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建築設計論文的,你說有
內容提要是全文內容的縮影。在這里,作者以極經濟的筆墨,勾畫出全文的整體面目;提出主要論點、揭示論文的研究成果、簡要敘述全文的框架結構。
內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屬部分,一般放置在論文的篇首。
寫作內容提要的目的在於:
1.為了使指導老師在未審閱論文全文時,先對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個大體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邏輯順序。
2.為了使其他讀者通過閱讀內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問題,假如產生共鳴,則再進一步閱讀全文。在這里,內容提要成了把論文推薦給眾多讀者的「廣告」。
因此,內容提要應把論文的主要觀點提示出來,便於讀者一看就能了解論文內容的要點。論文提要要求寫得簡明而又全面,不要啰哩啰嗦抓不住要點或者只是乾巴巴的幾條筋,缺乏說明觀點的材料。
內容提要可分為報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報道性提要,主要介紹研究的主要方法與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對文章內容的提示較全面。
指示性提要,只簡要地敘述研究的成果(數據、看法、意見、結論等),對研究手段、方法、過程等均不涉及。畢業論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
關鍵詞
關鍵詞是標示文獻關鍵主題內容,但未經規范處理的主題詞。它是為了文獻標引工作,從論文中選取出來,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一篇論文可選取3~8個詞作為關鍵詞。
正文
一般來說,學術論文主題的內容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事實根據(通過本人實際考察所得到的語言、文化、文學、教育、社會、思想等事例或現象)。提出的事實根據要客觀、真實,必要時要註明出處;2.前人的相關論述(包括前人的考察方法、考察過程、所得結論等)。理論分析中,應將他人的意見、觀點與本人的意見、觀點明確區分。無論是直接引用還是間接引用他人的成果,都應該註明出處;3.本人的分析、論述和結論等。做到使事實根據、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分析論述有機地結合,注意其間的邏輯關系。
結論
結論應是畢業論文的最終的、總體的結論,換句話說,結論應是整篇論文的結局、是整篇論文的歸宿,而不是某一局部問題或某一分支問題的結論,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結的簡單重復。結論是該論文結論應當體現作者更深層的認識,且是從全篇論文的全部材料出發,經過推理、判斷、歸納等邏輯分析過程而得到的新的學術總觀念、總見解。結論可采「結論」等字樣,要求精煉、准確地闡述自己的創造性工作或新的見解及其意義和作用,還可提出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問題和建議。結論應該准確、完整、明確、精練。
❷ 建築空間設計寫一篇3000字左右的論文
築龍 天工 天圓地方 論壇 應該有
❸ 建築設計實習論文
我已經下載下來了,給我郵箱,我給您發過去
根據學校安排我於2004年6月25日到武漢第四建築公司武漢國企項目部進 行建築施工實習,這是一個讓我了解施工現場的好機會,讓我更深一步的了解 理論與實際的差別。
一:工程簡介
本工程是武漢市東湖高興國企投資公司開發的單身公寓樓,承建單位是武漢第四建築公司,分別是五號和六號樓,及高爾夫球健身樓,地基由哮感第四 樁基公司承建。由北京威斯頓設計院設計。採用框架剪力牆結構,柱子為異性 柱。面積為13000平方米,由3棟樓組成的商住樓,現澆鋼筋混泥土六層框剪結 構。
二實習內容
1:木工 1)模板的種類及製作方法; 2)各種結構模板安裝的質量標准; 3)現澆結構模板安裝的質量標准; 4)現澆結構模板拆除的時間和順序; 5)模板拆除的注意事項; 6)模板的清理,堆放和維修的方法及要求;
2:鋼筋工 1)鋼筋的種類及外形特徵; 2)鋼筋的焊接方法及質量要求; 3)鋼筋冷加工的方法及工藝; 4)鋼筋的綁扎的方法及質量要求; 5)鋼筋綁扎的搭接長度要求; 6)各種構件保護層厚度的控制方法; 7)掌握隱蔽工程記錄方法及主要內容;
3:混泥土工 1)攪拌機的種類,規格,拌和的原理; 2)震動器的種類,適用范圍; 3)施工配合比的換算及標志牌的內容; 4)施工縫的留設及其處理方法; 5)混泥土的養護方法及要求; 6)混泥土表面缺陷產生原因及預防處理方法; 7)混泥土工程的質量檢查內容; 三收獲與體會 首先說實習對我來說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因為我十幾年的學生生
❹ 建築設計論文
到腦經網看看,那裡有很多網站資源,你可以參照一下。或許有驚喜。
❺ 求 現代建築設計方法 的論文 文章。2000-2500字 。
淺析——建築設計
設計,自人類誕生的那天起,設計就誕生了,從簡單的沒有任何規律的組合、塗抹,但現在有意識的、有規律的意識活動。逐步有簡單到復雜,由個人到集體,有低效到高效,有狹窄范圍到廣闊領域,通過設計創造了我們今天的世界。
雖然我們所創造的人工世界是如此豐富,各不相同,但就設計而言,他們是有共同規律所尋的:
(一)設計目的的明確性:設計目標十分明確,在每個階段的目標都很明確,但又在一些因素的影響下,不斷地修改變動,在發展上就有不確定性。
(二)設計目的的環境適應性:無論是什麼設計,都必須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客觀需要。
(三)設計過程的復雜性:無論是什麼設計,都是在一些特定的因素下進行的,有著不同的制約因素,既矛盾又統一。當我們解決了上一階段的矛盾後,隨著設計的發展,又會產生新的矛盾。於是我們苦苦思索著,逐步深入的解決不斷出現的矛盾。
(四)設計目的的效應性:我們做設計不是單純的設計,而是伴隨著某些實際的效益問題,它涉及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方面,它們是我們設計的重要評價標准。
(五)設計主體的意識活動任何設計都是人圍繞一些目的和環境展開的一系列意識活動。首先要如實的反應現實社會條件,並且掌握他們的規律,否則就不是一個成功的設計。
而建築設計是指對人們所需要的生產、生活、娛樂和文化空間的創作過程,是針對建築的內系統(內部空間)以及外系統(外部空間)進行的一種構思活動,是一種城市組織結構的延續活動。
建築設計構想三環節即:立意-構思-表達技巧。下面我將就立意與構思兩個方面談一下我的看法。
立意:在以往的設計中老師經常向我們反復強調的就是——意在筆先,即立意的重要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應這、著設計者的主觀意願、思想感情、個性偏愛以及設計者試圖要達到的目標與境界。正如萊特設計流水別墅立意時,是設想讓業主伴著瀑布生活,是瀑布這道天然景觀成為業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他把別墅的設計懸於瀑布之上,使兩者融為一體,成為歷史上經典的一作。又如貝聿銘設計美國達拉斯市政廳立意時,他認為「室外比室內更重要,因此,說服市長要多買一些地,以便在市政廳前能有一個較大的廣場,從而形成人們的活動中心。許多作品能流芳百世,打動人心,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他們立意新穎,獨樹一幟,沒有流入世俗的主流中去。當然這種創作的立意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通過設計者深入的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憑借他的設計經驗和積累而形成的。
想像力是建築創作立意不可缺少的,一個想像力很貧乏的設計者是不能夠在建築創作上有很高造詣的。但是建築創作的立意是要有所「藏」的,這的「藏」不是掩人耳目,而是不能將設計的立意表現的過於直白,讓人們去聯想,去感受,然人們真切的感受、領悟到你的立意才是成功的作品,在歷史的長河中,前輩建築師們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如:①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給人們帶來的聯想堪稱經典,但又不失宗教建築的神秘感,震懾人們的心靈。②貝聿銘大師的封筆之作——蘇州博物館是現代建築與傳統城市和諧共處的又一經典之作。在「不高不大不突兀」的立意之下,一反一般博物館高大整體的形象的設計思路,從蘇州特定的城市環境構思出發,採用了庭院式的布局,並精心打造出具有創意性的山水園,由此保持了原有的古城肌理與風貌。室內隨處可見的空欞窗洞、點綴置景、人字廊頂、粉牆竹影等等,這些精妙之筆無不散發著古老蘇州城的魅力,我覺得最能打動我的是在夜晚燈光下,博物館與水中倒影融為一體的的景象。③再有倫佐.皮亞諾的吉巴歐文化中心,他從當地的棚屋受到啟發,提煉出木肋結構,其造型不但與原始棚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且以廊道貫通的三個村落,共10個圓形棚屋一字排開,彷彿回應著大海與藍天。在炎熱的氣候下,皮亞諾將棚屋設計成開放性的外殼將海風引入室內,而且它的結構還能抵禦海風的壓力,是完美構思與技術結合的典範。但是在構思方面也有很多失敗的例子,它們只是在形式上雷同而已,完全沒有自己的內涵,失去了建築應有的本色,如:北京地區的福祿壽喜的一座高層大樓,是完全的三個人物形象,真是讓我感到深惡痛絕,還美其名曰「波普建築」,是一座十足的惡俗建築,建築師應當引以為戒,否則怎能被稱為建築師呢。
構思:建築設計構思是建築設計中的一個環節,是建築設計構想三環節(立意-構思-表達技巧)的中間一環,也是承上啟下的重要一環。它是在建築的創作立意確定後,圍繞立意所展開的積極創作過程。
建築是一門藝術,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源於生活積累的共識,使得人們對建築藝術的美學判斷具有普遍的規律性。建築構思中,建築的形式應真實地反映建築的功能與空間、結構與構造、材料與技術等。如美國丹佛市大會堂,立面真實地反映出其功能,結構、構造和材料,給人以真實、可以信任的感覺。
一個建築物的構成不應只是各個元素的隨意組合,而應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而這種組合的目標就是實現整個建築的整體感。建築的審美意象就應是建築形象整體所形成的印象。它是人對建築的一種綜合感覺和評價,是建築各種構成因素相互作用的整體和諧狀態。如賴特設計的流水別墅,貫穿「有機建築「的思想,通過橫豎線條的穿插來表達建築本身的整體性以及建築與周圍環境相互融合的整體感。
一個建築總是存在於特定的三維空間中,它是特定地區、特定氣候條件下的產物。一個建築物只有以符合其所在地域的要求出現才是美的。一個脫離了地域特點的建築物是不可理解的,是沒有道理的。只有一個建築以符合其本區域特點的形式出現在該區域中,才能被稱為是美的。
建築的外部形態是影響建築物周圍空間的重要因素,同時,建築物的外部形態也受到建築周圍空間的影響。因此,從建築物的外部空間角度進行建築設計構思就要充分考慮建築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建築物的內部空間是直接供人們使用的空間系統,建築設計應創造出能夠滿足人們使用意圖的內部空間。即首先確定建築的外圍邊框,確定建築的空間邊界;然後再對使用功能進行系統的分析;最後對建築的內部空間根據使用功能的要求進行有組織的分割。
與從建築外部空間入手進行建築構思一樣,從建築的內部空間入手進行建築設計構思也應注意空間的尺度關系。從建築物的使用功能出發進行建築設計構思是一種比較直接的方式。「功能決定形式」,建築物的形式應是其功能的最好表現。形式與功能相統一的建築使人一目瞭然,並容易被人們所理解和接受。如位於美國洛杉磯的當代藝術博物館。
從基本幾何形態的組合變化入手進行建築設計構思,如:中國台北的十方大樓,僅僅依靠基本長方體的穿插組合,而創造出一種新的視覺效果。又如,位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國際原子能技術博覽會比利時館,通過多個球體的組合,給人們展示了原子模型的形象,形象地反映了建築本身的功能。黑川紀章設計的東京中銀艙體樓採用相同的單元體插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築設計構思。
構思跪在創新,應根據設計條件,抓住創新點,並在實施可行基礎上的別出心裁,與眾不同的思路。但是絕不是在建築形式上標新立異,就是一個好構思。一個好的構思不應被束縛在單純的迷戀形式的圈子裡,而是應對創作對象的環境、功能、形式、技術、經濟、材料、文化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綜合提煉的結果。
建築創作是一個復雜而又充滿激情的過程,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建築的樣式不斷地變化著,但最終無論發展到什麼地步,我們建築師都不要停下自己學習的腳步,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創造出更好的建築。
❻ 急求一篇關於中國建築設計欣賞的論文 2000字
嶺南建築是中國建築藝術的一朵奇葩,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個性特徵,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近年來,關於嶺南建築藝術特徵的探索正從各個層面展開,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和日益重視。本文僅就嶺南建築的界定及其人文品格作一管窺蠡測,以期拋磚引玉。
一 嶺南建築的由來與界定
1949年建國以前,直至建國後的頭10年,建築界雖偶有廣東建築的稱呼,但尚無嶺南建築的提法。嶺南建築的稱呼是伴隨著新中國建築的發展與廣東建築突出成就的取得而逐漸為人們所接受的。建國之初,百業待興,中國建築迎來了大發展的良好機遇。50年代中期,當時的建築界盛行復古主義,颳起一股「大屋頂」之風,產生了「凡建築須蓋大屋頂」的無形規定。面對滾滾而來的復古主義潮流,深受嶺南文化熏陶、「敢為天下先」的廣東建築師們並未隨波逐流、人雲亦雲。他們在行動上表現出靈活的變通性(如由林克明先生設計1956年落成的廣東科學館、由夏昌世先生設計於1954年落成的現華南理工大學二號樓在屋頂形式和斗拱運用上就作了變通處理),在思想上開始有意識地探索廣東建築的地方特色和藝術特徵。1959年,時任我國建築工程部部長的劉秀峰同志在全國建築藝術座談會上提出「要創造中國的社會主義的建築新風格」的要求和倡議。自1960年開始,廣東建築界圍繞「新建築」、「新風格」展開了熱烈、認真的討論。討論的中心話題是:廣東建築是否應有自己的特色?大家在討論中一致認為,廣東有自己的特點,廣東建築也應該有自己的特色,即應有嶺南建築的特點。與此同時,廣東建築界也開始嘗試著對以往建築實踐進行總結和歸納。
從學理層面上說,正式提出「嶺南建築」的時間是在1957年。其標志是時任華南工學院(1988年更名為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教授的夏昌世先生1957年在《建築學報》上發表了題為《通風、隔熱、遮陽》的論文。夏昌世教授指出:嶺南建築應有自己的特點,滿足通風、隔熱、遮陽的要求。首次論述了嶺南建築(廣東新建築)的特點。這是嶺南建築的學理淵源。此後,嶺南建築漸漸地為人們所知曉、接受和承認,知名於全國建築界,並成為廣東新建築的代名詞。「嶺南」本意指地理上的五嶺(越城嶺、都龐嶺、明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之南的廣大地區,但「嶺南建築」,從其被提出的學理初衷和被認可的時代背景來看,即指建國以後的廣東建築,或稱廣東新建築。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廣東古建築被稱為嶺南古建築,1840~1949年的廣東近代建築被稱為嶺南近代建築。就廣東建築而言,其重點是廣府語系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故此,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建築成為嶺南建築的最主要內容。
由於廣東在地理條件、歷史條件、經濟條件、人文條件等方面的獨特性和優越性,廣東建築在新中國的各個建設時期往往開全國風氣之先,如50~60年代的「礦泉別墅」、「廣州友誼劇院」,70年代的「廣交會」、「白雲賓館」,80年代的「白天鵝賓館」、「國貿大廈」,幾度出現引領全國建築界的建築創作的繁榮局面。
隨著廣東新建築的創作繁榮和成功實踐,國內建築界一方面對這種實踐的成功經驗進行學習和總結,另一方面也開始了關於以上述建築為代表的廣東新建築的地域性、時代性和文化性的理論爭鳴和學術探討。在這場方興未艾的探討爭鳴中,其中一個最具根本性的問題就是關於嶺南建築的學術界定。對此,目前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地域論」。這種觀點從「嶺南」的地理概念出發,認為嶺南建築即建在嶺南地區的建築,包括廣東、海南、港澳以及福建南部、廣西南部、台灣南部等區域的建築。二是「風格論」。持此論者認為,嶺南建築即具有獨特的嶺南文化藝術風格的建築,這種風格特徵主要表現在適合嶺南氣候地理條件的平立面設計、建築部件結構與造型以及富於嶺南地域文化內涵的建築裝飾。三是「過程論」。與前面兩種觀點不同,過程論者著眼於建築藝術的創作主體及其創作實踐活動,認為嶺南建築是指在嶺南地區這塊特定的土地上所開展和進行的求新、求變、不斷探索的建築創作實踐活動。換言之,嶺南建築即嶺南建築創作實踐活動的簡稱。
我們認為,上述三種觀點都有其相對的合理性和借鑒意義,但也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難以說明嶺南建築豐富的本質內涵。「地域論」強調建築的地域性,有助於揭示嶺南建築的地域特徵和某些方面的技術個性。但是,「嶺南建築,是一個有自己追求和風格的建築創作流派。正如並不是所有嶺南的繪畫都可歸於『嶺南畫派』一樣,並不是所有建在嶺南地區的建築都可以稱之為『嶺南建築』」。「風格論」更接近於對嶺南建築的藝術特徵的揭示,強調建築的文化性,有助於把握嶺南建築的文化和藝術本質。然而,為了強調建築的藝術性而否定建築的技術個性,不但有悖於建築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這樣一個客觀事實,而且也難以真正闡釋建築的風格問題。因為建築的藝術風格有賴於對建築材料的技術處理,甚至,建築的技術水平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建築風格的形成與演變。「過程論」強調建築是一種純粹的創作實踐活動,無視建築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理論探索和經驗總結,流露出一種「建築創作無需理論指導」的非理性傾向,無益於嶺南建築創作及發展,不利於嶺南建築的理論研究。鑒此,我們提出「文化地域性格」的新觀點來界定嶺南建築,以表示對目前關於嶺南建築「地域論」、「風格論」、「過程論」的學術借鑒和理性鑒別。建築審美屬性的最高標准在於建築的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的三者統一。「文化地域性格」論的意義在於對嶺南建築的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這三者的綜合揭示。「文化地域性格」論詮釋了嶺南建築的三大層面的內涵,即嶺南建築的地域技術特徵、文化時代精神、人文藝術品格。嶺南建築,作為審美對象而激起人們的審美情思、賦予人們審美享受,往往是以其地域技術特徵為表、文化時代精神為里、人文藝術品格為核的。夏昌世和莫伯治二位前輩,作為嶺南建築的先驅者,在論述嶺南庭園時指出,嶺南地區包括了「廣東、閩南和廣西南部
❼ 建築設計藝術 結業論文
參考論文:
西方現代建築設計中的系統方法論
摘要:探討了系統理論在現代建築設計方法論中的發展過移,並對建築設計的幾個研究方向作概要分材。
關鍵詞:建築設計 系統 方法論
系統工程是本世紀四十年代在自然科學領域興起的一種新方法論。與近代自然科學分化研究的思想方法不同,系統工程的思維方法來自各個學科的綜合領域,因此各國對系統工程的定義也不盡相同,總的來說,系統工程是把已有學科分枝中的技術有效地組織起來,用以解決綜合工程問題的方法,它不僅涉及科學技術,而且涉及經濟、社會、環境等因素,從問題的整體性、綜合性著眼,使系統效益達到優化。
從歷史角度看,系統理論的出現是科技發展的必然。一方面,伴隨人類技術發展的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種種問題,迫使單一以技術為中心的認識論轉向探討系統的綜合效益;另一方面,要使高度發展的單一學科更好地為人類服務,也離不開技術的綜合。系統理論著眼於從事物的整體來考察其結構與功能,認為系統是由不同要家組成的有層次的整體,系統的功能大於部分功能的總和,同時系統不是永恆不變的,必須不斷交化發展適應客觀環境。
系統理論對當代自然科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學術上表現為多學科、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的迅速發展並發揮出巨大優勢6在組織管理上表現為單一對技術經濟效益的追求轉向對經濟、社會、環境綜合效益的探討。 正是因為系統理論對人們認識論產生的重大影響,五十年代末開始,系統工程的思想方法滲透到現代理築設計方法論領域。建築設計方法論研究的是在設計過程中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傳統建築設計採用的是經驗設計法,西方古代對建築理論的研究偏重於柱式體系為代表的造型設計方法;工業革命促使近現代理築走上科學化道路,突出空間的主體地位,應用新結構、新材料成為現代建築的設計准則;隨著現代理築設計的發展,西方許多學者開始探討如何將抽象的設計原則轉化為具體的設計方法,探討建築設計的程序、准則及評價標準的規律性。
1962年。月英國皇家建築學院主辦的建築設計方法學術會議上,其里斯·愛斯莫
(Morris As5M.w)在題為4Introction ofDesi8n)的文章中將系統工程的理論引入建築設計的方法論研究。他認為建築設計是一個動態過程,包括分析、綜合、評價、優化、決策等幾方面內容,並以系統觀點對各階段具體工作的相關性作論述。
六十年代中期為建築設計方法淪的系統化時期,其特點是系統觀點在建築設計研究中的廣泛應用,有人又稱之為第一代建築設計方法論。其中瓊斯(J.C.J.nee)為研究建築功能要家的相互關系提出了設計因素關聯矩陣,採用計算機模擬分濟方法,以數字之間的邏輯關系揭示對象各要素問的功能關系,試圖使功能分析定量化。對於沒有生活體驗的新類型設計,這一模式無疑是有價值的,然而作為通用建築設計方法,其方法似乎失之於繁瑣。第一代建築設計方法論探討了與設計程序相關的問題,將系統論、運籌學引入建築設計的方法論研究,然而對人的行為、心理的復雜性考慮不足。
六十年代後期在運用系統方法分析建築設計方法的基礎之上,許多學者格行為科學與心理學成果引入建築設計領域,人們稱之為第二代設計方法論。針對第一代設計方法論將建築設計絕對量化的傾向,w.J.曾特爾認為設計是一個復雜的概念,設計的目標在於改善人們的行為環境,量化分析並不適用於所有建築。c.亞歷山大認為設計的過程是解決矛盾沖突的過程,人的行為活動具有相關性,因此功能分析的模式並非樹狀分枝,而是呈一種半聯方結構。亞歷山大還探討了文脈(context)與形式的相互關系,認為設計的解答是以適當的形式完成對環境的改造。七十年代G.布勞獨班持在《建築設計與人文科學》中更全面地闡述了建築設計的本質與設計方法哲學,他認為建築設計決定於內固、外因西方面,內因取決於設計者的認知因式。構思能力、意識形態等方面,外因取決於投資與技術手段、法規與功能要求以及人們的審美需求,在不同情況下存在實用設計、意象設計、類比設計、規范設計等方法。
以系統的觀點全面認識整體與部分、結構與功能、系統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便當代建築設計研究的不僅僅是技術與藝術問題,還涉及到相關學科的制約與聯系。當代西方建築設計理論研究集中於幾個方向:
(1)城市窿築學理論研究 城市建築學是從城市整體出發研究建築設計的方法。在組織管理上,總體規劃一詳細規劃一單體設計構成系統的層次性,而建築作為構成城市系統的要素,其數量、性質及形態應服從城市整體結構需要。當代城市建築學理論的實踐表現在詳細規劃與單體設計的中間層次——城市設計得到各國的普溫重視。以系統的觀點研究建築與城市的關系,有利於綜合利用土地及市政設施、井在城市動態發展過程中保持空間形態的完整。
(2)行為環境窿築學理論研究 行為環境建築學是建築學與心理學、行為科學的交叉學科,探討人類行為活動對建築的需求及建築環境對人思想、情緒、需求的反作用。六十年代美國普魯特。伊戈等居住區開發建設的失敗表明,單一的功能設計方法並不能解決建築現象的所有問題。奧斯卡。紐曼等建築師通過對紐約社區犯罪率與社區環境相關性的分析指出,設計中必須考慮環境對人行為心理的反作用,通過社區內外空間的層次性與屑性加強環境監控,並為人們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波特曼的建築實踐也表明,建築的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是相輔相成的。
(3)建築形態學理論研究 建築形態學主要研究建築造型設計的方法及手段,運用心理學、社會學、人體工程學、美學等法則探討形態發生的本質及規律。弗朗西斯(Framl5D.K.
chiR8)強調形式要素是建築師的基本工具,他的《建築:形式、空間和秩序》從研究基本形態要家出發,對相應建築要索作系統研究,從而引出空間與建築形態設計的規律性。建築的功能法住取決於社會經濟技術條件,對建築自身空間組合多樣性的研究,為建築師提供了新的設計方法。
(4)建築符號學理論研究 建築符號學員韌是由符號學研究開始,結合資訊理論美學,以符號學概念認識建築,形成新的設計思想方法。人在社會生活中相互交往藉助於語言、文字、圖象等信息,建築形象也是信息的載體,作為建築要更好地為人服務,其信息應彼人們樂於接受。建築符號學認為:建築形式是否被人們接受和喜愛有兩個互為關聯的信息因素——約俗與刺激,只有前者無後者,使人感到干篇一律,索然無味,只有後者無前者,形象與人們理解認識能力大相徑庭,也不易彼人們接受,設計成敗的關鍵在於兩種因素的優化組合。後現代攝的一些建築設計正是這種觀念的具體實踐。
(5)生態窿築學理論研究 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能源是當代社會人們關注的兩大課題,生態建築學以生態環境出發探討建築設計方法,指出人們在改造生存環境的同時必須遵從自然規律,維護生態環境。生態建築學的研究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為城市總體生態效益的研究,側重於生態環境的保護;第二為建築節能措施的研究,以及太陽能建築、挖土建築等節能類型的開發。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雖然當代西方建築理論研究方向的側重面不盡相同,然而以系統的觀點探討建築與城市、建築與人、建築與環境、建築與生態之間的相互關系,已成為當代建築設計研究的重要內容。
隨社會的發展,我國當代建築創作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然而在經濟大潮的作用下,一些錯誤的價值取向也影響到建築設計,對西方建築的認識存在重表象、輕實質的傾向,致使許多人盲目接受西方先鋒建築流派的表面學說,其共同特點是隻字不提如何解決功能、經濟與技術問題,將設計引向求異、求援的誤區,在這種情況下強化建築設計的本體理論,對引導設計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
❽ 學校建築設計論文
建築設計論文一般是
1,至少拿出兩個建築方案。
2,闡述對比各個方案的特點
3,說明各個設計使用特點
4,對比施工方案的難易
5,對比成本
6,確定方案。