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層建築基礎施工時怎樣測量
(1)測設基坑開挖邊線。高層建築一般都有地下室
B. 高層建築筏板基礎是怎樣施工的
高層建築筏板基礎是有孔樁基礎、獨立基礎、筏板基礎等,按圖紙和規范施工。注意基坑土方的開挖邊坡的支護,還有地下水的排放。
筏板基礎:由底板、梁等整體組成。建築物荷載較大,地基承載力較弱,常採用砼底板 筏板,承受建築物荷載,形成筏基,其整體性好,能很好的抵抗地基不均勻沉降。筏型基礎又叫筏板型基礎,即滿堂基礎。是把柱下獨立基礎或者條形基礎全部用聯系梁聯系起來,下面再整體澆注底板。筏板基礎分為平板式筏基和梁板式筏基,平板式筏基支持局部加厚筏板類型;梁板式筏基支持肋樑上平及下平兩種形式。一般說來地基承載力不均勻或者地基軟弱的時候用筏板型基礎。而且筏板型基礎埋深比較淺,甚至可以做不埋深式基礎。 筏板基礎施工,混凝土澆築完畢,應灑水養護的時間為(底板混凝土為抗滲混凝土,養護周期不少於14天)
建築物採用何種基礎型式,與地基土類別及土層分布情況密切相關。工程設計中,常遇到這樣的地質情況,地下室底板下的岩土層為風化殘積土層、全風化岩層、強風化岩層或中風化軟岩層,因此,有可能採用天然地基。高層建築地下室通常作為地下停車庫,建築上不允許設置過多的內牆,因而限制了箱型基礎的使用;筏板基礎既能充分發揮地基承載力,調整不均勻沉降,又能滿足停車庫的空間使用要求,因而就成為較理想的基礎型式。筏板基礎主要構造型式有平板式筏板基礎和梁板式筏板基礎,平板式筏板基礎由於施工簡單,在高層建築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C. 高層建築的基礎選型和各個基礎的施工方法
高層建築的基礎選型:
基礎的總沉降量和差異沉降量滿足規范規定的允許值
滿足天然地基或復合地基承載力及樁基承載力的要求
地下結構滿足建築防水的要求
預先估計在基礎施工過程中對毗鄰房屋或市政設施的影響,並盡可能避免或減輕這種影響和干擾
應考慮綜合經濟效益,不僅考慮基礎本身的用料和造價,還應考慮土方、降水、施工條件和工期等因素。
注意:地震區的高層建築宜選擇對抗震有利的地段,避開不利地段,當條件不允許避開不利地段時,應採取可靠措施,使建築物在地震時不致由於地基失穩而破壞,或者產生過量下沉或傾斜。
建築基礎工程施工方法如下
基礎墊層施工。基槽驗收合格後,用經緯儀把基礎軸線引測到基坑內,並釘上小木樁,標出軸線位置和標高,安裝模板澆築墊層混凝土。
施工順序及方法:基層處理→操標高、模板上彈水平控制線→混凝土攪拌→鋪設混凝土→振搗→找平→養護
基層處理:基槽驗收合格後,用經緯儀把基礎軸線引測到基坑內,並釘上小木樁,標出軸線位置和標高。大面積墊層先採用每6米寬設砼縱向筋柱,上表面同墊層平,以此作基準用長尺方刮平。基坑四周安模板並彈上墨線,模板採用鋼模板或木板。
混凝土攪拌(商品混凝土)
根據配合比(其強度等級不應低於C15),核對後台原材料,檢查磅秤的精確性,作好攪拌前的一切准備工作。後台操作人員認真按混凝土的配合比投料,每盤投料順序為石子→水泥→砂→水。應嚴格控制用水量,攪拌要均勻,攪拌時間不少於90s。
按《建築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的要求製作試塊。
鋪設混凝土:混凝土墊層厚度不應小於100mm。為了控制墊層的平整度,利用事先做好的砼筋柱用長尺方或滾筒輾平。大面積墊層利用做好的筋柱分倉進行澆築。鋪設混凝土前先在基層上灑水濕潤,然後從一端開始向另一端鋪設。
振搗:用泵送混凝土人工鋪設,厚度略高於筋柱和標准線,隨即用平板振搗器振搗。厚度超過20cm時,應採用插入式振搗器,其移動距離不大於作用半徑的1.5倍,做到不漏振,確保混凝土密實。
找平:混凝土振搗密實後fdcew.com,以模板上水平標高線和筋柱為准檢查平整度,高的鏟掉,凹處補平。用水平木刮杠刮平,表面再用木抹子搓平。有坡度要求的地面,應按設計要求的坡度做。
養護:已澆築完的混土墊層,應在12h左右覆蓋和澆水養護。
D. 高層建築基礎施工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1、如果是管樁,圍護就要後施工。如果是砼灌注樁,圍護可以同時施工。
2、土方開挖要有專項施工方案、開挖時按方案執行,禁止在一個地方開挖深度超過2米以上。
3、基坑降水符合要求後才允許挖土的。
4、鋼筋要注意不要漏筋、規格錯誤、網片間距過大、搭接位置、接頭百分比、鋼筋焊接質量、保護層、預埋件位置等等。
5、通過柱子的止水鋼板,割斷的箍筋要與止水鋼板焊接好。
6、後澆帶處的橡膠止水帶一定要保護好,特別在支模時!!
7、一定要注意超前止水帶處的鋼筋綁扎的質量及位置是否符合要求。
8、如果有人防工程的,特別注意防空牆鋼筋彎鉤的朝向、錨固長度、節點做法等等。
9、基坑內要求沒有明顯的可見水,有就要及時抽走。要注意降水系統的正常運轉。
10、高層建築必有樁基,要注意樁與基礎底板的連結問題,特別是鋼筋錨固問題。
11、砼施工要有專項施工方案,大體積砼應該考慮降溫系統。砼板的標高要控制好、砼標號不要搞錯、及時做好試塊,一定要多做幾組備用。
12、特別要注意砼養護工作和測溫工作,要有書面記錄。
13、如果是水性塗料要注意塗刷次數、方向、厚度要符合要求。如果是卷材要注意搭接長度和寬度的要求,用連結劑的,要塗刷均勻。(尖角的部位要做成圓弧)
14、基坑的安全監測要注意。要多檢查,特別是大雨之後基坑安全問題。
15、基坑邊有高壓線什麼的,要做防護架子。基坑邊禁止堆東西有具體要求的。
16、基坑內基礎一般是先施工低的,再施工高的地方。也有例外的,具體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定。
E. 高層建築基礎工程施工包括哪些方面施工
這可多了,包括樁基礎、承台和地梁的墊層、模板、鋼筋、混凝土施工
F. 多層建築與高層建築鄰建基礎施工應注意哪些問題
有無地下室,如果有地下室一定要先施工高層再施工多層,否則後期施工很麻煩,比如塔吊,多層的塔吊一定會影響高層的,
G. 高層建築一般採用什麼基礎
高層建築一般採用:滿堂基礎、獨立柱基礎、條形基礎、鋼筋混凝土預制(灌注)樁等等。
1、滿堂基礎:(包括閥形基礎和箱形基礎),將這個建築物的下部做成整塊鋼筋混凝土基礎。現代建築的主要基礎形式,主要適用於地基承載力較低的小高層和高層建築,特點:就是造價高,受力面積大,受力均勻,適合建地下室。
2、獨立柱基礎:適合多層建築使用,承載能力不比滿堂基礎,但造價低。
3、條形基礎:當建築物採用磚牆承重時,牆下基礎常連續設置,形成通長的條形基礎。
4、鋼筋混凝土預制(灌注)樁:這種樁在施工現場或構件場預制,用打樁機打入土中,然後再在樁頂澆注鋼筋混凝土承台。其承載力大,不受地下水位變化的影響,耐久性好。
(7)高層建築基礎施工擴展閱讀
高層建築的結構設計要點
1、考慮高層建築遇到巨大風力和地震力時所產生的水平側向力。
2、嚴格控制高層建築體型的高寬比例,以保證其穩定性。
3、使建築平面、體型、立面的質量和剛度盡量保持對稱和勻稱,使整體結構不出現薄弱環節。
4、妥善處理應風力、地震、溫度變化和基礎沉降帶來的變形節點構造。
5、考慮在重量大、基礎深的地質條件下如何保證安全可靠的設計技術和施工條件問題。
H. 高層建築地基多少米之內不能挖溝施工
一般是一個建築高度的距離范圍內擾動地基要經過設計或者勘察單位重新評估
I. 現代高層建築中的基礎工程的一般施工方法,
建築基礎工程施工方法
基礎墊層施工。基槽驗收合格後,用經緯儀把基礎軸線引測到基坑內,並釘上小木樁,標出軸線位置和標高,安裝模板澆築墊層混凝土。
施工順序及方法:基層處理→操標高、模板上彈水平控制線→混凝土攪拌→鋪設混凝土→振搗→找平→養護
(1)、 基層處理:基槽驗收合格後,用經緯儀把基礎軸線引測到基坑內,並釘上小木樁,標出軸線位置和標高。大面積墊層先採用每6米寬設砼縱向筋柱,上表面同墊層平,以此作基準用長尺方刮平。基坑四周安模板並彈上墨線,模板採用鋼模板或木板。
(2)、 混凝土攪拌(商品混凝土):
A、根據配合比(其強度等級不應低於C15),核對後台原材料,檢查磅秤的精確性,作好攪拌前的一切准備工作。後台操作人員認真按混凝土的配合比投料,每盤投料順序為石子→水泥→砂→水。應嚴格控制用水量,攪拌要均勻,攪拌時間不少於90s。 B、 按《建築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的要求製作試塊。
(3)、 鋪設混凝土:混凝土墊層厚度不應小於100mm。為了控制墊層的平整度,利用事先做好的砼筋柱用長尺方或滾筒輾平。大面積墊層利用做好的筋柱分倉進行澆築。鋪設混凝土前先在基層上灑水濕潤,然後從一端開始向另一端鋪設。
(4)、振搗:用泵送混凝土人工鋪設,厚度略高於筋柱和標准線,隨即用平板振搗器振搗。厚度超過20cm時,應採用插入式振搗器,其移動距離不大於作用半徑的1.5倍,做到不漏振,確保混凝土密實。
(5)、找平:混凝土振搗密實後fdcew.com,以模板上水平標高線和筋柱為准檢查平整度,高的鏟掉,凹處補平。用水平木刮杠刮平,表面再用木抹子搓平。有坡度要求的地面,應按設計要求的坡度做。
(6)、養護:已澆築完的混土墊層,應在12h左右覆蓋和澆水養護。
J. 高層建築基礎工程的摘要
第2章 高層建築工程地質
§2.1 場地穩定性
2.1.1 區域穩定性和場地穩定性
區域穩定性是指研究地區活斷層的活動特性和活斷層活動引發的地震強度大小。若僅著眼於地震對建築物的破壞性,那麼,區域穩定性主要以地震基本烈度來評價。由於地震的活動往往是突然發生,常給工程建設造成嚴重的破壞和損失,地震基本烈度越高,地震對建築物的破壞作用就越強。因此,若震中發生在城市或其附近,城市將遭受巨大的地震災害,如1976年我國唐山7.8級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0級大地震,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所以區域穩定性問題也是城市總體規劃階段應首先論證的工程地質問題。
地震基本烈度主要由地震部門負責提供,它是指該地區在未來50年內一般場地條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為10%的地震烈度值。抗震設防烈度是由國家規定許可權批準的一個地區作為建築物抗震設防依據的地震烈度,一般情況下可採用基本烈度。
在強震作用下,地震區內各點的震害程度,並不完全符合隨震中距增加而自然衰減的原理。場地一般是指工程群體所在地,在同一烈度區內,結構相同的建築物,震害有時亦相差很大,這是由於不同建築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不同所致。所以,在同一地震基本烈度地區內各不同地質條件的場地,其穩定性亦不同。因此建築場地的選擇必須在城市地震基本烈度區劃的基礎上,通過勘察進一步驗證和查明建築場地及其附近的地質結構和抗震條件,經綜合分析研究,才能選出較為理想的建築場地。在地震烈度較高地區,應選擇相對穩定的「安全島」地段修建高層建築,只有這樣,場地的穩定性才能得到可靠的保證。就場地的抗震性能優劣來說,主要有以下方面因素要考慮:
(1)地質構造條件。非褶皺帶優於褶皺帶,老褶皺帶優於新褶皺帶,非發震活斷層往往形成高烈度異常區,而老斷層無加重震害趨勢。
(2)地基特性。在震中距相同的情況下,基岩上的建築物比較安全。第四紀沉積物抗震性能的順序是:洪積物>沖積物>海、湖沉積物及人工填土。
(3)場地固有周期。當場地岩土體的固有周期與建築物自振周期相同或相近時會出現共振效應。
(4)砂基液化。飽和疏鬆砂性土在受到地震時會出現液化狀態,喪失承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