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宋煒臣的宋煒臣與武漢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端
談起武漢的民族資本,不得不談宋煒臣;談起武漢民族工業的發端,不得不談宋煒臣創建的燮昌火柴廠和既濟水電公司。宋煒臣是武漢民族工業的開創者之一,燮昌火柴廠和既濟水電公司的創建推動了武漢近代工業的歷史進程。 宋煒臣打開了武漢近代經濟發展史,這個「漢口的頭號中國商人」,一定是站在最前列的,就如他當年建造的漢口水塔,赫然屹立,傲視著這一片尚待開發的土地。當改革開放後武漢第一棟高樓晴川飯店結束了水塔把持七十多年的武漢第一標高時;當周圍高樓大廈林立,設立了近九十年的水塔消防觀察哨不得不結束使命時;宋煒臣和水塔一起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是曾經的先驅者的豐碑是永遠在人們心中的,就如作為武漢城市的一個重要標志,一百年來「漢口水塔」早已成為武漢人的口碑而深入人心。2004年4月當人們得知漢水邊上廢置多年的既濟電廠正在被拆除時,一時間長江日報、武漢電視台、湖北電視台紛紛報道,市民一片要求保護聲,以至市長辦公會議專門研究。人們再次記起了一百年前宋煒臣給漢口帶來了電。
1861年漢口開埠後,西方國家紛紛湧入,設租界,開洋行,辦航運,武漢迎來了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轉型期。1889年張之洞任湖廣總督,武漢一時成了洋務運動的中心。張之洞尤其力主發展自己的工業。他說:「漢口五方沖要,銷貨尤多,鄙意欲令華商華工多制洋貨。」正是在這個時代大潮中,近代武漢民族工業的創始人和奠基者,寧波幫工業界的巨擘——宋煒臣走上了歷史舞台。 宋煒臣字渭潤,1866年出生於鎮海庄市勤勇村宋家。少年時讀過幾年私塾,稍長在一家南貨店當學徒。因其精明勤勉,被葉澄衷的親戚帶往上海介紹給葉澄衷。1890年,葉澄衷在上海創辦燮昌火柴廠,宋煒臣深受葉澄衷信任,先任協理後任經理,總攬全廠大權。宋煒臣處事靈活,交際廣泛,銳意進取,燮昌的火柴質量好價格低,深受市場歡迎,他積極擴充,工廠雄厚壯大,宋煒臣也嶄露頭角,步入上海新興實業家的行列。
為擴大事業,葉澄衷與宋煒臣將目光投向了中國廣闊的內地市場。1896年宋煒臣受葉澄衷之命來到漢口。因為張之洞在上海曾與葉澄衷有過一面之緣,宋帶著葉澄衷的介紹信謁見張之洞,獲其青睞。宋煒臣先在漢口歆生路開設了華勝呢絨軍服皮件號。漢口開埠之後,西風東漸,武漢社會生活領域也漸趨洋化,華勝公司之服裝樣式來自上海,很快就引領武漢消費之時髦。宋煒臣在公司二樓辟設裝飾華麗的房間,專供招待各界軍政要員、社會名流休息進膳、會客吸煙,高朋滿座,結交廣泛。後又以巨金捐得候補道官銜,獲二品頂戴,為其在漢口開創事業打下基礎。此時適逢湖北編練新軍,整飭軍容,需要大量呢絨軍服等軍用皮件,官費學校也要為學生配給制服,華勝公司因此獲利頗豐。 1897年8月看到時機成熟,宋煒臣在漢口創立了漢口燮昌火柴廠,宋煒臣自任經理。漢口燮昌火柴廠佔地面積達1.7萬余平米,工人最多時達2500餘人,日產火柴43萬余盒,月產150大箱,超過上海燮昌火柴廠,居於全國首位。產品行銷湖北、湖南、河南、陝西、四川、甘肅等地。燮昌火柴廠是武漢的第一家民族工業企業,燮昌的出現標志武漢的近代工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它對武漢近代工業肇始所起的作用已經永遠載入史冊。
漢口燮昌火柴廠成立之前,武漢火柴主要產於日本。當時漢口竹枝詞有:「古風無復見傳薪,洋火銷流遍地勻。如此利權須自保,莫因押款讓他人。」燮昌火柴廠打破了洋火一統天下的格局,占據了武漢市場主導地位,洋火「市場斂其影,全然被驅逐也」。日本商人慾在漢口開設火柴廠,宋煒臣以擁有專營權為由,「稟請鄂督移知日領事,飭令停辦。」漢口燮昌火柴廠與日本租界相鄰,1906年日租界要求擴界,燮昌火柴廠也被納入拓界區域。為維護民族工業,宋煒臣據理力爭,歷時數年,最終雙方簽署的條款規定:「燮昌火柴廠照常開設,不致勒令遷移,不能茍待。」日領事水野幸吉在他所著的《漢口》一書中如此哀嘆:「最近驅逐本邦(指日本)之火柴於市場,湖南、河南之火柴業,目下為燮昌公司所獨占」。漢口燮昌火柴廠的成長史也是一部與外國資本勢力的抗爭史,宋煒臣以其愛國禦侮、實業救國的抱負和力任其難的精神,在斗爭中求生存,求發展,體現出近代民族資本主義強烈的愛國情懷。 燮昌的成功奠定了宋煒臣在武漢實業界的地位,目光敏銳、雄心勃發的宋煒臣又確定了一個更為宏大的目標,那就是一個城市的基本:電和水。武漢的城市用電始於1906年漢口洋商電燈公司,供英、俄及法租界用,總容量僅125千瓦。武漢沒有自來水廠,只能到長江漢水去挑水,無論中國人還是洋人都只能飲用渾濁的經過明礬沉澱或濾水器過濾的江水。看到漢口工商業日益發達、水電之需已迫在眉睫,宋煒臣邀集朱葆三(寧波人,上海總商會會長)等浙江和本地商人聯名,發起籌辦水電公司,當即得到張之洞的批准。張之洞不僅對宋煒臣的要求全部應允,還從資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由官提倡,應即撥官款三十萬元,作為股東」,並特許專利,規定漢口地區除租界以外,不得另設電氣燈、煤油氣燈、自來水公司。同時批示「其用人理財諸事,官不幹涉,以清許可權。」宋煒臣取《易經》第四十三卦「水火既濟」之義,定名為「商辦漢鎮既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現今武漢市自來水公司的前身。
1906年7月,漢口既濟水電公司在英租界太平路正式成立,宋煒臣出任公司經理,王予坊(鎮海五里牌人)任副理。1906年8月,水電兩廠同時破土動工。電廠擇址於大王廟漢水邊;水廠選在硚口襄河岸邊韓家墩宗關。1908年秋,歷經兩年建設,既濟電廠首先落成,紅磚鐵瓦的兩座歐式發電廠房,聳立於漢口大王廟漢江邊。裝有500千瓦直流發電機三部,總裝機容量達1500千瓦。其規模比稍早的租界外商電燈公司大十幾倍,而且超過當時上海、廣州、北京的電廠,佔全國經營電廠總容量4449千瓦的三分之一,居全國民營電業之冠。電廠建成送電,當年即安裝電燈一萬八千盞,漢口武聖廟至黃陂街一帶繁華市區,入夜一片光明,以往黯然無光的漢口夜色也因萬家燈火的渲染而光彩奪目起來。這耀眼的燈游標志著漢口市民生活領域的巨大變革,成為武漢近代城市發展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宋煒臣也隨著這明亮的燈光,弛譽武漢三鎮。
1908年秋,水塔破土興建,一年之後便告落成。水塔高41.32米,共計7層,在漢口一片低矮的民房間猶如鶴立雞群,作為武漢的最高建築物,水塔高度甚至一直保持到20世紀80年代初。水塔外牆系紅磚清水牆,呈八角形,精巧雅緻。塔內安裝容量1500噸水的大水櫃,以8條大鑄鐵管吸水和送水,有198級樓梯圍繞盤旋而上。頂樓設有一噸重的大銅鍾一座,還充任消防瞭望台。每逢漢口火災,以鍾聲所響的次數來表示失火區域,向市民傳報火警。水塔承擔供水和消防的雙重使命,「水火既濟」之稱實至名歸。一個世紀以來,水塔引領一代建築之風騷,見證著武漢城市的滄桑巨變。它不僅是「既濟」水電的象徵,也是近代武漢城市發展史上一個具有特殊意義和代表性的標志物,足稱漢口的地標。
1909年8月水廠開始送水,但開初之時乏人問津,原來自來水加氯後散發出的細微異味讓漢口市民心生疑慮,害怕機器水不潔凈而不敢飲用。為消除市民顧慮,宋煒臣特意親臨漢正街供水站,當眾打開水龍頭,接了滿滿一杯自來水。他說:「各位父老兄弟,有人說,這機器水是洋水,還說這洋水有毒,我們中國人喝不得,喝了犯肚痛病,這是沒有的事。本人宋煒臣,雖不是漢鎮土著,但也是中國黃種……」,言罷,一飲而盡。同時他承諾:「先行送用一月,概不收費」。宋煒臣當眾一飲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和廣告效應,市民開始接受自來水。宋煒臣也成為武漢飲用自來水第一人。隨後既濟公司將水管鋪進租界,承辦了租界自來水業務。外國人依賴既濟供水,大長國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既濟水廠日供水量達500萬加侖,其規模也為全國之最,既濟水電公司的成立,邁出了武漢城市近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一步。是武漢近代發展經濟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大事件,宋煒臣也達到了其一生事業的巔峰。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清軍與革命軍在漢口展開激戰。「水電兩廠適當戰線要沖,流彈雨集電廠,機房被擊,辦公房焚燒,水廠則且彈斃工人」。大火延燒三晝夜不息,漢口的繁華頃刻化為焦土。既濟公司的電桿、電纜、電線以及水管、水門等設施十之八九損毀殆盡。宋煒臣「不復念及身家,置生命於度外,躬冒槍林彈雨,奔走呼號於南北軍之前,求鄂軍督黎、漢陽司令黃與北軍馮軍統,將水電兩廠劃出炮線百丈以外。」親率工人勘察被毀壞的線纜,忽然炮聲響起,流彈襲來,猝不及防,三名工人中彈。其中二人輕傷,一人死亡。宋煒臣走在前面,倖免於難。 遭此打擊,既濟水電公司損失慘重,水電設施及電纜電線等設備無錢修護,工人薪金無從發放,公司陷於困境。宋煒臣奔走南京北京,要求政府發給戰爭損失費,政府雖然允諾但無實際行動。戰後股東也行跡無尋,無法召集商討救難之策。宋煒臣迫不得已,以個人價值20餘萬元的私有地產作為抵押,向日本正金銀行貸款,重修損毀的水電設施。戰前訂購的水管水表和電纜等設備運抵武漢,公司無款付貨,宋煒臣又將個人地產30餘萬元作為擔保,才取到設備。經歷艱難,水電兩廠逐漸恢復生產。一年後,日債到期日商催債,公司無錢償還。「癸丑七月,外債150萬到期,債權人憑約催索,公司勢將破產」宋煒臣「宵肝焦慮,惟恐入於外人(指日商)之手」。他多次赴京,請求中央政府財政部擔保,延緩債務。
面對如此之困難宋煒臣想的居然是還要繼續發展,擴大規模。稍有喘息宋煒臣再次向外借款,擴充建築,添置設備,擴大兩廠規模。電廠裝機容量從原來的1500千瓦增加到2000千瓦、3000千瓦、5000千瓦、6500千瓦,水廠也添置大馬力水泵,增大壓氣起水機的容量。隨著公司的發展,宋煒臣提前還清所有日債,辭退公司內日籍人員,擺脫了日本人的無形牽制,既濟水電公司迎來了發展的鼎盛時期。宋煒臣在武漢的聲望也達到頂峰,「漢口的頭號中國商人」之稱號不脛而走。 就在既濟公司全面動工之際,具有時代眼光和鴻圖壯志的宋煒臣又開始籌劃另一項新事業。這一次進入宋煒臣視野的是機械工業。1907年7月,宋煒臣創辦揚子機器製造廠,邁出了武漢近代民族機器工業的第一步。
宋煒臣一出手就是大手筆,機器設備均從外洋采購,重金聘請外國技師設計監造,聘任留學美國的王光出任廠長。工廠分設化鐵爐、機加工、電機、翻砂、橋梁、造船等6個工場,鑄鋼爐製造鑄鋼貨件;化煤機冶煉生鐵等。其產品幾乎涵蓋了機器製造的所有領域,如鐵路車輛、橋梁、叉軌以及附屬物件;製造大小輪船、兵艦、木鐵躉船、救火船隻及其附件;鑄造鍋爐、鐵屋、樑柱、水塔、水櫃、水閘、抽水機和打椿機;工人最多時超過2000人,其規模位於當時全國民營機器大廠之列,一度雄居全國第一。
1918年,揚子機器公司為滿足生產需要,又建造高爐一座,日產生鐵100噸,成為國內八大鐵廠之一,在漢陽鐵廠停閉及東北被日本佔領之後,揚子機器公司鐵廠曾是國內最主要的煉鐵廠。為武漢成為近代化的工業城市奠定了一塊重要的基石,對中國近代機械工業的發展壯大,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除了燮昌火柴廠、既濟水電公司和揚子機器廠,氣度宏大的宋煒臣還涉足多個領域。1910年他「勘購興國州富池口銅、煤礦山,招集股金,組織礦務公司」,在湖北陽新富池口開采銅煤礦。其後,他又開辦了官池口銅煤礦、竹山五豐銅礦公司。還開辦了一個金礦和一個硝鹼工廠。宋煒臣還在上海、廈門、寧波、常德等地創辦或參股多家企業,如廈門信用銀行、常德德興房地產合資公司等。從1907年至1913年,宋煒臣連任漢口商務總會第一、三、四、五、六屆議董(即會長),1916年改為漢口總商會後繼續擔任會董。1914年出任中華民國政府參政院參政。宋煒臣還熱心公益事業,出任過武漢社會救濟組織的會長。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張之洞的引領和開創下,武漢迎來了近代史上的一個輝煌時期。高速發展的武漢,成為僅次於上海的全國第二大經濟中心,被外國人譽為「東方芝加哥」。而宋煒臣作為時代的先驅人物,領民族實業之先,興建近代工廠,革新公用事業,開創了武漢城市的近代化格局,為武漢這座城市的開始崛起作出了居功至偉的貢獻,在中國近代工商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宋煒臣是中國第一代以實業救國為己任的民族資本家的傑出代表。 1921年4月,宋煒臣因勞累過度,病魔纏身,辭去長達15年的既濟水電公司總經理職務。1926年5月17日宋煒臣逝世,享年61歲。
⑵ 武漢是直轄市嗎
武漢市不是中央直轄市,武漢是屬於副省級城市,是湖北省的省會城市。
目前中國有4大中央直轄市,23個省,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目前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名單如下:
4個中央直轄市:
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
23個省:
黑龍江省、遼寧省、吉林省、河北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山東省、山西省、陝西省、
安徽省、浙江省、江蘇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青海省、
甘肅省、江西省、台灣省。
5個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
2個特別行政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2)寧波幫和武漢早期建築業擴展閱讀
設立條件
成立直轄市主要要具備以下條件:
1、明顯的區位優勢和經濟政治優勢,在國內主要城市中經濟體量靠前,直轄後能夠輻射,帶動整個地區的經濟的發展,且應與原有直轄市保持一定距離,例如原省屬時期的重慶市為計劃單列市,國內政治經濟地位較為突出。
2、人口不少於200萬人,且是所在區域最大的城市,因為密度人口是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
3、非省會城市優先考慮,且城市和人口規模經濟體量綜合實力等超越所在省省會城市,長期居省內第一位置。
4、省會直轄後本省它城有能力肩負省會職責。
5、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至少達到自足水平,便於往後政府調控。
6、盡量不破壞所在省的行政版圖。
截至2016年底,中國大陸地區共有4個直轄市,分別是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其市領導屬於正省級,即正部級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