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威海於1987年建立了地級市,二十餘年以來,我們的家鄉在交通建設等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根據下面兩幅交
(1)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大力推進交通運輸建設,交通線路總長度、運輸工具數量均大幅度增長,對比威海市2008年和1982年的交通地圖可知,有了高速公路,公路運輸能力增大.有了國際海運航線,海運能力增大.有了國內和國際航空運輸.有了鐵路運輸,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交通運輸格局,也明顯改進了城鄉居民的出行方式.
(2)威海機場地處威海市域中心地帶,位於威海市文登區,距環翠區30公里,距文登區、榮成市15公里,距乳山市40公里,前身為空軍機場.從威海沿②高速公路可到達青島.
(3)貨運要根據貨物的性質、數量、運輸距離、價格、時效等情況,選擇運輸方式.一般來說,貴重或急需的貨物而數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運送;大宗笨重的貨物,遠距離運輸,盡可能利用水運或鐵路運輸.所以500袋血漿、100箱急救葯品從威海到成都應該選擇航空運輸,重5000噸的建築材料、機械設備從威海運往綿陽,應該選擇鐵路運輸.
故答案為:(1)有了高速公路,公路運輸能力增大;有了國際海運航線,海運能力增大;有了國內和國際航空運輸;有了鐵路運輸;(2)文登;②;(3)
援救物資 | 到達方式 | 出發地 | 到達地 | 運輸方式 |
500袋血漿、100箱急救葯品 | 直接到達 | 威海 | 成都 | 航空 |
重5000噸的建築材料、機械設備 | 中轉到達 | 威海 | 綿陽 | 鐵路 |
B. 文登榮成龍口,哪個城市建設的更好哪個城市商業更繁榮
這三個城市我都待過。都屬於縣級市。要說建設的好各有千秋。先說龍口;龍口市公路交通發達,航運方便,已基本形成了水陸空立體交通運輸體系。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到524.8公里,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58.8公里。公交車輛達155輛,日發車600班次,遍布整個城鄉區域。大萊龍鐵路龍口段已全線鋪通,11.6公里進港線於今年開工建設,建成通車後,港口腹地將擴展至西北、華北等地,港口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大大促進龍口經濟尤其是物流產業的快速發展。206線高速公路龍口段路基和橋涵工程已全部完成,將與煙青、煙威、同三、濟青高速公路一起形成四通八達的運輸網路,到煙台機場僅需40分鍾。煙台機場現已開通國際航線2條(至香港和漢城)、國內航線20多條,可直達國內各大中城市,平均每周起落飛機40多架次。全國最大的地方港--龍口港是國家一級對外開放口岸,擁有碼頭岸線3000餘米,生產泊位20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8個,設有危險品、煤炭、集裝箱、客滾專用及多用途泊位和散雜泊位等,年貨物吞吐能力達1500多萬噸,客運量50多萬人次,目前已與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國內各港通航,並開通了龍口至東南亞、韓國、日本及國內黃浦和沿海內貿集裝箱班輪航線。2002年集裝箱吞吐量達5.7萬TEU,預計今年可達8萬TEU。龍口港總體布局規劃已經山東省政府批准,屬國家重點建設港口。規劃中的港口陸域布局分東港區、中港區、西港區三部分。東港區以老港區為基礎,屬於建成區,中港區位於東港區北面,可建設萬噸級以上泊位30至40個。2020年前規劃建設集裝箱、鋼材、鹽、水泥等專用泊位7個,港口吞吐能力可達2000萬噸以上。西港區位於屺母島端部,是預留深水泊位區域,具備建設10-25萬噸級碼頭的自然條件,擬建10萬噸級以上的大宗散貨、石油化工深水碼頭。隨著大萊龍鐵路的開通和渤海天然氣、石油進行開采,龍口港將獲得更大的發展機遇。海上輔助設施齊全。勝利油田在我市設立了海洋石油船舶公司,作為該公司陸上生產生活基地。該基地擁有拖輪、貨輪、油輪、浮吊、駁船等各型船舶29艘,擁有5000噸級泊位3個,3000噸級泊位4個,石油專用碼頭1座,可承擔各類鑽采、作業平台的拖航就位、物資供應、應急守護及油類運輸、試油作業、大型海洋工程吊裝、港池航道疏浚、特大型結構件江海直達運輸、海上消防救護等任務。通訊事業發達。全市每年用於通訊建設的資金均在4000萬元以上,通訊網路規模不斷擴大。全市程式控制交換機總容量達到21萬門,固定電話用戶18萬戶,電話普及率29部/百人,建成全省第二個電話市。全市已經鋪設光纜700多公里,形成了環形網結構,擁有寬頻接入能力和小區接入能力。百年電力公司是全國第一座由中央和地方集資興建的坑口電廠,裝機總容量106萬千瓦,2002年發電量56.2億千瓦時。境內共有大中型水庫3座,蓄水能力達2.2億立方米,建有亞洲最大的地下水庫----黃水河地下水庫,城區日供水能力達到9萬噸。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設立了新區和海濱經濟園區,目前正在加緊建設中,初步形成了"東城西城相融、南山北海呼應、新區居中、組團式發展"的城市建設新格局,目前建成區面積達到2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達到44%。再說文登。其境內公路建設始於1924年,至1936年,有9條縣道通車。建國後,干線公路建設納入國家計劃,縣級公路建設貫徹「民辦公助」方針,進展迅速。1970年,縣鄉公路通達各鄉鎮駐地,1975年實現村村通公路。盡管如此,仍然存在干線公路少、通車里程短、公路等級差等問題,鐵路、航空運輸業更無從談起。經濟要振興,交通必先行。為盡快改變交通落後狀況,撤縣設市後,尤其是「八五」末以來,文登市委、市政府把加快交通建設作為國民經濟和對外開放的重要基礎條件來抓。十年來,堅持高起點、高投入、高速度、高質量的發展要求,累計投資10多億元,展開了氣勢恢宏、規模空前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溝通各鎮、村,連結相鄰城市,並向周邊輻射的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路。相繼實施了以建設「三縱三橫」高等級公路為主要內容的「奮戰三年,改變全市公路狀況」規劃,和以改造硬化連村路為主要內容的「奮戰三年,改變全市農村交通狀況」規劃,先後改造建設了青威汽車專用線、初張路、309國道文登段、上澤線、俚李線、文朱線、道呼線、寺五線等國道和縣鄉路,新建改建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4條共223公里。309國道文登段的竣工通車,結束了文登沒有一級公路的歷史;「三縱三橫」高等級公路網路的形成,實現了鎮與鎮之間二級路相連的目標。到2003年底,全市縣鄉以上公路養護里程達607.6公里(其中國道56.5公里,省道281.3公里,縣道211.8公里,鄉道58公里),干線公路鋪裝率達100%,公路密度達到44.3公里/百平方公里。
2、主要道路
309國道 又名榮蘭線,東起榮成市,西至蘭州市,文登境內全長58.1公里,途經大水泊、文登營、天福、環山、龍山、米山、葛家等鎮(辦事處),是境內最長的干線公路。1992年對文城以東24.1公里按二級公路標准進行拓寬改造。1994年10月對文城以西26.7公里按一級公路標准進行拓寬改造,1995年11月竣工通車。1999年對城區過境段8.6公里按一級公路標准進行改線擴建,2000年9月竣工。
青威汽車專用路 北起威海市,南至青島市,為全封閉二級汽車專用線,文登境內長54.16公里,途經苘山、文登營、文城、宋村、澤頭、小觀6個鎮。1988年3月開工,1991年11月竣工通車。
初張公路 北起威海市環翠區初村鎮,南至文登市張家埠港,全長53.8公里,文登境內長46.6公里,途經汪疃、■山、文城、張家產等鎮。1995年10月動工改造,1997年10月全線竣工通車。
威石公路 北起文登市汪疃鎮郝家莊,途經環翠區江家寨立交橋、文登市文登營和大水泊鎮,南至榮成市上庄鎮,全長63.7公里,文登境內27.5公里,是威海市「三縱一橫一環」公路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按一級公路標准設計施工。1998年1月開工,2000年9月全線竣工通車。
上澤公路 北起煙台市牟平區上庄,南至文登市澤頭鎮,文登境內全長31.6公里,按二級公路標准改造擴建,1997年10月動工,1999年7月竣工。
撤縣設市前,榮成市建成區只有4平方公里、人口3.8萬人,市政基礎設施嚴重落後,臟亂差現象突出。建市後,榮成市選准城市建設為突破口,把城市的發展方向定位於建設濱海生態花園城市, 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投融資實施重點工程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營造綠色家園。特別是近年來,榮成市強化「城市就是品牌,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的理念,連續多年投巨資實施城市重點工程建設,城市載體功能和生態環境質量發生了歷史性巨變,連續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節水城市」、「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 等殊榮。
榮成市重視生態與環境建設,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建市以來,全市用於生態保護和城市綠化投資達15億元,建設了一大批綠化精品工程,對城區所有的主幹道進行了高標准綠化,形成了環境優美的沿街綠色長廊,建成區綠化總面積達到1204公頃。目前,我市已建成了偉德山、槎山兩個國家級和石島山地(市)級森林公園,成山頭和赤山國家4A級、聖水觀3A級風景名勝區,大天鵝省級自然保護區,桑溝灣首個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全市自然保護區覆蓋率達到16.45%。實施路網建設,修建市域公路578公里,城市道路209公里,城市公共交通覆蓋每個角落。投資建成的中國縣級市規模最大的博物館,還榮獲中國建築工程最高獎——「魯班獎」。
建市以來,榮成市居住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榮成市堅持新區開發與舊城改造相結合,先後建成了14處高標准住宅小區,海景山莊、曙光花園小區設計突出了以人為本,外觀造型體現濱海風格,社區內配套設施齊全,功能科學合理,綠化覆蓋率達到48%以上,市民安居樂業,開創了榮成市住宅小區建設智能化、生態化、個性化的新時代。近年來,榮成市用於住宅建設投資20億元,舊城改造率達到28.7%,拆除舊房12.6萬平方米,新建商住樓房40.9萬平方米,建設經濟適用房35萬平方米。目前,我市城控區面積120達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7.5平方公里、人口18萬,城市化水平達到52%。
1998年,榮成市在全國縣級城市首批榮獲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稱號,2000年順利通過國家保護模範城市第一次復查。2004年以來,我市根據《國家環保總局關於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工作若干問題的說明》要求,持續完善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扎實推進生態市建設,不斷加大環保工作力度,全面鞏固和擴大創建工作成果,推動了全市環保事業向更高層次邁進。2003年-2005年,榮成市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績分別列山東省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的第一、第三和第六位。2005年,城市環境保護投資達到7.38億元,環境保護投資指數提高到2.07%。省愛衛會已經向國家愛衛會推薦我市進行國家衛生城市驗收。目前,我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的三個基本條件,25項指標全部達到「十五」國家環保模範城市考核指標要求。
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按照「規劃先行、科技先行、環境先行」的方針,確立生態產業優先發展戰略,積極引導各企業開展「節能、降耗、減污、增效」,全市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煙塵、工業粉塵均控制在省政府下達的指標內,萬元GDP能耗、水耗逐年下降,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按照 「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大力加強了環境建設,城市功能顯著增強,環境面貌明顯改善。建設了一處有效填埋面積7.6萬平方米、使用年限10年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實現垃圾無害化填埋處理。俚島鎮、港西鎮、虎山鎮、東山街道相繼投巨資建起了集中式污水處理廠,嘉盛乳業、好當家、青啤(榮成)公司等27家重點企業,共投資1.2億元,配套改造了各自的污水處理設施,實現了工業廢水的全面達標排放。市委、市政府明確規定在建設項目審批中環境保護、投資密度、投資強度、建築密度和建築容積率的「門檻」決不能降低,積極引導項目向園區集聚,實現園區化管理,污染物統一集中治理,2004年以來,我市共審批各類建設項目531個,建設項目審批率為99.3%,拒批選址不當、不符合環保產業政策的建設項目27個,所有審批項目全部進行了環境影響評價。加強了水資源建設保護,投資1.98億元擴建了總庫容1.05億立方的八河水庫;投資3000多萬元對境內20多條河流、10餘個小流域進行綜合治理。另外談到城市商業繁榮,我個人體會龍口要好於其他兩個城市,榮成適於居住,而文登城市休閑則更為突出。
C. 威海的城市建設
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30元,增長13.2%;農民人均純收入13962元,增長13.2%。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8549元,增長9.1%;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547元,增長10.6%。城市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32.3%,農村居民為34.9%。2012年末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積22.31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25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積39.63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84平方米。年末城市建成區面積138平方公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7.9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25.08平方米。全年發電153.8億千瓦時,增長12.8%。實際用電量97.5億千瓦時,增長3.8%,其中工業用電量66.8億千瓦時,增長3.5%。全年供水總量6378萬立方米,增長5.4%。市區天然氣用氣人口55.89萬人,燃氣普及率100%,天然氣供氣量5762萬立方米,增長2.3%。集中供熱面積達2985萬平方米,增長8.4%。年末市區公共汽車運營線路54條,線路網長度220公里,運營線路總長度770公里。公共汽車846輛,全年公共汽車客運總量10960萬人次,平均日客運量30萬人次。市區出租汽車1527輛。年末全市環境保護系統共有環境監測站4個,環境監測人員85人。地表水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12個,面積1406平方公里。全年完成污染減排項目65個,投資額4.4億元。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353天,良好率達到96.4%,其中173天為「優」。全年累計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320起,下降2.1%;死亡180人,下降5.8%;受傷115人,下降11.5%;直接經濟損失1099.36萬元,增長23.0%。威海設衛以前只有私塾教育。設衛以後300多年間,衛內僅有一處官衛儒學,受教育者多是官宦子弟,啟蒙教育仍靠私塾。明清兩代威海所設的社學和義塾,基本上都屬於書塾一類。清末曾設有北洋水師學堂、武備學堂和水雷學堂等專業學校。英國強租期間,「廢科舉,興學堂」盛行全國,威海地方紳商、外國教會、威海衛行政長官署相繼在城內和租借地興了幾所中小學堂,但規模都較小,受教育的人不多,文盲佔80%左右。1930年以後,威海衛管理公署整頓學校,取締私塾,增加經費,培訓師資以及開展民眾教育、幼兒教育和職業教育等,但受教育者依然很少。2012年末共有普通高等院校7所,國家985工程院校2所,國家211工程院校1所,在校學生60588人;普通中等專業學校10所,在校學生17526人;成人中專6所,在校學生5054人;職業中專14所,在校學生10828人;普通高中21所,在校學生39349人;普通初中89所,在校學生87036人;小學106所,在校學生98504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特殊教育招生20人,在校生401人;幼兒園291所,幼兒園在園幼兒57878人,全市三至五歲幼兒入園率達到98.5%。2014年,市教育局以「教育綜合改革年」為主題,緊緊抓住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兩大任務,各類教育實現健康快速發展,列為全國「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准化」7個實驗區之一、全省校長職級制改革3個試點城市之一;成為全國唯一實現新模式校車對市域內農村學校全覆蓋的城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市域內無非法園;比全省提前2年實現每縣1所規范化中等職業學校「滿堂紅」;在全省科學發展群眾滿意度調查中,我市教育工作連續5年排名第一;連續2年被省政府評為「全省安全生產先進單位」;市教育局被市委、市政府評為2014年度工作優秀單位、機關作風建設年活動「十佳示範單位」。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幼兒園284所,在園幼兒6.13萬人,公(含公性質)幼兒園比例為70%,省、市級示範幼兒園比例為75%。小學90所,在校生為10.69萬人;普通初中86所(含九年一貫制學校35所),在校生7.90萬人;普通高中20所(含十二年一貫制學校1所),在校生3.62萬人;特殊教育學校4所,在校生392人;中小學省級規范化學校比例為60%。中等職業學校28所,在校生3.38萬人。高等院校8所,在校全日制大專以上學生6.43萬人。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達到100%,義務教育入學率和在校生鞏固率均為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103.59%(含外地考入學生)。威海市行政區域內高等院校院校主管部門備注地理位置山東大學教育部985工程」、「211工程」、」111計劃」、「珠峰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威海市環翠區(高區)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工業和信息化部威海市人民政府國家海洋局「985工程」、「211工程」、」2011計劃「、」111計劃「、「珠峰計劃」、「卓越計劃威海市環翠區(高區)北京交通大學(威海)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威海市文登區(南海新區)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黑龍江省教育廳普通本科威海市榮成縣級市山東海運學院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交通運輸廳和威海市人民政府公立大學威海市環翠區威海職業學院威海市人民政府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威海市環翠區威海海洋職業學院威海市人民政府北方唯一的一所海洋職業學院威海市榮成縣級市威海境內的古文化遺址及出土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中後期,威海一帶已有了比較發達的原始文化,出土的西周至戰國時期的各種青銅器,更足以表明當時文化的發達程度。秦漢以後,這里一直為州縣所屬之邊地,文化發展緩慢。明清兩代,衛學、社學和私塾等學校相繼建立,文人學士著述不少,可惜保存下來的不多。民間文藝活動主要是戲劇、雜耍,每逢過年過節十分活躍。中華民國時期,威海城區設有戲院、游藝場、茶社(俗稱落子園)、舞台、電影院和通俗圖書館、民眾教育館等,先後了九種報紙和兩種周刊。建國以來,中共威海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大力發展各種文化事業,至1982年,威海市有文化館一處,新華書店二處,圖書館一處,電影院二處,劇院一處。還有專業和業余劇團、電影放映隊等。群眾文化創作、歌詠比賽和書法、繪畫、攝影展覽等也經常舉行。有線廣播線路總長365公里,喇叭入戶率達95.4%;電視差轉台一座,復蓋人口70,000多;家庭擁有電視機20,000餘台。重新修建環翠樓公園、北洋海軍提督署和收回威海衛紀念塔等名勝文物古跡。2012年全市現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4個,藝術表演場館2個,文化館6個,公共圖書館4個,博物館7個,電影公司5個,電影院11座,廣播電台4座,電視台4座。有線數字電視用戶84.83萬戶。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和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均達到100%。據當代作家田茂泉介紹說,威海文化以建設「千裏海疆長廊」為主線,群眾文化蓬勃發展,民俗文化、特色文化得傳承和發展,涌現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全國剪紙藝術之鄉」、「全國歌詠文化之鄉」等,乳山被評為全國邊疆文化長廊建設先進縣。在社會文化先進縣創建活動中,文登、榮成、乳山已步入全國、全省社會文化先進縣行列。廣場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威海市有五個廣場先後被評為山東省「十佳」廣場。乳山大鼓乳山大鼓,俗稱「瞎子唱」,據說西河大鼓傳入乳山後,當地盲藝人在世代傳唱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語,逐步演化而成的。由於唱詞隨鄉入俗,通俗易懂,從而激發了群眾的欣賞興趣。從舊社會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成為乳山鄉村最主要的文藝娛樂形式。盲人演唱組合,各村爭相請藝,很受歡迎。演唱的劇目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徵,依次有《封神榜》、《絨線記》、《秦香蓮》等。乳山大鼓的伴樂有,小鼓、三弦、墜琴、胡琴、鋼板、笛子等,合奏起來美妙動聽。唱主角的要邊打鼓、邊打鋼板,其他人員或伴奏或和唱。秧歌聞名山東的乳山夏西火龍秧歌,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與海陽大秧歌同宗同族,均負盛名。乳山大秧歌鬧起來的時候,遙看恢弘豪放,近看節律緊湊,像行走的樂隊,像高歌的方陣,像氣派的大戲,把節日的喜慶氣氛、慶典的祥和氛圍一下子就提了起來。秧歌起源,民間有周朝秧歌唐朝戲的說法,但從上古神話等典籍中看,秧歌起源顯然早於周朝;起源事因上,源於勞動這是無可爭議的。秧歌與插秧等農事有關,後來融入了抗洪、戰爭等諸多元素。秧歌是發展的,現代秧歌冠名「大」與「小」,不能以起源早晚為依據。秧歌多在大年正月表演,若在農歷正月到山東,總可置身於秧歌的海洋。明代,威海衛署設訓科一員管理衛生事務。城區居民數百戶,只有一家中葯堂珍病,世代相習。清代,衛署守備李標,曾捐俸設立葯局,搜集驗方,炮製葯材,以供病人求治之需。鄉村醫葯奇缺,百姓患病,或求教於巫婆,或叩拜於鬼神。從1898至1945年,威海僅有公醫院一處,先後稱為大英民醫院、威海衛公立醫院、威海衛新民醫院,設備簡單,病房10餘間,床位30張,醫護人員20名左右。此間,私醫院、診所和葯房,最多時不足20處,有醫生60餘人。霍亂、天花、傷寒、痢疾、瘧疾等傳染病幾乎年年流行。由於缺醫少葯,許多人患病無法醫治而死亡。1902年,僅合慶一個村死於霍亂病的就有200多人。1945年威海解放後,威海衛市政府設置衛生科,成立衛生管理委員會和搶救急性傳染病委員會,管理醫療、預防、衛生、保健等工作。至1982年,有市、社醫院10處,職工醫院(診所)2處,機關、工廠、學校衛生室72處,農村大隊合作醫療室169處,煙台地區威海療養院1處,四一五療養院1處,駐軍醫院2處;共有病床1,006張,醫務人員1,669人(病床和醫務人員均不含駐軍醫院)。威海市平均126人有1名醫務人員。衛生事業的迅速發展,使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1981年,威海市死亡1,207人,平均壽命61.3歲,死亡率為5.92%。群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深入開展,城鄉衛生面貌不斷更新。1981年、1982年,威海市被評為山東省城市衛生工作第一名。2012年末全市擁有衛生機構773所,其中醫院28所,衛生院66所,門診部9所,采血機構1所,專科疾病防治院4所,疾病防疫中心(防疫站)4所,婦幼保健機構4所,診所、衛生所、醫務室573所。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17457張,其中醫院擁有床位11389張。衛生技術人員16991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6248人。體育活動歷史較長,主要是武術、游泳和象棋等。1898年以後興起足球,民國時增加一些田徑項目。建國以後,體育活動得到普遍開展,傳統項目有足球,重點項目有足球、籃球和田徑。增建燈光球場、旱冰場、游泳池等許多體育設施設備,新建的威海體育場可容納觀眾14,000人,國家、省級足球和其他項目的比賽及表演在此舉行多次。2012年全市成功舉了2012威海國際帆船賽、威海國際長距離鐵人三項賽、國際青少年網球巡迴賽等品牌賽事。積極組隊參加了23項山東省錦標賽,共計獲得156.5枚獎牌,其中金牌78.5枚。全年新建了1337處農民體育工程、43處社區健身設施。新建橄欖球訓練場、沙灘排球場、室外網球場和水上訓練基地,改造了小輪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