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近代著名建築設計師有哪些,代表作是什麼
盧毓駿(1904~1975)
盧毓駿先生1904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後入巴黎國立公共工程大學學習,1925年在巴黎大學都市規劃學院任研究員。1929年回國,在南京考試院工作。1949年到台灣,並於1961年創辦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系。
他的主要建築設計作品有南京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大考場及銓敘部,湯山望雲別墅,南京高等法院,台灣科學館,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教職員宿舍,「中國文化大學」校園規劃及華岡校舍、大仁館、大義館、大倫館、菲華樓、大恩塔,「司法行政部」大法庭及法官訓練所,台中日月潭玄及慈思塔、考試院等。
他的專著有《防空建築工程學》、《防空都市計劃學》、《新時代都市計劃學》、《現代建築》、《中國建築史與營造法》。他發表的論文主要有《建築藝術新論》、《三十年來中國之建築工程》、《新時代工業化之應有認識》、(明堂新考——個中國建築師想像中的中國古代明堂》、《反映有機文明的中國建築》、《都市計劃及造園》、《以柔克剛——防禦原子彈建築的若干構想》等。
他認為,一個好的建築設計必須與都市計劃有良好的配合。在教學中,他強調學生要盡力多涉獵藝術、工學、設備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並多接觸文學、哲學,只有如此才能加強設計的深度。
盧毓駿先生於1975年在台灣病逝。
劉鴻典(1904~1995)
劉鴻典先生,字烈武,1904年生於遼寧省寬甸縣。1932年畢業於東北大學建築系,獲學士學位。後在上海市中心建設委員會建築師辦事處任技術員,在此期間曾獲實業部頒發的建築師證書。1936~1939年在上海交通銀行任建築師。1939~1941年在上海浙江興業銀行總行任建築師。1941年在上海創辦宗美建築專科學校,兼營建築師業務。1947~1949年成立鼎川營造工程司,執行建築師業務。新中國成立後任東北工學院建築系二級教授,兼教研室和建校設計室主任。1956年任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現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系首任系主任。歷任中國建築學會第一、二、五屆理事會理事,建工部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國家建委科學研究審查委員會委員,是國家有特殊貢獻專家津貼獲得者,他還參加了《中國大網路全書·建築·園林·城市規劃進、《美術辭林》、《陝西省地方誌》等大型辭書的編撰工作。
他的主要建築作品有上海市中心游泳池、上海市中心圖書館、福州交通銀行、南通交通銀行、杭州交通銀行、上海南京西路美琪大廈。上海虹口中國醫院、上海淮海中路上方花園風格各異的獨立別墅群。東北工學院校園總平面設計、東北工學院冶金館、長春分院教學樓。沈陽工學院采礦館、淮南礦區火力發電廠等
他還主持了華山風景區及多個城市規劃的評議會。參加了兵馬涌二、三號坑、陝西省歷史博物館、臨潼貴妃池重建,廣州市游樂園。西安火車站、西安市南大街拓寬工程等多項設計方案的評議。
劉鴻典先生於1995年在西安病逝。
陸謙受(1904~1992)
陸謙受先生是廣東省新會人。幼年隨父赴英,1930年畢業於倫敦英國建築學會建築學院(Dip.A.A),為英國皇家建築學會會員(A.R.I.B.A)。1930年回國,任上海中國銀行建築科科長。1935年當選為中國建築師學會副會長。1949年聯合留英歸來的王大同、陳占祥、鄭觀宣等組成「五聯建築師事務所」。1949年後赴香港。50年代曾以自己的事務所與甘銘、周耀年及李禮元等建築師事務所合作參與香港大型村屋——蘇屋村的部分設計。
他的建築設計作品主要有上海中國銀行總行、上海中國銀行西區分行、漢口路華商證券交易所、中國銀行行員宿舍、南京珠寶廊中國銀行、青島中國銀行行員宿舍、蘇州中國銀行、南京金城銀行等。其中,上海中國銀行總行位於上海外灘,是該地眾多高層建築中唯一由中國建築師設計的(由英商公和洋行擔任顧問工程師)。
他倡導的建築主張是,一件成功的建築作品,第一不能離開實用的需要;第二不能離開時代的背景;第三不能離開美術的原理;第四不能離開文化的精神。
王華彬(1907~1988)
王華彬先生是福建省福州市人,1907年11月15日生。1927年畢業於清華學校庚款留學生預備班,後留學美國歐柏林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院,獲碩士學位。1933年回國,先後任上海市中心建設委員會建築師、上海滬江大學教授、之江大學建築學系主任。教授。1949年後歷任上海市房管局總工程師、建築工程部華東工業建築設計院總建築師、北京工業建築設計院總工程師等。曾當選為上海市第一屆人大代表,全國第三屆人大代表,歷任中國建築學會第二、三、四、五、六、七屆理事、常務理事、副理事長。先後當選為北京市土木建築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
50多年來,王先生在建築教育、建築設計、科學研究與學術理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中青年時期主持設計過很多住宅建築、公共建築及居住區的規劃設計,主持過全國性居住建築、辦公樓建築及食堂建築的整體標准設計等,他在建築風格、建築歷史、建築標准、建築科技等方面都發表過重要文章。他參加編制的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中的《漢語主題詞表》,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他在
中國建築學會和鍵築學報》工作期間,為促進建築學科的發展作了大量的工作,有力地推動了綜合性學術活動的開展和學術水平的提高。
王華彬先生於1988年8月22日在北京病逝。
劉致評(1909~1995)
劉致平先生字果道,遼寧鐵嶺人,1909年生,1928年考入東北大學,是建築系第一班學生。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逃亡關內,入中央大學建築系插班借讀,1932年畢業。1933年入上海華蓋建築師事務所。1934年到浙江省風景整理委員會任建築師。1935年經梁思成推薦,到北京中國營造學社任法式助理,1943年起擔任中國營造學社研究員。1946年以後擔任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從1934年到1945年,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測繪杭州六和塔並做修復設計,協助梁思成繪制《清工部工程做法》補圖並撰寫文字說明,協助梁思成編輯《中國建築設計參考圖輯》(共10輯),調查研究河北滄州古建築,做河北正定隆興寺及趙州大石橋修復設計,調查研究北京北海靜心齋和恭王府,雲南和四川民居,撰寫四川廣漢縣志中有關城市建設和建築的篇章。
劉致平的主要著作有《中國建築設計參考圖輯》、《雲南一顆印》、《中國建築類型及結構》、《中國居住建築簡史——城市、住宅、園林》、《中國伊斯蘭教建築》等。
劉致平先生於1995年11月14日病逝於北京。
張鎛(1911~1999)
張鎛先生祖籍山東省無棣縣,1911年4月12日生於廣州。1934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建築系。後在北平、天津、南京、重慶、廣州等地和香港基泰工程司從事建築設計工作。1941~1944年,曾在北京故宮進行大量古建築測繪工作。1940~1946年兼任天津工商學院建築系教授。1951年3月從香港回京,任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1995年退休,聘為院顧問總建築師。
張鎛先生生前主持和指導設計了百餘項重大工程,設計工程數量之多,實踐經驗之豐富,造詣之深,設計水平之高在建築界享有盛譽。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宮、友誼賓館、北京飯店東樓和貴賓樓等工程是其大量作品中的代表作。
張鎛先生是無黨派知名人士,曾任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北京市第七、八。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他還是北京市政協第一、二、三、四屆委員,並任第三、四屆政協常委。
張鎛先生曾擔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專業技術顧問、首都建築藝術委員會顧問。曾兼任清華大學建築系研究生班導師、北京工業大學建築系顧問。
張鎛先生從事建築設計工作65年,把畢生的精力全部獻給了建築事業。在他晚年之際,仍然筆耕不輟、著書立說,一生為祖國建築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1994年出版張鎛先生所著的《我的建築創作道路》一書,是當代中國建築師完成的第一本自傳。
張鎛先生於1999年7月1日在北京逝世。
貝聿銘
貝聿銘(Ieoh Ming Pei,1917-),著名美籍華人建築師。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鋼。作為20世紀世界最成功的建築師之一,貝聿銘設計了大量的劃時代建築。而真正使貝聿銘聲名遠揚,躋身於世界級建築大師行列的是約翰·肯尼迪圖書館的設計。貝聿銘屬於實踐型建築師,作品很多,論著則較少。貝聿銘被稱為「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優秀的建築家」。1983年,獲得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里茨克建築獎。
Ⅱ 中國著名的古代建築風格設計師是誰
梁思成,劉抄敦楨,中襲國營造學社的元老。營造學社還有林徽因,羅哲文。張永和(MIT的建築系主任)王澍(今年的普利茲克獎獲得者)馬清運(美國南加州建築系主任)。東南大學的楊廷寶,齊康(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同濟大學,馮紀忠(上海松江方塔園)。
Ⅲ 故宮古建築的主要設計師是誰
中國清代承辦內廷工程的雷氏建築世家,因長期掌
管樣式房而得名。始祖雷發達,字明所,江西建昌人,清
初與堂兄雷發宣應募赴京。相傳重建太和殿時因缺大木,
倉猝間取明陵楠木舊樑柱充用,上樑時卯榫懸而不合,工
部官私使雷發達冠服衲斧升梁,斧落榫入禮成,康熙遂
面授雷發達為工部營造所長班。雷發達子雷金玉,繼父
業任長班,供役圓明園楠木作樣式房掌案。雷金玉子雷
聲□,雷聲□子雷家瑋、雷家璽和雷家瑞3兄弟都能繼
承祖業。
雷家璽曾先後承辦萬壽山、玉泉山、香山、避暑山
庄和圓明園東路工程。乾嘉時,樣式房工作內外兼營,雷
氏三兄弟通力合作,業務興旺發達。
雷家璽子雷景修繼掌樣房。雷景修子雷思起營建定
陵受賞。同治(1862~1874)中有修復圓明園之議,雷思
起與子雷廷昌進呈圖樣。惠陵、普祥、普陀陵工及三海、
萬壽山慶典先後興工,雷廷昌都參預其役。樣式雷一家
承辦內廷工程掌管樣式房,前後七世歷時200餘年,康熙
以後歷朝宮殿、陵寢、園苑、行宮等主要內廷工程的繪
制圖樣、製作燙樣,都出於樣式雷世家
Ⅳ 古代室內設計師稱呼是啥
木匠、石匠、泥水匠。
古時候的室內設計師大部分是建築師和建造師兼任的,也有技藝高超的工匠來做,軟裝部分基本上是各家的主母完成。這行在我國古代叫營造,工部治下法權,隸屬土木。
木工工藝是一門傳統而又古老的行業,從古代「班門弄斧」可以看出中國的木工業的發展的悠久和輝煌。在現代社會中他也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亡,反而將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木匠的祖師爺為魯班,魯班是春秋時魯國人,古代著名的建築工匠、建築家。本公輸氏,名般,後人稱為魯班。他不僅能建築「宮室台榭」,而且在征戰頻繁的年代,曾造「雲梯」、「勾強」等攻城、舟站的器械。
相傳他創造了「機關備具」的「木馬車」;發明曲尺、墨斗等多種木製工具;還發明磨子、碾子等,他的確是少有的勤勞、機巧的匠工,受到社會普遍的贊揚,稱他是「機械之聖」。對後世影響很大,幾千年來,一直被奉為木工、石工、泥瓦匠等工藝部門共同祖師,稱他為「魯班爺」。
(4)古代建築設計師擴展閱讀:
鋸子
傳說鋸子也是魯班所發明,其實依考古學家發現,居住在中國地區的人類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會加工和使用帶齒的石鐮和蚌鐮,這些是鋸子的雛形。魯班出生前數百年的周朝,已有人使用銅鋸,「鋸」字也早已出現。
相傳有一次他進深山砍樹木時,一不小心,腳下一滑,手被一種野草的葉子劃破了,滲出血來,他摘下葉片輕輕一摸,原來葉子兩邊長著鋒利的齒,他用這些密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割開了一道口子。
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魯班就從這件事上得到了啟發。他想,要是這樣齒狀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鋸斷樹木了嗎!於是,他經過多次試驗,終於發明了鋒利的鋸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曲尺
曲尺最早的名稱是「矩」,又名魯班尺,傳說是魯班發明。
《墨子-天志上》說:「輪匠執其規矩,以度天下之方圓。」規矩,即圓規及曲尺。曲尺由尺柄及尺翼組成,相互垂直成直角,尺柄較短為一尺,主要為量度之用;尺翼長短不定,最長為尺柄一倍,主要為量直角、平衡線之用。木工以曲尺量度直角,平面,長短甚至平衡線。[4]
墨斗
墨斗是木工用以彈線的工具,傳為魯班發明。此工具以一斗型盒子貯墨,線繩由一端穿過墨穴染色,已染色繩線末端為一個小木鉤,稱為「班母」,傳為魯班之母親發明。班母通常離地面約一吋。
固定之後,將已染色線繩向地面彈動,工地以此為地平直線標准。又可以班母固定於高處,墨斗懸垂,以墨斗之重量作墬力,將已染色線繩向壁面彈動,以此為立面直線標准。後石匠師父以斗線定採集下來的岩石形狀,再用其它工具把不要的部分敲掉,以成所需方石,長石等形狀的石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魯班
Ⅳ 西安最有名的古建築設計師是誰
西安最有名的右建築設計師是張錦球
Ⅵ " 中國古現代十大建築師世界著名小型建築設計 "
戴帆 (DAI FAN )與DESTROY建築事務所以設計具有深刻的哲思工程結構與震撼的建築享譽世界,用極具獨創性的建築形態來向世人展示其非凡的藝術創造力和空間想像力。戴帆目前工作於紐約和北京,致力於探求與其時代精神相呼應的建築表達的新形式,工作領域涉及建築設計、結構及土木工程、工程設計、城市設計和規劃、景觀設計、環境美術、項目管理和城市戰略研究等方面。他設計的建築充滿深奧、宏偉、怪誕、神聖、科幻的感覺,其建築語言、構思的獨創性以及特殊的建築風格使其在瞬息萬變的建築潮流中始終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Ⅶ 世界著名建築的設計師都是誰
貝聿銘,世界著名現代主義大師,普利策獎獲得者。代表作品有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蘇州博物館,香港中銀大廈,漢考克大廈,香山飯店,日本美秀博物館等 羅傑斯,現年73歲,07年普利策獎獲得者,世界著名建築大師。代表作品有和皮亞若合作的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其把管道、自動扶梯、服務設施外露的做法,是對石制博物館的一次變革。他的其他代表作品還有倫敦辦公樓和倫敦千年穹頂。 哈迪德、唯一的女性普利策獎的獲得者,世界著名建築大師。代表作品有廣州歌劇院、北京SOHO物流中心、辛辛那提現代藝術中心、羅馬藝術中心、香港之峰俱樂部方案等等。 湯姆·梅恩(英語:Thom Mayne;1944年1月19日-)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美國建築師,2005年的普利策建築獎得主。建築特色以結構嚴謹的施工過程,和骨架型構造為主。形式上喜用拼貼的長矩狀和片段式的結構。舊金山聯邦大廈(en:San_Francisco_Federal_Building)、多倫多大學的學生宿舍、辛辛那提大學的學生娛樂中心、洛杉磯科技高中(the Science Center School in Los Angeles)、加州波諾馬市的鑽石農場高中(en:Diamond Ranch High School),還有奧勒崗州尤金市的美國法院大樓。 約翰·伍重:2003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代表作品有悉尼歌劇院。 另外輔助介紹一下普利策獎。 普利茲克建築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設立於1979年,它是由美國海厄特基金會(The HyattFoundation)設立的一個國際型的獎項,它在全世界范圍內,每年度都會提名並授予一位正在進行建築行業工作的建築師,用以表彰其在建築設計中所表現出來的設計才華和獻身精神,以及他(她)通過建築藝術的行為為人類及創造人工環境方面所做出的持久努力和傑出的貢獻。普利茲克獎一向被認為是國際建築界最具影響力的獎項,並被世人稱之為「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建築獎的評選程序與獎項均依照諾貝爾獎的做法進行,每名獲獎者將獲得10萬美元的獎金和獲獎證書,而從1987年開始該獎項會頒發一枚銅質獎牌以表示對獲獎者的贊賞。
Ⅷ 想找古建築設計師,求介紹
做四合院?
請先介紹一下你的地皮資料:包括房屋佔地面積(長和寬)、坐向、設計要求、地基周邊情況……
Ⅸ 世界著名的建築設計師都是誰知名學者
戴帆,極具挑戰性的建築設計師,前衛的「宇宙宣言」建築設計理論的創立者,代表作品有美國德克薩斯州的環球貿易中心建築群
Ⅹ 現代最傑出的10位建築設計大師!!
我只知道
貝聿銘
貝聿銘 華裔美籍建築師。1917 年4月26日生於中國廣東,在上海受中等教育。1935年赴美國,1940年獲麻省理工學院學士學位。1946年獲哈佛大學碩士學位,留校任教。1948 年起,任W.澤肯多夫的地產公司建築部負責人。1955年他集合一批從整體規劃到室內設計的專家,在紐約開業。他不僅從城市規劃的角度出發創造了許多出色的個體建築,而且這些個體建築又使鄰近區域的面貌改觀,推動城市的發展。他對蒙特利爾、丹佛、費城、波士頓、紐約、達拉斯、新加坡等大城市的舊區改造和新區開發作出了貢獻。貝聿銘的建築風格一般認為受W.格羅皮烏斯的影響,他掌握了在建築設計中運用抽象幾何形體的嫻熟技巧,巧妙運用石、混凝土、鋼和玻璃等建築材料。作為華人建築師,他主張尋求恰當的途徑來表達中國建築傳統的本質。貝聿銘是美國建築師協會會員,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會員,美國室內設計協會榮譽會員,美國設計科學院和國家藝術委員會成員。他曾多次獲獎,其中包括1979年美國建築師協會金獎和1983年普里茨克建築藝術獎等。他的代表作有科羅拉多州美國大氣研究中心、中國台灣東海大學盧斯紀念教堂、費城社會嶺住宅區、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候機樓、新加坡中國銀行辦公樓、達拉斯市政廳、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波士頓肯尼迪圖書館、北京香山飯店、拿破崙庭園4座玻璃金字塔等。
聿銘簡介:
1917年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父親貝祖詒曾任中國銀行行長,於 1919年到香港創辦了中國銀行香港分行。 1935年到美國留學,攻讀建築系。如今其建築設計遍布世界各地,如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德國歷史博物館等。建築是科學,為何與藝術並列?貝聿銘不僅是傑出的建築科學家,「用筆和尺」建造了許多華麗的宮殿;他更是極其理想化的建築藝術家,善於把古代傳統的建築藝術和現代最新技術熔於一爐,從而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他在建築設計中最為人們稱道的是關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紐約、費城、克利夫蘭和芝加哥等地,設計了許多既有建築美感又經濟實用的大眾化的公寓。他在費城設計的三層社會公寓就很受工薪階層的歡迎。
很多人都知道法國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越來越多的人將它與埃菲爾鐵塔一起視為巴黎的標志和象徵。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它最初建造時遭到了巴黎絕大多數人的反對,它的設計者貝聿銘當時在巴黎的街頭也遭遇了不少白眼。因為盧浮宮是國家級的標志性建築,人們希望它保持原樣。 12世紀時盧浮宮曾是一座城堡,主要供護城士兵居住,並存放糧食和彈葯。後來建築不斷被擴建,並一度成為皇家宮殿,之後,有多位國王把他們的藝術品陳列於此。像北京的故宮一樣,盧浮宮正好處在巴黎的市中心,是皇家威嚴的象徵。 1983年時,盧浮宮還是巴黎的一道屏障。如何將宮殿改建成現代化的博物館成了這個城市的一個難題。玻璃金字塔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有了金字塔之後,新舊對比使盧浮宮的建築更明朗了。金字塔所採用的玻璃和金屬結構代表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徵,與過去截然分開,它告訴人們當今的盧浮宮已不是法蘭西國王的宮殿,而是屬於「大眾」的公共博物館。人們對於建築需要適應,需要一個接納的過程。很多人很早就見過玻璃金字塔的設計圖紙。畫面上的玻璃金字塔很單薄,所見只是一些交叉的鋼筋柱子,人們很難感受得到那種「一個閃亮的鑽石一般光芒四射」的感覺。所以它在開始的時候受到了人們的質疑。然而還是貝聿銘說得好:「人們往往很快就能理解建築……建築完成之後卻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有幸得以使用該建築的話,人們可能就會感慨道:『啊,確實很好,我明白了。』所以建築完成後要人接受就不太難了。難就難在把它建造起來。」
美國肯尼迪總統圖書館
《貝聿銘談貝聿銘》,這個名字乍聽上去有些奇怪,其實完整的理解應該是貝聿銘談自己的經歷及對建築的理解,主要是自己設計的重要建築。貝聿銘先生是著名的華人建築師。 1917年出生於中國蘇州,蘇州的私家園林對他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他的建築獨特地反映了歐亞兩大傳統交融產生的新的美學標准———永恆的石材和玻璃。中國文化的背景對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但他絕不刻意凸顯這一點。「對我來說,建築物的特殊功能要求及所處地點的人文歷史是最重要的,遠比我的中國文化背景重要。在法國設計盧浮宮時,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我的中國文化背景,而是法國的歷史和文化。我認為時間、文化、地點是建築設計的要素。」貝聿銘在中國的建築設計同樣體現了這一理念,如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北京中國銀行總行大廈、香山飯店等。正在設計中的蘇州博物館也在體現現代特點的同時努力與古城的粉牆黛瓦相協調,力求做到「蘇州味」與創新之間的平衡。
法國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這本書的作者蓋羅·馮·波姆是貝聿銘的摯友,兩人的談話更像是老友隨意的聊天,將很專業的知識用淺顯的語言表達了出來。全書最後附錄了譯者訪談錄,向我們展現了貝先生的中國情懷。他對中國城市的發展頗為關注,如北京新城發展與舊城改造的關系、上海浦東的區域功能規劃等。中國的城市正處於高速發展中,很多地方都在建設新城區。中國有著古老的文化傳統,又有著廣大的國土面積,每個地方的情況都非常不同。因此各個城市應體現出自己的特點。我們可以都說普通話,但我們不能都生活在一樣的城市裡。一樣的樓房,一樣的街道,這種單調的重復是可悲的。我們需要更多有特色的建築,需要更多貝聿銘那樣的建築設計師。
貝聿銘
貝聿銘是國際著名的建築師。他一生的70多件作品無一例外地與金錢、權力和政治糾結在一起。他將外交手腕和設計的獨特混合運用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法國巴黎盧浮宮等建築身上。
保留古建築:我說因為故宮是一個文物,是國家的國寶。四面現在看出去綠化得很好,天、樹很和諧,高樓起來就破壞故宮文物了。
直到現在,貝聿銘仍認為禁止在紫禁城附近蓋高樓是他主要的貢獻。
貝聿銘:對我而言,那是最大的成就,也是最大的滿足。
我原來跟梁思成很熟,他來美國,我跟他見過很多次。北京的城牆拆了很可惜,我跟梁思成談過,蘇州的牆拆了也很可惜。你看義大利、法國的城牆都保留,他們有歷史的觀念,你不能把歷史全部毀壞。好的辦法是保留古代的建築,這是最重要的。我覺得城牆拆了以後,面貌全改了。
1974年,我頭次回國,我在清華演講時說,在故宮附近不應該造高樓,這是我的意見,當時的副總理谷牧在人民大會堂跟我談這個問題,他問我,為什麼不應該造高樓。我說因為故宮是一個文物,是國家的國寶。四面現在看出去綠化得很好,天、樹很和諧,高樓起來就破壞故宮文物了。他說你說的話跟周總理的話相同。我覺得很榮幸,我不敢再說了,我說算了,他的話比我的話重得多了。
後來他們就慢慢在北京城市規劃方面發表這個意見,說故宮附近的樓的高度應該是這樣,到了二環、三環你可以造高樓,因為不影響故宮。你在故宮旁邊,比如北京飯店造高樓,那就是破壞文物,故宮的文物,是值得研究的。在香港到處都是高樓,這個不成問題,因為它沒有歷史。
四合院也應該保留,應該保留一片。你單單保留幾個王府,不夠,這不是好的辦法,要保留就保留一片。當然四合院不適應現在的生活實際,這個我很明白,最近我跟賈慶林(當時任北京市長———編者注)談過這個問題,我說請你一定要保留四合院,保留一片,不要再拆了。「我也想做,可是一個四合院十幾家人住在裡面,利益怎麼分配?怎麼處理?」賈慶林問我。所以他有他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容易解決。不過,他同意,應該在附近再造一點房子,可以讓四合院里的居民搬到那個地方,然後再改造四合院,新的衛生條件做好了以後,可以賣大錢。海外中國人想回到北京住的很多,他很可能出錢買下來。這件事是應該做的,因為這種四合院將來沒有了,越來越少了。
後來,貝聿銘用10萬美元設立了一個獎學金,幫助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他捐出這筆錢時立下一個規矩:學生們在結束研究後,可以花一個夏天游覽美國,但必須返回中國學以致用———如同他以前想做的一樣。
家世: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出生在廣州,他的母親是一位笛子演奏高手,也是虔誠的佛教徒,給他起名聿銘,有光明的意思。
貝聿銘的家族有600年的歷史,第一代祖先在明朝的時候來到蘇州,在道旁擺小攤行醫賣草葯。後來貝家的子孫將家業發揚光大成為江南絕大部分葯店的供應商。到了18世紀,貝家已是大地主。
貝聿銘的祖父貝立泰先是在朝為官,後來他協助創建了上海商業儲蓄銀行;1917年,他創設蘇州分行並在那裡當經理。
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在美國大學畢業後投身北京中國銀行會計部,後來被派往廣州。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出生在廣州,他的母親是一位笛子演奏高手,也是虔誠的佛教徒,給他起名聿銘,有光明的意思。貝聿銘屬蛇,蛇年出生的人被說成迷人、直觀、果斷、穿著虛榮、固執己見。
貝聿銘:我的母親是一位頗有成就的女書法家、詩人、音樂家,母親這邊的家庭更具藝術氛圍,母親去世以後,父親對我的學習抓得很緊,很關心我將來想做什麼。那個時候我也不知會做什麼。
貝聿銘的母親因久病逝世,所以他回到老家與祖父一起生活。貝聿銘的家鄉是一個說吳儂軟語,出美女的地方———蘇州。貝聿銘的祖父貝立泰屬於帝制時代的老派人物,他逃避西服而穿著傳統長袍。以儒家道統持家,祭祖時有300名親戚齊聚祠堂,伴以音樂爆竹。為了培養對長輩的尊重,貝聿銘必然紋絲不動地坐在一張硬背椅上,面對祖父,直到老人家有動作為止。貝立泰自律甚嚴,子孫即使已經成人,仍然懼怕他的訓戒。
貝聿銘:有一次,我們幾個小孩回家稍微晚了一些,怕驚動了老人家,只好悄悄地睡在了前庭。
貝立泰給貝聿銘灌輸儒家思想以培養高貴氣質:服從長輩、避免虛矯垮飾、不輕易生氣、保持冷靜從容。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星眾共之。」這些讓貝聿銘在美國的生涯非常受益,雖然這個國家不太重視這種氣質。
香山飯店:貝聿銘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其實是一種提醒:大自然和建築物過去是陰陽調和的,內外永遠合二為一。
貝聿銘第一次在祖國設計的作品就是香山飯店,他想通過建築來報答孕育自己的文化,協助中國建築界探索一條新路。他想振興一般人仍能了解的特色———不是迂腐的宮殿和寺廟的紅牆黃瓦,而是尋常人家的白牆灰磚。他說就像我不會在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中找尋義大利的根源,而我會到佛羅倫薩去看平常人家的住屋一樣,建築必須源於人們的住宅,他相信這決不是過去的遺跡,而是告知現在的力量。
在香山的日子裡,貝聿銘通常把意念傳達給設計師後,就去做別的工作,然後定時回來監督進度,再向客戶報告。香山飯店是他個人對新中國的表達,因此他悉心照顧。人們很訝異地看到他手裡拿著鉛筆,在公司繪圖桌上搔首不已。這是數年來他惟一親自主持的計劃,每隔兩個小時他就拿著藍圖和立面圖和他的夥伴開一次會,而且長時間工作。
在西方,大型的建築常常是以一個正面呈現給人的,但是這是在香山,香山在委婉地展延。按照貝聿銘的構想,客人先走過插著五面紅旗的牌樓,來到鋪著灰色地磚的前庭,才看到開著傳統八角和梅花型窗戶的白色灰泥牆正面。人走進來以後,能看到環繞貝聿銘典型空間架構天窗的大廳。這種風格介於蘇州園林和華盛頓國家藝術館的中庭之間,是個在樹影搖動中,喝茶、欣賞綠竹和池魚的地方。
貝聿銘:在西方,窗戶就是窗戶,它放進光線和新鮮的空氣。但對中國人來說,它是一個畫框,花園永遠在它外頭。
中國園林建築的借景很重要。比如說像法國的大花園,就是那個凡爾賽宮,站在那兒一目瞭然,什麼都看得清清楚楚;可是中國的園林彎彎曲曲很多景,你要這么一彎腰看是一個景,走幾步再看一看又是另外一個景,這個巧妙得很,這個對我的建築有點影響。還有一點非常有意思,你到一個中國園林里頭,一進門看見正對著門的那條路,你肯定走不通,你必須從旁邊的小路繞半天才可以到那個大屋子,這個跟中國人處事很像。
精心規劃的長排潔白樓房,高度都不超過4層,裝飾著格子花樣和八角窗,沿著中庭蜿蜒開來,據說這樣安排可以驅邪。這棟虛幻、祥和的樓閣對中國人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因為這是貝聿銘參考蘇州的平坦屋頂和白牆做的建築,在北京看來很不合時宜。有的人對貝聿銘刻意營造的儉朴感到慌張失措。「貝聿銘希望表達真正的美,」他的助手方佛瑞(FredFang)解釋說:「它就像沒有擦口紅的少女一樣。」
貝聿銘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其實是一種提醒:大自然和建築物過去是陰陽調和的,內外永遠合二為一。
貝聿銘:過去讀書人的書房前面如果沒有一座花園,就稱不上是書房,這二者必須是一體的。
根據這種風格,貝聿銘為香山飯店設計的西式客房可以瀏覽11座種滿花草和古樹的美麗庭園。蜿蜒的花園小徑上鋪著用彩色圓石排成的精巧梅竹圖案,那些石頭是他的美國助手在越南邊境附近的一處河床上採集來的。
貝聿銘:當地村民從未見過外國人,當我的美國助手騎著騾子到那個地方時,村民還特地殺豬來招待他,血流滿地。他不了解這個情況,回來告訴我說他當時非常害怕,心裡想,天哪,他們要殺了我。村民也驚訝地發現,這個洋人竟然要花幾千塊錢買他們的石頭。結果,所有的老太太和小孩都跑到河裡去採石了。
香山飯店是1980年起施工的,那個時候中國跟現在的中國大不相同。那個時候中國能夠施工的新建築很少,技術方面是差一點。但那並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還是管理。貝聿銘從美國帶回來一套吸塵器,那時候在中國還很少有這種東西,幾乎就沒有。吸塵器用完要常換過濾器,他們沒換,結果馬達都燒壞了。
貝聿銘:去了北京好多次,香山飯店很少回去過。有一次,我的夫人在香山飯店看到窗很臟。她說這個不行啊,看不到外面的風景,她去擦,這個確有其事,但那是在過渡時期。中國現在跟20年前相比大不相同了,現在回去很愉快,我覺得國家是在進步了。
香山飯店在美國造成的沖擊也非常大,後現代主義者說這是貝聿銘投降的動作。他們認為,現代主義終於也採用歷史性的依據和裝潢了。貝聿銘不同意這種說法,他說現代主義並未衰竭。當然,它已經改變,變得更好,更加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