格)上升快于第二产业,使得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名义增长率远高于第二产业,结果就是,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快速上升。这种趋势在“九五”期间就已很明显了,2001-2005年仍将继续下去,三次产业占GDP比例的年均变化率分别是-0.3%、0.0%、0.3%,比起“九五”期间的-0.7%、0.3%、0.4%来,稍微慢了一些。

表2 三次产业占GDP比例(%)

年份 一产业占GDP 二产业占GDP 三产业占GDP


1996 20.4 49.5 30.1
1997 18.7 49.2 32.1
1998 18.2 49.6 32.2
1999 17.7 49.9 32.4
2000 17.2 50.1 32.6
2001
-

2005
2001 16.8 50.3 32.9
2002 16.5 50.3 33.2
2003 16.2 50.3 33.6
2004 15.9 50.2 33.9
2005 15.6 50.1 34.2
“八五”平均年增 -1.3 1.4 -0.1
“九五”平均年增 -0.7 0.3 0.4
2001-2005
平均年增
-0.3 0.0 0.3

三、固定资产投资预测

表3列出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预测结果。

表3 固定资产投资预测

年份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现价亿) 投资名义
增长率(%)
投资实际
增长率(%)
投资率
(%)



1995 20019. 17.5 10.9 34.2
1996 22914. 14.5 10.1 33.8
1997 24941. 8.8 7.0 33.4
1998 28458. 14.1 15.7 35.8
1999 31514. 10.7 9.0 36.2
2000 34520. 9.5 7.8 36.1
2001
-

2005
2001 37891. 9.8 7.8 36.1
2002 41855. 10.5 8.1 36.2
2003 46339. 10.7 8.0 36.4
2004 51241. 10.6 7.7 36.6
2005 56606. 10.5 7.4 36.7
“八五”年平均 34.7 19.3
“九五”年平均 11.5 9.9
2001-2005年平均 10.4 7.8

四、总人口数和市镇、乡村人口数预测
中国人口的增长情况大致是,70年代初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高,达20‰以上,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国家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自然增长率有了明显的下降,到70年代末,下降到了12‰。但在80年代又进入了一个人口增长的新高峰,自然增长率一度达到16‰。进入90年代以后,自然增长率又开始稳步下降,1997年已经下降到10.1‰。预计这种趋势将会继续保持下去。不过我们需要注意到,尽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在逐步下降,人口的总数却仍在不断增加,使得人口的基数越来越大,所以,每年自然增加的人口数仍然相当大,在1200万人以上,使得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人口就会增加1个亿。要实现人口零增长还要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根据我们的模型预测,大约要到21世纪的30年代末,中国的人口才能达到零增长,其时人口总数超过15亿,接近16亿。

2001-2005年各年的人口预测数列于表4中。预计2000年时的人口总数为12.72 亿,2005年的人口总数是13.32亿,平均每年增加1216万人。

在表4中还同时列出了市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预测数。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与该国的经济发达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发达程度高的国家,城镇化程度也高;城镇化程度不高的国家,不可能是发达国家。中国在1978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18%,1997年已经上升到30%,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上升了12个百分点,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成绩。但是我国目前城镇化水平还相当低。照目前的趋势预测,2005年时这个比例只上升到32.8%。我国实现城镇化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国家必须对此有所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镇化的步伐。

表4 人口总数预测和市镇、乡村人口数预测

年份 总人口数(百万) 人口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百万) 市镇人口数(百万) 乡村人口数(百万) 市镇人口占总数% 乡村人口占总数%


1995 1211.2 10.6 12.7 351.7 859.5 29.0 71.0
1996 1223.9. 10.5 12.8. 359.5 864.4 29.4 70.6
1997 1236.3 10.1 12.4 369.9 866.4 29.9 70.1
1998 1248.1. 9.6 12.0 379.4 868.7 30.4 69.6
1999 1260.1 9.6 12.1 388.3. 871.8 30.8 69.2
2000 1272.2 9.6 12.1 397.0 875.2 31.2 68.8
2001-2005 2001 1284.3 9.5 12.1 405.5 878.8 31.6 68.4
2002 1296.5 9.5 12.2 413.9 882.6 31.9 68.1
2003 1308.6 9.3 12.1 422.1 886.5 32.3 67.7
2004 1320.6 9.2 12.0 430.3 890.3 32.6 67.4
2005 1332.4 8.9 11.8 438.2 894.1 32.9 67.1
“八五”平均年增 13.58 -0.77 13.58 10.0 3.6 0.52 -0.52
“九五”平均年增 12.20 -0.20 12.20 9.1 3.1 0.36 -0.36
2001-2005平均年增 12.04 -0.14 12.04 8.2 3.8 0.34 -0.34

五、从业人员数预测和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变化
由于中国的人口总数仍处在继续上升阶段,劳动力资源数也在继续上升,故从业人员数也将上升。2000以后进入劳动年龄的又正是80年代高峰期间出生的,所以2001-2005年从业人员的年增长率会快于“九五”时期。预测结果是,“九五”期间从业人员年均增长率为1.4%,2001-2005年为1.8%。具体到三次产业中情况各有不同。

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自1993年出现下降以后,一直保持稳定的下降趋势,说明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在向外转移。这种趋势极有可能一直保持下去,直至第一产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出来为止。其标志就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与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大致相当。由于全部从业人员数仍在继续增加,而第一产业中的从业人员数又在下降,说明第二、第三产业中的从业人员数增长率将要快于全部从业人员的增长率,情况正是这样,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增长率更快。改革开放以来,除个别年份外,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年增长率一直快于第二产业。1994年,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预计这种趋势还将保持下去。我们的预测结果是:“九五”期间,一、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4%、3.5%、4.8%,2001-2005年分别是-1.3%、3.4%、4.7%。两个时期基本上保持同样的趋势和增长率。

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是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年增长率不同的结果。1997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50.2%,其后每年将以减少1.4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2000年下降到46.4%,2005年下降到39.9%;第二、第三产业则将以每年增加0.4和0.9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它们占总劳动力的比例在2000年时分别为25.3%、28.3%,在2005年时分别为27.3%、32.8%。

表5 从业人员数(百万)和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预测

年份 从业人员数 一产业从业人数 二产业从业人数 三产业从业人数 一产业劳动力比例 二产业劳动力比例 三产业劳动力比例


1995 675.73 359.79 154.41 161.54 53.2 22.9 23.9
1996 683.98 351.18 159.04 173.76 51.3 23.3 25.4
1997 692.25 347.49 163.48 181.38 50.2 23.6 26.2
1998 702.25 345.17 170.31 186.78 49.2 24.2 26.6
1999 713.18 341.53 177.11 194.54 47.9 24.8 27.3
2000 724.94 336.40 183.90 204.64 46.4 25.3 28.3
2001-2005 2001 737.37 331.00 190.69 215.69 44.9 25.8 29.4
2002 750.34 326.35 197.46 226.53 43.5 26.2 30.3
2003 763.70 322.56 204.21 236.93 42.2 26.6 31.2
2004 777.37 319.17 210.94 247.26 41.0 27.0 32.0
2005 791.26 315.75 217.64 257.87 39.9 27.3 32.8
“八五”年均增% 1.2 -1.6 2.7 7.3 -1.38 0.30 1.08
“九五”年均增% 1.4 -1.4 3.5 4.8 -1.36 0.48 0.88
2001-2005年均增% 1.8 -1.3 3.4 4.7 -1.30 0.40 0.90

注:表5中的各项从业人员数是年中数。
六、城镇登记失业率预测

目前,中国还没有全国所有劳动力中失业人数的统计,只有城镇从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统计,并由此计算得到城镇登记失业率。所以,我们只能对这两个指标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列于表6中。

城镇从业人数的增长率远快于全国从业人员数的增长率,例如“八五”期间(1991-1995)城镇从业人数的年均增长率是2.8%,而全国从业人员数的年均增长率只有1.2%,这是由于城镇化建设的结果。毫无疑问,这种趋势仍将继续保持下去。城镇从业人数的年均增长数,在“八五”期间为495万人,预测“九五”和2001-2005年可分别达到631万人和777万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1%和3.3%。

在城镇登记失业率方面,199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从上年的2.3%上升到2.6%,然后是逐年节节上升,1997年达到了3.1%。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的原因大致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1993年开始,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逐年有所下降,必定使得创造新就业岗位的速度跟着放慢。其二,从1993年开始,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从业人员数不再上升而是逐年下降,并且呈现出稳定的下降趋势。这表明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外转移,每年向外转移的人数有数百万之多,这些劳动力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寻找工作岗位的过程中必定要与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发生竞争,从而加大城镇劳动力就业的难度。其三,从城镇新就业劳动力的去向来看,主要是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而国有单位、特别是国有企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已经大大不如从前,许多国有企业自身都面临着大量人员下岗的问题,让它们再吸收新的劳动力谈何容易。其四,城镇劳动力在择业上还有一个观念的问题,宁肯在家呆着,也不愿意干苦、脏、累的工作,把城镇建设中相当数量的工作机会,如建筑、环卫等拱手让给农民工或外来工。其五,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劳动力的流动加大了。有一部分人自愿从现在的工作岗位上退出,经过学习、“充电”,再谋求更好的工作岗位。各类招聘大会屡次出现火爆就是例证。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出现临时性失业,也属正常现象。

上面分析的这些原因在将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仍将继续存在,所以城镇登记失业率还会进一步上升。根据我们的预测,2001-2005年各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将达到3.6%,高于“九五”期间的平均3.2%,是80年代中期以来各个时期中最高的。失业率升高会使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增加,所以切不可掉以轻心。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失业保险制度等,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表6 城镇登记失业率预测

年份 城镇从业人数(万) 城镇从业人数增长率(%) 城镇登记失业数(万) 城镇登记失业数增长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


1995 19093. 3.7 570. 7.5 2.9
1996 19815. 3.8 613. 7.5 3.0
1997 20207. 2.0 646. 5.5 3.1
1998 20678. 2.3 672. 4.0 3.1
1999 21465. 3.8 716. 6.5 3.2
2000 22249. 3.7 769. 7.4 3.3
2001-2005 2001 23035. 3.5 815. 6.0 3.4
2002 23820. 3.4 860. 5.5 3.5
2003 24599. 3.3 906. 5.3 3.6
2004 25370. 3.1 951. 5.0 3.6
2005 26135. 3.0 994. 4.5 3.7
“八五”平均 (年增)495. 2.8 (年增)37.4 8.3 2.6
“九五”平均 (年增)631. 3.1 (年增)42.2 6.1 3.2
2001-2005平均 (年增)777. 3.3 (年增)36.4 5.3 3.6

注:1997年以前为实际数,见《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127页、第130页。按照年鉴上所载,1995-1997年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依次为520、553、570 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上的定义,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计算公式为: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100%

若照此计算的话,这三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就分别是:2.6%、2.7%、2.7%,这与年鉴上同一页所载的数字2.9%、3.0%、3.1%不符。为使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一致,这里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是根据计算公式由城镇登记失业率反推出来的。反推的公式是: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率)/(1-城镇登记失业率)

七、进出口分析:

我国进出口总额从1992年到1997年间平均增长率达14.4%,其中出口增长率16.5%,进口增长率低于出口增长率为12%。进出口增长高于GDP增长原因是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的超高速增长,1992年到1997年年均增长率高达28.4%,其中出口增长率34%,进口增长率24.1%,增长速度是全国速度的2倍。1997年比1992年全国总进出口额增加的1595.9亿美元中,其中出口977.5亿美元,进口617.8亿美元。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增加1088.9亿美元,占68.2%,出口额增加575.4亿美元占58.8%,进口额增加513.5亿美元占83.1%。一个鲜明的对比是非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在此期间年均增长7.2%,其中出口9.8%,进口3.6%。在1997年比1992年进出口增加的金额中,非外商投资企业占31.8%,增加的出口额中占41.2%,进口额中只占16.9%。

由于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率高于非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率,因此在1992年和1997年的进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占的份额从26.%升至46.9%,出口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占的份额从30.7%,升至54.4%。导致这样的结果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1979-1991年的13年中外商投资268.8亿美元,而92-97年的6年中,外商直接投资2053.3亿美元,增加了6.64倍,投资年均增长率高达35.9%。

从以上数量分析,不难看出,我国进出口变化与外商投资企业和投资数量的增加,有着显著的关系。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亚洲和香港(1997年7月以后,成为中国特别行政区)、日本、台湾,澳门、新加坡和韩国的比重也逐渐在增加。表1 列出了92-97年排名16个国家或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份额。从表1第2行见到亚洲合计投资份额从1992年的89.7%下降到1997年的67.58%。香港投资份额从1992年的68.2%下降到41.1%,日本从6.60%上升到8.4%,台湾从9.3%上升到11.3%,然后下降到6.4%.,同时新加坡从1.1%上升到4.9%,韩国从1.0%升到4.2%。欧洲合计(表7的第9行)占的份额从2.8%升到8.7%,主要是英国、德国和法国的投资。拉丁美洲的维尔京群岛(表7的第18行)从无到有,1997年占的份额3.3%。美国(表7 的第21行)在这个期间的投资呈抛物线,从4.60%上升到8.2%,后又开始下降到97年的6.40%。其他的投资,1992-1996年从1.7%微增到2.1%,1997年急增到11.10%。从以上数量来看,1992-1996年,外商投资80%以上来自亚洲地区,欧洲和北美洲合计占17-18%。而1997年,亚洲下降12个百分点,其中:香港下降了8.4个百分点,台湾下降了1.8个百分点,北美也下降2个百分点,其他上升了9个百分点。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消亡,与我国进出口贸易有密切的关系的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恢复,直接投资将保持稳定增长,并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

我国的出口额(按海关统计)1992-1997年间,60%是对亚洲各国及地区(见表8第1行),欧洲各国占15-16%,北美占18-19%。亚洲的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合计历年依次占63.8、48.3、52、57.9、51.4和50.4个百分点。北美洲的美国(表8 第19行)所占份额1992-1996年间低于亚洲的香港和日本,居第3位,1997年超过日本,居第2位。我国的进口额(按海关统计)1992-1997年间也是60%左右来自亚洲各国及地区(见表3第1行),欧洲各国占18-21%,北美洲占12-14%。亚洲的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合计历年依次占54.5、52.4、51.4、49.9、49.8、50.3个百分点。香港进口的份额,从1992年的25.5个百分点,逐年下降到1997年的4.9个百分点,1993年以后,日本占20-22个百分点居首位,台湾占11-12个百分点,几乎与美国相同,并列第2 位,韩国逐年上升,1997年占10.5个百分点居第3位。

在1992-1997年间,我国进出口总额,除了93年入超122亿美元外,其余5年都是出超,1997年出超额高达403亿美元,是当年进出口总额的12.40%。按每天进出口商品分类,在这期间,我国出超商品集中于动植物产品、纺织原料及制品、鞋帽伞和其它产品,入超产品集中在化工产品及塑料橡胶制品、机器及电气设备零件,92-94年中还包括冶金(钢材及有色金属)和交通运输设备。出超产品中,纺织原料及制品以鞋帽等出超从1992年的195亿美元逐年上升到1997年的357亿美元,是我国出超的主力军,其他产品出超从1992年的48亿美元上升至122亿美元,动植物品出超在36亿美元到66亿美元之间波动。入超产品主要是机器、电气设备及零件,但1993年开始从入超220亿美元逐年下降到1997年的88亿美元,化工产品和塑料橡胶制品的入超基本在50亿美元到80亿美元中波动。

从我国进出口的地域和商品,不难看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还有潜力,但也要看到出超产品大多是消耗品和食品,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

1999年至2005年,中国进出口总量及其增长速度的预测如表7所示。1999年和2000年,我国进出口的增长速度处于缓慢的增长之中,2001-2005年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是,我们预计,出口的增长速度将慢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无论是外贸依存度还是出口依存度都有所降低,说明,下世纪头五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将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内需的增长。从贸易平衡上来看,我国仍将保持顺差,但顺差将逐年有所减少。

表7 我国进出口总量和增长速度预测

年份 进口总量(亿美元) 进口增长率(%) 出口总量(亿美元) 出口增长率(%) 外贸顺差(亿美元)
1995 1321. 14.2 1488 22.9 167.
1996 1388. 5.1 1511 1.5 122.
1997 1424. 2.5 1827 21.0 403.
1998 1402. -1.5 1837 0.6 435.
1999 1464. 4.4 1896 3.2 432.
2000 1570. 7.2 1989 4.9 419.
2001 1703. 8.5 2104 5.8 401.
2002 1850. 8.6 2236 6.3 386.
2003 2011. 8.7 2381 6.5 370.
2004 2189. 8.9 2539 6.6 350.
2005 2384. 8.9 2710 6.7 326.

表8 92-97年列名16个国家或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份额%

obs y92 y93 y94 y95 y96 y97
1.总计(亿美元)
2.亚洲合计(%)

3.香港

4.日本

5.澳门

6.新加坡

7.韩国

8.台湾

9.欧洲合计(%)

10.比利时

11.英国

12.德国

13.法国

14.意大利

15.西班牙

16.瑞典

17.拉美合计(%)

18.维尔京群岛

19.北美合计(%)

20.加拿大

21.美国

22.国际组织

23.世界银行

24.其它
112.91
89.70

68.20

6.60

1.80

1.10

1.00

9.30

2.80

0.00

0.30

0.80

0.40

0.20

0.00

0.00

0.00

0.00

5.10

0.50

4.60

0.00

0.00

1.70
277.71
86.10

62.80

4.90

2.10

1.90

1.40

11.30

2.80

0.00

0.80

0.20

0.50

0.30

0.00

0.00

0.00

0.00

8.00

0.50

7.40

0.00

0.00

1.70
339.46
84.02

58.40

6.10

1.50

3.50

2.10

10.00

4.90

0.00

2.00

0.80

0.60

0.60

0.00

0.00

0.40

0.30

8.12

0.60

7.30

0.00

0.00

1.80
378.05
81.30

53.40

8.50

1.10

4.90

2.80

8.40

6.00

0.00

2.40

1.00

0.70

0.70

0.00

0.00

0.90

0.80

9.10

0.70

8.10

0.00

0.00

1.90
421.35
79.20

49.50

8.70

1.40

5.30

3.00

8.20

7.20

0.00

3.10

1.20

1.00

0.40

0.00

0.00

1.50

1.30

9.20

0.80

8.20

0.00

0.00

2.12
523.87
67.58

41.10

8.40

0.80

4.90

4.20

6.40

8.70

0.00

3.50

2.00

0.90

0.40

0.00

0.00

3.80

3.30

7.40

0.60

6.60

0.00

0.00

11.10

注:92-97年列名16个国家或地区直接投资份额,依

4. 世界人均GDP和人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历年排名和具体数据

理解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可以理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了
人均可支配收入:指调回查户答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帐补贴后的收入。

5. 医保个人账户里的钱是怎么计算的

每个地区抄医疗保险袭缴纳的比例都不同,但是个人缴纳的比例基本上都是2%;单位缴纳的比例差异大一些,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单位缴纳8%,上海地区单位缴纳9.5%,天津、南京地区单位缴纳9%,杭州地区单位缴纳11.5%,这个对大家来说并不是很重要,因为这里面大部分都要纳入统筹账户。大家要记住的一点就是,单位缴纳的医疗保险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这个要根据参保人工作状态和年龄来确定,具体如下:
不满35周岁0.8%,35周岁以上不满45周岁1%,45周岁以上2%。此外,不满70周岁的退休人员按上一年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4.3%划入个人账户,70周岁以上的退休人员按上一年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4.8%划入个人账户。
如果你的工资(社保缴费基数)是8000元,今年28岁,那么每个月你的个人账户中有8000×(2%+0.8%)=224元。

6. 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统计和历年人口总数

1949-2003年中国大陆历年人口数据
(1949年以来)
年份 年末总人口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总和生育率
(万人) (‰) (‰) (‰) (个)
1949 54167 36.00 20.00 16.00 6.14
1950 55196 37.00 18.00 19.00 5.81
1951 56300 37.80 17.80 20.00 5.70
1952 57482 37.99 17.00 20.99 6.47
1953 58796 37.00 14.00 23.00 6.05
1954 60266 38.19 13.18 25.00 6.28
1955 61465 32.18 12.28 19.90 6.26
1956 62780 33.67 11.40 21.39 5.85
1957 64238 34.03 10.80 23.23 6.41
1958 65346 29.22 11.98 17.24 5.68
1959 66012 24.78 14.59 10.19 4.30
1960 66207 20.86 17.91 2.95 4.02
1961 66457 18.02 14.24 3.78 3.29
1962 67295 22.63 10.02 12.61 6.02
1963 69172 40.00 12.11 27.89 7.50
1964 70499 30.68 11.50 19.18 6.18
1965 72538 38.42 9.50 28.92 6.08
1966 74206 31.82 8.83 22.99 6.26
1967 76032 33.04 8.43 24.61 5.31
1968 78198 36.70 8.21 28.49 6.45
1969 80335 35.35 8.03 27.32 5.72
1970 82542 35.07 7.60 27.47 5.81
1971 84779 34.42 7.32 27.10 5.44
1972 86727 30.59 7.61 22.98 4.98
1973 88761 30.49 7.04 23.45 4.54
1974 90409 25.91 7.34 18.57 4.17
1975 91970 24.59 7.32 17.27 3.57
1976 93267 21.35. 7.25 14.10 3.24
1977 94774 23.03 6.87 16.16 2.84
1978 96159 20.86 6.25 14.61 2.72
1979 97542 20.59 6.21 14.38 2.75
1980 98705 18.26 6.34 11.92 2.24
1981 100072 20.21 6.36 13.85 2.63
1982 101654 22.28 6.60 15.68 2.87
1983 103008 20.19 6.90 13.29 2.42
1984 104357 19.90 6.82 13.08 2.35
1985 105851 21.04 6.78 14.26 2.20
1986 107507 22.43 6.86 15.57 2.42
1987 109300 23.33 6.72 16.61 2.59
1988 111026 22.37 6.64 15.73 2.31
1989 112704 21.58 6.54 15.04 2.25
1990 114333 21.06 6.67 14.39 2.17
1991 115823 19.68 6.70 12.98 2.01
1992 117171 18.24 6.64 11.60
1993 118517 18.09 6.64 11.45
1994 119850 17.70 6.49 11.21
1995 121121 17.12 6.57 10.55
1996 122389 16.98 6.56 10.42
1997 123626 16.57 6.51 10.06
1998 124761 15.64 6.50 9.14
1999 125786 14.64 6.46 8.18
2000 126743 14.03 6.45 7.58 1.22*
2001 127627 13.38 6.43 6.95
2002 128453 12.86 6.41 6.45
2003 129227 12.41 6.40 6.01
2004 130000
2005 130756

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

7. 哪里可以查到历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值,不要区分城镇和乡村的

全国联网的,肯定能查到的

8. 中国城镇居民历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数据

楼主要求的数据来,有自些已经很难找了,只能去寻求国家统计局的帮助了。
以下是我找到的:人均工资数据,而且不全,仅供楼主参考:
1978年:615元;
1980念:762元;
1985年:1148元;
1986年:1329元;
1987年:1459元;
1988年;1747元;
1989年;1935元;
1990年;2140元;
1991年;2340元;
1992年;2711元;
1993年;3371元;
1994年;4538元;
1995年;5348元;
1996年;5980元;
1997年;6444元;
1998年;7446元;
1999年;8319元;
2000年;9333元;
2001年;10834元;
2002年;12373元;
2003年;13969元;
2004年;15920元;
2005年;18200元;
2006年;20856元;
2007年;24721元;

阅读全文

与历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司社保账户变更说明 浏览:719
威远县严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797
鄂州住房公积金帐号 浏览:250
江都区建设局与引江棚户区 浏览:717
扬州住房公积金比例 浏览:516
无业买社保还需要买公积金吗 浏览:403
退伍军人住房补贴新政策 浏览:385
工资5000深圳交社保后最后拿到多少 浏览:373
管城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招聘 浏览:777
杭州滨江住房公积金 浏览:856
社保缴费基数有试用期工资吗 浏览:377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专业 浏览:656
现代设计建筑设计 浏览:9
2014年天津社保缴纳基数是多少 浏览:758
社保交基数高 浏览: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还多少 浏览:732
北京社保卡办理点 浏览:827
黄陂前川卫生院生化分析仪中标公告 浏览:677
安徽和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浏览:455
社保卡上没有录入缴费信息吗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