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廣州市康祥實業有限公司的發展歷程
歷經風雨的洗禮,康祥公司已經在同行業中,發展成為一家極具影響力的公司,躋身於安內全套行業的前容列。在不斷的發展和進步中,康祥公司也獲得了大大小小的獎項。主要獎項如下:
2004年8月,「雙飛燕」「金盾」安全套榮獲「全國安全套產品質量公證十佳品牌」
2005年10月,「金盾」「紫羅蘭」牌安全套榮獲「質量信得過產品」
2006年7月,「金盾」牌安全套榮獲「中國著名品牌」
2006年11月,「紫羅蘭」榮獲「優秀產品包裝獎」
2006年11月,「紫羅蘭」品牌安全套入圍「具影響力安全套品牌」
2007年1月,康祥公司榮獲「十大性商企業」
2008年11月,廣州市康祥實業有限公司榮獲「性文化節積極參與獎」
2008年11月,「紫羅蘭」榮獲「中國著名商標」
2009年1月,「金盾」牌安全套榮獲「十大性商品牌」
2010年12月,成為CCTV央視網安全套黃金展位合作夥伴
2012年10月,金盾牌安全套榮獲「2012年具影響力的安全套品牌」
2012年,廣州市康祥實業有限公司榮獲「2012具競爭力百強中小企業」
2013年,廣州市康祥實業有限公司榮獲助勃延時、延時G點、G點刺激等多項高含金量的新型安全套專利
Ⅱ 從哪幾個方面介紹廣州的歷史
廣州自古以來是廣東乃至嶺南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建築、藝術、宗教、戲劇、音樂、文學、繪畫、工藝、飲食、園林、風俗等各個文化領域,處處表現出悠久的歷史淵源和鮮明的個性。
1、文學
東漢,廣州漢議郎學者楊孚寫出了我國第一部地區性的物產專著《異物志》,是廣東最早著書立說的學者。
宋代,珠三角成為嶺南文學中心,廣州的崔與之、李昴英是有全國影響的人物,崔與之更是開嶺南宋詞之始。
明代,廣州以南園前五子、南園後五子詩社為代表的文人社團盛行,代表人物有孫蕡、黃哲、歐大任、梁有譽、黎民表、吳旦、李時行、鄺露、陳子壯、黎遂球等。
清代,廣州出現了以「嶺南三大家」和「嶺南七子」為代表的一批詩人,包括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程可則、王邦畿、方殿元、方還、方朝、張維屏、梁鼎芬等,使嶺南詩壇與中原、江浙詩壇三足鼎立。「嶺南三大家」的詩作在清代詩壇享有極高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居於重要地位。
2、繪畫
嶺南畫壇從明清起有較大發展,人才輩出,廣州有林良、顏宗、何浩、張譽、黎簡、謝蘭生、羅天池、居巢、居廉、蘇六朋、陳璞等。
20世紀初,在廣東產生了「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均為番禺人。他們在中國畫的基礎上融合東洋、西洋畫法,自創一格,著重寫生,章法、筆墨不落陳套,色彩鮮艷,學者甚眾,與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成為20世紀主宰中國畫壇的三大畫派之一。
代表人物有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關山月、趙少昂、黎雄才、楊善深、盧傳遠、何香凝、方人定、伍嘉陵、黃獨峰、司徒奇、何磊、黎葛民、黃幻吾、黃少強、陳凝丹等。另外通草畫是19世紀起源於廣州的一種繪畫藝術。
3、工藝
「三雕一彩一綉」是廣州傳統工藝美術的主要代表,即廣州象牙雕刻、廣州玉雕、廣州木雕、廣彩、廣綉。
廣雕還包括廣州欖雕、石雕、磚雕、骨雕、貝雕等。清代以來,廣州工匠根據西方客戶的要求,選擇各種名貴材料,精鏤細刻,形成了新穎、生動逼真、精巧細膩的廣雕藝術品,更成為朝廷貢品,故宮博物院均有收藏,代表人物有陳祖章、翁昭、翁榮標、李定寧等。
廣彩是廣州特有的釉上彩瓷工藝品,已有300多年歷史。作為外銷瓷,廣彩在清代享有崇高的國際聲譽,有「世界官窯」之稱,歐洲許多國家的皇室用瓷都是廣彩瓷品。
廣綉是中國四大名綉之一,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唐代成為朝廷貢品,到明代中期已揚名海外,18世紀風靡了英國皇家及上流社會,英、法、德、美各國博物館均有收藏,故宮博物院也收藏有不少廣綉的優秀作品。
4、園林
在18至19世紀初期,廣州海珠區、西關一帶曾涌現出由十三行商人興建的規模宏大、雍容華麗的私家園林,包括潘家花園、伍家花園、海山仙館在內的眾多名園,被稱為「行商庭園」。它們不僅是嶺南園林的巔峰之作,還引發了清代時期歐洲各國模仿「中國式」園林的盛況。
廣州現存的清代古典式嶺南園林有餘蔭山房,是嶺南四大園林之一。
5、民俗
廣州迎春花市在南漢時就已有之,到19世紀中葉,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幾天舉行,花木湧入城市,十里長街,市民結伴「行花街」,熱鬧非凡,越辦越旺,發展到珠江三角洲的許多城市都有此俗。
廣州民俗還有飄色、醒獅、龍獅、鰲魚舞、黃閣麒麟舞、市橋水色、魚燈、乞巧、鳳舞、八音鑼鼓、木魚書、龍舟、北帝誕、生菜會、波羅誕、鄭仙誕、金花誕、何仙姑誕等。
(2)廣州市住房保障發展歷程表擴展閱讀: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是廣東省省會、副省級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
廣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秦朝開始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所在地,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
廣州是廣府文化的輻射中心,從公元三世紀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明清時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是世界唯一兩千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州市
Ⅲ 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發展歷程
根據國家現有政策,我國針對城市低收入家庭,特別是特困家庭,為其提供廉租住房或廉租房補貼,以實物與貨幣補貼相結合的形式解決這部分人群的住房困難問題。200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建設部發出《城鎮廉租住房租金管理辦法》。同年,建設部、民政部發出《城鎮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請、審核及退出管理辦法》。2007年,國務院發出《關於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提出進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改進和規范經濟適用住房制度;逐步改善其他住房困難群體的居住條件,包括加快集中成片棚戶區的改造,積極推進舊住宅區綜合整治以及多渠道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等。以此為開端,我國開始大規模建設保障性住房。隨後,各項政策措施對保障房建設的相關問題進一步明確。2007年1
1月,建設部等七部委出台《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2007年12月,建設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出《關於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的指導意見》;2008年3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出《關於加強廉租住房質量管理的通知》;2009年1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台《關於推進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2010年4月22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出《關於加強經濟適用住房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2010年4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三部委發出《關於加強廉租住房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2010年6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聯合發出《關於加快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的指導意見》;2011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於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管理的指導意見》;2012年3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出《關於做好2012年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的通知》,2012年6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出《公共租賃住房管理辦法》,2012年1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發出《關於加快推進棚戶區(危舊房)改造的通知》,2013年4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出《關於做好2013年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的通知》,2013年1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三部委發出《關於公共租賃住房和廉租住房並軌運行的通知》, 2014年4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出《關於做好2014年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的通知》, 2014年6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出《關於並軌後公共租賃住房有關運行管理工作的意見》,2015年6月,國務院發出《關於進一步做好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有關工作的意見》。我國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致包括經濟適用住房、限價商品住房、各類棚戶區改造、廉租房、公租房以及農村危房改造。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出的《關於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管理的指導意見》明確,我國將重點發展公共租賃住房。
Ⅳ 求廣州市辦理房產證的流程和准備的資料,需要現在真實有效的,辦過自己整理的萬分感謝!
辦房產證所需材料
1、房屋購銷合同原件及補充合同原件。
2、商品房銷售統一發票原件。
3、房屋的外業測繪調查表及分層分戶平面圖原件。(若房屋測繪報告為舊格式的,則還需出具竣工驗收單及填寫麗水市房地產登記申請書,新格式只需提供房屋的外業測繪調查表及分層分戶平面圖原件即可。)
4、完稅憑證(契稅繳款書)
5、已婚的購房人:
①雙方身份證復印件(原則上需校驗原件);
②婚姻證明復印件(帶原件校驗);
③雙方任何一方不能到場辦理,則需提供私章,若委託第三方代辦則需同時提供夫妻雙方私章。
6、單身的購房人(必須本人到場,不可代辦):
①身份證復印件(帶原件校驗);
②戶口簿或戶籍證明復印件(帶原件校驗);
③單身聲明具結書 購房者在本地則到民政局辦理。
2016年辦房產證需要多少錢以及辦證流程
辦房產證流程
首先,購房者要審查發展商的資格手續是否健全,也就是常說的五證是否完備。
第二,買賣雙方進行房產交易後一個月內持房屋買賣合同和其他證件到房地產交易所辦理買賣過戶登記。去辦理登記需要攜帶身份證、戶口本、《商品房銷售合同》等證件和資料。
第三,買賣雙方接到交易所辦理過戶手續的通知後,應攜帶身份證、戶口本、圖章等,在交納了手續費、契稅、印花稅後就可以辦理過戶手續。交易所會給買方發放房產賣契,原則上房屋產權證需買賣雙方共同辦理。買賣雙方或一方因故不能辦理買賣過戶手續和產權登記的,可出具委託書委託代理人代為辦理。
第四,辦理完買賣過戶手續後,買方應持房地產交易所發給的房產賣契,在三個月內到房屋所在地的市或區(縣)的房屋土地管理局登記申請。辦理申請需要的證件和資料有:賣方所有的整棟樓的房屋所有權證、《商品房購銷合同》、商品房銷售發票存根復印件、身份證復印件、《房屋所有權轉移登記表》、《牆界表》、《面積計算表》。
第五,經房地產管理部門審查驗證後,買方可領取房地產權證。
Ⅳ 廣州公租房的發展歷史
目前廣州市公租房管理辦法是從2013年開始實施的,本次獲原則通過的可謂是專升級版的公租房保障政屬策。這一升級版惠民政策銜接廣州2015年出台的擴面政策,將公租房保障覆蓋面由戶籍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拓寬至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並為住房保障范圍向其他住房困難群體延伸預留了政策空間。同時,還把公租房租賃補貼發放期限及租賃合同期限,統一由原來的3年延長至5年,為保障對象提供較為穩定的生活空間。
Ⅵ 廣州市住房保障局的網址
我們星期六加班是不是要給加班費企業給我們補休合理嗎一年下來我們都休不完公司還是沒給我們算加班費 ,
Ⅶ 廣州的發展歷史。急要。要寫研究報告
廣州歷史上名稱有南海郡(前 漢、晉 代、隋 代)、番禺、廣州都督府(唐)、廣州(宋)、廣州路、廣州府、番州、興王府、廣南東區、廣州市等。
廣州始建於公元前214年。最早建城時的名字叫任囂城。商代時
廣州十三行
廣州地區稱為「南越」[16] ,周代時又有稱為「百粵」、 「南海」[17] ,這里的「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這里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現越秀山上有清代建的一座石牌坊,坊上書寫「古之楚庭」[17] ,不少史籍將「楚庭」視為廣州的雛型,是廣州最早的稱謂[18] 。
春秋戰國時期,嶺南泛指今兩廣和越南北部地區,當時居住在這里的民族稱為南越(又稱南粵)。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使尉(佗)、屠睢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總兵力達50萬。初步失利後,前214年,又派任囂、趙佗再次攻越。[19] 。
經過多年征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平南越後, 秦始皇征服嶺南後,在廣州地區設設置南海、象郡、桂林三郡,同時建立番禺(今廣州)等縣。南海郡含今廣東大部,郡治番禺,首任郡尉任囂,這是嶺南歷史上第一次劃分的行政區,亦是廣州歷史上最早的行政建置[20] 。
南海郡治和番禺縣治即今廣州市越秀區,南海郡尉任囂在番山、禺山上(今中山四路倉邊路附近,廣州倉邊路以西的古番山和禺山上)修築了最早的廣州城—番禺(史稱任囂城),這是廣州設立行政區和建城的開始。
秦漢時南海郡行政管轄范圍北至觀坪石,東至福建的漳浦附近,西至湛江,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16] 。任囂城雖是「袤四里」的小城,卻是廣州建城見之於文獻的最早的可靠記載[19] 。因秦將任囂主持修築,故名任囂城。正式名稱為番禺城[21] 。
前208年,正值中原戰亂之時,任囂突然病重,與趙佗共商割據嶺南以避戰亂,並委以其代理南海郡郡尉。前206年,任囂聽說秦朝滅亡,病情加重,於同年病逝,葬於番禺[19] 。
秦末大亂,秦二世時群雄並起,天下大亂。病危中的任囂曾急召好友趙陀商議,認為嶺南地廣物豐,有險可守,完全可以自立為王,以保一方百姓。趙陀採納了任囂的建議,封鎖與中原的交通,擁兵自重。他受任囂之託行使南海郡尉的職權[19] 。前204年,南海郡尉趙佗兼並了桂林郡和象郡,據有嶺南(今廣東、廣西大部、越南北部),建立了疆土「東西萬余里」的南越國,定都番禺(今廣州),是為今嶺南地區第一次建都城。
趙佗建立的南越國,定都番禺城長十里,俗稱「越城」或「趙佗城」,其位置約在今東至芳草街附近,西到華寧里,南到西湖路,北到越華路一帶。
前113年,南越國丞相呂嘉叛亂,立趙建德為南越王,並聯絡東越(今福建境內)發兵反漢。次年,漢武帝調集大軍10萬分兵數路進軍南越國。
東漢時嶺南隸屬交州管轄,州治設在廣信。漢獻帝建安十五年(210),孫權任步騭為交州刺史,略定嶺南。步氏來到南海郡治番禺,見巨海浩盪,原野殷阜,大為贊賞,認為其自然、經濟和政治條件均適合設立州治。於是報請孫權批准,修築城廓[21] 。
廣州(8張)
公元217年,交州刺史步騭將州治遷回番禺,擴大城池,後稱為步騭城。元封五年改屬交州,州治為廣信(今廣東封開)。
226年,孫權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廣州」由此得名,古代廣州曾是三朝十主的古都,分別為南越國、十國南漢、南明[22] 。
唐代廣州已形成牙城、子城和羅城的「三重」格局。南漢又將興王府廣州城規劃為宮城、皇城和郭城。宋代是廣州城市的重要時期,1068年在子城東擴築東城,五年後為保護新興西部商業區和外商聚居地,又擴築了西城,形成了三城格局。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修建廣州城,合宋元三城為一城,此後又進一步擴大市區,對舊城進行了改造,並向北部和東部擴展,加築外城,使廣州城形成東至今越秀路、北抵越秀山、西至今人民路,南至今一德路、萬福路一線,周長10.5公里。到清代又增修東、西兩翼城,向南拓至珠江邊,形成了廣州今天老城區的格局。後因擴展公路廣州城牆拆除。
晉代廣州仍稱南海郡,為州治所在[16] 。南北朝南朝宋、齊、梁、西梁時設置廣州,治所番禺(今廣州)。
唐代廣州稱為廣州都督府,—是嶺南道的道治與都督府治所在地;廣州都督府行政界線南至寶安、中山,北至清遠, 西至四會;懷集,面積約4.2萬平方公里[16] 。917年,劉龑建立南漢國,定都興王府(廣州)。後梁貞明三年(917),清海、靖海兩軍節度使劉岩立國,國都廣州。國號初名大越,年號乾亨,次年改國號為漢,並在廣州地區設置咸寧、常康二縣, 以模仿帝都長安[16] ,史稱南漢。
1680年,南明紹武帝朱聿謫在廣州建都;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特指廣州這座城市。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政府實行「一口通商」,廣州成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外國商人來華交易,都要找指定的行商作為貿易的代理,這些指定的行商所開設的對外貿易行店,就是「十三行」。[23]
1842年,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開通廣州為港口。1860年8月,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
廣東開始洋務運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廣州同文館的建立。廣東第一家洋務企業是廣州機器局。[24]
廣州天河之夜(8張)
武昌起義後,廣州的新軍也准備反正,17日,廣東軍政府正式宣布成立[25-26] ,1917年孫中山發動了「護法運動」,11月10日孫中山成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孫中山被選為海陸軍大元帥,這是孫中山第一次在廣州建立的政權。1918年成立廣州市政治公所,廣州開始以省會設市。
1921年2月,廣東省議會通過《廣州市暫行條例》,並於同年2月15日公布施行,廣州市政廳正式成立,並由孫科任首任廣州市市長,廣州市乃成為全中國第一個「市」。1921年成立的廣州市政廳, 才特指廣州這座城市[18] 。
1923年,孫中山聯合多方力量,驅逐陳炯明叛軍,再次回到廣州,重建大元帥府,第三次在廣州建立革命政權。1925年6月24日,國民黨中央議決改組大元帥府,1925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7月改廣州市政廳為廣州市政府。[27]
1931年,黨內胡派、汪派、桂系、孫科等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非常會議」,彷照孫文護法戰爭時的做法,在廣州另立政府,廣州「國民政府」在1931年5月28日成立。1938年10月21日,日本侵略軍佔領廣州,開始了長達7年的淪陷時期。
1910年廣州規劃圖
1945年9月16日,廣州宣告光復。民國時期時期是八個特別市之一(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島、漢口、重慶、廣州),1948年《中華民國憲法》公布後,又改稱直轄市。1949年,解放軍解放南京後,南京國民政府南遷廣州,李宗仁將其總統府設在華南師范大學內。
1949年10月14日解放廣州,解放後撤銷特別市。一度為中央直轄市。1950年改為中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4年劃歸廣東省領導,為省轄市[28] 。 1983年2月,廣州實行計劃單列。1993年,國務院決定撤銷省會城市的計劃單列。
Ⅷ 廣州歷史發展進程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擴建廣州城,將宋三城(子城版、東、西兩城)合並,並權開拓北城800餘丈,城牆橫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層高樓以壯觀瞻。建築有雄鎮海疆之意,故名鎮海樓。
廣州城的歷史上,除了鎮海樓,沒有哪座建築能夠在漫長的6個世紀中都穩居「城標」的寶座。廣州博物館館藏的《十三行油畫》,畫面描繪了清代廣州十三行商船雲集的繁榮景象,商館右後方不遠處的一座紅色五層高樓格外顯眼,這就是鎮海樓。藏品中還有一張外國明信片,圖片的主體就是清代的鎮海樓。
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鎮海樓就是外國人眼中「廣州」的象徵,進一步引申,也就是「中國」的象徵。自明代起,漂洋過海的外國商船,一過獅子洋,經虎門北上,沿途可見蓮花塔、琶洲塔、赤崗塔。駛近廣州城外,望到高聳在越秀山上的鎮海樓,便知到了廣州。
Ⅸ 在廣州怎麼申請保障房
廣州市申請保障房條件 1.廣州市保障房申請條件每一住房困難家庭或者單身居民只能申請購買或者租賃一套保障性住房,或者選擇申請貨幣補貼。已婚居民應當以家庭為單位申請住房保障。 2.廣州市保障房申請條件住房困難家庭或者單身居民申請租賃保障
Ⅹ 經濟適用房的發展歷程
"經濟適用住房"這一提法可追溯到1985年,當時國家科委藍皮書"城鄉住宅建設技術政策要點"中曾提及,"根據我國國情, 到2000年爭取基本上實現城鎮居民每戶有一套經濟實惠的住宅"。1991年6月,國務院在"關於繼續積極穩妥地進行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文件中提出,"大力發展經濟適用的商品住房, 優先解決無房戶和住房困難戶的住房問題"。1994年國務院"關於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文件中提出了實施國家安居工程的方案, 開始了以安居工程[1]為主要形式的經濟適用住房的建設。1998 年,中國面臨亞洲經濟危機的沖擊,對外貿易形勢惡化,國家力圖擴大內需來刺激經濟增長,住宅產業受到廣泛重視。同年7月,國務院的"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 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住房供應體系"。至此,將經濟適用住房建設作為經濟增長點和解決城鎮住房問題以國家政策的形式被確立下來。建設部頒發的《城鎮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管理辦法》是經濟適用房政策的綱領性文件[2]。1998年進行的房改,對於全體中國城市居民繼而是全體人民都成了一項具有歷史性轉折的政策。房改政策取消了過去的福利分房,取而代之的是名為"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住房供應體系"。國務院下發的《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的初衷是:城市中的大部分家庭都由政府為他們提供經濟適用住房,開發商所建造的商品房約占供應總量的10%~20%。23號文旨在強調房屋公共產品特性,同時強調政府在其中的責任。經濟適用住房的出現,一方面是為了解決城鎮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另一方面,以住宅為主導產品群對上游及下游產業多個物質生產部門具有極強的關聯度,可帶動國家經濟增長。在經濟適用住房發展了12年後的今天,可以明顯感受到就是現實的經濟適用住房房屋供給比例和目的已與23號文的初衷相距甚遠了。2008年11月,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央推出了在未來3年增加4萬億元投資的財政刺激計劃,其中9000億元是增加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其中經濟適用住房投資佔6000億元,經濟適用住房作為保障性住房的一項最讓人民心裡有保障的民生工程,確實能為中低收入者排憂解難。作為我國住房供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適用住房擔負著解決我國大部分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的任務,在住房供應市場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經濟適用住房政策和價格的合理性關繫到能否解決大多數家庭住房問題的關鍵。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體的多層次城鎮住房供給體系,也是我國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