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漯河市城市建設投資公司怎麼樣
城投是政府單位
㈡ 漯河市源匯區受降路小學的校園建設
自2005年起,漯河市在全市中小學、幼兒園開展了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活動。2005年,漯河市被中華文化經典誦讀全國組委會命名為全國首家「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活動示範城市」。為響應市裡的號召,漯河市受降路小學開展了書香校園的建設。 1、建設三級書香網網路:學校圖書館、班級圖書架、家庭藏書室,學校圖書館由學校根據新世紀教育文庫推薦的書目配齊圖書,班級圖書架由學生每人捐獻一到兩本互相交流閱讀。
2、制定每個年級的讀書計劃,明確必讀篇目和閱讀要求。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每周背1-2篇(首)。
3、制定教師讀書計劃,每學期研讀2-5本推薦書目。 1、「一日五讀」:早晨30分鍾晨讀;上午預備前2-3分鍾誦讀經典詩文;年間自由讀;放晚學前半小時師生共讀;晚上回家與家人共讀(不少於20分鍾作為家庭作業完成)。
2、「師生共讀」時間部分班級可以嘗試「教師每天為學生大聲讀書一刻鍾」實驗,用一段時間為學生讀完整本的書。
3、班級制定「創書香班級」計劃,倡議、指導家長開展「創建書香家庭」活動。成立班級讀書社,讓讀書骨幹發揮帶頭作用。
4、每學期人別舉辦一次讀書徵文活動、讀書知識競賽活動、關於讀書的手抄報展評活動、中華經典誦讀展示活動等,為學生舉辦一次讀書指導會。
5、每年6月份舉辦一次畢業生「奉獻心愛的圖書」活動,由學生寫上閱讀體會和推薦理由,學校組織隆重的捐贈儀式,並代藏到學校圖書館內。6、教師每月用一次周例會時間,以年級組為單位,交流讀書體會,宣讀讀書隨筆,探討引導學生閱讀的方法。每月全校教師用一個晚上的學習時間(1-2小時),以學科為單位圍繞某個專題開展「讀書與課改實驗」沙龍活動。
7、每月分別編印1-2期《----報》(教師版)、(學生版)傳播圖書信息,進行閱讀指導,推薦優秀教師學生,展示讀書成果,推廣先進經驗,傳播獨特體驗,安排部署新一學年讀書活動。一年一個主題,深入持久把讀書活動開展下去。 1、每個班級成立若干個讀書互助小組,小組內每天檢查統計每個同學閱讀的書目和數量,班主任每兩周檢查一次(分散輪流檢查、隨機抽查)。
2、學校項目負責人每月對各年級各班情況進行匯總,在全校師生大會上公布結果。
3、組織各種競賽、展示、展評活動,為師生提供展示交流平台,讓師生、家長獲得成功的愉悅感。
4、設立各利讀書獎,獎勵優秀師生、家長,評選「書香班級」、「書香家庭」。重點辦好9月25日讀書節,大張旗鼓進行宣傳、表彰。 1、成立「營造書香校園」行動領導小組,組長:趙文清,副組長:馬繼紅,組員:安文中、靳玉翠、葉彬政、馬秋慧及各年級主任。
2、「營造書香校園」項目組由副校長馬秋慧主持,教導處具體實施,其他科室協助。
3、學校負責經費保障,購置圖書,提供活動經費。
自活動開展以來,增強了學生的人文知識積累,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水準,有力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效果顯著。
㈢ 2014年漯河市十大民生工程
一、努力改善市政公共設施
1. 實施路燈改造提升工程。提升嵩山路等5條道路路燈亮度;新建、改造文化路南段等4條道路路燈,對嫩江路等背街小巷路燈、「城中村」路燈進行改造。
2. 實施「百個市民休閑健身游園」建設工程,打造10分鍾休閑健身圈,年內投資1300萬元,建成30個游園。
3. 新建50座垃圾中轉站和星級公廁,其中,郾城區、源匯區、召陵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四個產業集聚區20座。
4. 建設福彩公益便民自行車慢行系統,提供公共自行車3000輛,讓群眾免費休閑綠色低碳出行。
5. 調整優化公交車線路,延長部分公交線路營運時間;加快公交車輛更新,提升公交車輛檔次。推進公交IC卡乘車,實行無人售票。
6、加強城市排水系統建設,著力解決淞江新區、雙龍區域、雙匯工業園及老城區雨季「內澇」問題。
二、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安全
7. 強化食品葯品安全監管,嚴厲打擊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提高大宗消費食品安全水平。重點開展以小餐飲店為主的「七小」行業整治,確保整治達標率達到95%以上。
8. 完成市區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覆蓋向城區供肉的2家生豬屠宰企業(雙匯、眾益達)、1家蔬菜批發市場、10家標准化菜市場、10家大中型超市及市區50個大中型飯店、機關事業單位、學(院)校、企業等團體消費單位,從源頭上保障群眾肉菜消費安全。
9. 建設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系統,實現市區建成區所有路口、主幹道、高速路口、橋梁、快速環線、城鄉結合部等區域信號燈、監控探頭全覆蓋。
10. 加強學校周邊環境治理,在市區所有中小學幼兒園設立執勤「護學崗」,重點對「三無」食品攤販違法經營、商販攤點亂佔道路、車輛違法行駛阻礙交通等問題進行專項治理。
11. 探索建立公共資源共享機制。節假日期間開放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學校的衛生間、停車位、健身場地等。
三、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12. 加快推進市養老產業園建設。
13. 加大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農村幸福院等養老設施建設力度,新增養老床位1000張以上。
14. 提高城鄉低保、優待撫恤、大病救助水平和覆蓋面。
15. 建成投用市殘疾人康復中心。
16. 為500名貧困殘疾人培訓實用技術,提高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17. 大力開展法律援助活動,進一步增強法律援助提供能力,提高法律援助覆蓋面,切實維護廣大困難群眾的合法權益,做到應援盡援。
18. 建設100個農村留守兒童之家。
四、大規模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19. 實施城市棚戶區改造、公租房項目建設工程,建設公共租賃住房1.3萬套、城市棚戶區改造項目1萬套。
20. 改造農村危房1000戶。
21. 整治老舊小區100個。
五、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民增收
22. 新發展農村沼氣用戶2500戶、大中型沼氣工程3處、沼氣服務網點20個。
23. 新改建農村公路150公里。
24. 各縣區續建、配套農村新型社區1個,提升社區功能,抓好土地復墾工作。
25. 實施100個行政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
26. 新解決20萬人以上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
27. 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全年對2000台農機具進行補貼。
28. 加大農村扶貧開發力度, 大力實施產業化扶貧、信貸扶貧、科技扶貧、外資扶貧、互助資金扶貧和到戶增收扶貧,完成16個扶貧開發整村推進村建設任務,新解決2.29萬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問題。
六、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創業
29. 全年新增城鎮就業4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6萬人。
30. 實施創業帶動工程,全市新發放小額擔保貸款3.5億元,扶持5000人創業,帶動2萬人就業。
七、提高城鄉教育水平
31. 開工建設國家教育部(漯河)青少年綜合實踐基地。
32. 建成開發區中學、郾城新建中學。籌建臨潁縣新區九年一貫制學校、耿庄學校、胡橋學校,郾城區第二實驗小學、淞江產業聚集區小學,西城區實驗小學,源匯區南關小學等7所中小學,改擴建市直2所中學。
33. 完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探索建立特殊困難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一體化動態資助機制。
34. 加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投入力度,年內配備配齊143所學校儀器設備、圖書、教育信息化和生活服務等設施,基本達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標准。
35. 大力推進教育管理改革創新,探索推行名校弱校「聯姻」、師資力量重組等措施,逐步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36. 繼續推進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薄弱學校改造工程。
八、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設文化漯河
37. 加快建設市圖書館、市群藝館、市博物館,實現部分場館對公眾開放。
38. 完成「舞台藝術送農民」168場次。
39、繼續深化「周末沙澧文化超市」、「幸福漯河健康舞」和「幸福漯河梨園情」等群眾文化活動,培育以市人民會堂為陣地,每周六、日免費為青少年展演百部優秀電影為主要內容的「幸福漯河少年夢」新亮點。
九、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40. 著力建設美麗鄉村,實施城區衛星鎮40個村鄉村清潔工程,打造整潔街道;實施市區和縣城建成區百條居民生活路垃圾清運工程。
41. 加大大氣污染防治力度。完成華電漯河發電有限公司除塵、脫硫、脫硝改造,淘汰市區建成區天然氣和供熱管網覆蓋范圍內的1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提高市區空氣質量。
42. 開展生態創建工作,創建2個省級生態鄉鎮、13個省級生態村。
十、提高公共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43. 實施「362」基層醫療衛生人才提升工程,用3年時間,免費推進全市2000名鄉村醫生、社區醫生學歷提升、職稱提升和醫技提升,全面提升基層醫療人才施醫水平。
44. 在全市更大范圍內推行醫保IC卡功能提升,方便群眾就地及時就醫購葯。
45. 加快推進漯河醫專一附院西城區分院、市精神病專科醫院、市兒童醫院、全科醫生培訓基地和市六院病房樓項目建設。
46. 積極開展農村居民大病醫療保險工作,提高參合群眾實際保障水平。
㈣ 漯河各縣市經濟發展情況如何現在正在寫一篇咱們漯河經濟發展現狀。希望詳細一點,具體到各縣區,如哪些
漯河市位於河南省中部偏南,伏牛山東麓平原和淮北平原交錯帶,沙河與澧河在此交匯。1948年設縣級市,1986年升格為省轄市,2004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由三縣一區調整為兩縣三區,轄臨潁縣、舞陽縣、源匯區、郾城區和召陵區,並設立經濟開發區,共有7個街道、27個鎮、21個鄉,面積261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8.6千公頃,總人口255.69萬人。城市建成區面積拓展到42.9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綠地13.1平方米,城市綠地覆蓋率達到43.9%。
臨潁縣 臨潁縣位於漯河市北部,因濱臨潁河而得名,轄9鎮6鄉,361個行政村,面積82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4萬畝,人口70.39萬人。秦時屬「潁川邵」,西漢初年置縣迄今2200餘年,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魏政權交替的歷史見證「受禪台」、「受禪碑」,早於趙州橋的隋代石拱橋「小商橋」,被譽為「天下第一橋」。臨潁縣是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示範基地縣、全國食品加工強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是河南省對外開放重點縣、依法治理百強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縣、省級衛生縣城;是省定35個擴權縣和26個城鎮化建設重點縣之一。「豫南一枝花」——南街村就坐落在這片沃土上。
舞陽縣 舞陽縣位於漯河市西部偏南,自西向東緩斜,分崗地、平原和窪地,現轄7鎮7鄉,397個行政村,面積7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6萬畝,人口56.69萬。南臨舞水、北跨沙澧二河,三河橫跨全境,形成獨特的風景線。舞陽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和契刻符號距今已有8000年歷史。地下資源豐富,鹽岩總儲量400億噸,是全國品位第一、儲量第二的大型礦藏,而且礦體厚度大、鹽質純、氯化鈉含量91.40-98.88%,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和工業價值。舞陽的澧河中沙是良好的建築材料,因其「沙質純凈,粗細適宜」而譽享八方。
源匯區 源匯區地處淮河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轄4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109個行政村,18個居委會,面積202平方公里,人口30.61萬人,民族以漢族為主,另有回、滿、蒙、壯、苗等11個少數民族。源匯區是商貿、經濟和文化中心,又構成鐵路、公路「雙十字架」,是豫中南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為歷代商家必爭之地,形成以食品加工、機械製造、板材加工、醫療化工和棉紡為主五大主導產業。
郾城區 郾城區屬淮河流域大沙河中游平原地區,轄8個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179個行政村,24個居委會,面積413平方公里,人口47.86萬人。境內的「許南閣祠」是海內外學者的嚮往之地,北宋「彼岸寺經幢」、清道光年間的「八角硫璃井」、「鎮河鐵牛」,新時器時代的化身台遺址,五千年前龍山文化中期的高台建築郝家台等景觀,顯現出郾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交通便利、投資政策和環境寬松,工業實力雄厚,已形成食品加工、機械製造、化工生產、建築建材等多個品種的產品體系,廣東日康、四川希望、大連實德、河北天申等一大批名企巨商紛至沓來興辦實業。
召陵區 召陵區位於市區東半部,於2004年9月設立,轄4個鎮(召陵鎮、老窩鎮、鄧襄鎮、萬金鎮)、3個鄉(青年鄉、姬石鄉、後謝鄉)、2個街道辦事處(天橋街、翟庄街),208個行政村、13個居委會,面積405平方公里,人口50.14萬人。戰國時期,魏國就在此建立了召陵邑,是東漢時期著名文字學家、訓詁學家、詞彙家許慎的故里,他所撰著的《說文解字》是世界上第一部漢語大字典。京廣、滬渝鐵路在此交匯,四通八達,京珠高速公路入口與行政新區區址僅數百米之遙。
經濟開發區 經濟開發區位於市區東南部,1992年5月成立,1994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高新區,控制區面積41平方公里,建成區10平方公里,轄後謝鄉,28個行政村和2個居委會,人口近10萬人。實行封閉式管理,對入區項目根據投資者需求實行全過程、保姆式、個性化、一條龍全程無費服務。歷經十五年的開發建設,成為眾多海內外客商心目中一方充滿魅力的投資熱土,成為中西部地區環境最優、發展最快的開發區之一。創業服務中心被認定為國家級創業服務中心;2004年被評為「十五火炬計劃管理先進單位」和省級「專利試點園區」。目前進駐企業320多家,其中世界五百強企業4家,並創辦雙匯和銀鴿工業園。荷蘭索維恩集團、中糧集團、台灣旺旺集團、康師傅集團等知名企業相繼入駐,形成以生物食品為主導,造紙、紡織、機械加工競相發展的產業格局,成為拉動漯河工業增長的一個重要基地。
漯河市位於河南省中南部,1948年設立縣級市,1986年升格為省轄市,2004年進行二次區劃調整,現轄臨潁、舞陽兩縣,郾城、源匯、召陵三區和一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面積2617平方公里,總人口255.69萬人。建省轄市20多年來,我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八五」時期漯河是全國發展最快的30個城市之一,「九五」、「十五」期間國民經濟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進入「十一五」以來,全市經濟一直保持強勁的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速連年居全省前列或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63.2億元,增長15.3%。
一、工業經濟較快增長
我市堅持工業強市不動搖,在成功實施「重點工業300億振興計劃」和「重點工業500億上台階工程」後,強力推進「重點工業超千億計劃」,工業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上半年,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168.4億元,增長19.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32.7億元,增長22.5%。
食品、造紙工業支撐作用明顯,化工工業發展較快。食品產業是我市支柱產業,我市是全省食品工業基地市、無公害食品基地示範市和全國首家「中國食品名城」。 培育出世界第四、亞洲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雙匯集團,全國最大的方便麵生產企業之一南街村集團,全國第一家葡萄糖飲料生產企業澳的利集團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食品企業;形成了以肉類加工、糧食加工、飲料製造、蔬菜加工等行業為主導,以分割肉、肉製品、麵粉、方便食品、飲料等50多個系列、上千個品種為主體的食品生產加工基地。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食品工業完成增加值74.9億元,增長33.7%。
漯河是全省重要的造紙工業基地。擁有造紙工業龍頭企業——「中國草漿第一股」——銀鴿公司,造紙生產能力達到70萬噸,形成了文化紙、生活紙、包裝紙、特種紙四大系列產品。上半年,規模以上造紙及紙製品業完成增加值12.5億元,增長37.8%。
漯河鹽礦資源豐厚,保護完整,已探明鹽礦面積77平方公里,遠景儲量400億噸,而且鹽層多、鹽質純、成份高、氯化鈉含量高達98.88%,是全國品位第一、儲量第二的大型礦床。近幾年,鹽礦資源開發力度加大,鹽化工業發展較快,相繼有金大地、永銀、奇能等一批鹽化工企業投資漯河,鹽化工業正成為我市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上半年,我市以鹽化工、煤化工為主的規模以上化工工業完成增加值8.5億元,增長52.7%。
食品、造紙、化工三大行業完成增加值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72%,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0%。
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銷售收入553.5億元,增長35.6%;實現利稅88.8億元,增長42.1%;實現利潤73億元,增長50.2%。列入「重點工業超千億計劃」的86家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30.7億元,增長40.6%;實現利稅63.8億元,增長38.6%;實現利潤50.7億元,增長47.6%。
二、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
我市認真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加快推進雙匯產業化工程和兩縣十鎮百村示範工程,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高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高,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
夏糧總產單產均創歷史新高。夏糧總產94.8萬噸,增長7.3%,單產452公斤,增長2.8%。
畜牧業生產較快增長。上半年,新培育標准化養殖小區(場)20個,新培育出欄300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102個,新培育較大規模養殖專業戶960個。生豬出欄150.5萬頭,增長12%,生豬存欄187.6萬頭,增長20%;肉類總產量13萬噸,增長7.3%,禽蛋產量、牛奶產量分別增長8.2%和20%。
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上半年,全市新建農村公路55公里,新發展農村戶用沼氣2.5萬座,新通自來水4600戶,新建改造農家店142個,新建各類文化休閑場所201個,改造農村中小學校舍2.5萬平方米,新建標准化衛生室93個,新建新農村典型示範村22個。
三、投資和項目建設成效顯著
投資始終是漯河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重點項目建設始終是促進漯河經濟快速崛起的重要支撐。在宏觀環境趨緊,全國全省投資增速普遍回落的背景下,我市堅持深化「項目建設年」活動,不斷加大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上半年,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6.2億元,增長34.5%。其中城鎮以上投資完成81億元,增長37.2%。
工業投資仍是拉動投資增長的主要力量。上半年,城鎮以上工業投資完成60.7億元,增長62.5%,較去年同期提高23.6個百分點。其中,納入「雙百工程」的100家企業完成投資56.1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54%。
項目建設推進加快。上半年, 80個市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2.2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51.6%。56個計劃新開工項目已有39個開工,佔全部計劃新開工項目的70%。列入市四大班子主要領導碰頭會的18個重大項目,在市四大班子主要領導的代理協調下有效推進。總投資25億元的2×30萬千瓦熱電項目已全面開工,目前已完成投資2.2億元;總投資30億元的永銀鹽化工項目和舞陽60萬噸真空食鹽項目已開工;金大地100萬噸工業鹽項目設備開始安裝;鄭煤集團與香港協鑫合作的煤化工項目外資已到位3500萬美元,公司已注冊;雙匯5000萬只肉雞產業化、銀鴿10萬噸文化紙、新瑞路地物流港區等一批項目前期工作正加緊推進。
四、財稅金融運行平穩
上半年,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2.1億元,增長28.5%。其中,稅收收入完成9.14億元,增長30.7%,佔一般預算收入的75.6%,較去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等五項主體稅種完成6.82億元,占稅收收入的74.6%,增長18.7%。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6.95億元,增長21.4%。
止6月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59.2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8.91億元,較年初增加21.8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46.4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8.74億元,較年初增加15.3億元。組織召開了河南省漯河市銀企對接會,省內16家銀行與我市簽約合同類貸款63.9億元,合同貸款佔比全省最高。
五、民生質量進一步改善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上半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22元,增長15.2%;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547元,增長22.3%。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拉動了消費的較快增長。上半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4.1億元,增長22.8%。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已全部兌現。補貼金額共計1.9億元,比上年增長73.6%,補貼農戶50.4萬戶。就業再就業群體不斷擴大。上半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員2.8萬人,完成計劃的94.82%,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1萬人,完成計劃的156.77%,城鎮登記失業率2.18%,低於省控目標2.32個百分點;新增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6.2萬人。社會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上半年,全市共征繳各項社會保險2.85億元。啟動了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達192.6萬人,平均參合率95.5%。城鄉低保補助標准和農村五保戶供養標准進一步提高,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60%。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呈現新局面。對所有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增加了貧困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提高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市中醫院門診樓擴建項目前期工作推進加快,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項目建設已基本完工。許慎文化園、陳星聚墓園景區、小商橋旅遊景區開發有序推進。人口繼續穩定在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1.96‰。
六、以沙澧河綜合開發為重點的城市建設快速推進
20多年來,我市加大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化推進力度,城鄉面貌日新月異,成為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生態宜居城市。2004年第二次行政區劃調整後,市區面積擴大到1020平方公里,是建省轄市之初的13倍多。2007年,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5.65%,比建省轄市之初提高26.75個百分點。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6平方米,市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3%。特色游園、街心公園、行道綠地造型多樣,遍布市區;路燈、橋燈、彩色輪廓燈熠熠生輝,裝點出亮麗夜市,城市美化亮化達到新的水平。全市基本實現「市縣通高速、縣鄉通二級、村村通油路」。漯河連續獲得全國衛生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稱號。
今年以來,沙澧河開發建設工程濱水區域規劃高標准完成,順利通過國家級專家評審。澧河段一期河堤加寬加高、河岸線護岸工程已全面完成,兩岸綠化、美化工程基本完成,景觀形象初步顯現。安置房和配套設施建設快速推進。黃河路沙河橋、太行山路沙河橋、澧河橋正加緊施工,沙河節制閘工程前期工作全面完成。中山路、淞江路、湘江路、嵩山路改造工程和灤河路、燕山北路新建工程正加快推進。市污水凈化中心二期擴建工程和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建成投用。「五城同創」取得階段性成效,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七、重點領域的改革和招商引資力度加大
漯河是銳意改革創新、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開放城市。先後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漯河,美國杜邦公司、美國泰森集團、日本火腿株式會社等十幾家世界500強企業,日本昊羽、日本豐田、韓國九鑫牧業、韓國樂天、香港華懋、台灣旺旺和康師傅等一批國際知名企業,南京雨潤、香港巧巧、北京奇能、遼寧希瑞、湖北宜化、河北中旺、福建親親、鄭煤集團、鄭州奧克金星、金大地鹽化工、衛輝亞興化工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都在漯河有較大的投資項目。漯河以改革開放的良好成效,先後成為全國綜合體制改革試點市、全國開拓農村市場試點市、全國以信息化帶動農業產業化試點市、全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和保證體系建設雙試點市,是各種經濟成份都能快速成長的「百花園」。今年以來,我市以戰略重組為重點的企業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先後有銀鴿集團與永煤集團、鄭煤潁青與香港協鑫集團、舞陽中原制鹽公司與中鹽公司等16家企業成功重組,累計引進各類戰略投資17.1億元。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重點的行政改革繼續深化。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的便民服務網路初步形成,應進入行政服務大廳的審批事項已全部進入,承諾辦結率達98%。以落實「五權」為核心的林權制度改革成效顯著。積極探索把林地和樹木所有權、使用權分包到戶,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財稅體制、社會事業、城市公用事業等方面的改革也都取得新的進展。組織開展了招商引資「百日會戰」活動,先後在香港、青島、北京、廈門、上海、中山等地成功舉辦了以推介中國食品名城、宣傳食博會為主題的大型商務活動,一批合作項目正在跟蹤洽談。上半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9個,合同利用外資9781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4億美。新引進省外資金項目39個,實際利用省外資金24.2億元,增長30%。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