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問未來居住發展趨勢該是如何
未來的住房是應具「生態、綠色、健康、安全、科學、節能」等理念融合其中,人們將是住上環保、安全舒適性的、有品質的現代型房子,在居住上能真正的享受物質與文化雙重富有的生活。
要達成以上居住效果,那麼未來城市人居環境建設就要引進天地與人合為一的系統工程觀。人居環境不但是有巧奪天工的天然自然觀,還要勇奪精耕細作出的經濟觀和以人為本的人文觀,實現城市建設的系統化、自然化、經濟化和人性化。具體要實現以下幾個轉變:一,從人們的物質形態空間的需求上升到人的行為生活方式品質的需求;二,從社會環境污染治理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三,從城市生活的綠化需求上升到生態經濟和節約社會能源的需求;四,從城市風景線上的形態美上升到講究循環經濟、城市可持續性的發展需要中去。
一.生態城市,其建設是一種漸進、有序的系統發育和功能完善過程。生態城市的做法從生態衛生開始到生態安全並經生態整合後建立生態文明,最後達至生態文化。
生態文化的范疇包括認知文化、體制文化、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在自然與社會生態關繫上的具體表現。它具體表現在管理體制、政策法規、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生產方式及消費行為等方面的和諧性,將個體的高級動物人、經濟人改造為群體的生態人、智能人。其核心是如何影響人的價值取向、行為模式問題。未來,會啟迪一種融合世界東方的天地與九州文化人合為一體的思想之生態境界,誘導一種十分健康、高度文明的生產性的消費方式。
未來的綠色居住建築是追求了健康、舒適和安全,保證了人們最佳工作和生活的最佳環境。綠色建築強調在全壽命周期中實現高效率資源、能源的利用;綠色建築要求對環境影響最小。說白了,綠色居住建築就是生態建築和可持續建築。
二.未來的高品質住宅能真正的享受生活。將來的人居環境的標准,就是要達到國際的先進水準。主要指標有以下幾個方面:1.是有了一個整體的概念,體現人們起居與社會及大自然的共和諧。居住社區能跟城市的公園星期八等配合、跟大自然整體環境的融化、跟我們經濟增長方式的配對。2.是有完善的配套設施、舒適的生活居住內外環境、方便的社會活動場所。在社區配套娛樂休閑場所及公園方面,更為從人居環境基本出發點,力求綠地越來越上檔次,要是出家門五至十分鍾就會有一塊賦予了很多功能的好綠地,且是這個綠地作為城市綠肺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吸氧吧。3.是將來規劃建築設計更趨合理,通過精心設計它能夠創造出舒適的小環境,以致體現人性化居住人的細小環境。人居環境建設將更加的以人為本,注重人性化的尺度和日常活動的細部需要,並進一步關注人們的生活的持續發展需要。小環境會是特別的適合人們居住,我們住的小區能夠跟城市有很好的銜接包容性、很好的社會開放性,把城市美的內容融到小區裡面,追求創造更美的居住空間;特別是通過規劃設計會引領出人的居住行為的發展,引領人們達至新的居住生活水準理念、創造出一種更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是體現人性化。4.是將來的房子科技含量非常高,非常現代。這個科技住宅,是通過科技來引領居住生活,讓人們去享受與日俱增的更新生活方式。筆者相信,未來會通過很好的設計、更好的整合,用整體的概念去做,一定會做的更好,通過設計把這個生活硬體的東西與理性的內容結合在一起,然後做出實效。科技是為人用的,不是拿出來做展覽的,真正做到節能、實效。將來住宅會有高科技的強有力支撐:現代住區離不開現代科技應用,特別在倡導綠色建築、人文建築中更需要融合先進科技手段和新型建築材料設備。且要在傳統居住文化中承載現代生活方式,最有效的一種手段無疑是通過現代科技的應用,使住宅成為真正安全舒適、使用方便的各類建築空間環境。如採用有效手段改善廚房、衛生間排氣效果,提高廚衛排氣的能力;雨水收集用於補充景觀用水,降低了自來水量的消耗;完善先進的智能化系統,使社區管理與安全防範得以充分保證。特別是太陽能熱水等清潔能源技術的運用,在一體化設計、雙迴路熱交換、高效熱媒介傳熱等技術方面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很好的起到了節約熱能、減排廢氣的效果。這些節能環保技術的應用為傳統居住文化的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撐。5.就是有個講親情的社區情感交流空間。將來的房子會是十分關注人的交流需求。通過人居環境硬環境的營造,來促進住區軟環境設施的提高和改善,最終為居民提供一個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以及有利於促進住區人際交往、公共活動的交往空間,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將人居環境的和諧親情理念切實體現在住區建設中。現階段,人類交流的開放與半開放空間、對交流起著關鍵作用的交通系統已受大家重視;對交流空間的渴望,導致了開放化的「廣場空間」和「復合空間」的流行,這正是關注了人性交流的發展需求之結果。我們蓋房子是給人們居住的,如果大家居住一起而不互相往來的話就是不文明現象。未來將創造出各種有利的空間使得居戶之間互相的溝通,經常的交往,使得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都可以各得其所,這樣的空間非常好。未來住區就具備了這種良好的交流潛在機能,社區建設通過合理的空間布局、良好的個性空間、精緻園林小品的情趣空間、鄰里溝通互動的自然空間和健康休閑的運動空間,來營造出親情社區和宜居環境。同時,社區周邊能享有高質教育機構、環境上有打造創業的支持系統,會為人們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最佳環境。6.是有居住的文化。講居住文化非常的重要,大家共同所認可的東西就是文化,當然傳統的文化不可缺少。將來,會創造出更新的社區居住活動文化。重視居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也是高端人居環境住區的一個重要特點。建築、聚落、城市本身就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產物。但是文化不是符號,而是一種內涵。當前,我國的房地產發展正在由「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邁進。古雲的「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就是這個哲理,在經歷了的「地段-配套-環境」等發展階段後,房地產發展的最高形式必然是居住文化。住宅不僅僅是水泥和鋼筋砌成的建築,綠樹和繁花組成的宜人環境,它是家,更是浸潤了時代印記的文化符號,承載著人們深刻的心理需求和人文追求。那麼,在城市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優秀的傳統居住文化就得以繼承,完美的地方特色的之居住行為和風俗習慣會就得以發揚光大,並能與現代生活行為方式有完美的契合,從而塑造出現代中國人居的理想模式。造就居住文化形式是多樣的,如深挖地脈淵源或求創新
、現代與傳統和諧共存等。(1)住宅本性是與當地的土地、氣候、地理環境以及歷史人文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因此有了民族性和地域性。北方建大院落是基於陽光採光的考慮,而南方把天井做的很小則是為了遮蔭避陽。這些地脈淵源正是不同地域的民居呈現出千姿百態和人文內涵的重要原因,也是今天新民居可以引鑒和汲取的文化營養。所以未來深挖地脈淵源方面來建設居住文化上會有長足的進步。(2)求創新,是現代與傳統和諧共存。居住文化不是封閉的,而是繼承、創造、延續的產物。文化傳承的真正的出路在於創新,只有尋求到傳統住宅和現代生活方式、本土文化傳統的完美契合點,新民居住宅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
高度關注文化。在追求文化品位上,人們對居住地要求有歸宿感,有適合自身背景的文化特色,有自己追求和嚮往的文化理想,有唯美的、藝術的、幸福的文化氛圍。7.是優質服務並提升物業財富。未來的這個,不是簡單的給你提供點警衛的服務,而是通過完善周到的服務系統工程能夠提升房屋的使用價值,使得它不斷的增值。通過很好的管理使房子增值,讓它越來越值錢。8.是將來的住房還要有現代建築性能。(1).未來居住房將是採納精裝修方案出售。精裝修是和諧人居的重要保證,還是現代建築性能的重要表現。它反映了時代的進步和現代生活的需求,是體現住宅內在品質非常重要的內容。外在景觀環境固然重要,但是室內的居住舒適度、室內的健康程度、室內的安全程度是更加重要。如果沒有精裝修的設計,居住行為特徵體現不出來,特別是在室內的聲、光、空氣質量的環境性能無法體現,居住質量也無從以量化表述。粗裝修會引起居民之間的干擾和糾紛,帶來環境的污染、居住環境的健康性和安全性等一系列的問題,因而該種生產銷售模式在今後會退出市場。(2).未來的建築都是節能環保的房子,所有的人都可以享受到高舒適度、低能耗的住房。將來節能減排實效會作為檢驗節能成果的目標,採用定量節能技術的被動與主動節能的整合手段,選擇出最為經濟、有效的設計方案和施工技術。適用的環保節能材料和技術,在其開發的各個項目中應用,並結合各項目所在城市的地理、氣候條件進行創新與拓展。從理論到實用技術走向更高的節能外牆的內外保溫技術、外遮陽技術、新風系統、中央吸塵系統、節水潔具、太陽能、垃圾處理系統、智能家電控制等眾目繁多的為世界先進的環保節能材料和技術。
⑵ 未來20年內建築行業的發展的趨勢如何。
這個問題要結合抄市場經濟來看,首先建襲築市場是否已滿足人們的剛需。我覺得,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與飽和,會逐步放緩。不像最近這些年,到處都是搞建設的。人口與建築面積達到已經比比例時,自然就會慢慢停滯。就像發達國家一樣。
⑶ 未來中國的房地產趨勢如何啊
當報紙,電視,都在喊「降降降!!」的時候,就在漲。
當他們不喊的時候,就要降了。
正如一個地方啥時候要拆遷呢??正是這里的居民開始大興土木,家家戶戶開始翻蓋、加蓋房屋的時候。
⑷ 未來建築發展趨勢
未來建築發展趨勢
——智能建築
摘要:智能建築是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產物,尤其是本世紀末,信息科學技術及電子計算機的發展,成為智能建築產生與發展的重要支柱。建築業 從未經歷過象今天這樣的重大沖擊,可以預見智能建築將成為建築革命的先聲,成為21世紀的重要產業部門,並進而帶動其它行業的發展,乃至成為一個國家科學技術與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也是未來建築的重要標志。
關鍵詞:智能建築 信息化 社會背景 網路 智能化 人性化 舒適 信息服務 安全 服務
1.智能建築的基礎
信息技術使人們的生產、生活等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表現在:(1)電子商業的出現,包括網上信息服務、電子購物、電子銀行和金融服務、網上攻讀學位;(2)管理工作的變化;(3) 製造業和經濟活動全球化。有了Internet,一個新設備可以在美國設計,中國印刷,俄羅斯製造。作為人居住和活動場所的建築物要適應信息化帶來的變化,智能建築的產生和發展是必然趨勢。智能建築是通過配置建築物內的各個子系統,以綜合布線為基礎,以計算機網路為橋梁 ,全面實現對通信系統、建築物內各種設備(空調、共熱、給排水、變配電、照明、電梯、 消防、公共安全等)的綜合管理。所有這些,從技術上也為智能建築的產業起到技術上的支撐作用。
2.智能建築的社會背景
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導致產業結構的深刻變化。信息資源成為社會生產的一種主要資源,成為人類生存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信息產業的產值成為國民生產總值的主要部分,因而它是一個國家產業,甚至是全球性產業,帶有明顯的獨立和交融特性。白領階層的增加,人們對辦公環境的好壞也愈加重視。依 賴於大量享有高薪的辦公人員提供服務而運行的經濟,無法承受辦公費用高漲而功率低的狀態,這一矛盾必然要由適用於信息化社會的手段來處理。智能建築的產生為解決這一問題展開了廣闊前景,尤其是其通信及辦公自動化系統,大大提高了辦公效率。
80年代以後,由於高技術的沖擊,給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帶來了活力,同時也面臨著基礎設施落後和獎金匱乏等問題,這就出現了一些原來由政府投資的交通、通信等項目,向民間和國外開放,出現了「建築—經營—轉讓」即所謂BOT方式。這些都為信息社會的完善和智能建築的出現創造了社會條件。
3.智能建築的概念及其發展
在信息社會中,人們對於現代建築的概念也在發生變化,傳統建築提供的服務已遠遠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和工作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智能大廈(Intelligent Building,以下簡單稱IB)的出現,使得一幢幢樓就變成一個小社會,其內部有眾多的小公司,各種商業的生活行為要求數以兆計的信息和控制指令進出整座大廈。IB把建築物的結構、系統、服務和管理等基本要 素以及它們之間內在聯系進行優化組合,從而提供一個投資合理、高效、舒適、便利的環境。由於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信息化,「智能大廈」這一術語逐漸在建築業流行起來,在國內的樓宇建設中正流行一股「智能化」的熱潮。許多房地產商在廣告宣傳時,將其大名必冠以「 智能化」或「5A甲級智能大廈」。但大廈的「智能化」並不僅僅是建設一個簡單的綜合布線系統,更不是時髦的頭銜能隨便加在自己頭上。我們必須對智能大廈有一個全面、綜合、深入的認識,這對於設計者、使用者乃至發展商都是非常重要的。
3.1智能大廈的內涵與體系結構。(1)位於華盛頓特區的「智能大廈研究機構」對IB的定義 :「智能大廈是人們通過對建築物的四個基本要素—結構、系統、服務和管理及其內在關聯的最優化分析,提供一個投資合理、效率又高的舒適、溫馨、便利的環境。」(2)美國智能建學會(AIBI,American Intelligent Building Institute)定義「智能建築」是將結構 、系統、服務、運營及其相互聯系全面綜合,並達到最佳組合,所獲得的高效率、高功能與舒適性的大樓。(3)日本的建築學界強調IB就是高功能大樓,是方便有效地利用現代信息與通信設備,並利用樓宇自動化技術,具有高度綜合管理功能的大樓。(4)新加坡規定IB必須有三個條件:一是具有保安、消防與環境控制等先進的自動控制系統,以及自動調節大廈的溫度、濕度、燈光等參數的各種設施,以創造舒適安全的環境;二是具有良好的通信網路設施,使數據在大廈內進行流通;三是提供足夠的對外通信設施與能力。(5)我們的認識:IB 是以建築為平台,利用系統集成方法,將智能型計算機、通信及信息技術與建築藝術有機結合,通過對設備的自動監控,對信息資源的管理和對使用者的信息服務及其與建築的優化組合,所獲得的投資合理,適合信息社會需要並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適、便利和靈活更具人情化的建築物。
3.2建築物的運作綜合智能化通常由五個方面組成:
A、建築功能運作自動化。大型建築物的運作包含有多種功能系統,如水、電、熱力、空調、通訊等等。他們又各有特色,如水又分為生活用水、生活污水、生活熱水、生產污水、消防用水、生活及生產廢水處理與循環使用、生產及生活污水的處理等。而這些對一座建築物來說要實現自動控制就十分復雜。所以智能的概念是替人來做出最佳方案並完成其運行。B、建築物的節能運作。智能建築的另一使命是降低建築物各類設備的能耗,延長其使用壽命,提高效率,減少管理人員,求取更高的經濟效率。C、通信自動化。利用電信網路、衛星電視和計算機互聯網路為大廈提供現代化的信息傳遞手段。D、辦公自動化。E、安全保衛自動化。通過各種攝像、各種感觸探測器進行信號採集、分析、處理,並經由機電一體化的設備進行控制保護。
概括地講,IB是由建築、CA、OA、BA等四種系統所構成,將它們進行有機性的整和後,以便對辦公室的業務處理提供各種高度化的機能,從而達到經濟性、機能性、可靠性及安全性的目標。CA、OA與BA系統共同組成了大樓的頭腦與神經系統,而建築系統為三系統的軀體,同時亦為大樓居住者的活動空間。智能建築是人、信息和工作環境的智慧結合,是建立在建築設計、行為科學、信息科學、環境科學、社會工程學、系統工程學、人類工程學等各類理論學科之上的交叉應用。智能建築將成為未來時代建築的標志。
主要參考文獻:
賀業鉅等:《建築歷史研究》,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新建築與流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外國名建築》,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黃繩:《建築設計新概念》,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曹偉:《智能建築及其發展》。
劉育東:《建築的涵義-在電腦時代認識建築》,天津大學出版社。
[日]尾島俊雄著,《日本的建築界》,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⑸ 建築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建築業產值規模屢創新高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大規模進行,建築業迅速發展,產值規模不斷擴張,一次又一次突破歷史高點。1956年完成總產值146億元,突破百億大關;1988年完成總產值1132億元,突破千億大關,1998年完成總產值10062億元,突破萬億大關;2011年完成總產值11.6萬億元,突破十萬億大關;2017年完成總產值21.4萬億元,突破二十萬億大關。2019年上半年,全國建築業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0.2億元,同比增長7.2%。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智能建築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⑹ 你認為未來建築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其中一個趨勢必定是工業化、裝配化、低成本快速穩定的製造產品化的建築物。
⑺ 中國未來人民住房的發展方向。
為進一步加強房地產市場引導和調控,調整住房結構,控制住房價格過快上漲,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國務院近期頒發了《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建設部等部門關於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6〕37號,簡稱《通知》)。《通知》出台以後,社會各界反響強烈,全國已有很多城市按照《通知》精神,陸續出台了地方實施細則。在認真學習和落實《通知》有關措施的同時,房地產業界也在認真地思考《通知》所蘊含的深刻意義,進一步反思我國的住房制度建設,進一步探索適合國情的住房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本人認為,這將對我國今後住房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對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我國住房發展方向的背景分析
1998年國務院發出了《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國發〔1998〕23號),這是近年來我國住房體制改革和住房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文件提出的我國住房制度改革的指導思想是:「穩步推進住房商品化、社會化;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我國國情的住房新制度;加快住房建設,促使住宅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滿足城鎮日益增長的住房需求」。文件提出的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標是:「停止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房為主的多層次城鎮住房供應體系;發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規范住房交易市場」。
國發〔1998〕23號文出台幾年後的實踐證明,該文件對我國住房建設和房地產市場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國內各城市已全面停止了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了住房貨幣化的目標;住房金融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住房交易市場不斷規范,基本上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城鎮住房新制度;房地產業也因此得到了高速發展,已經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
但是,應該看到,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緊張的發展中國家,在人均經濟規模和人均收入水平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因此,住房的發展也應該與我國國情相符合,不斷探索和完善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並符合現時社會發展狀況的住房制度,而不應盲目求快、超前發展,否則極有可能產生住房畸形發展,並對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負面影響。
從房地產業與房地產市場的發展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房地產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並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房地產市場的發展,使得城市居民的人均住房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並直接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使人民生活水平由溫飽型進入到全面小康水平。然而,在目前人均收入水平較低,人均GDP尚與發達國家有10倍以上差距的情況下,完全建立以市場商品房為主體的住房供應體系,並不適合現時國情,不能滿足各個收入層次居民的住房需求,且容易帶來房價高漲、普通老百姓住不起房等現實問題。
因此,國發〔1998〕23號文中指出的「建立和完善經濟適用房為主體的多層次城鎮住房供應體系」,是針對我國城鎮廣大中低收入群體的實際住房能力而制定的符合國情的基本住房政策,對我國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住房發展,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指導作用。穩步推進住房商品化,建立既符合國情又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合理住房體制,是我國今後住房發展的基本指導思想和原則。
二、住房建設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在國發〔1998〕23號文中,國務院提出:「對不同收入家庭實行不同住房供應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賃由政府或單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購買經濟適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購買、租賃市場價商品住房」。同時,「調整住房投資結構,重點發展經濟適用住房」,按照「保本微利」原則,確定經濟適用住房的7項費用構成和3%以下的利潤控制原則,以促使「經濟適用房價格與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相適應,促進居民購房」。
從國發〔1998〕23號文出台後近8年的住房發展實際看,23號文出提出的以經濟適用房為主體的住房供應體系未能完全形成;與商品房市場的快速發展相比,大多數城市的經濟適用房發展較為緩慢,經濟適用房在住房整體供應總量中的比例遠遠未達到「主體」應有的規模,並與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房為主的住房供應體系目標相去甚遠。究其原因,在於此項政策的實施未能與近年來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有效結合,一定程度脫離了「效率與公平相結合」的住房發展基本目標。特別是經濟適用住房所採取的土地劃撥、3%以下利潤控制的方式,雖然有利於降低開發成本,便於中低收入者購房,但是卻使得經濟適用房的發展脫離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脫離了「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現實,未能充分發揮各種經濟資源(包括房地產開發)在現階段住房建設與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從而導致商品房發展迅速、經濟適用房發展緩慢的局面,使23號文「對不同收入家庭實行不同住房供應政策」的目標未能完全實現。
在經濟適用房等政策性保障住房發展緩慢的同時,商品房的高速發展,形成了目前國內多數城市建立了以商品房為主體的住房供應體系,住房供應問題基本上依靠市場解決。這樣,各地住房實際發展從另一方面脫離了「效率與公平相結合」原則,並使得23號文「穩步推進住房商品化」、「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我國國情的住房新制度」的基本原則未能落到實處。特別是在近兩年商品房價格快速上漲時,各地未能通過住房政策的「區別對待」功能,來發揮經濟適用房等低價、具有保障性質的住房在抑制房價快速上漲和保證中低收入群體住房的積極作用;同時,也使得房地產市場發展政策屢屢在「促進發展」與「嚴格控制」之間搖擺,未能發揮保證市場「穩定」和「持續」發展的作用。
綜上所述,國發〔1998〕23號文中提出的「對不同收入家庭實行不同住房供應政策」,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一項重要住房發展原則,它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將對我國住房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但是,23號文中提出的「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房為主的多層次城鎮住房供應體系」的具體目標,應當結合近年來住房發展的實踐進行調整,特別是不能忽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住房發展的經濟屬性及其市場動力;並應當有效的將解決城鎮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政策與住房市場發展有機結合,兼顧效率與公平,在現時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制定滿足不同收入家庭住房需求並切合實際的新的住房政策。
三、關於未來住房發展方向的探討
通過前述分析,本人認為今後我國住房發展的方向應是:進一步加強城鎮住房制度改革,不斷完善城鎮住房供應體系;建立以中低價位、中小套型商品房為主體,以城鎮經濟適用住房、廉租住房為輔助的新建住房供應模式;促進二手住房市場、房屋租賃市場的發展,充分發揮城市存量住房解決居民住房問題的積極作用,建立多層次的城市住房供應結構;不斷滿足城鎮不同收入水平居民家庭的住房需求。
(一)關於中低價位、中小套型商品房的主體地位問題
考慮到我國「人口多、底子薄、資源緊張」的實際情況,住房問題既不能脫離經濟發展現實而單純依靠公共資源的無償投入,更不能把住房問題完全交由市場解決;今後的住房發展,應當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優勢,結合不同收入家庭住房需要的現實,主要通過有條件的市場方式解決城鎮居民住房問題。近期國務院37號文中提出的「重點發展滿足當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正是通過 「限價」、「限戶型」的方式有條件解決城鎮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的重要措施。該措施在分擔了住房的部分政策性保障功能的同時,可以充分調動各類經濟資源,發揮房地產開發的積極作用,滿足中低收入階層的住房需求。而其所佔商品房比達到70%以上,也正是體現了國發〔1998〕23號文「建立和完善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多層次城鎮住房供應體系」的基本精髓。
(二)關於住房保障問題
在國發〔1998〕23號文中,指出「最低收入家庭租賃政府或單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購買經濟適用住房」的住房保障原則。考慮到前述中低價位、中小套型商品房在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中已有的作用,現時住房保障問題主要應當立足於解決城鎮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為此,最近國務院37號文中,明確提出「加快城鎮廉租住房制度建設」、「規范發展經濟適用住房」等措施。同時,從與國內城市住房實際相近的香港等地對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經驗看,重點發展面向廣大低收入群體的政府公共租賃住房(類似於廉租住房),適量發展「居屋」(即可購買公房,類似於現時的經濟適用住房),是政府加強住房保障、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的有效手段。目前,深圳市政府已在有關文件中明確提出了住房保障「以租為主」並「將全市土地出讓凈收益的10%用於公共租賃住房(含廉租住房)建設」的具體措施。建議可在內地有條件城市推廣此做法,保證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的住房需要,並充分發揮政策性住房在平抑房價、穩定市場中的積極作用。
(三)關於存量住房的發展
隨著我國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及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目前國內諸多城市的住房存量已達到相當規模,部分大城市每年存量住房買賣已經接近或超過新房交易;同時,房屋租賃市場快速發展,而租賃市場不存在一次性支出,住房成本較低,有利於解決對低收入群體住房問題。為此,新出台的國務院37號文提出了:「積極發展住房二級市場和房屋租賃市場,引導居民通過換購、租賃等方式,合理改善居住條件」,以多渠道增加住房供應,解決中低收入者住房問題。
因此,在我們進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完善住房供應體系的過程中,應當充分重視城市存量住宅的作用,將其作為城鎮住房供應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加強城鎮存量住宅的綜合整治與環境改善,進一步加強城鎮低價住房的供應,並建立包括新建普通商品住房、經濟適用房、政府公共租賃住房(含廉租住房),以及各類城鎮存量住房在內的多層次城鎮住房供應體系。
⑻ 房地產的未來發展趨勢
房價就是開發來商與政府、源銀行之間的博弈,政府、銀行強硬房價就降。未來房價趨勢不明朗,不過2014年下半年將會延續上半年的「慘淡」趨勢。鑒於2013年年底及今年上半年所積累下來的一些存貨將過多,房企為了讓資金盡快回籠,將會在房價方面進行下調。
根據《2014-2018年中國房地產業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分析,房價關繫到民生問題,從2010年開始,國家相繼出台了多個「國x條」來平息房價;對多個城市頒布相關的限購及限貸細則;中央銀行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建造保障性住房等政策,但效果仍不明顯——房價仍未見降,只是成交量有大幅度的萎縮。
與中國經濟息息相關的貨幣政策顯得尤為重要。雖然本次降准幅度不算太大,但始終對下滑數據起到一定的彌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