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程設計 > 小青瓦民居建築設計圖

小青瓦民居建築設計圖

發布時間:2020-12-25 00:44:31

① 什麼是傳統民居聚落

傳統民居聚抄落是我國的文化襲瑰寶,是人類為求生存,在自然界求適應,在共處中求和諧,在實踐中求融合的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產物。以其獨特的地域環境、豐富的文化內涵、形式各異的建築風格吸引著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這種蘊涵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建築形式,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依山傍水是傳統鄉土民居聚落最基本的原則之一。

② 長江以南江南地區四種主要代表類型的傳統民居

1、四水歸堂式

中國南部江南地區的住宅名稱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體一致,只是院子較小,稱為天井,僅作排水和採光之用(「四水歸堂」為當地俗稱,意為各屋面內側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這種住宅第一進院,正房常為大廳,院子略開闊,廳多敞口,與天井內外連通。後面幾間院的房子多為樓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頂鋪小青瓦,室內多以石板鋪地,以適合江南溫濕的氣候。江南水鄉住宅往往臨水而建,前門通巷,後門臨水,每家自有碼頭,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2、一顆印式

雲南省(中國西南部)的「一顆印」式住宅可以作這類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國南部)等省稱為「印子房」。這類住宅布局原則與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轉角處互相連接,組成一顆印章狀「一顆印」式住宅建築為木構架,土坯牆,多繪有彩畫。

3、大土樓

大土樓是中國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圍成環形的樓房。一般為三至四層,最高為六層,包含庭院,可住五十多戶人家。庭院中有廳堂、倉庫、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這種住宅防衛性很強,客家人為保護自己的生存創造獨特的建築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4、干闌式

干闌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區,為傣族、景頗族、壯族等的住宅形式。桿欄是用竹、木等構成的樓居。它是單棟獨立的樓,底層架空,用來飼養牲畜或存放東西,上層住人。這種建築隔潮,並能防止蟲、蛇、野獸侵擾。

③ 特色民居資料 快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 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採光之用;四周用氂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藏族是一個愛美也善於表現美的民族,因而對於居所的裝飾也十分講究,常見的有在室內牆壁上方繪以吉祥圖案,客廳的內壁則畫藍、綠、紅三條色帶,以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制日月祥雲圖,或懸掛風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則竭力渲染外牆和門窗,富於彩繪裝飾,氣勢不凡。

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區別於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顯的標志。

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著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也設置供案,敬奉菩薩。

富有宗教意義的裝飾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標識,外牆門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懸紅藍白三色條形布幔,周圍窗套為黑色,屋頂女兒牆的腳線及其轉角部位則是紅、白、藍、黃、綠五色布條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觀中,此五色分別寓示火、雲、天、土、水,以此來表達吉祥的願望。

還有以牆體裝飾表達藏傳佛教派別的。如薩迦民居的牆上塗有白色條帶,在條帶上再塗以相同寬度的土紅色和深藍灰色色帶,中空為白色,在建築主體或院牆直角轉彎處及較寬的牆面上,還自上而下地用土紅色和白色畫出色帶,以標識該地區信仰的是薩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薩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圍繞大昭寺發展起來的,是城鎮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農牧區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錯落,形成不相聯屬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採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著低矮的窩棚,無家貧民只能寄居檐下,棲身道旁。西藏自治區成立後,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達12.24平方米,農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於舊西藏經濟發展緩慢,建築材料僅僅局限於塊石加粘土,現在的民居已經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建築材料,蓋起了許多高層建築,使藏式建築風格得到了更好的發揮。舊西藏絕大部分人家的室內設施極其簡陋,現在電視、收錄機、成套的藏式傢俱已進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國人的改革開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錢,他們將自己的住房裝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http://ke..com/view/34891.html
中國各地的居住建築,又稱民居。居住建築是最基本的建築類型,出現最早,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由於中國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情況不同,各地民居也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

中國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式住宅,以採取中軸對稱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後兩院,居中的正房體制最為尊崇,是舉行家庭禮儀、接見尊貴賓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內,以游廊相連接。北京四合院雖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觀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築上的具體表現,但庭院方闊,尺度合宜,寧靜親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華北、東北地區的民居大多是這種寬敞的庭院。
堂屋和土樓

中國南方的住宅較緊湊,多樓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積長方形天井為中心的堂屋。這種住宅外觀方正如印,且樸素簡潔,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廣。

在閩南、粵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團住宅,其平面有圓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單層建築廳堂和周圍的四、五層樓房組成,這種建築的防禦性很強,以福建永定縣客家土樓為代表。在中國的傳統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共有8000餘座,規模大,造型美,既科學實用,又有特色,構成了一個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樓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厚重封閉的「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土樓具有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和強烈的宗族特性。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如遇戰亂、匪盜,大門一關,自成一體,萬一被圍也可數月之內糧水不斷。加上冬暖夏涼、防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數民族居住建築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居住建築也很多樣,如西北部新疆維吾爾族住宅多為平頂,土牆,一至三層,外面圍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則用石塊砌築外牆,內部為木結構平頂;蒙古族通常居住於可移動的蒙古包內;而西南各少數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結構干欄式樓房,樓下空敞,樓上住人,其中雲南傣族的竹樓最有特色。中國西南地區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腳樓最具特色。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沒有地基,以柱子支撐建築,樓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

北方窯洞和古城民居

中國地域寬廣、民族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調等各具特點。在此,主要介紹一下個性鮮明的北方窯洞和古城內的民居。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游地區窯洞式住宅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此外,中國還有保存較完好的古城,這些古城內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遙古城和雲南麗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是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縣城,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迄今為止,這座城市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築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平遙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

始建於南宋的麗江古城是融合納西民族傳統建築及外來建築特色的惟一城鎮。麗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築禮制的影響,城中道路網不規則,沒有森嚴的城牆。黑龍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為條條細流入牆繞戶,形成水網,古城內隨處可見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http://bj.house.sina.com.cn/decor/minju/

http://house.qianlong.com/33/2004/12/13/[email protected]

http://www.chinaasc.org/zsck/read.php?wid=649

④ 我國的傳統民居及簡介.

中國在先秦(公元前221年)時代,「帝居」或「民舍」都稱為「宮室」;從秦漢(公元前後200年)起,「宮室」才專指帝王居所,而「第宅」專指貴族的住宅。漢代規定列侯公卿食祿萬戶以上、門當大道的住宅稱「第」,食祿不滿萬戶、出入里門的稱「舍」。近代則將宮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築統稱為民居。
中國木構架體系的房屋在新石器時代後期就已經萌芽。公元前5000~前3300年的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文化遺址反映出當時木構技術水平。公元前第 5千紀的中國中西部的陝西省西安半坡遺址和臨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遺址顯示了當時村落布局和建築情況,說明依南北向軸線、用房屋圍成院落的中國建築布局方式已經萌芽。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現存的民間住宅類型,可歸納為下列六類:
[編輯本段]一、木構架庭院式住宅
這是中國傳統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數量多,分布廣,為漢族、滿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數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這種住宅以木構架房屋為主,在南北向的主軸線上建正廳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對峙建東西廂房。由這種一正兩廂組成院子,即通常所說的「四合院」、「三合院」。長輩住正房,晚輩住廂房,婦女住內院,來客和男僕住外院,這種分配符合中國封建社會家庭生活中要區別尊卑、長幼、內外的禮法要求。這種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國城鎮鄉村,但因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點。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為代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
[編輯本段]二、「四水歸堂」式住宅
中國南部江南地區的住宅名稱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體一致,只是院子較小,稱為天井,僅作排水和採光之用(「四水歸堂」為當地俗稱,意為各屋面內側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這種住宅第一進院正房常為大廳,院子略開闊,廳多敞口,與天井內外連通。後面幾進院的房子多為樓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頂鋪小青瓦,室內多以石板鋪地,以適合江南溫濕的氣候。江南水鄉住宅往往臨水而建,前門通巷,後門臨水,每家自有碼頭,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編輯本段]三、「一顆印」式住宅
雲南省(中國西南部)的「一顆印」式住宅可以作這類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國南部)等省稱為「印子房」。這類住宅布局原則與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轉角處互相連接,組成一顆印章狀「一顆印」式住宅建築為木構架,土坯牆,多繪有彩畫。
[編輯本段]四、大土樓
大土樓是中國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圍成環形的樓房。一般為 3~4層,最高為6層,包含庭院,可住50多戶人家。庭院中有廳堂、倉庫、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這種住宅防衛性很強。客家人為保護自己的生存創造獨特的建築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編輯本段]五、窯洞式住宅
窯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國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等黃土層較厚的地區。利用黃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窯洞。這種窯洞節省建築材料,施工技術簡單,冬暖夏涼,經濟適用。窯洞一般可分為靠山窯、平地窯、磚窯、石窯或土坯窯三種。
[編輯本段]六、干闌式住宅
干闌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區,為傣族、景頗族、壯族等的住宅形式。干闌是用竹、木等構成的樓居。它是單棟獨立的樓,底層架空,用來飼養牲畜或存放東西,上層住人。這種建築隔潮,並能防止蟲、蛇、野獸侵擾。

⑤ 有關各色民居的資料

I.中國六類傳統民居簡介:

中國在先秦(公元前221年)時代,「帝居」或「民舍」都稱為「宮室」;從秦漢(公元前後200年)起,「宮室」才專指帝王居所,而「第宅」專指貴族的住宅。漢代規定列侯公卿食祿萬戶以上、門當大道的住宅稱「第」,食祿不滿萬戶、出入里門的稱「舍」。近代則將宮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築統稱為民居。

中國木構架體系的房屋在新石器時代後期就已經萌芽。公元前5000~前3300年的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文化遺址反映出當時木構技術水平。公元前第 5千紀的中國中西部的陝西省西安半坡遺址和臨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遺址顯示了當時村落布局和建築情況,說明依南北向軸線、用房屋圍成院落的中國建築布局方式已經萌芽。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現存的民間住宅類型,可歸納為下列六類:

一、木構架庭院式住宅

這是中國傳統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數量多,分布廣,為漢族、滿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數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這種住宅以木構架房屋為主,在南北向的主軸線上建正廳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對峙建東西廂房。由這種一正兩廂組成院子,即通常所說的「四合院」、「三合院」。長輩住正房,晚輩住廂房,婦女住內院,來客和男僕住外院,這種分配符合中國封建社會家庭生活中要區別尊卑、長幼、內外的禮法要求。這種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國城鎮鄉村,但因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點。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為代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

二、「四水歸堂」式住宅

中國南部江南地區的住宅名稱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體一致,只是院子較小,稱為天井,僅作排水和採光之用(「四水歸堂」為當地俗稱,意為各屋面內側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這種住宅第一進院正房常為大廳,院子略開闊,廳多敞口,與天井內外連通。後面幾進院的房子多為樓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頂鋪小青瓦,室內多以石板鋪地,以適合江南溫濕的氣候。江南水鄉住宅往往臨水而建,前門通巷,後門臨水,每家自有碼頭,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三、「一顆印」式住宅

雲南省(中國西南部)的「一顆印」式住宅可以作這類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國南部)等省稱為「印子房」。這類住宅布局原則與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轉角處互相連接,組成一顆印章狀「一顆印」式住宅建築為木構架,土坯牆,多繪有彩畫。

四、大土樓

大土樓是中國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圍成環形的樓房。一般為 3~4層,最高為6層,包含庭院,可住50多戶人家。庭院中有廳堂、倉庫、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這種住宅防衛性很強。客家人為保護自己的生存創造獨特的建築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五、窯洞式住宅

窯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國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等黃土層較厚的地區。利用黃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窯洞。這種窯洞節省建築材料,施工技術簡單,冬暖夏涼,經濟適用。窯洞一般可分為靠山窯、平地窯、磚窯、石窯或土坯窯三種。

六、干闌式住宅

干闌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區,為傣族、景頗族、壯族等的住宅形式。干闌是用竹、木等構成的樓居。它是單棟獨立的樓,底層架空,用來飼養牲畜或存放東西,上層住人。這種建築隔潮,並能防止蟲、蛇、野獸侵擾。

⑥ 川西民居屋頂用小青瓦還是水泥彩瓦

用合成樹脂瓦嘛,是新型防腐屋面瓦,二三十年都不用翻新維護,你蓋小青瓦這些,還要經常爬到房頂去維護,麻煩得很。合成樹脂瓦顏色也多,外觀也漂亮得多,防腐耐用壽命長

⑦ 仡佬族民居建築的特色是什麼越細越好

居住在黔西、大方、畢節、織金等黔西北的仡佬族同胞,
房屋雖為木結構,但不是吊腳樓,多以茅草蓋頂,砂土夯牆,
這與經濟條件和高寒山區為求保暖、防雹的特殊需要有關。
茅草房屋面,茅草蓋得特別厚實、整齊,屋脊和屋檐相當講
究,檐下收尾處精心編織造型各異的帶狀結,如同蓋瓦屋面
的「封檐板」,有很好的藝術裝飾效果,被人譽為「貧女巧
梳頭」。這一帶,木材較少,通常只有明間兩榀木構架,次
間兩榀多為夯土牆代替。
居住在石阡、思南、岑鞏、施秉等黔東北一帶的仡佬族
同胞,酷愛修建干欄式「翹角樓」,很有特點。石阡縣花橋
鎮一帶的仡佬族農村,棟棟小樓,飛檐翹角,竹木掩映,秀
麗迷人。這些仡佬族民居的體量都不太大,但出檐卻很深遠,檐下空間成為開放式倉庫。秋收時節,家家戶戶,檐下
掛滿金燦燦的包穀,紅艷艷的辣椒,一派豐收景象。以此展
示勞動成果,可能是這種民居所追求的目標之一。民居平面
呈曲尺形。正屋四榀三間,明間有一「吞口」。正屋一側,加
建廂房。廂房都是兩層,而且多為吊腳樓。底層關牲口,堆
柴草,放農具。樓上環以「直欞欄桿」,檐下晾曬衣物。飛
檐翹角不僅造型美觀,對增加室內採光和室外使用空間也
具有重要作用。這種「翹角樓」的封檐板,刷上石灰,分外
醒目。逢年過節,門窗、立柱遍貼對聯,氣氛更為熱烈。建有石垣牆的仡佬族民居,必然建「朝門」。「朝門」通
常由木質垂花門和石質八字牆組成。垂花門,穿斗式,懸山
頂,上蓋小青瓦。垂柱雕刻蓮蒂、南瓜,寓意清廉、多子。
門簪,或刻南瓜形象,或刻福壽圖案,寓意多子多福。俗稱
「射門捶」的連楹,雕刻水波紋,意在於防火、鎮宅,與其
他民族雕刻「桃符」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正房多為四榀三間。房子較高,「吞口」較深,出檐較
遠,是其特點。最引人注目的是門窗雕刻豐富多彩。明間門
窗,均為六扇,稱「六合門」,寓意「六合一統」。「六合」,
包括前、後、左、右、上、下六個方位,意為「完整」、「圓
滿」。次間門窗,也是六扇,但窗子只雕四扇。不少人家,於
次間開門,門的上部飾以圓形掛落,稱「月亮門」。
在龍潭村仡佬族民居的木質門窗上,遍飾造型各異的
吉祥圖案,諸如福祿壽禧、耕讀漁樵、二龍搶寶、雙鳳朝陽、
野鹿含芝、喜鵲鬧梅、吉祥牡丹、麒麟望日、歲寒三友、連
年有餘等等。

⑧ 請問重慶有哪些民居文化

(1)院落空間型制特點

重慶一般民居院落十分窄小,形成極小的天井,僅供採光專通風所用,易保屬持陰涼,且因勢就形,佔地面積較小,布局相對自由。只在較為平坦的地方,有一些名門望族較大的院落。在較大的民居院落中,敞廊、敞廳較多,並成為居民生活中交往的場所。重慶民居建築結合地形,其底層下部為架空的干闌式吊腳樓結構,或者根據地形形成多層出入的多層民居。民居中"築台"、"懸挑"、"吊腳"、"拖廂"、"梭廂"和"爬山"等手法使用很多。

(2)傳統建築的材料使用

重慶傳統民居多採用抬梁、穿斗等木結構形式。木構部分多為木料本色,柱塗黑色,門窗塗淺褐色或棗紅色。建築牆體材料多採用木板、竹笆夾泥等夾壁牆體,或版築土牆,白色外牆,少使用磚石牆體。屋頂多使用小青瓦,出檐以及山牆出挑深遠,不僅使得屋前有迴廊,也使得牆體避免雨淋。

(3)傳統建築的風格特點

重慶傳統民居建築,經歷了干闌式、寺廟式、園林式、西洋式的多個過程。

重慶普通民居裝飾較少,建築顏色較為暗淡,形式樸素,空間幽深。民國期間,由於抗戰所造成的大量內遷,使得重慶民居中出現了許多西洋式的建築與園林式的別墅公館,特別是在市郊地區。

⑨ 南方民居屋頂坡度較大,小青瓦相扣鋪就;北方採用平屋頂或稍平的坡頂,瓦片厚大。這說明

答案C
由於我國南北方氣候不同,南方終年氣溫高,降水豐沛,屋頂坡度較大利於排水;而北方地區一年中降水較少,冬季寒冷,所以是平頂屋頂,瓦片厚大利於保溫。

⑩ 具有特色的民居

由於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的地理氣候條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樣式和風格也不相同。
在中國的民居中,最有特點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黃土高原的窯洞、安徽的古民居和福建、廣東等地的客家土樓、蒙古的蒙古包。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著許多由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合起來的院落式住宅,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規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圍牆和臨街的房屋一般不對外開窗,院中的環境封閉而幽靜。
北京有各種規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復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並列組成的。中間還有一道隔牆。
窯洞
中國黃河中上游一帶,是世界聞名的黃土高原。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利用那裡又深又厚、立體性能極好的黃土層,建造了一種獨特的住宅——窯洞。窯洞又分為土窯、石窯、磚窯等幾種。土窯是靠著山坡挖成的黃土窯洞,這種窯洞冬暖夏涼,保溫隔音效果最好。石窯和磚窯是先用石塊或磚砌成拱形洞,然後在上面蓋上厚厚的黃土,又堅固又美觀。由於建造窯洞不需要鋼材、水泥,所以造價比較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窯洞的建造不斷改進,黃土高原上冬暖夏涼的窯洞越來越舒適美觀了。
安徽古民居
徽派建築是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藝特徵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物中。徽派建築風格最為鮮明的是傳統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徵、風水意願和地域美飾傾向。徽式宅居結體多為多進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講求風水價值。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方稱天井,採光通風,院落相套,造就出縱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間。民居外觀整體性和美感很強,高牆封閉,馬頭翹角,牆線錯落有致,黑瓦白牆,色彩典雅大方。在裝飾方面,徽州民居的「三雕」(磚雕﹑石雕﹑木雕)之美令人嘆為觀止。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築中份量也頗重:祠有總祠,支祠之分,一般規模均較宏大,由山門,享堂,寢殿等多進集組而成,富麗堂皇。牌坊則以石質為主,有四柱五樓式,四柱沖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種,造型雅緻,散綴於各鄉鎮,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徽派建築作為一個傳統建築流派,融古雅,簡潔與富麗於一身,仍然保持著獨有的藝術風采。
【門樓】徽派建築格式。徽州建築大門,均配有門樓(規模稍小一些的稱為門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順牆而下濺到門上。一般農家的門罩較為簡單,在離門框上部少許的位置,用水磨磚砌出向外挑的檐腳,頂上覆瓦,並刻一些簡單的裝飾。富家門樓十分講究,多有磚雕或石雕裝潢。
【穿堂式】徽派建築結構方式。又名回廳。穿堂的位置在大廳背後,與大廳緊連,是大廳進入內室的過渡建築。大部分為木地板。
【大廳式】徽派建築結構方式。大廳為明廳,三間敞開,有用活動隔扇封閉,便於冬季使用。一般大廳設兩廊,面對天井。也有正中人口設屏門,日常從屏門兩側出入,遇有禮節性活動,則由屏門中門出入。大廳的變化式有時有邊門人口,天井下方設客房,招待來客居住,或者由正門人口設兩廂房。大廳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於禮節性活動,如迎接貴賓,辦理婚喪大禮等,平時也作為起居活動場所,是整套住宅的主體部分。
【大屋脊吻】徽派建築格式。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裝飾件。徽州古建的詞堂,廟宇,府宅等大型建築,沿襲《宋營造法》官式作法,採用大屋頂脊吻,有正吻,蹲脊獸,垂脊吻,角戧獸,套獸等。造型與官式作法有所區別,屬徽派特色。
【飛來椅】徽派建築格式。對徽州民宅樓上天井四周設置靠椅的雅稱。
【高牆深宅】徽派建築結構方式。 徽州有許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牆圍起,謂之封火牆,遠望似一座座古堡,房屋除大門外,只開少數小窗,採光主要靠天井。這種居宅往往很深,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後設廳堂,一般住人。廳堂後用中門隔開,設一堂二卧室。堂室後又是一道封火牆,靠牆設天井,兩旁建廂房。這是第一進。第二進的結構為一脊分兩堂,前後兩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間,堂室兩個。第三進,第四進或者往後的更多進,結構大抵相同。這種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個家族。隨著子孫的繁衍,房子也就一進一進地套建起來,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檻窗「之說。一般是一個支系住一進。門一閉,各家各戶獨立過日子;門一開,一個大門出入,一個祖宗牌下祭祀。它生動地體現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風。
【格窗】徽派建築格式。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迴廊採用木格窗間隔空間,其功能有採光,通風,防塵,保溫,分割室內外空間等作用。格窗主要形式有方形、圓形、字形、什錦(花草,動物,器物,圖騰等)。格窗圖案多採用暗喻和諧音的方式表現吉祥的寓意,如平安如意用花瓶與如意圖案組成諧音表示;福壽雙全用壽桃與佛手圖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穀豐登用谷穗,蜜蜂,燈籠組合;福祿壽用蝙幅、桃表示等。
客家土樓
土樓是廣東、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從黃河中下游地區遷移到南方的漢族人。為了防範騷擾,保護家族的安全,客家人創造了這種龐大的民居——土樓。一座土樓里可以住下整個家族的幾十戶人家,幾百口人。土樓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圓形土樓。圓樓由兩三圈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個房間,一層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層、四層是卧室;第二圈兩層,有30到50個房間,一般是客房;中間是祖堂,能容下幾百人進行公共活動。土樓里還有水井、浴室、廁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客家土樓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國建築大師的稱贊。
蒙古包
蒙古等游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為適應游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游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厘米、長23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接,圍成圓形 ,長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接。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採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數百人 。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游牧區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很容易拆裝,有利於放牧時搬遷流動。
傣家竹樓
傣族村落都在平壩近水之處,小溪之畔大河兩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圍繞,綠樹成蔭的處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單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騰龍沿邊的住宅,多土牆平房,每一家屋內亦間隔為三間,分卧室客堂,這顯見是受漢人影響,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邊則完全是竹樓木架,上以住人,下棲牲畜,式樣皆近似一大帳篷,這與《淮南子》所記「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書所記古代僚人「依樹積木以居」的「干闌」住宅,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築。這類竹樓下層高約七八尺,四無遮欄,牛馬拴束於柱上。上層近梯處有一露台,轉進即為一長形之大房,用竹籬隔出一個角來做主人的卧室並兼重要錢物的存儲處;其餘便是一大敞間,屋頂不甚高,兩邊傾斜,屋檐及於樓板,故無窗。若屋檐稍高者,則兩側亦有小窗,後面亦開一門,樓的中央是一個火塘,無論冬夏,日夜燃燒不媳,煮飯烹茶,都在這火上,主客集談,也都圍爐而蹲或坐。屋頂用茅草鋪蓋,樑柱門窗樓板全部用竹製成。此種住宅的建築,極為便易,只須伐來大竹,約集鄰里相幫,數日間便可造成;但也極易腐毀,每年經雨季後,便須重加修補。土司頭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樣仍似竹樓,只略高大,不鋪茅草而改用瓦蓋頂。西雙版納境內,傣族自己能燒瓦,瓦如魚鱗,三寸見方,薄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鉤,先於屋頂椽子上橫釘竹條,每條間兩寸許,將瓦掛竹條上,如魚鱗狀,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頂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爛需要更換,只須在椽子下伸手將破瓦除下,再將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類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戶了,就是車里宣慰衙門,建築式樣也不過如此,只是面積較一般傣族民間的木樓大得多,全樓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長十餘文,闊七八丈,樓上隔為大小若干間屋,四周有走欄,但不開窗,故黑暗無光,樓下空無遮欄,只見整齊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著,任牛馬豬雞自由地在其中活動,這就是傣族最局統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這種上面住人下面養牛馬的屋宇,在西南邊區中普遍可以見到,例如哈尼、景頗、傈僳以至苗、瑤、黎諸族,住屋建築也如此式,惟下層多用大石或泥土築為牆壁。傣族的竹樓,則是下層四面空曠,每晨當牛馬出欄時,便將糞便清除,使整日陽光照射,住位於上層的人,不致被穢氣熏蒸。
土家族吊角樓
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土家族土家族,全國現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陽、黔江等縣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區,山崗纏繞,物產豐饒。有著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著中外遊人。其中張家界是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已成為新興的旅遊勝地。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2000多年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後,土家族單獨被稱為「土丁」、「土民」等。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土家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大多數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湘西的龍山、永順、古丈等縣的少部分地區仍通用土家語。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在經濟、文化的發展上受漢族影響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點。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壩漆」,都是飲譽中外的名產。
土家民居
古文獻稱土家民居為"干欄",少數民俗文獻稱土家民居為"轉角樓"。《中國土家族習俗》雲:土家族人的住宅,多為木房,其結構習俗以正屋、偏屋、木樓、朝門四部分組成。一般人家只有正房,小康人家有正屋、偏房和轉角樓。富有人家加修有朝門。豪門大戶,修四合大院,砌以院牆,四面封磚,俗叫封火桶子,個別戶還修有沖天樓和曬衣台。正屋規模有三柱四旗、三柱五旗或五柱八旗以至七柱十二旗之分,多為四排三間,也有六排五間的,忌修單扇雙間之屋。正屋中間為堂屋,以祭祖先和迎賓客之用,兩邊作人間。堂屋後面有過道房,俗稱'抱兜房'。偏房稱磨角,又叫'馬屁股',或叫刷子屋,連接於正屋的左右邊,作灶房或碓磨房之分。別有特色的土家族轉角樓,俗叫'走馬轉角樓'。多子女的人家,女兒住轉角樓,故有叫綉花或故娘樓的。轉角樓建於正屋的左前或右前,也有正屋左右都起轉角樓的。轉角樓一般為三排兩間,上下兩層,上為人間,下為廂房、倉庫或碓磨房。轉角樓挨正屋一邊,有懸空走廊,轉至外沿當頭,當頭兩邊上端,妙廊翹起,頗俱雄偉壯觀"。
土家民間稱土家民居為"轉角樓",是土家民居中一種獨特的建築形式。一般土家人住一棟房,其長有連三間、連五間、連七間、連九間,其進深有三柱四騎、五柱四騎、五柱八騎等。一棟連三間(四排三間)的木房,居中的那間叫堂屋,作為祭祖、迎客、婚喪等重大活動之用;左右兩間叫住房,前房為火鋪,為聚餐向火議事之用,後房為卧室。如果房基夠寬,家境又比較富裕,則在房子的右邊配偏房,安放灶房、柴房和牛欄、豬圈;左邊配廂房、樓子。樓子下安排碓磨和糧倉,上作'書房'或閨女的'綉房'。房基臨坎,樓子則吊腳,無坎則柱與正屋齊,只在二樓走廊上吊些假柱頭。不管吊腳不弔腳,在樓子外側一定要翹檐轉角,故稱'轉角樓'"。

閱讀全文

與小青瓦民居建築設計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