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從建築設計的角度談談你對後現代主義設計風格的認識
後現在主義設計是在現代主義、國際主義設計上大量利用歷史裝飾動機進行折中主義式的裝飾的一種設計風格。
時間:從20世紀70年代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
對後現代主義建築設計風格概念性認識:
對於什麼是後現代主義,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特徵,人們並無一致的理解。美國建築師斯特恩提出後現代主義建築有三個特徵:採用裝飾;具有象徵性或隱喻性;與現有環境融合。
一般認為真正給後現代主義提出比較完整指導思想的還是文丘里,雖然他本人不願被人看作後現代主義者,但他的言論在啟發和推動後現代主義運動方面,有極重要的作用。
人們對後現代主義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對現代主義建築的看法相關。部分人認為現代主義只重視功能、技術和經濟的影響,忽視和切斷新建築和傳統建築的聯系,因而不能滿足一般群眾對建築的要求。他們特別指責與現代主義相聯系的國際式建築同各民族、各地區的原有建築文化不能協調,破壞了原有的建築環境。
此外,經過70年代的能源危機,許多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並不比傳統建築經濟實惠,需要改變對傳統建築的態度。也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反映產業革命和工業化時期的要求,而一些發達國家已經越過那個時期,因而現代主義不再適合新的情況了。持上述觀點的人寄希望於後現代主義。
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士則認為現代主義建築會隨時代發展,不應否定現代主義的基本原則。他們認為 :現代主義把建築設計和建築藝術創作同社會物質生產條件結合起來是正確的,主張建築師關心社會問題也是應該的。相反,後現代主義者所關心的主要是裝飾、象徵、隱喻傳統、歷史,而忽視許多實際問題。
在形式問題上,後現代主義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義和手法主義,是表面的東西。因此,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認為:現代主義是一次全面的建築思想革命,而後現代主義不過是建築中的一種流行款式,不可能長久 ,兩者的社會歷史意義不能相提並論。
也有的人認為後現代主義者指出現代主義的缺點是有道理的,但開出的葯方並不可取 。認為後現代主義者迄今拿出的實際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還有人認為後現代主義者並沒有提出什麼嚴肅認真的理論,但他們在建築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規,他們的作品有啟發性。
代表人物和作品:
1.磯崎新:
日本後現代主義建築設計師。設計過一系列的大型建築物,如築波市政中心(1979~1983)、日本兵庫西脅市的圖形設計博物館(1986年)、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的擴建部分(1986年)和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MOCA」,1989年)等,大都融合理性的現代主義結構、典雅的古典主義布局和裝飾、又兼有東方的細膩構件和裝飾特色,被認為是亞洲建築設計師的重要代表。
2.菲利普.約翰遜
(這個人在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都插了一腳)
他是國際主義的命名人和密斯合作設計了奠定國際主義風格基礎的西格拉姆大廈,是現代主義建築的重要人物之一,國際主義風格的主要推動者。
在設計思想和風格上全盤接受了密斯主義。20世紀70年代—80年代,菲利普.約翰遜在設計風格上不再持續不變,而是根據客戶要求和建築功能採用各種風格,1980年在洛杉磯設計的水晶教堂就是風格轉變之一。這個檢出全部採用鋼和玻璃幕牆結構,內部高大,空洞,全部使用白色鋼架結構和玻璃,精英剔透,在室內具可以看到完整的藍天,室內外的界限模糊化了。教堂是為美國著名牧師舒勒建造的的,他長期在露天佈道,所以希望造一個看起來似乎沒有屋頂和牆壁的教堂。水晶教堂落成後,他高興的說:「上帝喜歡水晶教堂,勝過喜歡石頭建造的教堂。」這座水晶教堂距1854年倫敦世界博覽會的水晶宮有130年。
1978年至1984年設計的美國電報與電話公司大樓(這個是後現代的重點代表作),體現了後現代主義的基本全部特徵:裝飾主義和現代主義結合,歷史建築的借鑒,折中式的混合採用歷史風格、游戲性調侃性的對待裝飾風格。
② 後現代主義設計的表現及其代表性建築的特點
本人本科未畢業,不敢妄言,先推薦一本書,《西方20世紀別墅二十講》,雖然說的是別墅,也略微有些戲謔的味道,但是卻有見微知著的效用,看過後獲益比看其他大書更多,整個建築近現代史的結構脈絡也更清晰。
以下的答案也是提取其中第九講《後現代童話世界》的一些觀點:
後現代主義是在對現代主義的單調冷漠的愈發強烈的不滿的背景中產生的。它的核心是拒絕任何「元敘述」,不認可籠統的大而化之的思考方式,再也不相信現有知識經驗綜合起來獲得普遍真理(諸如萬能公式之類)的可能性。
因此要對之進行定義,本身就是一種荒謬的企圖,我們只能通過它的一些表現特點的綜合來獲得對其的總體印象。主要特點有以下幾點:
1.由於反對現代主義的「形式追隨功能」,它理直氣壯地「為形式而形式」,大膽地使用沖突和醜陋的意象,形式充滿了幽默、諷刺、含混和矛盾。
2.空間不再是唯一的決定性元素。將裝飾性元素從附加的、可有可無的功能性元素的附屬的地位改變,使之與功能性元素平起平坐。
3.使用「拼貼」手法,在一定程度上類似於折衷主義,將不同年代、風格(包括現代主義)的元素同時使用。
4.「拼貼」是構成繪畫的手法,用於建築上則將建築元素扁平化、二維化,這點倒是和中國園林的「畫意」有些類似。
以上僅是本人作為一個在校學生的簡單認識結合著林先生的書作的總結。我就大膽猜測您同我一樣是在校學生了。作為一個走過許多彎路的過來人,我冒昧提點多餘的意見:如果您不是以之為作業考試之急用,就同我現在一樣奮力惡補,多看點材料。任何總結都只是表皮,骨頭血肉都得靠著自己這更實在的接觸的填補。
加油!
如果你真的需要簡短的,那直接將上面的1234摘下來就好。
③ 後現代主義設計與現代主義設計的區別
現代主義設計:
現代主義設計是從建築設計發展起來的,20
世紀20
年代前後,歐洲版一批先進的權設計家、建築家形成一個強力集團,推動所謂的新建築運動,這場運動的內容非常龐雜,其中包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改革―設計的民主主義傾向和社會主義傾向;也包括技術上的進步,特別是新的材料―鋼筋混凝土、平版玻璃、鋼材的運用;新的形式―
反對任何裝飾的簡單幾何形狀,以及功能主義傾向,從而把千年以來的設計為權貴服務的立場和原則打破了,也把幾千年以來建築完全依附干木材、石料、磚瓦的傳統打破了。
後現代主義設計:
(Post
Modernism)後現代主義設計的概念是,理論界一般認為:它是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文化思潮,在哲學、宗教、建築、文學中均有充分的反映。它與現代主義有本質的區別,它的出現自然有其特定歷史的、文化的背景。
④ 後現代主義設計風格,名詞解釋
1,「後現代主義」風格的主要表現————美國建築師斯特恩提出後現代主義建築有三個特徵:(1)採用裝飾;(2)具有象徵性或隱喻性;(3)與現有環境融合。
2,「後現代主義」理論的起源————後現代主義只是設計理論家的歸納出來的概念。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是當代重要的藝術理論家、作家和園林設計師,早在20世紀70年代,他最先提出和闡釋了「後現代建築」的概念,並且將這一理論擴展到了整個藝術界,形成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為後現代藝術開辟了新的空間。同時,作為區別概念,他還定位了「晚期現代主義」和「新現代主義」這兩個概念。
3,「後現代主義」出現的原因————力圖解決從60年代末期開始,經歷了30年的「國際主義」壟斷。當時世界建築日趨相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逐漸消退,建築和城市面貌日漸呆板,千篇一律,往日具有人情味的建築形式逐步被非人性化的國際主義建築取代的現實情況,一批設計師,試圖改變國際主義面貌,引發了建築界的大革命。
4,「後現代主義」具體手法————採用非傳統的混合、疊加、錯位、裂變等手法和象徵、隱喻等手段,常在設計里設置誇張、變形、柱式和斷裂的拱券,或把古典構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組合一起,以期創造一種融感性與理性、集傳統與現代、糅大眾和行家於一體的即「亦此亦彼」的建築和室內環境。特別有一種現代主義純理性的逆反心理,強調建築及室內設計應具有歷史的延續性,但不拘泥於照搬照抄傳統,探索創新造型手法。
5,本人層參加「後現代主義」的學術討論會,曾有一位國際著名教授說過一句話:「後現代主義只是理論家給建築師貼的標簽,我問過很多被貼上標簽的後現代主義大師,他們回答我,我不是後現代主義......「。
⑤ 後現代主義建築特點有哪些
導語:建築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非常的常見的,對於我們來說,不同的時期它的建築也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所以建築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文化的體現。那麼大家對於後現代主義建築了解的有多少呢?它的建築有什麼特點呢?今天小編就在接下來的時間里給大家介紹一下關於後現代主義建築特點的相關知識介紹,想要了解這方面知識的朋友們跟隨小編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從「後現代主義設計」理論探索者文杜里和詹克斯的理論中,以及後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的實踐中,可以總結發現,在後現代主義設計特徵之下,作為設計領域最重要分支之一的建築,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強調建築的精神功能,注重設計形式的變化。
後現代主義建築認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方盒子缺乏人性,主張建築應該而且必須有裝飾。在建築的細節上,往往採用各種古典裝飾,運用變形、分裂、刪節、誇張、矛盾等手段使裝飾充滿趣味性和象徵性。而現代主義建築強調非裝飾化特點,誇大無裝飾化外形特點,在設計形式上陷入了減少主義風格的泥淖之中。
第二,後現代主義建築強調歷史文化,即所謂「文脈主義」。
後現代主義的建築設計師們在拋棄現代主義平滑的方盒子建築形式時,認為決定建築外觀的不單純是內部功能,而且還受到群體、環境、地區、歷史等的影響,強調建築的形體質量感,提倡建築的「內」、「外」雙重性,重視層次感和深度感。後現代主義建築設計師強調重視傳統歷史風格,主張對歷史風格採用抽出、混合、拼接等方法,並且將這種折衷處理建立在現代主義設計的構造基礎之上。
第三、後現代主義建築語言具備「隱喻」、「象徵」和「多義」的特點,表現在建築造型與裝飾上的娛樂性和處理裝飾細節上的含糊性。
現代主義建築形態語言基本上是單一的,只出於對功能認識;而後現代主義建築所使用的建築形式往往包含有一系列現代符號學的內容,通過點、線、面和色彩的變化,使現代主義明確、高度理性化,毫不含糊的形態語言具有了「隱喻」、「象徵」和「多義」的含義以及戲謔、調侃的色彩。所以,了解後現代主義建築,應該從結構、符號、形式等多種角度出發。
當然,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上述特點,是在一個歷史過程中形成和表現出來的,並不是在所有的後現代主義建築設計中都有充分的體現。一方面,正如我們前面所指出的,從現代主義受到質疑到否定,從後現代主義萌芽到最終確立,有一個發展過程;另一方面,建築作為一切藝術的綜合,它不僅受到人們的思想觀念的影響,而且還與現代科技,特別是新材料、新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現代科技的每一進步,可能會改變建築的結構形式和裝飾面貌。
分類
1.「戲謔的古典主義」(IronicClassicism)或譯為「嘲諷的古典主義」。也有人稱為「符號性古典主義」或「語義性古典主義」。是後現代主義中影響最大的一種類型,主要的後現代主義大師都在這個范圍內。
使用部分的古典主義建築的形式和符號是其基本特徵,而表現手法卻具有折衷的、戲謔的、嘲諷的特點。從設計的裝飾動機來看,應該說這種風格與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人文主義有密切聯系。與傳統的人文主義風格不同在於嘲諷古典主義,或者狹義後現代主義建築設計明確地通過設計表現現代主義和裝飾主義之間的無可奈何的分離,而設計師除了冷嘲熱諷地採用古典符號來傳達某種人文主義地信息之外,對於現代主義、國際主義風格基本是無能為力的。因而充滿了憤世嫉俗的冷嘲熱諷、調侃、游戲、玩笑色彩。
2.「比喻性的古典主義」(LatentClassicism),這種風格其實也是狹義後現代主義風格的一個類型。它基本採用傳統風格作為構思,設計多半處於一半現代主義,一半傳統風格之間。它與「戲謔的古典主義」的最大不同在於,這派設計家對於古典主義和歷史傳統具有嚴肅的尊敬態度,絕對不開玩笑。他們取古典主義的比例、尺寸、某些符號作為發展構思,因而具有比較嚴肅的面貌,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這派的作品更能為大眾接受。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關於後現代主義建築特點的相關知識介紹,我們知道不同的朝代時期,建築的風格都是不同的,所以後現代主義建築的特點尤其自身的獨特性,對於從事建築和美術的朋友們來說,大家會比較關注它的不同之處,所以上文小編給大家大致的總結了一下後現代主義建築的特點,希望對於想要了解這方面的知識的朋友們能夠有所幫助。
⑥ 建築設計:後現代主義的風格特徵有哪些
後現代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西班牙作家德·奧尼斯1934年的《西班牙與西班牙語類詩選》一書中,用來描述現代主義內部發生的逆動,特別有一種現代主義純理性的逆反心理,即為後現代風格。50年代美國在所謂現代主義衰落的情況下,也逐漸形成後現代主義的文化思潮。受60年代興起的大眾藝術的影響,後現代風格是對現代風格中純理性主義傾向的批判,後現代風格強調建築及室內裝潢應具有歷史的延續性,但又不拘泥於傳統的邏輯思維方式,探索創新造型手法,講究人情味,常在室內設置誇張、變形的柱式和斷裂的拱券,或把古典構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組合在一起,即採用非傳統的混合、疊加、錯位、裂變等手法和象徵、隱喻等手段,以期創造一種溶感性與理性、集傳統與現代、揉大眾與行家於一體的即"亦此亦彼"的建築形象與室內環境。對後現代風格不能僅僅以所看到的視覺形象來評價,需要我們透過形象從設計思想來分析。
後現代主義的概念至今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這是由後現代主義的多元性和復雜性決定的。不確定性是後現代主義的根本特徵之一,這一概念具有多重含義。後現代主義對當代人的精神沖擊是全方位的,在思維理論論層面上可以肯定後現代主義的批判否定精神和異質多樣的文化意向,後現代主義室內設計只有在其"異樣事物"中,才會獲得自身的規定和理念。
後現代主義風格是一種在形式上對現代主義進行修正的設計思潮與理念。後現代主義室內設計理念完全拋棄了現代主義的嚴肅與簡朴,往往具有一種歷史隱喻性,充滿大量的裝飾細節,刻意製造出一種含混不清、令人迷惑的情緒,強調與空間的聯系,使用非傳統的色彩,它所具有的矛盾性常使人產生厭倦,而這種厭倦正是後現代主義對過去50年的現代主義的典型心態。
設計理念
一、強調形態的隱喻、符號和文化、歷史的裝飾主義。後現代主義室內設計運用了眾多隱喻性的視覺符號在作品中,強調了歷史性和文化性,肯定了裝飾對於視覺的象徵作用,裝飾又重新回到室內設計中,裝飾意識和手法有了新的拓展,光、影和建築構件構成的通透空間,成了大裝飾的重要手段。後現代設計運動的裝飾性為多種風格的融合提供了一個多樣化的環境,使不同的風貌並存,以這種共享關系貼近居住者的意義和習慣。
二、強化設計手段的含糊性和戲謔性。後現代主義室內設計師運用分裂與解析的手法,打破和分解了既存的形式、意向格局和模式,導致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和多義性,將現代主義設計的冷漠、理性的特徵反叛為一種在設計細節中採用的調侃手段,以強調非理性因素來達到一種設計中的輕松和寬容。
三、主張新舊融合、兼容並蓄的折衷主義立場。後現代主義設計並不是簡單地恢復歷史風格,而是把眼光投向被現代主義運動摒棄的廣闊的歷史建築中,承認歷史的延續性,有目的、有意識地挑選古典建築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意義的東西,對歷史風格採取混合、拼接、分離、簡化、變形、解構,綜合等方法,運用新材料、新的施工方式和結構構造方法來創造,從而形成一種新的形式語言與設計理念。
後現代風格的代表人物:後現代風格的代表人物有P·約翰遜、R·文丘里、M·格雷夫斯等。
建築後現代風格
後現代風格強調建築及室內裝潢應該既具有歷史的延續性又不拘泥於傳統的思維方式,講究人情味並使用非傳統的色彩,以期創造一種溶感性與理性、集傳統與現代、揉大眾與行家於一體的"亦此亦彼"的建築形象。將古典與現代,傳統與時尚的元素兼容並蓄,既對立又統一。設計手法因此也可以達到多元化,靈活多變,利用多種不同的材質組合空間,光亮的,暗淡的,華麗的,古樸的,平滑的,粗糙的相互穿插對比,形成有力量但不用生硬,有活力但不稚嫩的風格。
設計特點
一 隱喻的和裝飾的設計
裝飾幾乎是後現代設計的一個最為典型的特徵,這是後現代主義反對現代主義、國際風格的最有力的武器,主張採用裝飾手法來達到視覺上的豐富,提倡滿足心理需求而不僅僅是單調的功能主義中心。後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全然屏棄的古典主義異常關注,他們不搞純粹的復古主義,而是將各種歷史主義的動機和設計中的一些手法和細節作為一種隱喻的詞彙,採用折衷主義的處理手法,開創了裝飾主義的新階段。後現代主義的裝飾風格體現了對於文化的極大的包容性,這里即包括傳統文化,也包含現行的通俗文化:古代希臘、羅馬、中世紀的歌德式藝術、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以及20世紀的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運動、波普藝術、卡通藝術等等任何一種藝術風格。運用的手法更是不拘一格:借用、變形、誇張、綜合甚至是戲謔或嘲諷。漢斯·霍萊恩設計的瑪麗蓮沙發就綜合了古羅馬、波普藝術和裝飾藝術運動的風格特徵。
二 想像的和情感的設計
後現代設計將詩意重新帶回我們的生活。倉右四郎的金屬沙發有一個非常浪漫的名字--《月亮真高啊》(HOW HIGH THE MOON),鏤空的金屬框架在燈光的掩映下讓人想起婆娑樹影背後的一輪明月。後現代主義者認為,設計並不只是解決功能問題,還應該考慮到人的情感問題。安德勒·伯蘭滋將許多非設計師者的所知道的東西上升為理論。例如,"我們對產品的選擇受到我們記憶和聯想、我們的願望和我們朋友的影響,也受到我們在電視和博物館中所看到的東西的影響"。(《1945年以來的設計》)。1987年,他設計了一系列名為"家養動物"的傢具,把西歐人對意識的興趣與北美人對某些寵物的興趣融為一體。這些設計是非常有親和力的,即不是設計適應人,也不是人適應設計,而是二者親切、自由的對話。
三 儀式化的特徵
後現代設計中這種儀式化特徵主要是針對過分強調功能而使生活變成了一種機器運轉般毫無感情色彩的動作而引發的一種設計傾向。吃飯不僅僅是一個吞咽的過程,更是一種氣氛:環境、餐具、食物的顏色和味道,包括進餐的動作,都是儀式的一部分,它讓我們感受過程、感受存在的意義以及人與物的交流、對話。
選擇一件設計不僅是為了用,而且是為了尋找自我的象徵性。安德勒·伯蘭滋出版了一本名為《家養動物》的小冊子,在書中他聲認為我們現在的住宅幾乎無法居住,因為我們要在那裡度過更多的時光;我們需要重新考慮一下我們可以從周圍環境得到的儀式的、神話創作的以及不可思議的特徵。安德勒·伯蘭滋的話是十分隱晦的,但是他至少說明房子僅僅用來居住是遠遠不夠的。這種觀點導致了後現代主義設計的儀式化特徵。消費者對設計的選擇與使用過程更多地體現一種信仰,並以此將自己與其他人區分開,歸屬到特定的社會團體中。日本設計近些年受到西方的普遍關注。"在日本,藝術與功利,神聖與凡俗之間是沒有區別的"(《1945年以來的設計》)。
四 輕松的生活
後現代主義設計的通俗化特徵將輕松愉快帶入日常生活,使每天的行動不再象舉行宗教儀式般嚴肅刻板。現代主義是設計的理想主義,而後現代則強調人們生活在"現在",後現代設計也自然而然地表現出物質的特徵。享樂主義高於一切,快樂是最重要的原則,"好的生活比好的形式更重要"(1945年以來的設計)。與嚴肅冷漠的現代主義"黑匣子"(BLACK BOX)相比,後現代設計中大量運用誇張的色彩和造型,甚至是卡通形象,喚起我們關於童年的美好記憶,讓我們和我們的孩子一起再次感受童貞和無拘無束的快樂。這種設計表面上看起來好象是一種簡單的借用,或者是奇思怪想的任意組合,沒有章法,不考慮實用,是設計師的一些很主觀的設計。但透過這種現象,我們看到這樣做給現代主義或我們目前的生活帶來了有價值的東西:生活,真實而感性的生活,不是高尚的品位,幽雅的舉止,而是光著腳在沙發上吃著苞米花看電視,和孩子在地板上嬉戲,扭著屁股在廚房煎雞蛋。蓋當諾·佩西色彩鮮艷的紐約的日落沙發將大自然的風景引入室內, Ettore Sottsass在1981年設計的滑稽可愛的Cassblanca餐具架和ALESSI公司裝飾著小鳥的鳴唱水壺使廚房油膩的操作過程多了一些輕松幽默的氣氛。從這方面來看,後現代設計將人們從簡單、機械的枯燥生活中解救出來,重新回到真實的生活中。使人這一概念變得更加感性和人化,而不是機器。
五 有愛心的設計
這句話其實也可以說成是另外的功能主義。是對現代主義所倡導的功能主義的一個豐富和超越,即將理性的、邏輯的功能發展為既有生理的功能,又有心理的功能的新功能主義。斯圖普創造了一個短語,叫"沒有原由的困難",即人們可以將東西放在他喜歡用的地方而不是應該放的地方。比如,把電話放在辦公桌附近的窗前,接電話時可以順便看看窗外的風景,放鬆一下心情,雖然這有點不方便。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這實質上是對人的一種更加體貼的設計:人不是一個工作的機器,而是一個有工作能力,但同時需要生活、需要關懷和體貼的有智商的情感動物。
六 賣點的設計
後現代設計並非設計師孤獨的嘗試。市場給了他們最有力的支持,同時設計師的名望也是利潤的來源。當60、70年代波普、朋克文化、迷幻葯文化以及女性主義興起時,市場就敏銳地感覺到了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設計師也應這群新人類標新立異的生活方式而大膽地進行各種後現代主義嘗試,文化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新材料、新技術的出現,使設計突破功能主義的束縛而自由的發展。市場與設計師相互依賴,甚至設計師個人的學術性、主觀性、觀念性的嘗試也一樣可以成為商家的賣點。後現代主義幾乎成了一個市場推銷員,"製造者不僅僅將其視為因抄襲、打折等競爭泛濫而日趨飽和的市場上表現獨特而有吸引力的手段,而且是可以另起爐灶的方法"。
⑦ 後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的源頭、起因、特點、大師、作品、存在的價值意義、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和1929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時期,物質生活匱乏,人們對現代化充滿渴望。建築事業同科學技術緊密相聯,建築師仍持有濃厚的理性主義觀點。這是建築中的現代主義思潮與文學藝術等門類中的現代主義流派不同的地方。60--70年代以後,西方發達國家經濟高度發展,物質豐富了,房荒問題相對解決了。然而,人們感受到工業高度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果。環境危機資源危機生態危機社會危機信仰危機等,反倒使人們在物質豐裕時期產生了新的危機感,社會文化心理隨之發生新的重大轉變。在建築藝術方面,人們的精神要求和審美觀念自然和50年代大不相同。此外,經過70年代的能源危機,許多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並不比傳統建築經濟實惠,需要改變對傳統建築的態度。也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反映產業革命和工業化時期的要求,而一些發達國家已經越過那個時期,因而現代主義不再適合新的情況了。持上述觀點的人寄希望於後現代主義。這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產生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
在現代主義建築鼎盛之際,對它的批評和指責也開始增多。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西歐出現的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現代主義建築成為世界許多地區佔主導地位的建築潮流。但是在現代主義建築陣營內部很快就出現了分歧 ,一些人對現代主義的建築觀點和風格提出懷疑和批評。它們在理論上批評20年代正統現代主義,指責它割斷歷史,重視技術,忽視人的感情需要,忽視新建築與原有環境文脈的配合。由於現代主義所奉行的原則與時代的不適應性,致使冷酷無情、千篇一律的設計慘遭遺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現代主義設計完成了它在特定時期的歷史使命後逐漸淡出歷史舞台。在建築形式上,新的流派努力突破「國際式」風格的局限。進入70年代,世界建築舞台呈現出新的多元化局面。70--80年代,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後現代主義建築」。
1966年,美國建築師文丘里在《建築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一書中 ,提出了一套與現代主義建築針鋒相對的建築理論和主張,在建築界特別是年輕的建築師和建築系學生中,引起了震動和響應。到二十世紀70年代,建築界中反對和背離現代主義的傾向更加 強烈。對於這種傾向,曾經有過不同的稱呼,如「反現代主義」、「現代主義之後」和「後現代主義」,以後者用得較廣。
如果說1923年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築》是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經典著作,那麼美國建築師文丘里於1966年出版的著作《建築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便是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宣言書。
文丘里認為,「建築師再也不能被正統現代主義的清教徒式的道德說教嚇服了」。文丘里明確提出了一系列與正統現代主義建築藝術觀點截然不同的建築創作主張。他寫道:
「我喜歡建築元素的混雜,不喜歡『純凈』;寧願一鍋煮,而不要清清爽爽;寧要歪扭變形,也不要『直截了當』;寧要曖昧不定,也不要條理分明剛愎無人性枯燥和所謂的有趣;我寧要世代相傳的東西,也不要『經過設計』的;我主張隨和包容,不要排他性;寧肯豐盛過度,也不要簡單化,發育不全和維新浪頭;寧要自相矛盾模稜兩可,也不要率直和一目瞭然;我贊賞凌亂而有生氣甚於明確統一。我容許違反前提的推理,我宣布贊成二元論。」「我喜歡『彼此兼顧』,不贊成『非此即彼』;我喜歡有黑白,有時呈灰色的東西,不喜歡全黑或全白」。
文丘里針對現代主義建築師密斯的名言「少即多」,提出「少不是多」,並且說「少即枯燥」。文丘里認為應該打破常規。他說在同一座建築上可以同時採用不同的比例不同的尺度不一致的方向感,以及不協調的韻律。他主張讓對立的互不相容的建築元件在同一建築上並置或重疊在一起,不分主次地二元並列和矛盾共處。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激烈地排斥建築遺產和傳統。與此相反,文丘里強調建築遺產和傳統的重要性。他說建築師應該是「保持傳統的專家」。不過,他推崇「通過非傳統的方法組合傳統部件」,並非要建築師嚴守建築傳統。文丘里認為,一座建築物允許在設計上和形式上「不完善」,可以搞」平庸的和丑的建築「。
對於什麼是後現代主義,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特徵,人們並無一致的理解。美國建築師斯特恩提出後現代主義建築有三個特徵:採用裝飾;具有象徵性或隱喻性;與現有環境融合。
現在,一般認為真正給後現代主義提出比較完整指導思想的還是文丘里,即在建築藝術中追求復雜性和矛盾性,而且與古典的建築美學觀念相違背;完整統一和諧不再被當作藝術創作的最高原則和目標;反之,不完整不統一和不和諧受到了推崇。這樣,建築的美學范疇擴大了,建築藝術的路徑更加寬廣多樣了。雖然他本人不願被人看作後現代主義者,但他的言論在啟發和推動後現代主義運動方面,有極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評現代主義建築師熱衷於革新而忘了自己應是「保持傳統的專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傳統的做法是「利用傳統部件和適當引進新的部件組成獨特的總體」,「通過非傳統的方法組合傳統部件」。他主張汲取民間建築的手法,特別贊賞美國商業街道上自發形成的建築環境。文丘里概括說:「對藝術家來說,創新可能就意味著從舊的現存的東西中挑挑揀揀」。實際上,這就是後現代主義建築師的基本創作方法.
由於後現代主義建築的美學范疇廣大,建築藝術的路徑更加寬廣多樣,所以它的具體表現是多種多樣的。美國建築師格雷夫斯設計的俄勒岡州波特蘭市政大樓,英國建築師斯特林設計的德國斯圖加特市國立美術館是兩座有 代表性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例子。1987年前西柏林國際建築展中的一批建築物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集中表現,它們與1927年斯圖加特住宅展覽會恰成對照。還有比較典型的有美國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美國電話電報大樓、美國費城老年公寓等.
現代主義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後走下了歷史的神壇,後現代主義成為主流設計。究竟後現代主義有什麼樣的特點,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注重人性化、自由化、
後現代主義作為現代主義內部的逆動,是對現代主義的純理性及功能主義、尤其是國際風格的形式主義的反叛,後現代主義風格在設計中仍秉承設計以人為本的原則,強調人在技術中的主導地位,突出人機工程在設計中的應用,注重設計的人性化、自由化。
其二:注重體現個性和文化內涵
後現代主義作為一種設計思潮,反對現代主義的蒼白平庸及千篇一律,並以浪漫主義、個人主義作為哲學基礎,推崇舒暢、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強調人性經驗在設計中的主導作用,突出設計的文化內涵。
其三:注重歷史文脈的延續性,並與現代技術相結
後現代主義主張繼承歷史文化傳統,強調設計的歷史文脈,在世紀末懷舊思潮的影響下,後現代主義追求傳統的典雅與現代的新穎相融合,創造出集傳統與現代,融古典與時尚於一體的大眾設計。
其四:矛盾性、復雜性和多元化的統一
後現代主義以復雜性和矛盾性去洗刷現代主義的簡潔性、單一性。採用非傳統的混合、疊加等設計手段,以模稜兩可的緊張感取代陳直不誤的清晰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雜亂取代明確統一,在藝術風格上,主張多元化的統一。
20世紀前期的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人物曾對建築的實用功能技術經濟藝術以及社會作用作了全面的探討,提出了一整套改革和創新的見解。相比之下,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倡導者主要關心的只是形式和藝術的方面。現代主義思潮的出現是人類建築史上一次全面,劇烈的革命性變化的產物,而後現代主義只是現代建築在形式和藝術風格方面的一次演變。後現代主義建築的出現並不意味著現代主義建築的「消亡」。現在看來,可以認為後現代主義建築也是對20年代現代主義建築的部分修正和擴充,是現代主義建築多樣發展的又一種表現。其中心是反對米斯·凡·德羅的「少則多」)減少主義風格,主張以裝飾手法達到視覺上的豐富。提倡滿足心理需求,而不是僅僅以單調的功能主義為中心。設計上的後現代主義大量採用各種歷史裝飾,加以折中處理,以打破國際主義風格多年來的壟斷。20世紀60年代美國建築家羅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y)出版的《建築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一書被視為後現代主義的最早宣言(圖3)。在書中他首先肯定了現代主義對人類文明進程做出的偉大貢獻,同時,他又指出現代主義已經完成了它在特定歷史時期的使命。過時的現代主義將成為設計的思想桎梏。一切都變成平庸無奇,千篇一律的空白設計。而風格混亂、含義模糊的文脈主義、隱喻主義和裝飾主義將引導後現代主義設計的發展方向。
後現代主義是起源於現代主義內部的一種逆動,是對現代主義純理性的反叛,終日面對冷漠呆板的設計人們已感到厭倦,它表達了人們對於具有人性化,人情味產品需求的心聲。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在風格上更是兩個極端,但在諸多方面互有異同。例如哈桑在《後現代主義轉向》中對二者的部分進行了如下比較:
哲學上:現代主義是以理性主義、現實主義作為哲學基礎,而後現代主義則是以浪漫主義、個人主義為哲學基礎。
思想上:現代主義強調對技術的崇拜,功能的合理性與邏輯性,後現代主義則推崇高技術,高情感,強調以人為本。
方法上:現代主義遵循物性的絕對作用,標准化,一體化,產業化和高效率、高技術。後現代主義則遵循人性經驗的主導作用,時空的統一性與延續性,歷史的互滲性及個性化、散漫化、自由化。
設計語言上:現代主義遵循功能決定形式,「少就是多」,「無用的裝飾就是犯罪」 (洛斯語);後現代主義遵循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規則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雙重解碼,強調歷史文脈、意象及隱喻主義和「少令人生厭」(less is bore)。
被現代主義奉為經典的名言「功能決定形式」, 「少就是多」的原則,忽視了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的需求,達·盧齊說:「材料和裝飾是組成產品的細胞」。功能主義反對裝飾是因其以理性的邏輯的態度對待設計,而今,時代已不同於以前,人與世界的關系變得更復雜,人們的審美情趣,生活品位變得更高。因而,現代主義設計所遵循的功能主義、減少主義原則日漸受到挑戰和質疑.
伯特·文丘里是世界著名的建築師,1925年,他出 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在普林斯頓大學獲 得文學學士學位,後獲碩士學位,並贏得了美國 建築研究院的獎羅學金。50年代後期,他創辦了 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作為一名成功的建築師, 他寫了相當多的著作,並將建築學中的復雜性和 矛盾性深刻的描繪了出來。自他從拉斯維加斯學習回來以後,其創新思維影響了許多人,同時他還將其創造性的設計理念擴展到茶壺、咖啡壺、盤盞以及燭台等。
文丘里早期的工作受到路易·艾瑟鐸·康和艾羅·薩里南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米開朗基羅、帕拉第奧、勒·科布西耶和阿爾瓦·阿爾托很大的影響。他說道:「在所有作品中,阿爾瓦·阿爾托的作品對我的啟示最大。它最具動感、最有聯系性,是學習藝術和技術最豐富的來源」。文丘里設計的建築總是與社會、文化相關。他的創意靈感來源於所有的歷史建築和現有模式,因此他所設計的建築既有個性,又與當地環境緊密相連。盡管他已經放棄了許多信仰,但他的作品還是被認為是後現代時期的一部分。
設計的時候,文丘里喜歡將簡單而有美麗雕花的格式合並在一起,還經常在全面設計規劃圖中將諷刺和喜劇寓於其中,常以國際風格和流行藝術為指導,其作品還被當作設計平面的典範,這些模式常具有紀念性和裝飾性。他以標記和符號為裝飾,運用簡單的幾何圖形,並將其融入他的設計中。他說道:「建築學應該涉及到建築的社會和歷史之間的關聯」,文丘里引用密斯·凡·德·羅的名言:「少就是多」,並形成自己的觀點。「少就是多」並不是指為了一定的利益需要更多的裝飾,而是在風格和形式上更為豐富。
文丘里的創意經常被別人模仿,比如山形房屋的前壁常常由分離的部分和凹進的中心部分隔開。在他的設計中,他常常用大面積的窗戶去擴大傳統的半圓形窗戶,這樣的圓形窗在他設計的建築中經常出現。
文丘里總在盛大的背景下將聯系和同化合為一體,使他的建築以一種和諧的方式與當地的環境相得益彰。他們不會因為已有的目的而忽視四周的環境,他這樣說道:「我喜歡建築中的復雜性和對立性,這建立在近代觀點的模糊性和豐富度中,還包含在與藝術的聯系之中」。
羅伯特·文丘里與他的同伴Rauch和Scott Brown都是建築界的精英。1991年,他獲得了建築界的大獎------普立茲克建築獎。他的設計常常很抽象,並擁有歷史的痕跡,但設計范圍相當廣泛,包括圖書館、住宅區、商務樓以及其他相關項目。
1976年,在美國俄亥俄州建成的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與舊館相連,牆面的顏色、圖案與原有建築有所呼應。在一處轉角上,孤立地安置著一根木製的 、變了形的愛奧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個綽號叫「米老鼠愛奧尼」。這一處理體現著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個片段、一種裝飾、一個象徵,也是「通過非傳統的方式組合傳統部件」的例子。美國電話電報大樓是1984年落成的,建築師為約翰遜,該建築坐落在紐約市曼哈頓區繁華的麥迪遜大道。約翰遜把這座高層大樓的外表做成石頭建築的模樣。樓的底部有高大的貼石柱廊;正中一個圓拱門高33米;樓的頂部做成有圓形凹口的山牆 ,有人形容這個屋頂從遠處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鍾。約翰遜解釋他是有意繼承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紐約老式摩天樓的樣式
⑧ 後現代主義設計的風格特點有哪些
簡約、時尚。
⑨ 請問藝術設計里的後現代主義設計的特點是什麼
後現代主義設計的顯著的特點在於其歷史主義、裝飾主義、折衷主義和娛樂性。
------------------
三、 後現代主義設計對裝飾的復興
隨著人們對國際主義風格的厭倦,到了60年代,設計師們推出了「波普設計(pop Design),滿足大眾的審美趣味。追求雅俗共賞的目的。色彩與裝飾因此被重新運用。並且在70年代裡興起了多種「後現代主義」風格,反對國際主義設計的單調形式。
「後現代主義」設計指的是「在現代主義、國際主義設計上大量利用歷史裝飾動機進行折衷主義式的裝飾的一種設計風格」 ⑽它有明確的時間段,從70年代持續到90年代初,之後便開始衰退。
後現代主義設計是對現代主義設計的挑戰,是對現代主義、國際主義設計的一種裝飾性的發展,反對設計中的國際主義、極少主義風格,主張以裝飾手法達到視覺上的審美愉悅,注重消費者心理的滿足。在設計上大量運用了各種的歷史裝飾符號,但又不是簡單的復古,採取的是折衷的手法,把傳統的文化脈絡與現代設計結合起來,開創了裝飾藝術的新階段。
從本質上講,後現代主義設計並非對現代主義設計進行推翻與否定,而是在肯定其實用功能因素的基礎上,在形式上賦予其人格化,情感化的裝飾效果,後現代主義設計理論的權威、美國評論家、建築家和作家查爾斯?詹克斯自己也說:後現代主義是現代主義加上一些什麼別的。
後現代主義設計中採用大量歷史風格,比如哥特式、巴洛克式。從古典到文藝復興,無所不包,進行裝飾符號的挪用,戲謔、調侃、誇張和象徵的描述,以多種歷史風格的整合拼接達到裝飾化的效果,它是折衷主義的,許多作品都反映了這種特徵。比如查爾斯?穆爾設計的美國新奧爾良的義大利廣場。菲力普·約翰遜的AT&T大廈等。
裝飾在後現代主義設計中的復興,在很大的程度上在於為了擺脫嚴肅的、冷漠的、單調的現代主義與國際主義設計風格帶來的壓抑,最早在建築上提出明確的後現代主張的美國建築師羅伯特?文丘里認為現代主義、國際主義風格是醜陋的、平庸的,對於「少即多」的教條,他恢諧地將其改為「少即厭煩」。1969年,文丘里利用歷史建築符號,用戲謔的方法設計了在賓夕法尼亞的胡桃山的「文丘里住宅」。是具有完整後現代主義特徵的最早建築。隨著後現代主義設計的發展,裝飾在設計中的地位重新回歸。彼得·霍夫曼在《八十年代的美國建築》一文中說:「再也不把裝飾視為邪端。幾乎所有這些建築都充分展示出一種對『修飾』的新興趣,表現一種建築的趣味性」。⑾在產品設計領域,義大利的索特薩斯等人組成的「孟菲斯」設計小組成為代表,設計作品造型獨特、色彩艷麗,裝飾化、波普化和娛樂化。後現代主義設計的顯著的特點在於其歷史主義、裝飾主義、折衷主義和娛樂性。這些手法的運用適應了人們各方面需要,使人們在視覺與心理上都逐漸掃除了對工業產品中由現代主義、國際主義風格造成的理性與冷漠的感覺。
透視現代主義設計發展到現在的歷程,我們看到了裝飾的重要意義。那麼,作為一種藝術符號,「裝飾」在未來的設計中也不會消失。它是藝術的符號,又是文化的符號。而且,裝飾滿足人的心理需要。正如赫伯特?里德在《工業藝術的歷史與理論》中認為的那樣:「裝飾品的必要性是心理上的。人們身上還存在著某種被稱作恐懼的情感--無法忍受寂寥的空間」。他還說「對於裝飾品唯一的評價就是,它應在某種程度上突出形式。我避免使用『增加』這個常用的詞,因為,如果形式是恰當的,就不能再給它增加什麼」 ⑿他強調合理的裝飾會使作品更加美麗。義大利孟菲斯集團的設計師索特薩斯說過,設計應該是對生活方式的設計。確實,未來的設計本質上就是對生活方式的設計,而適宜的裝飾正是設計美好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是以「宜飾而飾」達到「宜人」的目標,它會讓人們走向的藝術化的、充滿詩意的生活。
⑩ 什麼是後現代主義設計,後現代主義建築欣賞
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後期的後現代主義設計,它是一種超越的批判與創新精神,到了80年代,這種超越批判與創新精神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的出現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下面小編就結合後現代主義建築來說說什麼是後現代主義設計。
後現代主義建築欣賞一
什麼是後現代主義設計?後現代主義設計繼承了後現代的理性逆反心理,追求著時尚元素,前衛的設計理念使之它也十分的講究其個性,與現代主義不同的是,後現代主義設計更多的個性在於一些繁復裝飾設計的加入。
後現代主義建築欣賞二
後現代主義設計是西方建築學的一次提升,作為一種新的建築風格設計,隨社會的不斷發展,這一新的後現代主義建築風格開始廣泛運用於藝術領域之中,以此來表示傳統藝術本質與功能化概念的反叛。
後現代主義建築欣賞三
後現代主義設計吸引著各種歷史建築元素,成了一種社會新思潮,到了80年代,這一思潮進入了哲學主流,後現代主義建築的出現,想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也將被人們所接受與青睞。
後現代主義建築欣賞四
後現代主義設計詮釋著一種復雜而又不失優雅的姿態,結合著各種不同傳統建築精華元素的後現代主義建築,是人們對於建築物設計的一種新認識,是霧非霧的非概念性直覺之中而又不失歷史的裝飾性與當地人生活文化。
後現代主義建築欣賞五
直到今天,後現代主義設計的概念仍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它將根據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體現,在形式上突破了現代主義單一標准設計,更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延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