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待業期間算一次性住房補貼金無職稱這部分嗎
住房補貼屬於員工福利費,在現金流量表中計入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其中管理費用的福利費項。這里,不論是個人承擔部分還是單位承擔部分均在此提現,不必分開計入。
⑵ 如何將住房公積金和住房補貼的現金提取
住房公積金是可以取走。
准備資料:首先要准備原單位退休證明,個人身份證、戶口本。
詳細原因:
本人攜帶單位退休證明,個人身份證、戶口本到單位辦理住房公積金所在的公積金管理中心辦理;
工作人員會對你提交的材料進行審核,確認無誤,會叫你去繳納公積金的銀行創口辦理公積金儲蓄卡(公積金中心有銀行窗口);
材料審核一般是五個工作日,審核通過可以直接到公積金管理中心提取。
總結:住房公積金可以取出來,本人到所在的住房公積金管理處問他們現在如果提取住房公積金需要那些手續,但前提是本人的住房公積金得交夠1年以上。
⑶ 五險一金中的一金包括住房維修基金和住房補貼嗎
「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積金。是沒有包括住房補貼或者租房補貼的,住房補貼是單位另外的福利,並不是每個單位或者公司都有,不過住房公積金法定上是強制性繳納,單位必須為員工搬來的。
⑷ 住房金政府怎樣補貼
一、住房公積金的定義:
根據國務院《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規定,住房公積金是指國家機關、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城鎮私營企業及其他城鎮企業、事業單位及其在職職工繳存的長期儲金。
二、住房公積金的補貼額:
職工的住房補貼額:向職工發放的住房補貼額等於每平方料建築面積補貼額與該職工的住房補貼面積的乘積。無房職工的補貼面積,按規定的住房補貼面積標准計算。職工的住房補貼由雙職工家庭所在的雙方單位合理負擔。發放住房補貼應考慮建立在住房公積金制度前的職工工齡。職工工齡住房補貼額原則上要低於《國務院關於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規定的出售公有住房的工齡折扣額。
三、住房公積金補貼的主要來源:
住房補貼的來源主要有三大塊:一是國家下拔的建房資金;二是單位售房資金(其中還須留足20%至30%的房屋維修基金等);三是單位多種渠道籌集的資金。
四、住房公積金的繳納比例:
職工住房公積金包括職工個人繳存和職工所在單位為職工繳存兩部分,全部屬職工個人所有,兩部分繳存比例現均為職工個人工資的8%。
五、住房公積金發放的原則:
住房補貼發放的原則是: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由各地政府根據當地經濟適用住房平均價格、職工工資、職工住房面積等因素具體確定。
六、住房公積金發放的對象:
住房補貼發放的對象是:行政機關、事業單位的無房職工。已按房改優惠政策購買了規定面積標准住房的職工不享受住房補貼;承租公有住房的職工在自願退出所租住的住房後,可以享受住房補貼;承租公有住房的職工在自願退出所租住的住房後,可以享受住房補貼。職工住房面積未達到規定標準的住房補貼辦法和職工住房面積標准按地方政府規定施行。
七、住房公積金發放的基本形式:
發放住房補貼的基本形式有:一次性住房補貼、基本補貼加一次性補貼和按月補貼等三種形式。
1、一次性補貼方式,在職工購房時一次性發放。
對申請禽一次性補貼的職工應當有工作所限的規定,原則上為25年。未達到規定年限的職工,按實際工作年限內抵扣。工作未滿25年調離本單位的職工,其借支的住房補貼余額由調入單位或本人在調離時一次歸還。
2、基本補貼加一次性補貼方式,按一般職工住房面積標准,逐月發放基本補貼。
⑸ 繳納的五險一金和住房補貼還有企業年金算不算工資收入,就是繳納保險的基數!謝謝!
首先,你這單位福利可真好,五險兩金一補貼,眼饞ing……
其次,你個人繳納的五險一金和企業年金部分應該是要記入繳納社保的基數的。而企業為你繳納的五險一金,住房補貼和企業年金部分不該記入基數。
⑹ 離職時經濟補償金基數沒有包含住房補貼與伙食補貼算不算未按規定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
1、在離職時,如果企業沒有將住房補貼與伙食補貼計算入經濟補償金基數內,是無法在勞動仲裁時要求企業不僅全額支付經濟補償金,還需支付50%額外經濟補償金?
2、但是如果認為用人單位支付的經濟補償金不足的,是可以要求補足的,是否支持補足的請求,要看這個補助的具體的支付方式的。
3、根據《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⑺ 關於換工作時五險一金+住房補貼的咨詢
1. 你的檔案落在哪了?如果你的檔案落在山東青島人才交流中心 ,有關「五險一金」的問題,可以直接咨詢青島人才交流中心。
(1)在5項社會保險中,具有轉移意義的只有養老、醫療和失業3個險種,工傷和生育都屬於「當期交納當期享受」的險種,並不存在轉移的問題。2010年1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出台了《流動就業人員基本醫療保障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規定流動人員跨省就業時,將可據此轉移自己的醫保關系,並劃轉個人賬戶資金,且於7月1日起實行。《暫行辦法》規定,從2010年7月1日開始,流動人員跨省就業時可以轉移自己的醫保關系,個人賬戶可以跟隨轉移劃轉。除醫保關系可跨省轉移之外,隨參保人身份的變化,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3種不同類型的醫療保險關系,也可互相轉移。進城打工的農民工,可在就業地參加當地的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回農村後可帶回,轉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而且不會中斷。
就具體辦理手續而言,醫療保險轉移比養老保險轉移更加簡單。根據《暫行辦法》的規定,當勞動者離職之後到新城市就業,即可加入當地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就業地社保經辦機構將通知原就業地社保經辦機構辦理轉移手續,勞動者不再享受原就業地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待遇,原就業地在中止參保手續的同時出具參保憑證備查。
同時,個人賬戶余額通過保險經辦機構轉移。這意味著,只要你在新就業地參保醫療保險時提供足夠真實的參保信息,那麼所有醫療保險關系轉移的事情你都不用再費心了。
失業、工傷及生育保險:不能「全國通」
(2)2009年12月底,政府出台了《關於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讓養老保險轉移實現了「全國漫遊」,這解決了困擾養老保險制度10多年的無法轉移之痛。
按照這個暫行辦法,養老保險關系轉接將採取「雙轉移」模式,其中個人部分全額轉移,統籌部分轉移繳費基數的12%,相當於統籌部分的60%。如果某員工每月交費基數是5000元,那麼單位為其交納的社會統籌部分是1000元,個人交納額為400元。轉移時,他可以把社會統籌的60%(即600元)、個人賬戶的全額400元全部轉移。
辦理轉移,參保者個人只需兩步:第一步是攜帶包括參保人員居民身份證、解除勞動關系證明、居民戶口簿等相關證明材料,到目前所在地的社保經辦機構列印《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憑證》;第二步是帶齊這些手續,填寫《轉移接續申請表》,向轉移地的社保機構提出轉入申請。此後,就不需要再操心其他事宜,新舊參保地兩地社會部門將處理轉移事項。只要審核通過,參保者將在45個工作日後接收到社保部門完成轉移的通知。
(3)《失業保險條例》規定,城鎮企業事業單位成建制跨統籌地區轉移,失業人員跨統籌地區流動的,失業保險關系隨之轉遷。失業人員失業前所在單位和本人按照規定累計繳費時間滿1年不足5年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12個月;累計繳費時間滿5年不足10年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18個月;累計繳費時間10年以上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24個月。
說到辦理手續,在職職工在本省內或向外省遷移,應到受理其原單位失業保險業務的經辦機構辦理失業保險關系轉移手續。由經辦機構出具職工參保及繳費情況證明,職工憑此證明到遷入地失業保險經辦機構接續失業保險關系,不需轉移資金。
失業人員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在本省內跨統籌地區轉移的,由遷出地經辦機構出具證明,失業人員憑證明和《職工失業保險手冊》到遷入地經辦機構接續失業保險關系,並按遷入地標准領取失業保險金,不需劃轉資金。失業人員跨省遷移的,由遷出地經辦機構出具證明,並劃轉所需資金,失業人員憑證明和資金劃轉手續到遷入地經辦機構接續失業保險關系。
2. 住房補貼已進入到你的賬戶,夠一年後自然可以提取,但錢數可能不足155元。
3. 關於公積金問題你可以有以下兩種選擇:
(1)直接提取公積金;
(2)異地轉移,具體轉移手續可以咨詢所屬地的社保中心12333
就我所知公積金異地購房繳納,只能一次性提取
以北京為例,某員工離開北京到外地工作,如果他在外地的工作單位已為其建立了住房公積金賬戶,那麼他就可以將在北京的住房公積金賬戶內的全部金額,轉移到外地的住房公積金賬戶內。辦理時,該員工需要提供調入單位接收證明、在調入地建立住房公積金的證明、轉入銀行賬號、開戶行名稱、職工本人身份證復印件等相關材料給在北京的原單位,通過原單位的住房公積金經辦人到開戶管理部申請辦理。
如果員工從外地來北京工作,並在北京已經建立新的住房公積金賬戶且繳存住房公積金了,則該員工可以將原公積金轉入北京公積金管理中心,並將單位開戶管理部開具的《住房公積金轉移開戶證明》給外地轉出單位辦理轉移及匯款手續,同時提示轉出單位在匯款單上註明轉入職工的姓名、身份證號碼、轉入單位登記號。
謝謝採納為最佳答案並給分。
⑻ 住房補貼的資金來源
1、國家下撥的建房資金
2、單位售房資金
3、單位多種渠道籌集的資金
⑼ 請問,我可以拿到一次性住房補貼和一次性補償金嗎
這些問題你應該提前都一一解決的,對我們大陸的很多機構,單位的效率和推脫責任的能力之強大我是深有體會,唉,建議你找個律師咨詢清楚,該保護自己的權益就要保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