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方建築風格有哪些
西方建築風格如下:
1、文藝
文藝復興建築是歐洲建築史上繼哥特式建築之後出現的一種建築風格。十五世紀產生於義大利,後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形成帶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築。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在文藝復興建築中佔有最重要的位置。
2、洛可可
洛可可風格出現於18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後期,流行於法、德、奧地利等國。洛可可主要是一種室內裝飾風格。它是在反對法國古典主義藝術的邏輯性、易明性、理性的前提下出現的柔媚、細膩和纖巧的建築風格。它的主要特點是一切圍繞柔媚順和來構圖,特別喜愛使用曲線和圓形,盡可能避免方角。在裝飾題材上,常常喜用各種草葉及蚌殼、薔薇和棕櫚。以質感溫軟的木材取代過去常常使用的大理石。
3、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建築是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下半葉,歐美一些國家在文學藝術中的浪漫主義思潮影響下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
浪漫主義在藝術上強調個性,提倡自然主義,主張用中世紀的藝術風格與學院派的古典主義藝術相抗衡。這種思潮在建築上表現為追求超塵脫俗的趣味和異國情調。
4、古典
古典復興建築是十八世紀60年代到十九世紀流行於歐美一些國家的,採用嚴謹的古希臘、古羅馬形式的建築,又稱新古典主義建築。
採用古典復興建築風格的主要是國會、法院、銀行、交易所、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建築和一些紀念性建築。這種建築風格對一般的住宅、教堂、學校等影響不大。
5、巴洛克
巴洛克,是產生於文藝復興高潮過後的一種文化藝術風格。它的外文為Bar-oque,意為畸形的珍珠,其藝術特點就是怪誕、扭曲、不規整。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基調是富麗堂皇而又新奇歡暢,具有強烈的世俗享樂的味道。
⑵ 世界建築風格有哪些
盤點世界八大美輪美奐建築風格NO.1
地中海建築風格(n Style)
閑適、浪漫卻不乏寧靜是地中海風格建築所蘊含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地中海風格建築,原來是特指沿歐洲地中海北岸沿線的建築,特別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義大利、希臘這些國家南部沿海地區的住宅。這些地中海沿岸的建築和當地鄉村風格的建築相結合,產生了諸如法國普羅旺斯、義大利托斯卡納等地區的經典建築風格。後來這種建築風格融入歐洲其他地區的建築特點後,逐漸演變成一種豪宅的符號。閑適、浪漫卻不乏寧靜的地中海風格建築所蘊含的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長長的廊道,延伸至盡頭然後垂直拐彎;半圓形高大的拱門,或數個連接或垂直交接;牆面通過穿鑿或半穿鑿形成鏤空的景緻。這是地中海建築中最常見的三個元素。
地中海風格的建築舍棄浮華的石材,用紅瓦白牆營造出與自然合一的朴實質感。建築外牆的塗料經過工匠們一層層、一遍遍的粉刷,顏色就漸漸的沉澱下來;歲月愈久,顏色愈白,味道愈濃,體現了一種傳統的手藝精神。
地中海風格從建築的形態上看,經常出現很多不對稱的設計,尤其是西班牙風格的建築,採用了很多圓弧形結構,包括牆體、護欄、門窗框架,乃至屋頂上使用的筒瓦。外立面顏色溫潤而醇和、材料粗朴而富有質感、建築中包含眾多的迴廊、構架和觀景平台。
地中海風格在細節的處理上特別細膩精巧,在西班牙建築中,經常廣泛運用螺旋形結構配件,包括陽台、窗間柱子等多用螺旋形鑄鐵花飾。此外,在地中海建築中往往採用建築圓角,讓外立面更富動感,並配合以落地大窗和防銹鍛鐵為裝飾的小窗,外牆局部用文化石河特別的塗料;露台上採用弧形欄桿等;而裝飾性用的煙囪,則帶有傳統的英國風味。 哥特式建築風格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 上佔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採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
飛扶壁由側廳外面的柱墩發券,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為了增加穩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於採用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義大利建築風格(Italian Style)
義大利建築在建築技術、規模和類型以及建築藝術手法上都有很大的發展,無論在建築空間、建築構件還是建築外形裝飾上,都體現一種次序、一種規律、一種統一的空間概念。
14世紀義大利出現「文藝復興」運動,隨之資產階級的象徵——市政廳、行會大廈、廣場與鍾塔等建築興起,這就是文藝復興的義大利建築風格。這種建築並沒有簡單地模仿或照搬希臘、羅馬式樣、它在建築藝術、規模和類型以及建築藝術手法上都有很大的發展,無論在建築空間、建築構件還是建築外形裝飾上,都體現一種次序、一種規律、一種統一的空間概念。
著名的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建造標志著文藝復興建築史的開始,這座建築對邊12.2米,高達107米,成了整個城市輪廓線的中心。有名的聖彼得大教堂也是這個時期建造。各種拱頂、碹廓,特別是柱式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建築構圖的主要手段,表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獨創精神。
「巴洛克「建築史17世紀義大利建築衰退之後出現的一種建築風格。它突破了歐洲古典、文藝復興時期古典主義的常規,採取了雙柱或三柱為一組的節奏不規則跳動的形式,開間變化很大,突出垂直分劃。牆面作為深色的壁案,有意造成出奇反常的新形式,並且喜歡大量使用壁畫和雕刻,常常將人體雕刻滲透到建築中去,以顯示富麗堂皇的形象。
流行於19世紀下半葉的義大利式風格,一般為方形或近似方形的平面,紅瓦緩坡頂,出檐較深,檐下有很大的托架(Bracket,也稱牛腿)。檐口處精雕細鑿,氣勢宏大,既美觀又避免雨水淋濕檐口及外牆而變色,使外觀看上去始終保持鮮艷亮麗沒有污濁。普通的義大利風格的建築,朝向花園的一面有半圓形封閉式門廊,落地長窗將室內與室外花園連成一體,門廊上面是二樓的半圓形露台。
義大利建築的細節的處理上特別細膩精巧,又貼近自然的脈動,使其擁有永恆的生命力。其中鐵藝是義大利建築的一個亮點,陽台、窗間都有鑄鐵花飾,既保持了羅馬建築特色,又升華了建築作為住宅的韻味感。尖頂、石柱、浮雕……彰顯著義大利建築風格古老、雄偉的歷史感。
⑶ 世界上最著名的幾大建築風格是什麼
1、哥特式建築,是一種興盛於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築風格。它由羅曼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德式建築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哥德式」一詞則於文藝復興後期出現,帶有貶意。哥德式建築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門、肋狀拱頂與飛拱。
2、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3、洛可可式建築風格(Rococo Style),於18世紀20年代產生於法國並流行於歐洲,是在巴洛克式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洛可可風格的基本特點是纖弱嬌媚、華麗精巧、甜膩溫柔、紛繁瑣細。
4、古羅馬建築風格產生在亞平寧半島上,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而發揚光大,是古希臘建築風格的延續和發展,主要的成就是萬神廟和巴西利卡類的建築。古羅馬的拱券技術也達到一定的高度,為石材建築的大跨度提供了條件,同時對古希臘柱式進行了改進,出現了券柱式這在今後歐洲的建築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5、後現代主義以復雜性和矛盾性去洗刷現代主義的簡潔性、單一性。採用非傳統的混合、疊加等設計手段,以模稜兩可的緊張感取代陳直不誤的清晰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雜亂取代明確統一,在藝術風格上,主張多元化的統一。
⑷ 世界上最著名的幾大建築風格
今天,美行思遠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世界上最好的建築大學,想申請建築設計留學,或者對建築感興趣的的同學可以了解一下這些院校。
⑸ 世界上有什麼著名的建築風格
一、希臘柱式:三種,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這三種柱式是建築學的基礎,目前人們尚未建立柱式跑出這個圈子。
羅馬時代柱式在希臘柱式基礎上分成了五種,加了愛奧尼科林斯混合柱式以及塔斯干柱式。
這三種柱式的代表就是古羅馬斗獸場。斗獸場的柱式第一層是多立克柱式,第二層是愛奧尼柱式,而第三層就是科林斯柱式。
二、歐洲中世紀建築:多數是刻板對稱,一層和二三四層、五六層從建築形制上用大而厚重的石板材料等分開,號稱「一三二」段式,典型代表是英國議會大廈。
中世紀還有一種建築就是著名的哥特式教堂。這種建築一律用高高的尖塔來裝飾,超人的尺寸和繁縟的裝飾,形成統一向上的旋律,來襯托聖潔的氣氛。但由於它們過高,兩邊都必須有拱架等作為支撐,否則容易倒塌。代表是法國義大利的多座教堂,如巴黎聖母院,天鵝宮等。
三、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這個時代是建築師們的高峰。他們反對以前的刻板形制,進行了建築藝術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出現了巴洛克、洛可可等風格。
巴洛克風格號稱「畸形的珍珠」,講究華麗裝飾,追求怪異和不可思議,用滑潤的線條來修飾建築的立面。而洛可可則是巴洛克的最後階段,從室外立面轉到了室內裝修,代表是羅馬耶穌會教堂,聖卡羅教堂。
四、新古典主義:歐洲古典主義的最後一個階段,特點是體量宏偉,柱式運用嚴謹,很少裝飾。後期加入了很多現代主義的元素。
五、後現代主義:也成為「後現代派」,在建築設計中重新引用了裝飾花紋和色彩,以折中的方式借鑒不同時期具有歷史意義的局部,但不復古。
⑹ 建築設計的風格都有哪些
1.按國家(民族)和地區分
中國風格、日本、新加坡風格、英國風格、法國風格、美國風格、等。
常用一個地區概括,如:歐陸風格、歐美風格、地中海式風格、澳洲風格、非洲風格、拉丁美洲風格等
2.按建築物的類型分
住宅建築風格、別墅建築風格、寫字樓建築風格、商業建築風格、宗教建築風格、其他公共(如學校、博物館、政府辦公大樓)建築風格等
3.按照歷史發展流派分
(1) 古希臘建築風格,約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
(2) 古羅馬建築風格,約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65年,羅馬建築風格正是歐洲建築藝術的重要淵源
(3) 歐洲中世紀建築風格,公元400年至1400年,封建領主經濟占統治地位,城堡式建築盛行
(4) 文藝復興建築風格,公元1420至1550年,建築從經驗走向科學化,不斷沖破學院式、城堡式的封閉
以上四類可稱為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5) 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這一風格曾三度出現,最早一次是1750至1880,他是歐洲古典主義的最後一個階段,其特點是體量宏偉,柱式運用嚴謹,而且很少用裝飾。另一次出現在1900-1920年,帶有一定的復古特徵。第三次出現在1982年,其主要特徵是把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結合起來,並加入新形勢,這一風格在當今世界各國頗為流行。
(6) 現代評論風格,1960-1975。緣自西方60年代興起的「現代藝術運動」他是運用新材料、新技術,建造適應現代生活的建築,外觀宏偉壯觀,很少使用裝飾。
(7) 後現代主義風格,亦稱「後現代派」,1980年開始出現。這一風格的建築在建築設計中重新引進了裝飾花紋和色彩,以折衷的方式借鑒不同的時期具有歷史意義的局部,但不復古。
4.按建築方式來分
(1) 哥特式建築風格。
盛行於眾世紀1050-1550,以宗教建築為多,最主要的特點是高聳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縟的裝飾,形成統一向上的旋律。
(2) 巴洛克建築風格。
1600-1760,他是幾乎最為講究華麗、裝飾的一種建築風格,即使過於繁瑣也要刻意追求。
(3) 洛可可建築風格。
1750-1790,主要起源於法國,代表了巴洛克風格的最後階段,主要特點是大量運用半抽象題材的裝飾。
(4) 木條式建築風格。
一種純美洲民居風格,主要特點是水平式、木架骨的結構。
(5) 園林風格。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流行,這種風格在深圳場當作概念炒作,其特點是通過環境規劃和景觀設計,栽植花草樹木,提高綠化,並圍繞建築營造園林景觀。
(6) 概念式風格。
90年代開始在國際上流行,其實是一種模型建築,它更多的來餘人的想像,力求擺脫對建築本身限制和約束,而創再出一種個性化色彩很強的建築風格
⑺ 世界上的建築風格有哪幾種
巴洛克建築 法國古典主義建築 哥特式建築
功能主義建築 古典復興建築 羅曼建築
古羅馬建築 浪漫主義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
洛克克風格 文藝復興建築 折衷主義建築
後現代主義建築 有機建築
⑻ 世界各大建築風格介紹
1.按國家(民族)和地區分
中國風格、日本、新加坡風格、英國風格、法國風格、美國風格、等。
常用一個地區概括,如:歐陸風格、歐美風格、地中海式風格、澳洲風格、非洲風格、拉丁美洲風格等
2.按建築物的類型分
住宅建築風格、別墅建築風格、寫字樓建築風格、商業建築風格、宗教建築風格、其他公共(如學校、博物館、政府辦公大樓)建築風格等
3.按照歷史發展流派分
(1) 古希臘建築風格,約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
(2) 古羅馬建築風格,約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65年,羅馬建築風格正是歐洲建築藝術的重要淵源
(3) 歐洲中世紀建築風格,公元400年至1400年,封建領主經濟占統治地位,城堡式建築盛行
(4) 文藝復興建築風格,公元1420至1550年,建築從經驗走向科學化,不斷沖破學院式、城堡式的封閉
以上四類可稱為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5) 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這一風格曾三度出現,最早一次是1750至1880,他是歐洲古典主義的最後一個階段,其特點是體量宏偉,柱式運用嚴謹,而且很少用裝飾。另一次出現在1900-1920年,帶有一定的復古特徵。第三次出現在1982年,其主要特徵是把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結合起來,並加入新形勢,這一風格在當今世界各國頗為流行。
(6) 現代評論風格,1960-1975。緣自西方60年代興起的「現代藝術運動」他是運用新材料、新技術,建造適應現代生活的建築,外觀宏偉壯觀,很少使用裝飾。
(7) 後現代主義風格,亦稱「後現代派」,1980年開始出現。這一風格的建築在建築設計中重新引進了裝飾花紋和色彩,以折衷的方式借鑒不同的時期具有歷史意義的局部,但不復古。
4.按建築方式來分
(1) 哥特式建築風格。
盛行於眾世紀1050-1550,以宗教建築為多,最主要的特點是高聳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縟的裝飾,形成統一向上的旋律。
(2) 巴洛克建築風格。
1600-1760,他是幾乎最為講究華麗、裝飾的一種建築風格,即使過於繁瑣也要刻意追求。
(3) 洛可可建築風格。
1750-1790,主要起源於法國,代表了巴洛克風格的最後階段,主要特點是大量運用半抽象題材的裝飾。
(4) 木條式建築風格。
一種純美洲民居風格,主要特點是水平式、木架骨的結構。
(5) 園林風格。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流行,這種風格在深圳場當作概念炒作,其特點是通過環境規劃和景觀設計,栽植花草樹木,提高綠化,並圍繞建築營造園林景觀。
(6) 概念式風格。
90年代開始在國際上流行,其實是一種模型建築,它更多的來餘人的想像,力求擺脫對建築本身限制和約束,而創再出一種個性化色彩很強的建築風格。
⑼ 世界主要的建築風格有幾種
巴洛克建築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法國古典主義建築
法國在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專制王權極盛時期,開始竭力崇尚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古典主義建築造型嚴謹,普遍應用古典柱式,內部裝飾豐富多彩。
法國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是規模巨大、造型雄偉的宮廷建築和紀念性的廣場建築群。這一時期法國王室和權臣建造的離宮別館和園林,為歐洲其他國家所仿效。
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採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
功能主義建築
功能主義建築是認為建築的形式應該服從它的功能的建築流派。自古以來許多建築都是注重功能的,但到了十九世紀後期,歐美有些建築師為了反對學院派追求形式、不講功能的設計思想,探求新建築的道路,又把建築的功能作用突出地強調起來。
十九世紀80~90年代,芝加哥學派建築師沙利文宣揚「形式隨從功能」的口號,認為「功能不變,形式就不變」。沙利文根據功能特徵把他設計的高層辦公樓建築外形分成三段:底層和二層功能相似為一段,上面各層是辦公室為一段,頂部設備層為一段 ,這成了當時高層辦公樓的典型。
古典復興建築
古典復興建築是十八世紀60年代到十九世紀流行於歐美一些國家的,採用嚴謹的古希臘、古羅馬形式的建築,又稱新古典主義建築 。
當時,人們受啟蒙運動的思想影響,崇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在建築方面,古羅馬的廣場、凱旋門和記功柱等紀念性建築成為效法的榜樣。當時的考古學取得了很多的成績,古希臘、羅馬建築藝術珍品大量出土,為這種思想的實現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 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 ,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浪漫主義建築
浪漫主義建築是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下半葉,歐美一些國家在文學藝術中的浪漫主義思潮影響下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
浪漫主義在藝術上強調個性,提倡自然主義,主張用中世紀的藝術風格與學院派的古典主義藝術相抗衡。這種思潮在建築上表現為追求超塵脫俗的趣味和異國情調。
羅曼建築
羅曼建築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羅曼建築原意為羅馬建築風格的建築,又譯作羅馬風建築、羅馬式建築、似羅馬建築等。羅曼建築風格多見於修道院和教堂。
羅曼建築承襲初期基督教建築,採用古羅馬建築的一些傳統做法如半圓拱、十字拱等,有時也用簡化的古典柱式和細部裝飾。經過長期的演變,逐漸用拱頂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結構屋頂,對羅馬的拱券技術不斷進行試驗和發展,採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頂的橫椎力,後來又逐漸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頂。平面仍為拉丁十字。出於向聖像、聖物膜拜的需要,在東端增設若干小禮拜室,平面形式漸趨復雜。
洛可可風格
洛可可風格是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18世紀20年代產生於法國,是在巴洛克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洛可可風格的特點是:室內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傢具也非常精緻而偏於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艷。德國南部和奧地利洛可可建築的內部空間非常復雜。
文藝復興建築
文藝復興建築是歐洲建築史上繼哥特式建築之後出現的一種建築風格。十五世紀產生於義大利,後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形成帶 了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築。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在文藝復興建築中佔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藝復興建築最明顯的特徵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築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築上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
現代主義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是指二十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築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築思想。這種建築的代表人物主張:建築師要擺脫傳統建築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於工業化社會的條件、要求的嶄新建築。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的色彩,又稱為現代派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產生於 十九世紀後期,成熟於二十世紀20年代,在50~60年代風行全世界。從60年代起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已經過時,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基本原則仍然正確,但需修正補充。70年代以來,有的文獻在提到現代主義建築時,還冠以「20年代」或「正統」字樣。
後現代主義建築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西歐出現的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現代主義建築成為世界許多地區佔主導地位的建築潮流。但是在現代主義建築陣營內部很快就出現了分歧 ,一些人對現代主義的建築觀點和風格提出懷疑和批評。
1966年,美國建築師文丘里在《建築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一書中 ,提出了一套與現代主義建築針鋒相對的建築理論和主張,在建築界特別是年輕的建築師和建築系學生中,引起了震動和響應。到二十世紀70年代,建築界中反對和背離現代主義的傾向更加 強烈。對於這種傾向,曾經有過不同的稱呼,如「反現代主義」、「現代主義之後」和「後現代主義」,以後者用得較廣。
有機建築
有機建築是現代建築運動中的一個派別,代表人物是美國建築師賴特。這個流派認為每一種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夠生存於世的內在因素決定的。同樣地每個建築的形式、它的構成,以及與之有關的各種問題的解決,都要依據各自的內在因素來思考,力求合情合理。
這種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啟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機的,因而取名為「有機建築」。
折衷主義建築
折衷主義建築是十九世紀上半葉至二十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折衷主義建築師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築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築形式,他們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
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有豐富多樣的建築來滿足各種不同的要求。在 十九世紀,交通的便利,考古學的進展,出版事業的發達,加上攝影技術的發明,都有助於人們認識和掌握以往各個時代和各個地區的建築遺產。於是出現了希臘、羅馬、拜占廷、中世紀、文藝復興和東方情調的建築在許多城市中紛然雜陳的局面。
⑽ 世界各地的建築風格有哪些
美式鄉村風格、古典歐式風格、地中海式風格、東南亞風格、日式風格、新古典風格版、現代簡約風格權、新中式風格,如外國建築史中古希臘、古羅馬有陶立克、愛奧尼克和科林斯等代表性建築風格,中古時代有哥特建築的建築風格,文藝復興後期有運用矯揉奇異手法的巴洛克和纖巧煩瑣的洛可可等建築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