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程設計 > 建築工程綠色施工的應用與發展

建築工程綠色施工的應用與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25 19:44:07

① 第四批全國建築業10項新技術應用示範工程共申報了多少 項

2010版1地基基礎和地下空間工程技術1.1灌注樁後注漿技術1.2長螺旋鑽孔壓灌樁技術1.3水泥粉煤灰碎石樁(CFG樁)復合地基技術1.4真空預壓法加固軟土地基技術1.5土工合成材料應用技術1.6復合土釘牆支護技術1.7型鋼水泥土復合攪拌樁支護結構技術1.8工具式組合內支撐技術1.9逆作法施工技術1.10爆破擠於法技術1.11高邊坡防護技術1.12非開挖埋管施工技術1.13大斷面矩形地下通道掘進施工技術1.14復雜盾構法施工技術1.15智能化氣壓沉箱施工技術1.16雙聚能預裂於光面爆破綜合技術2混凝土技術2.1高耐久性混凝土2.2高強高性能混凝土2.3自密實混凝土技術2.4輕骨料混凝土2.5纖維混凝土2.6混凝土裂縫控制技術2.7超高泵送混凝土技術2.8預制混凝土裝配整體式結構施工技術3鋼筋及預應力技術3.1高強鋼筋應用技術3.2鋼筋焊接網應用技術3.3大直徑鋼筋直螺紋連接技術3.4無粘結預應力技術3.5有粘結預應力技術3.6索結構預應力技術3.7建築用成型鋼筋製品加工與配送3.8鋼筋機械錨固技術4模板及腳手架技術4.1清水混凝土模板技術4.2鋼(鋁)框膠合板模板技術4.3塑料模板技術4.4組拼式大模板技術4.5早拆模板施工技術4.6液壓爬升模板技術4.7大噸位長行程油缸整體頂升模板技術4.8貯倉筒壁滑模托帶倉頂空間鋼結構整體安裝施工技術4.9插接式鋼管腳手架及支撐架技術4.10盤銷式鋼管腳手架及支撐技術4.11附著升降腳手架技術4.12電動橋式腳手架技術4.13預制箱梁模板技術4.14掛藍懸臂施工技術4.15隧道模板台車技術4.16移動模架造橋技術5鋼結構技術5.1深化設計技術5.2厚鋼板焊接技術5.3大型鋼結構滑移安裝施工技術5.4鋼結構與大型設備計算機控制整體頂升與提升安裝施工技術5.5鋼與混凝土組合結構技術5.6住宅鋼結構技術5.7高強度鋼材應用技術5.8大型復雜模結構施工技術5.9模板式鋼結構框架組裝、吊裝技術6機電安裝工程技術6.1管線綜合布置技術6.2金屬矩形風管薄鋼板法蘭連接技術6.3變風量空調技術6.4非金屬復合板風管施工技術6.5大管道閉式循環沖洗技術6.6薄壁金屬管道新型連接方式6.7管道工廠化預制技術6.8超高層高壓垂吊式電纜敷設技術6.9預分支電纜施工技術6.10電纜穿刺線夾施工技術6.11大型儲罐施工技術7綠色施工技術7.1基坑施工封閉降水技術7.2施工過程水回收利用技術7.3預拌砂漿技術7.4外牆自保溫體系施工技術7.5粘貼式外牆外保溫隔熱系統施工技術7.6現澆混凝土外牆外保溫施工技術7.7硬泡聚氨脂外牆噴塗保溫施工技術7.8工業廢渣及(空心)砌塊應用技術7.9鋁合金窗斷橋技術7.10太陽能與建築一體化應用技術7.11供熱計量技術7.12建築外遮陽技術7.13植生混凝土7.14透水混凝土8防水技術8.1防水卷材機械固定施工技術8.2地下工程預鋪反粘防水技術8.3預備注漿系統施工技術8.4遇水膨脹止水膠施工技術8.5丙烯酸鹽灌漿液防滲施工技術8.6聚乙烯丙綸防水卷材與非固化型防水粘結料復合防水施工技術8.7聚氨酯防水塗料施工技術9抗震加固與檢測技術9.1消能減震技術9.2建築隔震技術9.3混凝土結構粘貼碳纖維、粘鋼和外包鋼加固技術9.4鋼絞線網片聚合物砂漿加固技術9.5結構無損拆除技術9.6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拆除技術9.7深基坑施工監測技術9.8結構安全性監測技術9.9開挖爆破監測技術9.10隧道變形遠程自動監測系統9.11一機多天線GPS變形監測技術10信息化應用技術10.1虛擬模擬施工技術10.2高精度自動測量控制技術10.3施工現場遠程監控管理及工程遠程驗收技術10.4工程量自動計算技術10.5工程項目管理信息化實施集成應用及基礎信息規范分類編碼技術10.6建設工程資源計劃管理技術10.7項目多方協同管理信息化技術10.8塔式起重機安全監控管理系統應用技術

② 內容要求:項目中如何利用管理,新技術,新材料等方式做好節能減排、綠色施工工作,字數在5000-6000字

項目綠色施工有關要求

1、綠色施工的要求
1.1、綠色施工是在保證質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進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與減少對環境負面影響的施工活動,實現四節一環保(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
1.2、綠色施工應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及相關的標准規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1.3、實施綠色施工,應依據因地制宜的原則,貫徹執行國家、行業和地方相關的技術經濟政策。
1.4、運用ISO14000和ISO18000管理體系,將綠色施工有關內容分解到管理體系目標中去,使綠色施工規范化、標准化。
1.5、鼓勵發展綠色施工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與新工藝,推行應用示範工程。
2、綠色施工原則
2.1、綠色施工是建築全壽命周期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實施綠色施工,應進行總體方案優化。在規劃、設計階段,應充分考慮綠色施工的總體要求,為綠色施工提供基礎條件。
2.2、實施綠色施工,應對施工策劃、材料采購、現場施工、工程驗收等各階段進行控制,加強對整個施工過程的管理和監督。
3、綠色施工總體框架綠色施工總體框架由施工管理、環境保護、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能與能源利用、節地與施工用地保護六個方面組成。這六個方面涵蓋了綠色施工的基本指標,同時包含了施工策劃、材料采購、現場施工、工程驗收等各階段的指標的子集。
3、綠色施工要點
3.1、綠色施工管理主要包括組織管理、規劃管理、實施管理、評價管理和人員安全與健康管理五個方面。
3.1.1、組織管理
1、建立綠色施工管理體系,並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與目標。
2、項目經理為綠色施工第一責任人,負責綠色施工的組織實施及目標實現,並指定綠色施工管理人員和監督人員。
3.1.2、規劃管理
1、編制綠色施工方案。該方案應在施工組織設計中獨立成章,並按有關規定進行審批。
2、綠色施工方案應包括以下內容:
(1)環境保護措施,制定環境管理計劃及應急救援預案,採取有效措施,降低環境負荷,保護地下設施和文物等資源。
(2)節材措施,在保證工程安全與質量的前提下,制定節材措施。如進行施工方案的節材優化,建築垃圾減量化,盡量利用可循環材料等。
(3)節水措施,根據工程所在地的水資源狀況,制定節水措施。
(4)節能措施,進行施工節能策劃,確定目標,制定節能措施。
(5)節地與施工用地保護措施,制定臨時用地指標、施工總平面布置規劃及臨時用地節地措施等。
3.1.3、實施管理
1、綠色施工應對整個施工過程實施動態管理,加強對施工策劃、施工准備、材料采購、現場施工、工程驗收等各階段的管理和監督。
2、應結合工程項目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綠色施工作相應的宣傳,通過宣傳營造綠色施工的氛圍。
3、定期對職工進行綠色施工知識培訓,增強職工綠色施工意識。
3.1.4、評價管理
1、對照本導則的指標體系,結合工程特點,對綠色施工的效果及採用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與新工藝,進行自評估。
2、成立專家評估小組,對綠色施工方案、實施過程至項目竣工,進行綜合評估。
3.1.5、人員安全與健康管理
1、制訂施工防塵、防毒、防輻射等職業危害的措施,保障施工人員的長期職業健康。
2、合理布置施工場地,保護生活及辦公區不受施工活動的有害影響。施工現場建立衛生急救、保健防疫制度,在安全事故和疾病疫情出現時提供及時救助。
3、提供衛生、健康的工作與生活環境,加強對施工人員的住宿、膳食、飲用水等生活與環境衛生等管理,明顯改善施工人員的生活條件。
3.2、環境保護技術要點
3.2.1、揚塵控制
1、運送土方、垃圾、設備及建築材料等,不污損場外道路。運輸容易散落、飛揚、流漏的物料的車輛,必須採取措施封閉嚴密,保證車輛清潔。施工現場出口應設置洗車槽。
2、土方作業階段,採取灑水、覆蓋等措施,達到作業區目測揚塵高度小於1.5m,不擴散到場區外。
3、結構施工、安裝裝飾裝修階段,作業區目測揚塵高度小於0.5m。對易產生揚塵的堆放材料應採取覆蓋措施;對粉末狀材料應封閉存放;場區內可能引起揚塵的材料及建築垃圾搬運應有降塵措施,如覆蓋、灑水等;澆築混凝土前清理灰塵和垃圾時盡量使用吸塵器,避免使用吹風器等易產生揚塵的設備;機械剔鑿作業時可用局部遮擋、掩蓋、水淋等防護措施;高層或多層建築清理垃圾應搭設封閉性臨時專用道或採用容器吊運。
4、施工現場非作業區達到目測無揚塵的要求。對現場易飛揚物質採取有效措施,如灑水、地面硬化、圍檔、密網覆蓋、封閉等,防止揚塵產生。
5、構築物機械拆除前,做好揚塵控制計劃。可採取清理積塵、拆除體灑水、設置隔檔等措施。
6、構築物爆破拆除前,做好揚塵控制計劃。可採用清理積塵、淋濕地面、預濕牆體、屋面敷水袋、樓面蓄水、建築外設高壓噴霧狀水系統、搭設防塵排柵和直升機投水彈等綜合降塵。選擇風力小的天氣進行爆破作業。
7、在場界四周隔檔高度位置測得的大氣總懸浮顆粒物(TSP)月平均濃度與城市背景值的差值不大於0.08mg/m3。
3.2.2、噪音與振動控制
1、現場噪音排放不得超過國家標准《建築施工場界雜訊限值》(GB12523-90)的規定。
2、在施工場界對噪音進行實時監測與控制。監測方法執行國家標准《建築施工場界雜訊測量方法》(GB12524-90)。
3、使用低噪音、低振動的機具,採取隔音與隔振措施,避免或減少施工噪音和振動。
3.2.3、光污染控制
1、盡量避免或減少施工過程中的光污染。夜間室外照明燈加設燈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圍。
2、電焊作業採取遮擋措施,避免電焊弧光外泄。
3.2.4、水污染控制
1、施工現場污水排放應達到國家標准《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1996)的要求。
2、在施工現場應針對不同的污水,設置相應的處理設施,如沉澱池、隔油池、化糞池等。
3、污水排放應委託有資質的單位進行廢水水質檢測,提供相應的污水檢測報告。
4、保護地下水環境。採用隔水性能好的邊坡支護技術。在缺水地區或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的地區,基坑降水盡可能少地抽取地下水;當基坑開挖抽水量大於50萬m3時,應進行地下水回灌,並避免地下水被污染。
5、對於化學品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儲存地,應有嚴格的隔水層設計,做好滲漏液收集和處理。
3.2.5、土壤保護
1、保護地表環境,防止土壤侵蝕、流失。因施工造成的裸土,及時覆蓋砂石或種植速生草種,以減少土壤侵蝕;因施工造成容易發生地表徑流土壤流失的情況,應採取設置地表排水系統、穩定斜坡、植被覆蓋等措施,減少土壤流失。
2、沉澱池、隔油池、化糞池等不發生堵塞、滲漏、溢出等現象。及時清掏各類池內沉澱物,並委託有資質的單位清運。
3、對於有毒有害廢棄物如電池、墨盒、油漆、塗料等應回收後交有資質的單位處理,不能作為建築垃圾外運,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4、施工後應恢復施工活動破壞的植被(一般指臨時佔地內)。與當地園林、環保部門或當地植物研究機構進行合作,在先前開發地區種植當地或其他合適的植物,以恢復剩餘空地地貌或科學綠化,補救施工活動中人為破壞植被和地貌造成的土壤侵蝕。
3.2.6、建築垃圾控制
1、制定建築垃圾減量化計劃,如住宅建築,每萬平方米的建築垃圾不宜超過400噸。
2、加強建築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力爭建築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達到30%,建築物拆除產生的廢棄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大於40%。對於碎石類、土石方類建築垃圾,可採用地基填埋、鋪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力爭再利用率大於50%。
3、施工現場生活區設置封閉式垃圾容器,施工場地生活垃圾實行袋裝化,及時清運。對建築垃圾進行分類,並收集到現場封閉式垃圾站,集中運出。
3.2.7、地下設施、文物和資源保護
1、施工前應調查清楚地下各種設施,做好保護計劃,保證施工場地周邊的各類管道、管線、建築物、構築物的安全運行。
2、施工過程中一旦發現文物,立即停止施工,保護現場並通報文物部門並協助做好工作。
3、避讓、保護施工場區及周邊的古樹名木。
4、逐步開展統計分析施工項目的CO2排放量,以及各種不同植被和樹種的CO2固定量的工作。
3.3、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技術要點
3.3.1、節材措施
1、圖紙會審時,應審核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的相關內容,達到材料損耗率比定額損耗率降低30%。
2、根據施工進度、庫存情況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購、進場時間和批次,減少庫存。
3、現場材料堆放有序。儲存環境適宜,措施得當。保管制度健全,責任落實。
4、材料運輸工具適宜,裝卸方法得當,防止損壞和遺灑。根據現場平面布置情況就近卸載,避免和減少二次搬運。
5、採取技術和管理措施提高模板、腳手架等的周轉次數。
6、優化安裝工程的預留、預埋、管線路徑等方案。
7、應就地取材,施工現場500公里以內生產的建築材料用量占建築材料總重量的70%以上。
3.3.2、結構材料
1、推廣使用預拌混凝土和商品砂漿。准確計算采購數量、供應頻率、施工速度等,在施工過程中動態控制。結構工程使用散裝水泥。
2、推廣使用高強鋼筋和高性能混凝土,減少資源消耗。
3、推廣鋼筋專業化加工和配送。
4、優化鋼筋配料和鋼構件下料方案。鋼筋及鋼結構製作前應對下料單及樣品進行復核,無誤後方可批量下料。
5、優化鋼結構製作和安裝方法。大型鋼結構宜採用工廠製作,現場拼裝;宜採用分段吊裝、整體提升、滑移、頂升等安裝方法,減少方案的措施用材量。
6、採取數字化技術,對大體積混凝土、大跨度結構等專項施工方案進行優化。
3.3.3、圍護材料
1、門窗、屋面、外牆等圍護結構選用耐候性及耐久性良好的材料,施工確保密封性、防水性和保溫隔熱性。
2、門窗採用密封性、保溫隔熱性能、隔音性能良好的型材和玻璃等材料。
3、屋面材料、外牆材料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和保溫隔熱性能。
4、當屋面或牆體等部位採用基層加設保溫隔熱系統的方式施工時,應選擇高效節能、耐久性好的保溫隔熱材料,以減小保溫隔熱層的厚度及材料用量。
5、屋面或牆體等部位的保溫隔熱系統採用專用的配套材料,以加強各層次之間的粘結或連接強度,確保系統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6、根據建築物的實際特點,優選屋面或外牆的保溫隔熱材料系統和施工方式,例如保溫板粘貼、保溫板干掛、聚氨酯硬泡噴塗、保溫漿料塗抹等,以保證保溫隔熱效果,並減少材料浪費。
7、加強保溫隔熱系統與圍護結構的節點處理,盡量降低熱橋效應。針對建築物的不同部位保溫隔熱特點,選用不同的保溫隔熱材料及系統,以做到經濟適用。
3.3.4、裝飾裝修材料
1、貼面類材料在施工前,應進行總體排版策劃,減少非整塊材的數量。
2、採用非木質的新材料或人造板材代替木質板材。
3、防水卷材、壁紙、油漆及各類塗料基層必須符合要求,避免起皮、脫落。各類油漆及粘結劑應隨用隨開啟,不用時及時封閉。
4、幕牆及各類預留預埋應與結構施工同步。
5、木製品及木裝飾用料、玻璃等各類板材等宜在工廠采購或定製。
6、採用自粘類片材,減少現場液態粘結劑的使用量。
3.3.5、周轉材料
1、應選用耐用、維護與拆卸方便的周轉材料和機具。
2、優先選用製作、安裝、拆除一體化的專業隊伍進行模板工程施工。
3、模板應以節約自然資源為原則,推廣使用定型鋼模、鋼框竹模、竹膠板。
4、施工前應對模板工程的方案進行優化。多層、高層建築使用可重復利用的模板體系,模板支撐宜採用工具式支撐。
5、優化高層建築的外腳手架方案,採用整體提升、分段懸挑等方案。
6、推廣採用外牆保溫板替代混凝土施工模板的技術。
7、現場辦公和生活用房採用周轉式活動房。現場圍擋應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圍牆,或採用裝配式可重復使用圍擋封閉。力爭工地臨房、臨時圍擋材料的可重復使用率達到70%。
3.4、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的技術要點
3.4.1、提高用水效率
1、施工中採用先進的節水施工工藝。
2、施工現場噴灑路面、綠化澆灌不宜使用市政自來水。現場攪拌用水、養護用水應採取有效的節水措施,嚴禁無措施澆水養護混凝土。
3、施工現場供水管網應根據用水量設計布置,管徑合理、管路簡捷,採取有效措施減少管網和用水器具的漏損。
4、現場機具、設備、車輛沖洗用水必須設立循環用水裝置。施工現場辦公區、生活區的生活用水採用節水系統和節水器具,提高節水器具配置比率。項目臨時用水應使用節水型產品,安裝計量裝置,採取針對性的節水措施。
5、施工現場建立可再利用水的收集處理系統,使水資源得到梯級循環利用。
6、施工現場分別對生活用水與工程用水確定用水定額指標,並分別計量管理。
7、大型工程的不同單項工程、不同標段、不同分包生活區,凡具備條件的應分別計量用水量。在簽訂不同標段分包或勞務合同時,將節水定額指標納入合同條款,進行計量考核。
8、對混凝土攪拌站點等用水集中的區域和工藝點進行專項計量考核。施工現場建立雨水、中水或可再利用水的搜集利用系統。
3.4.2、非傳統水源利用
1、優先採用中水攪拌、中水養護,有條件的地區和工程應收集雨水養護。
2、處於基坑降水階段的工地,宜優先採用地下水作為混凝土攪拌用水、養護用水、沖洗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
3、現場機具、設備、車輛沖洗、噴灑路面、綠化澆灌等用水,優先採用非傳統水源,盡量不使用市政自來水。
4、大型施工現場,尤其是雨量充沛地區的大型施工現場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充分收集自然降水用於施工和生活中適宜的部位。
5、力爭施工中非傳統水源和循環水的再利用量大於30%。
3.4.3、用水安全
在非傳統水源和現場循環再利用水的使用過程中,應制定有效的水質檢測與衛生保障措施,確保避免對人體健康、工程質量以及周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
3.5、節能與能源利用的技術要點
3.5.1、節能措施
1、制訂合理施工能耗指標,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
2、優先使用國家、行業推薦的節能、高效、環保的施工設備和機具,如選用變頻技術的節能施工設備等。
3、施工現場分別設定生產、生活、辦公和施工設備的用電控制指標,定期進行計量、核算、對比分析,並有預防與糾正措施。
4、在施工組織設計中,合理安排施工順序、工作面,以減少作業區域的機具數量,相鄰作業區充分利用共有的機具資源。安排施工工藝時,應優先考慮耗用電能的或其它能耗較少的施工工藝。避免設備額定功率遠大於使用功率或超負荷使用設備的現象。
5、根據當地氣候和自然資源條件,充分利用太陽能、地熱等可再生能源。
3.5.2、機械設備與機具
1、建立施工機械設備管理制度,開展用電、用油計量,完善設備檔案,及時做好維修保養工作,使機械設備保持低耗、高效的狀態。
2、選擇功率與負載相匹配的施工機械設備,避免大功率施工機械設備低負載長時間運行。機電安裝可採用節電型機械設備,如逆變式電焊機和能耗低、效率高的手持電動工具等,以利節電。機械設備宜使用節能型油料添加劑,在可能的情況下,考慮回收利用,節約油量。
3、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種機械的使用率和滿載率,降低各種設備的單位耗能。
3.5.3 生產、生活及辦公臨時設施
1、利用場地自然條件,合理設計生產、生活及辦公臨時設施的體形、朝向、間距和窗牆面積比,使其獲得良好的日照、通風和採光。南方地區可根據需要在其外牆窗設遮陽設施。
2、臨時設施宜採用節能材料,牆體、屋面使用隔熱性能好的的材料,減少夏天空調、冬天取暖設備的使用時間及耗能量。
3、合理配置採暖、空調、風扇數量,規定使用時間,實行分段分時使用,節約用電。
3.5.4、施工用電及照明
1、臨時用電優先選用節能電線和節能燈具,臨電線路合理設計、布置,臨電設備宜採用自動控制裝置。採用聲控、光控等節能照明燈具。
2、照明設計以滿足最低照度為原則,照度不應超過最低照度的20%。
3.6、節地與施工用地保護的技術要點
3.6.1、臨時用地指標
1、根據施工規模及現場條件等因素合理確定臨時設施,如臨時加工廠、現場作業棚及材料堆場、辦公生活設施等的佔地指標。臨時設施的佔地面積應按用地指標所需的最低面積設計。
2、要求平面布置合理、緊湊,在滿足環境、職業健康與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廢棄地和死角,臨時設施佔地面積有效利用率大於90%。
3.6.2、臨時用地保護
1、應對深基坑施工方案進行優化,減少土方開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土地的擾動,保護周邊自然生態環境。
2、紅線外臨時佔地應盡量使用荒地、廢地,少佔用農田和耕地。工程完工後,及時對紅線外佔地恢復原地形、地貌,使施工活動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
3、利用和保護施工用地范圍內原有綠色植被。對於施工周期較長的現場,可按建築永久綠化的要求,安排場地新建綠化。
3.6.3、施工總平面布置
1、施工總平面布置應做到科學、合理,充分利用原有建築物、構築物、道路、管線為施工服務。
2、施工現場攪拌站、倉庫、加工廠、作業棚、材料堆場等布置應盡量靠近已有交通線路或即將修建的正式或臨時交通線路,縮短運輸距離。
3、臨時辦公和生活用房應採用經濟、美觀、佔地面積小、對周邊地貌環境影響較小,且適合於施工平面布置動態調整的多層輕鋼活動板房、鋼骨架水泥活動板房等標准化裝配式結構。生活區與生產區應分開布置,並設置標準的分隔設施。
4、施工現場圍牆可採用連續封閉的輕鋼結構預制裝配式活動圍擋,減少建築垃圾,保護土地。
5、施工現場道路按照永久道路和臨時道路相結合的原則布置。施工現場內形成環形通路,減少道路佔用土地。
6、臨時設施布置應注意遠近結合(本期工程與下期工程),努力減少和避免大量臨時建築拆遷和場地搬遷。
4、發展綠色施工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與新工藝
4.1、施工方案應建立推廣、限制、淘汰公布制度和管理辦法。發展適合綠色施工的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技術,對落後的施工方案進行限制或淘汰,鼓勵綠色施工技術的發展,推動綠色施工技術的創新。
4.2、大力發展現場監測技術、低噪音的施工技術、現場環境參數檢測技術、自密實混凝土施工技術、清水混凝土施工技術、建築固體廢棄物再生產品在牆體材料中的應用技術、新型模板及腳手架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4.3、加強信息技術應用,如綠色施工的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建築模型的工程量自動統計、綠色施工組織設計資料庫建立與應用系統、數字化工地、基於電子商務的建築工程材料、設備與物流管理系統等。通過應用信息技術,進行精密規劃、設計、精心建造和優化集成,實現與提高綠色施工的各項指標。

③ 綠色施工中建築垃圾利用率怎麼計算

回收率指能收來回來的垃圾占總垃源圾的比率,再利用率指回收回來的部分佔總回收垃圾的比率。

垃圾處理方式:國內外廣泛採用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式主要有衛生填埋、高溫堆肥和焚燒等,這三種主要垃圾處理方式的比例,因地理環境;垃圾成份、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不同而有所區別。

由於城市垃圾成份復雜,並受經濟發展水平、能源結構、自然條件及傳統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國外對城市垃圾的處理一般是隨國情而不同。

往往一個國家中各地區也採用不同的處理方式,很難有統一的模式,但最終都是以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為處理目標。從應用技術看,國外主要在填埋、焚燒、堆肥、綜合利用等方式。

(3)建築工程綠色施工的應用與發展擴展閱讀:

來看一下人類的生活垃圾都有哪些:

⑴人類和動物的糞便。存在傳染性細菌、病毒。

⑵醫療機構的醫用垃圾。存在大量的易感染病毒和難以降解的化學性物品。

⑶建築裝飾垃圾。存在易揮發的化學物質。

⑷輕工業垃圾。大部分是難以降解的化工材料,如塑料、油漆等。

⑸電子行業生產的電子材料垃圾。包括主要的重金屬成分和難以降解的玻璃纖維、塑料等。重金屬有鉛、錫、鋅、銀、金等危害人類身體健康的重金屬材料。

④ 綠色施工中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的技術要點有哪些

(1)施工中採用先進的節水施工工藝。 (2)現場攪拌用水、養護用水應採取有效版的節水權措施,嚴禁無措施澆水養護混凝土。現場機具、設備、車輛沖洗用水必須設立循環用水裝置。 (3)項目臨時用水應使用節水型產品,對生活用水與工程用水確定用水定額指標,並分別計量管理。 (4)現場機具、設備、車輛沖洗、噴灑路面、綠化澆灌等用水,優先採用非傳統水源,盡量不使用市政自來水。力爭施工中非傳統水源和循環水的再利用量大於30%。 (5)保護地下水環境。採用隔水性能好的邊坡支護技術。

⑤ 建築垃圾再生利用新政

綠色施工即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將建築垃圾增量控制落到實處。為落實各方建築垃圾減量化責任,《意見》要求施工單位在建築垃圾源頭減量(源頭減量措施包括設計深化、施工組織優化、永臨結合、臨時設施和周轉材料重復利用、施工過程管控等)、分類收集與存放、就地處置、排放控制等方面採取相應措施;也引導各參建主體採用先進技術、工藝、設備和管理措施,應用技術力量實現建築垃圾減量化。其中,圍繞《意見》提出的「鼓勵以末端處置為導向對建築垃圾進行細化分類」,《手冊》也制定了施工現場建築垃圾的分類收集與存放細則,這也將為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以及垃圾分類提供助力。另外,《手冊》還從施工現場建築垃圾減量化專項方案的編制、源頭減量、就地處置、排放控制等維度進行了部署。

存量治理與增量控制齊頭並進,方能夠做好建築垃圾減量化工作,促進綠色建造和建築業轉型升級。在此基礎上,建築垃圾治理體系也應加緊完善:通過在建築垃圾收集、運輸、資源化利用和處置管理全周期落實建築垃圾減量化,我國建築垃圾治理能力才能得到整體提升,建築業也將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做出應有貢獻。

閱讀全文

與建築工程綠色施工的應用與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