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建築設計中西方對比有什麼區別
中西方建築結構差異的比較:
1、建築材料上的差異
中西方傳統建築材料有3種:土、木、石,中國傳統建築材料以木為主,西方的建築材料則更多的是以石為主,中國人是將石與土用於建造基座和牆體,西方人則是將木用於屋頂上,這就使得中西方建築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也表達著不同的情感,中國的建築更多的是表現出一種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築則是一種上帝神靈的情感,偏向與宗教方面的。
西方的石制建築一般是縱向發展,直指上蒼的。這樣一來,能否將高密度的石制屋頂擎入雲霄,便成為建築藝術的關鍵所在,而執行這一任務的柱子也便成了關鍵中的關鍵。所以,西方建築的「基本詞彙」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頂天立地的石頭。如果說柱子是西方建築藝術的「基本詞彙」,那麼屋頂則是其「主要句式」。屋頂的不同,導致了其風格類型上的差異,如希臘式、羅馬式、拜占廷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中國古代的木製建築以斗拱為「基本詞彙」。所謂斗拱,是將屋檐托起的交疊的曲木,它可以將縱向的力量向橫向拓展,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同西方建築的屋頂一樣,作為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句式」,飛檐也有許多類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製造出不同的藝術效果,或輕靈,或朴實,或威嚴。不僅亭、台、樓、閣都要用飛檐來標明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飛檐的高低、長短往往會成為建築設計的難點和要點。正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飛檐的設計必須恰到好處才能顯得輕靈而不輕佻,朴實而不機械,威嚴而不呆板。
2、建築結構上的差異
中國傳統建築結構具有以下3個特點:第一是講究對稱的藝術效果;第二是以木材為主要的構架;第三是獨特的個體造型。西方的建築並不著力與追求建築的結構美,而更追求建築的雕塑美,西方建築中最多的就是石柱與走廊,這抽象的表現了人體美。
3、建築價值觀念上的差異
中國的建築具有強烈的繪畫效果,注重意境美的營造,不太注重建築的造型和透視效果,但往往更加註重建築群在空間上的那種透視效果,這樣可以給人一種延伸、曲徑通幽的感覺,包含著中華民族傳統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諧的心態。西方建築相較於中國傳統建築,便更加傾向於造型的雕塑化,重視建築整體與局部的和諧與統一。
4.建築的發展的差異
從建築發展過程看,中國建築是保守的。中國的建築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變。與中國不同,西方建築 經常求變,其結構和材料演變得比較急劇。從希臘雅典衛城上出現的第一批神廟起到今天已經2500餘年了,期間整個歐洲古代的建築形態不斷演進、躍變著。從古希臘古典柱式到 古羅馬的拱券、穹窿頂技術,從哥特建築的尖券,十字拱和 飛扶壁技術到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無論 從形象、比例、裝飾和空間布局,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反映了西方人,敢於獨辟蹊徑,勇於創新的精神。
5.建築空間布局的差異
從建築的空間布局來看,中國建築是封閉的群體的空間格局,在地面平面鋪開。中國無論何種建築,從住宅到宮殿,幾乎都是一個格局,類似於「四合院」模式。中國建築的美又是一種「集體」的美。例如; 北京明清宮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廟即是以重重院 落相套而構成規模巨大的建築群,各種建築前後左 右有主有賓合乎規律地排列著,體現了中國古代社 會結構形態的內向性特徵,宗法思想和禮教制度。與中國相反,西方建築是開放的單體的空間格局向 高空發展。採用「體量」的向上擴展和垂直疊加,由 巨大而富於變化的形體,形成巍然聳立、雄偉壯觀 的整體。而且,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城邦開始,就廣 泛地使用柱廊、門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 外部空間來包圍建築,以突出建築的實體形象。這 與西方人很早就經常通過海上往來互相交往及社會 內部實行奴隸民主制有關。古希臘的外向型性格和 科學民主的精神不僅影響了古羅馬,還影響了整個 西方世界。
B. 西方近代建築設計師名字及主要思想和代表作
現代主義建築學派四位大師。
格羅皮烏斯[德]。反對復古主義,主張用工業化方法解決住房問題,在建築設計原則和方法方面把功能因素和經濟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臵上,並創造了一些很有表現力的新手法和新語匯(突破舊傳統創造新建築) 代表作:包豪斯校舍等。
勒〃柯布西耶[法]。 主張建築走工業化道路,把住房比作機器(住房是居住的機器),並要求建築師向工程師理性學習;把建築看作是純粹精神的創造,一再說明建築師是藝術家,他並且把當時藝術界中正在興起的立體主義流派的觀點移植到建築中來,他既是理性主義者,又是浪漫主義者。 代表作:薩伏伊別墅、朗香教堂等。
3. 密斯〃范〃德〃羅[德]。 通過鋼框架結構和玻璃在建築中的應用,發展了一種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極端簡潔的風格。主要主張少即是多思想。代表作:巴塞羅那德國館、范思沃斯住宅等。
4. 萊特[美]。 崇尚自然的建築觀、技術為藝術服務、表現材料的本性、連續運動空間、有特性和詩意的空間及有機建築,崇尚一種草原風。 代表作:流水別墅、古根海姆博物館等。
其實,芬蘭的阿爾瓦〃阿爾托 也可稱為近代的第五大師。主要思想有:
地方化和人情化 ;人性、自然和自由造型 ;在人道主義和威武主義之間(為人創造最舒適的環境;創造中的自然主義表現)。 代表作:帕伊米奧結核病療養院、MIT貝克樓等等。
C. 我國的的建築設計設計可以借鑒西方的哪些東西
理念與幻想 法國著名文學家維克多·雨果高度概括過東西方兩大建築體系之間的根本差別。內他認為:「藝術有兩容種淵源:一為理念——從中產生了歐洲藝術;一為幻想——從中產生了東方藝術。」也就是說,西方建築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徵,其著力處在於兩度的...
D. 上海有沒有著名西方建築大師的作品
上海有許多著名西方建築大師的作品。
有:
1、上海新天地,設計者是美國建築師Benjamin Wood。回
2、上海外灘18號,是答義大利設計師Filippo Gabbiani的作品。
3、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設計者是法國建築師保羅·安德魯。
4、上海大劇院和南京路步行街,設計者是法國著名設計大師讓·馬里·夏邦傑。
5、浦東國際機場,設計者是法國建築師保羅·安德魯。
6、上海環球金融中心,設計者是美國的Kohn Pedersen ,Fox Architects。
7、上海崇明東灘生態城,設計者是英國的Masterplan by Arup。
8、上海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設計者是匈牙利Laszlo Hudec。
E. 當代中外建築設計藝術比較
中外古代建築差異從根本上說,中西方建築藝術的差異首先來自於材料的不同:傳統的西方建築長期以石頭為主體;而傳統的東方建築則一直是以木頭為構架的。這種建築材料的不同,為其各自的建築藝術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築材料、不同的社會功用,使得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建築有了不同的「藝術語言」。 不同的語言,表達著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築,承載著不同的文化,體現著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築一般是縱向發展,直指上蒼的。這樣一來,能否將高密度的石制屋頂擎入雲霄,便成為建築藝術的關鍵所在,而執行這一任務的柱子也便成了關鍵中的關鍵。所以,西方建築的「基本詞彙」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頂天立地的石頭。如果說柱子是西方建築藝術的「基本詞彙」,那麼屋頂則是其「主要句式」。屋頂的不同,導致了其風格類型上的差異,如希臘式、羅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與西方的石制建築不同,中國古代的木製建築以斗拱為「基本詞彙」。所謂斗拱,是將屋檐托起的交疊的曲木,它可以將縱向的力量向橫向拓展,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同西方建築的屋頂一樣,作為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句式」,飛檐也有許多類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製造出不同的藝術效果,或輕靈,或朴實,或威嚴。不僅亭、台、樓、閣都要用飛檐來標明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飛檐的高低、長短往往會成為建築設計的難點和要點。正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飛檐的設計必須恰到好處才能顯得輕靈而不輕佻,朴實而不機械,威嚴而不呆板。 還有就是中國人對建築的態度是以新為貴,而外國人則對古老建築充滿尊崇與敬意 還有就是西方建築充滿著宗教神秘主義的情緒,而中國的建築則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另外這里有一篇比較系統的, 或許更清晰一些。 不過大體說起來也就是這么幾點,下面的要概括一些。 陳安國:中外城市建築文化對比 中西建築形式上的差別,是文化差別的表現,它反映了物質和自然環境的差別,社會結構形態的差別,人的思維方法的差別以及審美境界的差別。 1. 建築材料的不同,體現了中西方物質文化、哲學理念的差異。從建築材料來看,在現代建築未產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經發展成熟的建築體系中,包括屬於東方建築的印度建築在內,基本上,都是以磚石為主要建築材料來營造的,屬於磚石結構系統。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古羅馬的斗獸場、輸水道,中世紀歐洲的教堂……無一不是用石材築成,無一不是這部「石頭史書」中留下的歷史見證。唯有我國古典建築(包括鄰近的日本、朝鮮等地區)是以木材來做房屋的主要構架,屬於木結構系統,因而被譽為「木頭的史書」。中西方的建築對於材料的選擇,除由於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導致的結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築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獵方式為主的原始經濟,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態。從西方人對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強調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夠戰勝一切。中國以原始農業為主的經濟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選擇,重採集,重儲存的活動方式。由此衍生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哲學,所宣揚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人合一」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揭示,自然與人乃息息相通的整體,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環節,中國人將木材選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視了它與生命之親和關系,重視了它的性狀與人生關系的結果。 2. 建築空間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徵的區別。從建築的空間布局來看,中國建築是封閉的群體的空間格局,在地面平面鋪開。中國無論何種建築,從住宅到宮殿,幾乎都是一個格局,類似於「四合院」模式。中國建築的美又是一種「集體」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宮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廟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構成規模巨大的建築群,各種建築前後左右有主有賓合乎規律地排列著,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形態的內向性特徵,宗法思想和禮教制度。與中國相反,西方建築是開放的單體的空間格局向高空發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擴建的北京故宮和巴黎盧浮宮比較,前者是由數以千計的單個房屋組成的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建築群體,圍繞軸線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鋪展異常龐大;後者則採用「體量」的向上擴展和垂直疊加,由巨大而富於變化的形體,形成巍然聳立、雄偉壯觀的整體。而且,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城邦開始,就廣泛地使用柱廊、門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間來包圍建築,以突出建築的實體形象。這與西方人很早就經常通過海上往來互相交往及社會內部實行奴隸民主制有關。古希臘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學民主的精神不僅影響了古羅馬,還影響了整個西方世界。同時,如果說中國建築占據著地面,那麼西方建築就佔領著空間,譬如羅馬可里西姆大斗獸場高為48米,「萬神殿」高43.5米,中世紀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其中央大廳穹窿頂離地達60米。文藝復興建築中最輝煌的作品聖彼得大教堂,高137米。這庄嚴雄的建築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靈的狂熱,更多是利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3. 建築的發展不同,表現了中西方對革新態度的差別。從建築發展過程看,中國建築是保守的。據文獻資料可知,中國的建築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變。與中國不同,西方建築經常求變,其結構和材料演變得比較急劇。從希臘雅典衛城上出現的第一批神廟起到今天已經2500餘年了,期間整個歐洲古代的建築形態不斷演進、躍變著。從古希臘古典柱式到古羅馬的拱券、穹窿頂技術,從哥特建築的尖券,十字拱和飛扶壁技術到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無論從形象、比例、裝飾和空間布局,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反映了西方人,敢於獨辟蹊徑,勇於創新的精神。 4. 建築價值的不同,顯現中西方審美觀念的異殊。從建築的價值來看,中國的建築著眼於信息,西方的建築著眼於實物體。中國古代建築的結構,不靠計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邏輯的方法構思,而是靠師傅帶徒弟方式,言傳手教,靠實踐,靠經驗。我們對於古代建築,尤其是唐以前的建築的認識,多從文獻資料上得到信息。歷代帝王陵寢和民居皆按風水之說和五行相生相剋原理經營。為求得與天地和自然萬物和諧,以趨吉避凶,招財納福,在借山水之勢力,聚落建築座靠大山,面對平川。這種「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古代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歐幾里得首創的幾何美學和數學邏輯,亞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義「和諧美論」,對整個西方文明的結構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一切科學和藝術,它們的道路都被這種理念確定了命運。翻開西方的建築史,不難發現,西方建築美的構形意識其實就是幾何形體;雅典帕提隆神廟的外形「控制線」為兩個正方形;從羅馬萬神廟的穹頂到地面,恰好可以嵌進一個直徑43.3米的圓球;米蘭大教堂的「控制線」是一個正三角形,巴黎凱旋門的立面是一個正方形,其中央拱門和「控制線」則是兩個整圓。甚至於象園林綠化、花草樹木之類的自然物,經過人工剪修,刻意雕飾,也都呈獻出整齊有序的幾何圖案,它以其超脫自然,駕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國園林那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情調,形成鮮明的對照。早在2000年前古羅馬奧古斯都時期的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就在他的著名《建築十書》中提出了「適用、堅固、美觀」這一經典性的建築三要素觀點,被後人奉為圭臬,世代相傳。17世紀初建築師亨利·伍登提出優秀建築物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堅固、實用和歡愉。」西方人把「堅固」和「實用」作為評價優秀建築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則。因而當中國古老的建築物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毀壞或「煙消雲散」的時候,西方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的建築依然完好地保存著,用實物體形象演繹著自己的文化。通過對中西方建築的比較可見出中西方在觀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質文化上的不同。
F. 歐洲古典建築對現代建築設計的影響
看看這個能幫到你吥?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人類以無限想像力創造了無數個另人激動不已的輝煌文明,這些輝煌文明是人類智慧與靈感的結晶,是前人留給後人不可替代的精神財富.但這些韻含著前人智慧與結晶的文明能夠流傳至今的卻以所剩不多,其中-----含有濃郁古典風情的歐式建築就是其中之一.她是一個地域文明的象徵,是一個有別於其他文明的典型代表,更是一個種族文明將自己所擁有的最高才能發揮到極致的體現. 歐式風格分好幾種 典雅的古代風格、纖致的中世紀風格、富麗的文藝復興風格、浪漫的巴洛克、洛可可風格,一直到龐貝式、帝政式的新古典風格,在各個時期都有各種精彩的演出,是歐式風格不可或缺的要角。 歐洲風格在建造形態上的特點是 :簡潔 、線條分明 、講究對稱 、運用色彩的明暗,鮮淡來對視覺進行沖擊.在意態上則使人感到壅容華貴.典雅,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正因為歐式建築的風格具有另人們感到無限嚮往及產生遐想的力量,所以才能夠促使眾多房產商們趨之若物,紛紛將資金投入到歐式房產開發的浪潮中去,以求獲取自身的最大利益.但最後真正能夠開發出具有正宗歐式風格建築的恐怕卻是為數不多.而將諸多風格容入一體的更是鳳毛麟角.以致與那些喜愛歐式建築的、對生活情趣有較高要求的人們難以尋匿到自己心目中真正的歸宿. 上海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城市,在建立縣市之前便以經是一個與西方有廣泛聯系的地方.是一個深受西方文明熏陶的城市,無論是在上海市區的哪個角落都能夠感覺到濃郁的西方風情,因此如何因時因地的建造屬於上海人自己的歐式建築是擺在每一位開發商面前的課題.房產講的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是光喊口號就能夠完成的」藝術」所以在「歐陸風」颳得正勁時,許多歐式風格的建築被「移植」在一個個小區內:「威尼斯水上廣場」「哥特式花園」「巴比倫空中花園」等等,雖然頗具歐式建築風格的神韻,但不過又是一件成功的拷貝品而已,我們需要的不是在別的地方以有的拷貝建築,而是需要我們自己創造的獨一無二的經典歐式風情建築.
G. 中西方文化在設計中的差異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首先是飲食,所謂民以食為天,飲食作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版部分,必然反映了權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某些差異。
中西文化的絕大數差異通過飲食的取材,製作方式,口味偏好等形式體現出來,一種是不分國界所共同的音樂美術,另一個就是美食,西方國家傳承著游牧民族,海航民族的文化傳統,認為飲食是沖擊的,所以只以動物性食料為主。
H. 西方國家建築設計
本次建築團隊的任務是對修道院遺址進行一系列的改、加建設計,主要包括一回個遊客中答心、人行橋和山坡區域的步道等,此外還配合了景觀以及布景設計等內容。 家裝公司設計希望通過建築、景觀和布景設計的共同干預,重建一個完整的、歸屬於西多會的天主教修道院版圖。同時全新的規劃和秩序也將停車場、修道院遺址、遊客中心等部分更加緊密地連接起來。遊客中心坐落在地塊的西南角,其前身是一棟老舊的水磨坊。水磨坊建築的前部作為新的遊客中心使用,另外的部分則為不向公眾開放的專用區域,水磨坊旁的一架水車至今還擔負著整棟建築的電力供給。遊客從西面入口進入建築,推開一扇表面附有鏤空圖案氧化鋁表皮的玻璃門,正對著入口的便是遊客接待區域。其一邊是整面帶有圖案的落地玻璃,隔著玻璃看老建築的內牆,猶如隔著櫥窗看遙遠的歷史。往裡走勢商店,陳列著眾多關於修道院遺址的旅遊紀念品。
I. 中西方傳統建築設計對中國現代建築的影響。中國將來的建築發展趨勢
1. 建築材料的不同,體現了中西方物質文化、哲學理念的差異。
從建築材料來看,在現代建築未產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經發展成熟的建築體系中,包括屬於東方建築的印度建築在內,基本上,都是以磚石為主要建築材料來營造的,屬於磚石結構系統。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古羅馬的斗獸場、輸水道,中世紀歐洲的教堂……無一不是用石材築成,無一不是這部「石頭史書」中留下的歷史見證。唯有我國古典建築(包括鄰近的日本、朝鮮等地區)是以木材來做房屋的主要構架,屬於木結構系統,因而被譽為「木頭的史書」。中西方的建築對於材料的選擇,除由於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導致的結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築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獵方式為主的原始經濟,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態。從西方人對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強調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夠戰勝一切。中國以原始農業為主的經濟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選擇,重採集,重儲存的活動方式。由此衍生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哲學,所宣揚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人合一」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揭示,自然與人乃息息相通的整體,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環節,中國人將木材選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視了它與生命之親和關系,重視了它的性狀與人生關系的結果。
2. 建築空間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徵的區別。
從建築的空間布局來看,中國建築是封閉的群體的空間格局,在地面平面鋪開。中國無論何種建築,從住宅到宮殿,幾乎都是一個格局,類似於「四合院」模式。中國建築的美又是一種「集體」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宮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廟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構成規模巨大的建築群,各種建築前後左右有主有賓合乎規律地排列著,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形態的內向性特徵,宗法思想和禮教制度。與中國相反,西方建築是開放的單體的空間格局向高空發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擴建的北京故宮和巴黎盧浮宮比較,前者是由數以千計的單個房屋組成的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建築群體,圍繞軸線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鋪展異常龐大;後者則採用「體量」的向上擴展和垂直疊加,由巨大而富於變化的形體,形成巍然聳立、雄偉壯觀的整體。而且,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城邦開始,就廣泛地使用柱廊、門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間來包圍建築,以突出建築的實體形象。這與西方人很早就經常通過海上往來互相交往及社會內部實行奴隸民主制有關。古希臘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學民主的精神不僅影響了古羅馬,還影響了整個西方世界。同時,如果說中國建築占據著地面,那麼西方建築就佔領著空間,譬如羅馬可里西姆大斗獸場高為48米,「萬神殿」高43.5米,中世紀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其中央大廳穹窿頂離地達60米。文藝復興建築中最輝煌的作品聖彼得大教堂,高137米。這庄嚴雄的建築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靈的狂熱,更多是利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3.在建築造型方面,中國古典建築的屋面一般都做有明顯的曲線,屋頂上部坡度較陡,下部較平緩,這樣既便於雨水排泄,又有利於日照與通風。在歇山頂與廡殿頂的建築中,屋檐都有意做成微微的向兩側升高,特別是屋角部分做成明顯的起翹,形成翼角如飛的意境。對比西方古典建築的典型實例帕特儂神廟,它的檐部則是做成中央微微凸起的曲線,正好與中國古典建築屋檐曲線相反。西方這種凸曲線產生了一種挺拔平整的藝術效果。
西方古典建築柱式有明顯的收分和卷殺,希臘古典建築的柱子還有側腳和角柱加粗的手法;對比中國古典建築,尤其是唐宋時期的正統建築柱子的卷殺與側腳也極常見,這反映了對審美手法的共同性,只是柱子由於材料的不同而在比例上有所不同。
另:1、西方建築
西方建築每每以巨大的體量和超然的尺度來強調建築藝術的永恆與崇高。它們具有嚴密的幾何性,常常以帶有外張感的穹隆和尖塔來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與自然對立的外觀特徵。古代埃及建築文化的代表——金字塔與神廟,便突出表現了這一特點。金字塔是埃及法者或貴族的陵墓,古埃及人信奉靈魂不死的觀念,認為死後永久保存肉體,便可在天國求得永生。由此,埃及法老在世時均要為自己營建代表永恆信念的金字塔。金字塔與我國古代王陵絕然不同,它不帶有「入土為安」的陰柔之美,也不在深埋地下的地宮中去創造宛若人世間的富庶華麗生活的地下天堂,而是以最簡明有力的幾何形式,集中表現出一種與世長存的永恆主題。從藝術哲學觀念來看,位於尼羅河西岸開羅近郊的吉隆金字塔群,正是以其巨大、單純、簡潔、穩定的造型,在廣闊、原始、渾朴的大漠中,表現了一種超自然的純陽剛之美,而產生了強烈的紀念性——神聖,永恆,庄嚴,崇高。
古埃及的神廟也一樣,例如位於卡納克的阿蒙神廟,建築巨大而沉重,威嚴而神秘,完全顯現了一種陽剛的崇高之美。阿蒙神廟最著名的是大殿,又稱「多柱廳」,其面積達5000平方米,密密層層排列著十六行,一百三十四根高大粗壯的石柱。它們的底徑比柱間凈距還要大。這種處理,顯然是追求壓抑,超感性的藝術效果。馬克思在論說西方宗教建築時曾說過:「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使人吃驚……這些龐然大物,以宛若天然生成的體量,物質地影響著人的精神,精神在物質的重量下感到壓抑,而壓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點。」阿蒙神廟建築所誇張的正是這種純物質的重壓,旨在引起人們驚愕和震撼的觀感,在這里,秀麗,含蓄的陰柔之美已完全被排斥了。
2、中國建築
中國建築體系是以木結構為特色的獨立的建築藝術,在城市規劃、建築組群、單體建築以及材料、結構等方面的藝術處理均取得輝煌的成就。傳統建築中的各種屋頂造型、飛檐翼角、斗供彩畫、朱柱金頂、內外裝修門及園林景物等,充分體現出中國建築藝術的純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半坡村已有前堂後室之分。商殷時已出現高大宮室。西周時已使用磚瓦並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戰國時期更有建築圖傳世。京邑台榭宮室內外樑柱、斗供上均作裝飾,牆壁上飾以壁畫。秦漢時期木構建築日趨成熟,建築宏偉壯觀,裝飾豐富,舒展優美,出現了阿房宮、未央宮等龐大的建築組群。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寺、佛塔迅速發展,形式多樣,屋脊出現了鴟吻飾件。隋唐時期建築採用琉璃瓦,更是富麗堂皇,當時所建的南禪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猶存,舉世矚目。五代、兩宋都市建築興盛,商業繁榮,豪華的酒樓、商店各有飛閣欄檻,風格秀麗,明清時代的宮殿苑囿和私家園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築亦較宋代華麗繁瑣、威嚴自在。近現代中國建築藝術則在繼承優秀傳統相吸收當今世上建築藝術長處的實踐中,不斷發展,有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