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單位終止合同寫了放棄社保,我簽了字,現在伸請勞動總栽要求單位給我補交或補償
繳納社保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共同的法定義務,不隨雙方的意願而免除。無論勞動者是否簽過放棄社保,都可以要求用人單位補繳社保。
❷ 和公司簽訂了一次性社保補償協議,公司不給補償錢怎麼辦
這個協議在法律上是無效的。繳納社保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不隨雙方的意願而免除,用人單位必須為勞動者繳納社保,不能以補貼或者補償的形式來代替繳納社保。你只能依法要求用人單位補繳社保。
❸ 用人單位解除勞動者的勞動合同,勞動可要求用人單位補償社保及養老保險嗎
用人單復位沒有依法為勞動制者繳納社會保險費,解除勞動關系沒有時效限制。
1、按照《社會保險法》第十二條規定,用人單位按照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記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職工按照本人工資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記入個人賬戶。用人單位的繳納社會保險的繳費基數與單個職工實際工資之間沒有直接、對應的關系。
2、勞動者以用人單位未足額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為由單方解除勞動關系,並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因不符合《勞動合同法》三十八條、四十六條之規定,其訴求缺乏相應的事實與法律依據,法院不予支持。
用人單位按照《勞動合同法》第四十條、四十一條、四十四條規定行使勞動關系單方解除權或勞動關系終止時,或者雙方經協商一致,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時,用人單位需要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
勞動者按照《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行使勞動關系單方解除權時,用人單位需要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❹ 單位辭退員工,補償金包含社保和住房公積金基數嗎
補償金包含社保和住房公積金基數。也包括獎金、加班費這些。經濟補償版金=補償時間×離職前的權12個月的平均工資,平均工資的演算法:是當月所有的應發工資數,就是扣個人保險及公積金以前的那個數。
(4)單位補償社保協議擴展閱讀:
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經濟補償的基數是勞動者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因此工資包含哪些項目是上述問題的關鍵。對此,《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27條規定,勞動合同法第47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所以說,應當計算經濟補償金時,應當以勞動者應發工資為准,也就是說屬於工資性質的貨幣性收入都應計算在內。
依據《社會保險法》的規定,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繳費工資基數一般為其月工資總額,勞動者應承擔的繳納部分由單位代扣代繳,所以,勞動者的社會保險費部分屬於其工資的一部分。同樣,根據公積金繳納相關規定,勞動者個人繳存的住房公積金由單位每月從其工資中代扣代繳。可見,個人繳存的公積金也是屬於工資的一部分。
❺ 勞動合同與社保的補償
1、勞動合同不備案不影響合同的效力。
2、用人單位未按勞動合同約定依法為員工繳納社會保版險費,其行為違法,權因此,辭職後可以要求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和補繳各項社會保險費,如果用人單位不支付,可以帶上簽訂的勞動合同向當地勞動監察投訴或者申請仲裁維權。
3、以上供你參考。
法律依據
《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八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第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一)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❻ 社保繳納單位與勞動合同單位不一致,可以就此解除合同並要求經濟補償嗎
工資是哪邊發的呢,有沒有手機APP應用可以查到的打卡記錄、發工資工資卡上版的公司賬戶名權稱、勞動合同?
先撥打12333社保熱線、語音咨詢社保部門並索取勞動仲裁部門聯系方式,或是直接查找當地勞動仲裁部分聯系方式,說明情況尋求幫助。
准備好能夠證明勞務關系的資料,比如工資卡到賬記錄、勞動合同、打卡記錄,尤其是打卡記錄建議做好保存,如果公司知道你要尋求法律幫助,可能會刪除你的在線打卡記錄和人員信息。
今年年初的時候,有朋友結束過年假期到公司准備上班,發現公司搬空了,尋求勞動仲裁部門的幫助,幾十個員工組團去的,在那裡做了筆錄等待開庭,可以最後因為沒有勞動合同和其他任何證明入職的證據,最後也只好撤訴。
另外,社保繳納單位和實際工作單位不一樣,連員工本人也不知道這個情況,可以反饋給勞動仲裁部門,理論上是會有處罰的。
先打聽到基本情況,可以到公司人力資源部去談判一下,利用公司繳納社保不合規,要求應該得到的補償。先談判一下,應該要比直接鬧崩好一些。
❼ 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是否可以包括公司繳的社保金
一、經濟補償金包括社保個人繳費部分(平時由單位代扣代繳的部分)但是不包括公司繳費部分。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明確規定經濟補償金應當按照勞動者的應得工資計算,而不是按照實得工資計算。
應得工資包括基本工資、崗位工資、績效獎金、車貼飯貼房帖等各種補貼、加班費、提成,而社保個人繳費部分以及個人所得稅都是從這些工資總額中扣掉的,當然應當計算到經濟補償金的基數中去。
二、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第二十七條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
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7)單位補償社保協議擴展閱讀:
基數范圍
根據《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
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故應當是應發工資。
勞動者的以下勞動收入不列入經濟補償金基數的范圍:
(1)勞動保護費用,如工作服、解毒劑、清涼飲料費用等;
(2)按規定未列入工資總額的各種勞動報酬及其他勞動收入,如創造發明獎、國家星火獎、自然科學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合理化建議和技術改進獎、中華技能大獎等,以及稿費、講課費、翻譯費等。
應支付情形
勞動合同法第46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第一章
(一)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勞動者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1.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2.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3.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4.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5.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6.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
(二)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向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並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
【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但由用人單位首先提出解除協議的,應當支付經濟補償。較勞動法的規定,本項經濟補償范圍有所縮小。勞動法第二十四條、第二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補償。
在勞動合同法制定過程中,考慮到有的情況下,勞動者主動跳槽,與用人單位協商解除勞動合同,此時勞動者一般不會失業,或者對失業早有準備,如果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不太合理,因此對協商解除情形下,給予經濟補償的條件作了一定限制。
❽ 單位補繳社保之後能否申請經濟補償
能否申領經濟補償金要看具體情況:
1、如果只是單位未按規定為員工參加社保,且員工並未離職,那麼在其補繳之後,並沒有向當事人支付經濟補償金的義務和責任。
《社會保險法》第八十六條用人單位未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由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責令限期繳納或者補足,並自欠繳之日起,按日加收萬分之五的滯納金;逾期仍不繳納的,由有關行政部門處欠繳數額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2、如果是因為用人單位未能及時為員工參加社保導致當事人離職時,當事人可以要求其承擔經濟補償金。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
第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一)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二)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向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並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
(三)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四)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五)除用人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同意續訂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終止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終止勞動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8)單位補償社保協議擴展閱讀:
《勞動合同法》雖未對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被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設定十二個月限額,但創設了一種新的補償制度,針對高工資收入者的經濟補償進行十二個月的計算封頂。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注意這里法律僅對高收入者經濟補償作了補償年限和補償基數的限制,即工資按照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計算,補償年限按照不超過十二年計算。
對普通勞動者是沒有限制的,只要勞動者月工資不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三倍,就不存在「三倍」和「十二年」的計算封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❾ 單位不為我繳社保,應如何「賠償」
根據法律規定,用人單位有為勞動者繳納社保的義務,如果單位不交社保,你可以去當地勞動監察部門去投訴,你所說的情況應當承擔37000元,因此受到相關的賠償損失可能不多,要有證據及是由於單位沒繳納社保引起。
《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
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解除勞動關系,並要求向單位主張:
1、支付每滿一年給予一個月的經濟補償。
2、補交存在勞動關系期間的社保。
3、如果為未簽勞動合同,應支付最多12月的雙倍工資。
(9)單位補償社保協議擴展閱讀
案例:
2013年9月,劉某應聘到沈陽某保安公司工作,雙方簽訂了勞動合同,每月工資1600元,先後在多個工作場所擔任保安,但保安公司一直未給劉某繳納社會保險費。劉某多次向保安公司提出要求補繳,但保安公司以種種理由拖延不繳。
劉某考慮沒有繳納社會保險會影響將來退休後的生活保障,因此決定與保安公司進行最後的協商。因最終協商未果,劉某於2017年10月向保安公司郵寄了《解除勞動合同申請書》,以公司未依法為其繳納社會保險費為由,提出解除勞動合同。
此後劉某失業,因保安公司未繳納失業保險費而無法申領失業保險金。劉某要求保安公司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及失業保險金遭拒,故來到沈陽市總工會職工法律援助中心尋求幫助。
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後,迅速指派律師為劉某提供法律援助。在律師的積極幫助下,劉某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提交仲裁申請。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裁定,保安公司應向劉某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並賠償失業保險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