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開化城中廣場上的雕像是什麼意思
開化縣情概況 開化位於浙江省母親河——錢塘江的源頭,地處浙皖贛三省七縣交界處,是連接浙西、皖南和贛東北的要沖、浙江的「西大門」、重要的生態功能保護區。建縣於北宋太平興國六年即公元981年,距今有1025年歷史。縣域面積2236平方公里,轄18個鄉鎮(建制鎮9個)、449個行政村,總人口34萬。開化生態環境優美,資源豐富。開化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和宜人。境內多山,縣域版圖的85%為山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山林總面積28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0.4%,位居全國前列,是天然的「氧吧」,全縣地表水水質達一類水標准,被國家環保總局劃定為「華東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並於2002年3月命名為全國生態示範區。2004年被授予全國綠化模範縣。 2000年初,開化縣確立並實施了「生態立縣」發展戰略,構築了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業、生態城市化和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五大框架,經濟社會發展逐年加快。2000年以來,全縣GDP翻了一番,財政收入增長了1.8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了50%;經濟發展的質量進一步提高。 「生態立縣」戰略實施成效明顯:生態工業特色鮮明。編制完成有機硅、單晶硅、新型密胺塑料、木糖醇等九大工業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成立12個重點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依託經濟開發區、有機硅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硅電子產業基地、絕緣材料科技特色產業基地,以元通硅業、合成材料、國家級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萬向硅峰等骨幹企業為龍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新建了一批技術創新中心、研發中心,實施了一批廢料回收利用和清潔生產試點工程,工業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有機硅、單晶硅兩大產業被列入全省擬培育的全國製造中心和衢州市「四中心十基地」建設。五年內,工業經濟對財政貢獻率凈增了62%,主導產業銷售收入佔比提高了46%。2005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5.9%,其中兩硅產業總產值增長47%;工業銷售產值增長25%,工業產品產銷率達98.75%,實現利潤增長111.94%。生態城市建設加快推進。突出生態、山水特色,堅持走「山水園林城市」之路,完成10個片區舊城改造,嶴灘新區建設初成規模,南湖中心區建設穩步推進,開化商貿城、開化大酒店等相繼投入使用,新建成的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由1平方公里拓展到8平方公里。加快城華(城關鎮、華埠鎮)對接、中心鎮(中心村)、康莊工程等建設,促進了城鄉統籌發展。五年內,全縣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縣城建成區面積擴大至8.04平方公里,城鄉面貌不斷改善,打響了「錢江源頭、生態名城」 品牌。生態農業不斷壯大。新培育了一批龍頭企業、一批特色品牌、一批綠色基地,完善了農業信息技術綜合服務體系,「開化龍頂」名茶、「菇老爺」食用菌等產業繼續加快發展,我縣已成為全國綠茶和出口眉茶的重要生產基地、全省最大的金針菇生產基地。全縣綠色生態農業比重已超過90%,被列入全省首批綠色生態農業示範縣。特別是名茶產業,六年內年產量翻了兩番、年銷售額翻了三番, 2005年實現茶葉總產量9421噸,產值3億元。「開化龍頂」名茶榮獲「浙江省十大名茶」,被評為浙江省名茶重點縣。生態旅遊日益興旺。以休閑養生 、回歸自然為重點 ,依託錢江源頭、生態開化優勢,加快推進錢江源、古田山、南華山、霞山古民居、聖壇溝、休閑生態塢等景點聯網建設,帶動旅遊業提檔升級。實施了錢江源農居特色園、中國根雕博覽園等12個旅遊文化項目,強化特色文化的支撐力,促進第三產業發展。五年內,生態旅遊業從無到有快速發展,接待國內外遊客數、實現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都在30%以上,旅遊業已逐步成為我縣生態經濟的重要增長點。生態文化建設不斷豐富。制定實施《開化縣特色文化發展規劃》,構建了以茶文化、根雕文化、江源文化、舉重文化、生態旅遊文化等八大文化板塊為主、頗具生態特色的文化建設新體系。近年來,錢江源頭文化、三省邊界文化和革命老區文化進一步豐富發展,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化對經濟的支撐力日益明顯,特色文化先進縣建設穩步推進,「錢江源頭、生態開化」特色逐步凸現。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進一步加強。按照「統一規劃、嚴格保護、綜合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思路,關閉有污染的企業160多家,建立生態公益林135多萬畝,把「一江清水送出開化」。目前,全年出境水水質接近一類水標准。每億元GDP綜合能耗年均下降7.87%,排放的廢水、二氧化硫等廢氣廢物下降13%,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和諧社會建設不斷夯實。始終注重加強維護社會穩定的基層基礎性工作,積極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全縣社會治安總體保持穩定。五年來,全縣未發生重特大事故。同時,全縣科教文衛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事業不斷進步。特別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推行,有效緩解山區農民「看病難」、「因病致貧、返貧」等問題,工作經驗得到中央領導的肯定,並在全國推廣。2004年10月份國務院召開的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會議上,我縣作為全國3個縣級典型之一在大會上作經驗介紹。到去年年底全縣有24.73萬農民參保、參保率達82.1%,累計11155人次大病的醫療費得到報銷,累計享受合作醫療費用補償1450餘萬元。又探索建立了統籌金委託農村信用社代扣繳費新機制,並對已參保但未發生醫葯費報銷的20多萬農民進行了一次免費健康體檢。通過生態立縣戰略的實施,全縣生態經濟加快發展,社會更加和諧穩定,人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顯著提高。開化人民現在形象地用「五個一」來描述家鄉。即:一片青山綠水(森林覆蓋率達80.4%,空氣質量優於國家二級標准,地表水接近一類水標准);一茶飄香四海(「開化龍頂」名茶先後40多次獲得國際國內博覽會、名茶評比會金獎,批量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向德、法、意、俄、美等WTO成員國申請注冊「開化龍頂」國際商標,申請注冊了原產地理標志,被命名為「中國龍頂名茶之鄉」和「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縣」);一硅飛向藍天(單晶硅產量居全國第一,並廣泛應用於神舟號系列宇宙飛船等航天航空領域);一刀雕出乾坤(開化是中國根雕藝術之鄉,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根雕大師和國內規模最大、工藝最高的根雕企業);一舉享譽世界(占旭剛成為世界蟬聯奧運會舉重冠軍第一人,開化被命名為全國舉重高水平後備人才基地)。十一五期間,開化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經濟社會全局,全面實施「生態立縣、特色興縣」兩大戰略,發展特色經濟,建設特色城鎮,弘揚特色文化,開展特色工作,營造特色環境,力爭到2010年基本建成生態縣,基本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
❷ 開化縣嶴灘村租房子
您好!
請問您想問的是什麼呢?請您問清楚點好嗎?
望採納,謝謝
❸ 開化縣城關鎮有幾個村
開化縣城關鎮有37個村.
城關鎮是開化縣轄鎮,縣府駐地。1950年設城關鎮,1958年建公回社,1961年改城關鎮公社,1980年復答置鎮。位於縣境東南部。面積139.1平方公里,人口4.3萬。205國道過境。
城關鎮轄星群、國慶、橫坑、環壁、密賽、小橋頭、蟠桃山、梓坑、林塢、上溪、更生、塘口、壩山底、陳村、橫枝、嶴灘、泉坑、汶山、豐源、岔里、豐新、田裡、高坑塢、塔底、塢口、農場、十里鋪、後江、翁村、青聯、包店、楊邵、山甸、羅豐、張家、下茨、羅塢口37個村委會。
❹ 開化在哪個省
開化位於浙江省母親河——錢塘江的源頭,地處浙皖贛三省七縣交界處,是連接浙西、皖南和贛東北的要沖、浙江的「西大門」、重要的生態功能保護區。建縣於北宋太平興國六年即公元981年,距今有1025年歷史。縣域面積2236平方公里,轄18個鄉鎮(建制鎮9個)、449個行政村,總人口34萬。開化生態環境優美,資源豐富。開化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和宜人。境內多山,縣域版圖的85%為山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山林總面積28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0.4%,位居全國前列,是天然的「氧吧」,全縣地表水水質達一類水標准,被國家環保總局劃定為「華東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並於2002年3月命名為全國生態示範區。2004年被授予全國綠化模範縣。 2000年初,開化縣確立並實施了「生態立縣」發展戰略,構築了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業、生態城市化和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五大框架,經濟社會發展逐年加快。2000年以來,全縣GDP翻了一番,財政收入增長了1.8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了50%;經濟發展的質量進一步提高。 「生態立縣」戰略實施成效明顯:生態工業特色鮮明。編制完成有機硅、單晶硅、新型密胺塑料、木糖醇等九大工業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成立12個重點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依託經濟開發區、有機硅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硅電子產業基地、絕緣材料科技特色產業基地,以元通硅業、合成材料、國家級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萬向硅峰等骨幹企業為龍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新建了一批技術創新中心、研發中心,實施了一批廢料回收利用和清潔生產試點工程,工業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有機硅、單晶硅兩大產業被列入全省擬培育的全國製造中心和衢州市「四中心十基地」建設。五年內,工業經濟對財政貢獻率凈增了62%,主導產業銷售收入佔比提高了46%。2005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5.9%,其中兩硅產業總產值增長47%;工業銷售產值增長25%,工業產品產銷率達98.75%,實現利潤增長111.94%。生態城市建設加快推進。突出生態、山水特色,堅持走「山水園林城市」之路,完成10個片區舊城改造,嶴灘新區建設初成規模,南湖中心區建設穩步推進,開化商貿城、開化大酒店等相繼投入使用,新建成的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由1平方公里拓展到8平方公里。加快城華(城關鎮、華埠鎮)對接、中心鎮(中心村)、康莊工程等建設,促進了城鄉統籌發展。五年內,全縣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縣城建成區面積擴大至8.04平方公里,城鄉面貌不斷改善,打響了「錢江源頭、生態名城」 品牌。生態農業不斷壯大。新培育了一批龍頭企業、一批特色品牌、一批綠色基地,完善了農業信息技術綜合服務體系,「開化龍頂」名茶、「菇老爺」食用菌等產業繼續加快發展,我縣已成為全國綠茶和出口眉茶的重要生產基地、全省最大的金針菇生產基地。全縣綠色生態農業比重已超過90%,被列入全省首批綠色生態農業示範縣。特別是名茶產業,六年內年產量翻了兩番、年銷售額翻了三番, 2005年實現茶葉總產量9421噸,產值3億元。「開化龍頂」名茶榮獲「浙江省十大名茶」,被評為浙江省名茶重點縣。生態旅遊日益興旺。以休閑養生 、回歸自然為重點 ,依託錢江源頭、生態開化優勢,加快推進錢江源、古田山、南華山、霞山古民居、聖壇溝、休閑生態塢等景點聯網建設,帶動旅遊業提檔升級。實施了錢江源農居特色園、中國根雕博覽園等12個旅遊文化項目,強化特色文化的支撐力,促進第三產業發展。五年內,生態旅遊業從無到有快速發展,接待國內外遊客數、實現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都在30%以上,旅遊業已逐步成為我縣生態經濟的重要增長點。生態文化建設不斷豐富。制定實施《開化縣特色文化發展規劃》,構建了以茶文化、根雕文化、江源文化、舉重文化、生態旅遊文化等八大文化板塊為主、頗具生態特色的文化建設新體系。近年來,錢江源頭文化、三省邊界文化和革命老區文化進一步豐富發展,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化對經濟的支撐力日益明顯,特色文化先進縣建設穩步推進,「錢江源頭、生態開化」特色逐步凸現。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進一步加強。按照「統一規劃、嚴格保護、綜合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思路,關閉有污染的企業160多家,建立生態公益林135多萬畝,把「一江清水送出開化」。目前,全年出境水水質接近一類水標准。每億元GDP綜合能耗年均下降7.87%,排放的廢水、二氧化硫等廢氣廢物下降13%,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和諧社會建設不斷夯實。始終注重加強維護社會穩定的基層基礎性工作,積極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全縣社會治安總體保持穩定。五年來,全縣未發生重特大事故。同時,全縣科教文衛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事業不斷進步。特別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推行,有效緩解山區農民「看病難」、「因病致貧、返貧」等問題,工作經驗得到中央領導的肯定,並在全國推廣。2004年10月份國務院召開的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會議上,我縣作為全國3個縣級典型之一在大會上作經驗介紹。到去年年底全縣有24.73萬農民參保、參保率達82.1%,累計11155人次大病的醫療費得到報銷,累計享受合作醫療費用補償1450餘萬元。又探索建立了統籌金委託農村信用社代扣繳費新機制,並對已參保但未發生醫葯費報銷的20多萬農民進行了一次免費健康體檢。通過生態立縣戰略的實施,全縣生態經濟加快發展,社會更加和諧穩定,人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顯著提高。開化人民現在形象地用「五個一」來描述家鄉。即:一片青山綠水(森林覆蓋率達80.4%,空氣質量優於國家二級標准,地表水接近一類水標准);一茶飄香四海(「開化龍頂」名茶先後40多次獲得國際國內博覽會、名茶評比會金獎,批量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向德、法、意、俄、美等WTO成員國申請注冊「開化龍頂」國際商標,申請注冊了原產地理標志,被命名為「中國龍頂名茶之鄉」和「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縣」);一硅飛向藍天(單晶硅產量居全國第一,並廣泛應用於神舟號系列宇宙飛船等航天航空領域);一刀雕出乾坤(開化是中國根雕藝術之鄉,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根雕大師和國內規模最大、工藝最高的根雕企業);一舉享譽世界(占旭剛成為世界蟬聯奧運會舉重冠軍第一人,開化被命名為全國舉重高水平後備人才基地)。十一五期間,開化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經濟社會全局,全面實施「生態立縣、特色興縣」兩大戰略,發展特色經濟,建設特色城鎮,弘揚特色文化,開展特色工作,營造特色環境,力爭到2010年基本建成生態縣,基本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