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潮水的歷史
知非寺,原稱潮水寺。南明時期,一位大官來此隱居,改名知非寺。寺廟規模宏偉,有三大殿、四廂房、兩山門及倉庫、涼亭、茶廳等各式古代建設十八楹。寺左為三潮水。三潮水下方的石池子約寬一丈見方,修成扇形,三尺多深。池中有隻石烏龜。水從山腳岩縫中流出,出水處安一龍嘴。時有小魚從龍嘴游出。潮水時,水如大腿一般粗;不潮時,只有筷子那麼細。每次潮三四分鍾,淹過龜背即停。一般一天潮三次;天亮一次,中午一次,傍晚一次,因此稱為「三潮水」。其實,發水季節一天不只潮三次。枯水季節,不一定潮。冬臘月和正月,通常不潮。發春水以後開始潮。人都以為碰到來潮好徵兆,從前要燒香、磕頭謝來潮。相傳清代有個貪官來看三潮水,等了幾天幾夜都不潮,可他一走便潮,氣得他把龍嘴砸了。此事激起公憤,他被迫打了一個安上。此龍嘴在「破四舊」時又被砸爛了。今已修復,相當壯觀。
「潮水寺」改稱「知非寺」乃錢邦芑所為。錢邦芑,字開少、丹徒人。南明永曆中,以御史巡按四川。永曆六年(1652年)受任撫黔。因堅持拒附孫可望,於永曆八年(1654年)在修文三潮水祝發為僧,號大錯和尚。「知今是而昨非」。遂改寺名「知非寺」。當年寺前豎月石雕碑坊,額刻「知非禪林」4字,並鐫石聯一副:「舉足宜行中正路;入門俱是過來人。」錢邦芑在知非寺住不多久便移居湄潭西來庵,旋遷余慶之蒲村。從此以後,隱居僻處,縱情山水,以詩文自娛。在浦村怪石嶙峋處築湖建亭,沿湖植柳,結廬以居,名「大錯庵」,並在石林叢中摩崖題刻「他山」,「錢開少放歌處」等數十方。
『貳』 什麼是洗三潮
嬰兒出生後第三日,要舉行沐浴儀式,會集親友為嬰兒祝吉,這就是「洗三」,也叫做「三朝洗」
『叄』 三峽潮 內刊
1水爆轟震來,聲如崩山
2.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源三聲淚沾裳
3.山:林寒澗肅 水: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4.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5.方其遠處海門,僅入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