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住房建設 > 印度保障性住房

印度保障性住房

發布時間:2021-01-13 14:58:10

『壹』 印度是市場經濟嗎

印度縱越亞熱帶和熱帶,其糧食成熟是一年三季,而水資源豐富,人力資源不缺,再加上樓上學者說的耕地面積大,養活10億人沒什麼問題! 印度城市化僅為27.8%。印度城市化緩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中印同屬發展中國家,同樣是轉型中的人口大國,同樣面臨著復雜的「三農」問題。毫無疑問,彼此間增進了解,相互借鑒,是十分有意義的。為此,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組成了以執行院長遲福林為團長的印度鄉村治理考察團,於2006年2月13~23日就鄉村治理問題對印度進行了為期10天的考察。
考察團一行6人在德里和加爾各答兩地訪問了有關涉農管理部門、大學和學術機構,對德里近郊的農村進行了實地考察,先後在印度農業部、鄉村發展部、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亞洲參與研究會、印度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印度統計研究院等單位和機構舉行了12個座談會,與印度的有關高級官員、專家學者和農民進行了交流和探討。

一、差距、問題與挑戰

(一)眼見為實:想像與現實間的落差
印度考察之前,在我們眼中高頻率出現的統計數據是:1991年拉奧政府開始改革至今,印度年均GDP 增長率達6.1%,2003年GDP 增長率達到了8.61%,最近三年其增長率也高於7%,這一經濟增長率已非常接近中國的水平。與此同時,也有反映中印之間差距的數字:中國的GDP 總量相當於印度的2.5倍,中國的人均GDP 是印度的2倍,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是印度的12倍,等等。在我們的想像中,印度雖比中國落後,但也一定會是一派日新月異、欣欣向榮的景象。
然而,考察中的所見所聞卻說明:基於統計數字所產生的想像與現實之間存在很大的落差。在印度國際經濟關系研究委員會訪問時,該院委員會總裁拉吉夫。庫爾瑪對我們說:「我到過中國許多地方,從整體上說,印度要比中國落後15年」;在德里工作的德國朋友則對我們說:「印度經濟要比中國落後六、七年」。雖然他們說的不一定準確,卻說明了他們對中印之間巨大差距的一種感性認識。考察中,我們驚異於印度的「三個強烈反差」,這種反差印證了想像與現實之間存在較大的距離。
1.發展速度與基礎設施的強烈反差。近些年,印度的發展速度引起了世界的關注,人們也常常因此談論印度什麼時候超過中國的問題,但當你身臨其境,會驚異於其發展速度與基礎設施的強烈反差,印度還沒有一條象樣的高速公路,德里機場的基礎設施只相當於國內一個地級市火車站的水平。
2.經濟增長與貧困人口的強烈反差。印度的貧困人口超過了2億多,在印度的城市,低矮破舊的貧民窟數不勝數,生活在貧民窟中的貧困人口不但要飽受蒼蠅蚊子的叮咬,還要長年累月地經受高溫焦烤。在德里和加爾各答的城市街頭,到處可見流浪的乞丐。雖然,印度經濟增長的勢頭非常強勁,但與其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這些貧困人口的現狀卻為其經濟增長蒙上了一層難以揮去的陰影。
3.市場經濟與開放程度的強烈反差。印度的改革是從1991年開始的,也加入了WTO ,但印度的市場經濟與其開放程度存在著強烈反差:比如,針對外國人的價格歧視嚴重存在,如印度主要旅遊景點的門票還存在兩種價格,外國人門票價格要比印度國民高出十幾倍;再如,市場要素缺乏流動,印度農業部的哈克博士告訴我們,印度全國的進城農民工只有400萬左右,這與中國1億幾千萬農民工形成了鮮明對比。
以上「三個強烈反差」說明,中國與印度的經濟雖然都在高速增長,但兩國的發展程度顯然不在一個層次上。目前,中國已基本完成了工業化、城市化的原始積累,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加速推進的中期階段;印度尚處於工業化、城市化的原始積累過程之中,尚處在的工業化、城市化的初期階段。
(二)表象透析:突出問題與嚴峻挑戰
印度在發展中「兩個突出問題」是其必須認真面對的:
其一是就業問題。就業問題是印度的一個棘手難題。印度經濟增長速度雖快,但其經濟結構的特點卻是制約就業的一個因素。印度一、二、三產業比例為25%、25%、50%左右,第三產業比重雖超過50%,但其吸納勞動力就業十分有限。印度的第三產業以軟體業為重,其軟體出口僅次於美國。發達的軟體業固然是印度的一個優勢,但軟體業是高科技行業,在勞動力就業的問題上難有作為。對印度而言,其緩慢的城市化進程和落後的製造業極大地制約著貧困人口的就業。
其二是貧困問題。與就業問題息息相關的是貧困問題,印度的貧困問題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貧困人口的隊伍龐大。印度全國的貧困人口超過了2億多,其城市貧困與農村貧困問題一樣嚴重;二是貧富差距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印度農村貧困人口多為無地農民和缺地農民,印度城市貧困人口都多為無業遊民和從事低收入職業的人群,這些貧困人口往往受到社會的歧視和排斥,他們游離於主流社會之外,難以享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成果。
印度的發展不得不面臨著這樣一種尷尬局面:發展使富者越來越富,貧困人口卻在原地踏步。這個問題不解決,不但會會制約其社會發展與進步,嚴重時更會影響社會的穩定。

二、基層民主與鄉村自治

(一)新的起點,基層民主與鄉村自治的里程碑
1992年,印度國會通過第73號和第74號憲法修正案;1993年4月24日和7月1日,兩修正案成為印度憲法第9章的內容。1994年4~5月,各邦通過了支持法案。以此為新的起點,印度的基層民主與政權建設獲得了憲法地位,所以,印度的學者把1993年看成是印度鄉村治理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
從印度獨立至今,以1956年和1993年為界限,其鄉村治理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只有解析這種變遷的過程,我們才能真正理解1993年其基層民主與鄉村治理入憲之於印度的里程碑意義。
第一階段:姓種世襲階段(1947~1956年)。印度的村級組織稱為「藩查亞特」,「藩查亞特」的成員稱為「藩奇」。印度獨立後沿襲了這一傳統,1948年憲法第40條定義「藩查亞特」為自治政府單位,但此時的「藩查亞特」還是一種以種姓為基礎的傳統村落共同體,「藩查亞特」的權力被高種姓的人所控制,「藩奇」是世襲的。這一時期的「藩查亞特」為印度第一代「藩查亞特」。
第二階段:間接選舉階段(1956~1993年)。1956年,印度政府出台《梅塔委員會報告》,要求建立村、區和縣三級「藩查亞特」體制。這一時期,鄉村引入了選舉機制,種姓世襲制度受到了沖擊,此時的「藩查亞特」主席由「藩奇」間接選舉。1977年,印度政府對「藩查亞特」制度再一次進行改革,決定撤銷村「藩查亞特」,改區「藩查亞特」為最基層的自治組織。這一時期,印度出現了以有限民主為特徵的第二代「藩查亞特」。
第三階段:直接選舉階段(1993年至今)。1992年前,「藩查亞特」雖然存在,但鄉村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基層政權。1993年第73、74號憲法修正案規定村「藩查亞特」為自治機構;確立了印度的縣、區、村三級自治制度。根據憲法規定,村民大會直接選舉代表組成村「藩查亞特」;由若干村「藩查亞特」組成的區「藩查亞特」;由全縣的區「藩查亞特」組成的縣「藩查亞特」。人口小於200萬的邦則只有縣、村兩層;每級代表席位由直接選舉產生,各級任期都為5年,選舉必須在任期結束前,若自治機構解散,則必須在6個月內選出新的自治機構。這一時期,印度出現了具有現代民主特徵的由村民直接選舉的第三代「藩查亞特」。
(二)艱難進步,基層民主有了穩定的法律保障
以1993年通過的憲法第73、74號修正案為標志,印度鄉村自治取得了以下「三大進步」:
1.縣、區、村三級自治體制形成,明確了鄉村自治組織的權利和義務。憲法明確界定了29項與村「藩查亞特」有關的工作義務,並賦予了其18個方向150項的管理權與自主權,從而使基層的民主和自主有了穩定的法律保障,顯示了基層民主對於邦一級和國家一級民主的重要意義。
2.對婦女及弱勢人群權益的法律保護。憲法規定:在自治機構中,婦女應占所有席位的1/3,而其中1/3又保留給少數民族(ST)的「賤民」和婦女;而且,憲法還規定將1/3的自治機構官員和議長席位應保留給婦女等等。這些規定對消除社會歧視發揮了積極作用。
3.民主選舉與監督的推行。由於普選的推廣,選舉者和被選舉者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教育,人們開始關注政治與腐敗問題,民間漸漸興起了監督政府的運動和組織,政府行為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社會監督。
(三)現實困惑,鄉村民主與自治中的兩大怪圈
新德里社會科學研究院喬治。馬斯洛先生說:「印度基層民主與鄉村自治有四大敵人:政治家、官員、土地持有者和封建因素、承包商」。「四大敵人」對基層民主構成了現實威脅,主要體現在基層民主與鄉村自治的「兩大怪圈」上:
一是「有計劃、不落實;有法律、不執行」的怪圈。印度的鄉村治理中,政令不暢和有法不依的現象非常嚴重。地方權貴們多數依照自己的利益和社會傳統我行我素,他們通過操縱地方的選舉並掌控著選舉後的鄉村治理,他們不願意分權給平民百姓。對中央政府的決策和國家法令都採取了這樣一種態度:有利於自己就積極執行,不利於自己就反對,並拖著不落實。從而使鄉村治理中出現了法律規定的是一套,而實際情況卻是另一回事。這種現實導致其相關惠農的法律和政策難以落實到位,相關的農業改革與發展計劃往往也成為一種泡影。
二是「有民主、無集中;有監督、難決策」的怪圈。印度的鄉村治理中,不同利益集團及政黨的紛爭是一大特色。1978年,印度的基層選舉中引入政黨間的競爭,到上世紀末期,地方政黨的活動有了一定氣候。基層黨派的角逐固然有利於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監督,但有時卻過多的爭論,難以妥協,最後很多該做的事都做不成。
泛民主化傾向的存在說明印度基層民主不成熟的一面,這使得鄉村社會的動員能力和基層政權的組織能力相對較弱,導致其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往往是議而不決、決而難行。

三、鄉村治理與政府作為

印度中央政府設置了專管農村事務的三部:農業部、鄉村發展部和鄉村自治部,三部部長均為內閣成員。三部為平級關系,雖有業務聯系,卻互不隸屬。印度三部之間有相互平衡和監督功能,農業部的職能更廣泛一些,鄉村發展部和鄉村自治部的職能相對更專一些,農業部更側重負責管理經濟發展方面的事務,鄉村發展部更側重社會發展方面的事務;農業部更側重全局利益,鄉村發展部則更側重保護地方利益。
多年來,為了應對貧困挑戰和就業壓力,印度政府進行了種種努力和探索。
(一)針對農民提供有限公共服務的種種努力
印度的公共服務還比較落後,但印度政府卻針對老百姓最為關心的醫療和義務教育問題,實行了免費服務。
在農村免費醫療方面。印度政府一直著手建立農村醫療救助的框架,為貧困人口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印度現有的農村醫療系統由村衛生中心、初級衛生中心、社區衛生中心和地區醫院四個層次組成,這些公立醫院的醫療設施差,醫務人員的水平較低,卻也可以針對貧困人口提供最起碼的醫療服務。本屆政府上台之後,出台了2005~2012年的「全國農村健康計劃」,計劃在未來5年內,其醫療衛生預算提高到佔GDP 的2%到3%。
農村的義務教育方面。印度農村的義務教育也是免費的,據哈克博士介紹,印度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達到了GDP 總量的6%。而且,400萬進城農民工的子女在城市同樣可以享受免費的義務教育。
此外,印度還於1979年實施了「農村綜合發展計劃」,由中央和邦財政各出資50%,向貧困人口提供補助和貸款,供應種子、化肥、農葯與相關技術服務,投資興修水利設施,開辦職業培訓,發展農村小型工業等一系列有限的公共服務。
印度政府把有限的投入緊扣農民最為關心的醫療和教育等問題,提供了大范圍的低水平服務,照顧到了貧困階層的最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村家庭的經濟負擔,緩解了因貧富差距而積累的社會矛盾。
(二)構建「低水平、廣覆蓋」保障體系的作為
印度的財政比較拮據,影響了其社會保障的投入,但印度政府本著「低水平、廣覆蓋」的原則,有選擇的重點投入,重在救急,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上世紀80年代初,印度開始實施國家鄉村就業計劃,實施該計劃主要目標有二:一是無地農民有所就業;二是失業人口有所保障。1989年印度又推出了「賈瓦哈爾就業計劃」,由中央和邦政府各出資80%和20%為貧困人口創造修建房屋和挖水井等就業機會。後來這些計劃進而上升為《國家農民僱用保障法案》,法案規定:每個無地家庭至少有一個成員一年內能獲得政府所提供的100個工作日,農民失業後,可向當地政府提出申請,政府接到農民申請後,15天內為其提供就業崗位。如果政府不能及時提供就業崗位,就必須將申請人納入低保,由政府提供其基本生活費。據印度農業部哈克博士介紹,印度已有三分之一的鄉鎮開始執行了這一計劃,尚有三分之二的鄉鎮未啟動,到目前為止,印度有400萬農民可享受到低保。
此外,據哈克博士介紹,印度政府還計劃以財政補貼的方式每年由財政出資20億盧比(4億人民幣)准備為無房戶解決住房問題,目前這個計劃正在印度南部試驗,以後將視財政的情況逐步向全國推廣。
(三)推行以耕者有其田為目標的土地改革嘗試
印度的人均耕地約2畝左右,在土地制度方面,印度賦予了農民穩定、明晰、完整的農地產權,農民的土地可以買賣。目前,印度80%的土地掌握在40%相對富有的人的手裡,其餘的60%的農民中,無地農民約有1300萬左右,其餘的均為缺地農民,這些無地農民和缺地農民只能靠出賣勞動力為生,因而造成了印度社會巨大的就業壓力。
對印度政府而言,一方面,他們要保護農民的土地所有權;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農村土地無限制的兼並,避免出現更多的無地農民而導致社會兩極分化的進一步加劇。印度獨立後,從1949年開始實施了以廢除「柴明達爾」地主為中心的土地改革,並著手圍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嘗試:一是改革租佃制度,由政府固定地租數量以保障租佃關系;二是廢除中間人制度,由政府接管其土地並將其所有權分配給佃戶;三是實行個人土地最高額限制,規定每個農戶灌溉地每戶不能超過7公頃,非灌溉地不能超過15公頃,產茶葉的地沒有限制。對此,各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限額有所調整。
印度政府為土地改革所付出的努力遭到地主們的反對,並未得到各邦很好地落實,除一些左派政黨執政的邦開始執行土地最高額的限制外,絕大多數邦並未執行這一規定。
(四)實施以農村信息化促鄉村建設的龐大計劃
在尼赫大學,印度的學者們給我們介紹了印度政府龐大的農村信息化建設計劃,政府試圖以農村信息發展和教育培訓計劃的制定與實施,促進農村、農業、農民的全面發展與進步,以規劃印度鄉村的美好未來。
1.農村信息化的規劃與設想。農村信息化的構想是在各地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政府部門之間建立網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共建印度農產品市場資料庫,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管理功能信息化、網路化。與此同時,將農業市場管理組織、農產品行業協會、出口促進組織和經營農產品的公司進行網路化管理,起到數據集成的效果。農村信息化網路系統由國家信息中心負責協調,會同農業部、鄉村發展部、信息技術部等部門及地方政府共同構建一個政府管理信息系統平台,建立和運作農村信息化的綜合資料庫系統。
2.農村信息化的步驟與實施。印度農村信息化建設已完成農村市場資料庫系統的開發工作,並已將670個農村市場連接上網。印度政府計劃到2008年在全國農村建立100萬個互聯網站。
目前,農業部、鄉村發展部和信息技術部之間的網路已經建立開通,通過國家信息中心與各邦和地區政府的網路聯系也已經建立。印度政府為了實現電子政務到村級政權的目標,還制定了大規模的人員培訓計劃。
印度農村信息化建設規劃是以其發達的軟體行業為基礎的,在這一方面,印度有自己的優勢,但如此龐大的計劃也面臨著不少問題,最為突出的是,基層的硬體設施和人員素質跟不上,其電子政務下基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四、宗教種姓與社會傳統

在印度,不了解其宗教與種姓的傳統,不足以了解其社會。如果說中國的鄉村治理言必說宗族的話,那麼,印度的鄉村治理則是言必說宗教和種姓,這是兩國傳統的差異。
傳統對農村社會具有雙重影響,一方面,傳統是一種粘合劑,它能在增加鄉村社會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傳統與現代文明的沖突也十分顯著。印度的宗教種姓恰恰顯示了這種傳統的雙重效應。
(一)傳統與現代的沖突:宗教種姓及其由此而產生的種種社會不良影響
印度是個宗教之國,據新德里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喬治。馬斯洛介紹,印度信教人口超過了90%以上,其中,印度教(80.5%),穆斯林教(13.4%),基督教(2.3%),錫克教(1.9%)佛教(0.8%),耆那教(0.4%),其他(0.6%)。與宗教息息相關的是印度的種姓制度,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種姓,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為祭司貴族,社會地位最高;剎帝利為軍事貴族,地位次之;吠舍是普通勞動者,是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的中下階層,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首陀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除以上四種姓以外,還有最受歧視的「五等人」——「賤民」,他們或是不同種姓的人結合之後,或是戰俘之後,被印度社會視為不可接觸的人。
印度雖然在法律上廢除了不可接觸制度和種姓制度,但這種傳統還影響著印度社會的方方面面,尤其在鄉村社會,其影響還是難以動搖的。在印度,宗教種姓的消極影響和破壞性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種姓歧視難消除,使一些政策難以得到落實。印度政府對低種姓及賤民進行了立法保護,規定國家公職人員中,要保證20%的崗位給低種姓和賤民,有的邦的規定甚至達到40~50%。但印度社會種姓歧視的陋習並沒有因這種規定而消除,規定是規定,實際上卻不是那麼回事,低種姓的人可能成為公職人員,大多數是掃地、倒水等比較低賤的崗位,他們的職務升遷就更加困難了。
在德里近郊的農村考察時,農民說:「不同種姓的人不能結婚,即使青年男女自願,父母和社會輿論也不允許」。但在城市,種姓歧視也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步在淡化。
二是性別歧視難消除,影響了婦女參政的積極性。性別歧視在印度的農村也嚴重地存在。男人虐待女人的現象並未隨民主選舉的推進而改變。印度憲法有婦女參政的保障條款,但許多地方並未真正落實,而且,參政婦女的實際作用難以真正發揮,許多地方只是擺設而已。與性別歧視相聯系的是,印度還有這樣一種傳統:青年男女結婚時,嫁妝是由女方出的,而且,女方所嫁之男越是富有,嫁妝則應越多。印度的農村,許多農民還比較窮,無錢為女兒辦嫁妝,但又不能迴避傳統風俗,於是就想辦法貸款。在印度,農民買農機貸款有優惠,所以,許多農民嫁女兒時先貸款買拖拉機,然後賣掉換成盧比來為女兒陪嫁。哈克博士告訴我們,印度每年有4000~5000左右的農民為還不起貸款而自殺,這其中,許多是與農民貸款辦嫁妝有關。
三是宗教紛爭起禍端,成為社會穩定的一種隱患。印度宗教的紛爭主要發生在印度教與伊斯蘭教、錫克教之間,尤其是印度教與伊斯蘭教,印度教徒敬「神牛」忌食牛肉,而穆斯林偏食牛肉;穆斯林忌食豬肉而印度教徒偏食豬肉。印度獨立至今,兩教派曾發生過多次波及全國的宗教沖突,如2002年兩教之間的沖突就導致過成千上萬人的死亡和眾多穆斯林村莊被焚毀。
(二)傳統文化的粘合劑:與其發展水平不相稱的平安與和諧之態
在印度考察,你難免有些奇怪,有時甚至難以理解,印度社會展現在你面前的是:一種與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相稱的平安與和諧之態。
印度城市的街頭布滿了貧民窟,像德里、加爾各答、孟買這些大城市,居住在貧民窟的人口占城市總人口的50%以上。行走於德里和加爾各答的街頭,你也能碰到成群行乞的婦女兒童。然而,當你感嘆於氣派的大廈和豪華飯店淹沒在慘不忍睹貧民窟之中的時候,另一種現象更讓你感嘆:與這種巨大的貧富差距相映照的是,印度的社會顯得那樣地安穩。盡管人們生活不同的狀態下,盡管人們生活在兩個世界中,卻也能安分守己,人與人之間顯得和諧。
到底是什麼一種力量維系著這種平安與和諧?你不得不承認這里有其深厚的宗教和種姓文化傳統在起作用。甘地夫人曾說:「印度是多種多樣的,盡管有時惹人氣惱,但它仍願一如既往,我行我素。這就是印度:全面地接受生活,無論是善,是惡」。由於深受傳統宗教和種姓的影響,許多印度人相信前世、今生和來世的循環之說,似乎更加認命。他們對社會的牢騷和對命運不平的反抗不那麼強烈。正因為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印度這么大的一個國家會完全被殖民統治,為什麼印度國父甘地的非暴力、不抵抗的獨立運動會那麼深入人心。
看來,傳統文化在展現其與現代沖突一面的同時,另一面卻是維系一個社會平安穩定的粘合劑。看似落後的「傳統」之中,其實也存在一種深植於其中的民族文化。這一點,你斷難去全盤否定它,因為,傳統本來就是文化,它雖然有糟粕的一面,但也有建設性功能的一面。
(三)國家、地方與社會:相對完整的鄉村共同體和我行我素的地方傳統
印度歷來維系著宗教和種姓的傳統,由於缺乏內部的變革,由於缺乏社會的流動,這種傳統維系下的鄉村共同體還保持得相對完整,熟人社會的氛圍還相對較濃。在這種相對完整的鄉村共同體中,傳統的等級制度和鄉村習俗在鄉村治理中發揮了十分重要作用,它可以撇開外部的影響,甚至可以撇開國家的政策法律來維系鄉村的秩序與安定。
印度相對完整的鄉村共同體使其一直沿襲著「弱國家,強地方;弱政府、強社會」特徵,地方和鄉村總是本著自己的價值觀念、自身利益和習俗傳統我行我素,這也是印度的法律、政策和各種計劃執行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貳』 印度為什麼不實行計劃生育

印度是實行計劃生育的,而且是世界上最早實行計劃生育的國家。

印度回計劃生育答協會於1949年創立,是世界計劃生育聯盟創始會員之一,目前在全印度有40多家分支機構,協會一直在承擔政府在計劃生育方面的各種工作,包括制訂人口計劃,落實生育政策,開展優生優育教育,組織宣傳活動等。
印度政府在1952年提出「人口控制計劃」,上世紀70年代還採取過嚴格的生育政策,一個月內迫使400萬人做了絕育手術。2000年2月,印度政府出台了新的人口政策,大致規劃了到2045年實現人口零增長。文件同時決定成立國家人口委員會,由總理擔任負責人。為了鼓勵民眾計劃生育,政府出台了許多獎勵政策,比如獨生子女在職人員家庭可在住房上得到較好待遇,做絕育最多的村子可優先獲得飲水、灌溉和更多的福利保健,對「晚」生「稀」生的婦女給予現金獎勵,向做絕育的國民贈送自行車,為絕育的男子辦理持槍執照等。
目前,印度各邦自主實行計劃生育,有些人口基數大的邦規定公職人員子女不得超過兩個,有些邦則在職位晉升、住房補貼、獎勵旅遊方面鼓勵人們少生、晚生。

『叄』 印度尼西亞的主要港口有哪些

印度尼西亞的主要港口有:井裡漢,丹戎不碌,泗水(蘇臘巴亞),三寶壟,沙版璜,巨港權,巴東,萬鴉老,望加錫,日惹,雅加達,井裡汶,勿拉灣 。

(3)印度保障性住房擴展閱讀:

勿拉灣:

位於印尼西北部蘇門答臘(SUMATERA)島東北沿海的紐納恩(NUNANG)河口,瀕臨馬六甲(MALACCA)海峽西北側,是蘇門答臘的主要港口之一。

『肆』 家庭人均年收入劃分標準是什麼

劃分方法如下:

1.貧困人口:人均年收入低於2800元,屬於待解決溫飽人群。全國大約有8200萬人群,大約日收入低於1.29美元。

2.窮人:家庭年收入低於3萬,人均年收入大於2800元人民幣。按三口之家計算,人均年收入是2800到10000元。人均日收入在1.3美元到4.5美元。

3.低收入:家庭年收入3-8萬。

4.小康:家庭年收入8-30萬。

5.中高收入者:家庭年收入30-100萬。

6.富人:家庭年收入100萬以上。

7.富翁:擁有資產1000萬以上,按擁有資產劃分,區別於年收入劃分。

8.富豪:擁有資產1億以上,2014年大約有6.3萬。

9.大富豪:擁有資產10億以上,2014年大約有1800名。

10.超級富豪:擁有資產100億以上,2014年大陸大約有90名。

備注:

按家庭年收入劃分,小康與低收入人群、中產階級有交集。

初級小康屬於低收入人群,中級小康與高級小康屬於中產階級。

(4)印度保障性住房擴展閱讀

中產階級的劃分標准通常有兩個,一是職業,二是人均或家庭收入。以中產階級職業區分中產階級,存在較多爭議,如同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局長、處長與一般科員、辦事員顯然就難以相提並論,「重要」機關工作人員如工商局、稅務局工作人員,與「一般」機關工作人員如地震局、檔案局、老幹部局工作人員,在收入與社會地位上的差距,恐怕亦不可同日而語。

同為IT技術人員,一些人可能住別墅開洋車,一些人則只能天天吃泡麵擠公共汽車。更多的人,包括經濟學家在內,傾向以收入作為中產階級劃分的惟一標准或主要標准。

但即使大家都以經濟收入為標准區分誰是中產階級,誰不是中產階級,也仍舊存在著眾多的不確定性和定量上的混淆。比如在美國,有人認為凡年均收入在3萬美元至10萬美元的人群都屬於中產階級,以此標准衡量,美國95%以上的人都應該屬於中產階級。

另一些人則認為,美國中產階級的人年均收入標准應該在4萬美元至25萬美元,凡人年均收入在此區間的,都可以算是中產階級。以此標准而論,美國中產階級大約占總人口的80%。

在號稱中產階級大本營的美國,區分中產階級的標准尚如此混淆,世界其他地區就更不用提了。拿印度來說,按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的說法,印度現有中產階級約3億人。

印度「國家應用經濟研究理事會」是印度中產階級標準的制訂和發布者,其發布的印度中產階級標準是:凡年均稅後收入在3.375萬盧比到15萬盧比(約合700-3000美元,目前美元對盧比的比價為1∶48.5左右)的家庭均可算是中產階級家庭。按此計算,2001年,印度有6000萬個家庭已經躍升為中產階級家庭。

以一家5口計算,印度目前有中產階級3億人。以此看來,一個國家的中產階級,是你說有多少就可以有多少的,因為缺乏統一標准,隨意性非常大。

以印度中產階級的標准而論,倘若戶年均收入700美元就可算為中產階級家庭,700美元按現在我國的外匯比價,也就相當於6000元人民幣左右,分攤到一家5口,年人均大約只有1200元人民幣左右,平均每人每月100元人民幣。

『伍』 政策性住房金融制度是不是公積金制度

政策性住房金融機構是指圍繞住房融資由政府發起或支持成立的金融機構體系,旨在調控住房貸款規模和結構,提高住房貸款流動性,實現政府在住房市場上的公共性職能。從國際經驗看,我國應該建立專門的政策性住房金融機構,並以此為主體解決普通消費者的住房金融需求,改變目前以商業銀行為主的局面。目前,各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具有這種政策性住房金融機構的雛形。政府可以在此基礎上,對公積金管理中心進行相應改制,成立國家住房銀行,採取強制儲蓄與自願儲蓄相結合的方式籌集信貸資金,實行資金封閉運行,並給予住房儲蓄銀行一定的財政補貼,保證機構的正常運行。
一、改制的必要
(一)政策性住房金融主導的住房市場比較穩定
保障基本住房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基本內容之一,解決住房問題需要金融的支持。目前,我國住房金融支持仍存在根本性的問題未解決:沒有真正的政策性住房金融機構,住房公積金制度對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作用沒有完全體現;低收入家庭住房融資十分困難,中等以下收入的居民中只有不足5%的家庭有可能獲得住房商業貸款。由於住房產品具有特殊社會性,完全由市場機制來完成住房產品的供求協調與金融支持是不可能的。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已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除住房公積金貸款以外,我國尚未有直接面向中低收入者發放的低息或無息貸款。對於廣大中低收入人群來說,如果缺乏政策性住房制度及相應的金融支持,就無法盡快實現政府「人人享有適當住房」的政策目標,難以滿足弱勢人群的住房需求,對社會穩定和發展將帶來不利影響。
(二)政策性住房金融是健全有效金融體系不可或缺的部分
1、住房產業關繫到國計民生和宏觀經濟穩定。市場機制是無法自行緩解住房市場上的供求矛盾與金融扭曲的,政府有必要通過政策性金融手段來建立可持續的宏觀調控機制。
2、由於住宅產品的特殊性,各國政府往往都根據住宅產品的結構特徵,在相應的金融支持制度安排中,分別採取政策性金融支持與商業性金融支持的不同方式。市場機制解決的是高收入人群的住宅供求問題,政府參與的政策性金融機制解決的是中低收入人群的住宅供求問題。
3、建立完善的現代政策性金融體系,要求補上住宅政策性金融這一環節。市場經濟發展經驗證明,在住房產業中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需要有政策性金融機制。顯然,在五個部分中,我們最缺少的就是政策性住房金融,相關制度、機構、工具的創新已迫在眉睫。
(三)住房公積金制度由於設計的缺陷無法發揮政策性住房金融的作用
1、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定位模糊。按照《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公積金管理中心被定位於「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獨立的事業單位」。但實踐當中,公積金管理中心卻並不是一個「不營利」的單位,許多地方的公積金管理中心正扮演著一個「金融機構」的角色定位比較模糊。
2、住房公積金制度設計存在缺陷,形成新的收入分配不公。住房公積金的繳存,是以職工工資為基礎的,這就使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現象投影到了住房公積金作為一種福利的分配上。更為嚴重的是,現行制度只規定了繳存公積金的月繳存基數上限,沒有嚴格限定最低繳存基數的下限,導致城市低收入職工公積金的繳存額偏低。公積金繳存本應是「高收入者不補貼,中低收入者較少補貼,最低收入者較多補貼」,但國家住房公積金政策在執行中體現出的「嫌貧愛富」,擴大了收入差距,並且印證了一種馬太效應—————收入高的人群住房公積金提取也高,享受的優惠貸款政策也多;相反,收入低的人群住房公積金提取也低、享受的優惠政策也少。
3、覆蓋面仍然有限,住房公積金使用效率低。據統計,在全國尚有40%計430萬左右的職工未參加住房公積金,而且這部分職工收入相對偏低,住房條件又急需改善,但他們卻無法享用政策性住房金融融資,形成政策性住房金融的空白。這違背了政策性住房金融建立的初衷和願望。作為住房金融政策性金融融資的住房公積金貸款,其優勢在於貸款利率低,年限長,理應受廣大城鎮職工居民的歡迎。但在實際運作中住房公積金貸款政策性強,貸款額度低,制度限制多,運作方式復雜、繁瑣,歸集余額中沉澱資金存款佔46.46%,致使住房公積金貸款所佔的比例不足住房金融融資總規模的1/8。
4、公積金籌集渠道狹窄和增值渠道單一,資金積累不能滿足實際需求。我國住房公積金從建立至今,其來源僅為城鎮在職職工,沒有其他的籌資渠道作補充,也沒有形成公積金貸款的證券化機制;同時,增值渠道的單一性(只能購買國債)使公積金的增值收益不高,加上現有的利率體系的弊端等也影響了公積金作用的進一步發揮。據中國社科院代東凱測算,截至2006年底,累計繳存了10多年的住房公積金只夠應付21%繳存人的個人住房貸款需求,另外79%的繳存人只能處於奉獻的位置,根本無法索取回報。
5、住房公積金缺乏內控和監督機制,違規現象屢禁不止。近年來,全國發生了多起挪用、騙取住房公積金的案件,從一些縣、市爆出的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負責人動輒貪污挪用上億元資金的情況看,這筆資金的流失已不在少數,反映出住房公積金制度運行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由於監督機制不健全,體制不順,多頭管理等,使違規使用、挪用公積金的現象屢有發生,對查出的違規行為處罰較輕甚至不作處罰,使這些現象有愈演愈烈之勢,嚴重抑制了公積金作用的正常發揮。
(四)商業銀行難以發揮作用
由於銀行的住房貸款與公積金貸款之間存在一定的利益競爭關系,因而銀行和房地產開發企業對住房公積金貸款推介不夠,這是造成公積金個貸率低的直接原因。據了解,房地產開發商在獲得銀行商業貸款時與銀行達成某種「協議」,銀行要求其在辦理購房貸款時,必須推介銀行自營性貸款,而銀行自營性貸款利率比公積金利率要高。銀行接受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的委託發放貸款僅收取手續費,還不到商業銀行貸款收入的1/20。而且住房公積金的手續繁瑣,因此,開發商往往與銀行約定使用商業貸款而不是公積金貸款,這使得公積金貸款的利用率不高。實踐表明,目前我國政策性與經營性住房金融業混合運作有諸多弊端。前者的運作方式往往會拖垮後者,以政府行為取代市場行為;後者的趨利性又往往會侵蝕前者,使前者的社會性項目變形走樣。
二、國外的經驗借鑒
(一)普遍建立了政策性住房金融體系
由於住房關繫到每個社會居民最基本的生存權利與個人福利,因此發達國家普遍建立了有本國特色的政策性住房金融體系。對於政策性住房金融,美國是較早的踐行者,其由政策性和商業性金融互動形成的機制,是目前世界上最富成效的住房金融體系。一是建立了新的監管格局。如成立OTS取代了聯邦住房貸款銀行的大部分監管職能,最終形成了OTS、聯邦住房貸款銀行體系、美聯儲、貨幣監理署等交叉監管的體制。二是住房金融二級市場得到高度發展。美國政府先後成立兩個帶有明顯政策性特徵的住房金融機構,聯邦國民抵押協會和政府國民抵押協會,負責對政策性住房貸款進行擔保、資金支持、購買抵押貸款以增加流動性。在這一階段,兩大機構開始大量推出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使得住房金融結構獲得了革命性的變化,大大拓寬了住房金融二級市場的邊界,使得商業性的抵押銀行、共同基金等非金融保險機構都全面參與到住房金融業務中,住房產業和住房金融都進入了空前繁榮。除了美國,戰後各國都根據自身需要設立了政策性金融機構來實施政府住房政策。代表性機構例如日本住房金融公庫、法國土地信貸銀行、韓國住房銀行、泰國政府住房銀行、印度住房和城市開發公司、巴西國家住房銀行、加拿大抵押貸款和住房公司等。
(二)政策性住房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廣泛
1、政府財政資金。政策性住房金融機構對政府資金依賴較強,政府提供其全部或大部分資本金,還向其提供一定的運營資金。政府以此來管理或影響其住房金融活動,使其有能力從事住房政策性金融業務。
2、發行債券籌資。發行長期住房債券是一種主要籌資手段,通過這種方式進行融資的比例正在逐步提高。
3、吸收儲蓄資金。吸收儲蓄對於住房金融機構而言更為重要,它不僅將閑散小額資金集中起來用於住房信貸,更重要的是在於將其他消費資金轉換為住房建設資金。但為了避免與其他金融機構的摩擦,住房政策性金融機構一般不直接吸收普通儲蓄。較為常見的是,通過其他金融機構(尤其是儲蓄銀行)吸收儲蓄,然後再轉借給政策性金融機構使用。
4、開展強制性儲蓄。一些發展中國家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採取強制性儲蓄方式解決住房信貸資金來源問題,保障住房信貸資金規模。
5、從其他機構借入。這些機構主要為中央銀行、儲蓄銀行、契約儲蓄機構(養老金、人壽保險公司)等長期資金機構。
(三)政策性住房金融機構的資金運用針對性強
住房貸款具有以下特點:
⑴重點支持購房者,提高自有住房率。發達國家住房政策性金融機構一般不對建房予以支持,而重點支持購房者。
⑵對低收入者給予傾斜的優惠政策。
⑶間接貸款較為典型。不直接對個人貸款,而是貸給州或地方的住房機構,作為這些機構對低收入住房戶發放補貼貸款的再貸款。
⑷僅提供部分資金,以國家資金推動民間資金。
三、住房公積金改制為政策性住房金融體系的構想現在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的職能是資金歸集、管理和支取等相對的業務,改制後由政策性住房銀行來運作更為專業化和更富有效率。同時,公積金本身的長期性、閑置性和強制儲蓄的特性,使得政策性住房銀行能夠更有效地管理資金。
(一)明確定位
讓住房公積金成為真正的政策性住房金融機構,以現有公積金為基礎,以政府注資、政府的信譽為擔保,為政府的住房政策目標服務。政策性住房金融是由政府支持的非贏利機構,其目的是為配合國家特定的經濟與發展戰略,協調社會住房生產與消費,支持國家的住房改革制度,重點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金融融資。
(二)構建政策性住房金融體系的具體構想
1、建立起以政策性住房金融機構為主體的住房金融組織體系。
(1)在機構設置方面,將住房公積金中心改制為政策性的國家住房銀行。目前,全國已形成了星羅棋布的公積金中心,僅北京市就有81個住房資金管理中心。我們可以依託這些組織體系建立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分支機構。依託從中央到地方的住房公積金中心,最高層次是全國性住房政策性金融機構,中層機構是在各大經濟區域省(市)設立地方性機構,基層機構是各縣設立的分支機構。同時,待建立的政策性住房金融體系應充分發揮其他金融機構在住房開發中的作用,允許合作住房金融機構、商業銀行和個人參與住房金融活動,從而建立起以政策性住房金融機構為主體,其他金融機構協同參與,國家、單位和個人相互配合的住房金融體系。

『陸』 印度為什麼貧富差距這么大

貧窮和富有一直是我們關注的問題,人人都希望可以過上富有的生活,但是人生並不能如每個人所願。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貧富差距極大的國家,印度的富人的生活條件可以排在世界前列,而印度窮人的生活條件卻又位列世界末端,這也導致了不同的印度人對自己國家的定位不準確。在印度的媒體上常常可以看到印度與其他國家的對比,甚至還有媒體表示印度是亞洲之首。


貧民區住著60到100萬人

那麼,印度的貧富差距究竟有多大呢?用一句話可以來形容:印度有一條街,街的一邊是連吃飯都困難的貧困區域,而另一邊則是房價高大十幾萬人民幣每平方米的富人區域。因為受到印度嚴格等級制度的影響,印度的貧民區和富人區往往都成群出現。上圖中的貧困區容納了60到100萬的貧困人民,與另一邊的高樓大廈只差一條街。


貧民窟有著自己的一套制度

當地的政府不會管貧民們的生活,因此住在貧民區的人有著自己的那一套生活體系。他們有自己的餐廳,有自己的菜場,也有自己的學校。貧民區的人就在貧民區生活,彷彿一個小國家一般。雖然人們的生活質量很低,但是過得卻是井井有條。而印度的富人區就完全是另外一種景象,剛剛小編也提到了印度的房價,可能聽著很誇張,但是這片區域印度房子的價格確實很高很高。比如下面這套房子每平方米的售價高達二十萬人民幣,這是印度最有錢人居住的地方。


印度最貴的房子

這一塊區域的房價都很貴,比如這套房子的一邊就有幾幢比較破舊的房屋,但是因為地理位置好,這幾幢房子的報價也達到了每平方米十幾萬人民幣。不過房子的主人並不打算賣房子,佔領著最好的地段,這些房屋只會給他們帶來更大的收益。


因為地段好,房價十幾萬每平的房子

所以如果大家想去印度旅行,孟買等城市會讓你們感受到現代都市的感覺,但如果去偏遠一些的地區遊玩,就得注意自身的安全了。

『柒』 印度是不是一個好的目標市場

印度新政府為中國企業帶來豐富商機
印度新政府於2014年7月10日發布其首份2014-15財年聯邦預算案。這是新政府公開闡明其經濟政策的第一次機會。新一屆印度總理莫迪向來歡迎中國公司投資印度,大多數中國企業對其已頗為熟悉。這也是30年來的第一次,獲勝黨亦為取得下議院多數黨地位的政黨。這意味著政府政策將更為穩定,投資項目將面臨較少的政治障礙。因此,從諸多方面來看,這是中國公司30年來在印度投資的最好時機。
正如所期望的,印度新政府首份預算案涉及對多個行業中國企業的利好消息。其中一些總結如下:
1. 房地產業
•為鼓勵外資投入印度鄉鎮房地產項目,對項目最低建築面積的要求由5萬平米降至2萬平米。
•最低資本要求也已由1,000萬美元降至500萬美元。
•此外,項目總預算的30%及以上用於低成本保障性住房項目的,不受最低建築面積和資本要求的限制。
•最短投資期限僅為3年。

2. 製造業與電子商務
•政府已經宣布,製造業的外國投資者將可借力電子商務模式在印度市場銷售其產品。
•這也將使得外國投資者可直接接觸到客戶,而無需面對零售業的任何限制。

3. 住房和城市基礎設施
•得益於稅收優惠政策,市場期待已久的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得到推動。REITS發起人的資產轉讓交易獲准可延期納稅。
•政府進一步擴大稅收優惠,以增進住宅市場交易,並明顯傾向於推動低成本保障性住房市場發展,包括放寬對此類項目的外國直接投資(FDI)要求。
•政府還撥出10億美元預算,利用衛星城鎮的可用基礎設施,致力於打造100座「智能城市」。
•預計在未來10年,將以公私合作夥伴關系(PPP)模式在500個城市居住區開展現有的基礎設施現代化和新設施建設等工作。

4. 基礎設施
•PPP模式將被修改,以使基礎設施項目開發商承擔較小風險。
•在2017年3月31日之前開始發電、配電和電力傳輸的煤炭發電項目將可享受所得稅優惠。
•已投產或將在2015年3月前投產的電力項目將得到充足的煤炭供應。

『捌』 印度疫情仍不可控,導致此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接近三百萬的感染人數,整個印度都惶恐不安。說起印度這個國家人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們國家的人數很多,他們的人數總量接近中國,但出生率遠遠大於中國,說明在近幾年可能會反超中國。但是他們的經濟遠不如中國,他們的醫療技術方面也不如中國。由於人數眾多,所以檢測的能力不足,他們的壓力非常大,人口眾多是導致疫情不可控的重要原因。

一、防範措施不到位。

印度雖然目前已經有很多人被感染了,但是在一些城市偏遠地帶和農村地帶人們的防範措施並不到位,還存在著大面積群居的現象。人們的出行安全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障,他們在出行的時候同樣是結伴而行,沒有控制良好的安全距離,都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這樣是疫情發展迅速的一個原因。

防疫從來都不是一個國家單獨行動的事情,希望印度會得到其他國家的援助,早早控制好疫情。

『玖』 印度尼西亞的概況

國 名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面 積 1,904,443平方公里

(資料來源:2002年經濟學家信息部國別報告)

人 口 2.15億(2004年印尼國家統計局數據),世界第四人口大國。有100多個民族,其中爪哇族45%,巽他族14%,馬都拉族7.5%,馬來族7.5%,其他26%。民族語言200多種,官方語言為印尼語。約87%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6.1%的人口信奉基督教新教,3.6%信奉天主教,其餘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首 都 雅加達(JAKARTA),人口838.5萬(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

國家元首 總統蘇希洛·班邦·尤多約諾(Susilo Bambang Yudhoyono),2004年10月20日就任。

重要節日 伊斯蘭教開齋節、宰牲節; 5 月 20 日民族覺醒日(紀念 1908 年印尼民族運動組織"至善社"成立); 8 月 17 日獨立日。

簡 況 位於亞洲東南部,地跨赤道。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馬來西亞接壤;與泰國、新加坡、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隔海相望。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 17,508個大小島嶼組成,其中約6000個有人居住。海岸線長 54,716 公里,領海寬度 12 海里,專屬經濟區200海里(世界銀行數據)。熱帶雨林氣候,年均氣溫 25 - 27 ℃。

公元 3 至 7 世紀建立了一些分散的王朝。13世紀末 14 世紀初爪哇出現強大的麻喏巴歇(滿者伯夷)封建帝國。15世紀先後遭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入侵, 1602 年荷蘭在印尼成立具有政府職能的"東印度公司",開始長達 300 多年的殖民統治。1942年日本入侵,1945 年日本投降後爆發爭取民族獨立的8月革命,於8月17日宣告獨立,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1945年至1950年,先後武裝抵抗英國、荷蘭的入侵,其間曾被迫改為印度尼西亞聯邦共和國並加入荷印聯邦。1950年8月重新恢復為印度尼西亞共和國,1954年8月脫離荷印聯邦。

政 治 1997 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對印尼造成全面沖擊,政權更迭頻繁,局勢動盪不穩。1998年5月,執政長達三十二年的蘇哈托總統辭職,副總統哈比比接任總統。1999年10月,印尼人民協商會議(簡稱人協)選舉瓦希德為總統,梅加瓦蒂為副總統。2001年7月23日,人協特別會議以瀆職罪罷免瓦希德總統職務,梅加瓦蒂接任總統,哈姆扎·哈茲任副總統。2004年7月印尼舉行歷史上首次總統直選,前政治安全統籌部長蘇希洛和人民福利統籌部長尤素夫·卡拉通過兩輪直選當選總統和副總統,10月20日宣誓就職,任期至2009年。

蘇希洛政府把國家安全、經濟建設以及反腐倡廉確立為施政重點,致力於解決地方分離主義問題,加強國際反恐合作;實行更為開放的經濟政策,大力吸引外資刺激經濟復甦;對政府官員財產收入加強監督,努力創建廉潔政府。

2004年5月,印尼政府結束在亞齊為期一年的軍事緊急狀態,轉為實施民事緊急狀態,繼續追剿亞齊獨立運動武裝組織(亞獨)殘部。2005年初,印尼政府與亞獨恢復和談;5月,印尼政府宣布解除亞齊民事緊急狀態。

2004年9月9日,澳大利亞駐印尼使館門前發生恐怖爆炸事件,造成9人死亡,百餘人受傷,是繼2002年10月巴厘島爆炸事件和2003年8月雅加達萬豪酒店爆炸事件之後又一起重大恐怖爆炸事件。印尼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反恐力度。

2004年12月26日,印尼亞齊等地區遭受嚴重地震海嘯災難,造成12.6萬人死亡,9.4萬人失蹤。

【憲法】 現行憲法為《"四五"憲法》,1945年8月18日頒布實施,1949年12月和1950年8月分別為《印尼聯邦共和國憲法》和《印尼共和國臨時憲法》替代,1957年7月5日恢復實行。1999年10月至2002年8月先後通過四個修正案。憲法規定,印尼為單一的共和制國家,"信仰神道、人道主義、民族主義、民主和社會公正"是建國五項基本原則(簡稱"潘查希拉")。實行總統制,總統為國家元首、政府行政首腦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2004年起,總統和副總統不再由人民協商會議選舉產生,改由全民直選;只能連選連任一次,每任五年。總統任命內閣成員,但需徵得國會同意。

【人民協商會議】 國家立法機構,由人民代表會議(國會和)地方代表理事會共同組成,負責制定、修改和頒布憲法及國家大政方針,並對總統進行監督。如總統違憲,有權彈劾罷免總統。每年召開一次年會,必要時召開特別會議。每五年換屆選舉。本屆人協2004年10月1日首次通過全民直選產生。成員678名,包括550名國會議員和128名地方代表理事會議員。設主席1名,副主席3名。主席希達亞特·努爾·瓦希德(HIDAYAT Nur Wahid)。

【國會】 全稱人民代表會議。國家立法機構,行使除修憲和制定國家大政方針之外的一般立法權。國會無權解除總統職務,總統也不能宣布解散國會;但如總統違反憲法,國會有權建議人協追究總統責任。本屆國會2004年10月1日首次通過全民直選產生,共有議員550名,兼任人協成員。任期5年。設議長1名,副議長3名。議長阿貢·拉克索諾( AGUNG Laksono )。共有10個派系,即專業集團黨派系、民主斗爭黨派系、建設團結黨派系、民主黨派系、國家使命黨派系、民族覺醒黨派系、繁榮公正黨派系、改革星黨派系、繁榮和平黨派系、民主先鋒星黨派系。

【地方代表理事會】 2004年10月新成立的立法機構,負責有關地方自治、中央與地方政府關系、地方省市劃分以及國家資源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成員分別來自全國32個一級行政區,每區4名代表,共128名,兼任人協成員。設議長1名,副議長2名。議長吉南加爾·卡爾塔薩斯米塔( GINANDJAR Kartasasmita )。

【政府】 本屆內閣於2004年10月組建,閣員36人,任期至2009年。成員包括:副總統尤素夫·卡拉( Muhammad JUSUF Kalla ), 政治法律安全統籌部長維多多( WIDODO AS),經濟統籌部長阿布里扎爾·巴克利(Aburizal BAKRIE)、人民福利統籌部長阿爾維·希哈布(Alwi SHIHAB)、內政部長馬魯夫(M. MA'RUF)、外交部長哈桑·維拉尤達(Dr. HASSAN Wirayuda)、國防部長尤沃諾·蘇達爾索諾(YUWONO Sudarsono)、司法與人權部長哈密德·阿瓦魯丁(HAMID Awaluddin)、財政部長尤素夫·安瓦爾(Yusuf ANWAR)、能源和礦產資源部長布爾諾默·尤斯吉安托羅(PURNOMO Yusgiantoro)、工業部長安頓·尼迪米哈爾賈(ANDUNG Nitimihardja)、貿易部長瑪莉·埃爾加·邦埃斯杜(MARIE Elka Pangestu)(中文名:馮慧蘭)、農業部長安東·阿卜里延托諾(ANTON Apriyantono)、林業部長卡班(MS KABAN)、交通部長哈達·拉加薩(HATTA Rajasa)、海洋和漁業部長弗勒迪·農貝里(FREDDY Numberi)、勞工和移民部長法赫米·伊德里斯(FAHMI Idris)、公共工程部長佐克·吉爾曼托(JOKO Kirmanto)、衛生部長西蒂·法蒂拉·蘇帕莉(SITI Fadilah Supari)、國民教育部長班邦·蘇迪比奧(BAMBANG Sudibyo)、社會部長巴赫迪亞爾·查姆沙(BACHTIAR Chamsyah)、宗教部長馬弗杜·巴蘇尼(M. MAFTUH Basyuni)、文化旅遊國務部長傑洛·瓦吉克(JERO Wacik)、研究技術國務部長古斯馬延多·卡迪曼(KUSMAYANTO Kadiman)、合作社與中小企業國務部長蘇爾亞達爾馬·阿里(SURYADHARMA Ali)、環境國務部長拉赫瑪德·維杜拉爾(RACHMAT Witoelar)、婦女事務國務部長梅烏蒂雅·法莉達·哈達·斯瓦索諾(MEUTIA Farida Hatta Swasono)、提高國家機構效率國務部長陶菲克·埃芬迪(TAUFIQ Effendi)、落後地區發展國務部長塞弗拉·尤素夫(SAIFULLAH Yusuf)、國家建設規劃國務部長斯莉·穆爾雅妮·英德拉瓦蒂(Sri MULYANI Indrawati)、國營企業國務部長蘇吉哈爾托(SUGIHARTO)、通訊和信息國務部長索菲安·加利爾(SOFYAN A. Djalil)、人民住房國務部長尤素夫·阿薩里(Yusuf ASY'ARI)、青年和體育國務部長阿迪亞克薩·達烏特(ADHIYAKSA Dault)、最高檢察長阿卜都拉赫曼·薩萊(Abrrahman SALEH)、內閣秘書蘇迪·希拉拉黑(SUDI Silalahi)、國務秘書部長尤斯利爾·伊扎·馬亨德拉(YUSRIL Ihza Mahendra)。

【行政區劃】 共有一級行政區33個,包括雅加達(Jakarta)首都特區,日惹(Yogyakarta)和亞齊達魯薩蘭(Nangroe Aceh Darusalam)2個地方特區,30個省。二級行政區(縣/市)410個。

【司法機構】 實行三權分立,最高法院和最高檢察院獨立於立法和行政機構。最高法院正副院長由國會提名,總統任命。最高檢察長由總統任免。現任最高法院院長巴吉爾·馬南(Prof. Dr. BAGIR Manan),最高檢察院總檢察長阿卜都拉赫曼·薩萊(Abrrahman SALEH)。

【政黨】 1975年政黨法只允許三個政黨存在,即專業集團、建設團結黨、印尼民主黨。1998年5月解除黨禁。1999年1月28日新政黨法規定,50名以上年滿21歲的公民只要遵循"不宣傳共產主義,不接收外國資金援助,不向外國提供有損於本國利益的情報,不從事有損於印尼友好國家的行為"的原則,便可成立政黨。1999年大選中,梅加瓦蒂總統領導的民主斗爭黨贏得大選,與其它幾個主要政黨聯合執政。2004年大選中,24個政黨參選,其中17個贏得國會議席。主要大黨包括:

(1)專業集團黨 (PARTAI GOLONGAN KARYA): 1959年組成鬆散的專業集團聯合秘書處,1964年10月由61個群眾組織聯合成立專業集團,1970年12月擴大為包括291個群眾組織的專業組織,1967年至1999年6月為事實上的執政黨,但一直自稱為社會政治組織。1999年3月7日正式宣布為政黨。以"潘查希拉"為國家意識形態基礎,主張在民主和民權基礎上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保障人權,改善民生。總主席尤素夫·卡拉(副總統)。2004年大選贏得127個議席,國會第一大黨。

(2)印尼民主斗爭黨 (PARTAI DEMOKRASI INDONESIA- PERJUANGAN):由原印尼民主黨分裂出來的人士組成,1998年10月正式成立。系民族主義政黨,印尼世俗政治力量代表。堅持以"潘查希拉"為國家意識形態基礎,弘揚民族精神,反對宗教和種族歧視。總主席梅加瓦蒂(MEGAWATI Soekarnoputri)。2004年大選獲109個議席,國會第二大黨。

(3)建設團結黨(PARTAI PERSATUAN PEMBANGUNAN):1973年1月由伊斯蘭教士聯合會、印尼穆斯林黨、印尼伊斯蘭教師聯盟黨和白爾蒂伊斯蘭教黨合並組成。八十年代後伊斯蘭教士聯合會退出。原宗旨為"潘查希拉",現回歸伊斯蘭教,並將黨徽重新改回麥加天房圖案。主張司法獨立,實施廣泛地方自治和宗教平等,全面提高人口素質。總主席哈姆扎·哈茲(Hamzah Haz)。2004年大選獲58個議席,是國會第三大黨。

(4)民主黨(PARTAI DEMOKRAT):成立於2001年9月9日,以"潘查希拉"為國家意識形態基礎。2004年大選憑借其推出的總統候選人蘇希洛個人魅力,獲56個議席,為國會第四大黨。總主席哈迪·烏托莫(HADI Utomo)。

(5)國家使命黨(PARTAI AMANAT NASIONAL):成立於1998年8月23日,黨員多為第二大穆斯林團體穆罕默迪亞(MUHAMMADIYAH)成員,具有伊斯蘭現代派特徵。主張三權分立制衡、人民主權、經濟平等、種族宗教和睦等。2004年大選獲53個議席,是國會第五大黨。總主席蘇特里斯諾·巴黑爾(SOETRISNO Bachir)。

(6)民族覺醒黨 (PARTAI KEBANGKITAN BANGSA):1998年7月23日成立,被認為是以伊斯蘭教士聯合會(NU)為背景的政黨。強調宗教和睦,反對宗教政治化和宗教歧視,反對建立伊斯蘭教國。2002年1月分裂為兩派:一派由現人民福利統籌部長阿爾維·希哈布(Alwi Shihab)任總主席,前總統瓦希德任中央指導委員會主席;另一派擁戴原總主席馬托利·阿卜杜爾·賈利爾。2003年7月,印尼司法部宣布希哈布領導的民族覺醒黨為在該部登記的合法政黨,結束了兩派爭執。2004年大選獲52個議席,是國會第六大黨。現任總主席穆海明·伊斯坎達爾(MUHAIMIN Iskandar)。

【重要人物】 蘇希洛·班邦·尤多約諾:總統。1949年9月生於東爪哇省巴吉丹。退役上將。畢業於印尼國家軍事學院,後在美國、比利時、德國等國的軍事院校進修。曾任雅加達軍區作戰助理、第二軍區司令、社會政治事務參謀長等職。1999年10月擔任礦產能源部長,同年12月任政治社會安全統籌部長。2001年6月被解職。2001年7月競選副總統失敗,8月出任梅加瓦蒂內閣的政治安全統籌部長。2004年3月辭職,代表民主黨競選總統,10月當選。2004年2月作為政治安全統籌部長訪華。夫人克里斯蒂雅妮·赫拉瓦蒂,有二子。 尤素夫·卡拉:副總統。1942年5月15日生於南蘇拉威西省坦波尼。1967年畢業於印尼哈桑努丁大學經濟學院,1977年獲法國歐洲商業行政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長期經商,曾任印尼工商會南蘇分會總主席、工商會東部地區協調員、南蘇經濟學士聯誼會總主席、印尼穆斯林大學基金會主席。1999年10月任瓦希德內閣貿工部長,2000年4月被解職。2001年8月任梅加瓦蒂內閣人民福利統籌部長。2004年4月辭職,作為蘇希洛搭檔參加總統選舉,10月當選副總統,12月當選專業集團黨總主席。夫人穆菲達(MUFIDAH),有五個子女。

經 濟 印尼是東盟最大的經濟體。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均在國民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農業和油氣產業系傳統支柱產業。80年代中期製造業迅速崛起,1991年佔GDP比重首次超過農業。90年代服務業發展迅速,2001年佔GDP比重近40%,吸納近三分之一就業人口。經濟在建國初期發展緩慢,1950年至1965年GDP年均增長僅2%。60年代後期調整經濟結構,經濟開始提速,1970年至1996年間GDP年均增長6%,躋身中等收入國家。1997年受亞洲金融危機重創,經濟嚴重衰退,貨幣大幅貶值。1999年底開始緩慢復甦,GDP年均增長3%-4%。2003年底按計劃結束了國際貨幣組織(IMF)的經濟監管。

2004年經濟保持平穩增長勢頭。蘇希洛政府重視改善投資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消除貧困、加強法制建設和反腐工作。

2004年主要經濟數據有:

國民生產總值:2303萬億盾(按全年平均匯率折算,約合2678億美元)

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5.13%

匯率(全年均價):1美元=8600印尼盾(RUPIAH)

通貨膨脹率:6.4%

公開失業率:估計為9.5%

(資料來源:印尼央行,印尼國家統計局)

【資源】 富含石油、天然氣以及煤、錫、鋁礬土、鎳、銅、金、銀等礦產。截至2003年,石油探明儲量47.2億桶,潛在儲量50.24億桶。2004年日產原油108萬桶;天然氣探明儲量94.75萬億立方尺,潛在儲量75.56萬億立方尺。2004年油氣資源出口額155.9億美元。

【工業】 工業發展方向是強化外向型製造業。近幾年製造業增長速度均超過經濟增長速度,2003年佔GDP比重為26.6%,就業人口1010萬。主要部門有采礦、紡織、輕工等。錫、煤、鎳、金、銀等礦產產量居世界前列,2003年產錫7.17萬噸,煤1.068億噸,鎳439.5萬噸,金141噸,銀279噸;紡織品出口額70.3億美元;2004年國內汽車銷售量48.33萬輛,同比增長36%,摩托車銷售量390萬輛,同比增長38%。

(資料來源:經濟學家信息部國別報告,印尼礦產能源部)

【農漁林業】 2003年農漁林業佔GDP比重為16.58%。其中農業所佔比重13.01%,農業人口(包括從事林業和漁業人口)約占總人口59%。耕地面積5980萬公頃(不包括巴布亞省)。2004年稻米產量為5434萬噸,2003年玉米和大豆產量分別為1091萬噸和67.5萬噸。富產經濟作物,棕櫚油、橡膠和胡椒產量均居世界第二,2003年產量分別為922.1萬噸、213.9萬噸和6.7萬噸;咖啡產量居世界第四,2004/05年度預計產量為45萬噸;可可產量居世界第二。

漁業資源豐富,2003年佔GDP比重為2.51%。政府估計潛在捕撈量為620萬噸/年,但捕撈能力嚴重不足,2003年實際捕撈量為440.6萬噸。

森林面積0.94億公頃(50年代為1.62億公頃),約占國土總面積49%。為保護林業資源,印尼宣布自2002年起禁止出口原木。

(資料來源:印尼國家統計局,經濟學家信息部,印尼《指南針》報)

【旅遊業】 是印尼非油氣行業中的第二大創匯行業,政府長期重視開發旅遊景點,興建飯店,培訓人員和簡化手續。1997年以來先後受到金融危機、政局動盪、恐怖爆炸事件、"非典"等不利影響。近年來有所恢復。2004年外國旅客530萬人次,外匯收入48億美元。

主要景點有巴厘島、婆羅浮屠佛塔、"美麗的印度尼西亞"縮影公園、日惹蘇丹王宮、多巴湖等。

(資料來源:印尼《指南針》報)

【交通運輸】 公路和水路系重要運輸手段,其中公路擔負著國內近90%的客運和50%的貨運。鐵路設施相對落後,僅爪哇和蘇門答臘兩島建有鐵路。空運近十年發展迅速。

鐵路:窄軌,2003年總長4564.6公里。2003年完成客運發送量1.74億人次,貨運發送量1709萬噸。

公路:2003年總長32.83萬公里。截止2003年底,共有登記車輛3277.49萬輛,其中轎車513.4萬輛,摩托車2331.3萬輛,貨車305.8萬輛,公交車127萬輛。

水運: 2003年各類港口總數634個,其中國營港口335個。河運、海運船隻近6600艘。2003年國際貨運量44292萬噸,國內貨運量17053萬噸。主要港口有雅加達的丹戎不碌國際港、泗水的丹戎佩拉和棉蘭的勿老灣。

空運:2003年國營和私營航空公司擁有飛機374架,部門及企業擁有非營運性飛機339架。民用機場187個,6個可起降寬體客機。雅加達附近的蘇加諾-哈達機場為國內最大機場。主要航空公司有鷹記、鴿記、獅航、曼達拉、辛巴迪等。2003年國內客運量4154.8萬人次,貨運量40.12萬噸;國際客運量851.3萬人次,貨運量23.72萬噸。

(資料來源:印尼國家統計局、印尼礦產能源部、經濟學家信息部、印尼交通部)

【財政金融】 1997年金融危機前一直實行財政預算平衡政策,決算略有盈餘。近年來實施赤字預算,政府財政較為困難。財政收支狀況如下(單位:萬億盾):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總收入 152 286 301.9 341.1 403.8

總支出 197 340 344 374.4 430.0

財政赤字 3.8% 3.7% 2.5% 1.9% 1.3%
佔GDP百分比

(資料來源:印尼國家統計局、印尼財政部、IMF)

截至2004年底,外匯儲備363.2億美元。外債余額1360億美元,約佔GDP的51%。

亞洲金融危機後成立銀行重組機構,進行銀行業整改。關閉了60多家銀行,對12家銀行實行國有化。截至2003年底有商業銀行138家,包括5家國有銀行,26家地方銀行,76家私營銀行,20家合資銀行和11家外資銀行。主要國有銀行有曼迪利銀行(Bank Mandiri)、人民銀行等,主要私營銀行有中亞細亞銀行(BCA)、金融銀行(Bank Danamon)、國際銀行(BII)等。

2003年銀行業總資產1142.2萬億盾,總貨款額475.7萬億盾,凈不良貸款率(NPL-net)1.8%。印尼央行分別與中、日、韓簽署雙邊貨幣協議,可互換總金額為50億美元。9月,印尼央行正式加入國際清算銀行。

(資料來源:印尼國家統計局、印尼央行)

【對外貿易】 外貿在印尼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鼓勵和推動非油氣產品出口,簡化出口手續,降低關稅。外貿總額1997年951億美元,1998年和1999年連續下滑,2000年受出口和內需推動銳增32%,2001、2002年受全球經濟放緩影響有所下降,2003、2004年恢復增長。近年外貿狀況如下(單位:百萬美元):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出口額 62020 56035 57000 61000 69710

進口額 33520 30790 31240 32400 34660

差 額 +28500 +25245 +25760 +28600 +35050

主要出口產品有石油、天然氣、紡織品和成衣、木材、藤製品、手工藝品、鞋、銅、煤、紙漿和紙製品、電器、棕櫚油、橡膠等。2003年非油氣產品三大出口對象國為美國、日本、新加坡。主要進口產品有機械運輸設備、化工產品、汽車及零配件、發電設備、鋼鐵、塑料及塑料製品、棉花等。

(資料來源:印尼國家統計局、印尼工貿部、印尼央行)

【外國資本】 外國資本對印尼經濟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印尼政府重視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年吸引外資水平在金融危機前約300億美元,金融危機後大幅下降。2003年、2004年外資協議金額分別為135.8億美元和95.8億美元。

(資料來源:印尼投資協調委員會、印尼國家統計局)

【外國援助】 外援主要由"援助印尼協商集團"(CONSULTATIVE GROUP ON INDONESIA,簡稱CGI)、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以及日本、美國等提供。1997年金融危機後,IMF牽頭世行、亞行及日、美、中等國,承諾向印尼提供400億美元貸款援助,其中一線(IMF出資)100億美元,二線(雙邊政府貸款)300億美元。2000年IMF追加50億美元一線貸款,已於2003年執行完畢。2002年至2004年,CGI向印尼提供的年度貸款援助分別為37、34、28億美元。2004年底印度洋地震海嘯災難發生後,CGI承諾提供28億美元貸款援助支持印尼災後重建。

(資料來源:IMF、世行)

【人民生活】 1997年金融危機以來,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政府加大救助力度,研究建立全國社會保障體系,同時採取擴大就業和加強能力建設等中長期措施,努力解決結構性貧困問題。2003年貧困人口3720萬,占總人口的17.4%。

截止2000年,共有醫院1,111所,病床123,398張;另有公共衛生中心7,195個,公共衛生次中心21,417個,流動公共衛生中心6,440個。初生嬰兒死亡率為千分之46,人均期望壽命66歲。每千人擁有電話(程式控制和移動)48.7部,電腦9.9台;全國上網人口為200萬。

(資料來源:世行,IMF)

【軍 事】 印尼《國防法》規定,總統對全國武裝力量擁有最高領導權,在國防與安全委員會及國防部長協助下就國防與安全事務作出重大決策,通過國民軍司令和警察總長對全國武裝力量實施領導和指揮。國防部負責制定和執行國防政策,國民軍司令部負責全軍的管理、教育和訓練及戰時指揮。國家武裝力量由正規軍和准軍事部隊組成。實行義務兵與志願兵相結合的兵役制度,義務兵服役期2年。

正規軍印尼國民軍(TNI)1945年10月5日成立,由荷蘭殖民時期的"荷印殖民軍"和日本佔領時期的"國民後備軍"改編而成。設陸、海、空三個軍種,現役總兵力34.6萬人。其中陸軍26.5萬人,主要編成戰略預備隊、特種部隊和12個軍區,裝備法制AMX13、英制"蠍"90等輕型坦克300餘輛,美製V150、法制AMX-VCI、英制風暴摂等裝甲車700餘輛,各種中、小口徑火炮1000餘門。海軍5.7萬人,主要編成東西兩個艦隊司令部和海軍陸戰隊、軍事海運司令部,裝備各型艦艇110餘艘,其中潛艇、導彈護衛艦等作戰艦艇30多艘。空軍2.4萬人,主要編成第一(西部)、第二(東部)空軍作戰司令部和維修與物資司令部、特種部隊,裝備各型飛機220餘架,其中美製F-16、英制鷂式"200型戰斗機等作戰飛機"70多架。現任國民軍司令恩德里亞爾多諾·蘇達爾托(Endriartono Sutarto)上將(2002年6月任命)。陸、海、空三軍分別設軍種參謀長負責部隊日常管理和訓練。軍隊曾長期擁有國防安全和社會政治雙重職能,現主要擔負國防安全任務。

准軍事部隊包括警察和民兵。警察部隊曾於1964年納入武裝部隊總部領導,與國民軍合稱"印尼武裝部隊"(ABRI),2000年7月正式獨立並直接由總統領導,負責維護國內安全,目前警力近23萬人。現任警察總長戴伊·巴赫蒂亞爾(Da'i Bachtiar)。

實行積極防禦的國防政策,將"全民國防安全體系"作為鞏固國防的基礎,在國防建設上倡導"軍民一體化"的指導方針。

國防預算最近10年一直低於GDP的1%,准備在今後兩三年內達到GDP的2%,10至15年內達到GDP的3.68%。

【教育】 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2002年文教青體預算開支11.6萬億盾,占國家發展支出24.5%。2000年小學入學率為95.5%,初中入學率為78.7%,高中入學率為49.1%,高中以上學歷佔10歲以上公民的18.32%。1999年文盲率為10.21(農村13.46%,城市5.36%)。

各級學校數目及學生、教師人數如下:

學校(所) 學生(人) 教師(人)

小學 150,612 21,614,836 1,141,168

初中 20,866 7,600,093 441,174

高中 暫缺 暫缺 暫缺

大學 1,633 2,912,125 191,995

著名大學有雅加達的印度尼西亞大學、日惹的加查馬達大學、泗水的艾爾朗卡大學、萬隆的班查查蘭大學等。

(資料來源:印尼國家統計局,印尼國民教育部)

【新聞出版】 共有各類報刊1,687種(1999年)。主要印尼文報紙有《羅盤報》、《專業之聲報》、《印尼媒體報》、《共和國日報等》、《革新之聲報》和《印尼商報》;英文報紙有《雅加達郵報》、《印尼觀察家報》等;中文報紙原來僅有政府主辦的《印度尼西亞日報》,近幾年創建了《國際日報》、《世界日報》、《華文郵報》(中文和印尼文互譯)、《商報》、《新生日報》、《千島日報》等。

安塔拉通訊社:國營,1937年成立。

印尼民族通訊社:私營,1967年成立。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廣播電台:國營,1945年9月11日成立。設有53個分台和對外廣播的"印尼之聲"台(用10種語言廣播),現有員工8500人。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電視台: 1962年8月17日正式運營,

閱讀全文

與印度保障性住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