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的宮殿和寺院建築設計有何特點
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特點:為了體現皇權為核心的等級觀念一般採取嚴格的內中軸線對稱容的布局方式,「左祖右社」的格局,「前朝後寢」兩大部分。但總的來講,中國古代宮殿建築比較尊重自然,體現中庸思想,特別重視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
古代寺院建築的特點:主要是以佛教建築為最。而現存佛寺多為明清建築,其特點是多採用庭院式布局,主要殿堂仿宮殿府第式樣,一般建築則參照民居式樣。伽藍七堂以禪宗為例:山門、佛殿、法堂、僧堂、廚庫、浴室、西凈
Ⅱ 古建築設計特點及風格介紹
說到中國的古建築,其建築的形成以及發展都具備了十分悠久的歷史,由於中國自古以來幅員遼闊,因此各地的氣候以及人文地理等等諸多因素都各具不同,因此即便是古建築也擁有著各具特色的風格。無論是南方的干闌式建築還是北方的窯洞建築,亦或者是北京的四合院建築等等,它們一起構成了整個東亞的古建築體系。今天小編就來詳細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古建築的特點以及風格。
中國古建築設計要素有哪些
中國的四合院以及圍牆等等從一個側面反應了「封閉」以及「一勞永逸」的消極傾向,而院落式的建築則十分注重群體的組合,這也是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強調「群體意識」那一個方面的側面反應。所以古建築中,最重要的是「靜態」二字,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即便是庭院式的建築,我們也不難發現有水池、河渠等等設計,這些有利於塑造寬松舒朗氣息的場景便是呈現靜態的藝術之美的事物,也是中國古建築中最。
中國古建築的建築特點有哪些
首先是採用木材作為主要的建築材料,以木材為骨架的房屋不僅能達到實際功能要求,還能突出優美的建築體型。其次,構架制的設計原則也讓建築物上承受的荷載減到了最輕。最後最明顯的莫過於創造了斗拱結構形式,這種能夠為立柱和橫梁提供過渡的構件可以被稱為是中國古代木結構構造中最巧妙的一種形式。
中國古建築的設計風格介紹
中國古建築以樑柱木結構為主,牆面一般不起到承重的作用,所以很多時候都會採用格門或者是格扇來代替隔斷,這種設計不僅通風,採光率也很高,而格扇中間的條環板則被叫做腰板,十分擬人化。其次,格心有著很多的花紋樣式,例如三國故事以及山水、花卉以及動物等等,所有的景物形象生動,十分自然。
古建築設計公司哪家好
北京市古代建築設計研究所有限公司
北京市古代建築設計研究所初創於1980年3月,是全國成立最早的、實力最雄厚的古建築專業設計研究單位,具有文物古建築保護修繕設計甲級資質和建築設計乙級資質。
本所自成立以來已完成建築設計項目600餘項,其中境內代表作有:中共中央黨校匯名園、中國紫檀博物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養源齋、中央電視台無錫外景基地、北京萬佛華僑陵園、山東龍口南山寺、天津大悲院、遼陽廣佑寺建築設計、武漢歸元寺保護擴建規劃及設計、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保護及擴建設計、北京大學國際數學研究中心規劃及設計;境外代表作品有:華盛頓中國城牌樓、莫斯科北京飯店室內裝修、扎伊爾金沙薩恩塞萊總統庄園中國園林、英國曼徹斯特中國餐館、瑞典北歐中國聚龍城方案設計等。文物古建築保護項目代表作品有:北京歷代帝王廟保護修繕設計、北京古觀象台修繕、山海關六國飯店保護修繕等。
本所擁有國內一流的古建築技術專家,他們在古建築研究、設計、教學、辦刊、編制規范、培養人才等方面成績顯著、碩果累累,他們的學術觀點和主張在行業內有重要影響,是古建園林行業的學術帶頭人。
黃山大木古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黃山大木古建築設計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2月23日,注冊資本120萬元,公司類型為有限責任公司,注冊地址為黟縣碧陽鎮廣安路,主要從事古建築保護規劃及維修設計方案設計,古建築及園林景觀、仿古裝修設計。2014年1月安徽省文物局授予安徽省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乙級資質,證書編號:AH01SJ021,業務范圍:古建築維修保護、近現代文物建築維修保護。2014年1月安徽省文物局授予安徽省文物保護工程監理乙級資質,證書編號:AH03JL008,業務范圍:古遺址古墓葬保護、古建築維修保護、近現代文物建築維修保護。
我公司現有人員19人,一級注冊建造師1名,二級注冊建造師2名,二級注冊建築師1名,三級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1名,專業技術骨幹人數16人。文物保護勘察設計項目主要有:黟縣宏村承志堂保護維修設計方案(國保),黟縣西遞管委會(除金堂)保護維修設計方案(國保),黟縣西遞花廳(應天齊藝術館)保護維修設計方案(國保),休寧縣黃村進士第保護維修設計方案(國保),黟縣宏村樂彼園二期改造維修設計(國保)等;文物保護工程監理項目主要有:黟縣程氏明宅維修工程監理(省保)、休寧縣汪曉娣等宅(孫起孟故居)保護維修工程監理(省保)、休寧縣「中共皖浙贛省委舊址」修繕復員工程監理(省保)等。我公司總經理胡武曄設計或參與設計項目多次獲得獎勵。
在當今的鋼筋混凝土的時代,現在我們已經很難在城市中見到傳統經典的建築藝術品,在這種寶貴的藝術即將瀕臨消失的時候,希望今天這篇文章能讓你重新感受到中華民族精美古樸的建築藝術,更能在文字間領略到全國各地各不相同的風土人情!
Ⅲ 中國古代建築群設計的方法,特點
古代建築主要建築結構形式:
1、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2、庭院式的組群布局: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徵。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
3、我們常見到的有:硬山、懸山、歇山、廡殿、攢尖五種形式。在這最基本的建築形式中,廡殿又有單檐廡殿、重檐廡殿;歇山有單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歇山、大屋檐歇山、卷棚歇山等;硬山、懸山,常見者既有一層,也有兩層樓房;攢尖建築則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圓形、單檐、重檐、多層檐等多種形式。
4、 面寬與進深:國古建築的平面以長方形為最普遍,一座長方形建築,在平面上都有兩種尺度,即它的寬與深。其中長邊為寬,短邊為深。如一棟三間北房,它的東西方向為寬,南北方向為深。單體建築又是由最基本的單元「間」組成的。每四棵柱子圍成一間,一間的寬為「面寬」,又稱「面闊」,深為「進深」。若干個單間面寬之和組成一棟建築的總面寬,稱為「通面寬」;若干個單間的進深則組成一座單體建築的通進深。
5、古建築面寬(指明間面寬)的確定要考過慮到許多方面的國素,即要考慮實際需要(即所謂適用的原則),又要考慮實際可能(如木材長短、徑寸等因素),並要受到封建等級制度的限制。在古代,明間面寬的確定還要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縛,在考慮面寬時,必須使用門口尺寸符合門尺上「官」「祿」「財」「義」等吉字的尺寸。次間面寬酌減,一般為明間的8/10,或按實際需要確定。
6、 柱高與柱徑:古建築柱子的高度與直徑是有一定比例關系的,柱高與面寬也有一定比例。小式建築,如長檁或六檁小式,明間面寬與柱高的比例為10:8,即通常所謂面寬一丈,柱高八尺。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為11:1。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規定:「凡檐柱以面闊十分之八定高,以十分之七(應為百分之七)定徑寸。如面闊一丈一尺,得柱高八尺八寸,徑七寸七分。」五檁、四檁小式建築,面闊與柱高之比為10:7。根椐這些規定,就可以進行推算,已知面寬可以求出柱高,知柱高可以求出柱徑。相反,已知柱高、柱徑也可以推算出面闊。
7、收分、側腳 :中國古建築圓柱子上下兩端直徑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類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徑的圓柱體,而是根部(柱腳、柱根)略粗,頂部(柱頭)略細。這種根部粗、頂部細的作法,稱為「收溜」,又稱「收分」。要柱做出收分,既穩定又輕七,給人以舒適的感覺。各式建築收分的大小一般為柱高的1/100,如柱高3米,收分為3厘米,假定柱根為27厘米,那麼,柱頭收分後直徑為24厘米。大式建築柱子的收分,《營造算例》規定為7/1000。
8、上出、下出(出水、回水):中國古建築出檐出檐深遠,其出檐大小也有尺寸規定。清式則例規定:小式房座,以檐檁中至飛檐椽外皮(如無飛檐至老檐椽頭外皮)的水平距離為出檐尺寸,稱為「上檐出」,簡稱「上出」,由於屋檐向下流水,故上檐出又形象地被稱為「出水」。無斗拱或小式建築上檐出尺寸定為檐柱高的3/10,如檐柱高3米,則上檐出尺寸分為三等份,其中檐椽出頭佔2份,飛椽出頭佔一份。中國古建築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稱為台明,小式房座台明高為柱高的1/5或柱徑的2倍。台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為台明出沿,對應屋頂的上出檐,又稱為「下出」,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為上出檐的4/5或檐柱徑的2倍,大式做法的台明高台明上皮至挑尖梁下皮高的1/4。大式台明出沿為上出檐的3/4。古建築的上出大於下出,二者之間有一段尺度差,這段差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於保證屋檐流下的水不會澆在台明上,從而起到保護柱根、牆身免受雨水侵蝕的作用。
9、步架、舉架:步架:清式古建築木構架中,相鄰兩檁中-中的水平距離稱為步架。步架依位置不同可分為廊步(或檐步)、金步、脊步等。如果是雙脊檁卷棚建築,最上面居中一步則稱為「頂步」。在同一幢建築中,除廊步(或檐步)和頂步在尺度上有所變化外,其餘各步架尺寸基本是相同的。小式廊步架一般為4D-5D,金脊各步一般為4D,頂步架尺寸一般都小於金步架尺寸,以四檁卷棚為例,確定頂步架尺寸的方法一般是:將四架梁兩端檁中尺寸均分五等份,頂步架佔一份,檐步架各佔二份,頂步架尺寸最小不應小於2D,最大不應大於3D,在這個范圍內可以調整。舉架:所謂舉架,指木構架相鄰兩檁中-中的垂直距離(舉高)除以對應步架長度所得的系數,清代建築常用舉架有五舉、六五舉、七五舉、九舉等等。表示舉高與步架之比為0.5,0.65,0.75,0.9等等。清式做法的檐步(或廊步),一般定為五舉,稱為「五舉拿頭」。小式房屋或園林亭榭,檐步也有採用四五舉或五五舉的,要視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小式房脊步一般不超過八五舉。大式建築脊步一般不超過十舉,古建築屋面舉架的變化決定著屋面曲線的優劣,所以在運用舉架時應十分講究,要注意屋面曲線的效果,使其自然和緩。千百年來,古建築匠師們在舉架運用上已積累了一套成功經驗,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程式。如小式五檁房,一般為檐步五舉、脊步七舉。七檁房,各步分別為五舉、六五舉、八五舉等等。大式建築各步可依次為五舉、六五舉、七五舉、九舉等。
10、常見古建築的構造外觀方式 :
⑴、硬山建築:屋面僅有前後兩坡,左右兩側山牆與屋面相交,並將檁木樑全部封砌在山牆內的建築叫硬山建築。硬山建築是古建築中最普通的形式,無論住宅、園林、寺廟中都有大量的這類建築。硬山建築以小式為最普遍,清《工程做法則例》列舉了七檁小式、六檁小式、五檁小式幾種小式硬山建築的例子,這幾種也是硬山建築常見的形式。七檁前後廊式建築是小式民居中體量最大,地位最顯赫的建築,常用它來作主房,有時也用做過廳。六檁前出廊式用作帶廊子的廂房、配房,也可以用做前廊後無廊式的正房或後罩房。五檁無廊式建築多用於無廊廂房、後罩房、倒座房等。硬山建築,也有不少大式的實例,如宮殿、寺廟中的附屬用房或配房多取硬山形式。大式硬山建築有帶斗拱和無斗栱兩種做法,帶斗栱硬山實例較少,一般只施一斗升或一斗二升交麻葉不出踩斗栱。無斗栱大式硬山實例較多,它與小式硬山的區別主要在建築尺度(如面寬、柱高、進深均大於一般的小式建築)、屋面做法(如屋面多施青筒瓦,置脊飾吻獸或使用琉璃瓦)、建築裝飾(如梁枋多施油彩畫,不似小式建築裝飾簡單素雅)等諸方面。
⑵、懸山式建築 屋面有前後兩坡,而且兩山屋面懸於山牆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築,稱為懸山(亦稱挑山)式建築。懸山建築稍間的檁木不是包砌在山牆之內,而是挑出山牆之外,挑出的部分稱為「出梢」,這是它區別於硬山的主要之點。 以建築外形及屋面做法分,懸山建築可分為大屋脊懸山和卷棚懸山兩種。大屋脊懸山前後屋面相交處有一條正脊,將屋面截然分為兩坡。常見者有五檁懸山、七檁懸山以及五檁中柱式、七檁中柱式懸山(後兩種多用作門廡)。卷棚懸山脊部置雙檁,屋面無正脊,前後兩坡屋面在脊部形成過隴脊。常見者有四檁卷棚、六檁卷棚、八檁卷棚等。還有一種將兩種懸山結合起來,勾連搭接,稱為一殿一卷,這種形式常用於垂花門。
⑶、廡殿建築 廡殿建築屋面有四大坡,前後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條正脊,兩山屋面與前後屋面相交形成四條垂脊,故廡殿又稱四阿殿、五脊殿。廡殿建築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最高型制。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這種建築形式常用於宮殿、壇廟一類皇家建築,是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最常採取的形式。如故宮午門、太和殿、乾清宮,太廟大戟門、享殿及其後殿,景山壽皇殿、壽皇門,明長陵棱恩殿等,都是廡殿式建築。在封建社會,廡殿建築實際上已經成為皇家建築之外,其它官府、衙屬、商埠、民宅等等,是絕不允許採用廡殿這種建築形式的。廡殿建築的這種特殊政治地位決定了它用材碩大、體量雄偉、裝飾華貴富麗,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⑷、歇山建築 在形式多樣的古建築中,歇山建築是其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建築形式。歇山建築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輕盈翹起,玲瓏精巧,氣勢非凡,它既有廡殿建築雄渾的氣勢,又有攢尖建築俏麗的風格。無論帝王宮闕、王公府邸、城垣敵樓、壇壝寺廟、古典園林及商埠鋪面等各類建築,都大量採用歇山這種建築形式,就連古今最有名的復合式建築,諸如黃鶴樓、滕王閣、故宮角樓等,也都是以歇山為主要形式組合而成的,足見歇山建築在中國古建築中的重要地位。在外部形象看,歇山建築是廡殿(或四角攢尖)建築與懸山建築的有機結合,彷彿一座懸山屋頂歇棲在一座廡殿頂上。因之,它兼有懸山和廡殿建築的某些特徵。如果以建築物的下金檁為界將屋面分為上下兩段,那麼上段具有懸山式建築形象和特徵,如屋面分為前後兩坡,梢間檁子向山面挑出,檁木外端安裝博縫板等;下段則有廡殿建築的形象和特徵。無論單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即三重檐)歇山、大屋脊歇山、卷棚歇山,都具有這些基本特徵。盡管歇山式建築都具有一定的形象特徵,但對構成這種外形的內部構架卻有許多特殊的處理方法,因而形成了多種構造形式。這些不同的構造與建築物自身的柱網分布有直接關系,也與建築的功能要求及檁架分配有一定關系。
⑸、攢尖建築 建築物的屋面在頂部交匯為一點,形成尖頂,這種建築叫攢尖建築。攢尖建築在古建築中大量存在。古典園林中各種不同形式的亭子,如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圓亭等都屬攢尖建築。在宮殿、壇廟中也有大量的攢尖建築,如北京故宮的中和殿、交泰殿,北京國子監的辟雍,北海小西天的觀音殿,都是四角攢尖宮殿式建築。而天壇祈年殿、皇穹宇則是典型的圓形攢尖壇廟建築。在全國其它地方的壇廟園林中,也有大量攢尖建築。
Ⅳ 簡述中國古代建築藝術設計的特點
中國古代襲建築設計在結構上的特點1:木架結構(有疊梁式和穿斗式)2 襯托性建築的應用 襯托性建築史中國古代宮殿,寺廟等高級建築常用的藝術處理手法。例如 華表 拍南方 照壁 銅獅等3 封建宗法禮制的設計 4 空間設計5 中軸線對稱的布局
Ⅳ 中國古代設計中建築設計在魏晉、唐宋時期的特點是什麼
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此期間,傳統建築持續發展,並有佛教建築傳入。西晉統一中國不久,就爆發了「八王之亂」,處於西北部邊境的幾個少數民族領袖,率部進入中原,先後建立了十幾個政權,史稱十六國時期。到了西元460年,北魏才統一了中國北方,繼而又分裂。在南方,晉室南遷建立了東晉政權,接著先後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這就是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自此,中國南北兩方社會經濟才逐漸復甦,北朝營建了都城洛陽,南朝營建了建康城。這些都城、宮殿均系在前代基礎上持續營造,規模氣勢遠遜於秦、漢。
東漢時傳入中國的佛教此時發展起來,南北政權廣建佛寺,一時間佛教寺塔盛行。據記載,北魏建有佛寺三萬多所,僅洛陽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在不少地區還開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寺有大同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峰峰南響堂山和北響堂山石窟等。這就使這一時期的中國建築,融進了許多傳自印度(天竺)、西亞的建築形制與風格。
隋、唐時期的建築,既繼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來影響,形成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建築體系,把中國古代建築推到了成熟階段,並遠播影響於朝鮮、日本。
隋朝雖然是一個不足四十年的短命王朝,但在建築上頗有作為。它修建了都城大興城,營造了東都洛陽,經營了長江下游的江都(揚州)。開鑿了南起餘杭(杭州),北達涿郡(北京),東始江都,西抵長安(西安),長約2500公里的大運河。還動用百萬人力,修築萬里長城。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現今河北趙縣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橋安濟橋。
唐代前期,經過一百多年的穩定發展,經濟繁榮,國力富強,疆域遠拓,於開元年間(714~741年)達到鼎盛時期。在首都長安與東都洛陽繼續修建規模巨大的宮殿、苑囿、官署。在全國,出現了許多著名地方城、商業和手工業城,如廣陵(揚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寧波)、益州(成都)、幽州(北京)、荊州(江陵)、廣州等。由於工商業的發展,這些城市的布局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鎮興建了大量寺塔、道觀,並繼承前代續鑿石窟佛寺,遺留至今的有著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禪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薦福寺小雁塔、興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尋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此期間,建築技術更有新的發展,木構架已能正確地運用材料性能,建築設計中已知運用以「材」為木構架設計的標准,朝廷制定了營繕的法令,設置有掌握繩墨、繪制圖樣和管理營造的官員。
從晚唐開始,中國又進入三百多年分裂戰亂時期,先是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的更替和十個地方政權的割據,接著又是宋與遼、金南北對峙,因而中國社會經濟遭到巨大的破壞,建築也從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來,再沒有長安那麼大規模的都城與宮殿了。由於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布局、建築技術與藝術,都有不少提高與突破。譬如城市漸由前代的里坊制演變為臨街設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在建築技術方面,前期的遼代較多的繼承了唐代的特點,而後期的金代,建築上則繼承遼、宋兩朝的特點而有所發展。在建築藝術方面,自北宋起,就一變唐代宏大雄渾的氣勢,而向細膩、纖巧方面發展,建築裝飾也更加講究。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朝廷頒布並刊行了《營造法式》。這是一部有關建築設計和施工的規范書,是一部完善的建築技術專書。頒刊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宮殿、寺廟、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築的管理。書中總結歷代以來建築技術的經驗,制定了「以材為祖」的建築模數制。對建築的功限、料例作了嚴密的限定,以作為編制預算和施工組織的准繩。這部書的頒行,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築到了宋代,在工程技術與施工管理方面已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水平。
Ⅵ 中國著名的古代建築風格設計師是誰
梁思成,劉抄敦楨,中襲國營造學社的元老。營造學社還有林徽因,羅哲文。張永和(MIT的建築系主任)王澍(今年的普利茲克獎獲得者)馬清運(美國南加州建築系主任)。東南大學的楊廷寶,齊康(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同濟大學,馮紀忠(上海松江方塔園)。
Ⅶ 中國古典建築設計的要素有哪些
1、中國古建築以木材、抄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2、中國建築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3、中國古代建築造型優美
4、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豐富多彩
5、中國古代建築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Ⅷ 中國古代建築對當今建築設計有哪些意義
中國古代建築對現在建築的影響
中國古代建築和古老的中華文化差不多是同步發端和發展的,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穩定的系統,通過中國的古代建築,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脈絡。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盡管我國建築受到了西方建築的影響,但在很大的方面還傳承與發展著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特點。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人們對中國傳統民居的研究越來越廣泛、深入,研究的角度也越來越豐富。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象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著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
現代建築受古代建築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上。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一. 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到目前為止,在我國北方很大一部分人在沿用著這種庭院式布局。兩坡式屋頂,四面有院牆或者是一些建築,中間圍成一個天井。
二.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
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這種建築雖然很少在住宅中看到,但在許多的旅遊景點都能看得到這種木製的傳統的建築來吸引遊客的參觀。
三. 豐富多採的藝術形象.
建築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採的藝術形象,並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富有裝飾性的屋頂
中國古代的匠師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我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檐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宋代以後,又大量採用琉璃瓦,為屋頂加上顏色和光澤,再加上後來又陸續出現其它許多屋頂式樣,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復雜形體,使中國古代建築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築的藝術形象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築重要的特徵之一。
2.色彩的運用
中國古代的匠師在建築裝飾中最敢於使用色彩也最善於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築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築很早就採用在木材上塗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關接,同時增加美觀,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以後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建築在運用色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國古建築的色彩的運用,隨著民族和地區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別。中國古代建築的類型很多,主要有宮殿、壇廟、寺觀、佛塔、民居和園林建築等。其中宮殿與園林建築的成就最為突出。如在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就選擇了沉穩的「故宮紅」作為主調顏色。
3.傳統符號在現代建築中的應用
所謂符號即是用一種明確的信息單元來表達一些概念和具體事物內涵。建築中的傳統符號則是通過一種高度概括和提煉的方法,以某一公認的具有代表性的圖案或造型來強調民族傳統和地方特色。真正尊重傳統的建築並不是簡單的復古,更不是傳統符號的簡單疊加和堆砌,而是恰當地把握傳統的神和意,抓住其文化的精髓與內涵。
這方面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如上海金貿大廈。SOM公司設計的上海金貿大廈運用了中國古代密檐塔的傳統符號。其外形設計充分體現了建築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表達。從第一節的16層開始,每節減少兩層,
逐步收進到第五節的8層,此後每節減去一層,如春筍般節節收分,最終形成了與中國傳統密檐塔相近的外觀造型。對照一下傳統密檐塔西安小雁塔的外觀造型不難看出其檐部向上層層收分的相似之處。
中國傳統建築主張「天人合一」 。與其他建築體系更強調人工與自然的對比不同,中國傳統建築基於與自然高度協同的中國文化精神,熱愛自然、尊重自然,鑲嵌在自然中,彷彿是大自然的一個有機組成。這在中國各建築類型中都有明顯的反映,如城市、村鎮、陵墓或住宅的選址和布局等,並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風水」學說就是其集中代表。注重與自然高度協同的觀念在園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現,所以中國古典園林屬於自然式。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不斷惡化,非常有必要學習和傳承古代建築文化,將民居設計與建設的生態問題和人性問題作為重點,把傳統民居的優秀設計思想應用到現代民居設計中,把傳統的建築文化與現代的科技手段結合起來,從而滿足廣大人民的根本需要,維持中國傳統民居的協調、可持續性發展。 現在人們對中國傳統民居的研究越來越廣泛、深入,研究的角度也越來越豐富。
Ⅸ 中國古代建築的設計方法和施工特點是什麼呢
中國古代的建築設計工作和現代的做法十分類似,建築工程的主持者都非常重視實地調查研究,通常綜合採用繪制圖樣和製作模型的方法。中國建築匠師在長期實踐中創造了富立體感的圖法(類似現代的「軸測圖」)來指導施工。漢代之後,制定「建築設計圖樣」和「說明文件」已經是大型建築計劃所不可缺少的事情了。到了公元10世紀中期,建築制圖已經達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
隋朝宇文愷設計明堂的時候,由於眾說紛紜,爭議很大,於是他「博覽群籍,參詳眾議」,經過仔細的研究之後,才寫出了陳述設計理由的《奏明堂儀》,裡面提到了他對前朝太極殿遺址的現場考察和測量,連同設計圖和模型一起呈給皇帝,方案才得以確定。
此外,從周代的「冬官」開始,二三千年來,中國一直都設有專門的建築部門和官員負責建築的設計、施工以及建築材料的調配等工作。正是這些官方機構的工作使得勞動力和材料生產運輸的組織效率處在一個很高的水平上,中國古典建築的「標准化」和「模數化」才得以實施和推廣。
到了明代,中國的建築設計系統已相當完備,那時候的各種政府工程都由官方專門建築設計機構——「工部營繕所」負責設計策劃。清代進一步設立了「算房」和「樣房」兩個部門,「算房」負責工料預算和估價,「樣房」負責繪制設計草圖和有比例的施工圖,製作模型。當時的模型用硬紙製作,不僅表達了外形,還可以拆開來顯示內部結構,直接為施工服務,稱為「燙樣」。清代一位才藝出眾的匠人雷發達(1619—1693)和他的七代子孫曾先後掌管「樣房」,200多年間皇室的大型工程如圓明園、清漪園、熱河行宮、昌陵、惠陵等等的規劃設計都出自他們之手。
中國古代的木構架建築確立了古典的模數制。1091年成書的中國第一本詳細論述建築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營造法式》總結了前代的建築經驗,把「材」作為造屋的標准,即木構架建築的用「材」按尺寸分成大小八等,按屋宇的大小、主次,量屋用「材」。「材」一經選定,木構架部件的尺寸都整套地隨之而來。這套行之有效的建築方法一直沿用到了清代。
各種構件的尺寸一旦確定,就為預制化生產打下了基礎。所有的木構件都採用預制的方法,不受房屋建築工地面積的限制,迅速完成構件生產後,再運到現場安裝。中國木構件樑柱很早就形成了「榫卯」的聯結方式,可以說也是由裝配式的施工方法引起的。在這一點上,按比例製作的建築圖和模型也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這樣一來,材料的用量和各個工種的勞動定額都有了標准,可以很准確地估計出來,這樣有助於對工程進行經濟預算、核算和管理,有助於施工的順利和建設。
Ⅹ 論述中國古建築的設計風格
商周以後的建築藝術分為三種典型的時代風格:
一、秦漢風格。商周時期已初步形成了中國建築的某些重要的藝術特徵,如方整規則的庭院,縱軸對稱的布局,木樑架的結構體系,由屋頂、屋身、基座組成的單體造型,屋頂在立面占的比重很大。但商、周建築也有地區的、時代的差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各國文化不同,建築風格也不統一。大體上可歸納為兩種風格,即以齊、晉為主的中原北方風格和以楚、吳為主的江淮風格。秦統一全國,將各國文化集中於關中,漢繼承秦文化,全國建築風格趨於統一。代表秦漢風格的主要是都城、宮室、陵墓和禮制建築。其特點是,都城區劃規則,居住里坊和市場以高牆封閉;宮殿、陵墓都是很大的組群,其主體為高大的團塊狀的台榭式建築;重要的單體多為十字軸線對稱的紀念型風格,尺度巨大,形象突出;屋頂很大,曲線不顯著,但檐端已有了「反宇」;雕刻色彩裝飾很多,題材詭譎,造型誇張,色調濃重;重要建築追求象徵涵義,雖然多有宗教性內容,但都能為人所理解。秦漢建築奠定了中國建築的理性主義基礎,倫理內容明確,布局鋪陳舒展,構圖整齊規則,同時表現出質朴、剛健、清晰、濃重的藝術風格。
二、隋唐風格。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建築風格發生重大轉變的階段。中原士族南下,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隨著民族的大融合,深厚的中原文化傳入南方,同時也影響了北方和西北。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得到空前發展。隨之輸入的佛教文化,幾乎對所有傳統的文學藝術產生了重大影響,增加了傳統藝術的門類和表現手段,也改變了原有的風格。同時,文人士大夫退隱山林的生活情趣和田園風景詩的出現,以及對江南秀美風景地的開發,正式形成了中國園林的美學思想和基本風格,由此也引伸出浪漫主義的情調。
隋唐國內民族大統一,又與西域交往頻繁,更促進了多民族間的文化藝術交流。秦漢以來傳統的理性精神中糅入了佛教的和西域的異國風味,以及南北朝以來的浪漫情調,終於形成了理性與浪漫相交織的盛唐風格。其特點是,都城氣派宏偉,方整規則;宮殿、壇廟等大組群序列恢闊舒展,空間尺度很大;建築造型渾厚,輪廓參差,裝飾華麗;佛寺、佛塔、石窟寺的規模、形式、色調異常豐富多采,表現出中外文化密切交匯的新鮮風格。
三、明清風格。五代至兩宋,中國封建社會的城市商品經濟有了巨大發展,城市生活內容和人的審美傾向也發生了很顯著的變化,隨之也改變了藝術的風格。五代十國和宋遼金元時期,國內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文化藝術再一次得到交流融匯;元代對西藏、蒙古地區的開發,以及對阿拉伯文化的吸收,又給傳統文化增添了新鮮血液。明代繼元又一次統一全國,清代最後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建築終於在清朝盛期(18世紀)形成最後一種成熟的風格。其特點是,城市仍然規格方整,但城內封閉的里坊和市場變為開敞的街巷,商店臨街,街市面貌生動活潑;城市中或近郊多有風景勝地,公共游覽活動場所增多;重要的建築完全定型化、規格化,但群體序列形式很多,手法很豐富;民間建築、少數民族地區建築的質量和藝術水平普遍提高,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多種風格;私家和皇家園林大量出現,造園藝術空前繁榮,造園手法最後成熟。總之,盛清建築繼承了前代的理性精神和浪漫情調,按照建築藝術特有的規律,終於最後形成了中國建築藝術成熟的典型風格——雍容大度,嚴謹典麗,機理清晰,而又富於人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