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現代教堂建築可以怎麼分類
歷史上教堂主要形式是羅馬式、哥特風格、巴洛克、現代主義風格。
現代教堂建築是在傳承了傳統特點,兼顧了現代的設計理念而來的。主要建築物代表有:盧斯紀念禮堂 地點:台灣 台中
建築師:貝聿銘
盧斯紀念禮堂最初在1954年4月初計劃設計,在1962年9月到1963年11月修建,禮堂最終花費約12.5萬美元。禮堂建在一個不規則的六角形基地上,佔地1.2萬平方米,提供了約477平方米的樓面面積,其中包括一個有500個座位的中殿、一個聖壇還有robing室。貝聿銘的設計具體到了台灣的背景環境,鋼筋混凝土牆能有效的抵抗地震,能適應潮濕且台風多發的環境。錯綜復雜的施工過程和精心設計的框架由當地的工匠製作。 教堂外觀覆蓋玻璃菱形磚,其顏色與天空和綠色背景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芬蘭庫奧卡拉教堂
設計師的設計簡單,具有雕塑感,教堂的所有功能都包含在其中。設計突出時代感,但同時也尊重傳統教堂建造模式。東西走向的教堂正立於庫奧卡拉廣場中心,教堂的房頂和立面都覆蓋著互相重疊的石板瓦,入口處的木質和銅質細節豐盈了整體視覺感。
德國一座變電站改造成猶太教堂
柏林有一座1922年為ES AG公司建造的變電所。這座變電所曾經一度成為街道照明設施的研究所,2004被一個猶太社團買下後重新修建成猶太人教堂。
建築的覆層保持不變,只是在臨街的地方設立了一個入口。原來放置變壓器的地方改成了猶太教堂,地下室改造成了猶太教儀式的浴池。此外,這里設置了研討室、圖書館、兒童服務室、咖啡館以及帶廚房的猶太人節日室等,可舉辦多種類型的宗教和文化活動。
這座猶太教堂構成了精神和文化上的中心,橢圓形的屋頂照明表現了信奉者和天神之間的精神聯系,有著溫暖和肅穆的氛圍。
唯一神教禮拜堂 設計單位: TKWA建築事務所
這個項目是對當年弗蘭克•勞埃德•賴特設計的首個唯一神教教堂的擴建,賴特設計的原教堂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創新的教堂建築之一,在20世紀六十年代還被AIA列為十七個賴特對美國文化做出傑出貢獻的項目之一,這個擴建項目包含一個500做的大禮堂,辦公空間,信徒區,禮拜堂,一個擴建的廚房和音樂綵排區。擴建項目尊重並反映賴特的有機設計思想,新建造部分還將可持續理念融入到這個創新,歷史敏感和手工藝純熟的結構當中,完美回應社區的需要和精神追求。新舊結構形成統一的整體,與周圍環境和諧一致。
Manuel Yanovski建築與開發商學會(SADE)和Arch集團設想的是一座帶有微微波浪形的宗教建築,白色的懸垂頂棚進行了統一的穿孔,頗有些坂茂設計的形似中國草帽的梅斯蓬皮杜中心的意味這一項目由於地勢斜坡而被分為了三個層次。管理樓,社區中心和學員教堂位於最高端。這些區域可同時供學員和參觀者使用。教堂漂亮的尖頂直抵雲霄,一年能吸引數以百萬的遊客。
折疊教堂(cathedral fold)
設計機構:紐約建築設計公司axis mundi
這是一座面積2322平方米的禮拜堂,位於法國斯特拉斯堡。建築由一系列帶褶皺的混凝土拱組成,方案兼具微妙與戲劇性的設計特點,並將兩者結合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具有當代感的禮拜空間 。每一個折疊拱之間都鑲有透明玻璃幕牆,建築的平面直接插入到基地中,並將「十字形」的布局掩藏在下面。這種處理為整體空間效果增添了韻律感。
義大利皮亞琴察教堂 設計單位: Kuadra Studio工作室
這個教堂將在這個社區發揮巨大的中心作用,並充當地區的地標性建築,為義大利皮亞琴察地區的教徒提供集會空間。工作室在設計上保持建築的宗教功用,同時包含必要的為普通公眾提供的基礎設施,以適合人們的每日活動。設計理念來自於葉子,它強調了建築與土地之間天然的聯系同時暗含精神和宗教價值,動感漂浮的形式為祈禱者帶來靈感表達教會至高信仰。
中華聖公會教堂
中華聖公會教堂又名安立甘教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城區佟麟閣路。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由英籍主教史嘉樂僱傭北京工匠建造,時為華北地區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基督教中心教堂。主體建築面積947平方米,附屬建築5 955平方米。建築平面呈十字形,屋頂為中國式坡頂,頂部有2個八角亭作為天窗及鍾樓。2004年被公布為劃定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即文物建築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