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選址分析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一:投資前調查
通過商圈調查,對商圈內的顧客的消費能力和商業動向予以分析。對顧客的消費能力調查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有關該地區消費者的生活特性、消費習慣的資料;2.人口結構,包括現有人口的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及人口密度、增長速度等基本情況;3.家庭戶數及構成,包括家庭戶數總數的變動情況、家庭人口的增減狀況;4.消費者的收入水平,包括個人及家庭的收人情況。5.消費者的消費狀況,包括消費者的消費水平、消費購買力情況及消費意識。
二:競爭情況
主要了解市場競爭對手的情況,包括競爭對手的商場類型、位置、數量、規模、營業額、營業方針、經營商品及服務對象的階層等等
三:所在地區客流情況
主要調查分析商場所在地的客流量、客流的狀態、方向、速度、客流的目的以及本店的吸收量。
四:交通情況
店鋪選址必須調查交通情況,要考慮距離車站的遠近、道路狀況、車站的性質、交通聯結狀況、搬運狀況及流動人員的數量和質量等。
五:周邊情況
著重調查周圍有無市場、娛樂街,是不是商業集中區或居民區,這些因素影響著店鋪店址的選擇。
六:基礎設施情況
對以上這些因素,商場在設立之前,必須進行詳盡的調查研究,掌握所有可能對商場產生的有利或不利影響因素,並以發展的觀點分析商場布局的選擇,以正確預見未來。
店鋪選址成功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商家需要思考全面,考慮到影響店鋪選址的所有因素才能夠成功選址。以上分享只是作為一個參考,各位投資商可以多多學習,不可錯過。
㈡ 國外選址方法研究現狀
近十年來,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德國、挪威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相繼發布了CO2地質封存選址指南,並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一定數量的成功封存案例,標志著CO2地質封存選址方法研究不斷趨於成熟。最近,美加兩國的科學家正在聯合制定CO2地質封存的國家標准。
一般而言,CO2地質封存場地選址通常包括2~3個階段,即場地初步篩選、場地選擇和場地初步描述。各國的選址研究在階段劃分上雖略有不同,但實質內容極其相似。不管劃分為幾個選址階段,其實質問題主要是解決封存量、儲蓋層屬性、安全評估、成本,以及場地地質特徵、地球化學和岩土力學評價、風險評估、監測、運輸等相關問題。在場地屬性表徵與評價方法方面,多是根據選定的指標按權重賦值評價。
在CO2封存選址評價因子研究方面,通常認為最重要的因子包括4個方面:封存容量、可灌注性、長期運行的安全風險和經濟性。
CO2地質封存目標儲層主要定向於3種類型目標儲層,即已經枯竭和正在枯竭的油氣藏、深部鹹水層和因技術或經濟原因而棄採的深部煤層。其中,油氣藏封存CO2的研究,旨在實現CO2封存與石油增採的雙贏(Metz et al.,2005)。
使用CO2提高石油採收率(CO2-EOR,下同)已經有近40年的研究歷史。加拿大Weyburn油田是目前世界上將CO2地質封存與提高石油採收率相結合比較成功的案例。Weyburn油田位於加拿大Saskatchewan省Williston盆地中北部,面積約180 km2,原油儲量約14×108t。Weyburn油田CO2-EOR項目是加拿大能源公司的商業項目,注CO2提高石油採收率的方案於2000年9月在19井陣中首先進行,初期注氣量為每天269×104m3。目前的注氣量為每天339×104m3。其中,每天有71×104m3的CO2通過生產井進行再循環。該項目通過把加壓的CO2氣體注入油田儲層中提高了石油採收率,通過綜合監測,查明了CO2注入儲層後的運移規律,從而為建立長期、安全的CO2地質封存技術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例。
盡管CO2-EOR的初衷並不是為了封存CO2,但是CO2-EOR的成功實施間接證明已經枯竭和正在枯竭的油田是不錯的CO2地質封存場地,而且在技術和經濟上都是可行的(Brown et al.,2001 ;IEA GHG,2006)。關於油氣藏CO2的地質封存選址問題,將在第四章詳細討論。
由英國石油公司(33%)、阿爾及利亞國家石油公司(35%)和挪威國家石油公司(32%)合資而成的In Salah Gas公司,從2004年開始在阿爾及利亞Krechba氣田開展了注CO2提高天然氣採收率(CO2-EGR)項目,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將CO2封存於天然氣藏中的項目。預計在設計年限內,累計CO2地質封存量可達到0.17×108t。該工程由4個生產井和3個灌注井組成,通過1.5 km的水平井將CO2灌注至背斜構造中滲透率只有約0.5×10-3μm2的砂岩儲層內(Riddiford et al.,2004)。這一滲透率水平的砂岩儲層在歐洲、北美和中國大陸都有相當廣泛的分布。
假設地下深部的煤層具有良好的滲透性,且這些煤層以後不可能被開采,那麼該煤層也可用於CO2地質封存。向某些不可開採的深部煤層中灌注CO2,利用CO2在煤表面的被吸附能力是CH4(甲烷,下同)的2倍的特點來驅替吸附在煤層中的煤層氣,可以在實現CO2地質封存的同時,達到提高煤層氣採收率(CO2-ECBM,下同)的目的(Wong et al.,2006)。
目前,在煤層中封存CO2並提高CH4生產的方案仍處在示範階段。另外,如果把CO2灌注到較淺的煤層里,首先驅替出淺部煤層中的CH4,既可以充分開采利用淺部煤層中的煤層氣,同時又可以有效地避免發生煤礦瓦斯爆炸的危險。但在採掘這些煤的過程中,煤層吸附的CO2又會重新釋放到大氣環境中,還是無法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的。關於煤層CO2地質封存選址問題,將在第五章詳細討論。
根據國內外科學家的研究(Metz et al.,2005;Li et al.,2009),在所有可能的CO2地質封存選項中,深部鹹水層CO2地質封存在全球具有最大的規模潛力。關於深部鹹水層CO2的地質封存選址問題,將在第六章詳細討論。本節和下一節重點對國內、外深部鹹水層CO2地質封存選址研究現狀進行概括和總結,以便給讀者一個整體的概念和理解。
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的北海Sleipner項目是世界上第一個商業規模的CO2深部鹹水層封存項目,而且這是一個離挪威海岸約250 km的離岸CCS項目。在鹹水層中,Sleipner天然氣田每年可以封存大約100×104 t的CO2。自1996年以來,該封存場地還沒有發現過任何CO2泄漏的現象,其成功的運行已證明深部鹹水層CO2地質封存在技術上是可行的(Metz et al.,2005)。
深部鹹水層CO2地質封存和沉積盆地的研究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這在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已經有很長的研究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90年代以後得以迅速發展,隨著以氣候變化為核心的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目前世界各國對CCS(CO2的捕集和封存)或者CCUS(CO2的捕集、利用和封存)表現出極大的關注。美國、歐盟、挪威、日本、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都制訂了相應的研究規劃,開展CCS/CCUS技術的理論、試驗、示範及應用研究(Bachu,2008;Bradshaw and Cook,2001;Holloway,2005;IEA GHG,2007;Socolow,2005;新ェネルキ一 ·A業技AA合A発AA,2002)。其中,挪威針對CCS中的封存環節,提出了一個頗為全面的關於CO2地質封存場地選擇和資格鑒定方面的指南(Det Norske Veritas,2009)。另外美國的科研規劃、組織實施較為周密完善,並制訂了詳細的技術路線圖,而日本的研究規劃在考慮地震與活斷層方面最為縝密(Li et al.,2003a;National Energy Technology Laboratory,2010;OECD/IEA,2010)。
加拿大科學家Bachu認為,評價一個沉積盆地的CO2地質封存潛力時有幾個標准必須考慮到,即它們所處的構造背景和地質特徵、盆地地熱特徵、地卞水的水動力特徵、盆地的油氣潛力和成熟度、基礎設施和交通等經濟因素,以及社會政治條件。如果考慮上述條件和氣候條件、交通便利性、基礎設施以及CO2捕獲和灌注成本的話,適宜CO2地質封存的沉積盆地的范圍將會顯著地減少。
Bachu在借鑒高放射性核廢料封存評價條件的基礎上,從區域構造、盆地幾何形態、地質條件和油氣潛力等方面,提出了一個盆地級別的CO2地質封存適宜性系統化評估體系。該體系包括15個評價指標,每個指標在體系中賦予明確的權重,通過對每個指標賦予不同的權值(5個不同的權值選擇)來為不同的盆地進行打分,從而確定評價盆地的適宜性和潛力。在15個評價指標中,只有板塊構造和地質特徵與盆地的力學穩地性緊密相關。這個評價方法非常靈活而且易於計算,因為它允許同時變化各指標在體系中的權重(相對重要性)和每個指標的具體賦予的權值(絕對重要性),而且所有的運算都是簡單的多項式操作。Bachu根據加拿大Alberta盆地的實踐應用驗證了該評價體系的可行性(Bachu,2003)。關於Bachu選址方法的詳細介紹參見本章第四節國外典型選址案例。
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Geoscience Australia)在Bachu提出的CO2地質封存潛力與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面向盆地級別的評價篩選出了20項指標,據此將澳大利亞適宜封存CO2的盆地進行排序並編制了相關圖集,但未研究過大比例尺場地級別的評價指標(Gibson-Poole et al.,2008)(Rick Causebrook's Talk at CAGS 2010)。CO2 CRC於2008年發布的《CO2封存項目封存容量估計、場地選擇與場地表徵》(Storage Capacity Estimation,Site Sel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for CO2 Storage Pro-jects)報告中的選址方法使用了Gibson-Poole推薦的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的場地表徵工作流程的修正版和Bachu推薦的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沉積盆地級篩選標準的修正版。Van Ruth等利用一種名為FAST的評價技巧研究了澳大利亞Gippsland盆地灌注CO2過程中斷層再激活的可能性(Van Ruth et al.,2006);Rogers等研究了澳大利亞Otway盆地Port Campbell Embayment處斷層再激活的可能性(Rogers et al.,2008)。關於澳大利亞Otway項目的基本介紹參見本章第四節國外典型選址案例。
自2003年出版以來歷經多次修改,英國地質調查局出版的CO2鹹水層封存的最佳實踐一書(Best Practice for the Storage of CO2 in Saline Aquifers-Observations and Guidelines from the SACS and CO2STORE Projects)最新一版,它關注了鹹水層封存的所有方面,包括理想儲-蓋組合的識別、封存容量估計、注入流體模擬、地球化學和地質力學的場地表徵、場地施工、成本估算、運輸需求、監測計劃的設計和基於監測數據的歷史匹配,以及安全和風險評估程序等。最新一版通過案例展示CO2鹹水層封存研究的細節,這些案例包括挪威近海的Sleipner項目、丹麥陸上/離岸的Kalundborg項目、挪威近海的Mid Norway項目、德國陸上的Schwarze Pumpe項目和英國離岸的Valleys項目(Chadwick et al.,2008)。
法國地質調查局的Grataloup等認為一個合適的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場地的選擇必須滿足4個優先目標,它們分別是:(1)存儲優化,也就是容量和可注性;(2)風險最小化;(3)法規、環境的制約、現有的土地利用和地下利用的考慮;(4)經濟和社會方面的考慮。Grataloup等建議的選址方法中把滿足四個優先目標的選址指標分為關鍵性指標(killer criteria)和場地限制性指標(site-qualification criteria)。這些指標的組合將幫助甄選出最合適的潛在場地。Grataloup等把這一多級評價方法用於了巴黎盆地的PICOREF研究區的深部鹹水層的潛力調查(Grataloup et al.,2009)。
德國地質調查局的Meyer等2008年報告了德國東北部一個潛在深部鹹水層CO2封存場地的地質特徵、區域評價和選擇的實際操作過程(Meyer et al.,2008)。關於Meyer選址過程的詳細介紹參見本章第四節國外典型選址案例。
李琦等借鑒日本核廢物的地質處置評價思想,提出了考慮CO2地質封存的場地評價思路,結合日本地震、火山頻發的地質特徵提出了CO2地質封存的力學穩定性評價流程,並且重點研究了CO2封存下斷層的穩定性評價體系和計算方法(Li et al.,2002,2003a;Li et al.,2006)。李小春和李琦結合日本的排放源特徵和CCS經濟模型,提出了考慮日本地質力學特點的鹹水層封存的場地選擇和評價方法(Li et al.,2003b;Li et al.,2005)。二者共同把其中的部分方法引入到中國的CO2深部鹹水層封存的選址評價中,並在中國第一個全流程CCS示範項目——神華鄂爾多斯每年十萬噸CO2深部鹹水層封存的選址中得到了應用。
美國科學家Friedmann認為,在美國有充分的技術儲備和知識積累來選擇安全的CO2地質封存場地,並在考慮斷層和鑽孔等主要災害誘發通道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CO2地質封存選址的決策性建議(Friedmann,2007)。
美國科學家Oldenburg提出了一個基於健康、安全、環境風險條件下的CO2地質封存場地選擇方法和計算框架。該評價方法基於CO2泄漏風險的假設並依賴於CO2地質封存場地的3個基本特徵:(1)主力儲層結構的實際封存潛力;(2)主力儲層泄漏後的次級封存潛力;(3)主力儲層泄漏、次級儲層失效時,泄漏CO2的稀釋和驅散潛力。該評價體系從主力儲層的封閉性、埋藏深度、封存潛力,次級儲層的封閉性和封存潛力,以及CO2泄漏後地表特徵、水文地質條件、泄漏通道等方面出發,將相關評價因子陣列成電子表格,用戶在該表格里輸入代表專家觀點或者已發布的帶有不確定評價信息的權值即可進行評價。Oldenburg根據加利福尼亞3個場地的實踐應用驗證了本評價體系的可行性。同時指出通過應用更詳細的場地數據或者模型結果能夠改進和擴展該評價體系(Oldenburg,2008)。關於Oldenburg選址體系的詳細介紹參見本章第四節國外典型選址案例。
美國國家能源技術實驗室(National Energy Technology Laboratory ,NETL)根據CO2地質封存場地選址受到的自然地理條件、氣候條件、地質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交通運輸條件以及工程技術條件等約束限制,提出場地選址可以從地質條件、社會經濟適宜性、調控數據分析、場地適宜度分析和模型開發技術等5個方面來建立選址的邏輯結構指標體系(圖1-1)。深部鹹水層地質封存的選址指南可以歸納成表1-2所示的各項指標單元(National Energy Technology Laboratory,2010)。圖1-1和表1-2中的各項評價單元雖然眾多,但是最重要的評價因子包括以下4個方面。
(1)封存容量:潛在的封存場地能否提供需要的封存容量?
(2)可注性:潛在的封存場地能否滿足給定的灌注壓力或灌注速率?
(3)長期的安全風險:被封存的CO2能否長久安全地被圈閉在深部鹹水層中?
(4)經濟性:深部鹹水層CO2封存項目是否經濟上可行?
圖1-1 CO2地質封存場地選擇的決策流程圖(據NETL,2010,略有修改)
表1-2 美國國家能源技術實驗室場地選址的指導方針
續表
從圖1-1和表1-2中可以看出,模型的發展和集成度是評價目標靶區的關鍵決策工具,通過各種場景的數值模擬和歷史匹配,可以最大限度地達到數據同化的目的,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選址過程中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在最大限度地增加灌注量的同時確保場地的安全性。
㈢ 選址專員 是做什麼的
選址專員是負責以下職責:
1、負責所轄區域的新店選址及市場調研工作;
2、熟悉所轄區域的風專土人情、市場環屬境;
3、具有較強的責任心,能吃苦耐勞,適應經常性出差;
4、熟悉店面選址的相關談判條件,能與開發商進行項目初期的方案及合作意向的談判;
5、掌握租賃合同中相關的法律、法規,與房東洽談時能規避法律風險,保障公司權益;
6、能夠利用相關數據對預選址作出詳細分析,及時做出選址報告,給公司做參考。
(3)保障性住房選址年度實施評估及選址模型研究擴展閱讀:
選址是指在建築之前對地址進行論證和決策的過程。
選址專員崗位要求:
1、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誠信做人,誠信做事,綜合素質高;
2、工作認真負責,積極主動,吃苦耐勞;
3、組織、協調、溝通能力強,具備一定的公共關系處理、談判技巧;
4、對相關信息的敏感度強、把握能力強;
5、有良好的團隊精神,較高的服務意識;
6、熟悉商鋪房產市場,具備房地產開發、選址、評估經驗;
㈣ 供應與選址問題 數學模型參考答案
哎..要親命了 這不是例題么
下邊那個是老師給我們的課件...大概第6頁您可以看到
㈤ 保障性住房的主要問題
2013年10月,住房問題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的一個側影。建設和完善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均衡發展的客觀要求。這四個關系的提出,對於解決住房問題具有指導意義。
在保障性住房問題上,地方政府當前重建設、輕管理現象非常普遍,導致保障性住房面臨六大突出問題。 現行住房保障政策都是以規范性文件形式發布的,雖有一定效力,但未形成法律制度約束。雖然中國於2005年發布《城鎮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請、審核及退出管理辦法》,但因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管控效用並不大。
從國際經驗來看,許多國家都是通過立法,在法律層面上確定嚴格准入及退出機制管理,實施有效的動態監管,保障了政府公共資源的分配公平。
所以說,在立法上健全保障性住房的動態管理機制,是住房保障工作得以正常運轉、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公平得以體現的根本性措施。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停止福利性住房分配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和房改的深化,我國房地產市場快速成長,住房建設快速發展,城鎮居民的住房條件明顯改善,特別是近幾年來保障性住房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
與商品房相比,保障性住房制度還很不完善,致使有人開始懷疑這項舉措的推行。保障性住房成為「雞肋」的現象,主要是由於保障性住房無法像商品房那樣有高額的「賣地」款可得,反而要政府倒貼配套資金。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在建設保障性住房的過程中,將保障性住房建在了位置偏遠房源不好的地方。 「十二五」期間新建3600萬套保障房的宏大計劃。然而頻頻曝出多地保障房入住率不高。究其緣由,申請門檻偏高、選址偏遠、配套設施滯後等,恐怕是主要原因。
隨著各地適時調整申請門檻以及配套設施的逐步完善,保障房空置率較高的問題有望得到逐步解決。同時也要看到,空置率較高的問題雖可改變,但選址偏遠、大規模集中連片建設的現象卻難以在短期內改觀。 從長遠來看,這種空間布局有可能引發各種深層次的社會問題,比如「居住隔離」現象。作為一種常見的城市病,居住隔離是指由於種族、宗教、職業、生活習慣、文化水準和財富差異等原因,導致不同社會群體居住在不同層次的社區中,進而產生隔離,甚至演化為歧視和敵對。
二戰結束後,英法等西方國家為了緩解住房短缺的局面,陸續建設了大量的公共住房,然而由於建設和規劃布局中存在的種種弊端,最終誘發和加劇了居住隔離,這一現象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引起關注。
㈥ 關於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有什麼好的建議
一、住房保障尚未立法,執行中缺乏約束力、強制力
按照《國務院關於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及住建部等部門的有關政策及規章,各地應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保障性住房政策。但經調查,全國大部分地區所出台的住房保障政策是以行政管理部門規章形式出台,而不是以政府文件或地方性法規形式出台,而且國家也尚未出台住房保障法,導致對社會及政府相關部門缺乏約束力、強制力和執行力,對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撐點。各地保障性住房體系在工作機制、工作體制運轉模式上良莠不齊。大部分地方政府住房保障的機構為臨時、非政府管理部門,尤其是基層實施部門,存在機構不健全,人員、經費不足等問題。
二、住房保障資金得不到有效保障
按照《國務院關於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各地最少應按上年土地出讓金凈收益的10%,以及公積金增值收益(扣除貸款風險准備金及管理費)計提住房保障資金,並進行專戶管理。但從全國各地審計情況來看,個別城市因地方財政資金困難等原因沒有按規定足額提取,致使住房保障資金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保障性住房選址困難
多份文件均對優先供應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有明確的規定,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個別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供應上執行政策的偏差很大,用於商業開發的建設用地地段、市政及生活服務設施均有較大的競爭優勢,而用於保障性住房的建設用地鑒於價格問題,選址大多偏僻,交通、學校、醫療等市政、生活服務設施不齊全,導致一部分低收入居民好地段的房子買不起,偏僻的保障性住房不敢買的窘境。
四、退出機制缺乏法律方面的支持
對享受保障性住房的家庭,在日後不具備享受保障性住房條件時如何退出保障性住房,缺乏法律方面具體規定,導致全國普遍存在退出難的問題。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體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切實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實現「住有所居」的目標,僅依靠政府的行政能力和行政手段是遠遠不夠的,加快《住房保障法》的立法進程,完善立法程序的及時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極其重要。建議如下:
(一)要盡快立法明確相關部門職責。住房保障體系的建立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土地、規劃、財政、民政、房產等一系列政府職能部門,建議應盡快立法明確相關職能部門在住房保障方面的工作職責,進一步強化執行力度和監督力度。
(二)要保證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的供應。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的供應上要真正體現「惠及民生、讓利民生、保障民生」的理念,要認真研究,精心組織,確保予以優先供應;保障性住房用地選址要充分考慮地段、市政配套設施及生活服務設施完善、齊全。
(三)要立法確保住房保障資金的籌集和落實。立法明確各地最少應按上年土地出讓金凈收益的10%足額提取住房保障資金,利用公積金增值收益(扣除貸款風險准備金及管理費)計提住房保障資金,並進行專戶管理,實行專款專用;對未依法落實保障資金的地方政府及挪用、佔用保障資金的相關部門,要明確責任追究辦法和監管措施。
(四)要立法明確住房保障退出政策。完善各類保障性住房申請、審核、公示、復核、退出等制度;對符合保障性住房條件的人員,在日後復核不具備條件時,應立法明確退出辦法及對拒不退出人員的處罰辦法,並明確處罰執行部門,在法律層面上提供具體操作規則和有效支持依據。
(五)要建立健全住房保障監管機制。建立多渠道的住房保障監管機制。建立責任制,採取年初簽訂目標責任狀,年底績效考評的辦法檢查住房保障任務落實情況;人大、政協對住房保障過程予以全程監督,並聘請社會各界監督員、中低收入家庭人員參與日常考核;利用媒體及網路載體公示各地方政府住房保障任務執行情況、住房保障項目選址及建設情況、住房保障家庭申請審核情況、住房保障資金落實及使用情況等信息,保證住房保障政策公開、公平、公正性;對虛報、瞞報、弄虛作假等手段騙取住房保障的,明確處罰手段、操作細則及執行處罰的部門。
(0)
㈦ GIS專業前景好嗎
GIS專業的前景不是很好,一些優秀的畢業生可以去研究所從事本專業相關工作,內但是大多數都沒有辦法找到本容專業相關的工作,只有轉行。
1992年Goodchild提出的,與地理信息系統相比,它更加側重於將地理信息視作為一門科學,而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實現,主要研究在應用計算機技術對地理信息進行處理、存儲、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過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7)保障性住房選址年度實施評估及選址模型研究擴展閱讀:
專業要求
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團結協作精神、溝通表達能力、審美與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身體與心理素質,樹立正確的自然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高等數學、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及地球科學的基本理論;掌握衛星遙感原理、遙感圖像的計算機處理和地學信息提取的原理與技術;掌握地理信息系統的基本原理,熟悉地理信息系統的系統設計、集成與空間分析方法及工具軟體的綜合使用。
3、了解地球信息科學領域的前沿問題;具有熟練地運用3S技術解決城市與環境科學中的信息採集、分析處理和地學應用中相關技術問題的能力;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有關信息的方法。
㈧ 中國集體經濟的最新目錄
西部沿邊地區創新對外開放模式研究杜瓊25-26社會轉型期山西經濟發展的路徑探討——基於「熵理論」視角王素萍;謝慧峰27-29小城鎮房地產業發展研究——以長沙市為例曾鋒;陳敦旭;毛欣欣29-32湖湘文化與湖南經濟耦合力的構建李芳;王超33-34我國應對「中等收入陷阱」策略研究許林34-35廉租房建設的公共政策分析鄒樹彬36-37低碳經濟實證及對策研究——以雲南為例梁萍37-38如何加強內部控制建設——以地勘單位為例楊岩39-40模具技術在循環經濟中的作用——以鋅基合金為例陳勇40-41區域不平衡發展及成因分析——以合肥經濟圈為例欒貴勤;陳雨卉42-44試論交通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助推作用付霞44-45戰略研究中國製造業企業跨國經營的技術創新戰略劉曉燕;鄢玲46-47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策研究——基於實施《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的視角李瑛;鮑安;司林波;劉天偉48-49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基本方針探討——以中原經濟區為例張婉琳50-52我國保險公司治理監管研究李玉英;朱璐華52-53對保障性住房融資模式的設想洪海霞54-55改革論壇淺談營改增對交通運輸業的影響劉敏55-56管理創新關於企業心本管理的思考 蘇營營57-58中小民營企業的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吳有斌59-60城市管理信息化初探 付躍超61-62事業單位改革的發展方向淺析 鄭新偉;朱豐華63-65Lingo軟體對發行基金調撥分中心選址模型的作用——以新疆為例 陳磊65-66芻議企業強化經濟管理工作的方法與對策 劉暢宇67+109經營之道企業執行力問題研究 於樹東68-69企業電子商務系統評價方法研究 鍾欽;樊重俊69-70學術探討我國麥克米倫缺欠現象的政府扶持行為研究 胡靜71-72新地理經濟學的發展研究 楊婷婷73-74儒學與信託業 陶春喜75-77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現代化研究——以大類招生為例 陳春蕾;於峰;張磊77-78財稅金融對獨立審批人制度在農信社運用的思考 馬占平;孫建勝79-80小額貸款公司改制為村鎮銀行的控股權分析 李婷婷;朱夢佳;趙磊81-82淺析企業籌資風險及其對策 魏天波83-84探討中國金融業經營制度——基於分業經營與混業經營的比較 周旭;白程赫85-86淺議信用卡分期付款業務的發展 孫垚;阿孜古麗·玉素甫87-88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分析 姚太海;卿松89-90資本結構視角下的再保險行為分析 鄧勇91-93電子信息板塊上市公司的財務危機預警 富芳芳93-95包容性增長視域下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探索 田利軍;宋殿清96-99論市場化改革中的地方財政競爭 章曉雯99-100淺析個人貸款潛在風險 王婧101-105擔保公司業務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孫美茹105-106商貿流通農產品流通渠道中突發事件對價格的影響分析 周三元;赫利107-109經濟與法校企合作法律制度建設研究——以高職院校為例 張義;叢旭110+117人力資源管理我國實行人力資源會計的可行性分析 趙捷111-112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的實現 史彬113-114淺談國有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 喬玲玲114-115權變思維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以醫院為例 齊珊莉116-117文化產業地區形象塑造中的旅遊解說系統建設 王媛媛118-119農業會展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以山東為例 吳林華120+162財務管理淺析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風險的防範與控制 岳惠琴121-122生產企業物流管理流程對財務核算的影響 賈冬寧123-124民營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問題探析 劉熠125-126淺談對工業企業財務會計發展的分析 周牧今;王厚容126-127淺談事業單位財務核算中心管理和監督 付艷玲;王文輝128-129加強監督 完善管理——新形勢下農村財務管理的探索與實踐 庄延年129-130新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執行的進一步探討 崔立賢131-132現代網路技術在企業財務審計中的應用 智建成133-134企業集團資金集中管理模式的運用 邱曉莉135-136淺析工程造價管理控制因素及思考 王艷玲137-138論事業單位內部會計控制 東生炳138-139淺談基建項目管理審計——以高校基建為例 何濤140-141論財務控制制度的構建途徑——以醫院為例 孟建榮141-142淺談企業財務風險防控管理 王冬青143-144電力企業內部審計漫談 吳寧144-145關於審計機關開展績效審計的思考——以縣級為例 薛麗麗146-147淺析我國審計機關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 鄭波147-148科技研發電網企業生產自用電問題研究 張俊傑;王齊斌149-150港航信息服務平台構建研究——以寧波為例 賈春梅151-153關於應急物資管理系統軟體的設計研究 黃永欽;陳高其;楊立明154-155職教培訓新媒介下員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論 劉春鳳156-157基於創意經濟下的大學生創業模式研究——以地方經濟管理本科專業高校為例 宋繼華;李強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